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找因数,观察它们的特点,初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2、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3、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的观察,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正方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 先复习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的'分类。

2、 教师引入:同学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找质数。

板书课题:找质数。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谁拼的方法多,动作还快。

(同桌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合作,并完成书第10页的表格。)

2、学生 汇报,教师填表(投影出示下表)

小正方形个数(n) 拼成的长方形种数 n的因数

(1)让学生观察左表中各数的因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结合上面的发现,将212各数分为两类,说一说这两类数分别有什么特点。

3、教师提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4、教师: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

1、在1 4 7 10 11 15 17 18 21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完成课件练一练1、2题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五、作业。

优化作业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与交流,了解小数和整数相乘的多种计算方法,并感知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2、通过和整数乘法的比较,理解小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列竖式进行计算。

3、渗透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化。

教学理念:

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本节课,意图让学生主动建构,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算法的多样化,最终达到理解小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等多元化目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认知冲突

同学们,秋天到了,好多水果都成熟了,你们肯定都很喜欢吃水果吧!让我们一起去大统华的水果超市逛逛吧!(课件出示带标价的水果图)

苹果每千克3元

甘蔗每千克0.9元

现在就请你来买一种你喜欢的水果吧!

学生选择,然后全班交流。

老师先买了2千克苹果,算算老师花了多少钱?

后来又买了3千克甘蔗,你知道老师花了多少钱吗?

请同学们4人一小组,先自己计算,然后和同伴交流,你是怎样算的?

小组发言:

(1)0.9×3是3个0.9相加,我可以用小数0.9+0.9+0.9,打竖式计算出来就是2.7元

(2)0.9元就是9角,3个9角是27角,就是2元7角,也就是2.7元。

(3)也可以向整数一样列竖式计算

比较:加法和乘法的竖式计算更简单一些。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爱吃水果引入生活情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自然连接起来,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2千克苹果的价钱,学生很容易计算,紧接着抛出3千克甘蔗,也就是0.9×3,是学生没有遇见过的,这时就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而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这个冲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突破,因为它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与交流,了解可以有多种办法来算出0.9×3的结果。感受到了算法的多样化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

二、主动参与,体验过程。

1、同学们,今天超市西瓜特价,每千克只要2.35元,小明的妈妈要买3千克西瓜,她一共要付多少钱?(先用加法计算,再用乘法计算)(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列式,师板书:2.35×3 你能自己计算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设计意图:进一步把方法简化成加法和乘法,并通过小数加法的计算和小数乘法的计算,感知小数乘整数它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相同,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那如果我们要购买的不是3千克西瓜,而是32千克西瓜,该付多少钱呢?

学生列式2.35×32 该怎样计算呢?动手试一试,然后把你的计算方法和你的同伴交流。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的认知再次产生了冲突,用加法来计算,显然不够简便,用乘法竖式显然是的办法。这样,学生就从多种计算方法中体验到乘法的化。

2、试一试

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看看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

4.72×12   2.8×53   103×0.25

告诉同伴,你发现了什么?

全班交流,揭示小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并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计算器这个计算工具,学生能很快发现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新课程中提倡的利用计算工具帮助学生寻找规律的很好体现。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快拳出击

(1)根据148×23=340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4.8×23=   148×2.3=   148×0.23=   1.48×23=

学生直接在书上完成,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这是针对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联系而设计的基本练习,通过这组练习,学生能进一步感知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在计算方法上的相通之处,还能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明确因数共有几位小数,它的积就有几位小数,为以后学习小数乘小数做好铺垫。

(2)练一练

同学们,让我们比一比谁的计算本领强。请同学们在书上完成。

校对时,说说是怎样对位的,积的小数位数是怎样确定的。

设计意图:在这组练习中,学生除了要能够正确的进行计算外,还要能正确的确定积的小数位数,还要能了解小数乘整数的竖式的对位及写法,即按整数乘法的方法对位并计算,最后点上小数点。这对以后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3)同学们,你能自己列竖式计算出下面的结果吗?

0.68×9   3.24×65   32×1.9   54×0.41   1.05×24   0.217×1

请一、二组的同学做第一行,三、四组的同学做第二行,6人板演。

做完以后,同桌的同学交换检查,并检查板演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此项练习是在学生已经明确列竖式计算的要求、书写格式以后进行的,有助于进一步巩固计算法则,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而且相互检查,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评价的能力。

2、大挑战

你能算出0.12+0.12+0.12+????+0.12的结果是多少吗?555个交流,说说自己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设计意图:学生能根据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自己列出乘法算式,并正确计算出它的结果。在这里加法变的非常困难,而乘法却显示出它独特的优越性,学生从中体验到虽然算法多样化,但我们还要选择的、最适合的方法,这就是多样化基础上的化。而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3、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同学们,知道世界上什么物体的速度最快吗?

对,是光。它的速度有多快呢?

是每秒300000千米。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只有每秒0.33千米,所以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的原因了。那闪电离我们有多远呢?

出示:小华看见远处打闪后,经过3秒听到雷声。已知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0.33千米,打闪的地方离小华有多远?(从打闪起到看见闪电的时间略去不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交流。

设计意图:打雷是生活中经常遇见的自然现象,学生对此是非常熟悉的,运用今天所学的小数乘法能计算出闪电离我们有多远,这让学生感到非常的新奇,在不知不觉中又再次巩固了计算方法,并很好的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增进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2)上个星期天,高老师开车去苏州乐园玩,苏州乐园里我们家大约有200千米,高老师在出发之前,检查了一下油箱,发现里面还有25千克汽油,而每千克汽油可供汽车行驶6.8千米。猜猜看,高老师在去苏州乐园的路上有没有加油?

学生发表意见。

那怎么才能知道高老师到底有没有在路上加油呢?

通过计算就能知道,如果25×6.8大于200说明不用加油,如果小于200就要加油!

学生通过计算证明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这同样是一个生活中经常碰见的问题,通过先猜测,再计算,最后验证,学生经历了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也是我本节课所要体现的理念之一。

(3)我当小管家

同学们,平时都是爸爸妈妈买菜作饭,今天想不想自己来当回小管家?下面是今日菜场的部分菜价:(元/斤)

场的部分菜价:(元/斤)

请你和同伴设计一份既经济又营养的菜单,并计算出你们所需要的金额。比一比谁的菜单最合理。然后星期天自己去动手实践,做一个能干的小当家。(如时间来不及,可课后完成)   设计理念: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是问题,学生通过选择,计算,既巩固了所学新知,又培养了实践能力,增强数学的实用性。

四、总结全课,课后延伸

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可别忘了回家当一次小管家哦!下次,去买东西,可要自己算一算哦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篇3

一、填空。

1、16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38的因数有( )。 16和24的公因数是( ),24和38的公因数是( ),16和38的公因数是( )。

2、在45、9、5三个数中,( )是( )的因数,( )是( )的倍数。

3、15和9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4、有一个两位数5□,如果它是5的倍数,里□可以填( )。如果它是3的倍数,□里可以填( ),如果它同时是2、5的倍数,□里可以填( )。

5、在自然数1—20中,质数有( ),合数有( )。

6、分母是8的最简真分数有( ),它们的和是( )。

7、2 中含有( )个 ,再减去( )个 ,它的值是 。

8、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占全长的( ),每份长有( )米。

9、平行四边形底是5cm,高是4cm,它的面积是( ),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 )。

10、口袋里有大小相同的8个红球和4个黄球,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是 ,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是 ,摸出( )球的可能性。

11、小明这样用小棒摆三角形: 摆n个三角形需要( )根小棒,25根小棒能摆出( )个三角形。

二、判对错。

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乘以或同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 )

2、所有的假分数都比1大。 ( )

3、一个数的因数是它本身。 ( )

4、一个数的倍数是有限的,而它的因数却是无限的。 ( )

5、质数一定不是2、3、5的倍数。 ( )

6、两个梯形的周长相等他们的面积也相等。 ( )

7、把一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不变。 ( )

8、1千克的 和3千克的 一样重。 ( )

9、一个最简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 ( )

10、因为4×5=20,所以4和5都是因数,20是倍数。 ( )

三、选择正确答案。

1、要使4□6是3的倍数,□里可以填( )。

A、1、2、3 B、2、4、6 C、2、5、8 2、一个三角形的底不变,如果高扩大4倍,那么它的面积( )。

A、扩大4倍 B、扩大2倍 C、无法确定 3、将一个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可能得到( )。

A、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B、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 C、两个三角形 D、两个梯形

4、8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 )。

A、8 B、9 C、72

5、30的因数共有( )个。

A、4个 B、8个 C、2个

四、计算。

1、计算图形的面积。

(1)平行四边形

(2)三角形

(3)梯形

2、脱式计算。

1.4×3.5+0.14÷2.8 5.8+6.3÷9×0.5 7.56×4.38÷7.56

五、解决问题。

1、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底为19米,高为11米,其中有一条长11米、宽1米的小路,求草地的面积?

2、把20块巧克力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几块?平均分给8人呢?

3、甲、乙两个工程队修一条长1400米的公路,他们从两端同时开工,甲队每天修80米,乙队每天修60米,多少天后能够修完这条公路?

4、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240千米。每天早上6:30从甲地出发的客车以每小时58千米的速度开往乙地,同时有一辆从乙地出发的客车以每小时62千米的速度开往甲地。两车什么时刻在途中相遇?

5、森林运动会上,小鹿和小山羊进行赛跑比赛,跑了相同的路程,小鹿用了56 分,小山羊用了67 分。谁跑得更快一些?

6、一本故事书,小红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15 ,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4,第三天看的比前两天的总数和少了全书的1/5,第三天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1、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课前从学生买喜欢吃的水果入手,创设了帮助阿姨算账的数学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从而更好地进行新知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被重视。在教学中,注意安排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相结合,让学生自主观察情境图,了解画面信息,找出等量关系,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小组内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再向全班汇报。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看,水果店里真热闹啊!顾客们忙着挑选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收银台忙得不可开交。一位阿姨也买了一些水果,谁来说说她都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77页例3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这位阿姨想让你们帮她算算苹果每千克多少钱,你们愿意吗?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列稍复杂的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建立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小组交流,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师: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各是什么?

预设 生1:已知条件是买苹果和梨各2kg,共10.4元,梨每千克2.8元。

生2:问题是苹果每千克多少钱。

师:这些数学信息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等量关系?你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说明你的想法吗?

预设 生1:用未知数x表示每千克苹果的价钱。可以根据“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价钱”这一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x+2.8×2=10.4。“2x”表示苹果的总价,“2.8×2”表示梨的总价,两者相加就是总价钱。

生2:还可以根据“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2=总价钱”这一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8+x)×2=10.4,“(2.8+x)”表示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

(2)解方程,总结列形如ax+ab=c的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课件出示学生列的两个方程)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方程,它们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师:上节课学习的是列形如ax±b=c的方程,是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是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形如ax+ab=c的方程来解决问题。那么形如ax+ab=c的方程怎么解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这一类型方程的解法。

(学生先小组讨论,探究解法,再交流,最后汇报)

预设 生1:在2x+2.8×2=10.4这个方程中,把2x看成一个整体,先算2.8×2,原方程转化为2x+5.6=10.4,根据等式的性质1,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5.6,就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方程。

生2:在(2.8+x)×2=10.4这个方程中,把小括号里的式子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这个整体×2=10.4。根据等式的性质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除以2就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方程。(师同步板书)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形如ax+ab=c的稍复杂的方程转化为简单的方程,进而求出方程的解。注意求出解后别忘了检验。

(3)比较。

师:这两个方程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组内讨论。

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了解小数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 能够用小数表示分数,用分数表示小数。

3. 能够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教学重点:

1. 小数的概念和性质。

2.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3. 小数和分数的互换。

教学难点:

1. 小数的加减运算。

2. 小数和分数的。互换。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小数的教具。

2. 学生准备小数的练习册。

3. 教师准备小数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课前预习,复习小数的概念。

2.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表示,等小数。

3. 学生回答问题。

二、讲解

1. 小数的概念和性质。

小数是指整数和分数之间的数,它们的小数点后面有无限多个数字。

小数的性质:小数可以比大小,小数可以相加、相减、相乘、相除。

2.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小数的读法:小数点前读整数部分,小数点后读小数部分。

小数的写法:小数点后面的数字依次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以此类推。

3. 小数和分数的互换。

小数转分数:将小数的小数点右移n位,分母为10的n次方。

分数转小数:分子÷分母。

三、练习

1. 小数的加减运算。

例:+=?

解:将小数点对齐,从右往左逐位相加,注意进位。

+=

例:-0.4=?

解:将小数点对齐,从右往左逐位相减,注意借位。

-0.4=

2. 小数和分数的互换。

例:转分数。

解:=6÷10=3÷5,所以=3/5。

例:8/10转小数。

解:8÷10=,所以8/10=。

四、总结

1. 小数是指整数和分数之间的数,小数点后面有无限多个数字。

2. 小数可以比大小,小数可以相加、相减、相乘、相除。

3. 小数的读法是小数点前读整数部分,小数点后读小数部分,小数的写法是小数点后面的数字依次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以此类推。

4. 小数和分数可以互换。

五、作业

1. 完成小数的练习册。

2. 完成小数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概念和性质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小数和分数的互换

小数的加减运算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材学情:

《折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五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时已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上一个单元里又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知识点都已具备,在这节课里,重点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正方形纸片

教学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即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小结→巩固应用。在老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思维的主线,学生先想先做,老师后讲后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在主要运用“引探教学法”的同时,结合运用直观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知识迁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具体的情景和数学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

教学学法:

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在计算法则的引入和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合作交流做法,真正地让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体验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运用,经历观察、探索、归纳的数学活动,自主推导计算法则。具体学法有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练习巩固法等。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复习导入,铺垫孕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巧设练习,巩固新知→课堂评价,师生小结等五大环节。

一、复习导入,铺垫孕伏

我通过设计“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和“口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复习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目的是为学好新课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手工折纸”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识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才能创造性地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本教学环节是主要环节,我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我放手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算一算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师生验证、讨论交流等形式,逐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还故意出错题让学生判断,以此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第二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由于学生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思考独立完成,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学能力。

第三步,算法优化。在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减法的过程中,学生分别用了折纸、画图和计算的不同解法,我让学生比较哪一种算法更好、更方便,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中选择算法化。

第四步,讨论归纳计算法则。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归纳。通过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计算法则。

四、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如“看图填一填”。旨在展示计算全过程,给差生“拐杖”,力保“双基”。

2、综合练习,如“计算”。完成这一层次的练习不仅要用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而且要综合运用“通分”、“约分”、“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等知识点,设计意图在于强化算理,提高计算技能。

3、应用练习,如“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五、课堂评价,师生小结

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意识;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旋转现象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旋转现象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用课件演示:

(1)钟表的转动;

(2)风车的转动。

提问:观察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1)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在转动;

(2)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是绕着一点转动;

(3)钟表上的指针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风车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

教师:像钟表上指针和风车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这种现象就是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变换)

2.提问:旋转现象有几种情况?

生回答后板书。

3.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旋转现象?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

二、新课讲授

出示课本第83页例题1的钟面。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2指向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

提问: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完整)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指向3)。

提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3指向6)。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提问: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呢?

(2)教师:根据我们刚才描述的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说明?

小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运动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四、课堂练习

完成课本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活动,我们知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运动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教学板书:

旋转

顺时针旋转

逆时针旋转

相对应的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 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杯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示图(右图)

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

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

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

3、请学生画示意图和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摆渡奇数次后,船在 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 岸。

试一试

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反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 ,反动19次后杯口朝 。

1、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

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

2、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活动二

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正方形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圆中的数都是偶数,正方形中的数都是奇数

试一试:(投影)

三、巩固练习(投影出示习题)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1、课本第17页试一试的题目。

2、优化作业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