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 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 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 个3元,9?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 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 10÷25 =4 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

32÷8 12÷25 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出示教材P2例1主题图

思考:怎样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计算?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并展示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3

一、教学内容:

P28例4,练习六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经历将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为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的工具。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数学书的情景图、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小数除以整数及商不变性质

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被除数小数位数不够除法

小数除法的验算及巩固练习

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课件板演:4.08÷8

2、计算下面各题。

4.5÷18=48.126÷13=

3、口答:按要求扩大下面各数,说一说小数点应该怎样移动?

扩大10倍:0.5(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扩大100倍:0.36(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2(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扩大1000倍:2.375(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4、填写下表。(课件)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举例)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学例4。

(1)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4的情景图,

想:图上有哪些信息?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解决问题吗?

(2)列出算式:7.65÷0.85

(5)思考:这里的除法和前面学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前面学的是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现在是小数除以小数)

2、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课题——小数除以小数。

3、引导学生用二种方法解答。(想:a、除数是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呢?能不能将它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怎样转化?b、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小数点应该怎么办?)

第一种算法:把题中

第二种算法:

(1)除数扩大100倍得85;

(2)被除数也扩大100倍得765;

(3)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六、巩固练习

1、做一做:1.先说出下面各题中除数和被除数需要同时扩大多少倍,应该怎样移动竖式中的小数点,然后再计算。(用展示台演示)

9.12÷3.8=

0.756÷0.18=

2、我能填出正确结果

18.8÷0.8=()÷83.64÷2.6=()÷26

0.72÷1.6=()÷160.42÷0.35=()÷35

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先去掉(除数)的小数点,看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法则计算。

七、布置课后练习:

1、练习六第1~5题。

2、《家庭作业》第3课时。

《一个数除以小数》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

1、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2、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能通过实际探索,感受到数学的简洁和实用之美。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对位置的知识有一定基础,但主要建立在方位上面,比如前、后、左、右或者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而用数对来表示平面上的点,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新知识,但本课的例题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场景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室座位,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生成应该比较顺利和自然。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列和行的意义,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引入

通过家长会寻找座位引入课题。

你是如何给家长描述你在教室里的位置的?

活动2【讲授】明确行和列的含义

1、规定列和行。

(1)以老师的方向规定列和行的含义。

(2)用第几列和第几行的方式说一下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2、明确数学上列和行的含义。

(1)展示竖列横行。

(2)演示列左起行下起的一般情况。

活动3【活动】用数对表示位置

1、尝试用更简洁的方式(数字)表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2、找出他们表示方法的共同点。

(1)都有两个数字。

(2)左列右行。

3、引出数对的概念。

4、数对的读法。

5、用数对表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活动4【活动】游戏-点兵点将

1、点单兵。

(1)位置在数对(4,4)的同学。

有什么相同点?

4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用一个数字可以表示出准确的位置吗?

(2)位置在(5,4)和(4,5)的同学。

有什么相同点?

可以交换位置吗?

2、第3列。

(1)用数逐一报出自己的位置。

(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第3行。

(1)用数对逐一报出自己的位置。

(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活动5【活动】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上的点

1、对比教室平面图和动物园平面图。

(1)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0既列的开始,又是行的开始。

2、用数对表示场馆的位置。

3、在平面图上表示指定位置的场馆。

活动6【练习】学会应用

1、练习1

2、挑战自我。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1)例1:风筝每个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元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元

用乘法计算:×3=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3)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计算?×3表示什么?

(3个或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35角

×3×3

10.5元10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0.72

×5

3.6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72扩大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2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4×425×7×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二、运用

1、填空。

4.5()0.74()

×3×3×2×2

()135()148

2、做一做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口算:

70×30

45×100

×10

×1000

5×10

×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小数乘整数1

3.5元35角

×3×3

10.5元105角

例2

0.72扩大到它的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

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具准备

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2扩大到它的10倍12

×0.8扩大到它的10倍×8

6缩小到它的1/10096

3、×,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想一想:×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2×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计算×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413

×4×26

9678

2426

3600338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586.252.04

×4.2×0.18×28

11650001632

232625408

243611250571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

3、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P87、9题。P913题。个人修改

口算:

×

×1

76×3

75×5

5×6

×

②根据1056×27=,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6×7=056×27=×7=

教后反思:

小数乘小数的乘法是本单元的难点,学生在计算时错误较多,要继续多练,重点练习点小数点。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 6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专用,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出示例3的主题图

谈话:四年级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你想了解他们的比赛情况吗?

第一轮:

课件出示空白的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谈话:我们来看这两个小组同学的套圈情况,第一个出场的男生是小刚,女生是小燕(分别出示表示两位同学套中个数的直条),他们各套中多少个?(6、4)谁套的准些?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谈话:这数字6可以代表男生组的水平,那么女生组的水平可以用?来代替。

第二轮:

谈话:第二个出场的男生分别是小明(课件出示直条6),女生是小娟课件出示直条4),(结合手势,表示整体)比较每组中同学的比赛成绩,�

第三轮:

谈话:第三、四个出场的男生是小宇和小杰(7、9),第三、四、五个出场的女生分别是小敏、小芸和小芳(7、5、10)(完整出示条形图),现在,你能比较是男生套的准些还是女生啊?你想怎样来比较呢?学生讨论

提问:我们先来想想,你能用哪个数来表示男女生的一般水平?

生交流,总结出(28、30)来表示不合适,也就是比较总数不合适。

那� 我们怎么来找这个数呢?套的最多的和最少的能代表整体水平吗?那你觉得这个数应该在什么范围呢?

给大家3分钟,在练习纸上想办法找到男生组的那个数。(练习纸)

交流:

方法一:移多补少(课件演示)

方法二:先合后分(说说各数表示的意思)

预设:

如果只答出方法一:除了像这样局部调整,得出平均数,还有其它调整方法了吗?给大家一个小提示:可以把所有男生的个数先看成一个整体,然后再把这些个数平均分配给他们。

如果只答出方法二:除了像这样,把他们的得分先加起来,再重新平均分配给他们。还有其它调整方法了吗?给大家一个小提示:能否只移动其中一小部分个数,使得男生的个数一样多。

交流。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找到了能表示男生组的这个数7,我们来回顾一下。

一种方法,通过移动来局部调整,把多的一部分,移给少的,从而得到男生的平均个数,你想帮它取个名字吗?(板书“移多补少”);

另一种方法,通过整体重新分配,先把所有的个数先加起来,再平均分给他们,也得到了男生的平均个数,你也能取个名字吗?(板书“求和平分”)。

2、揭示课题

谈话:两种方法都得到了一个新的、能够反映男生组整体情况的数据,就是7个。没错,这个数就是男生组(6、6、7、9)的平均数。

用课件显示图中平均数画线,直观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让学生也在练习纸上画线。请你用一条线把这个数7表示到图上来

提问:得到的这个数7表示什么含义?你觉得这个数是一个怎样的数?能不能说男生组中每人都套中了7个?这个数7与小宇套中的7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平均数比最厉害的个数?比最差的呢?

3、迁移类推,感悟意义

谈话:现在,请你们也来找一找女生组的平均数吧。(学生在练习纸上操作并交流)

说说“6”的意义

交流,提问:现在可以比较出哪组套的准了吗?(完整板书)

提问:仔细观察这两组的平均数,你想说些什么?原来的数据和平均数的大小,有什么发现?高于、低于平均数的有几个?(其中的个数有的比平均数高,有的比平均数低,初步感受平均数的范围)

感受平均数的优势:老师啊觉得平均数真厉害,因为它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也能公平的比较出男生和女生哪组的水平高,老师说的对吗?

三、巩固练习,应用平均数

1、书本练一练。(课件逐个出示笔筒)

第1个笔筒有( )枝,第2个有( )枝,第3个笔筒有( )枝。

怎样移动笔筒中的铅笔,找到平均每个笔筒有多少枝铅笔。(课件动态显示移多补少的过程,然后逐步变化为条形图)我们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这样更直观。(显示移的过程)

交流:当然,你还可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求和平分)

如果用求和平分,怎么计算?综合算式?

2、第一题

出示丝带图,提问:这时你能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一下子找出它们的平均数吗?

估一估,平均长度到哪儿?

想一想,应该在多少厘米到多少厘米之间?(平均数在最小数和最大数之间)

算一算,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再交流

提问:如果每条丝带都增加1厘米,平均长度会有什么变化?(相当于每条丝带的长度增加了1厘米,也就是平均长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1厘米)

如果把其中一条丝带的长增加3厘米,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厘米?如果减少3厘米呢?(刚刚每条丝带增加1厘米,总体增加了3厘米,那么现在呢?)

指出:一组数中有一个数据变化了,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也会发生变化,平均数很敏感。

3、第4题(假如我当经理)

先估计一下苹果和橘子平均每天卖出的箱数,再同桌分工计算,然后画出表示平均数的那条线。

提问:如果你是水果店的经理,看到这样的数据和平均数的情况,你会有什么想法?

4、第3题(篮球队员的身高)

提问:李强是学习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吗?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出示篮球队5名队员的身高统计表)

小结:同学们,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整体情况的数,如果只知道平均数,要去推测其中一个数据是多少,这个数据会有很多种可能性,这就体现了依据平均去推测其中一个数据的(不确定性)。

但是,知道了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可以用“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后分”明确地得到平均数是多少,体现了求平均数的(确定性)

思考:如果姚明加入学校篮球队,平均身高会如何变化呢?(图片显示)

出示现在的平均身高,提问:这时得到的平均身高,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增加了姚明,小队员的身高都在平均数一下了?(太高的人,对平均数的影响很大,所以姚明的身高在这组数据中属于极端数据,具有极端数据的话,平均数就变得不一样了)

介绍: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像这种不一样的平均数,你想知道吗?课件出示“你知道吗?”(生读)

谈话:通过xx的介绍,我们对平均数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那么我们就带这这个新认识去看看吴萌的诗朗诵比赛吧。

完成练习八第9题。(口答综合算式)

四、总结经验,感悟平均数。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平均数有那些认识?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愿大家能带上今天的学习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7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0~51页掷一掷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运用已学过的组合、统计、可能性等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渗透概率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点数之和2,3,4,,11,12,明确掷出哪些和的可能性大。

教学难点:探索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点数之和为什么是5,6,7,8,9的可能性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红色、蓝色骰子各1个、课件一套;学生两人一组,每组红色、蓝色骰子各1个、彩色笔及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提出问题

1.认识骰子。课件出示骰子图片,请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及特征。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庄家用掷骰子来设骗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掷一掷。(出示课题:掷一掷)

二、学习新知,探索奥秘

(一)组合

1.思考:一次掷一个骰子,面朝上的点数可能有哪些?不可能是哪些?

2.教师演示:同时掷两个骰子,算一算它们的和是多少?如果两个骰子朝上的两个面的点数相加的和是4,那么红色、蓝色骰子上的点数分别可能是多少?

3.猜一猜:一次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面朝上的点数之和可能有哪些?

(板书:点数之和可能有2,3,4,5,6,7,8,9,10,11,12。)

4.动手实践,验证猜想:同时掷两个骰子,每个同学掷几次,看看点数之和是不是在2~12之间?

(二)事件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1.刚才,有谁掷出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是1或13的吗?

教师:看来,在上面的所有组合中,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和是6+6=12,所以,两个数的和是2,3,4,,12都是可能发生的事件;但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不可能是1或13,这是一个确定事件。

2.思考: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朝上的面的点数之和可能为2,3,4,,12,这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小一样吗?

教师:虽然掷出的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可能是2,3,4,,12中的任意一个数,但这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下面老师把可能出现的这11个和分成A、B两组,如下图所示:

(三)动手实践,探索奥秘

1.教师提出规则,学生猜想结果

(1)分组

教师:如果老师和你们玩掷骰子的比赛,你们想选哪一组的数?A组还是B组?

(2)猜一猜: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A组算老师赢,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B组算同学们赢,哪一组赢的可能性大?你是怎么想的?

(3)究竟谁赢的可能性大?哪些同学猜得对呢?让我们在比赛中见分晓吧!

2.动手实践,发现问题

(1)教师与部分学生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一)。

①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A组,算老师赢;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B组,算同学们赢。

②每个小组派出一个选手上台跟老师比赛,其他的同学当记录员,和是多少就在对应的数字上方涂一格,并按要求涂在下面的统计图中。

师生共同游戏,下面的同学做记录。

统计后,宣布赢家。

教师:在刚才一轮的游戏中,老师赢得多,同学们赢得少,同学们不服气,认为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掷,不能说明问题。接下来继续掷,老师还会赢吗?为了体现公平、满足大家的要求,在下一轮的游戏中,我们每个人都动手轮流掷,好吗?

(2)全体学生参与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二)。

①继续游戏:两人一组,轮流掷,和是多少就在对应的数字上方涂一格。涂满其中任意一列,游戏结束。

②游戏结束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用正字统计法来给最先涂满的和作记录。

学生两人小组进行游戏,并作好记录。

教师:观察实验统计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

想一想:为什么掷出的点数之和是A组数的可能性大一些,而点数之和是B组数的可能性小一些呢?

教师:其实,我们用数学上的组合知识来思考一下,就能揭开这个奥秘!

三、理论验证,揭示奥秘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点数之和是2,那么红色骰子上是1,蓝色骰子上是多少?

2.如果点数之和是3,红色骰子上是1,蓝色骰子上是多少?;如果红色骰子上是2,蓝色骰子上是多少?还有其点数之和是3的情况吗?一共有几种情况?

3.点数之和是4的有几种情况呢?和是5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在课件中依次呈现各种点数之和的组成情况。)

点数之和2

3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明确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之间的关系;

会进行假分数和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互化.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假分数和整数互化、假分数和带分数互化的过程,掌握它们互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会进行假分数和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

会进行假分数和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互化.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出示几道口算题,让学生回答.

通过出示几道口算题,明确分数的意义,为下面整数化假分数作铺垫.

1.口算.

0.45÷15;1.53-0.7;0.4×0.8;

4.8×0.02;0.3÷1.5

2.口答.

(1)各表示什么意义?

(2)2个是几分之几?

5个是几分之几?

12个是几分之几?

二、整数化假分数

1.提出“把1、2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尝试,然后交流结果.

教师提出问题,先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明确解答的过程.

师:把1、2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学生思考,自主尝试,然后教师在标有1、2、3、4、5的直线上表示出来.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里面有3个,是,2里面有(2×3)个,是。

……

2.

教师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自己结论.

师:整数怎样化成假分数?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师:以指定的分母作分母,分母与整数的乘积作分子.

3.练一练

熟练掌握转化方法。

(1)把2、4、7分别化成分母是3、2、3的假分数;

(2)把3、4、5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师引导学生:整数(0除外)可以化成分母是任意自然数(0除外)的假分数。

三、假分数化整数或带分数

1.出示例题

教师出示例题,师生一起解决.

指导学生写出假分数和带分数,再让学生观察,讨论直线上同一个点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使学生了解对应的假分数分子除以分母,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学习.

问题:把下面直线上的点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出来.

(展示图片:例题二)

师生一起解决.

师:直线上同一个点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是怎样的?

2.假分数化带分数

1.师:怎样把化成带分数?

(教师用课件“分数的再认识(二)”演示)

2.练习:把、、化成带分数。

方法:假分数分子除以分母,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

3.带分数化假分数

师:怎样把、、化成假分数?

(教师用课件“分数的再认识(二)”演示)

方法:用带分数的分母乘以带分数的整数部分,所得的积再加上分子即得假分数的分子,假分数的分母与带分数的分母相同。

4.试一试

列出式子,让学生解答.

通过“试一试”让学生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问题: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生:=15÷7=2……1

=24÷8=3

……

四、练一练

让学生自行练习.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2题,先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然后自己完成,再全班交流.

第3题,是试一试的变式练习.指导学生弄懂题目要求,再自己涂色.

板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一)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二)通过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以及约等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12+0.12= 7.2-0.2= 3.5÷0.35=

2.95+0.05= 5-0.6= 2.8÷0.14=

8÷12.5= 1.2+2.8-3.99= 4×1.72=

3.74+6.26= 4.5×6= 0.25×4÷0.2=

2÷4= 20×0.2= 20.75-9.5=

3.5×8×0.125=

2、提问

(1)我们学过哪几种运算?

(2)我们把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

(3)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3.7-2.5+4.6= 3.6×6÷0.9=

(1)思考: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什么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2)学生试算后订正。

3.7-2.5+4.6

=1.2+4.6

=5.8

3.6×6+0.9

=21.6÷0.9

=24

(3)小结运算顺序

①教师讲解: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①题中只含有第一级运算,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②题中只含有第二级运算,也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③谁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以上两题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学习例2:35.6-5×1.73= 6.75+2.52÷1.2=

(1)观察以上两题中含有几级运算?应先做哪步运算,后做哪步运算?

(2)学生计算后订正。

(3)小结。

以上两题都是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应先做哪级运算,后做哪级运算?

讨论得出: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4)练习:先说出运算顺序,再算出得数。

①P37“做一做”;②3.6÷1.2+0.5×5。

思考:①上题如果要先算1.2+0.5应怎么办?(加小括号。)

②如果要先算(1.2+0.5)×5应怎么办?(加中括号。)

教师介绍:小括号“( )”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吉拉特首先使用。中括号“[ ]”是公元17世纪首次出现在英国的互里士的著作中。

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什么呢?(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

3、试做例3:3.6÷(1.2+0.5)×5= 3.69÷[(1.2+0.5)×5]=

(1)两题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学生试做

3.6÷(1.2+0.5)×5

=3.6÷1.7×5

3.6÷[(1.2+0.5)×5]

=3.6÷[1.7×5]

=3.6÷8.5

计算中出现3.6÷1.7和3.6÷8.5除不尽时,教师讲解

在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计算。

要想保留两位小数,只需除到第几位?(一般只需除到第三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继续计算后,订正

3.6÷(1.2+0.5)×5

=3.6÷1.7×5

≈2.12×5

=10.6

3.6÷[(1.2+0.5)×5]

=3.6÷[1.7×5]

=3.6÷8.5

≈0.42

提问:为什么①题中第二步要用约等于号“≈”,而第三步却要用等号“=”。(因为在第二步计算时,3.6÷1.7除不尽,在第二步计算时,要取它的商的近似值2.12,所以在第二步要用“≈”连接;而第三步用2.12乘以5,得到的积10.6是准确的结果,应该用等号连接。)

4、小结

(1)什么情况用等于号?什么时候用约等于号?(当除不尽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时,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在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的这一步,要写约等于号;当取准确值时,用等号。)

(2)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可以怎么办?(可以使用小括号、中括号。)

(3)有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样?(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反馈

1.P38:做一做。

2.P40:1①②,2①②。

(1)说出运算顺序;

(2)计算并且验算;

(3)订正并小结验算方法。

验算方法:①原式验算;②互逆验算;③交换验算。

3、判断下面各题,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并说明原因。

(1)0.8-0.8×0.7=0( );

(2)1.6+1.4×2=6( );

(3)50-3.9+6.1=40( );

(4)20÷2.5×4=32( );

(5)9.6+0.4-9.6+0.4=0( );

(6)4.8×2÷4.8×2=1( )。

4.P40:4。先计算填空,再列出综合算式。

5、课后作业:P40:1③④,2③④,3。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约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准备:

卡纸、彩笔。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美味蛋糕店”的师傅招收学员时考了这样一道题目:请你在最快的时间里切出一块蛋糕的8/24,要求切得比较均匀。今天老师也想拿这道题目考考你们,看看哪些同学们能被选上。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引导发现,明确概念。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卡纸。表示出这张卡纸的8/24,想一想怎样做?

(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成果并解说)

师:从上面这些学生的发言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让生通过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找出一组相等的分数:

8/24=4/12=2/6=1/3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有选择地板书。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

(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2)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引导学生归纳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作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是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肯定: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引生答出: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所以不能“再约分了”。

总结并揭示: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生:(举例说明)。

2、探索约分的方法。

请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分的过程。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3、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在最快的时间里切出一个蛋糕的8/24,其实也就是切出这块蛋糕的1/3,这样也就顺利地完成了题目要求!

三、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教材第48页“练一练”。

(1)学生试做。(2)集体交流。

四、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因此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交流中解决,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 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3。5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3 5角

× 3 × 3

1 0. 5元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 7 2扩大100倍7 2

× 5 × 5

3.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2~5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渗透符号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代数符号表示的简洁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

理解字母表示数既可表示数量,也可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当你的妈妈又在你的耳边唠叨时,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回答:“妈,你这都说过n遍了!”还有,你跟你的同学炫耀时说过这样的话吗?“这游戏我n年前就已经玩过了!”

那这里的n表示多少呢?

它是一个不能确定的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经历,使他们感受到字母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比较常用的,并且它还可以来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同时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将学生立即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展示情境,引导探究

(一)出示教材例1的情境图。

讲讲从情境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二)出示表格。

小红的年龄/岁爸爸的年龄/岁

1

5

10

…………

1.将表格补充完整(列出算式和求出结果)。

2.表格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3.你能通过一个简明的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用字母表示小红的年龄)?

4.交流式子,进行比较。

5.想一想,可以是哪些数?可以是200吗?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内容的完成,使学生能体会到随着小红年龄的变化,爸爸的年龄也在发生变化,而且它们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让学生通过一个简明的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询问学生"可以是200吗?”,使学生明白,在实际问题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是由实际情况来决定的。

(三)代入解题

设问:当小红的年龄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代入解题的练习,使学生掌握代入解题的方法。同时通过年龄的计算,让学生也能体会到当他(她)为人父母的时候,自己的父母已经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了,进而渗透尊老爱幼思想教育。

三、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一)出示教材例2的情境图。

(二)出示问题。

1.将表格补充完整。

在地球上能举起

物体的质量/kg在月球上能举起

物体的质量/kg

1

5

10

…………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1)出示如下情境图。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请将你的式子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

(2)求出例2情境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3)完成例2“做一做”。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学习例1的经验,并结合例2情境图和设计问题的提示,让学生自主解决例2的问题,掌握新的知识。这样的设计,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应用新知,巩固拓展

(一)看图填一填。

(二)算一算。

小红买了9本笔记本,每本元,共需要多少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如果每本笔记本8元,小红付钱后找回了28元,那她总共付了多少元?

如果她付出相同的钱,却只找回了1元,那么笔记本一本多少元呢?

(三)解决问题。

客车的速度是 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65千米/时,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

(2)当 时,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练习的内容设计密切联系新学知识,同时在编排上体现着由易到难的层次性。练习的材料还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熟悉性和易操作性。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帮助学生梳理和进一步巩固新知。对学生“还有什么疑问”的设计,又能给学生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3

一.小数乘法

教学内容:

1.小数乘整数

3.小数乘小数的验算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小数除法

单元要点分析

1.小数除以整数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二)

第三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验算

2.一个数除以小数

2.练习课

3.求商的近似值

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用观察来完成各题的商。

2.过程与方法:用先独立发现后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运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算式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直接写出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循环小数?请举3个例子。

2.小数分为几类?(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二、新授课

1.教学教科书第29页的例题10.

(1)出示例题10: 1÷11

2÷11

3÷11

4÷11

5÷11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1÷11,则计算器上显示0.090909091.由于1÷11的结果是一个循环小数,所以0.090909091是一个近似数,而这道题采用的是符号,所以我们要把近似数还原为循环小数:0.0909。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2)观察: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五道题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分析:

1÷11的循环节是09

2÷11的循环节是18

3÷11的循环节是27

4÷11的循环节是36

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2倍,循环节也扩大2倍,被除数扩大3倍,循环节也扩大3倍

(3)根据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

6÷11=0.5454

7÷11=0.6363

8÷11=0.7272

9÷11=0.8181

2.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

(1)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4题的`结果。

3×7=21

3.3×7=22.11

3.33×7=222.111

3.333×7=2222.1111

(2)观察:第一个式子中,两个因数的位数和是多少?积的位数是多少?积是由那两个数字组成的?积的小数在哪里?

再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第三式和第四式。

(3)根据前几题的规律,得出后两题的结果。

3.3333×6666.7=22222.111111

3.33333×66666.7=222222.1111111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0页“分数除法(三)”。

教学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够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能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1.出示课外活动情况图问:从图中,你们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2.引入并板书课题。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逐一解答提出的问题。

3.重点引导:跳绳的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该怎样解答?

4.引导观察,找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指导完成P29的试一试的1,2题。

2.你能根据方程

X×1/5=30

编一道应用题吗?

3.请你想一个问题情景,遍一道分数应用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预习

整理前面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参加活动总人数×2/9=跳绳的人数

解:设操场有X人参加活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