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幼儿园中班安全教案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关键字:精细化管理,六西格玛管理,并行工程,全面质量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fine management mode, and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 the company of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research ideas, in order to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experience management can rise some guidance.
Key word: fine management, the six sigma management, concurrent engineering,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回访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高要求归根到底就是对细节的完美追求。因此,企业要想成功,就要千方百计地重视细节的改进和完善。而细节改进的方向就是要以人为本,对建设单位的要求做到无微不至。只有精细化的管理才能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1、当前施工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成本控制观念不强
虽然绝大多数施工企业对成本控制的意义有深刻认识,并且各有一套管理办
法。但是全员参与,全面、全过程控制的系统控制观念还不强,还停留在堵漏洞
阶段,即堵材料、设备采购、工程分包、劳务分包、非生产性开支等漏洞。对一
些潜在的影响工程项目成本的因素缺乏深刻认识,没有强手腕、硬措施。
1.2拖欠工程款严重
由于拖欠工程款,施工企业资金严重不足,不得不向银行贷款,偿还高额利息,另外,承接重点工程,东借西挪建筑材料来满足工程进度,其结果是再承担材料涨价的风险和造成经济损失。拖欠工程款已经形成了盘根错节相互缠绕的“三角债”,讨债耗费了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已经严重影响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1.3质量管理满足于“差不多”标准
有些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时,常常自我感觉良好,每天工作都很正常,不合格的情况也不多,每道工序上都在正常进行,而实际上对每道工序的能力和成本等情况却都知之甚少。正是这些“差不多”的管理,使企业承建的工程质量不能达到要求,降低了企业的实力和信誉,逐渐拉大了与先进企业的差距。
1.4过于务虚
企业领导层热衷于理论层次上的管理思路和经营战略的思考,而不善于将这些思想和管理理论落实到企业具体的管理行动中,过度热心于空泛的理论探讨,而十分缺乏对具体管理方法的研究,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操作步骤。
2、精细化管理的定义
精细化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为适应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方式,建立目标细分、任务细分、流程细分,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考核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经营中有所创新,突破现有发展瓶颈,必须加强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并运用到管理实践中。
3、精细化建造管理模式
精细化建造体系的管理模式运用 TFV 理论,将建造过程看成转化、流动、价值三个组成部分,运用任务管理、流程管理和价值管理,使得利润的最大化和浪费的最小化,同时以顾客为中心,尽可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
3.1 TFV 生产理论
建筑业的建造过程是在特定地点进行的特定生产过程,其建造生产管理过程
也适用生产管理的基础理论生产管理理论(TFV 理论)。
建筑业的生产活动有别于一般工业产品制造产业,它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过程,
在生产理论上与传统制造业存在很大的共性,仍然可以引入 TFV 生产理论。传统的建筑管理只注重产品,而忽视了过程,引入 TFV 生产理论的“流”的概念后,精细化建造更强调注重建筑产品和建筑过程的结合。
3.2最后计划者体系
精细化建造理论采用最后计划者体系,即计划进度的安排是由项目实际操作管理者来进行的,只有基层的管理者才最清楚该部分工作的进度情况,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调整。所以形成的计划体系详见图2:
图2:最后计划者体系
3.3 5S现场管理理论
建筑企业施工现场是集合原材料、机械设备、半成品(预制构件等)和已成品(在建建筑物等)的场所,其繁杂多变性必定要求科学而实用的现场管理方法。而 5S 管理是经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论方法。
5S 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减少现场材料库存,降低设备的故障发生率,减少工作的寻找和等待时间,降低成本,提高建筑产品质量和建筑生产效率,缩短工期,提高安全系数,也能够很好的改善和提高企业的形象和员工的精神面貌。
3.4并行工程
①要求在建筑产品的设计研发开发期间,将开发、结构设计、施工、销售、顾客等各方面结合起来,以最优化的途径、最便捷的速度,按照规定要求来完成建筑工程;
②各类不同专业人员相互协作、共同工作,它建立了信息平台,各项工作可以随时反馈信息,使工作透明化,各个部门都可以了解工程进展;
③并行工程还可以保证建筑的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立即重新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返工与窝工,降低了不必要的浪费。另外,由于在设计阶段顾客的介入,可以使建筑产品更好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3.5全面质量管理
精细化建造理论中全面质量管理(TQM)要求由过程控制管理来保证最终的建筑产品质量。同时,也要求从设计到施工的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格对建筑产品质量进行过程监控和检验,并侧重点在于培养每位员工的质量意识,以保证在全员参与中能及时发现质量问题。一经发现建筑质量问题,根据情况,可立即停止施工,进行整改,直至解决问题,从而保证每道施工工序都不出现不合格品,进而使整个建设项目的质量得到控制。
3.6六西格玛管理法
六西格玛管理模式是“寻求同时增加顾客满意和企业经济增长的经营战略途径”,它是使企业获得快速增长和竞争力的经营方式;因而它不是单纯的技术方法的引用,而是全新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旨于减少可变性,并通过用各种不同的统计方法和工具来减少可变性,创造出近乎零缺陷的产品。
1)可以将六西格玛作为精细化建造的 TFV 生产理论的补充,用其可以直接度量的量化目标对建筑企业进行改进,同精细化建造相互促进,充实精细化建造理论,使之更加系统、完善,着眼于改变建筑企业传统企业经济收益水平低、技术经济管理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
2)六西格玛与精细化建造结合运用于建筑企业,要求把施工过程细分更加详细,细化到每个施工步骤、施工操作;工期单位的量化至小时,比之传统建造中量化
单位一般为天或周有明显的改进;材料的量化指标取重量单位为 0.1kg 和长度单位为 0.01m,大大精细了量化指标,改变了传统粗犷式的建造模式。
4、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只有不断的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来修正自己的经营方略,才能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以适应市场变化和竞争,只有规划好每一分钱,用好每一分钱,才能使企业真正实现健康稳定地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闵永慧,苏振民。 精细化建造体系的建筑管理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 2009(1):12-15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病案质量管理;质量监控
病案是以文字形式记录患者疾病的症状、体征和医师诊断、治疗、护理的医护文书,它不仅在医疗、科研、教学、医院管理和医疗统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健康保险、伤残鉴定、医疗过失责任的追究等民、刑事诉讼中也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全面提高病案质量是规避风险,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保障医院的合法权益,更好的体现医疗质量,完善医院管理,提升医院形象的重要举措。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组织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概括起来就是指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组织重视并落实的管理活动。(1)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产品质量是组织内各方面、各部门全部工作的综合反映,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品质量,质量人人有责。(2)全过程控制的质量管理。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整个过程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环节所组成的,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都对最终质量的形成有或轻或重的影响,为了保证和提高质量,必须树立以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思想,把影响质量的所有环节和因素都控制起来。(3)全组织重视的质量管理。组织各管理层次都应该承担并明确各自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质量职能,形成“以质量为中心、领导重视、组织落实、体系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上层管理者侧重质量决策,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政策和质量计划,协助各部门、各环节、各类人员的质量管理活动,中层管理者侧重贯彻落实上层管理者的质量决策,并对基层管理工作进行具体的管理,基层管理者则要求每个职工要严格地按标准进行,并结合本职工作,开展合理化建议和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二、病案的全面质量管理
我们可以把为病人提供诊疗服务的医院看作是为社会输出健康人的企业,则它也有一个质量链,医院的主要客户是病号,产品是出院的健康人。而作为疾病诊断、治疗过程的载体、病人病情演变和转归过程的真实记录的病案,则是质量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病案从开始形成到入库、归档、调阅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层次人员参与的一个连续流动的过程,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强化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对影响病案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以达到病案质量管理的经常化、标准化、科学化。
1.病案质量的“全员管理”。病案是病人在医院诊断、治疗全过程的原始记录,包含有首页病程记录、检查与检验结果、医嘱、手术、护理记录等,主要从参与病案信息形成的医疗、医技、护理人员和病案信息管理人员加强病案教育和培训,重点培养病案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履行职责。一方面,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树立全员病案标准意识,使病案书写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从法律角度认识病案,在病案的书写过程中注入法律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加强对病案信息科员工素质的强化定位和培训,实行责任管理,促使各级人员加强工作责任心,确保病案质量。最终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病案质量保证体系。
2.病案质量的“全过程管理”。从病人初诊开始,至病人入院、诊疗、出院以及各种原始病案资料的建立、收集、整理、归档、供应以及病案的保存与销毁,形成了病案管理的全过程。只有作为上一个环节供应者,为下一个环节的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保证病案信息科室用高质量的产品来为病案使用者提供满意的服务。树立并不断强化病案形成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意识,对病案的内容、填写标准、排列顺序及贮存、保管、使用等病案形成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及环节之间的“接口”的质量进行全程的管理,将质量控制方式从传统的终末质控转移到环节质控上来,变“事后把关”为“事中把关”,力争把病案中的差错及缺陷消灭在萌芽中。
3.病案质量的“全医院管理”。成立以业务院长领导的病案管理委员会,围绕质量管理目标,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制订质量控制措施,推行病案的全面质量管理;成立以病案信息科主任为组长的质量管理工作小组,负责贯彻落实质量方针,制定病案质量管理制度如电子病历质量管理与奖惩规定、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会诊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等,定期组织病案质量控制专家对病案的检查评比,划分病案质量等级,组织病案质量展览,开展病案质量教育和培训,提高病案管理的群体质量意识;成立以相关科室主任为组长的科室质控小组,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开展QC小组活动,进行病案质量的自查、分析、评价、改进。最终形成以医务科为中心,病案信息科为纽带,各相关临床科室为基点的病案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持续改进.循环反复,为病案质量管理的良性循环提供可靠保障。
作者:蔡金伟 单位: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网络中心
参考文献:
[1]洪生伟。质量管理(第六版)[M].中国质检出版社,2012(5).
[2]惠莉。病历全面质量管理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
关键词:以患者为中心 全面质量管理 医疗设备 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R - 0 文献标识码:A
医院医疗设备是个大系统,具有纷繁复杂的结构和万千变化的功能,它是医院开展医疗业务、诊疗服务和提升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固定资产。全面加强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科学构建其管理体系,能够完整、有效的组织起医疗设备的集群化规模效应,提升设备利用的效率和效能,对提高医院诊疗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和保障其重要地位,建立了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我国在2000年后陆续开展这项工作,建立和健全了各项制度。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重少数人管理,轻全员性管理。
当前,一些医院对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医疗设备的管理以及质量控制只是个别领导以及设备科(医学工程部)的事,缺乏全员共同管理的共识和理念,因而在管理理论体系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及管理人员结构配备等方面总是围绕少部分人员做文章,往往是就设备管理谈设备管理,对全员管理设备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并不多,对全员管理的积极性调动不够,实施管理的主动性和执行力也不强。[1]据《2007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提供的数据,我国30多万家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60多万人 ,而从事医疗设备管理和维修的工程技术人员还不到 10万人,并且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偏低[2]。医疗人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待遇高,处在医院的核心层,普遍受到重视;而工程技术人员的政治、经济文化待遇低,处在医院的边缘层,培训机会少,晋升职称难。
(二)重单体设备管理,轻全要素管理
医院普遍存在重视一个个单体设备的管理,而没有把一个个单体设备及其他要素当成整体或系统来进行维护和管理。有时个别设备出现故障,导致了联动设备的故障,影响医院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这其中有各科室“小而全”的医疗设备配置模式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对设备缺乏整体考量,缺乏对设备及其运行环境等要素的综合管理意识。
(三)重部分管理,轻全面管理
全面管理要靠体制和机制。医院在设备管理中忽视全面管理,往往会存在部分与部分之间不能有效对接,设备形不成整体效应的情况。尽管医院高度重视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建设,实现了其有序性和完整性,但是有些制度由于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被挂在墙上,执行力不高,往往存在有章不循,有规不守的现象。即使执行,由于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不能对每个岗位、每个员工、每个环节作出具体要求,致使员工不能了解各自执行制度的程度、要求和努力点,也使得考核没有可操作性的依据。同时激励机制存在滞后性,现有薪酬制度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
(四)重结果管理,轻全过程管理。
医院往往重视设备的使用环节,忽视计划、招标、采购、维护等全环节。就是在使用的环节中,也是重修理,轻维护。由于平时不注意对设备的及时维护和保养,以致使其带病运行,导致故障多发,最后付出高昂的维修成本,直接影响医院经济效益甚至导致医疗纠纷。有资料表明国外预防性维修工作在整个医疗设备维修中占70%以上,故障性维修仅占30%以内;而国内预防性维修仅占30%以内,故障性维修达到70%以上。 [3]
二、 构建医疗设备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要求,要以系统思维,实施采取全人员、全要素、全过程、全面性的针对性措施,提升医疗设备总体质量。
(一)全员性
建立医院、职能部门、使用科室三级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制。成立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和通过年度医疗质量工作计划、不良事件评估等。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制定设备质量管理计划,开展医疗设备检测、维护保养 、报废检测以及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等。各科室安排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医务人员负责本科室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相关工作。用责任和经济杠杆营造人人参与设备管理的大氛围,齐心协力,齐抓共管。
(二)树立全要素大质量观
以管理队伍为主体,以医疗设备为客体,以各科室的单体设备、联动设备以及设备运行的环境等元素为要素,实施全要素管理,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医院提高设备的有效性。设备运行要素对于设备尤其是高精尖设备要求很高,比如强弱电、电压、温度、湿度等,稍有不慎,则会影响乃至损坏设备。因此要多方面对设备进行管理,树立大设备质量观,通过综合治理获得设备整体质量的上升。
(三) 全面性
全面性的质量管理就是要对设备的各个方面通过创新体制和机制进行管理。它包括从制度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对设备质量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时效性和适应性进行管理;包括对其使用情况、工作情况和维保情况进行管理;包括对单机管理和设备之间的联动管理;包括对使用部门、质保部门、检测部门、后勤部门、医工部门、医务部门等与设备相关部门的管理;包括设备的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建立和管理;还包括对人员进行管理等等。
(四) 全程性
全程性就是从计划、采购、验收、运行到质量控制的全过程的管理。在全过程中建立和健全设备的计划、采购、验收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成立医疗设备管理机构;加强技术人员配置,开展各层次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对医疗设备的使用监管职能,在实施 、运行、反馈和管理等环节中不断地总结并有所创新。
三、建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
(一)管理体系框架
用全面质量管理视野,以患者满意度为目标,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指标,从全员性、全要素、全面性和全程性四个方面去建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见图1。
(2)建立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保障体系
设备的全寿命周期包含三个阶段,一是在前期通过对其调研论证、制定计划、招标采购、检测验收等环节实施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确保引进医院急需的性能稳定的、高质量的设备。二是在中期主要通过开展周期性检测、定期巡检、全员维护维修等措施,及早发现医疗设备潜在安全隐患。建立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改进设备质量;三是在后期主要通过完善报废流程,最大限度充分发挥设备使用价值,节约医疗成本。这三个阶段均应实施信息管理。
总之,对医疗设备实施全员性、全要素、全面性和全程性的全面质量管理,有助于提升医院对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发挥医疗设备在诊疗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关于医疗设备计量工作的探讨[J].医疗装备, 2010,23(10):42―43.
全面质量管理过程的全面性,决定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应当包括设计过程、制造过程、辅助过程、使用过程等四个过程的质量管理。
1.1设计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通过市场调查研究,根据用户要求、科技情报与企业的经营目标,制定产品质量目标;组织有销售、使用、科研、设计、工艺、制度和质管等多部门参加的审查和验证,确定适合的设计方案;保证技术文件的质量;做好标准化的审查工作;督促遵守设计试制的工作程序等等。
1.2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组织质量检验工作;组织和促进文明生产;组织质量分析,掌握质量动态;组织工序的质量控制,建立管理点等等。
1.3辅助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内容有:做好物资采购供应(包括外协准备)的质量管理,保证采购质量,严格入库物资的检查验收,按质,按量,按期地提供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组织好设备维修工作,保持设备良好的技术状态;做好工具制造和供应的质量管理工作等。
1.4使用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工作内容有: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处理出厂产品质量问题;调查产品使用效果和用户要求。
2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实施
质量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归根到底,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和质量。
2.1提高全员的全面质量意识。意识决定行动,任何管理措施的实施都要统一思想,首先企业领导者的认知程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了员工的质量意识。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带领全员深入持久地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其次要提高每个员工的质量意识,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的知识宣传和培训,增强质量意识,提高技术和技能水平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调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理念,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增强对企业的使命感。总之,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岗位教育,真正提高全员的质量管理意识,促进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2.2建立完善的质量责任体系。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全面质量管理涉及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所有因素,包括人、财、物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涉及企业中的所有部门和人员,为分清质量工作的责任。必须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人落实、凡事有人考核,建立与健全质量责任制,形成一个完整、严密、高效的质量责任体系,保证全过程质量的可控、在控。
2.3做好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既然质量管理涉及部门多、人员多,在流程衔接上就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必须注意做好全过程的组织协调。首先必须明确各个部门的质量职能,并建立健全严格质量责任制,只有各部门各自承担的质量职责明确,全面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其次,必须明确一个综合性的职能管理机构,从总体上协调和控制上述各方面的职能,使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地运转起来,从而以最小的摩擦、最高的效率、最好的质量获得最好的管理效果。
2.4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注重效益。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的是广义的质量,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并不矛盾,是协调一致的。在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也是为了减少整个生产过程及各个工序的无效劳动和材料消耗,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2]。
3全面管理领域新思想——顾客完全满意
顾客可以分为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内部顾客是指企业内部从业人员:基层员工、主管、经理乃至股东;外部顾客分为显著型和隐蔽型两种。显著型:具有消费能力对某商品有购买需求,了解商品信息和购买渠道,能立即为企业带来收入。隐蔽型(潜在):预算不足或没有购买该商品的需求,缺乏信息和购买渠道,可能随环境、条件、需要变化,成为显著顾客。顾客最关注的是卓越的产品质量、优质的服务、货真价实,以及按时交货。顾客眼中的价值是从产品或劳务中得到的收益减去商业成本所得的利益。收益主要包括:所获效用;实用性,购物享受等;成本主要包括:金钱支出;为获得满足所花时间、精力、获取信息和实物时所经历的种种不便等。而顾客所获得产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产品效用、利益,以及隐含的个性化需求。而“顾客完全满意”就是倡导的一种“以顾客为中心”的文化。企业把顾客放在经营的中心位置,让顾客需求引导企业的决策。在那些建立“顾客完全满意”管理模式的企业当中,企业需要了解顾客及其业务,了解他们使用产品的目的、时间、方式、周期;企业需要以顾客的角度进行思考,即“用顾客的眼睛看世界”。要达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商品策略——假定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基本相同;靠高生产率低成本竞争;
(2)技术导向——在技术上超过竞争者,建立技术上的暂时性垄断地位;
(3)质量导向——重视产品质量,促进消费者购买;
(4)服务导向——通过提供服务,给产品增加额外的价值;
(5)顾客导向——把消费者的意见带进企业内部,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制定策略、设计产品。
其中,“顾客导向”的竞争策略,要求企业全面提高质量意识,提供优质服务。企业获得的将是一种长期的效果:永远留住顾客。
4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实施应该而且必须追随目的而变。偏重于内向型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要转变成适合于外向型经营管理的更系统化的质量经营。一个企业的质量体系应追随它的方针、目标和相应的策略而做调整,这是一种发展趋势。
4.1系统化的思想和技术以及规范化、标准化将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得到加强。
ISO9000系列标准的推广,美国国家质量奖的颁布,所有这些标准,已经并将有利于全面质量管理在科学方法论的帮助下,得到更深入的发展,更广泛的实施,并产生更巨大的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
4.2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领域将迅速扩大。
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普遍通用性和有效性,全面质量管理不仅在第二产业得到公认,而且很快扩展到了第三产业领域和事业领域。甚至在一些政府行政管理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3高层对质量管理越来越重视。
高层领导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和责任空前提高,因此,要实现“以质量为中心”、“以顾客满意为中心”,就必须由领导层亲自挂帅。
4.4重建工程(BPR)。
重建工程的出发点是追求顾客满意,它是顺应当前企业价值观革命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BPR是完全的顾客导向、外向型管理,而全面质量管理则是质量导向、内向型管理;BPR除了重视质量外,突出速度的重要性,同时兼顾成本和服务。
4.5战略策划与全面质量管理的结合。
如果说全面质量管理是把事情做正确的话,那么质量战略策划是做正确的事情。前者是方法问题,技术、战术问题,后者是方向问题、战略问题。方向错了,战略不正确,那么方法和技术战术再好,也是徒劳。质量战略以及策划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结合,可以使整个企业的各个子系统围绕着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协调一致地展开工作,从而求得全局最优的整体效应。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刘源张指出: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莫过于全面质量管理了[3]。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如此激励的竞争中站稳脚步,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的内部资源。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随着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由此提出的质量挑战,人们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必将会更加丰富和完善,质量管理也将发展到一个更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毛春元。全面质量管理与统计技术[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1.
关键词:计量机构;全面质量管理;实施
正文: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必须具有稳定的产品质量,以保障企业每批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作为企业生产、检验过程中的计量仪器仪表是保障产品生产稳定的关键。加快计量机构全面质量管理是保障企业计量器具精准度的重要手段,是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计量的认识正在不断加深,加强计量管理,控制计量误差,引入新的计量检测设备来淘汰高能耗、误差率高的计量检测设备,是目前企业对于计量管理的主要手段。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对于计量的要求。
1.计量重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领导对于计量的认识还不够,不能直接看到计量带来的经济效益,企业领导者只看到了计量校验的花费,而看不到计量检验后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促进。其实准确的计量提供准确的量化数据,使大生产的精确管理的实现成为可能。计量校验中有这样一件能够说明计量检验重要性的经典案例,某化肥厂,厂里有一批定量包装机,以前一直不检,因为领导认为花钱,但是后来通过我们做工作,他们检定了,不检不知道,一检吓一跳,50公斤每袋的化肥,每袋要多给一公斤,全厂算下来,一年的损失在150万元,而原凶就是定量包装机误差超差。从那以后,他们单位是到期就检,有时只要发现有一点问题,就要求去检测。由此可见计量管理对于企业经济的重要促进作用。在很多企业中需要计量人员的努力,才能使企业重视。计量人员不但要完成检定工作,而且需要不断地向企业管理层提出计量的重要性,让企业的管理层看到计量工作产生的效果。
2.计量机构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
计量工作是工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大部分工业企业中把计量工作作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推动技术进步的基础工作来抓。完善计量检测手段,加强计量管理,使资源合理有效地配置,避免资源浪费,降低了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计量工作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计量是产品质量最基本的保证,在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进厂的检测分析,到生产工艺流程中各工序的质量监测控制,直至成品、半成品检验,都必须有计量测试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如果没有计量的测试,监督保证,产品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加强计量机构的全面质量管理,保障计量校验仪器仪表的准确,对于我国的经济有着重要作用。计量机构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首先要通过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
2.1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实施
全面质量管理(简称tqc)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菲根鲍姆首先提出来的。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把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都纳入统一的质量管理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将其有效的运用到计量机构需要管理者通过对计量管理工作的贯通,有效的对全面质量管理理解,将二者有机的融合起来。首先,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是保障计量机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要通过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与管理结构,加强内部质量审核,对质量体系作出诊断,对已查出的不合格及时纠正,对潜在的不合格有效预防,才能使质量体系步入良好循环,形成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改进机制。内部审核和日常工作管理和考核结合起来,制定内部审核的考核标准,开展质量体系的自查自改活动等等,从而有效推动质量体系的运行和改进。
2.2加快计量机构质量管理奖惩制度的实施,促进全员质量管理的实施
通过奖惩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加快人员对于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实施的相关性,同时通过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全员的参与。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2.3加强检验工作相关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质量工作的实施
计量校验与管理的有关技术人员,必须加大培训力度,促进企业专业技能的成长,有效保障计量机构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加强质量管理工作,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要通过技术人员的经济效益与计量检验质量紧密挂钩的措施,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质量终身制原则,落实检验报告互检制度,严格履行审查制。通过加大技术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力度,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质量意识,提高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作用,组织技术交流会,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办法对技术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培训和论文交流活动,为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促进计量机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实施。
3.建立质量管理中心,加快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实施
为了更好的实施计量机构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建立质量管理中心,对机构的质量工作进行管理与监督。质量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以质量为中心,以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建立和实施质量保证体系。首先,必须保证质量体系建立过程的完善。一个完整的建立程序是建立有效质量体的基本保证,质量体系是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稳定存在的,没有严格的制订程序作为保障是很难产生这样的体系的,全面质量管理也就无从谈起。在实践中质量体系的建立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分析质量环。质量环就是指在质量形成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它是质量体系建立的基础。在这一阶段中必须明确各环节的质量职能,为全面质量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确立目标,实现产品质量的全程目标管理。
研究具体组织结构。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企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各环节的质量要求、采用的具体措施、设备的配备以及人员的安置。这是质量体系建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它关系到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应用地程度和实施效果。
形成文件。质量体系必须是一个文件体系,这样才能使质量管理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
全员培训。最高管理者有力而持久的领导和组织全体成员的教育及培训对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时非常重要的,在质量体系的建立中这一步也是不容忽视的。
质量体系审核。没有严格的审核,就没有质量体系的有效运作。监督审核是判断质量体系文件被贯彻执行好坏的有效途径,是质量体系建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质量体系复审。质量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必须通过不断的复审、反馈信息,以达到质量体系的不断改进,更好的贯彻全面质量管理思想。
结论:
全面质量管理通过的实施,还需要计量机构对本身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来进行加速。通过信息系统的建立加强各个部门间的有效联系,提高质量管理中心的监控效率。通过多方面的管理与监督促进计量机构的全面质量管理,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明。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分析[m].海南工业机械出版社,2007,3.
[2]赵怀柔。计量的重要性[m].工业技术出版社,2006,12.
[3]王晓明。计量机构校验质量对于企业经济的影响[m].内蒙古出版社,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