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优秀6篇】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可以发展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优秀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下册四年级的语文教案 篇1

蝙蝠和雷达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 机能够安全夜航。

三、教学难点

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划分段落。

二、重点、难点

1、领会科学家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过程。

2、领会蝙蝠的特异本领与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课前从书、词典辞海、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1、板书:蝙蝠

(1)同学们,对于蝙蝠大家都见过,那么你对它了解多少呢?

(2)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蝙蝠资料。

2、板书:雷达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雷达资料。

课文题目用“和”把蝙蝠、雷达联系在了一起,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学习了课文你就明白了。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自学。

(3)同桌或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3、重点讲解形似字。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和雷达的内容的分别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四、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一)(3—6)讲蝙蝠飞行秘密。

(二)(8)雷达怎样帮助飞机在黑夜里安全飞行的。

(三)归纳两者关系。

五、齐读课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

六、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并组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读词语,回顾课文大概内容。

(二)按要求,读课文

1、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课文有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蝙蝠飞行的这个特点?

2、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

3、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三次试验为什么能证明这一点?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4、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二、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为什么说给飞机装上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联系全文,说说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先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说,再引导学生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有条理地完整地说一说。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

四、拓展思维

联系世界生活,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发明是学习动物而来的?

五、作业布置

1、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2、如果你是发明家,你还想学习哪种动物,制造什么?

板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学习科学家善于发现、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2、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4、理解成语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德育目标: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课前准备

1、整理本组课文收集的相关资料。

2、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的延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吧。

二、自主准备

1、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投影出示:

内容: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

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

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3、回忆本组学习的几篇课文,浏览搜集的资料,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文字。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想一想自己打算怎样说。

5、自己轻声练习讲述。

三、畅所欲言

1、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指正。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

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真、安静地倾听。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四、总结评价

1、自我评价:自己在这节课中发言是否踊跃,表达是否清晰,态度是否大方,思维是否敏捷,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是否积极等。

2、学生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为什么?

3、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老师认为大家的发言都很有见地。把你们所谈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

2、投影出示习作要求:

内容具体;

写出真实感受;

题目自定。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

五[]、誊写作文,制作墙报

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再抄写在作文本上。

2、整理习作和资料,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专题的板报。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卡中的词语。

2、听写其中的词语。

二、我的发现

1、同学们,学习完本组课文后,你发现一些句子有较深的含义吗?下面请同学们先来看看小林和小东都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小林和小东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理解句子较深含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方法。如:仔细想、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抓法。

3、快速浏览本组课文,你还能发现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

三、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先指导学生读正确,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或认识,之后请学生快速背诵。

2、教师补充出示一些名言,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a.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丁玲

b.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c.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d.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e.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3、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共同进行赏评。

4、鼓励学生课下将自己最喜欢的生命格言制成书签。

四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等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的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扁鹊和蔡桓公的资料。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不懂的词语。

四、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一)、谈话,导入新课

1、我知道同学们读过不少课外书籍,特别是寓言故事,对吧。那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明白了些什么道理。

2、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另一个寓言故事,(展示课题)20扁鹊治病。看看能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懂得什么道理?

4、了解扁鹊并质疑课题。

(1)扁鹊治病,扁鹊是谁呀?(师生共同简介)

(2)根据“治病”质疑:扁鹊给谁治病?怎么治病的?治好了吗?……

5、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这个寓言故事吧!

(二)、读文学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生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出示字词,谁来把这些生字读音需要注意的地方给大家提个醒?(如:睬的声母是c,不是sh。)那在写或记的时候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如:(毫---豪雀---鹊……)

3、采取各种形式的读生字词。并出示文中的词语开火车读。

4、分组读课文,师生集体正音。

合作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想好以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把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品读体验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扁鹊有了一些什么了解?

3、你认为怎样的人才可以称作名医?

二、激发兴趣,深入研读

1、说扁鹊是名医,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说明扁鹊是名医的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找到“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说”这里的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几次拜见都只是通过看就知道他的病情,说明他确实是名医。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3、扁鹊既然是名医,可蔡桓公为什么却死了呢?关于这一点扁鹊是怎么解释的?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扁鹊所说的那段话。(采取多种形式的读)

4、想一想蔡桓公的病共经历了几个阶段?(四个阶段)哪四个阶段?(师引导读四个分句)

5、在扁鹊看来,蔡桓公最初只是病在(皮肤——板书),皮肤上的这点小病可以怎样医治?也就是说蔡桓公此时的病只用最简单的方法——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为了使板书简洁清楚,我写成“能治”,(板书“能治”。)

6、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治好的病,蔡桓公却是怎么对待的呢?是哪个自然段讲的?理解“毫不在意”,他还怎么说?(理解“邀功请赏”)你认为蔡桓公为什么会这样说?

7、蔡桓公不但不相信自己有病,还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所以他拒绝医治。可扁鹊说了,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通过我们前边的学习,已经知道蔡桓公的病正如扁鹊的推断,在不断地向体内发展,那到底发展到过身体哪些部位?是否能够医治?蔡桓公分别是怎么对待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个句子结合三、四自然段仔细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有关词句。

8、蔡桓公的病发展到过身体的哪些部位?(请学生板书——皮肉、肠胃、脊髓)他们分别处于什么阶段?(生板书——可治、还能治、等死)当病在皮肉间时,蔡桓公怎么对待的?生板书——假装没听见,你猜他这时在想什么?当扁鹊告诉蔡桓公病在肠胃而且仍可治时,蔡桓公却——生板书:满脸不高兴,

9、扁鹊最后一次见到蔡桓公时,蔡桓公的病已经发展到脊髓,只能等死,课文哪里讲了这部分内容?齐读五自然段的前两句话,有什么疑问吗?

10、生质疑解难:扁鹊为什么看到蔡桓公就跑?蔡桓公为什么觉得奇怪?

三、巩固延伸

1、蔡桓公本来患的只是皮肤上的小病,为什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抱病死了呢?(使学生体会到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道理。)

2、同学们把这个故事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想,你还会明白什么?(要防微杜渐)

四、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扁鹊 蔡桓公皮肉(能治) 装作没听见肠胃(还能治) 满脸不高兴

脊髓(等死) 奇怪

防微杜渐

不要讳疾忌医

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

四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观察、写景的方法,领略镜泊湖的奇妙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4.了解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增长自然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地域广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有一处令人向往的湖泊——镜泊湖,被誉为“北方的西湖”。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准泊(pō)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要把这个美丽的湖泊命名为“镜泊湖”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原因。读课文时要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读书的姿势。

3.围绕问题,组织课堂交流。学生可能会有这样几种说法:

(1)传说镜泊湖是宝镜从天上掉下来变成的。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指导读准“消灾弭(mǐ)祸(huò)”“天庭(tíng)”;理解词语“消灾弭祸”。

(2)镜泊湖湖面水平如镜。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读准字音“倒(dào)”理解词语“耸峙”。

三、再读课文,聚焦形象

1.导语:“镜泊湖”一个名字就那样神奇,镜泊湖的景色就更加神奇美妙了,课文上说镜泊湖的景色是——奇观。

齐读:奇观。理解“奇观”的意思。

2.镜泊湖奇观到底奇在何处呢?让我们再来认真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在课文中做好标记。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标记。

4.组织课堂交流,一般学生会有这样几种观点:

(1)奇在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

(2)奇在吊水楼瀑布。

(3)奇在地下森林。

四、精读课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自愿组织学习小组,研究镜泊湖景色的神奇之处。要求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读读想想从什么地方可以发现神奇,为什么?教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成果。

学生按小组汇报研读讨论成果,教师随机进行提高性指导,发挥主导作用。估计学生的汇报会这样进行:

(1)认为“奇在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的学生会认为峰峦绮丽多变,“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很神奇。同时会选择朗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的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奇观,画一画镜泊湖的风光图,同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认为“奇在吊水楼瀑布”的学生会认为吊水楼瀑布“溅起千朵银花”“势如千军万马”很神奇。同时会选择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第四句话:“本来清澈的湖水……形成鲜明的对照。”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万斛”的意思;播放瀑布的响声,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瀑布的样子和气势;配上瀑布录像,音画合成,指导感情朗读。

(3)认为“奇在地下森林”的学生会认为“火山口似乎要吞没一切”和“林木却欣欣向荣”很神奇。同时会选择第5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朗读。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深约100米”想象火山口的“黝黑”,想象林木的欣欣向荣;指导感情朗读。

3.诵读积累,比较发现。

(l)学生自主选择诵读表现镜泊湖奇观的有关句子,积累语言和表象。

(2)比较这三处奇观有什么不同之处。(湖边峰峦和地下森林的静态与吊水楼瀑布的动态)

五、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1.导语:学到这里,镜泊湖奇观已经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关于镜泊湖奇观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学生质疑,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l)在火山口,怎么会有地下森林?

(2)吊水楼瀑布为什么不会结冰?

(3)镜泊湖和吊水楼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4)关于镜泊湖,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3.教师引导: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仔细地读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的;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推想解决的。让学生给所提的问题分类:可以通过读书解决的,学生自己仔细读书;需要通过推想才能解决的,先自己推想,后进行讨论。

六、总结全文

l.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这篇课文先写了镜泊湖的传说和形成原因,然后重点描写了“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的镜泊湖景色、吊水楼瀑布、地下森林,表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和大自然的神奇。

七、拓展延伸

交流、展示你所搜集到的有关镜泊湖的资料。

(两题选一题)

八、布置作业

1.把课文《镜泊湖奇观》改编成一篇单纯写景的文章。

2.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反思

本节课上,我通过带领学生从“奇观”一词入手,由释义中的“景观”再到知道课文的重点就是写了镜泊湖奇特的景观。扣住“奇观”使学生明确课文重点描写了景观的“奇”。

文章介绍了镜泊湖、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这三个著名景点。由于课题是《镜泊湖奇观》,为了防止学生在找镜泊湖有哪几个奇观时有所疑惑,所以在本堂课一开始,我就通过一张地图向学生介绍镜泊湖是一个风景区,景区中有很多景点。这样学生就不会将镜泊湖这个景点遗漏,效果好。

在学习镜泊湖的景色时,通过抓住“自然朴实”和“绮丽多变”这组看似矛盾的反义词展开。在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后,问学生是否矛盾并从文中找依据,学生不难发现镜泊湖的景色景色都是天然形成的,然而所有景色又各不相同,所以这组特点看似矛盾,但却又和谐地同时存在于镜泊湖中,通过学生深入学习文本来突破。

接着,我让学生比较句子,由于担心学生不能及时发现不同,于是,我制作了一张ppt,只出示了两段文字的不同处,并有意识地与前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运用了不同的句式来介绍景色,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语言文字的丰富性。通过课后的交流和反思,我发现这样的课堂较为死板,课堂中老师的主导性较强,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可能不够开阔。可以将这个环节调整为让学生通过多次的朗读自己去感受和体会,这样给了学生更多朗读的时间,几次朗读后学生应该不难发现不同,与此同时学生也积累了优美的文字,一举两得。

归纳文章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在学习了三处景点后,让学生根据板书来概括。学生不难抓住三个景点的特点进行概括,但各景点之间缺少衔接,应该给学生一写衔接词串联,使学生说得能更连贯些。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思考。我想对自己说:要尽快在专业领域成长起来!加油!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2、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理清条理,掌握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我们作为中华儿女为此感到骄傲。今天,我们就要跟随着作者到长城去饱览这一伟大的奇迹。板书课题《长城》。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1、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老师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

2、你听朗读时注意了些什么?

3、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指生读,开火车读,齐读。

(2)、组词,一字组多词,理解词语:蜿蜒崇山峻岭了望屯兵堡垒互相呼应凝结陡峭气魄雄伟奇迹

4、齐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概讲的是什么?

2、细读每个自然段,思考:每个自然段各讲什么?

(1)、写远看长城的全貌,长城雄伟壮观。

(2)、写近看长城,长城高大坚固。

(3)、写作者由长城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4)、写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地位。

四、布置作业。

1、组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观察远景图。(见课件)

(1)、长城的远景是什么样子?

(2)、课文是怎样具体写长城的长?

(3)、课文写“长”,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2、看近图,学第二节。

(1)读后思考:课文的哪句话表现了作者的观察点?

(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了长城哪些建筑?

(3)图文对照,指出它们各在什么地方。

(4)小结。

3综观两图,学第三节。

(1)人们为什么会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

(3)为什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

(4)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指挥来完成这个艰巨浩大的工程。

3、读第四段。

(1)长城为什么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这一段表达了作者对长城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总结全文。

1、学生画出课文中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

三、布置作业。

1、语文练习。

教学反思

1、复习引入的方式有所改变:

以往开课后教师直接采用提问式分别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语和理清文章脉络。而今我采用学生齐读课文,整体回顾,再自由汇报的方式,既检验了上一节课所学所悟,又发挥了学生主动复习的情趣,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现机会,更有利于新课教学的开展。

2、教学思路遵循人的思维习惯:

从整体感受到局部探究,最后再回到整体感悟的高度,使知识形成体系,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

3、依据教材为例,合理安排学习方式:

如本文的四段内容各具特点,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第一段描写长城远景,文字简短、凝炼,适宜背诵。第二段描写长城近景,介绍详尽,方位明确,最能突出长城设计和建造的精良,适宜研读、绘图。第三段抒发了作者登长城的感慨,适于读中体会。第四段内容是对长城存在的意义进行高度概括和赞叹,最适于发挥学生的拓展思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因此,采用了讨论学习的方式。

四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或抄写有生字新词的小黑板。

2教师搜集有关仿生学的图文资料,准备蝙蝠图片、雷达图片。

第一课时

预习探究

1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2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①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②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③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合作交流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品读体验: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③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表中加黑部分为需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试验顺序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第一次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碰着。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巴封住。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

③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与表格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词。自我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2、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二、继续学习新课

1、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2、以演促读,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指三名同学表演,一生当“蝙蝠”,一生当“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

3、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请用图示表示蝙蝠探路和雷达探测

4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巩固延伸

1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适当交流“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2阅读文后“资料袋”,教师出示有关仿生学的图片,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与探究兴趣。

3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有兴趣的话,结合综合性学习,设计小发明并动手。

板书:蝙蝠和雷达

耳朵雷达

蝙蝠飞机

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说明文。课文层次清楚,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提出飞机为何能在夜间安全飞行这一问题;三次特殊的实验;受蝙蝠的启示制造出了雷达。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