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这次为您整理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4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6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伽利略,一个是亚里士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教师补充)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检查在预习中解读生字词的情况。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句,再讨论概括自然段段意。

四、给课文划分结构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五、总结: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a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b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着地(板书)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一)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a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b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c读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二)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1提问: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

(a自己试验b公开试验)板书

2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①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结果如何?

②提问: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

(反复、许多次)

他为什么这样做?

(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④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⑤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3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①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塔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

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

(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④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⑤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信)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a、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b、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做两个试验: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c、得出结论:这句话应该改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总结全文: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

试验 一慢一快

自己试验公开试验 速度与重量有关

打破迷信献身科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篇2

一、复习导入

1、激趣

同学们,做试验的球都准备好了吗?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试验是实践的一种方式。今天,就让我们在试验和分析中完成这节课。好吗?

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知道了课文的主人公是……他被同学们称为……而在当时,人们把谁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呢?他是一位……

3、那作为辩论家的伽利略是否像人们一样迷信亚里士多德呢?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

二、讲读第3自然段

1、听朗读。

思考: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他是怎么想的?

2、指名回答。课件出示

①认真读,想想铁球下落,关键强调什么条件和结果?动笔画相关词语。

②不改变这句话意思还可以怎么说?

③要怎样读这句话?

3、两个不同的结论指什么?

伽利略怎么得出结论1的,书上怎么说?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1磅的铁球比这10磅的铁球下落的速度要……把它们拴在一起后,1磅的铁球就会拖10磅的后腿,它们落下的速度就会比10磅的铁球……这是伽利略的分析过程。

结论2:又是怎么得出的呢?书上怎么说?谁能像老师一样上台说说?

4、这是什么关系的两个结论?由此伽利略产生……(怀疑)这两结论是根据什么推出来的?可见这句话正确吗?

5、全班齐读。(女同学读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产生怀疑的部分,读时要重点突出……男同学读“他想……”这部分,读时要突出什么?

三、讲读第4自然段

好一个伽利略,真不愧是辩论家,提出这么不寻常的问题,那他是不是就此断言亚里士多德说错了呢?

1、小声读第4自然段。思考:伽利略提出疑问后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呢?

2、指名说。(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

如果你是伽利略,你会怎么做试验?用自带的小球做做试验。指名做一做。

3、伽利略的这些试验结果都证明了什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伽利略用实践证明了事实,可见他的科学态度是多么严谨啊!

4、对比句子。(区别,有何好处,为什么。)

5、指导朗读:(慢,重)

伽利略这时的身份是什么?作为教授,他发现亚里士多德说错后,又是怎样做的呢?(要在比萨城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四、讲读第5.6自然段

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们亲眼所见的正确结果,课文就是以这个结果为题,显示了实践的重要。伽利略从产生怀疑,多次反复试验,再公开试验,从实践中证明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2、你们觉得伽利略的可贵在哪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伯什么事;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 新课

1、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2、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 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二) 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三) 集体主,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的试验。(出增示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4 描写恰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拿出两个易拉罐,一个还未开封,是满的,另一个则已经空了。教师拿着两个易拉罐让同学们看一看,用手掂量掂量。

同学们,你们看,这两个易拉罐的。重量一样吗?那么如果现在老师把它们同时仍下楼去,哪个先着地?

其实今天的课文就解答了这样的问题,只不过,老师试验的对象的是易拉罐,而课文中说的是铁球。

(反思:看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直观可感的东西特别感兴趣。让他们动动手,使得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习热情也异常高涨。)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思考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然后试着连起来说一说。

2、出示生字,边读边解释。其间融入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以及比萨斜塔的介绍。(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教师补充介绍)

出示课文中的多音字,指导读音、组词。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读反复朗读,练习把课文读流利,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再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理解个别词语。(重点)

2、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3、设计有关基础知识的练习题。

4、初步了解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尝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如果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谁得出了这样的结果?

2、简单介绍你对伽利略的了解。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看看伽利略是怎样得出“两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

二、小老师检查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预习目标逐项进行

1、对基础知识的检查

(1)小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

(2)小老师用卡片出示词语指名读、解释词语。(针对学困生)

(3)小老师听写典型的词语。

2、对课文内容的检查

(1)课文主要内容写了什么?

(2)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边听课边做记录,检查工作完后作补充、指导、评价)

三、课堂反馈练习

1、分组交流设计的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2、评选设计题目优秀的学生并给予鼓励。(特别是学困生)

3、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重点是学困生)

4、反馈课文主要内容。(小黑板出示课文主要内容的练习题。)

四、学生提出预习中的疑难困惑

教师做好记录,以待下节课解决。

五、针对课文内容及疑难布置第二课时的预习内容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6

一、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读写11个生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和人们的态度,体会伽利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3、学习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伽利略实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

80分钟(两课时连上)

四、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明确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3、能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及主要成就。(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题。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着”字在“着地”中读“zháo”;在“着陆”中读“zhuó”。)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屏幕出示,指名认读。

(2)交流易读错、写错的字。(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固执”一次中“执”的读音——单读时读“zhí”,连起来读时,读“zhi”)

(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理解的词语。

(4)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可以叫简练的概括,也可以简单复述的方式讲故事),引导学生明白,“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这件事情的结果。

(5)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从生平和伟大贡献两方面用自己的话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出示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头像)

(二)结合课文,深入了解两位科学家。

过渡:同学们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对两位科学家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文中是如何介绍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1、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两位科学家。

2、重点检查学生读课文前两自然段,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介绍的关键词发现:

伽利略:25岁年轻教授 辩论家(讨论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辩论家?):(1)能言善辩(2)善于质疑别人的观点(提出不寻常的问题)(3)说话有理有据……

亚里士多德:20xx多年前哲学家 信奉 真理(奉若神明)

引导学生揣摩人们的心理,朗读“责备的话”。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此处不作深究,只简单体会)

(三)细读文,体会伽利略的精神。

1、从故事发生,到结束,伽利略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按顺序概括出来(小标题形式)。指名到黑板上板书,其他人自己写在练习本上。

2、学生交流,并引导学生发现:

(1)产生疑问(起因)

(2)反复试验

(3)宣布结果 (经过)

(4)公开试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结果)

3、以读文本,揣摩人物心理。

(1)指名读文第三自然段。

引导学生思考伽利略产生并提出疑问,容易吗?为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引读(重点是心理活动):(体会伽利略提出问题不易,体会伽利略勇气和献身精神)

a.对一个大家认为真理的观点产生疑问,如何来读?

b.对于亚里士多德这样一个权威产生疑问,如何来读?

c.一个时年仅25岁的年轻教授,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被奉若神明的大哲学家,如何来读?

d.面对人们的“责备”,如何来读?

e.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被活活烧死,而伽利略也可能会面连这样的压力和危险,如何来读?

……

总之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伽利略的科学精神,读人物心理活动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引导学生抓住“如果”,明确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写法。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反复试验)——得出结论,这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同学们也可以仿照这样的方法进行心理活动描写(尤其是对观点产生疑问的内容)。强调这部分属于心理活动描写。

4、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只用用一句话“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是的确说错了”,而不写伽利略是如何反复做实验的呢?

学生讨论交流:

(1)避免与后面公开试验时的内容重复。

(2)试验过程不是重点,只要能点明伽利略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即可——这样既既节约了笔墨,有能表明伽利略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

5、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伽利略选择公开试验有何妙处?(事实胜于雄辩)

(四)品读“人们反应”,体会侧面描写。

1、在公开试验前后两次描写到人们的反应,仔细读一读,人们的反应有何不同,应该如何来读这两部分内容?(揣摩围观人物的不同心理,读出不同的感受。)

2、写人们反应的目的是什么?——侧面描写,衬托出伽利略面对压力依然执着的精神。(举例《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心理活动及侧面描写的作用。)

3、当试验成功时,人们围着从比萨斜塔上走下来的伽利略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课件出示)

人们围着从比萨斜塔上走下来的伽利略。

4、学生交流自己的内容。

5、理解最后一句话,举例说明。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