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说课稿范文4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勤劳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中班语言说课稿范文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我们自己》单元的第五课时——《奇妙的指纹》。本单元是在观察了植物,寻访了小动物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验等方法,去了解自己的身体,使他们从整体上对人的构造有个大致的了解。而 “奇妙的指纹”则是对人体的局部进行较深入地观察,通过拓印指纹和对指纹的探究,让学生知道每个手指的指纹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指纹也是不相同的,并了解指纹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在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本课教学选择的是二年级学生,他们从未接触过《科学》虽然对科学探究活动充满了好奇与热情,但他们不具备科学探究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技能。例如:观察的方法、顺序等,一切技能仅限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的探究活动正如一句古话: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而这股东风就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品质。基于此种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以学生熟悉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选取一年级的语文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为导入。当学生看到自己所熟悉的画面,就感觉到自己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参与热情瞬间迸发出来。这样一来当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明确每一种小动物的脚掌都有各自的特点,就很自然的将注意力转移到我们手掌上的指纹,好奇心趋使学生产生了对指纹进行深入研究的需要,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以指纹卡范本展示,学习拓印指纹技巧

全课的教学围绕“指纹”展开,因此获取清晰的指纹十分关键。为了指导学生采集一套清晰的指纹,我做了如下设计:先出示一张制作精美的指纹卡,看似简单的一张卡片,上面却暗藏着许多信息,它将左右两只手的10个指纹分上下两排对应排列,方便学生进行比对,还有收藏意义。小小的指纹卡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一方面它的出现激发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兴趣,使孩子们眼前一亮,都迫不及待想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指纹卡;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面,它为学生自己制作指纹卡提供了一个雏形。然后再通过提问“怎样才能做出这样一张指纹卡?”充分征集同学们的意见,从方法、步骤、技巧上给学生以提示,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充足的探究实践材料是探究活动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为此前听过相关的一些研讨课,老师们往往提供给学生许多拓印指纹的器材,学生花费很多的时间进行拓印指纹,而拓印的指纹效果并不理想,给后面的活动造成负面影响。所以我处理此环节时格外注意材料的选择。为了拓印清晰完整的指纹,我尝试了所有能想到的拓印材料,如:印泥、印蓝纸、透明胶……可这些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清晰度,不是油墨过重就是杂纹太多。最终,在洗相馆找到一种最为理想的材料——冷裱膜。它像贴纸一样,明胶部分一撕就行,大大减少了反复接触的机会。

3.以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为途径,学会科学探究方法

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固然重要,而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问题,并且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研究就更为重要。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确定的研究问题和方案,自主探究,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经历了一次“提出问题,选择问题、合作探究”的科学研究过程。学生的思维是极其跳跃的,关于指纹,他们提出许多感兴趣的问题,例如:“每个人的指纹是一样的吗?有几种指纹?指纹是怎样形成的?指纹会发生变化吗?”为了让这有限的课堂40分钟解决一些孩子们力所能及的问题,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么多问题,有哪些是一样的?”“在这些问题当中,有哪些是既有研究价值又能在课堂上进行研究的?”,引导学生就此进行整理归类,再引导学生对整理后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本堂课上有的学生就从众多的问题中选择了“指纹是一样的吗?”进行研究并通过观察比较得出了每个手指的指纹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指纹也是不相同的结论。学生在提出问题、整理筛选和确定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得到了培养。为了让学生的研究活动更科学更规范。我在各小组确定本组研究问题后,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研究方案,接着在小组汇报时,鼓励“评议团”边听边思考“这样的研究方案可行吗?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使学生通过讨论、评议后不断修改本组的研究方案使其更加合理、完善。比如:有的组想研究指纹的样子?起初只想到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10个指纹。此时,就有学生提出只观察一个人的10个指纹很可能漏掉某种形状的指纹没有观察到,应尽可能观察更多人的指纹。听了建议后,这组的同学就将观察的范围相应的扩大为观察小组所有成员的10个指纹。学生的探究更具科学性了,探究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4.以耐人寻味的问题,培养学生课后探究的良好习惯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教师为学生开启的第一道门。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展开更深层次的科学探究活动。因此,在本课的结尾部分还设计了课后探究的环节。回顾本课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把那些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研究方法课后继续探究,逐步养成课后探究的良好习惯。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课文扣住了春天的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学习这篇课文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2、学教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生字词。

②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③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①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②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③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3、学教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4、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说学教理念

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学教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三、说学教方法

采取学案导学的学习方式。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1、情景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四、说学教流程

(一)课文导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春天的样子,以及对春天所寄寓的感情。”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同时展示课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由景入情,进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认真阅读学案,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完成学案上所设计的导学问题。

第二,小组内合作,归纳出重难点和关键,确定个体学习目标认同整体目标,并找出疑难问题加以记录,并在课上交流。分小组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并且给出“研讨提示”,但学生的研讨并不限于提示,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尊重体验的个体差异,不求结论统一和唯一,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在讨论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景物特征的词语感悟春的美丽。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变句分析,使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走进学习小组,发现学生存在问题,纠正解释。

第三,将交流中新的启示和同组内其它同学的问题,记录在学案上,并展示在各组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典型问题,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根据学习时产生的新的问题,本组在全面讨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所分工的问题,为展示交流课做准备。

第五,带着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进行朗读,并勾画出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并仿写一个。让学生和文章产生共鸣,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作业设计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中班语言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新《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科学训练应亲密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展,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溶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科学现象,糖溶化了、雪溶化了……在成人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却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我们应抓住训练的契机,培育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从而培育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因此,我选择了《什么东西不见了》这一科学活动,作为科学探究的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供应了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进展探究。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奇怪心和探究欲望,奇怪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呈现,正是奇怪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究求知。针对幼儿这一特点,我们从培育幼儿爱科学,学科学、记录、分析以及推理的力量,为此,我引导幼儿通过试验来感知、理解物体溶化的速度与物体的外形、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

二、说活动目标

重难点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多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的情感、力量、态度、学问、技能等方面的进展。因此我依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订了以下目标。

1、知道有些物体能溶于水。

2、初步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外形、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展表达。

3、进展幼儿的观看、记录力量,体验探究的乐趣。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让幼儿初步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外形、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展表达。

三、说活动预备

1、玻璃杯多个、碟子

2、食盐、面糖、冰糖、糖块、木块、玻璃珠等

3、记录表、热水、凉水、笔若干四、说教学法教法:

在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训练,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正如新纲要中所说的:“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纳了以下方法:

①教师以饱满的热忱参加活动,用激情感染幼儿,对幼儿起示范带动作用,引起幼儿活动的乐观性。

②启发提问法: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引起幼儿的思索

③观看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建构过程,实行观看指导法是比拟适宜的,教师通过敏锐的观看,有针对性的进展、指导。

四、说学法:

1、操作比拟法:操作法是幼儿运用最多也是最感兴趣的一种方法让幼儿实际操作,帮忙幼儿比拟,自己找出答案。

2、尝试试验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鼓舞幼儿用已有的物品做试验,从实际试验中得出形象精确的答案。

3、谈论沟通法:通过师幼、同伴相互沟通,更好的了解物体溶化的速度与水温、物体的`大小、外形有关。

五、说活动流程

(一)、出示试验材料,激起幼儿的活动兴趣,进展第一次探究活动。

投放的材料有食盐、面糖、玻璃珠、木块)我会告知幼儿今日我们要做一个试验,你们走到试验桌前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看教师给你们预备了什么样的试验材料(幼儿活动,教师指导)让幼儿轻轻回到座位,问幼儿谁情愿告知我你看到了什么材料?教师小结:食盐、面糖能溶于水,玻璃珠、木块不能。

(二)让幼儿带着问题进展操作,什么样的物体溶化的快,什么物体溶化的慢,进展其次次探究。投放的材料有食盐、面糖、冰糖、糖块、搅拌棒。我会现引导幼儿观看出示的材料,说出他们的不同,引导幼儿猜想:假如把这四种物体放入水中,那种化的最快,为什么?(幼儿活动,教师指导)再请小朋友轻轻回到座位上,大胆说出自己操作的结果。

教师小结:物体溶化的快慢与物体的外形、大小有关。

(三)进展第三次探究活动,引导幼儿体验物体溶化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搅拌有关教师预备同样大小的冰糖,凉水、热水、搅拌棒,让幼儿大胆进展操做活动,让幼儿感知物体溶化的速度与水的温度、搅拌有关,并进展沟通记录(记录时画的快的用笑脸,慢的用哭脸)活动延长鼓舞幼儿在生活中连续探究关于溶化的学问并试验。

说课稿 篇4

大家好!我是xx,我说课的题目是《光的反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重要定律。它是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延伸,又是后面理解平面镜、球面镜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光的折射定律的基础。在光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知识点也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及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课本的学习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

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③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光反射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②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实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

4、教具与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激光笔、铅笔、平面镜、硬纸板、量角器、三角板等

学具:激光笔、铅笔、平面镜、硬纸板、量角器、三角板等

二、说学情

因所教班级属于农村中学,只有小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但是他们又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基础较差。老师利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学习、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模拟学生实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效果。

2、学法指导:

以探究为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巩固练习。

四、说教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探究、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反射规律,应用反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由生活中问题入手,并以回顾前面所学知识为基础。

问题:我们知道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源发光使光进入人的眼睛,人就能看到物体,那么对于一些不发光的物体,如同学间,课本,铅笔等,为什么我们也能看到呢?

(这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意识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光的反射(板书)

(二)新授:

【演示实验】用激光笔照射教室地板砖地面。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

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通过简单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很快回忆起有关光的知识,通过猜想使学生对有关光的现象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当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光线的方向会变吗?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什么关系?光在反射时有没有什么特点和可遵循的规律呢?先认识几个反射现象中的物理名词。

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镜面的接触点。

入射光线(AO)

反射光线(BO)

法线:(ON):通过入射点且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教师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①当E、F屏在同一平面上时,可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不在同一平面时,不能同时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引导学生此现象说明:“三线共面”。

②让学生观察: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此现象说明:“两线分居”。

③让学生根据现象和测量填充表格,引导学生发现现象规律: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反之亦然。反射角总等于入射角。

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几个过程。而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光的反射现象,从而得出光的反射定律。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因此,本节课在老师的演示实验后要求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法”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对光的反射定律有了感性认识。要求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2、交流探究成果,及时调控矫正。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参与实验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这一阶段学生的认识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学生的情感将在教师对学生参与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和各小组在班级中的汇报情况中得到升华。

3、巩固反馈,知识迁移。

为了加深学生对光的反射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编制两类练习题目:一类是应用光的反射规律作图,达到巩固光的反射规律作图题的目的;另一类是应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知道物理从生活中来,与会运用物理到生活中。概括出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类型:

①镜面反射

②漫反射

(可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4、课堂小结

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板书将教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的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便于学生笔记和复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