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放寒假前最后一课安全教育教案(优秀2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

最后一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培养学生感悟小说主题的能力。

2、品读精彩的语句,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情。

3、培养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品读精彩的语句,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情。

2、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文中没有提“爱国”两个字,我们是如何感受到浓浓的爱国情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国际歌》,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在预习本上,并写出自己初读课文的收获。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语言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人类知识的宝库,语言是一盏明灯,能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说过:“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更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的,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母语,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然而100多年前,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军占领后,学校禁教法语,阿尔萨斯人民心中会是怎样一种情感呢?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韩麦尔先生的课堂,去感受那里的“最后一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有哪些主要人物?

2、“最后一课”与往日的课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哪可以看出来?

明确:

主要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

“最后一课”与“往日的课”在气氛上、教师的穿着上、教师的态度上、听课人、学生对待学习对待老师的态度(特别是小弗郎士)、人们的心情等都不同。

三、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一)、跳读课文,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体会人物浓浓的爱国情。

1、作者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

(1)对韩麦尔先生采用的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

(2)学生感受到的韩麦尔先生可能是: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教师归纳,集中讨论两种“见解” :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普通的一位教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管理不大严,有时还“玩忽职守”…… )

②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深深自责并对阿尔萨斯人提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极大的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 等)

3、品读第24---29段,找出你感受最深的有关韩麦尔先生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有感情的朗读,体会韩麦尔先生深沉的爱国情怀。

4、教师小结:此时我们感到韩麦尔先生俨然是法兰西的民族魂,他身上体现出深沉的亡国痛,让我们感受到法国人民那种朴素而又深沉的爱国情,这种感情也深深的感染了小弗郎士。

(二)、讨论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教师过渡:在这样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法语教师的影响下,小弗郎士变了,那么�

1、小组合作,找出并诵读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片段,体会其中的情感。

如:课文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

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

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一切环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2、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2自然段。

教师过渡:这一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说明小弗郎士充分理解韩麦尔的'处境,使我们感受到小弗郎士经过了这“最后一课”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这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变化、成长 。

3、是什么力量使他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在最后一课中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教师点拨:爱国氛围的感染,激起了孩子朴素的爱国情感。

(三)、文章是闻名于世的爱国名篇,除直接对人物进行描写外,还有哪些语句或细节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1、课文第20、21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找出有关细节,感情朗读,体会浓烈的爱国主义气氛。

如“郝叟老头的大眼镜、咕咕叫的鸽子、飞进来的金甲虫、象小国旗似的圆体字字帖”等等细节描写。

2、全班齐读,体会本段强烈而质朴的爱国主义激情。

教师过渡:这节课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永远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国旗;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四)、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把自己放到那个时代当中去,假如自己就是小弗郎士,回忆故事情节 ,想象故事情境, 体会小说中被压迫被侵略的民族的深深的爱国情。

四、体验反思:

教师过渡: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被压迫被侵略的人民的爱国情,理解了他们对法语的热爱,大家还记得先生对法语的评价吗?再次齐读。

在和平的环境中我们应如何表达我们的爱国情怀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不仅要立志“奥运会上拿金牌” “捍卫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等,更应该将爱国情怀体现在小事情上,体现在平时的行动中,比如努力学习并学好我们的母语、写好汉字,对自己做的事负责,做合格的小公民,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等等。

五、学生质疑

小组质疑,解决疑难问题。如解决不了,提出由全班解决,教师及时点拨。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可以问学生,激疑。

六、课堂小结:

以“我认为,这是一堂--------的课” 为题,谈谈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

最后一课教案 2

【创意说明】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和班上同学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因此,教学这篇小说时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揣测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唯有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根基。《最后一课》让我们听到了一首爱国的壮歌。

二、自主感悟,检查预习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说说你为什么被感动?

2、听写字词,矫正读音。

三、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放录音,同学边听边考虑,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让同学分组讨论,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

(课前、上课、下课)

根据讨论结果,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局部(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

第二局部(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局部(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四、品读──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师: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来品读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同学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同学讨论后明确:

⑴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⑵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⑶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从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中,你明白了小弗郎士是个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吗?同学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小朋友,学习上要求自身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小朋友,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身”。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品读方法同上,同学边读,边从课文中划出这些句子品读)。

中讨论,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⑴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⑵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⑶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示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同学讨论后明确:

①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神态:结尾局部“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③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④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3、理解:

一方面表示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严酷实际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4、小结: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身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哀,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高尚的爱国感情,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示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示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五、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它充沛体现了被占领区域人们的爱国热情,在我们今天生活的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怎么去表达和实现我们的爱国热情?

在阅读本文后,哪些地方让你收获很大?

明确: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六、作业

练笔:

1、读《最后一课》有感。

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并把它写下来。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运用快速阅读和品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体会小弗郎士的心理反应和思想情感的变化,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的描写,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而领悟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

二、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让同学边听边考虑: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三、默读全文,讨优秀论文章思路

指导同学默读全文,边读边考虑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同学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来仔细品读,分析人物形象,感悟课文主旨。

五、总结全文

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和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胜利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示出来了。

最后一课教案 3

课题:最后一课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结构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

教学方法:通过复述、评议、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抗战时期沦陷故事导入

二、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

2.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

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三、研读课文

1、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2、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3、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朗读,你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吗?

五、作业

试着找出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阅读小说从情节入手的方法。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划分情节;能分析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及原因;能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划分情节。

2、分析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原因,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

〖课型〗

阅读课;主要教法诵读法、研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都德

开端:(1一6):上学路上

发展:(7一23):上课之前、上课中

高潮、结局:(24一29):宣布下课

课后小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一、导入新课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二、整体感知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朗诵录音,用课文原句回答:

1、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

明确:从小弗朗士的角度看,应理解为小弗朗士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第13自然段小弗朗士的抒情“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从教师韩麦尔先生这个角度理解,“最后一课”指的是韩麦尔先生在阿尔萨斯被迫割让给普鲁士后,最后一次给学生们上法语课。小说的第11自然段也明确地提出:“这是我(韩麦尔先生)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2、请一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同学在注意听的过程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3、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小说还有序幕和尾声。

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因此阅读小说的时候,可以先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

⑴这篇小说,可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故事情节:

开端:(1~6):上学路上。

发展:(7~23):上课之前上课中。

高潮、结局:(24~29):宣布下课。

⑵抓住情节的各个阶段,从小弗郎士的具体表现来分析他的心理变化过程,了解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开端:贪玩幼稚怕老师。

发展:感到诧异。

高潮、结局:理解敬爱老师。

⑶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⑷小说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有什么意义?

明确: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即是他的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升华过程。小弗郎士在文章中的作用:本文以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复述故事情节。

听教师讲述记笔记。

听教师讲述。

理解学习的重要懂得怎样爱国。

划分情节。

分析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

分析小弗郎士思想发生变化的原因。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整体感知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提高复述能力。

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积累文学常识。

初步了解阅读小说从情节入手的方法培养语言感悟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三、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品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同时,使我们了解了学习小说必须认真阅读,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

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听教师讲述。提高分析能力激发爱国热情了解本课学习重点。

《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践踏,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

2、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教学设计〗

一、普法战争介绍和作者介绍

二、让学生认真细致默读课文一遍

不受任何限制没有压力的自由阅读,能产生鲜活丰富的感受。

三、漫谈阅读感受

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结合个人的经验阅历阐发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四、整理归纳

1、就小说的阅读方法给予一些指导,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情节的三要素。

2、分析小说从情节入手,于是梳理情节的'三部分。

3、人物分析可采用课前课后比较的方法。如小弗郎士先前由稚气贪玩不爱学习,但最后一课使他产生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产生亡国的痛苦,敬爱老师,憎恨侵略者,爱国情感得以升华。

4、小说中小弗郎士和韩麦尔,他们谁是小说主人公?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余味无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语言、服饰、表情、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事情的写法。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

3、比较阅读延伸提高。

〖教学设计〗

一、在第一课时初读基础上来深入品读,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1、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为什么今天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

2、划出关于韩麦尔先生深情的语言,悲愤的心情、神态、无畏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并细品味。

3、结合练习三,通过改变视角的方式丰富对这一人物的理解。

4、讨论谁是主人公的问题,照应第一课时。

二、探究品味小说语言和细节描写

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写出了动荡时代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了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2、“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3、韩麦尔为什么发给学生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的新字帖?

4、作品中两次出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鸽子咕咕叫等细节都有庄严的意义,要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去品析。

三、延伸与提高

1、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都德《最后一课》以热爱祖国语言来表现爱国情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通过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侵略来表现爱国情感的。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再比较发现两文的不同点。如,人称不同,一个从孩子视角观察描写;一个从大学教师的视角描写。

《最后一课》题目相同但“课”的时间长短不一,概念不同。一个是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拼读课四节课的集合,从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时间。

而郑振铎的“课”一堂课不到,因为“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课”。

四、总结全文并表情朗读

五、作业

1、练习二,三。

2、小练笔: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新认识。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

分析主要人物,联读相似作品,感受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最后一课》是在普法战争时期奏响的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举止是这首交响乐的主旋律,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从而理解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板书: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二、品读――定格人物,体味感情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①学生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

②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从总体上把握)

明确:有这样三个变化:

一是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二是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三是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③小组讨论: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用例举法具体回答一个问题

A组——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学生:从这些地方能看出小弗郎士对学习的态度有变化如:“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组——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学生:从这些地方能看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态度有变化如:“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组——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学生:从这些地方能看出小弗郎士对祖国的情感有变化如:上课前,在小弗郎士眼里,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有趣得多”,而当他听老师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后,心里万分难过!

④从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中,你明白了小弗郎士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吗?

明确: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板书:生性顽皮,要求不严,但热爱祖国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①学生边读,边从课文中画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A 品外貌:“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了韩麦尔先生什么感情?

明确:表示他“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之情

B 品神态: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

明确:脸色苍白是韩麦尔先生内心痛苦的表现,因为教堂的钟声宣告最后一堂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所以,他脸色苍白

C 品语言:“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D 品动作:“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韩麦尔先生写两个大字,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明确:因为他把对祖国强烈的爱、对国土沦亡的无比悲愤都融进这两个字,感情极为强烈,集中体现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②纵观全文,结合刚才的分析,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韩麦尔先生大概四五十岁,平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边帽这位老师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替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带着深沉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使这堂课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答案可以多样,有理有据就行)

板书:穿着随便,自己要求不严格,但教学水平较高,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3.学生质疑(老师应答预案)

①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如:挂在铁杆上的字帖、飞进来的金甲虫、鸽子、普鲁士兵的。操练和军号声等,有何作用?

学生提出讨论后明确: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正如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挂在铁杆上的字帖”,烘托了教室里的爱国气氛;“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画杠子,刻画出了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是小弗郎士的联想,这联想无情地嘲笑了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习德语的愚蠢;作品中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兵的操练和军号声巧妙点明时代背景……这些细节对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起着很大作用

②文章是借最后一课表现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但文章的开头却写了很长一段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匠心何在?

学生提出讨论后明确:总的说来,这一部分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具体表现在:一是让小弗郎士的表现和下文形成对比,同时描写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又展示了他对敌人的恨,为下文埋下伏笔二是通过小弗郎士的内心活动,间接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平时,这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有烘托作用三是作者安排了人们看布告牌的细节,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③战争中表现爱国主义的感人事例很多,特别是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小角落?

知识放射: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选材的匠心也正在此,大家可要记住哟!

画外音:当然,可能还有一些老师事先没有想到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智慧性,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从容应答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

过渡: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人民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三、联读——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1.《四世同堂》简介

《四世同堂》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2.比较阅读《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节选附在《资料宝藏》中)

知识放射:比较阅读的方法,关键是要寻找出比较点,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这两篇文章可以从作品作家、写作背景、中心事件、主题思想、线索人物、描写方法和写作手法等角度进行比较。

四、生活链接——有理有据地说话

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过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体验吗?当你听说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轰炸的时候,当你听到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成功的时候,当你看到我国“神六”成功返回的时候……你感受如何呢?

提示:学会用规范的句式说话,学会用具体的事例支撑自己的观点

五、小结

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四世同堂》片断也是这样这是两篇充满活力的文章,最容易走近我们读者的心灵,最能够引起我们读者的共鸣

六、作业

韩麦尔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并把它写下来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8

【教学目的】

1、感受小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写法。

3、了解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突出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设计】

1、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要引导学生熟读品味,感受小说的艺术美。

2、对本文的内容适当的介绍说明。

3、本文的文字较平易,但有些语句内涵丰富深刻,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去发掘、理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其中所表现出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1、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并通过看注释,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哽(gěng)踱(duó)惩罚(chěng,fá)

祈祷(qǐ,dǎo)诧异(chà,yì)

2、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1部剧本,4部短篇小说集,有《达拉斯贡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大利斯勒》等。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遣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背景:

预习提示第一段。

小说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拿破仑二世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扩大法国在欧洲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而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统一各邦国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1870月7法国向普鲁士宣战,9月,色当一战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军战领了阿、洛1/3以上的土地。这时,法国已变成了自卫战争。法国人民团结一致抗击敌人。小说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节法文课,反映了爱国情感。

二、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

2、记叙的人称有几种?这篇小说叙述故事采用第几人称?

两种。即第一人称(记叙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出现在文章中)和第三人称(直接写“他(她)或他(她)们”。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

3、采用第一人称有什么作用?

能给读者亲切、真实的感受。

4、利于组织材料,“我”起线索作用,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带出‘最后一课’的有关事情。利于刻画人物,“我”是文中的主人公之一,以第一人称叙述,可以直接描写“我”的心理,表现“我”在最后一课的思想变化。

5、再读课文:

⑴分析小弗朗士:

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按练习二,将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分为下列三方面,在课文中找出反映各方面变化的相应语句。

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②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③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教参68页)

⑵分析韩麦尔先生:

6、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都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描写的角度是不同的,有何不同?

对小弗朗士小说是直接描写他。

对韩麦尔先生则是通过小弗朗士的耳闻目睹间接描写他。

7、由于角度不同,描写方法也相应的不一样,有何不一样?

对小弗朗士侧重心理描写。

对韩麦尔先生则以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为主。

8、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他的思想性格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

他是一个普通教师,但他富有爱国情感,善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最后一课’里唱出一曲感人肺腑的维护祖国语言的爱国主义颂歌,以深蕴于内心的爱国热情点燃了学生幼小心灵的火种,坚定了他们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9、小说除了通过小弗朗士耳闻目睹表现韩麦尔先生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外,还通过小弗朗士的感受突出了他的形象,请从课文中找到这一类句子。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恨不得一下子……”

“好像……似的……”

三、分析课文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第一部分〗

1、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什么?

(故事的背景,小弗朗士的身份,性格特征)描述了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2、1段,独白式的心理描写:

上学晚了,未复习好功课,害怕老师训斥,因而闪过逃学的念头。

由此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学生?

(稚气、贪玩、是个不爱学习的学生)

3、2~3段,写了上学路上对景物的感受。读这两段,突出表现他性格中的哪两个方面?

天真好玩的性格,意志力终于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

△哪一方面性格是作者要强调的?(毅志力)

“我“贪玩,但能管住自己,是小弗朗士思想性格的基点,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4、4段,作者写了弗朗士经过村政府时的心理活动,展示出他性格的另一侧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

(恨。“坏消息”“又出什么事了?”)

普法战争在1871年,小说背景是1873年,相隔了两年,但对“最近两年来”称“坏消息”反映出孩子内心爱憎分明,对侵略者的行径是牢记在心的。

“又出什么事了”引起悬念,埋下伏笔。

5、5段、6段,他为何气急败坏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说明了什么?

(铁匠的话,他误认为华希特是嘲笑他)

(说明他自尊心很强)

同时,铁匠的话在这里也是伏笔,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6、作业:课后一、四(预习本)。

思考题三。

给课文第二部分分层。

〖板书〗(第一课时)

1、7~10,不平常现象,渲染气氛。

2、11~16,“最后一课”,点明主题。

3、17~23,最后一课的感人情景。

第二课时

复习前一课时内容。

给课文第二部分分层。

一、课文分析

〖第二部分〗

1、根据第一层的内容做练习一填表:

“总”“偏”说明了什么?(“总”表示喧闹的一贯性,“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偏”是孩子的口头语,用来亲切。

先生服饰和平日不同,“只……才……”句式起了什么作用?(强调)做练习三。

除了表格中的异常气氛,还出现了什么情况?(“最使我吃惊的……”)

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一点先生的爱国感情。

通过这些异常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预示着将要出现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

2、正当弗朗士对这不平常的情景感到奇怪的时候,韩麦尔老师说:“……”,他的话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含义。

“啊……那些坏家伙……这么一回事。”(含义)

(听老师说后恍然大悟,得知禁教法语后十分悲愤)

3、这时小弗朗士的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用了3个惊叹号,强烈地表现出小弗朗士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其次对“讨厌”的书和“严厉”的老师在感情上也变了。(见书)

再有,刚才异常的现象也得到了解释。

这一段的心理活动,表明教师真挚的爱国热情,通过小弗朗士对老师的怜悯,尊敬和感激之情,表明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的成长。因为禁学法语,是对法兰西人民感情的伤害,它促成小弗朗士爱国意识的猛醒,从而学法语的兴致一下子开到空前高度,对小学生来说,热爱法语就是热爱祖国的同义语。

4、“最后一课”是文章的高潮,小镇上所有的人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天啊,……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含义)(不仅表示了小弗朗士要回答好老师问题的`决心,也写出了他内心的差耻感,要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

5、18、19段是老师的自责和他对阿尔萨斯人的直率批评,表现了什么?

(韩麦尔先生民族责任感的表现,点出了他的爱国感情)二点

6、20段,赞美法国语言三点

7、练习三2、含义(见教参)四点

老师的高度责任感,使小弗朗士也深切感到他“恨不得……一下子……”五点

8、21段,为了让学生上好习字课,老师还别出心裁地设计出新的字贴。

这一段有几处细节描写?

烘托出教室中的爱国气氛;

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含义)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

9、22段,通过小弗朗士的眼睛,写出了韩麦尔在告别家园、校园时依依不舍的心情。说明这时小弗朗士对老师是同情理解的,让感到通过最后一课,他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成熟懂事了。

10、23段,“我们又想笑,又难过”为什么?

“声音古怪”令孩子想笑;“声音发抖”令孩子难过。

〖第三部分〗

1、做练习三3。

(见教参)六点

2、“法兰西万岁”是韩麦尔的心声,它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七点韩麦尔的爱国感情

3、练习三4。

(见教参)

小结:本文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对郝叟、镇长、邮递员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是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对于这些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的描写,乃至对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细节的刻画,都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的音符,这许许多多的音符组成一首悲愤的爱国主义乐曲。

4、作业。

第三课时

一、总结中心思想

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写作特点

1、出色的心理描写;

2、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3、场景描写寥寥数笔,牵制全篇;

4、“烘托”和“重复”手法巧妙运用。

三、作书后练习

〖板书〗(第三课时)

铺垫:“我”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结尾:悲壮不屈精神──深化主题

情节: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人物:

小弗朗士:贪玩、幼稚、诧异难过、懊悔、忘不了

韩麦尔老师:穿上礼服、态度和蔼、耐心、哽咽

郝叟老头:坐在教室后听课,激动

环境:普鲁士兵出操普鲁士兵收操

【语法】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象声词、叹词。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一、名词

1、词

2、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3、名词的类型:

⑴表示人的:雷锋、黄继光、同志、作家、老师、学生

⑵表示事物的:(具休)水、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

⑶表示时间的:秋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过去

⑷表示处所的:上海、中国、亚洲、远处、里屋

⑸表示方位的:上、下、左、右、东、西、里、外、内、中、间、旁;以内、以东;之上、之间;里边、上边;左面、南面;上头、外头;上下、内外;中间、开外

⑹表示抽象概念:道德、政治、文化、法律

4、判定名词的特征:

⑴名词前一般能加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例:一条鱼,两只手,几双鞋

⑵名词在句中常作主语、宾语。

⑶名词一般不能重叠:

少数名词如“人、家、年、天、队、县”等带有量词性质,前面可直接加数词,可以按量词重叠式重叠。

⑷指人的普通名词后加“们”,表示群体例:同学们,老师们

指物的名词后加“们”是修辞上的拟人的用法,多用于文学用品中。

[例]“Ade,我的蟋蟀们!Ade,我们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5、做书后练习。

二、动词

1、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2、动词分类:

⑴表示心理活动:爱、恨、怕、想念、打算、希望、害怕、担心、讨厌

⑵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在、存在、发生、有、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失

⑶表示判断(判断动词):是

⑷表示可能、意愿、必要的(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

⑸表示趋向的: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开去、过去

3、动词的语法特征:

⑴动词经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多数能带宾语:

[例]及物:买收、听收音机、有书

不及物:游行、出发、休息

⑵动词后边一般可带“着、了、过”等:

[例]雨在下着,窗户关着

⑶一部分动词可重叠,表示“动作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例]单音节动词:AA

想──想想,听──听听

讲──讲讲,闻──闻闻

双音节动词:ABAB

批评──批评批评,休息──休息休息

研究──研究研究,考虑──考虑考虑

《最后一课》教案 9

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出身在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他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先在一所小学校里担任学生自修辅导员。后来到巴黎,从事文艺创作,过着清苦的青年文人生活。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二、教学步骤: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

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二、教学步骤: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有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

议读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二)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三)范读,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画出关键词句。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三部分,说说印象最深的细节。(提示:学生上习字课时金甲虫和鸽子的细节,郝叟老头拼读字母时古怪的声音等。这些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收到了“见微知著”的功效。)

(二)读,议: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人称作为结构线索?

(三)充分展开想象,以《韩麦尔先生》为题进行再创作。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11

【教学理念】

针对作品的特点和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我把教学流程设计成“初读──精读──迁移”三步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小组合作讨论,课上“选点突破”,优化课文内容,整合文本传达的信念,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理解内容,赏析语言,课后进一步用书面表达的形式写一写内心的感受。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过反复的导读,了解小说的细小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⑵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的写法。

2、情感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的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欣赏文学作品提出以下要求:一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二是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能说出自己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验;四是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以说,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经典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为我们从以上四个角度来学习和欣赏小说提供了最好的材料。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这篇课文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在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始终不渝的挚爱深情,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的精神。

如果对着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十三四岁的孩子,就此和他们谈谈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那么这篇课文只不过是一段法国史而已,很难激发他们内心的民族责任感和学好母语的使命感。那么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抓住作者生动细致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加以体会,引导学生探究主人翁形象、情感的前后变化,让学生得以真切感受到:母语被剥夺,文化被侵占所带来的民族创痛,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努力掌握好自己祖国语言的责任感。

因此,在这堂课上,我只作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以同龄人的身份走近小弗郎士,走进他的心灵,为他的心声代言。对于韩麦尔老师的分析,则从韩麦尔老师的言、行着手,来感悟一个形象高大内心充满激愤的爱国者在民族危亡时所表现出来的震憾人心的力量。

再由发掘本文资源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像韩麦尔老师那样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内心生发尊重本民族语言,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信念,自觉的抵御网络语言、外来文化、港台影片对民族语言肆意曲用、淡化的行为。

【学情分析】

作为这一群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被侵占的痛苦岁月,更没有太多的关注过别国的历史,怎样从内心呼唤起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对民族、对语言产生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本课的关键。

根据学生学情,我及时调整了教学设计,将本文的教学重点放在激起学生情感体验上,

【教学创意】

本文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用以培养孩子们爱国情感的传统教材,作者的叙述角度十分巧妙,紧扣“不寻常”三个字构筑情节,使小说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出色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还有暗示着小说背景的场景描写也恰到好处。全文多次重复“最后一课”这句话,意义一次比一次深�

1、感知标题。“最后”两字所渲染的氛围,展开对小说中场景描写的分析,挖掘这些描写场景的文字的潜台词,从中理解小说背景。

2、紧扣本文,把握主人公形象。教学以“变”为切入点,探寻小弗郎士有哪些变化,他的变化又是由谁的变化引起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等等,从而顺利成章地引出对韩麦尔先生举止言行的分析,由此逐层剥笋,归结核心。

3、感人细节,拓展延伸:

《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理解”,文中韩麦尔先生几个定格的动作,因情绪极度悲愤而说不出话来的细节,还有课文那余音绕梁的结尾都留有可以发挥学生想像的空间,因此教学过程中,设计揣摩心声、续写情节等环节来调动学生的想象,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程序】

一、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都德先生的《最后一课》从1913年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已九十几个年头,它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篇小说后,为之动容,掩面而泣。那 ”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对特定的环境以及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分析来学习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体验在这篇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感知小说背景

1、同学们都已预习过,谁能说说,“最后一课”是谁的“最后一课”?

小弗、韩、镇上的人

2、小说题目是《最后一课》,那为什么取名“最后一课”,请你结合小说的故事背景谈一谈。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二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3、课文里有没有交代这一背景的文字?

有,第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改教德语了。

三、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1、快速自由朗读课文,很明显人物形象前后的变化做总体评价?

小弗韩

幼稚的孩子普通教师

成熟、懂事的学生悲愤的爱国者

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无形中“最后”二字,为这一课笼罩了一层不同寻常的气氛,是怎样一种气氛?

悲伤、沉重、依恋、惜别

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指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第10小节教室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受气氛的沉重、悲伤)

表现依恋、惜别在22小节。

四、再读课文,捕捉心路历程

1、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的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朗士的心路历程。再读课文,请同学们试着从三个方面来找出小弗朗士的心情变化?哪些词语最能表现这样的变化?

操练有趣知道布告牌的内容强迫鸽子说德语

对普鲁士兵:幼稚→坏家秋→仇恨、轻蔑

迟到

对老师:怕骂→可怜→崇高

想逃学、画眉鸟的歌声旷课找鸟窝、溜冰愿花任何代价……

对学习法语:讨厌→懊悔→难受、渴望

2、在这一过程中,小弗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稚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心事重重的成熟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成的?

⑴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⑵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⑶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

⑷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总结:战争、国家主权的丧失,民族语言被剥夺,对于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生活对他来说本来很正常。痛苦的事该由大人去承担,现在却要他过早地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这不禁让我们感到痛心,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韩麦尔先生言行的影响。

五、品读体验,感悟真情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语言主要集中在11、18、19节,行动24~29小节。

11小节主要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产生悲伤、沉重、依意、惜别等感情,下面我们着重分18、19小节(请一个同学朗读)。

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3、请同学朗读24~29小节:

的确,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在韩先生最后的言行里,韩先生有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感情?

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手势……

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老师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4、我们看一下25小节,请大家联想一下,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设身处地的你会说些什么?

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5、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手势有什么含义?

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失去教授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的学生和镇上人的脑海中。

6、同学们,面对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或者其他人,你会怎么做,请同学们紧承文末一句话,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为课文续写一个情节(三、五句话说行)。

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神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起法语课……

(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全不一样。但老师相信即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抗议。)

六、总结全文,交流收获

1、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情的作家笔下,写出来的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新的认识?爱国从何做起。

爱国首先必须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结语: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不是写在作文本上的一句决心,不是演讲比赛时的一句精彩的演讲词,不是文艺演出时的一句动听的歌词,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从热爱本民族的语言,不忘本民族的文化做起。19世纪黑非洲最深的伤痕,也许不是来自帝国的入侵和掠夺,而是语言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残疾。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要说,汉民族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学习汉语,规范地运用汉语,不仅是学科的要求,而且是爱国的体现。

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祖国的语言和文字吧!为纯洁我们的语言而奋斗。

七、课外拓展延伸

学完这一课,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感受,我们大家齐读它,

怎忍看最后一眼,

那眼里全是眷恋。

静静的是课堂,

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

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

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

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

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

最后一课,

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

请大家在课后以“读后感”或“随想”的形式来写一写自己学完这一课后的感悟。

《最后一课》反思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记忆最深刻的是2002年教坛新秀评选上的那堂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导入课文。

2、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学习生字。

4、听课文录音,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识不到这点呢?再就是过度的依懒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理清楚了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你觉的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几个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学生的时间充足了,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果就自然好了。

最后一课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觉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

概括法

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觉。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队伍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课文,正音正字。

郝hǎo叟sǒu 懊ào悔 字帖tiè

强qiǎng迫 踱duó步 哽咽gěng yè

四、深入探讨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调动气氛)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格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

3、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小组讨论)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格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4、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

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5、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

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③是一个严格的人

④是一个普通的人

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

⑧是一个爱国的人

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特别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 “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 “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五、拓展延伸

1、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

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民。

补充资料: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2、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学习外语同样是为了爱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3、如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两句话,请你选择一个人物,根据他的个性,以他的身份写出要说的话。

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这篇小说,我们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既然懂了这个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

七、布置作业:下堂课我们讨论这篇小说艺术魅力的另一个方面:艺术特色。同学们可在这方面先作思考。

最后一课教案 13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透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述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潜力。

4.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透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情绪,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1.引导学生掌握透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揣摩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题目导入法。从题目“最后一课”入手,引导学生想象:这种情形下的最后一堂课,会出现哪些状况你期望这样的最后一堂课怎样上

2.背景知识介绍法。介绍有关普法战争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体会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情绪,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3.设问激趣法。设问想象:如果有一天,不再允许你说祖国的语言,不再允许你使用母语,你将如何应对由这一话题导入。

4.诗歌导入法。由《最后一课》这首诗导入。

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

二、作者及背景、文体简介

1.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2.下面一段文字摘自《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能够帮忙我们了解都德。(幻灯片)

……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他一来就谈起巴黎的事情,讲述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他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头发从头上一向披到肩上,与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讲话的调子有些像唱歌。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3.本文从题材上来看是小说,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也有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描述。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能够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下面老师为大家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课文,一方面注意生字、生词,同时也要感知文意。

2.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哽咽: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3.请大家自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

4.请两位同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分别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复述故事情节,其余同学仔细听,然后评价并补充或更正。

5.师生互动,理清文章思路。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三种划分方法:

(1)全文可分四部分。

上学路上(1~6)上课之前(7~10)上课经过(11~23)宣布散学(24~29)

(2)全文可分三部分。

上课之前(1~10)上课经过(11~23)宣布下课(24~29)

上学路上(1~6)上课(7~23)下课(24~29)

教师明确:这三种划分方法都有道理。本文主要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之痛,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最后一课”为本文的主要事件, 结构的划分不是唯一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

教师提示: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是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课文正是透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高度的民族职责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教师把六个小组分为两大组,一、二、三小组为一组,研讨小弗郎士,四、五、六小组为一组,研讨韩麦尔先生。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用笔勾画出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重要语句。围绕“文章是如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发言。

一、四小组代表为主要发言人,二、三小组和五、六小组分别作补充,学生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成果展示:

关于小弗郎士

作者抓住小弗郎士上课前后情绪、态度的变化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在上学的路上:小弗郎士和往常一样,怕老师提问而想逃学;发现天气温和又晴朗,画眉鸟的歌声宛转动听,普鲁士士兵在操练,他觉得搞笑;对布告栏里的坏消息不太关注;对老师只是“怕”,缺乏对老师的理解。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有辨别是非的潜力,也有必须的自控潜力。

上课之前:小弗郎士发现了教室里有许多不平常的状况。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里十分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韩麦尔先生说话很温和,让他快坐好,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教室后排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个个都很忧愁。对此,小弗郎士感到吃惊。

上课时:韩麦尔先生说这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期望同学用心学习,小弗郎士听了心里万分难过,他对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感到懊悔,舍不得和课本分手;小弗郎士没背出分词的用法,心里挺难受;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生动讲解,使小弗郎士对学好法语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懂得了怎样爱国;小弗郎士观察韩麦尔先生“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对先生此时的情感有了具体的理解,他敬爱自己的老师;小弗郎士观察郝叟老头和孩子一齐读拼音时感情是那么激动,他更理解了为什么这天镇上的人也来听课,他情绪很难过。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情绪、态度有了如下变化: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这一转变是有原因的,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五、激发想象,联想拓展

根据课文结尾,展开合理想象,假如你是小弗郎士,请以“散学以后”为题续写一段话,不少于350字。

学生可先就情节构想讨论交流,然后互相评议,选出较好的合理的想象。

六、布置作业

1.文章是如何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请写一段文字描述韩麦尔先生。

2.整理《散学以后》,把它收到《成长的足迹》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透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这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继续品读课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体味人物的思想情感

1.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述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述方法

明确:外貌描述、神态描述、动作描述和语言描述。

外貌描述:“我们的老师这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述:“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述:“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充分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述:

(指导朗读: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示例:“我们务必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明确: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证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情绪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职责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之后,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过程,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2.变换视角,激发想象,创新写作。

教师要求: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资料。

教师提示: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想象要贴合文中的具体情景和人物的身份,应着重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三、环境描述在本文中的作用

1.找出小说开篇的两处环境描述。

明确: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2)“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述,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构成了鲜明的比较。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这一环境描述又证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依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文中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四、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此刻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情绪。“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证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好处的深刻理解,也证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五、拓展阅读

1.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遭受列强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人们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述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侵略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六、布置作业

以“母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

最后一课教案 1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

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

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喧闹——(今日)偏安安静静的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6、作业: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要点:

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起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

2)受到老师的影响

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作业: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第三课时

要点: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一、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 15

一、直接入课,引入背景资料

(屏幕显示)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1870-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二、介绍创作技巧,积累新字词

(屏幕显示)

《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屏幕显示 积累字词)

宛转 皱边 郝叟 祈祷 懊悔 哽住

三、课文细读,明确写作方法

(屏幕显示)

课文细读

我的教室

我的课

我的老师

1、细读“我的教室”

师:现在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我的教室”。第10自然段。请大家思考:这一段在《最后一课》这篇小说里有什么作用?安静地读书,3分钟,把你的感觉、你的分析旁批在这一段的空白处。

(学生思考 发表看法 老师评点)

(屏幕显示)

设置场景 人物出场 渲染气氛

师:设置场景,这是什么意思呢?小说要塑造人物,就得安排人物活动的地方,这就是设置场景。《刷子李》的场景是在刷墙的屋子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场景是在寒冷大街上的一个墙角里。

2、细读“我的课”

师:细读课文的第21段。请大家继续安静地读,思考一个问题:哪个地方的细节写得好?5分钟,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

(屏幕显示)

抒写细节 渲染氛围

3、细读“我的老师”

4、师:下面我们看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第24段到课文最后一段。大家一起来朗读。

(屏幕显示)

话题:每一句都有其深刻的表达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评点)

(屏幕显示)

暗写时间 点示背景 照应伏笔

脸色描写 声音描写 表现心理

全身力量 几个大字 抒发真情

定格描写 渲染悲情 余味悠长

爱国之情

(屏幕显示)

当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真正成为了一个爱国志士。

四、结课

师:今天我们阅读的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同学们,大家读起来吧。

(屏幕显示)

小说中的细节性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屏幕显示)

学习小结

课文细读 增加知识

课文细读 训练能力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16

1、熟悉课文内容情节,领会以韩麦尔老师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阿尔萨斯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2、学习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思想情感这一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把握人物小弗郎士及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思想情感这一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把握人物小弗郎士及韩麦尔先生的形象,领会以韩麦尔老师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阿尔萨斯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言,这些体现出来的都是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不论古今中外,所以爱国志士的爱国深情都是一样沉重的。同样,不论年龄的长幼,他们的爱国之情也是可以相通的。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体现的便是法国人民的深厚的对母语的热爱,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

1、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小说家,生于没落的丝绸商人家庭,15岁时由于家庭破产,被迫辍学谋生,一生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札》,长篇小说《小东西》赢得声誉。普法战争时入伍,参加自卫战争,丰富了创作题材,写出著名短篇小说集《月癯故事集》,其中一组爱国故事,显示了作家的高尚追求。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最后一课》是作者于1873年写的。此时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两年。

2、普法战争:(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是作者在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二年,1873年写的。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法国企图阻碍德意志统一,称霸欧洲。普鲁士王国企图打败法国以便统一德意志,争霸欧洲。篡夺可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而当时普鲁士首相仳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这是一场掠夺性的战争。但在战争发生后不到两个月,9月,法军色当一役战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巴黎,那破仑三世被俘。法国政府实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普鲁士。

普法战争是以法国的惨败告终的,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

二、感知课文

(一)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教师表情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边听边看,头脑中出现形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位同学到台前复述故事情节(不许看书,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都可以。),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他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3、请同学说说韩麦尔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包括对他外部形象的想象。

明确:韩麦尔老师大概四五十岁,平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这位老师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替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带着深沉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

4.再说说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学生。

明确:小弗郎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他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

他在小说中是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

(二)、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

知识先导: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也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所以,阅读小说一般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

1、情节分析,可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来进行分段。

可从下表看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宣布下课

2.上学路上主要是小弗郎士的活动。

讨论:从小弗朗士的表现,我们分析一下他的特征是什么?

明确:(贪玩:不想上学;幼稚:普鲁士兵在操练,他觉得有趣,没有意识到侵略军占领了阿尔萨斯。对布告栏里的坏消息不太关注;对老师只是“怕”,缺乏对老师的理解。但他还能管住自己,说明有辨别是非能力,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3.上课之前,小弗郎士发现了教室许多不同平常的情况,有哪些呢?

明确:(①教室里一切安安静静的;②老师的态度很温和让他快坐好;③老师的穿戴比平时郑重;④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⑤教室后边坐着好多镇上的人。)

4.上课之中,主要分析韩麦尔老师的表现和他对小弗郎士的影响。注意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再把这一层细分几个小层次进行研读:

(1)老师宣布上课,提出希望

。①韩麦尔老师说话又柔和又严肃,心情是沉重的。

②小弗郎士万分难过。他知道了布告牌上的内容是不许法国人学习法语。他理解了教室里的异常气氛,理解了老师的心情。

(2)老师上法语课。韩麦尔老师叫小弗郎士背书,小弗郎士背不出来心里挺难受。韩麦尔老师从学习法语和热爱祖国的关系上指出学不好法语的不幸,同时责备了家长,更责备了自己。又用十分形象、贴切的语言赞美了法国语言及学好法语和摆脱奴役的关系。对比喻句的理解:被侵略就丧失了自由,犹如关进监狱;记住本民族语言,不忘本民族文化,用本民族语言把人民组织起来反抗侵略者,法语就像一根团结敌占区人民的纽带,韩麦尔老师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语言教学结合得如此巧妙,使小弗郎士全听懂了。

(3)老师上习字课。韩麦尔老师精心设计了习字的字帖,使学生产生联想: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小弗郎士很聪明,不仅理解了学习法语,掌握法文书写的重要,还对侵略者的文化侵略——让法国孩子学德语,产生了反感(“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韩麦尔老师对旧地的留恋之情也被小弗郎士察觉并加以理解。

(4)老师上历史课又给初级班上语言课。老师非常珍惜、留恋着最后一课。不仅影响了小弗郎士也影响了赫叟老头和初级班的孩子,使小弗郎士对这感人的最后一课永远忘不了!

5.宣布下课。(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因为情节发展到高潮戛然而止。)

着重描写韩麦尔老师动作、表情、语言。

他听到教堂的钟声,意味着这最后一课的结束,他将离开40年来他苦心经营的学校和他熟悉的孩子、村民。他怀着留恋、遗憾和痛恨侵略者的复杂心情,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出了“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凝结了他的爱国深情,表达了法国人民必胜的信念。这也是法国人民的心声!

三、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

例如细节描写。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又如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作品首先写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韩麦尔先生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让小弗郎士大感诧异。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平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作者塑造的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这一形象,起初模糊,继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

(二)、问题研究:

1、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2、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

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叙述的。因此,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始终是在儿童幼稚目光的轻纱之后隐隐约约散发着动人的光辉。由于叙述角度的限制,作者没能够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去。我们只能通过他的外在装束、他的语言、他的行动来认识他,并体会揣摩他的内心情感。

在孩子的眼里,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师,所以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早已迟到了,韩麦尔先生居然还如此温和,这实在让人感到惊异!况且,老师今天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也让小弗郎士大觉诧异。作者没有直接写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但是读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样体会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对学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发生时,先生才会有如此打扮。那么,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祖国的伟大语言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完美形象的,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时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都是那么令人感动。这一番话,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

当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他的内心深处在翻腾着什么呢?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其间的惨痛,连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难道体会不出吗?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一人物的塑造。这最后一个动作,使他真正成为一个爱国志士。

3、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4、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注意这句话中的“又”字。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最近两年来,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阿尔萨斯地区的百姓在这两年里,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法国战败、征发人员、调集物资……一切的坏消息都是在这块布告牌上发布

的。这块布告牌简直成了一张法国社会状况的记录表!因此,小弗郎士一见到有许多人围在布告牌前,就立刻意识到“又出了什么事”了。

“又出了什么事啦”这一句,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说一开始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一件大事。因此,后来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才显得水到渠成。

四、总结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通过这最后一课,体现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课后阅读有关都德的资料及其作品。

练习说明:

一、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设题意图: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变化情况的把握,理解小说的主体情节内容。小弗郎士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心态就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主题。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从整体上把握小说。

参考答案:

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二、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请结合下面几段文字加以思考、体会。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设题意图:作者是从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因此,就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只能通过形象、动作、语言等外部特征来间接地描写人物的性格心理。练习中的三个小题,就是分别从服饰、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体会人物的心理。

在孩子的眼里,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师,所以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早已迟到了,韩麦尔先生居然还如此温和,这实在让人感到惊异!况且,老师今天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也让小弗郎士大觉诧异。作者没有直接写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但是读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样体会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对学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发生时,先生才会有如此打扮。那么,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祖国的伟大语言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完美形象的,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时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都是那么令人感动。这一番话,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

当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他的内心深处在翻腾着什么呢?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其间的惨痛,连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难道体会不出吗?

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一人物的塑造。这最后一个动作,使他真正成为一个爱国志士。

四△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本题旨在使学生学会把握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认真咀嚼思考,一旦理解了它的内涵,就抓住了小说的主旨。对于母语的作用,教师可以略加点拨解说,而对于母语的态度则必须依赖学生的自我体验,教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参考答案:

这段话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17

【创意说明】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因此,教学这篇小说时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唯有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根基。《最后一课》让我们听到了一首爱国的壮歌。

二、自主感悟,检查预习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 ,说说你为什么被感动?

2、听写字词,矫正读音。

三、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让学生分组讨论,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

(课前、上课、下课)

根据讨论结果,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

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四、品读──体味语言 感悟思想

师: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来品读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学生讨论后明确:

⑴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⑵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⑶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从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中,你明白了小弗郎士是个什么样子的孩子吗?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品读方法同上,学生边读,边从课文中划出这些句子品读)。

中讨论,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⑴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⑵ 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⑶ 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 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 神态:结尾部分“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③ 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④ 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3、理解:

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4、小结: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五、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它充分体现了被占领区域人们的爱国热情,在我们今天生活的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怎么去表达和实现我们的爱国热情?

在阅读本文后,哪些地方让你收获很大?

明确: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六、作业

练笔:

1、读《最后一课》有感。

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并把它写下来。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运用快速阅读和品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体会小弗郎士的心理反应和思想情感的变化,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的描写,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而领悟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

二、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三、默读全文,讨论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来仔细品读,分析人物形象,感悟课文主旨。

五、总结全文

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1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重点的字词

2、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

3、大致掌握小说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背景及作者。(对于此文来说,背景理解相对重要,不可忽略)

提问:最后一课,是指在什么时候上的一节什么课。老师是谁,有哪些学生,“我”对这节课的感受是什么?

二、检查预习

抽查:预习提示中的注音。

补充:懊悔、喧闹、惨白

三、整体理解

1、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第一问训练学生概括复述,第三问只需学生有所思考,具体留待后面讨论主题时解决。]

2、讨论课后练习一

补充:按这三种划分法,各自的起讫段落。

点拨:按情节发展划分层次的方法;划分层次的多可能性。

明确:三分法最为合理及其理由。

四、默读全文

1、划出能回答课后练习二的语句。

2、划出文中写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句,并思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课后练习二

六、作业布置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六、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 19

教学目标:

1、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培养学生感悟小说主题的能力。

2、品读精彩的语句,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情。

3、培养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品读精彩的语句,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情。

2、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文中没有提“爱国”两个字,我们是如何感受到浓浓的爱国情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语言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人类知识的宝库,语言是一盏明灯,能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说过:“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更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的,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母语,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然而100多年前,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军占领后,学校禁教法语,阿尔萨斯人民心中会是怎样一种情感呢?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韩麦尔先生的课堂,去感受那里的“最后一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有哪些主要人物?

2、“最后一课”与往日的课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哪可以看出来?

明确:

主要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

“最后一课”与“往日的课”在气氛上、教师的穿着上、教师的态度上、听课人、学生对待学习对待老师的态度(特别是小弗郎士)、人们的心情等都不同。

三、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一)、跳读课文,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体会人物浓浓的爱国情。

1、作者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

(1)对韩麦尔先生采用的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

(2)学生感受到的韩麦尔先生可能是: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

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③是一个严厉的人

④是一个普通的人

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

⑧是一个爱国的人

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教师归纳,集中讨论两种“见解” :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普通的一位教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管理不大严,有时还“玩忽职守”…… )

②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深深自责并对阿尔萨斯人提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极大的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 等)

3、品读第24---29段,找出你感受最深的有关韩麦尔先生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有感情的朗读,体会韩麦尔先生深沉的爱国情怀。

4、教师小结:此时我们感到韩麦尔先生俨然是法兰西的民族魂,他身上体现出深沉的亡国痛,让我们感受到法国人民那种朴素而又深沉的爱国情,这种感情也深深的感染了小弗郎士。

(二)、讨论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教师过渡:在这样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法语教师的影响下,小弗郎士变了,那么�

1、小组合作,找出并诵读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片段,体会其中的情感。

如:课文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

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

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一切环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2、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2自然段。

教师过渡:这一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说明小弗郎士充分理解韩麦尔的处境,使我们感受到小弗郎士经过了这“最后一课”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这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变化、成长 。

3、是什么力量使他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在最后一课中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教师点拨:爱国氛围的感染,激起了孩子朴素的爱国情感。

(三)、文章是闻名于世的爱国名篇,除直接对人物进行描写外,还有哪些语句或细节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1、课文第20、21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找出有关细节,感情朗读,体会浓烈的爱国主义气氛。

如“郝叟老头的大眼镜、咕咕叫的鸽子、飞进来的金甲虫、象小国旗似的圆体字字帖”等等细节描写。

2、全班齐读,体会本段强烈而质朴的爱国主义激情。

教师过渡:这节课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永远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国旗;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四)、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把自己放到那个时代当中去,假如自己就是小弗郎士,回忆故事情节 ,想象故事情境, 体会小说中被压迫被侵略的'民族的深深的爱国情。

四、体验反思:

教师过渡: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被压迫被侵略的人民的爱国情,理解了他们对法语的热爱,大家还记得先生对法语的评价吗?再次齐读。

在和平的环境中我们应如何表达我们的爱国情怀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不仅要立志“奥运会上拿金牌” “捍卫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等,更应该将爱国情怀体现在小事情上,体现在平时的行动中,比如努力学习并学好我们的母语、写好汉字,对自己做的事负责,做合格的小公民,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等等。

五、学生质疑

小组质疑,解决疑难问题。如解决不了,提出由全班解决,教师及时点拨。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可以问学生,激疑。

六、课堂小结:

以“我认为,这是一堂--------的课” 为题,

谈谈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

教师示例小结:我认为这是一堂让我钦佩的课。韩麦尔作为一名教师,在这最后一堂课上充分展示了他心目中最神圣的法语的魅力,不仅唤醒了小弗郎士幼小心灵中深藏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激发了听课者的爱国情感,他还激发了整个阿尔萨斯人乃至整个法兰西民族的爱国情感,甚至还激发了我们在座各位的爱国激情,让我们体会到了祖国语言的神圣。所以我认为,韩麦尔先生是我钦佩的榜样,他是法兰西民族的英雄,而这也正是这篇作品的伟大之处。

七、布置作业:

基础作业:

理解: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的含义。

拓展作业:

1、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从上课到下课”这部分内容。

2、用本课学到的有关描写人物的方法刻画你的一位任课教师。

预习作业:按预习要求,预习第七课。

教学反思

本文是爱国题材的典范,如何长文短教,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我决定抓住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这两个人物形象,并顺着爱国主义这条线来组织教学。本教案设计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学生能从生动的文本中受到感染、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学有所悟,避免了空洞的灌输和教条的说教,这正是新课改、大语文观所要求的。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的熏陶是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和� 所以在体验反思这一环节中重点让学生意识到爱祖国,不但要有远大的抱负,更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要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写好汉字,学好语文。《国际歌》的播放,使爱国情感的渲染达到极至。学完课文后,我想所有的学生都会为以韩麦尔先生为代表的法国人的爱国情感所打动,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最后一课教案 20

教学目标:

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

议读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二)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三)范读,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画出关键词句。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三部分,说说印象最深的细节。(提示:学生上习字课时金甲虫和鸽子的细节,郝叟老头拼读字母时古怪的声音等。这些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收到了“见微知著”的功效。)

(二)读,议: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人称作为结构线索?

(三)充分展开想象,以《韩麦尔先生》为题进行再创作。

幼儿园放寒假前最后一课安全教育教案 21

活动目标:

1、知道110、119、120几种特殊号码及作用。

2、学习使用特殊电话号码,知道不能随意拔打。

3、初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自制电话一部、自制PPT、110,120,119号码图片

活动过程:

1、引出特殊号码,初步了解110、119、120的特殊性。

导入活动《小鸟和小老鼠》

附儿歌:

小鸟,小鸟,住在大树上,

小老鼠,小老鼠,住在大树下,

喇叭花,喇叭花,爬呀爬呀爬,

喇叭花,喇叭花,变成小电话,

喳喳喳,吱吱吱,

小鸟跟小老鼠说着悄悄话。

提问:小鸟和小老鼠是怎么说悄悄话的?(打电话)

小朋友你打过电话吗?你是怎样打电话的?(请小朋友来试一试)

有几个号码很特殊,跟我们平时打的电话号码不一样,你知道是哪几个吗?(点击课件显示110、119、120)

小结:

家里的电话号码和手机号码的数字很长,有7—11位数,在我们生活中有三个特殊的电话号码,它们只有3位数,分别是报警电话110、火警电话119和急救电话120,这三个号码是人们在碰到危险和紧急情况下使用的。

2、初步了解特殊号码的作用。知道110是警察,119是火警,120是急救电话

①、119是什么情况下拨打的?是火警电话,发生火灾的时候才能拨打119,火是很危险的,我们能随便玩火吗?

②、120是什么电话?什么时候拨打120?(急救电话,严重的伤或是得了急病,严重的病)

③、110是什么电话?什么时候拨打110?(报警电话,抓小偷抓坏人)

3、初步学习在紧急情况下该如何打特殊电话。

⑴、学习拨打报警电话。

①播放有小偷的照片

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有小偷)怎么办啊?(打110找警察)

②集体打电话(点击课件,警察叔叔出现并配音)

交流讨论后提问:警察叔叔问了什么,我们是怎么说的?

小结:拨打报警电话110时,要说清事情发生的具体地址是哪里(如具体的街道、旁边有什么大的。建筑物),发生了什么事情及你的姓名和联系电话等等。

⑵、场景二生病了该怎么办/着火了怎么办

①、图中的小朋友怎么了,我们应该打什么电话?应该怎么说?请幼儿拨打,(课件急救中心的阿姨出现,配音)

②、出示着火图片,提问:该打哪个电话?应该怎么说?

小结:

我们在拨打火警电话119和急救电话120时,也都要说清楚事情发生的具体地址是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你是谁、你的联系电话是多少,这样才能方便110、120中心尽快前来处理。

4、知道不能随意拨打特殊号码,进一步拓展知道什么情况下拨打什么电话。

这三个电话号码很特殊,为了方便我们记住,它们只有3位数,我们能随便拨打特殊电话吗?(我们随便拨打会造成线路拥挤,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就没法得到帮助,也会给警察、消防员、医务人员造成不必要的工作麻烦)

号码游戏:

每个号码一个圆圈,PPT出示图片,当发生这些事情时,你觉得应该拨打哪个号码就站到哪个圆圈里。

进一步拓展在什么情况下拨打特殊电话,在什么情况下先拨打哪个特殊电话,并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5、结束活动:

欣赏课件,进一步了解110、120、119的工作。

最后一课教案 22

一、直接入课,引入背景资料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1870-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二、介绍创作技巧,积累新字词

《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屏幕显示 积累字词)

宛转 皱边 郝叟 祈祷 懊悔 哽住

三、课文细读,明确写作方法

课文细读

我的教室

我的课

我的老师

1、细读“我的教室”

师:现在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我的教室”。第10自然段。请大家思考:这一段在《最后一课》这篇小说里有什么作用?安静地读书,3分钟,把你的感觉、你的分析旁批在这一段的空白处。

(学生思考 发表看法 老师评点)

设置场景 人物出场 渲染气氛

师:设置场景,这是什么意思呢?小说要塑造人物,就得安排人物活动的地方,这就是设置场景。《刷子李》的。场景是在刷墙的屋子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场景是在寒冷大街上的一个墙角里。

2、细读“我的课”

师:细读课文的第21段。请大家继续安静地读,思考一个问题:哪个地方的细节写得好?5分钟,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

抒写细节 渲染氛围

3、细读“我的老师”

4、师:下面我们看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

第24段到课文最后一段。大家一起来朗读。

话题:每一句都有其深刻的表达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评点)

暗写时间 点示背景 照应伏笔

脸色描写 声音描写 表现心理

全身力量 几个大字 抒发真情

定格描写 渲染悲情 余味悠长

爱国之情

当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真正成为了一个爱国志士。

四、结课

师:今天我们阅读的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同学们,大家读起来吧。

小说中的细节性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学习小结

课文细读 增加知识

课文细读 训练能力

最后一课教案 23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

1、老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

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老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教学步骤 :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讨论,回答。

老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讨论,回答。

老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有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交流,回答。

老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一切环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郎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郎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讨论,回答。

老师小结: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总”,强调的是一贯性,习以为常了,“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郎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郎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

(2)请同学读第11至16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交流,回答。

老师小结: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提问:小弗郎士听到了这样的话,思想上有哪些变化?

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激愤的心情读出来。

请同学们默读第13、14自然段。

交流,回答。

老师小结:

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听了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这“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这严肃、庄重、悲愤的气氛中,小弗郎士埋藏在心底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之所以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与巨大反响。老师的话,使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惋惜--→后悔--→热爱--→依恋。他首先感到万分难过,无限惋惜“再也不能学法语了”;为过去“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而悔恨;对祖国语言、祖国历史的强烈的爱,“语法啦、历史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对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深深依恋,“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这都是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的变化。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15、16两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交流,回答。

老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

①请同学们默读第17自然段。

老师讲解:当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声音宏亮、口齿清楚地背下来,可当时,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时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是有了一种负疚感,一种羞耻感。

②请一名同学读第18、19两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提问:第18自然段中有两处使用了单引号,其中一处还在单引号中用了省略号,体会一下引号里的内容和标点符号的作用。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第一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像小弗郎士这样的阿尔萨斯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第二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普鲁士入侵者的口吻,用来说明、强调上述想法、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们还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话来,韩麦尔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说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这省略号中。

提问:课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讨论。

老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也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里感到十分的内疚与痛心,特别是已经无法补救这些过失的时侯,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这省略号中包涵了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的自责,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

提问:小弗郎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现在,当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

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郎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

最后,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这是对自己的严格的自省与解剖。

这三点是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集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他的这种态度与语言中。这都深深拨动了小弗郎士和镇上来听课的人心灵上的爱国感情之弦。

③请一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提问: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监狱,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敌人占领的阿尔萨斯正是这样,如同监狱。打开监狱大门,指赶走入侵者,让阳光重新照耀在法兰西的大地上。祖国的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共同语言,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所以说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

提问:小弗郎士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为什么?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韩麦尔先生真挚、深沉、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小弗郎士,使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珍惜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行动,专心,积极,因此他认为“挺容易”,“全都懂”。

④请同学们默读第21自然段。

提示思考:这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老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⑤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2自然段。

老师讲解:这一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

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

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对韩麦尔先生这种心境的理解与同情。四十年来,这里有他的家园、校园,这里有他从事的而且津津乐道的事业,这里有他熟悉的被他装扮的环境。现在,他必须和它们分别,只因为普鲁士的入侵!他要永远离开这地方了!他是被迫的,是忍痛离开的。他的处境小弗郎士充分理解,使人感受到小弗郎士经过了这“最后一课”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

⑥让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第23自然段写出了什么内容?

交流,讨论。

老师小结:这一段写了韩麦尔先生站好最后一班岗,上完了应上的法语课和历史课。还写了郝叟老头念法语的情景。特别是写了听到郝叟老头的既发抖又古怪的声音时,小弗郎士感到又想笑又难过。他想笑的是“声音的古怪”,但是只是“想”而没有笑出来;他感到难过的是郝叟“声音都发抖了”。正是这“发抖”和“难过”,是孩子和老人们在爱国这一基点上的共鸣。也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成长。

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层,写韩麦尔老师与学生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这一部分写出了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后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而且是一节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国旗;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2、阅读、体会课文后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最后一课结束情景的描写;小说的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

1、检查、订正、讲评上节课的作业 。

2、引入新课。

提示思考: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全过程,同学们体会一下哪些语句表现了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珍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的?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

韩麦尔先生:穿上“漂亮的礼服”,“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这都表现了老师在最后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想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传授出来,是老师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小弗郎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金甲虫飞进来,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3、进行新课。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至文末。

老师提示:钟声和号声,是时间的标志,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提问:“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提问,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最后一课教案 24

《最后一课》导学案答案

一、读一读:

序幕:(1—6)写小弗朗士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开端:(7—10)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发展:(11—23)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朗士的感受(课上)。

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二、述一述(略)

三、品一品:

(一)品人物:

1、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和心理。

例如:心理描写:

①“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对敌人的憎恨和讽刺,表达对被强迫学法语的愤恨和对祖国的热爱,也暗示了“我”对自由和平的向往。

②“这可怜的人啊”对老师的理解和尊敬。

③“他在我眼里,从来没有显得这样高大。”小弗朗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中,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朗士心

显得崇高伟大。

2、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②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③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变化原因:①小弗朗士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②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③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梦醒。

3、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

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穿上挺漂亮的绿色礼服……小黑丝帽”。韩麦尔先生穿上节日的盛装,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和对祖国语言的眷恋。

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把法国语言比作钥匙,把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比作监狱,形象的告诉人们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解放。

动作描写:“韩麦尔先生转身……,拿起……,使出……,写了……”这一系列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面色惨白”是他内心悲痛的表现。

4、小说以韩麦尔先生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二)品环境:

①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烘托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②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人物思想感

的变化作好铺垫。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25

情节 人物 形象

上课前(1—10) 小弗郎士

上课时(11—23) 韩麦尔先生

下课时(24—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重点〗

要点1

〖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述基本情节

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表现了什么?

二、阅读11至23段

讨论:

1、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这次听讲全都懂?

明确: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见课后练习三、四)

三、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讨论

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明确: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2、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3、找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4、“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神态、语言、动作

2)转 拿 使 写 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3)“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

4)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四、板书总结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分别是怎样的人?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人物 形象

小弗郎士 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韩麦尔先生 有40年教学经验的笔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有着崇高的爱国感情。

五、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六、后记

《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 26

【教学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现思想感情,进而深而体会本文中心。

3、了解本文结构。

【教学重点】

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对于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的描写以及对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的细节刻画,都是爱国主义的音符。这些音符组成一首悲惨的爱国主义乐曲。

二、自己掌握文学常识,生难字,看预习提示并了解时代背景

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三、学生自读课文一遍

四、熟悉本课结构

1、第一部分(1~6)交代背景,为下文作铺垫。描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2、第二部分(7~23)情节的发展,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⑴ 小弗郎士来到学校,发现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这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这三方面的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⑵ 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

明确: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此外,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穿和摆挂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国旗。这正是韩麦尔先生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设计的。

⑶ 小弗朗士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一个也字,清楚地表叹了小弗朗士对取消法语改学德语是非常反感的。这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习祖国语言的留恋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普鲁士的文化侵略的极端仇恨之情。总之,他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华。

3、第三部分(24~29)高潮、结局,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⑴ 结构上的一个特点:前后照应

例: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与后文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一他们已经收操了。

⑵ 另外:

① 关于分词问题,前后三次,推动了情节发展。

② 关于戒尺问题,前后三次,突出了人物严厉的形象。

③ 镇公所的布告牌两次,突出故事的社会背景。

五、理解重点句的含义,借以理解人物形象

1、小弗郎士的变化:

⑴ 从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

⑵ 从怕老师──理解、同情并尊敬老师 找出相应的句子

⑶ 从幼稚不懂事──热爱祖国

2、韩麦尔老师:

⑴ 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⑵ 神态:结尾部分脸色惨白他哽住了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为什么他哽住了?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脸色惨白,因为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这宣布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到了:窗外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这暗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韩先生的沉重打击,此时他的内心嫉妒悲愤和痛苦。

他哽住了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侵略者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韩先生的沉重打击,表明了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因为韩先生的爱国热情使小弗郎士觉得他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而且还是一位爱国人士,小弗郎士老师的爱国热情十分崇敬,所以觉得他高大。

⑶ 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⑷ 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理解: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请在文章中找出极度悲愤的词语和作用。

【板书】

最后一课

1、小弗朗士(前后对比)──略写 爱国主义感情

2、韩麦尔 外貌 语言 动作神态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