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渔歌子》教学设计【7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勤劳的编辑给家人们整理的古诗《渔歌子》教学设计【7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渔歌子》 篇1

《渔歌子》教学反思

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了解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特别强调让学生比较同是描写江南春景的两首词的异同。

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结果——比较异同,忽视了过程的体验——朗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美景,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让学生比较和前一首词的异同,从学生发言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地从表面说说想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去体验、感受《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如何能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呢?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再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那么再和《忆江南》进行比较时,学生的感受会大不相同。不过,让学生直接去比较异同,对五年级刚接触词的学生来说,太理性化,难度也大了。不如换个问法:白居易和张志和笔下的江南各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幅呢?这样从学生的情感出发,触及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可以培养学生对词的初步鉴赏能力。

其实,这首词和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渔歌子》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另外,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应当别具一番情趣。但是,学生没有被美的经典诗词所吸引,这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有关,教学生词,教师就应该有一定词的积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教师的语言应有一种古典文化的魅力,给课堂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景,体会诗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两岸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录相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渔歌子》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文《渔歌子》,整个教学十分顺畅,无论是学生的诗句理解,还是对诗句的背诵,都让我感觉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浓厚。在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品味这首词的时候,外面下起了蒙蒙细雨。突然间我发现了外面的雨很符合《渔歌子》的诗歌意境:斜风细雨!于是乎我马上组织学生静静地走到窗前观察外面的小雨,学生看着看着就兴奋起来,很多同学都说:“老师我发现了现在的情景可以用到古诗里的词句!”我及时的提问说是什么呢?他们纷纷答到:“斜风细雨!”看来只要学生认真观察,他们的领悟力是很高的。所以当我们再一起背诵这首词的时候,孩子们的感情释放得非常到位!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词中的意趣。

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利用多媒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课上采用竞赛活动,分男女两组背诵此词,激发了学生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古诗《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2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江南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景,体会词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两岸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音乐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然而,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我的遗憾甚多:

一、作为公开课,我准备得较为充分,但那天早上,临阵出了点状况,我没有时间调试好课件,导致该渲染气氛时的音乐,没能及时呈现,冷场尴尬,失趣不少。

再者,我自身存在的一个弊端,上课老是前松后紧,喜欢自由,未秉承章法。没有做到教而有法,导致延时。加之课间音乐的打扰,让人不堪其扰,学生也无心听课,教学效果欠佳。

总之,诗歌教学为古之经典传承,用哪种方式能将其发挥到极致,还是我要挖掘和进攻的方向。教学有法,无法而至极致。亟待与各位同仁互通有无,共同进步。请大家对我的这节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恳请各位不吝赐教,我将不胜感激!

《渔歌子》 篇3

教师简介

1996年毕业于南平师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十余年来,多次在市、区课堂教学比武和演讲赛中获奖;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探究,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自己自然质朴又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

设计说明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重点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教具准备:

1、音乐   2、 图片    3、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学,感知词的内容

1、由张志和的别号——“烟波钓徒”引入教学,板书揭题。

2、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

3、正音,认读“箬笠” “蓑”。指导生字书写,掌握“塞” “鹭”的结构特点。

4、齐读全诗。

二、质疑细学,体会词的内容意境

(一)议词眼,初步体会“不须归”的含义。

(1) “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相机理解“须”的含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回去呢?

(二)引导想象,体会词的景色之美

1、一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2、二读全词,描绘景物色彩之美。

引导学生将色彩与景物联系起来,体会词的色彩之美。

(1)找出词中已有的白、青、绿三种色彩。

(2)体会隐藏在“西塞山、桃花”等字词后面的色彩。

3、三读全词,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展开想象,学会用上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将心中的画面说具体,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4、议一议,将感受到的色彩之美、动态之美,较完整地描绘出来。

引导生用上“我喜欢这(      ),你看——”的句式

三、品悟词眼,感悟词人心境

(一)品读词句,体验意境之美 。

1、重点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运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开展朗读训练。

2、引读一二两句。

(二) 解读词眼,体会“不须归”的情怀

1、创设情景:远山传来悠悠的呼唤……面对此情此景,张志和的感受怎样?请用词中的句子的回答。

2、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

3、深入理解“不须归”。

(1)简介张志和生平。

(2)小结。

4、齐读全词

四、多种形式诵读,演绎心中的《渔歌子》

1、师生合作,学习多形式的朗读

(1)师生配合读,引导体会诗词一咏三叹回环复沓的表达方法。

(2)生生配合读,选择自己的伙伴一块儿读 。

2、启发学生把板书补充完整,改编成童谣。

3、师生合作,利用童谣引读全词,诵读《渔歌子》。

五、总结全词,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渔歌子

西塞山前

白鹭高飞

桃花流水

不须归   鳜鱼正肥     乐而不归

青青箬笠

绿绿蓑衣

斜风细雨

短信互动

1.曾惠娟老师上的渔歌子充满诗情画意,诗声朗朗,浪漫无比,柔媚之致。吴志诚老师上的渔歌子理智分析理解,充满理性,具有阳刚之气!陈珍珍

2.南平政和许温坚:吴志斌老师上课风格灰谐幽默、富有磁性,深深打动学生。《渔歌子》一词教学采用质疑、思考、判断等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词的意境,不仅让学生学习了古词特点、知识,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鳜鱼、白鹭、桃花等体会悟情所运用的教学艺术给人以启迪、鼓舞。学生对词句的个性化的理解和吟诵都让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教师动情范诵更是让人陶醉。听完本课我不禁为之叫好!

3.政和许绍禄:两个精英同“唱”渔歌子,不同性别,不同风格。殊途同归。师精彩表演,生积极配合,高潮叠出。让人“不须归”。

4.吴老师教学《渔歌子》的四大靓点:一是寻美。吴老师让学生与词近距离交流,让学生找出词中色彩的美词,感受色彩美。二是探美。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词中语言朴实美。三是赏美。他引导学生想象感受意境美。四是创造美。他鼓励观察发现“西塞山、桃花”隐藏的色彩美。真是美词美学啊!(漳州陈岱中心校王远智评)

5.大田(吴春样)↓吴老师紧紧扣住“不须归”,引导学生通过读→问→想→说进行课堂交流,充分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设置情境说话进一步体会作者“不须归”的情怀。

6.我认为吴老师的板书设计不够创意,用上简简单单的简笔画展示更好。泉州苏彩凤

7.吴老师能够抓住重点词“不须归”贯穿整节课,能充分创造情境让学生从朗读、思考、想象来感受词句的优美。建议:板书过繁。靖县和溪中心小学-刘龙根。

8.尤溪城关小学刘妍萍吴老师的课堂评价过甜。有些夸张。感觉课前预设多。

9.吴志成老师在不须归和乐而不归之间作足了文章,上出了诗情诗境,建议课上能有更多的拓展,做到以一带三使课堂更丰满。龙海陈素环"

10.(罗源凤山小学余向阳)同课异构,精彩纷呈。上午听了吴志诚老师的《渔歌子》,不由让人想起昨天下午曾老师上的同一个课题,两节课的导入方式不同,教学切入点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不同,教学风格不同。但都注重生字词的教学,朗读能力的训练,想象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养成,文本的拓展和说话写话的练习,都很好地把握了诗歌教学的灵魂。异曲同工,精彩纷呈,令人拍案叫绝,使人沉醉课堂营造的美妙气氛中。这是本次阅读教学观摩大会的一大亮点,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们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11.龙岩罗红斌:吴老师评点妙:一是评在导上,二是评在法上,三是评在眼上,可见吴老师课堂驾驭本领高,对生成资源的把握和利用也做得很妙。

12.泉州山腰中心小学陈宏瑛:吴志诚老师亲和力强,也能鼓励学生质疑,可是对于学生的回答(除朗读外)一以贯之地高唱颂歌,妥否?

13.吴志诚老师课前与学生风趣幽默的交谈,以取名字为话题,亲切、自然,与学生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陌生感,为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打下基础,体现了对孩子的人文关怀,同时,也为导入新课埋下伏笔。真是一举两得。

14.三明梅列邓沭娟:吴教师从课前活动为导课而铺垫,整堂课衔接自然,环环相扣,扎实地进行品读诗词,将词演绎得如此活灵活现!更值得学习的是在教学中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断地教给品诗词、使用工具书等方法,真正做到了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目的。

15.吴志诚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想象,自由说的环节是亮点。既让通过想象感受到景美,又寓理解诗意于无声-妙哉!

16.张艺虾老师话为吴志诚老师执教的«渔歌子»能紧紧抓住"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吴老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用那浑厚的语调很好地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很好地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语言美,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真是一堂优质课!

17.张秀卿:吴老师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18.吴老师的渔歌子语言文字训练扎实,重视读的不同方式和学生读书的感受,较好的回归语文本位,这是一节真实的课堂。马老师"

19."林碧仙 吴志诚师的课华而实,听其课如同漫步于青山绿水中,悠然清新,又似于"喝茶闲聊"中领略词之华美,景之秀丽。这归于吴老师非同一般的亲和力和掌控力。

20.吴老师的课堂实在,创造性地使用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品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姚丽群)

21.(厦门彭真香)第二节吴老师文化底蕴深厚,对文本的解读独到,抓住“不须归”这个文眼,展开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多样实践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直面文本,与文本对话,既巧妙使用文本,又引导学生想象,走出文本。整节课,学生在诗意盎然的氛围中与历史对话,从而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

22.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课堂自如的调控,对教材独到的处理,新颖的朗读训练,听吴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我们的眼前不禁一亮:原来古诗教学可以如此充满情趣!(倪运萍)

23.吴志诚老师这堂课紧紧抓住关键词“不须归”展开教学,层层剥笋从字面理解景美,最后走入作者的内心感受:不求名利,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怀。真是匠心独运,设计巧妙!陈老师

24.吴志诚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想象,自由说的环节是亮点。既让通过想象感受到景美,又寓理解诗意于无声-妙哉! 霞浦谢虹"

25.吴老师指导学生课堂当场背诵渔歌子,能够教孩子如何利用版书和再现画面的记忆,这样的指导很值得我们借鉴。

26.连金珠:在初步理解“不须归”的含义这个环节,通过出示字典的解释,让学生自己找到合适的解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这样授之以法的教学,生学得扎实,定能为学生在以后理解词义时化难为易水到渠成,真是一劳永逸。

27.导入妙: 好一个“烟波钓徒”!既钓出学生对诗人的了解也钓出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词眼准: 好一个“不须归”!既引导学生明白了不须归的表层意思,又悟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动心动情,陶醉忘返的情感。 想象妙: 好一组“白 青绿”。色彩描绘了画,构成了诗。诗中虽只三色,但在教师的引导,诗的色彩丰富,诗化为一幅幅充满生命的生活画。又通过“我喜欢这( ),你看___,让学生在想象练说中丰满了诗的质感。

28.庄惠萍吴老师教学风格质朴、自然,课堂上诗化的教学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教材设计新颖独特,课堂内容充实饱满。课堂着重进行意境想象与朗读训练。教师抓词眼多渠道引学生入境,并通过品读、赏读、引读、范读等多层次、多梯度的读,既让学生能声情并茂地吟诵《渔歌子》,又能将《渔歌子》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铭记在心,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29.陈建宝 语文的实践性来自课程 学生出彩出自学生的 原生态 吴老师教学情境结合 图文并举 声情并茂 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自主建构 尤其是最后师生合作 一咏三叹回环复沓 把诗词朗诵推向高潮。

30.吴志诚老师抓住词眼“不须归”板块式教学,层层深入,披文入情;在引导、想象中显象得意。如果能安排写字或写话环节将更完美。安溪感德陈辉都

31.古诗词的教学重在品读,感悟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吴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读、品读,感受意境之美,词人之情,整堂课显得十分紧凑、和谐。(骆嫩寒)

32.吴老师展示的《渔歌子》:1、揭题很有特色:从张志和的别号入手引入教学,2、文本使用有创新,多形式品读,配乐吟诵,引发想象体会意境,3、抓词眼创情境,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世界,4、品诗感悟有高招,特别是最后师生合作读使学生明白古诗词还有许多不同的读法。

33.《渔歌子》这节课吴老师导课有趣自然,注重教给学生识字解词的方法,朗读的指导方法多样,到位,真正让人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美,是一节成功的课。

34.《渔歌子》这首诗词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具有一番情趣,学生被美的诗词所吸引,这和教师本身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同时,教师的语言具有一种古典文化的魅力,给课堂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黄慧娟。

35.莆田涵江白塘中心小学梁雅君: 吴老师 "烟波钓徒"的别号引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古诗与诗人的距离!以情感为突破点让学生个性化地演绎心中的《渔歌子》独特的独到的文本解读,巧妙的教学预设,多媒体创设美伦美幻的境界,精彩的课堂生成,特有的教学风格,让古诗词的学习充满童趣与乐趣!

36.古诗词的教学重在品读,感悟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吴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读、品读,感受意境之美,词人之情,整堂课显得十分紧凑、和谐。

37.杨铃:吴老师执教的《渔歌子》一课,不论是在认识生字、对诗中不理解字词的质疑、理解、还是理解词的内容时都充分重视了学法指导。另外,整堂课上学生诵读声不断,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38.范娟丽:吴志城老师用朗读指导把我们带进了张志和所描述的人间仙境。这节课教得扎实有趣,充分调动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很好地理解词的意思。棒!

39.品读美: 好一个“一咏三叹”!古诗不读味道浅,一咏三叹的古诗品读法让浓浓的诗味在师生心中弥漫开来,教学生怎能不爱古诗呢?福州张文彬

40.李秀金 吴老师这节课有许多亮点 ,一是注重教给学生理解诗词他方法!二是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围绕为什么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回去呢?这个问题展开教学!三是重视词语的积累和应用!四是在第二大环节围绕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体会词的内容意境,五是朗读指导到位,朗读的方式多样化等!

41.马桂莲:吴老师这节课有三大亮点:1、课堂注重自主质疑,以疑促读促思促悟;2、课堂注重教给学习方法;3、堂注重评价,教师评价语言丰富多彩。

42.福州何老师 吴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他重视用各种手段激发孩子学生的兴趣,注重用多种方法对孩子进行多层次的朗读指导,力求让孩子从读感受到古诗词独特的韵味。在他的引导下,孩子们读的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43.李源朗读在在诗词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目的。吴老师在这节课设计了多次不同的读。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做到了读得有层次有提升。一读全词,发现景色美;二读全词,描绘色彩美;三读全词,体会动态美,四读新词,演绎心中的渔歌子。把学生的读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情感高潮。

44.在吴老师的层层递进的引导下 学生在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深刻地领会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 若能够由诗中景物延伸到其它相关的诗词 这堂课会更丰盈些 学生学到的知识也会更全面惠安洛阳 吴楚煌"

45.古诗词的教学重在品读,感悟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吴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读、品读,感受意境之美,词人之情,整堂课显得十分紧凑、和谐。(骆嫩寒)

46.泉州黄晓玲:吴志诚老师课堂态势语丰富生动,语言朴素,重视指导学生情动而发的朗诵。

47.《渔歌子》这节课吴老师导课有趣自然,注重教给学生识字解词的方法,朗读的指导方法多样,到位,真正让人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美,是一节成功的课。(郑灼云)

48.吴老师的《渔歌子》,巧妙的预设,多样的朗读,扎实的训练,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节精美的如诗如画的课堂!(陈翔老师)

49.谢水凤 吴老师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通过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激发情感。

50.吴志诚老师的课前互动与课题引入结合得 很巧妙,从取网名引出别名引出作者引出课题,让古代与现代没有距离感,让课伊始,趣即生。课后的作业设计也不错,让学生通过动笔深化对词的理解,也训练了语言表述的能力,既动手又动脑。

51.吴老师在教学中语言优美,过度自然,很有感染力,值得学习!课中他以娴熟的教学技巧和独特的教学设计把孩子带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巧妙地把语文实践和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语文课的无穷魅力!整堂课仿佛是在谛听一首自然赞歌!(南平师范附小黎巧玲)

51.柳雪玲:吴志诚老师执教的《渔歌子》在品读过程中把词形象化,对词中的美景的汇总,以及对颜色的把握,让整首词生动起来,似乎那就在我们的眼前,如此美丽那么动人!让作者“不须归”!如果在板书方面处理简练生动点就更好了!

52.陈晓育 同样是渔歌子,吴志诚老师的睿智,曾惠娟老师的才情,不同的教学风格的教学风格带来不一样的视听享受……

《渔歌子》 篇4

《渔歌子》教学反思

凤岗镇中心小学

何衍惠

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了解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特别强调让学生比较同是描写江南春景的两首词的异同。

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结果——比较异同,忽视了过程的体验——朗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美景,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让学生比较和前一首词的异同,从学生发言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地从表面说说想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去体验、感受《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如何能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呢?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再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那么再和《忆江南》进行比较时,学生的感受会大不相同。不过,让学生直接去比较异同,对五年级刚接触词的学生来说,太理性化,难度也大了。不如换个问法:白居易和张志和笔下的江南各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幅呢?这样从学生的情感出发,触及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可以培养学生对词的初步鉴赏能力。

其实,这首词和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渔歌子》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另外,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应当别具一番情趣。但是,学生没有被美的经典诗词所吸引,这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有关,教学生词,教师就应该有一定词的积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教师的语言应有一种古典文化的魅力,给课堂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渔歌子》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自学生字词。

2.通过赏画、吟诵、想象与写话,理解词意,并能投入词中感受意境。

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思路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而丰实的语文实践,还原张志和这位诗词书画大家作品中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体会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难点读出词的韵味,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介绍张志和。

2、揭题,读准词牌“渔歌子”。

3、看到“渔歌子”这个词牌,想到什么?

二、诵读词文,初感词义。

1、生自由读词,要求把词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有层次地指名诵读,点评,齐读。随机渗透词和诗的区别。

三、想像意境,读出词中画,。

(一)说说对词的初步印象。为什么觉得美?

(二)预设a:读出词中的景物

1、边圈出词中景物,边借助课文注解理解。

2、学生交流景物,并随机理解。

3、边想像边美美读9种景物

预设b:词中有画,透过词看色彩。

1、你看到了词中哪些绚丽的色彩?

2、带上缤纷的色彩再读词。

(三)走进西塞山,走进让张志和流连忘返的白鹭谷。(课件播放西塞山风景)

1、说说现在的感受。2、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汇成了《渔歌子》中这样的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3、自由练读,读出美。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四)静静地走进词中这幅迷人的画卷。你一定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用几句话写写此时脑海中最清晰最动人的一处画面。(配乐)

1、交流。

2、小结:渔歌子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立体画卷。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词。

四、贴近词人,品位“钓”之意。

1、师配乐范读《渔歌子》,生想像词人的神情。

(1)用快乐、惬意等神情指名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感受情景,齐读整首词。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3、讨论:张志和为何不归?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2)拓展延伸:补充张志和弃官归隐资料。进一步理解词人“不须归”的深意。

(3)有层次地引导生齐读全词。

4、张志和鱼钩上不放鱼饵,不为钓鱼。他钓到了什么?感受张志和清闲飘逸的心境。(板书:心志平和)

5、结语:读出了词中的画,还读出了词中的人。古代的词相当于现在的歌词,还可以演唱。播放歌曲《渔歌子》。

《渔歌子》 篇6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悠远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展示了一幅色彩艳丽、动静结合的美丽画卷。“诗言志、词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怎样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在确定教学内容后,我没有像以往那样抱着教参,加上感觉去确定教学目标,而是先认真读了《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是这样阐述与教材内容相关目标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课标年段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其中,“激发想象力,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这些目标都是不可测的。必须转换成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于是,我把“大体把握这首词的意思”转换为“能用自己的话表述整首词的大体意思。”把“体会诗人的情感”转换为“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根据这些要求,我初步定下这样几条教学目标:

1、诵读《渔歌子》,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能有感情背诵。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境,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教学目标后的关键问题,就是采用何种方法促使目标达到最优化。我没有像以往急着去动脑设计教学,而是充分阅读了方智凡教授的《古诗教学新视野之意象与意境》、市教研室刘春老师的《“浅”诗深读的价值》、区教研室朱xx老师的《从诗歌鉴赏的角度教学古诗》等相关文章,聆听了特级教师高林生、优秀青年名教师高青对古诗词教学教法的解读,网络上观摩了特级教师窦《清平乐村居》,王崧舟的《长相思》、《枫桥夜泊》等名家的古诗词示范课,我写出了一稿、二稿、三稿……在经过我校领导、区教研室领导的指导之后,形成了以上教学过程。

教学中,我认为本课有两个成功:

1、反复诵读,层层递进。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初读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击掌踏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感悟词境后的美读,要求层层深入,学生在游戏中、在赏画时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2、感悟词境,授之以渔。

诗词教学中,把握诗词的意境是个重难点。不讲,学生不得要领;讲得多了,自然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在此环节中,我紧抓住词的第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通过想象阅读——“什么样的西塞山?什么样的白鹭?什么颜色?让画面动起来!让我们听到声音!”引导学生把景物一步一步说具体;通过比较阅读——杜甫《绝句》中“一行白鹭上青天”与“西塞山前白鹭飞”里的白鹭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西塞山“云雾缭绕”、“山色空蒙”的特点,使学生明白赏词也应该像阅读一样要联系前后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这种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描述其他景物,自然是水到渠成。

上完本节课我还有两点困惑:

1、本节课只学了一首词,内容是否太少?而我又补充了两首同主题的词让学生课后赏析。只在课后进行拓展合适吗?会不会只是走过场?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落实课后的拓展?

2、试讲时,我引导学生读出词的韵味,渗透了词的“平仄”特点。我告诉学生“平”就是第一声、第二声,“仄”就是第三声、第四声。读的时候遇平则声音拉长,遇仄声音缩短。区教研室领导在听了试讲后,建议我教学中不要渗透“平仄”的概念,果然效果要好得多。这让我对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渗透的“度”的问题有了思考。

古诗《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江南春》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书设计

3

词两首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作业设计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