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案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特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义和方法。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很多名胜古迹,它们有(★)的供人观赏,有的使人增长知识,有的能让人懂得做人办事的道理……今天我就要带着大家去观赏一处 奇观。[课件演示]

(二)学习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这一奇观,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奇观是什么样的?(石头状如卧兔,小洞光滑圆润)

2、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大声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用“__”划出相关句子。[出示投影]

1)自由读这段话,思考: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滴穿了这块石头,所以我们就把这一奇观叫作――(滴水穿石)。

2)分句指导朗读

3)弱小的水滴,微不足道的力量,却将坚硬的石头滴穿了,这是为什么呢?(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过渡:水滴有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奇迹――将石头都滴穿了,如果人有了这种精神是不是也能“滴穿”一块块“顽石”,创造出奇迹呢?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是怎么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取得成功的呢?

1)读课文,划出最能表现人物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词句。

2)四人小组交流你找出了哪些句子。

3)你能结合书上的重点词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吗?

2、你还知道哪些人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事例,你能像书上一样用简洁的语言来说一说吗?

3、古今中外的名人靠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业的例子,以此说明: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出示投影]

1)句子中的“滴水穿石”的精神指是的什么精神呢?

2)你能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吗?

3)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三部分

同样是水,雨水是由无数的水滴组成的,而且速度比太极洞的小水滴要快得多,为什么雨水没有滴穿石头呢?指读第四自然段,找到原因。

小结:雨水没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无法滴穿石头,这就从反面告诉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五)学习第四部分

1、看了太极洞的奇观――滴水穿石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出示投影]

1)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指导朗读。

3)背诵积累。

2、你有什么美好的理想吗,你准备怎样去实现呢?

(六)课外延伸

1、很多人为督促自己实现美好理想,常常给自己拟定一条座右铭,同学要实现那些美好的理想可以选择书中一些意义深刻的句子,也可以在老师提供的这些名言警句中选择一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记下来。

2、背诵积累

(七)总结全文

同学们都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只要你们像太极洞的小水滴一样,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那你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像小水滴一样创造出奇迹来。

四、板书设计

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滴水穿石的启示 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感受课文的叙述层次,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悟课文各部分内容。

2、在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读中,感悟“滴水穿石”精神的具体内涵。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分类搜集成语:

(1)形容注意力集中、专心的成语:(2)形容技艺水平高的成语:

(3)形容勤奋刻苦的成语:(4)形容持之以恒的成语:

教学重难点:感情朗读,品悟“滴水穿石”精神的内涵。

过程预设:

一、复习导入:映滴水穿石的图片,引导:

1、这是太极洞里的什么景点?看到图片上的石头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所描述的情景就是滴水穿石的现象。

2、听到什么声音?听到这样的滴水的声音,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课文用这些词语讲述了滴水穿石这个现象形成的原因。

3、看到这样的现象,听着这样的滴水声,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并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作者在想到这些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所有的事情。

二、品读事例

1、过渡: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之后,接下来他又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2、课文介绍了哪些人的事例?映示李时珍的事例。

3、映示自读练习题

(1)、从这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他努力的结果是:。

(2)、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这一段话?

4、学生自读事例,完成练习。

5、讨论交流

(1)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随机指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词语“不懈努力”:哪个词最能体现“不懈努力”?他二十几年一直干什么?

(2)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结果是什么?

(3)你认为应该怎样来读这一段话?

要点:读好刚才找到的能体现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精神的词语。

(4)指名练读:

师生评议,通过读后评议指导读好“翻山越岭”等词语,先读好词语再读好句子。

同时提醒学生读好其他要重读的词语

如果学生朗读不能很好地处理轻重,则教师范读,范读后,提问:你们听出来老师特别强调了哪些词语?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强调这些词吗?

随机介绍《本草纲目》,指导读好“本草纲目”和“巨著”。

(5)自由练读

(6)齐读

6、过渡:从李时珍的事例中,我们感受到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想做的事情。爱迪生和齐白石又是怎样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呢?映示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请大家用刚才学习李时珍事例的方法来学习爱迪生和齐白石的事例。

(1)映示自读要求:

轻声朗读两个事例,找出你认为的最能体现爱迪生和齐白石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精神的词语,再试着用你的朗读表现出爱迪生和齐白石是如何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准备朗读给大家听。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3)映示爱迪生的事例。

指名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说强调了哪些词语,为什么强调这些词语?

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朗读的个性特点给予充分地肯定。

随机抓住学生提到的词语中的关键词语品读。

抓住迷恋、孜孜不倦想象并描述爱迪生做电学实验研究时的情景。

由“自谋生计”引出故事,感受爱迪生的非凡成果,适时指导朗读。点拨:爱迪生在挫折面前仍能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随机指导学生读好并列词语的节奏。

(4)自由练读,齐读。

(5)映示齐白石的事例。

引导:读了齐白石的事例后,齐白石的哪一点或者事例中的哪一句话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请你把留给你印象最深的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

引导朗读学生交流这句话为什么会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句话中哪几个词应该要读好。

随机引导学生理解、品味关键词语:坚持不懈等,练读一句话,欣赏齐白石炉火纯青的艺术作品。

点拨:齐白石在成就面前是仍能继续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6)指名朗读完整事例。

(7)齐读

7、引出省略号:能说明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想做的事情的事例还有吗?从哪看出来的?课后查找事例,组织一个故事交流会,比一比谁的故事讲的好。

8、如果要是用一两句简短的话,对课文所介绍的三个事例进行一个概括,应该怎样说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映示第三自然段最后一段话。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有个性地朗读这段话。

点拨:你为什么要强调这几个词语。理解“顽石”和“滴穿”

点拨:古今中外这四个字分别对应的文中事例是哪一个。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他们遇到的顽石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不一样?

9、打开课本,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现在我们知道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所有的事,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要是不这样去做,那又会怎样呢?课文用“雨水”作了一个对比。

2、映示第四自然段

雨水是怎么做的呢?课文说得非常具体,你能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把它说得简单一些吗?

四、品读启示

1、小结:课文三四自然段分别用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说明了“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是没有什么事做不成的”这个观点。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滴水穿石的启示。

2、那么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映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3、在这句话里,有两对反义词,你能发现吗?这两对反义词是用什么词连起来的?

4、像这样一种说法,把一对反义词用“而不”连起来,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勤奋而不懒惰,骄傲而不谦虚:为什么要把他们连在一起说?对比是为了突出其中的一个,这里是为了突出什么?还有一种办法能证明这句话确实是为了突出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映示两句话读,先读没有对比的句子,再读有对比的句子,体会句子的意思有没有什么变化。

5、指名练读,齐读。

6、讨论:作者还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把这个启示讲得非常清楚,这是个什么关联词?

7、读了这个启示,你想到了什么?你能不能用上“只要……就……”来说一说你的想法?(6和7机动处理)

五、布置作业

讨论:上完了这节课,课后你想干什么?

作业超市:

1、查找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的事例,举办故事会。

2、选择一个人,把《滴水穿石的启示》的内容较为具体地复述给他听。先想一想:讲给谁听?为什么要讲给他听?

3、仔细观察你身边的某种自然现象,再弄清它的形成过程,然后想想能给我们什么启示。模仿课文的结构,把你的发现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目标专一

14滴水穿石的启示

持之以恒

《滴水穿石的启示》语文教研研讨实录 篇3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理文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太极洞内的自然奇观这一直观的形象,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滴水穿石”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滴水穿石”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引导学生对这枯燥的说理讲解感兴趣则是本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这一课时,先设疑激趣,吸引学生走近文本。如下:

板书(一):

水 滴 石 头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给“水滴”和“石头”加上不同的词语来形容一下,怎样的水滴,什么样的石头?

生:形状很小的水滴

生:微不足道的水滴

师:你理解“微不足道”吗?

生:很小很小,不值得去说。

师:水滴哪方面不值得去说?

生:水滴形状太小了,不值得去说

生:形状小,力量小,不值得去说。

师:力量微不足道的水滴。(板书:微不足道)石头呢?

生:沉重的

生:坚硬的 (板书:坚硬)

形成板书(二)

水 滴 滴穿 石 头

(微不足道) (坚 硬)

用不同的词语来形容“水滴”和“石头”,让学生对它们有个表象的认识。“微不足道”与“坚硬”对比,为学生质疑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同学们,看看板书,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生:力量微不足道的水滴怎么能滴穿坚硬的石头?

生:石头上的小洞怎么形成的?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第一小节是怎么说的?(生自读)

激趣,学生会产生很大的激情,当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情感发生共鸣时,他们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通过教师适度的引领,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走进文本,激情地投入。

目前一些语文教学中,很多读都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被动的读,是无心的读,无目的的读。教学中,我在读的方面是这样做的:

师:哪位同学能把小洞形成的原因说一下。(找一生读)

师:读懂了吗?(又找一生读)

师:真懂了吗?

生:是!

师:那我再找一位同学读,在他读的中过程我会问一些问题,看你们是不是真读懂了?

生:“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 ( 问:在什么地方?)

生:“有水滴接连不断……在一个地方。”( 问:水滴怎样滴下来的?)

生:“几百年……” ( 问:说明了什么?)

师:这样天天滴,月月滴,年年滴,从不停止,是文中的哪两个词语。

生;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师:嗯,你们真的懂了,不过你们还没有懂透,“懂透”明白不?

学生质疑,有的干脆说:“随你问吧!”

师:那好,你们再读读课文,如果能把文中所描述的内容画出来,我就认为你们真的读懂了。

生:噢,好!(生高兴地投入自读中)

找一生画,其图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师:画得得怎么样?

生:不对,水滴是从正上方岩缝中滴下。

生:往下滴的是水滴,是连续不断的,他画成了直线了。(生改画)

生:总是滴在一个地方,而且滴穿了。(生改画)

如下图:

语文阅读教学应给学生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出味,读出情,读得如见其物,如临其境。学生自读,对文本内容有个初步、完整的了解;教师引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面对面交流;通过学生画图,再次深入文本中去,文字材料会被激活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场景,语言文字变成了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读得更深更透,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生本互动”,学生披文入境,把握“水滴石穿”的真正含义。书读透了,学生兴趣高了,教起来轻松,学起来愉快。

师:让我们来把板书补充完整,如下图。

形成板书(三)

水 滴 滴穿 石 头

(微不足道)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坚 硬)

师:微不足道的小水滴由于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终于滴穿了坚硬的石头,人如果也能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会怎么样呢?

出示: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呢?

生:略

形成板书(四)

人 成 功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学生通过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他们从文本内容获得具有鲜明的个性认识。教学中,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读进去,有了充分的的感知,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读的手段把握文章的内涵,产生了真实的体验。

教学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从文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从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绝不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主动发现的绝不暗示。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桃子”,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在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得到发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