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组的第一课。本组课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伟人的成长。文章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我在认真备课后,进行了这样的教学(第二课时):
【案例】
教师播放轻音乐《你的背影》。用富有感伤的语调创设情境,渲染凄凉的气氛:同学们,这首抒情、凄凉的乐曲名字就叫《你的背影》,这首乐曲把老师的思绪带入了1976年的长安街,那一刻:高山无语,大海无言,江河垂泪,大地默哀。人们都自发地来到长安街,都想再看看敬爱的总理,都要亲自来送送亲爱的总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么多的人自发地来为总理送行?又是什么原因使这么多人如此敬重和怀念周总理呢?是因为周总理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精神品质。因为他从小就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理想。那就是──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是什么原因促使少年周恩来立下了如此伟大的志向呢?
学生说自己的体会,教师适时引导:中华不振!
师:你从文章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中华不振”呢?
学生:从少年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教师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中华不振。)
学生:从“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教师:中国人走进自己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而外国人却在这里自由出入;看到“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时,我们心里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学生:我很悲痛。
学生:我很愤怒。
学生:我很无奈。
……
学生:从“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教师:通过一“哭诉”、一“得意”的对比描写,你有什么感想?并猜测:被轧死的人可能她的什么人?此时她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学生:我感到当时中国人很无能。
学生:我感到很痛苦。
学生:被轧死的可能是她的父母,
学生:被轧死的可能是她的孩子,
学生:被轧死的也可能是她的丈夫……
学生:她会感到生活的绝望,没法活下去了。
……
教师:一个中国人想在自己的土地上走走,看看,还得“闯进”。因为这是外国人在中国的“租界地”!因为──
学生:中华不振!
教师:一个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亲人的中国人却没处说理,而肇事的洋人却逍遥法外、得意洋洋。因为──
学生:中华不振!
教师:看到此情此境,围观的中国人只能紧握拳头,却没人敢怎么样,没人能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也还是因为──
学生:中华不振!
教师: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为非作歹又岂止是这些呢?补充:旧中国所受的屈辱。
教师: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这些让人顿足捶胸的现实,当我们听到这些使人义愤填膺的状况时,我们会想些什么呢?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写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教师: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周恩来想的和我们一样!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说出了他经过深思熟虑过的远大志向。此时此刻,少年周恩来就在我们身边,他听了魏校长的问话,他清晰又坚定地回答──
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师: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着如此胸怀和抱负,魏校长听了也不敢相信,当魏校长再次访问的时候,少年周恩来便铿锵有力地回答──
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高声齐读少年周恩来这个震憾了所有在场的人,同样也震憾了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回答──
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师:是啊,少年周恩来有着如此宏大的理想,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工作的一生,忙碌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教师课件展示有关周恩来生前的一些资料。)
教师:周恩来志存高远,心系祖国。新中国也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周恩来一样有宏大志向的人物,我们的祖国才得以解放;人民才得以富足,中国的经济才得以腾飞,国家才得以繁荣!就拿我国的──
(教师课件展示新中国的成就。)
教师:同学们,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在科技飞速发展,经济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呢?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学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学生:我们应该为国家的富强而学习和读书!
学生:我们应该像周恩来一样,为中华的繁荣而读书!
学生:我们不光要有大的理想,还应该像周总理一样为自己的理想而采取积极的行动!
学生:我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将来以自己的才能建设祖国,让中国永远强大!
……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旧中国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走进了那个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人饱受欺凌、任人宰割的屈辱岁月,同时,我们也共同见证了少年周恩来的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我们又更深地理解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虽然周总理离我们而去,但他那振兴中华的豪言壮语和他那心系祖国、心怀黎民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他将永远和我们同在!最后让我们再次高声齐读课题──
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师:共祝我们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教师:课下阅读关于周恩来故事的书,并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你学习上的收获。
【反思】
回忆整个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教学设计步步精心,努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尽力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教师在上课伊始就通过轻音乐《你的背影》和“十里长街送总理”场面的悲壮创设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做好铺垫。引出少年周恩来的伟大志向后,教师提示“是什么原因促使少年周恩来立下了如此伟大的志向呢?”师生归纳出:中华不振!紧接着教师提示: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中华不振”呢?待学生充分地思、读、说、议后,教师用愤慨的语调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中华不振”。教师为让学生更深地体会中华不振,提示“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为非作歹又岂止是这些呢?”拓展旧中国所受的屈辱。待学生说出自己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的感受后,教师再提示“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周恩来想的和我们一样!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说出了他的远大志向。在此,教师用激昂的语调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伟大志向。之后教师又说:少年周恩来有着如此宏大的理想,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学生看了周恩来工作繁重的资料后,教师又提示:周恩来志存高远,心系祖国。新中国也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周恩来一样有着宏大志向的人物,我们的祖国才得以解放;人民才得以富足,中国才得以腾飞!最后,教师提示学生: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在科技飞速发展,经济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呢?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理想后,教师总结本课,播放令人振奋的歌曲《祖国,你好》布置作业。师生课堂情绪先“抑”后“扬”,教学效果也水到渠成。
2、教法灵活,贴近学生实际,努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境由心生”,在教学这节课时,我既注重课前预设,又关注课堂生成。在教师抛出“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中华不振’”的问题后,教师依学定教,顺学而导: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不振”。由于所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教学中我通过抒情的音乐,震撼人心的文字材料,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在学生品析课文时,我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境地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震撼人心的文字和图片,体会旧中国的屈辱和当时中国人的痛苦。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教出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
在旧中国,少年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那么作为新世纪处于信息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的当代少年应有什么理想?并准备采取什么具体行动实现自己的理想呢?这就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教学中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和为实现愿望而准备采取和行动。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植根现实的理想才有它永久的生命力!
【浙江省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章可循】
对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就默读来说,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有边读边想象的默读,有深入理解词句篇章的默读;朗读呢,有为了了解主要内容的感知性的朗读,有在老师用语言或画面创设的情景中的体验性的朗读,也有分角色的体验性的朗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段特点,引导朗读或默读,并在读中体验。
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要力求符合文本特点。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一是可以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少年周恩来人物形象丰满、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周恩来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少年周恩来的神态、语言的语句,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少年周恩来那时就认识到了”,可以用“想到……,明白了……”的提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少年周恩来那时就认识到要想不手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对一篇课文,我们同时结合使用不同的感悟、体验方法,可以取到更佳效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片段及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章。选编这篇文章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片段一】
在此完成一教学目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学生读了中国妇女在外国的租借里受到洋人的欺凌却无处说理这一事件后,一学生说:“我真想揍他们一顿。”
师: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可是,你们看看这些围观的“中国人”!他们,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啊?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敢怒不敢言。为什么呢,请认真读下面的句子和词语,相信就会明白。
出示: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中国的巡警局,中国巡警。
生自己读,思考。
师:当时,租界和租界以外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生:租界地,灯红酒绿,很热闹,繁华。
生:我查了灯红酒绿的意思,灯光酒色,红绿相映,令人目眩神迷。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
师:租界以外呢?依据“和别处大不相同”,结合你看的电视情节想象。
生:不繁华,不热闹。
生:贫穷。
生:经济不发达,落后。
生:老师,我知道了,还有不同的地方,当时国家贫穷落后了,洋人就来中国,欺负中国人。他们来我们这里过着奢侈的生活,还要有巡警保护。
师:请读:中国的巡警局、中国巡警。
生读,学生没有明白,再读。
生:老师,中国巡警因该保护中国人。
生:他们怎么不为那妇女做主,还帮洋人欺负妇女啊?
生:真可恨啊,中国巡警真可恨!
生:巡警局就不管,难怪人家欺负我们。
师:当时政府腐败无能,不维护中国人的利益,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尽了欺凌,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啊,做为一个中国人,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生:让我们国家变得富裕。
生:反抗,撵他们。
生:让我们国家变得富裕,强大,就没有人敢欺负了。
【反思】
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的话题。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可以进行爱国教育,但小学生们对革命史的了解甚少,而且讲到一些英雄人物时,往往只对故事情节感兴趣;讲历史背景的时候,学生会感到枯燥,或者对当时出现的事情不能理解。在教学的时候,一些文章需要讲到历史背景,处理不当,会使爱国教育形式化,在此课,我没设计背景的大量介绍,而让学生先进入文中事件的情景中,在抓一个句子,两个短语,在深入体会的同时再次进入到令人愤怒的情景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悲愤、无奈的情感,情感聚集到一定程度是要爆发的,此刻,给学生一个爆发口,“做为一个中国人,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让学生产生改变中国当时落后面貌的强烈情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爱自己国家的重要性,知道怎样才是爱自己的国家。
【片段二】
课未:
师: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生活在繁荣昌盛的中国,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我故意拖常声音)
话音未落,学生们便举手大呼:不能,也要好好学习!
我请学生起来发言。
生:不努力,落后了,还要受欺负。
生:不努力就不能自己当家作主了。
师:对,落后就要被挨打,你也好好想想“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
生:为了祖国不落后而读书!
生:为我们中国人不被欺辱!
生:为祖国更加繁荣而读书!
生:为中国永远强大而读书!
师:是啊,“学习是我们的义务,爱国是我们的责任。”让“振兴中华,爱我中国”从学好知识做起。
【反思】
我们平时在讲课的时候常会问学生一些“我们要怎么做啊?”等这种性质的问题,至少我的很多课堂就出现过,如果学生的心灵没有受到触动,思维没有受到震撼,学生的回答也可能能说出“为了祖国不落后而读书”的话,但是,那只是为了老师的提问,是一种敷衍。当学生真正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学生回答的语气,表现出的决心和信心是不一样的。在这节课上,学生是真正明白“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后,才真正明白了“振兴中华”的重要性和每个中国人所肩负着的责任。我感受到了学生们心灵的声音:民族不能软弱,国家不能落后,我们要会爱我们的祖国。我也更深地感受到了教学生学会爱国这也是我们语文课堂的责任!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12岁周恩来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2、读正确词语,理解“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3、积累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4、在说文意的过程中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学会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
梳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教学流程】
一、简介周恩来
1、出示图片。
2、简介周恩来:
1920~1923年,赴法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参与建立共产党;
1925~1949年,献计献策,建立新中国;建国以后,担任国务院总理,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1972~1975年,晚年的他,仍带病坚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二、揭题、解题
1、读正确题目。
2、解词:
之、崛起。
3、说课题的意思。
4、师点明:
这题目是引用周恩来说的话。
5、问:
谁能用上题目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6、小结:
读好课题,用好课题,能帮助我们更快地了解课文的大意。
三、梳理文意,整体感知
1、师:到底是什么经历让少年周恩来有了如此远大的志向?出示初读专题:
认真读课文,划一划,周恩来来到什么地方,听到(想到、看到、说了)什么?
2、交流:
⑴ 下车时,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
⑵ 进学校时想“中华不振”,结合理解“疑惑不解”。
⑶ 帮助学生理解:
闯租界时,看到的情景,随机出示结构图,引导学生说事情的经过:
洋人、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轧死不惩处、妇女、中国巡警、训斥。
⑷ 修身课上说“抱负”。
3、形成板书:
下车时 听
进学校 想
闯租界 看
上修身课 说
4、对照板书,简单地说说周恩来经历的事情。
四、学习字词
1、过渡:
我们在理清了课文的大意后,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读懂了好多词语,这是学习的收获。
再读课文,用小问号标出不懂的词语,呆会儿我们一起解决。
2、指名上台书写不理解的词语。
3、预设:
⑴ 读词语,结合正音、正形。
⑵ 在学生书写的基础上圈出:
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耀武扬威。
⑶ 师引领学生分别用“讲解、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读词想象画面”等方法来落实词语教学。
⑷ 小结解词方法,出示解词方法。
⑸ 自学、讨论:
学生尝试用这些方法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⑹ 汇报交流。
五、积累词语
把文中四字的词语抄下来。
六、课堂小结
下节课,将由徐老师引领我们继续去感受周恩来伟大的人格魅力。
【课后反思】
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应力求为第二课时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感悟扫清障碍,奠定基础。因而,本堂课的主要任务是以“12岁周恩来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为脉络,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路,充分感知文意。其中,梳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情景”是教学的一大难点,于是,我借助结构图指导学生紧扣文本,进行“言语实践”,然而,所花费的时间相对来说多了些。这样,课堂是显得扎实了,可第三板块的词语教学未能全部完成,留下了一定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