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简案【优秀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本页是敬业的小编演员为大家分享的四年级语文教案简案【优秀15篇】,欢迎借鉴。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实验目标:

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联系宋庆龄的生平,说说宋庆龄喜欢它们的原因,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宋庆龄的生平。图片、投影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宋庆龄的生平。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学会用重点突破的方法为课文分段。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学生交流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细读课文,了解樟树的特点。

2、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联系宋庆龄的生平,说说宋庆龄喜欢它们的原因,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C、指名说说,大家参与评点,相互补充。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永久保持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寒食》《泊船瓜州》。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

二、学习《寒食》一诗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

(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春城/天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

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泊船瓜州》

1、回顾上首诗的学习方法

2、分小组学习

3、汇报交流

4、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你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心里会怎样想?(回家)带着这样的思乡之情再读。

5、背诵

四、小结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泊船瓜州》、《寒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解释诗句。

2、背诵《寒食》《泊船瓜州》

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读题目,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3、小组自学

4、交流汇报

(1)检查出示词语

(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1、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会浮现出哪些景物?(鲜花、小路、蝴蝶、娇莺)

2、你能结合诗句想象一下什么样吗?(学生描述)

3、当我们自己融入这花的海洋,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听着悦耳的鸟鸣,你想说什么?

4、带着对春天的热爱来读。

四、背诵练习

五、布置作业

改写《江畔独步寻花》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3

一、成功之处

1、结合课文和“积累运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2、根据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平时教学中,做到了认真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精心设计教案,按时批改作业,落实三维目标,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逐一分析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接受知识能力的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3、在教学中重视发展学生智力,加强学生思维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结合“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4、重视课前的预习工作,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二、不足之处

1、全班有五分之三的学生比较努力学习,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五分之二的同学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习不用心,理解能力差、记忆力差,学习用品缺少,家长忙于打工,不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还要继续做思想工作。

2、本班落后面较大,语文基础很差,所以好多学生基础知识也掌握不住,书写速度慢、潦草,说话不通顺,对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3、现代技术教育手段的运用有待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坚持继续学习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对不完成作业或不用心学习的同学重抓到底,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延伸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灵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根据本课学习目标,我把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多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结合学习内容,确定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

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课堂上教师就应少讲。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是讲学生读不懂的或体会不深的地方,即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扩展。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所以像本课这类传统题材的课文由于叙述故文内容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时代,就需要我们花时间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用简短的文字延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从中了解周恩来少年立志的原因,领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因此,我想到了《新课标》中提到的多读书、读好书的必要性。

二、结合学,注重情感教育生认知。

拓展本文,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若仅限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仅限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钦佩,那本文的教学目的尚未达到,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努力落实,才真正达到目标。所以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通过谈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报国之情,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

三、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提高学习能力。

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课内外语文学习紧密联系,才能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所以在本节课中设计的讨论和议一议就达到了此目的。

四、通过综合性学习,汲取营养。

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有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才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助于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3、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收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举行“植物资源”共享会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真是色彩斑斓,奇妙无穷啊!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图片,照片,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4、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为什么?

2、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的描写的?

b、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

3、学生自由学习。

四、汇报交流

1、一组学生竞赛读写“脚”样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认为重要的词。

(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

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观察、描写的。

2、学生上台板画爬山虎的脚,并口述为什么这样画。可趁机让全班跟着他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3、三生依次上台(师给带上他自己画的爬山虎的头饰)作“自我介绍”,师鼓励灵活表述。

4、同桌介绍。

5、四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有关的重要动词。(爬:触一巴+拉+贴)

6、多媒体动画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7、指导朗读。

8、点击出示中心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质疑:“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9、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落实人文性)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例如:往上爬、蚊龙的爪子、相当牢固、休想拉下等。

10、小组比赛朗读。

11、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演一演,说一说怎样爬。

五、积累语言

抄写�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通过文白对照,让学生掌握《精卫填海》的文言大意。

二、了解文言文和的不同特点。

三。懂得故事背后蕴涵的精神。

教学流程

一、课件展示精卫填海图,激趣导入

1、展示图片“精卫填海”,观察“精卫”的样子: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有点像乌鸦。

2、它是谁?回忆读过的“精卫填海”故事。

二、出示《山海经》中文言文片段,文白对照,学习神话

1、出示《山海经》中文言文故事片段《精卫填海》,教师在音乐声中诵读故事。

2、学生跟师学读文言文《精卫填海》,注意句读,读出味道。

3、借助注释或组词语,初步理解文意。

三、阅读《精卫填海》,文白对照,走进故事

1、小组成员开火车轮读故事,扫除生字障碍。

2、小组展示朗读情况,进一步感受故事情节。

3、进行文白对照,深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1)在旁将对应的文言文内容写上,注意整洁、美观、有一定速度。

(2)同桌互查文白对照情况。

(3)集体交流文白对照情况。(一生读文言文内容,一生对应朗读内容)

四、再入文本,体会神话人物精神品质

再次浏览故事,讨论交流:

1、精卫为什么要填平大海?

2、精卫能否填平大海?(可拟题辩论:你赞同精卫的做法吗?为什么?)

3、从精卫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宁死不屈,斗志昂扬、坚持不懈、矢志不渝)

4、遇到困难时你会如何对待?

五、作业拓展,深化认识

1、续编故事:《小精卫填海》。

2、将故事编成课本剧。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天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矛盾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描写的是乡下孩子透过屋顶上小小的天窗看到和听到的点点滴滴,无尽的遐想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成了孩子们心灵飞翔的窗户。表达了孩童时代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文笔生动流畅、情感真挚,内容看似简单,实则含蓄,所包含的思想富有哲理,意义深远。由于写作时间已久远,现代儿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注意通过引导质疑、情景创设来增加学生的感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同时借助语言训练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学习文中想象的方法,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针对课文难点,运用演化、发掘策略,通过启发联想和表情朗读、自主默读等阅读指导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其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藉、蝙”等生字,理解“慰藉、恶霸”等词语;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3.培养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2.让学生通过朗读领悟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刻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受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难点:理解8、9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设疑激趣

我们每个人都有快乐而美好的童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学大师矛盾

先生以自身的童年生活为题材写的一篇散文——天窗。(板书课题并播放投影)

看完这个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

(问题预设:什么是天窗?天窗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写天窗?)

看来,同学们心中都有许多疑问,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自读课文时播放相关投影)

(设计意图: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的'思维与课文内容产生碰撞,学会质疑方法的同时,产生阅读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错正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1)对读错的和难理解的字词,老师及时纠正和点拨。

(2)汇报解决问题的相关情况,通过学习,你都解决了哪些问题呢?(预设学生可能的汇报)

4、学习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重点指导读准:“藉”在这里读“jiè,不要读成jí;“宙”是翘舌音,读成zhòu,不读成zòu.重点理解“慰藉”“恶霸”“宇宙”等词语。

5、齐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读后交流、品味文章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设计意图: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品味和体验,给足了学生自读、感悟的余地。)

三、布置作业,巧设悬念

1、熟读课文,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2、思考:作者写天窗仅仅是因为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和慰藉吗?

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呢?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4、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

2、体会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1、了解爱因斯坦。设问:爱因斯坦是谁??

(出示文字资料:爱因斯坦(1879—1955)德国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课文。(板书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3、设疑。齐读课题后提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他们俩是怎么认识的?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从中又可看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愿意读哪部分就读哪部分,我们其他同学可以来当小评委。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再读)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评议:请我们的小评委们作一番评议吧!当然,可以是值得表扬之处,也可以指出欠缺的地方。

读的同学很认真,听的同学也真不赖!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大家可自由发表观点。

(指名交流课文大意)

4、他们之间有过几次交往?(三次)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交流:一遇(1—3)二遇(4—5)三遇(6)

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三、再读课文,感悟欣赏

1、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学生自由朗读)

(出示四句话:

①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

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指名交流(从“时间先后顺序”、“不同情况下见面”、“关系越来越密切”等方面交流)。

教师相机评议(如“你读得很仔细”、“你很会动脑筋”)

板书如下(用箭头表示关系):

撞(爱因斯坦遇小女孩)等。

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的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出示句子: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每天……都……坐坐)你看到他们俩在做些什么呀?

板书:教穿戴

教放东西和布置房间

教数学作业

2、大家真会读书,能边读书边思考,下面我们要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再读课文,自由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反复朗读,看看能读出哪些新体会?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的先后顺序)

(学生自找、自读、自练,准备交流)

3、咱们来交流一下读后的体会(指名交流谈体会,相机出示有关句子)

句1: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句2:“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句3: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句4: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问题设计: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什么?他的目光那么温柔是因为听到了小女孩在说(出示句2,引说)小女孩认为(引导生为反问句换个说法)对此爱因斯坦感到很欣慰,因为他也需要一种平等的交流, 那么,试想一下,在小女孩的想象中,伟人又该是怎样的呢?(衣着整洁,知识渊博,完美无缺的)而眼前的爱因斯坦的装束却是(出示图片,引说“衣衫不整”)能结合上文说具体些吗?(出示句3)你能演示一下爱因斯坦当时的言行举止吗?(指名表演)�

4、同桌准备分角色选读其中一次相遇。

哪一桌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当评委。

四、小结

我们只读了一节课,大家就有这么多的感受和体会,相信通过下一节课的朗读,定会读得更好,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节课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你对爱因斯坦的了解。

2、一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三次相遇,长期相处,成了好朋友)

二、精读训练

(一):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

1、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

(从不熟悉到熟悉)

(3)“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

(时间在推移)

“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内容说一说。

(4)指导朗读这三个句子。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

2、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二)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出示: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A、照样子写词语:短而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2)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动作的句子。

A“一边……一边……”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B、齐读。

(3)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读课文,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

(4)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出示: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A、照样子写词语:又肥又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

C、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穿着的句子。

2、当小女孩把这件事告诉父亲后又怎样呢?教师引读父亲的话。

3、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问)小女孩为什么“纳闷”?

4、根据回答出示: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把反问句换一个说法(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引发讨论:�

6、分角色朗读这一段。(由三名同学分别读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的话)

7、小结:这一段写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小女孩天真好奇和讷闷不解

父亲对爱因斯坦的由衷赞叹

(三)、精读第二次相遇部分

1、过渡:小女孩第一天遇到爱因斯坦,第二天他们又遇上了。这次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2、找出课文中有两个“仍是”的句子。

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1)、读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

(2)、“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说说“一面……一面……”体现了什么?(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3、找出这一段中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说说从这一段对话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4、分角色读第二段。

5、引发讨论:�

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四)、精读第三次相遇部分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那些词语句子中反映出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

(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内怎样乱?

4、分角色读第三段

5、引发讨论:�

“仍”字说明了什么?(说明过去就是这样)

有详有略。

注意避免重复的写法。

爱因斯坦是一个谦逊和平易近人的人。

伟大而又平凡。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

2、讨论主要写了什么?(概括写两个人的交往)

3、为什么小女孩的母亲会好奇地问??引导学生读出“好奇”,爱因斯坦的回答让人想到了什么?(抓住“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等词句,进行进一步体会爱因斯坦的谦逊。)

4、指导用“只好”造句。

二、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读出文中感受最深的语句,畅谈心中的爱因斯坦。

三、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四、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3、在小女孩与爱因斯坦的对话中,她用的都是“你”,可她母亲称爱因斯坦为“您”,这是不是小女孩对爱因斯坦不尊敬呢?

(刚开始,小女孩与爱因斯坦并不熟悉,不知道他的伟大。当爱因斯坦按照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时,他们开始产生了“忘年之情”,小女孩觉得这个老人很有趣,竟然那么听自己的话,在心里,她可能已经把爱因斯坦当作朋友了!

小姑娘与爱因斯坦由不熟悉到很熟悉,感情逐渐加深成了忘年交,交往十分随便,所以用“你”。平时我们朋友之间,就不用“您”。而小姑娘的母亲只知道爱因斯坦创立了许多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他十分敬仰,所以要用“您”。)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不说空话——爱因斯坦

当人们赞誉他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时,爱因斯坦笑着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8

《说勤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

2、 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 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 交流(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 引导分段。

(1) 学生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后又是讲了什么?

(2) 交流。

(3) 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三、 分段读通课文。

1、 先拼读生字,读熟新词。

2、 分段读通课文。

自己练读--指名读--纠正读音,指导读通长句--齐读。

四、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画出中心句。

2、 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 这里的“桥梁”是什么?

(2) 把那句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3) 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 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出示: 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齐读后一句。

3、 齐读第一段。

4、 当堂背诵第一段。

五、 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 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 交流自学情况。

3、 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4、 钢笔描红。

六、 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 背诵第一段。

3、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 )悄( )社( )梁( )渡( )

末( )稍( )杜( )粱( )度(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 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五、总结课文:(略)

六、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题3、4两题。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这是本教材中的一次看图写话训练,而且是入学以来看单幅图写话的首次练习。课文由图和文两部分组成。图上画的是新村鱼乐池。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的城镇都建造了居民住宅区,称之为“新村”,新村的建设者不仅为居民提供舒适的住房,而且还提供了娱乐和休息的'场所,这就是住宅区公园。“鱼乐池”是公园的一部分。

“新村鱼乐池”全图可分为“住宅区楼群”、“鱼乐池”和“绿树青山”三部分。“鱼乐池”是图的主体部分,也是写话的重点。图意如下:近处是鲤鱼喷泉雕塑:一个健壮的小男孩,身着背心短裤,背着斗笠,腰挂鱼篓,满面笑容地站在浪花塑座上,双手紧抱.着一条大鲤鱼。鱼尾向右翘起,圆圆的鱼嘴高高向上。那情景.像是男孩刚从池中抱出一条鲜活的大鲤鱼,乐得合不拢嘴。一股晶莹的泉水从色嘴里喷洒出来,宛如撑开一把珠帘做成的伞。展现的是男孩与鲤鱼一同沫浴在喷泉下的快乐情景。稍远处,池的左边有个观鱼亭,红柱黄瓦,四个亭角向上翘起。观鱼亭。靠岸建在池中,亭子的横梁上有一块匾,上面写着“鱼乐池”三个大字。亭子里有少先队员,也有大人,他们悠闲地观赏池中的鱼儿。远处,东北角是居民住宅区,一排排色彩淡雅的四层楼房拔地而起。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上停放着轿车和摩托车,这说明新村交通十分便利。再远处是茂盛的绿树和郁郁葱葱的群山,把环境优美的新村衬托得更美了。

全幅图集中反映了一个“乐”字,男孩抱着鲤鱼一同休浴之乐,人们赏鱼之乐,新村居民生活舒适之乐。这就是本次习作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文字部分提出了这次习作的要求:一是由近及远地观察图画,观察的内容有三个思考题,边看图边回答问题。二是由近及远(按观察的顺序)地把图上的景物有条理地写下来。一般的要求是“用词正确,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训练目标

1.会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图上的景物。

2.会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把图上的景物有条理地写下来。

3,体会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初步培养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导入揭题,明确本次习作训练与以往看图写话的不同点。

同学们,上学期你们练习过哪几次看图写话?(4次,第一单元《知错就改》,第二单元《我要找妈妈》,第三单元《水打翻以后》,第五单元《搬煤饼》)这几篇习作训练的课文有几幅图,都是写什么的?今天,我们又要进行一次看图写话的训练,请大家翻开课本,齐读课题(板书课题),现在你们粗略地看看图,然后说说这篇课文与以往的看图写话课文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明确:本次是看单幅图写话,而且是写景的。)

2.学习课文文字部分,明确习作要求和观察内容。

(1)这次习作训练有什么要求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文字部分,并划出表示习作要求的句子(最主要的3句)。

(2)讨论习作要求,归纳后出示投影或挂板,并齐读。

① 从近到远仔细观察图上的景物。

② 按由近及远的顺序把图上的景物有条理地写下来。

③ 用词正确,词句通顺,意思连贯。

(3)文字部分提到的观察内容有哪些?(“画的是什么地方”及三个思考题)、

3.引导按观察方法仔细观察图画,按观察的顺序逐一说说各景点的景物。

(观察方法:什么地方有什么?什么景物怎么样?)

(1)我们已经明确了这次习作的要求和观察的内容。现在按第一条要求去做(齐读第一条要求,板书:近。远),然后说一说你所观察到的景物。

(2)指名说说这幅图是由哪几个景点组成的。(板书:鲤鱼喷泉、观鱼亭、住宅区、绿树青山)

(3)现在我们就按从近到远的顺序逐一说说各景点的景物。

要把话说好,不仅要说清你看到的,还要说出你想到的。听时要认真,听后要进行评议。(板书:看到的,想到的)

指名看图说说“鲤鱼喷泉”,说后进行补充及评议。

(板书:雕塑、斗笠、鱼篓、像……沐浴、快乐)

近处是造型优美的鲤鱼喷水雕塑。一个身着背心短裤的健壮男孩,背着斗笠,腰挂鱼篓,双手紧抱着一条大鲤鱼。圆圆的鱼嘴高高向上,扇形的鱼尾向右翘起,那鲜活的样子像是小男孩刚从池里捉出来似的。一股晶莹的泉水从那鱼嘴里喷洒出来,像撑开一把珠帘组成的伞,又像是鲤鱼与男孩一起快乐地沐浴。你看那男孩脸上的笑容,他是多么地快乐!

指名看图说说“观鱼亭”。说后补充及评议。

(板书:红柱黄瓦、亭檐、匾、悠闲观赏)

稍远处是红柱黄瓦的观鱼亭。亭的左边靠岸而建,半面建在池中。亭搪的四角往上翘起,横粱上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鱼乐池”三个大字。两位少先队员和两位大人正在悠闲地观赏池中一群群的游鱼呢!各种各样的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池水中成群结队地追逐嬉戏,给货色的人们带来了欢乐。

指名说说“住宅区”,说后补充及评议。

(板书:一排排、拔地而起、幽雅美丽、平坦宽阔)

远处,它的东北角是居民住宅区,一排排崭新的四层楼房拔地而起,屋前屋后种着许多树木和草坪,把住宅区装扮得幽雅美丽,楼群边建有平坦宽阔的水泥路,路上停着汽车和摩托车。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出入十分方便。

指名说说“绿树青山”。说后补充及评议。

(板书:茂盛、郁郁葱葱、衬托、幸福)

再远处是绿树青山。它的北面种着茂盛的参天大树。楼群的东北面是郁郁葱葱的群山。绿树青山把崭新的楼群树衬托得更美了。在这样优美环境中生活的人们是多么舒适,多么幸福!

4.指名把各景点连起来说一说,注意说清表示顺序的词。

先分小小组每人说一遍,再指名在班上说,井组织评议。

5.把自己说的写下来(开始作文)。

6.交流评价(待学生基本完成后进行,可视时间而定)。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理解“推敲”的含义,明白写作中要讲究炼字的道理。

3、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重点难点:

1、理解“推敲”的含义。

2、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探究“推敲”由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推敲》。“推”和“敲”是两个动作,谁来做一下?合起来又是什么意思?我们打开课本,看看文中是怎么说的。

2、板书:斟酌。(zhēn zhuó)

3、我们知道“推敲”一词有一段来历。他既是一个千古传诵的文坛佳话,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读一读、品一品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推敲的意思学生理解,让学生先从做动作中理解推与敲的本意。为下文体会贾岛所做的动作作铺垫。而当把这两个字合到一起时,意思则发生了变化,是斟酌的意思,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精读课文,体验“推敲”过程

1、让我们走进几千年前的那个宁静的月夜,出示图片,理解句子:“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此情此景,诗人贾岛诗兴大发,作了一首小诗: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生读,诗作好了,但是很快贾岛有了疑问:“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这句诗中用“推”好呢,还是用“敲”好呢?

2、贾岛、韩愈是怎样推敲的呢?默读课文3——7自然段,画出描写贾岛、韩愈一起斟酌文字的有关语句,体会体会,想一想:这个故事为什么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3、交流所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1)“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这句中的“不知不觉”,他不知道什么?只知道什么?

(2)“韩愈也是一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一人斟酌成了两人斟酌。读读韩愈的一番话,想一想讲了哪几层意思?

韩愈观点是什么?有几大理由?

韩愈认为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有三大理由:“敲”字可以说明贾岛是个有礼貌的人;“敲”字可以衬托出月夜的宁静;“敲”字读起来比“推”字响亮。

韩愈思索了一会儿才明确用“敲”字更好,他在思索什么呢?谁来把韩愈的思索通过自言自语表现出来。

像这样反复比较、斟酌的过程就叫推敲。

3、同学们亲自实践,推一推,敲一敲,哪个动作更有礼貌?(韩愈是个读书人)哪个动作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自己读一读这两句诗,“推”和“敲”哪个字读起来更响亮些?

【设计意图】先通过优美的画面,朴实的语言把学生引进故事当中,再进入__部分,通过贾岛自言自语的表演、韩愈的心理活动,再现当时的推敲过程,让学生深入体会推敲的内涵。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情境中,学生感受到其用词的精妙。

三、走近诗人,感受推敲精神

1、历的贾岛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再读文章的第一节: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写诗方面取得得了很大的成就,补充出示贾岛生平:

贾岛,早年出家为僧。作诗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诗中字而茶饭不思,被称为“苦吟诗人”,锤炼出许多精品,其创作精神感人之深。贾岛长于“五律”,被人称之为晚唐“五律”的领袖。

2、看了贾岛的生平,你对他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3、介绍他写的名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4、这是一个关于贾岛的千古佳话,如果让你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别人听,你会怎么讲呢?

回顾故事情节,把握起因、经过、结果,练习复述。

【设计意图】本片断设计通过补充贾岛的生平介绍和他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再现了历真实的贾岛,使学生对贾岛的认识更深入,并理解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只有经常推敲才能写出好文章。因这是一个历史小故事,了解故事的特点,练习讲故事是利用文本特点作出的言语实践。

四、咬文嚼字,推敲课文语言

1、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 即时)写成的那首小诗

括号里的两个词语意思有什么不同?� 像韩愈一样言之有理,令人信服。

【设计意图】本片断是书后的一个练习,放在课堂上,主要是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推敲,或者说斟酌文字的妙处。

五、拓展诵读,交流推敲佳话

1、百炼成字,千炼成句。古往今�

2、出示诗句:

春风又(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 )春烟。

3、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1)诗句中所空缺的是什么字?

(2)把诗人所用的字换成其他的字行不行?为什么?

4、关于“绿”字,也有一段佳话,谁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六、走出文本,学习推敲语言

1、好诗、好文章是认真推敲的成果,俗话说:“文章不厌白回改。”接下来,我们来推敲一句话,看能不能表达得准确、生动一些。

2、出示:

春风吹绿了树荫,吹( )了小草,吹( )了河水,吹( )了杏树的花苞。

3、结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善于推敲的“苦吟诗人”贾岛,知道了推敲是一种态度、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不经推敲,打磨不出精品。让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习作中养成推敲的习惯,做一个关善于推敲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对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有了充分的认识。对文本中的字词有了初步推敲实践,但还必须寻求这个典型的普遍意义,进一步感受古人创作的追求以及用字的精妙。而情境练习拓展了学生言语实践的深度,增强了学生对形象的感受,使学生的感悟力、创造力、思维品质得到发展。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1

设计理念:

着力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用心去读书、用情去体验,让学生真正读进课文里去,把课文读进自己的心里去,读出韵味,读出思考,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会课后9个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体会课后习题3中带点的词在表达上的作用,并能积累下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选择地背诵课文有关段落。

3、读懂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并能通过朗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

4、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分步揭示课题,质疑《触摸春天》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随学生回答,板书:春天)课前,老师和大家一起到校园里去找春天,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怎么找到的?(请多名学生说说)

学习的方法莫过于联系生活实际,课前带学生寻找春天,既积累了语言,又调动了情感,使学生上课时有话可说,有情可表。从学生已知的入手,学生很快就能进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拉近了文本与生活、学习与生活距离,使学生学得自然、学得轻松。

2、是的,我们可以用眼睛去观赏春天,用耳朵去聆听春天,用鼻子去嗅闻春天,用嘴巴去描述春天。然而,有一位女孩却要用双手去触摸春天。(板书:触摸)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触摸春天》。请大家读课题,一定能读出不少疑问。(指名交流)

二、走进《触摸春天》,整体把握全文

1、是的,春天可以看,可以听,可以闻,可以说,难道还可以触摸?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按这样的说法,表达你对课文的初步了解。(出示)

2、学生浏览课文后,指名说。

安静(谁)在用手(心)触摸花、蝴蝶(春天)。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盲童安静。

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能力。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于此。

3、仅仅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当然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要想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用心读书、用情体验。下面请大家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4、检查读书情况,教师相机点评。

三、品读《触摸春天》,读出个人感受

1、同学们,请选出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默读,并至少提出一个问题。

2、读好了吗?问题想好了吗?谁愿意来说一说。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以下重点句段,引导学生理解感受。

3、出示第三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什么地方触动了你的心,打动了你的情?

(2)你理解“穿梭”吗?能来表演一下吗?(请学生在桌子之间的过道表演“穿梭”)

(3)安静是个盲童,盲人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再请刚才表演的同学闭上眼睛再“穿梭”给大家看看。学生各自谈感受。

在阅读中,只有用心去读书、用情去体验,才能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走近主人公,与他们产生共鸣,想他们所想,感他们所感。

(4)从“穿梭”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5)一个盲孩子能够这样穿梭于花丛之中,这样地喜爱她根本看不到的、也不曾看过的鲜花,着实令人感动!这一自然段中还有令你感动的吗?

(6)(随着学生的回答,给“极其准确”加点)从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指名交流)

(7)指导朗读。

4、出示第四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什么地方触动了你的心,打动了你的情?

(2)(随着学生的回答,给“竟然”加点)“竟然”这个词用得多好,这是作者所没有想到的,他没有想到什么?

(3)用作者的话说——这真是一个奇迹!(给“奇迹”加点)你是如何理解“奇迹”的?

(4)同学们,如果你是安静,此时此刻,你的内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老师的朗读慢慢体会体会。(学生闭上眼睛,教师配乐朗读安静拢住蝴蝶的语段。)

(请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增强学生对主题的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5)是的,这种经历、这种体验,安静以前不曾有过,此时此刻,她是多么惊讶,又是多么激动!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走进安静的内心,和她一起去触摸春天!(学生配乐朗读3、4自然段)

5、出示第六自然段。

(1)就请你把这种感动告诉大家。(读第六自然段)

(2)“安静”所感受到的春光是什么样的?(指名交流)

(3)(出示蝴蝶飞翔的画面)教师读: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给“张望”加点)同学们,你们说,安静能望见飞走的蝴蝶吗?(引导学生讨论:看不见,因为她是一个盲人;看见,因为她在心里已经看见了)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预设一些冲突,可以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同时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争论中认识得到升华。

(4)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四、再读《触摸春天》,感受生命美好

1、同学们,这篇课文能够触动我们的心,打动我们感情的地方太多太多。其实,安静是在用她的心读懂春天,作者是在用自己的心读懂安静。你们都读懂了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试着用这样的语言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出示)

2、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3、是的,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4、(配乐出示舞蹈《千手观音》图片)同学们一定对这些图片不陌生吧,还记得它是什么节目吗?站在最前面的这位叫邰丽华,她被评为20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节目表演得精彩,更是因为表演这一节目的演员都是聋哑人。他们在无声的世界里,创造出如此精彩的缤纷世界,并把它献给了亿万观念,感动了亿万观众。

这一环节的拓展,对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的主题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他们真正懂得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5、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句话。(生读:“谁都有……缤纷世界。”)

6、同学们,触摸春天的安静是个盲童,表演《千手观音》的演员们都是聋哑人,虽然他们的身体有缺陷,但是,他们依然像正常人一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为自己也为社会弹奏着动听和谐的生命乐章。

五、走出《触摸春天》,热爱永恒生命

1、搜集有关“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资料,办一份小报。

2、读了文章,你一定有许多感受,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3、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一次中队主题会,主题是:我们的生活如此缤纷。

(以上作业,任选一项完成)

个性化作业,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2

《一件运动衫》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2、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体会课文重点内容在表达上的效果。

【教学重点】

快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投影设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的一件漂亮的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有关的语句。

1、提示学生抓住;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八个字,找相关的句子。

学生回答后,投影出示句子:

第一次;得;:;到了城里,我先到小男孩告诉我的那家大商店,找到挂着那种运动衫的柜台,毫不犹豫地用三块钱买了一件,一出商店我就穿上了,心里充满了自豪。;;失;去运动衫:;我用这件运动衫再加上一元四角五分买下这双鞋,可以吗?;;我把那件骄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运动衫放在柜台上,抱着鞋盒走出商店。;

第二次;得;:;他站起身,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件印着仰着头的大角麋鹿红色运动衫。;

2、给文章划分段落:(1—8)得到→(9—18)失去→(19—27)得到

3、按照板书的提示,用你自己的话简要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记叙;我;买一件漂亮的运动衫,但想到了邻居老先生的一双不能再补的破鞋,决定用运动衫去换上一双新鞋送给老先生,最后老先生又送给;我;一件运动衫的事。)

二、重点读读课文中有关;我;对运动衫的喜爱和购买的描写,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学生可以从;情节完整性;的角度说明这样写的好处,也可以从;表达心意、体现情谊;的角度说明这样写的好处。学生还可能从;标价(4。5美元)与实付的钱(;三块钱;加;一元四角五分;)的差价中;及售货员外加;一双长腰袜子;上发现售货员被;我;退衫买鞋关心老人的行为所感动,才会以4。45美元售出鞋子还外加一双袜子。这样写,更进一步地突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三、说一说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料到故事的结局了吗?

学生各抒己见。

1、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当;我;得知运动衫是老人用小狗换来的时候,又有何反应?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说一说当时;我;会怎么想?)

2、小结:我们从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中不仅产生新奇感,而且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谊而深感震撼。

3、请你自己读一读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

四、教师总结

1、这篇课文在结构安排上用了两条并行的线索,一明一暗;我;买运动衫、买鞋是明线,康威先生用小狗换运动衫是暗线,最后结尾时两条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出人意料的结局。

2、你们说说这种表达方法有哪些好处呀?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出:出人意料的结局中不仅产生新奇感,而且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谊而深感震撼。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3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吃过花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花生的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4.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①种花生、收花生。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交待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落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

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l)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事物,父

③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 )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④教师: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⑤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他事物?你能用上“爱慕”一词吗?

(2)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教师: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④理解“我”说的话:

a.齐读

b.讨论交流

“体面”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清说一说。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思考·练习2)

种花生→( )→( )→( )

2.思考: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阅读读写例话《分清文章的主次》。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3.总结: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六、巩固识字,记忆生字,读写词语

七、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从课题引入,通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写吃花生时的议论这一部分,通过谈体会、做练习、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理解和感悟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教育学生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分清课文的主次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了解有关花生的知识。通过自谈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深入探究课文。

探究活动

辩论会:

1.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请各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实话实说,教师不要流露倾向性。

2.请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上台,想做苹果那样的人坐在下面,分成两个阵营展开辩论,教师做主持人。

3.在充分辩议的基础上完成练习。以“我要做哪样的人”为题写一两段话,要求实话实说,有真情实感。小学四年级语文《落花生》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野荷塘的美,体会文章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散文的景和情。

3、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新词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齐读课题

二、分角色朗读,再现参观前的对话

1、指名读,回忆课文内容。

2、默读1—6自然段,看看写了什么?

3、分角色朗读。

三、抓住重点句子,了解野荷塘的美

1、作者几次去荷塘?两次看到的景物一样吗?为什么?

2、默读找一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出了白天荷塘的美丽景色。

3、自渎第七自然段,把�

四、指导朗读,再现荷塘的美

1、边谈理解,边指导朗读。

2、根据提示试背。

3、读最后一段,体会,说说自己的理解。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1、写会本课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野荷塘

水珠荷叶野荷花

晶莹剔透大大小小粉红色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5

第一单元复习

单元要点:

1领略祖国山水的美丽风光,激发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情感,培养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生词。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默写指定的课文及段落。

4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诵读品味语言中,感悟语言的魅力,提高表达能力、积累优美词句。

一、字词

洞庭 江南 玩赏 无瑕 扩散 攀登 泰山 骆驼 屏障 浙江 油桐 拥挤 孔隙 仰卧 臀部 稍微 额角 擦伤 蜿蜒 依据 敬亭山 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峰峦雄伟 红叶似火 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 连绵不断 突兀森郁

描写山的词语:峰峦雄伟 红叶似火 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危峰兀立连绵不断 突兀森郁

ABB: 白皑皑 AABB:重重叠叠 斑斑点点

多音字:卷[juàn][juǎǖ] 似[sì][shì]转[zhuàn][zhǎun]

重[chóng][zhòng]

二、 日积月累

1、 背诵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2、背诵第二课《桂林山水》全文;

3、 背诵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自己喜欢的段落。(建议选背课文第七自然段)

4、 背诵园地中描写祖国山水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祯)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

三、课文重点内容

《古诗词三首》,

1、读古诗词,说说词与古诗的不同。默写古诗。注意“亭”与“庭”的区别,写好“庭”

2、注意个别字词的意思。厌?;闲?;和?潭面?谙?蓝?尽:完;胜:强过超过;如:如同;谣望:远看。

3、、说诗句的意思。课后三句。

4、体会作者的情感:

《独坐敬亭山》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当时因怀才不遇而孤独寂寞的心情,其中最能表现这份心情的诗句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尤其是尽、孤、独、闲。

《望洞庭》诗人用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秋月洞庭图,表达了作者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的感情。“白银盘”指的是洞庭湖,“青螺”指的是君山。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洞庭山水秀美的诗句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忆江南》是诗人对江南的赞美,“能不忆江南?”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怀念的感情。

运用:清晨,我来到洞庭湖,远远看到君山迷人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吟颂起刘禹锡的诗句: ;近看湖水被朝霞染得通红,又吟颂起白居易的诗句: 。

《桂林山水》,采用一步一景、再把所看到的景融为一体的方法来描写桂林山水的,还要学习把“……比作……”的形象的描写方法,发现排比句式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对身边一二处景物的描述中。

1、读课文,记生字,注意“谰、瑕、攀、泰、峦、绵”的写法,“红叶似火画卷倒映迷蒙”的读音

2、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突出漓江的水的特点静、清、绿;桂林的山的特点奇、秀、险,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课文将大海、西湖与漓江水进行比较,将泰山、香山与桂林的山进行比较,是为了说明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的意思是天下第一。

3、桂林山水真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画卷中有山、水、竹筏小舟、云雾、绿树红花等景物,让产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与这句有前后照应的是“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4、仿照课文第二三段仿写,读读。

5、《课堂》P3第4题P4第6题第(1)题,(可讲可不讲)

《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让学生复习作者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以及初步了解有详有略的叙述方法。

1、读课文,记生字。注意“浙、臀、擦、蜿、蜒”《课堂》P6第4.5.6题

2、作者游览的顺序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文中还有一条线索:作者多次写到了水。途中“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口流出来的”;“在外洞找了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

作者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先描写了洞口外的景色,特点是很有气势,再写了洞口,特点是很宽,然后写了外洞,特点是大。

“孔隙”的特点是窄小。表现在:a小得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见书b船的进出方式是: ,c乘船必须 d通过孔隙时的感受是

内洞的特点是黑、大、奇,重点写了奇的特点。

3、读句子,说说从带点的部分体会到了什么。见书P11

《七月的天山》,在写法上既按照浏览的先后顺序,又体现了一步一景的描写方法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注意生字

2、填空: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第2段从高到低,由近及远,依次写了天山的雪峰、雪水、雪水汇成的溪流(向我们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又解释了盛夏进入天山凉爽的原因)。第3段依次写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第4段着重写天山深处的景象:山色柔嫩,山形柔美。

作者就是这样重点从天山的水、树、花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天山的美景。

(水:无限生机;树:相映成趣;花:耀眼绚烂)

4、第5段换种说法。

《语文园地一》

1、词语盘点:读词语,听写

2、口语交际:略 习作:即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3、我的发现:排比句式,这样写,不仅使语言优美,而且使文章生动形象具体。

4、日积月累: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背一背,用一用

5、宽带网:是本组走进千山万水的拓展内容,了解五岳,五湖

第二单元复习

单元要点:

1懂得诚实、首信比金钱更重要。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生词。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默写指定的课文及段落。

4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诵读品味语言中,感悟语言的魅力,提高表达能力、积累优美词句。

一、字词

维持 财富 精湛 器重 属于 百货 情形 道德 号码 橡皮 尊严 逃难 善良 朴实 款待 例外 喉结 赞赏 捶背 僵硬 许配 拨电话 缓缓驶过 闷闷不乐 迷惑不解 面呈菜色 疲惫不堪狼吞虎咽 骨瘦如柴

AABC:缓缓驶过 闷闷不乐

多音字:卷[juàn][juǎn] 似[sì][shì]转[zhuàn][zhǎun]

重[chóng][zhòng]

二、 日积月累

1、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学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颜渊》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 广陵思王荆传》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离娄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梁惠王上》

2、说“信”

确实地相信叫确信。非常地相信叫深信。

坚决地相信叫坚信。忠实地信仰叫笃信。

对自己怀有信心叫自信。履行自己的诺言叫守信。

取得别人的信任叫取信。讲究诚实和信用叫诚信。

三、课文重点内容

专题是“以诚待人”。四篇都是写人记事的课文。训练的重点是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讨论解决;初步了解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方法。

《中彩那天》,找出母亲讲的话和描写父亲的神态、动作语句,

1、读课文,记生字,注意“德、属、驶、惑、拨”

2、找出文中“我”心情变化的句子。说说“闷闷不乐、迷惑不解”的意思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