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办事效率。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上下楼规则的良好习惯。这次为您整理了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弹簧秤、皮筋、简易天平、水槽和托盘、蓝、绿、黄、红四种颜色的盒子各九个(绿的和蓝的为空盒子,绿的比蓝的轻,黄和红盒子中装东西,轻重相近,比白蓝盒子都重,四个盒子中绿的最大,蓝的最小,黄的和红的大小中等且相近。)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 ,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呢?
教案示例
摘果子
教学目的
1、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减法的含义并且能够应用。
2、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是本小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出示图片:金鱼图和绵羊图
1、请你根据图意列式
2、教师总结
(1)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2)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
(3)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
(二)教师设疑
我们知道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我们用加法计算;如果我想: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我们该怎样计算呢?
二、学习减法
(一)看图自主理解减法含义
1、出示图片:主题图
(1)请你自己想一想,这幅图什么意思?
(2)小组内说一说
(3)你知道怎样解答吗?
2、全班讨论
3、教师小结
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记做减号。
从5个里面减去2个,还剩3个,写作:5-2 =3
(二)反馈
1、出示图片:做一做1
2、出示图片:做一做2
3、出示图片:小刺猬拿苹果
(三)小结
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
三、练习
(一)出示图片:手指图
(二)出示图片:小鸟摘果子
(三)出示图片:老鼠做数学
四、小结
今天我们接触了减法,你知道什么时候运用减法进行计算吗?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探究活动
成双配对
游戏目的
1、巩固5以内加减法的含义。
2、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游戏准备
将所有5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制作成口算卡片。
游戏过程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2、组长任意说一个5以内的数字,其他学生就从口算卡片中拿出得数等于组长所报数字的口算卡片。
注意:口算卡片不能重复使用。如组长说“4”,第一次可以拿出“3+1”这个卡片;第二次组长再说“4”的时候,可以拿“2+2”“5-1”等等,但是不能再拿“3+1”这个卡片
3、每次第一个拿出卡片的学生获得奖励(小红花,小星星等等),最后获得奖励最多的学生就是优胜者。
教案示例
操场上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发展他们的数感。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发展他们的数感。并且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
(少)几”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理解情境图
(一)理解主题图
1、出示图片:操场上
2、根据图意请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1)男生有( )人;
(2)女生有( )人;
(3)男生与女生共有( )人;
(4)男生比女生多( )人;
(5)女生比男生少( )人;
……
(二)尝试解决问题
1、出示图片:学生与椅子
2、先拿出小圆片摆一摆,说一说,再比一比。
(1)学生列式:10-9 = 1 10-8 = 2
(2)教师提问:“1”是什么意思?
椅子的数量比老师和同学的人数多1或者老师和同学的人数比椅子的数量少1.
(3)教师提问:“2”是什么意思?
椅子的数量比同学的人数多2或者同学的人数比椅子的数量少2.
3、思考: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巩固练习
(一)摆一摆,填一填。
1、出示图片:摆一摆1
教师: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图片:摆一摆2
教师: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出示图片:摆一摆3
(1)______比______多______个,______比______少______个,
(2)怎样列式?
4、出示图片:鸭子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再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实践活动“小调查”
(一)出示图片:小调查
1、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小组的男女人数。
2、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3、全班汇报。
四、课外延伸
回家后,数一数,比一比家中的`一些物品。列出一个比较单子同学明天互相交流。
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
1、在游戏活动中,让学生掌握有关6的加减法。
2、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交流、积极思考,并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3、在游戏活动中,使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发展他们的数感。
重点难点 :
1、掌握6和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呈现目标,任务导学
1、能够正确计算有关6和的加减法;
2、在具体活动中理解数的'具体意义。
二、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活动一:师生进行猜数游戏 猜数2或4
1、教师谈话:我们一起玩一个猜数游戏好不好?
2、学生猜数,并说出简单的理由。
3、教师提问: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吗? 2+4=6 4+2=6
4、教师:还想不想再玩一次?并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6-2=4 6-4=2
5、猜数3,我们还用这6个小磁珠,换个玩法好不好? 猜猜老师用手捂住了几个?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 3+3=6 6-3=3
6、猜数1和5,还是这6个磁珠,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玩一玩,猜一猜他捂上了几个? 1+5=6 5+1=6 6-1=5 6-5=1
活动二:生生进行猜数游戏
1、教师谈话:同学们从学具盒里数出7个小珠子,看谁数得快!
2、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3、小组活动.
活动三
3+3=
6-4=
6-3=
6-5=
1+5=
2+4=
6-3=
6-1=
6-6=
4+2=
3+3=
1+5=
找朋友: 出示小黑板:连一连
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 好啦,现在我们去检查一下我们学得怎么样
1、独自完成课本35页练一练中第1、2、3题后小组内订正。
2、独自完成课本35页练一练中第4、5、6题后全班订正。
课后反思:
预习先行 观察课本36页情境图背土豆。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六、教学进度安排: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
CAI课件,小棒。
教法运用:
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
学法指导:
分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创设情境:有几瓶牛奶
星期天,笑笑家来了几位好朋友,妈妈买回2箱饮料招待他们,小客人走后,笑笑帮妈妈一起清理房间(出示挂图)。看着箱子里的饮料,笑笑想起了一个数学问题,你能猜出她在想什么问题? (现在一共有几瓶饮料?) 学生自主思考,并与同桌交流讨论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讨论
二、初学新课
(初步探究) 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每一组请一个同学汇报你们的想法。
根据这个问题请你能列一道算式吗?怎么列?
9+5=
你能说说9加5可以怎样算吗?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观察小结:凑十法就是把没有学过的9加几变成已经学过的10加几来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活动讨论(可能出现不同的说法)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学生动手操作。 出示具体的情景图,让学生明确知道怎么列式,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更直观的认识看图列式的方法。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 做一做,说一说。
1、9+3=可以怎样算,你能用小棒摆出你的算法吗?自己想好后,摆给小组同学看,并说说你的想法。
请学生汇报,在书上圈一圈,说一说。
2、请学生自己摆一摆,算算6+9=?
观察书上的图,圈一圈并填出得数。
并问学生:虚线框是做什么的?
3、圈一圈,算一算。
请你也用圈一圈的方法,算一算练一练的第一题。
请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拆大数或拆小数都可以。
学生在开展观察周围的活动时,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分清图形的过程中,说一说理由
请学生汇报,在书上圈一圈,说一说。
学生在说理由的过程中自然地体会到看图列式根据一定的标准。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基本环节 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 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随机报题。
9 + 2 = 9 + 5 = 9 + 8 = 9 + 6 = 9 + 9 = 4 + 9 =
选择1-2道题,学生所以说算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把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同桌之间谈谈如何更快算出答案。
学生说说自己对这种题目有哪些认识。
学生能比较直观地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五、当堂检测
(学习诊断) 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5题。
1、第2题目的: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
(实施方法:仔细看图后,所以说图意,独立完成。)
2、第3题:通过登山游戏,体会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一样。
(实施方法:小组竞赛后核对答案,交流发现规律。)
学生先自己完成书本习题,在分小组讨论各自完成的情况。 学生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 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随机报题。
9 + 3 = 9 + 7= 9 + 8 = 9 + 6 = 9 + 9 = 4 + 9 =
选择1-2道题,学生所以说算法。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巩固新知识
板书设计:
1、 完成新概念配套练习。
2、 完成书本练一练的习题。 有几瓶牛奶(9加几)
9 + 5 = 9 + 3 = 6 + 9 =
教学反思: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看看有几瓶牛奶,这种实际的情景,既有感性认识的一面,又有理性认识的一面,极好的锻炼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创设情境以及游戏环节的形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