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对进行单元复习,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能够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会考的必考知识点分析,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二历史会考的必考知识点分析1
西魏—北周(灭于隋)
东晋(317-420)建康—南朝(420-589)(宋齐梁陈—灭于隋)
隋(581)
二.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三.特征表现
政治
①朝代更替频繁
②北方战乱多(西晋八王之乱,在黄河洛阳一带),南方相对稳定。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的典型途径。
背景: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⑵民族融合;⑶社会矛盾尖锐;⑷柔然强大的威胁。
内容:⑴均田制(赋税制度:租调制)
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付大批的无主荒地
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兵役。
影响:抑制土地兼并。
⑵三长制:内容: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都护制,改行三长制;
设里长、邻长、党长,即三长;
三长直属州郡
影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⑶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任期考核制
⑷迁都洛阳
意义:⑴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⑵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繁荣的景象;
⑶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
农业:
北方:由于战乱,北方生产遭到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南方:发展,和北方趋于平衡。
原因:①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根本)。
②南方相对安定,战乱少;
③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⑤江南各族人民共同劳动;
表现:①稻麦兼种水路互补的作物体系初步形成;
②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③农业发展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④南方出现大城市,如建康。
作用: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
高二历史会考的必考知识点分析2
留美的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民国建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新一代知识分子,倡导婚姻自由。婚丧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轮船: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但又被列强垄断。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打破了这一垄断局面。
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的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拉开了中国民航业的序幕。电讯: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到甲午战争前夕,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设无线电报局;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大众传媒的变迁:
报刊: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国内创办的报刊。此后,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等,发挥了重大的启蒙作用。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电影:1905年,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8
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时代;《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出自电影《风云儿女》。
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
高二历史会考的必考知识点分析3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旧三民主义(背景、含义、评价、影响、实践)
(1)基本内容: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革命,用暴力手段_清政府;(前提)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通过政治革命,__,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核定地价,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地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特色)
(2)历史作用:指导了辛亥革命的进行,_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_,建立了中华民国。
2、新三民主义(背景、比较、评价)
(1)“新”的表现(与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明确提出反帝目标;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等。
(2)历史作用: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二、__(背景、含义、过程及内容、影响)
1、_的论著及_主张
(1)关于工农武装割据_的论著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著有:《新民主主义论》
(3)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论著有:《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__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_。利于民主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取得了独立,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3、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__--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背景、过程及内容、性质意义)
1、内容:
它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十二大的内容、南方谈话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是对__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_。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走上了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意与__的意义相比较;_的意义包括两方面:实践活动及活动效果)
3、精髓:解放_、实事求是
四、“_”重要_(背景、过程及内容、作用)
1、含义: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作用:它进一步回答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3、精髓:实事求是、解放_、与时俱进
高二历史会考的必考知识点分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