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3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这里是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1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感情朗读、展开想像,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渗透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  聚焦“中华不振”

1. 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读课题――

清晰而坚定地读一遍课题――

铿锵有力地再读一遍课题――

2.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现在就到课文找一找。(指名说。教师板书:中华不振)

二、  感受“中华不振”

1. 出示小组合作的要求: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用横线划出来,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等会挑感受最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2.指名汇报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3.重点研读:(大屏幕出示)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谁愿意读读这段话?这段话中哪些词语深深地刺痛你的心?

师:听了几位同学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

师: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同情 气愤  愤怒……)

师:老师深深地理解你们此刻的感受,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段话?

(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大屏幕上的话。教师相机插问,随机补充板书:啊!!!)

4.师引读: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读----(生1)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

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中华不振)

5.配乐朗读

生配乐《江河水》齐声朗读第8自然段,再次感受“中华之不振”。

三、  参读――“中华不振”

1.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激动愤怒呢?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又何尝只有一件、两件呢?大屏幕出示补充材料《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生默读材料。

3.师导入: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看了这样的材料,你想说什么?

(连续指名学生作答,让尽量多的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4.出示材料《火烧圆明园》的资料,学生谈感受。

师: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因为什么?

学生齐说:中华不振啊!!!

四、思考――“中华不振”

1.从租界回来,少年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教师即兴点拨、生成。

3.在修身课上,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恍然大悟,听到魏校长点他的名字,他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指名学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请小组同学站起来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让这坚定的声音响亮地出现在四(1)班教室!男生齐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让这坚定的声音响亮地再次出现在校园!女生齐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让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响遍中华大地!全班齐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课堂延伸

读了少年周恩来的故事,我们的心中一定也有了自己的思考:我又是为什么而读书?请同学们拿起笔,把心中想的写下来吧。

(独立写话,交流反馈)

六、课堂结束

最后学生齐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片断结束课堂。

生齐读――“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作业超市:(任选一题)

1.有感情地读课文,和同学合作朗读对话。

2.摘录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3.搜集一些有关立志的名人名言。

4.课外更多了解周恩来。向你推荐一个关于周总理的网站:

周恩来纪念馆

这里有周恩来的生平介绍、日记、作文手记等。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读书      中华崛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2

师:知道南昌纪念馆有个做这样姿势的人是谁吗?(师做姿势)

生:毛泽东。

师:不是,是周恩来。了解他吗?

生:他是南开大学唯一的免费生。

师:你知道的真多。

生:他曾经去法国勤工俭学。

师:也是去读书。

生:他明白了要想不受帝国欺凌,就要努力读书。

师:是的。我们二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写周恩来的事情。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咱们南昌留下了足迹。就因为他在少年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上课: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来,齐读课题。

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周恩来是怎么产生这个想法的?

生:什么情况下产生这个想法的?

师:大家的疑问都是同一个问题,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书的21页,自己读吧,不要齐读。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由练读)

师: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读第二遍了。课文读完了,词语会读吗?

(出示投影)

生:帝国主义列强租界

师: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租住别人的国土,里面还不让弱国的人进去——继续读。

生:衣衫褴褛,耀武扬威。

师:大家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人在地上哭诉着,他的衣服很破旧。

师:再一起读。继续。

生:铿锵有力。

师:大声读——

生:铿锵有力。

师:这就是铿锵有力。这个词——

生:惩处。

师:放到句子中。“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生:(读)

师: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生:中华不振。

师:一起读。

生:中华不振。

(师板书:中华不振)

师: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我们请同学来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

生:12岁的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师:读的很好。后面一位。

生:“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师:驱使着他,你读出了周恩来的疑惑不解。请另一位接着读。

生: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师:真喜欢听你读书。谁接着再读?请你读。

生: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常思(此处与课文不完全符合)那天上修身课,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师:是不是只有这些答案?

生:不是,因为后面有省略号。

师:后面的谁愿意读?

生:(都举手)

师:这么多啊,还是请你读吧。

生: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师:好,老师也要为你的朗读喝彩。老师们也为你鼓掌了。最后一段,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师: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生: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租界里的这一幕,让周恩来感到了中华不振。

生:(其他句子,如,“又能怎么样呢?”)

师:伯父的话也让周恩来感受到了。

生: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师:这里让你感受到了。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去看看,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哪一段写到了租界?

生:第七段。

师:谁来读?

生:(读)

师:(示范读第一句)你知道了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地方。

生: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是的,这就是租界,就是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一幕令人揪心的一幕吧。

(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

师:孩子们,透过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蹲在汽车旁边;一个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地看着他。原想让中国巡警帮助她,不但没帮她,反而骂了她。

师:(指导读)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你的心,请你再读一读。

生:(读,较为投入)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蹲在汽车旁边;一个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地看着他。原想让中国巡警帮助她,不但没帮她,反而骂了她。

师:你看到了,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

生:看到了。(读有关句子)

师:亲人被轧死,却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她的心情吗?

生:她肯定很委屈。

师:她此诗心一定觉得?

生:非常难过。

师: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再读,感情到位)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她鸣不平。(师范读)请同学再读读这几句话。

生:(再读,感情饱满)

师:你也在替这妇女控诉这不公的世道。(师生接读这一段)

师: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师:是什么让人都紧握着拳头?

生:愤怒。

师:读出你的愤怒。

生:(读)

师:我们一起紧握着拳头,一起读。

生:(齐读)

师:此时你紧握的拳头最想揍谁?

生:揍那个洋人。

师:让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写一写这个“惩处”。但是我们只能把这些放在心里。在你的本子上也写一个“惩”字。

写好的同学,我们再读这个词。

生:惩处。

师: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

生:该。

师:但是谁又能怎么样呢?因为这是在洋人的租界里。

(接读本段)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师:走近百年前的中国,感受那段历史。

(播放电影片段,内容为租界奢侈的生活和中国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对比)

孩子们,谁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

师: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处说理的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让我们体会到了——

生:中华不振。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常思……在沉思什么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下节课再交流。

下课!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篇3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照片想看吗?

2、出示照片,知道他是谁吗?(生答)他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3、出示资料,谁把这资料读给大家听。

周恩来是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更是一位深受爱戴的总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讲的他小时候的一件事。板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二、揭示课题

1 、跟老师读题目

2、同学们请看“崛”这个字,拿出本子和老师一起写“崛”注意读jué咱们一起读两遍。

3、一个新字不光会读还要问学生。(明白它的意思)是呀,拿出字典第一范文网。

4、你准备用什么查字法?生答:可以用部首查字法,也可以用音序查字法。

5、崛的意思是什么?板书:高起、崛起、突起。同学们请看部首,是“山”,把部首和意思连起来,“崛”是什么突起?生答:山,一个国家如果像山一样突起高起,那就是强大,中华是指?中国,把这两个词连起来说:为中国的强大而读书。

三、初读课文

1、同学们让我们好好的读读课文,感受感受这志向的伟大吧。

2、请同学们先看屏幕:1、认真读课文,读通读顺。2、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识。能做到吗?开始读吧。

3、刚才看到同学们一会查字典,一会儿用笔记,老师很高兴,读书就要这样。

4、看屏幕,这些词认识吗?咱们这样,先在小组内读一读,认一认,如果发现同学读错了,你当小老师教教他。

5、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指哪个词,你们就读哪个词,比比谁反应快。下面再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开得好。

四、细读课文

1、扫除了生字的障碍,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老师找一组同学一人读一自然段。(别人读书时,你们一定要用心听,边听边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谁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表扬学生用心读的,有些学生把相同的内容总结在一起)

3、出示:a、为家父而读书。

b、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c、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指导学生理解这三句话,前两句比较简单,学生自己就能领悟,关键是第三句,老师提示:中华指中国,崛起在形容高山时是高起、突起,那在形容一个国家时就是强大,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中国的强大而读书。学生顺理成章的就明白意思了。

4、下面把时间交给心中有疑问的学生

①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对文中不懂的地方,用笔早做上记号。谁来说说自己心中的疑问?

浑身一振:如果老师现在宣布考试成绩,你是全年级的第一名,这时你会变得……学生会说(浑身一振)

若有所思:思是思考的意思,那“若有所思”的意思是在思考什么,那周恩来听到老校长的问题后会思考些什么哪?学生自由发言

②周恩来在回答老校长的问题前,在若有所思,他在思考什么?我想他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那一幕,同学们想知道吗?请看吧,课件出示资料(周恩来在租借里看到中国人被欺侮的事情)。

③同学们看了这个资料谈谈感受吧(学生自由发言)

④老师想周恩来当时的感受和同学们的感受是一样的,所以当老校长问:为什么要读书时,从周恩来心底发出了这种声音,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感受去读这句话,让我们像周恩来一样读出从心底发出这种声音、让我们带着对周恩来的敬佩再读……

五、拓展总结

1、周恩来为了这个理想,他努力学习发奋读书,为了建立新中国,为了中国的强大,他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图片吧。(出示课件:国庆节阅兵)

2、看了图片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3、正是有许许多多向周恩来一样从小立大志报效祖国的少年,才使得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美丽,这正是: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学生在诵读此诗中结束此课。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