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最新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大家整编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最新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19页内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基本练习

1、能被2、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2、能同时被2 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三)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本节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这些问题。)

(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自学课本19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举例验证。

2、能被2、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3、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1、检查自探效果。

按照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进行提问,遇到中等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组织学生合探解决。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主要内容。

2、着重强调;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三、质疑再探(4分钟)

1、学生质疑。

教师:对于本节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说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四、运用拓展(11分钟)

(一)学生自编习题。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编一道习题。

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二)根据学生自编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1、判断下列各数能不能被3整除,为什么?

72 5679 518 90 1111 20373

2、58 115 207 210 45 1008

有因数3的数:( )

有因数2和3的数:( )

有因数3和5的数:( )

有因数2、3和5的数:( )

让学生说说怎么找的。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板书设计: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

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意义,又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课时内容的特点,我紧紧围绕体积的意义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先引导学生设计测量方案,再进行实际测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多次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必须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即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有刻度的量杯、两个长方体容器、水、石块、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复习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交流答案,并说出计算过程)

2、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提问:(课件出示石块的图片)它和上面两个物体有什么不同呢?(形状不规则)你能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吗?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因为石块是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2)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像石块这样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板书课题:有趣的测量)

设计意图:先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心里有关体积的知识,再出示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创设积极的心理状态。

自主探究,实验感悟

1、启发引导。

(1)什么是石块的体积?(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

(2)出示长方体容器、水、量杯等测量工具。

师:能不能利用这些工具想办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呢?

2、设计测量方案。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设计测量方案,然后交流)

3、汇报测量方案。

学生汇报时教师要适时追问:把石块放入装有水的容器中,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增加的那部分水的体积与石块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案吗?

设计意图:实验前,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都产生自己的想法后,再交流。在交流、讨论、思考中明确测量方案,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为后面的实验打下基础,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4、动手操作,实验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案,动手测量、计算出该石块的体积。

(1)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课件出示)

①实验前:明确测量方案及组员分工。

②实验时:轻声交流,测量数据要科学、准确,填好报告单。

③实验后:整理结论,回顾反思。

(2)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填写报告单。

(3)交流汇报,实验演示。

5、归纳实验方法。

方法一:在长方体的容器里放一定量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再把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计算出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二: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水的体积,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三:把石块放入一个长方体容器中,往里面倒水,石块完全浸没后,再把石块取出,计算出下降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四:把石块先放入容器中,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面刚刚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取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用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3

1、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2.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3.在探究过程中发展概括和归纳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但3的倍数的特征与2、5的倍数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学生不能仅从一个数的个位加以观察、归纳来得出结论,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讲如何探索得出这个特征就较有难度,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能够正确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加以正确运用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学生的这一认知难点,我在设计教学时更加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学生在找数——观察——讨论——验证——归纳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

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经历探索并掌握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

学习难点:发现概括出3的倍数特征。

4、教学过程

4.1.2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游戏复习、激发兴趣

游戏复习、设疑导入

(一)游戏复习、激发兴趣

同学们,请举起你们的学号给老师看一看,每个人的学号里都隐藏着数学奥秘!(课件)孔子有句话“温故而知新”,根据老师的指令请中奖学号起立,高高举起你的学号,看谁反应快。小组同学判断,准备好了吗?

(课件2的倍数)第一次中奖学号:是2的倍数起立。采访一下:2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课件2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2、4、6、8的数)(课件5的倍数)第二次学号中奖:是5的倍数起立。再采访一下: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课件5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或5的数)

小结:看来,快速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的秘诀是,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就行了。(课件圈出个位)

【设计意图:学生在中奖学号游戏中复习旧� 】

第三次学号中奖:是3的倍数起立。你是怎么知道的?大家来看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如何快速地判断出是不是3的倍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活动2【活动】二、自主探究,感悟规律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百数表,请在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圈起来。

2、学生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投影学生圈的百数表,并不断完善。

3、观察3的倍数,猜想一(横着看):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行吗?

4、仔细观察这个百数表。猜想二(斜着看):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看这个数各位上数的和行吗?

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活动3【讲授】学生摸索,教师讲解归纳

(三)举例验证规律

师:咱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只适合100以内的数吗?能推广到更大的数吗?

小组合作学习二:验证、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举例

各位上的数的和

是不是3的倍数

验证摆出的数

是不是3的倍数

两位数:

48

4+8=12

48÷3=16

37

3+7=10

×

37÷3 有余数

×

三位数:

四位数:

2、小组再次讨论总结。

3的倍数特征:

(四)、总结规律

下面小组的验证是否正确?

看来,通过我们的发现,进一步验证,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是(板书: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注意】:与2、5的倍数的特征不同,3的倍数的个位上可以是任何数字。

【设计意图:汇报验证结果形成共识,得出结论。让孩子们验证此规律在100以外的数是否适用,体会“特殊—一般”的研究方法,培养孩子们研究数学的科学性和思维的严谨性。体会发现—验证—归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活动4【练习】三、闯关比赛:

闯关比赛:

3的倍数的特征相信你们已经掌握,闯关开始了,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下面的数哪些是3的倍数,手势判断。

92 654 7203

71 164 20xx

老师质疑:7203为什么是3的倍数?如果打乱一下顺序,这个四位数还是3的倍数?你们有什么发现?(3的倍数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设计意图:换位探索——引导发现3的倍数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第二关: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一个数,组成三位数并且是3的倍数。想想共有几种填法?

老师质疑:一共几种填法?有什么规律?(只要相差3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到多角度思考问题,答案不唯一,纠正自己的认识,学生学以致用,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活动5【测试】师生闯关

第三关:师生闯关:

同学们,老师也想和你们合作一下。请学号1-9的同学上讲台,赵老师没有学号,用0代替。和你们一起组成10位数,看看这么大的数是3的倍数吗?为什么?

请看,老师取走一个数,(9)这个9位数还是3的倍数吗?

再看,老师再取走一个数,(6)这个8位数还是3的倍数吗?

猜猜看,这次取走哪数,(3)这个七位数还是3的倍数?

你们有什么发现?(划去单个数字是3的倍数,剩下的数还是3的倍数)

你能快速发现下面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想好就起立。98763963

【设计意图:发散练习:学生体会划去的数字是3的倍数,剩下的数还是3的倍数。】

第四关:猜猜中奖学号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2、3、5的数的倍数特征,看见今天最后一次中奖学号是谁呢?同时是2、3、5的倍数的学号。(30)老师期待下一个中奖学号就是你。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所学2、3、5的倍数的特征的知识,让学生深刻体会自己的学号里藏着的数学奥秘】

活动6【作业】延伸和总结

四、全课小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在课结束前适时总结,重在使同学们进一步体会到一些研究的方法,使孩子们掌握一些“学法”。】

五、作业(课后延伸)

课后可以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探索研究9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把这种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分析旅游中的信息,朝着省钱的方向,确定策略(办法)。

2、利用已确定的策略(办法),依据实际情况找出较经济的方案,并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整理分析旅游中的信息,朝着省钱的方向,确定策略(办法)。

2、利用已确定的策略(办法),依据实际情况找出较经济的方案,并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习难点:

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探究学习:买门票省钱的问题

长城旅行社推出A、B两种优惠方案

A:景园一日游B:景园一日游

大人每位160元团体5人以上(含5人)

小孩每位40元每位100元

(1)家和团:4个大人,1个小孩

(2)爱心团:2个大人,4个小孩

哪种方案买票省钱?

步骤一:你知道哪些信息?B方案中信息的意思是什么?

步骤二:解决省钱问题,和哪些信息关系?

步骤三:策略是

步骤四:验证策略

步骤五:尝试总结

步骤六:自我检测

(1)3个大人,2个小孩,哪种方案买票省钱?()

(2)1个大人,7个小孩,哪种方案买票省钱?()

(3)4个大人,4个孩子呢?()

引导学生审题

1、收集信息。2、整理信息。3、分析信息。

问题:解决省钱问题,和哪些信息关系?

引导学生能够在审清信息的基础上(悟出单价、大人小孩人数之间的关系)朝着省钱的方向寻找策略(办法)。策略:省钱与单价、大人小孩的人数关系,小孩多,选A方案,大人多,选B方案。

总结:分析信息,找出策略,

决策验证。

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自主学习:租车省钱的问题

育才小学115人去秋游,怎样租车省钱?

大客车:限乘客40人,每天每辆1000元。

小客车:限乘客25人,每天每辆650元。

步骤一:请你们小组找出上表中所有的数学信息,并读懂每句信息的意思。(你们会想到些什么呢?互相交流交流)

步骤二:认真思考

解决省钱问题,和哪些信息关系?

步骤三:你们租车省钱的办法

步骤四:你们的方案最省钱吗?(请验证)

步骤五:全班回报交流。

三、自我检测

大客车:限乘客40人,每天每辆1000元。

小客车:限乘客25人,每天每辆650元。

如果有155人去秋游,如何租车省钱呢?

方法一:通过分析信息,想出策略,直接写出租车的方案

方法二:用列表的方法通过比较找出方案

四、总结反思

我们解决了两个寻找旅游中省钱策略的问题,

今后你在旅游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解决?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经历“分析信息——找出策略——决策验证”的思维方法。

小结:当我们通过分析抓住关键信息,就能很快找到方案。如果我们不分析,就只能用以前学习的列表法一一计算比较。看来只有做好分析,才能有针对性的寻找方法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材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是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们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学到这一单元结束,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就基本学完。

组合图形的面积在义务教育的教材中是选学内容。本单元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学习,学生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中,要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进行计算,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析如下: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通过提出解决比较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面积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三角形的面积。

为让学生能自主地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教材除呈现了学生需要解决三角形面积的实际问题外,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如何把三角形进行转化的要求,这也是学生寻求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思路。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学生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教材呈现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及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目的是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之中。

3、梯形的面积。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利用学生前两个基本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活动,教材呈现了多种探索的方法,并说明了不同的探索过程。

4、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材先通过呈现生活中具体物品使学生认识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然后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以巩固对组合图形的认识。接着,引导学生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所安排的例题及练习除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外,更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

5、整理和复习

这部分内容先把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用图示帮助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习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沟通各种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再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已学的各种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提高应用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

三、课堂作业

1、 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 篇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指定条件的图形。

三、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剪刀、三角板

四、教学设计

(一)情境设计,导入课题

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2、现在老师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想把它剪成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应怎么剪呢?同学们动手试试。

3、出示课题《动手做》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小组内探讨剪切的方法。

2、师巡视。

3、小组汇报。

4、课堂内总结: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高

1、回忆刚才你们是怎样剪平行四边形的,你们剪得边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2、总结:

(1)平行四边形:从一组平行边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

(2)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到对应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梯形:从上底的一点到对边(下底)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四)巩固练习

1、P21试一试第一题。

学生依次标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再找出它所对应的底。

2、P21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

画出给定底的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继续从设计上讲,仍然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推导,从自己的演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画高时,学生们做的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不会用三角板去画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