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歌词(通用6篇)

国歌歌词范文 篇1

【关键词】流行歌曲;歌词语法;语病探析

0.引言

众所周知,歌词是一种语言艺术,属于听觉艺术的范畴,是以口耳相传为基本的文学样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创作形式,歌词的创作必然要受到语言一般规律的制约。但有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词语病堆积,影响了歌词的艺术性,降低了其艺术价值。文中以近两年的流行歌曲为语料,运用文献法和归纳法,希望从流行歌曲歌词的语法方面存在的不规范现象的问题入手展开研究,进而分析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较好的解决措施。

1.流行歌曲歌词语法的不规范现象

1.1用词不当

在笔者所收集的语料中,由于没有按照词语语法特征正确使用而造成的用词不当,主要有动词以及量词的使用不当,如:

(1)彩虹下流淌着美丽的传说。—蒋开鲍《火辣辣的情歌》(2012)

(2)失败的分手,我应该飞翔海阔天空。—姚若龙《失败的分手》(2012)

(3)穿着一领水水的礼服。—小春《歌手》(2011)

(4)远方这一片天,正偷偷看我怎么做,怎么一对手,便不必朝晚祝祷。—谭咏麟《一点光》(2012)

(5)但愿笑声像一滴滴吻。—林夕《最冷的一天》(2012)

例(1)中的“流淌”作为动词,指液体在流动,不能和表示口头叙事的名词“传说”搭配,应为“彩虹下流传着美丽的传说”。例(2)中的“飞翔”作为不及物动词,后不跟宾语,但可跟表示状语的短语或词语,应为“我应该在天空中飞翔”或者“我应该飞向海阔天空”。例(3)“领”作为量词,通常用于地席、草席、席,跟“礼服”搭配的量词应为“件”,应为“穿着一件水水的礼服”。例(4)中的量词“对”和名词“手”不能相配,应将“对”改为“双”。例(5)中的量词“滴”多用于颗粒状滴下的液体,“吻”本义是“嘴唇”,不是液体,应为“一个个吻”。

1.2句法成分搭配不当

普通话的语法规范是人们约定俗成并且明确规定的语法规则,如果歌词作者在遣词造句时没有充分的理解各语法成分的构成材料而随心所欲地创造歌词,就会造成各句法成分之间的搭配不当。如:

(1)坚定的信念不需要理由。—刘晓华《永不放弃》(2012)

(2)想着你们将要展开动人的插曲。—王海涛《见习爱》(2012)

(3)晒心里的每一丝遗憾。—金玟岐《许愿》(2012)

(4)不珍惜眼前人,拒绝过的对的人。—李焯雄《有实无名》(2012)

(5)想象之中雨过一道彩虹,抬起了头瑟瑟灰色天空。—许嵩《想象之中》(2011)

例(1)主干“信念需要理由”,主语 “信念”和谓语“需要”搭配不当,信念怎么需要理由呢?应为“坚定信念不需要理由”。例(2)“展开”作为动语,后面可以跟“翅膀”,而“插曲”比喻事情发展中插入的特殊片段,二者搭配不合理,应为“想着你们将要出现动人的插曲”。例(3)“晒干”应与具体的某种东西搭配,后不跟名词“遗憾”,应为“忘掉你心里的每一丝遗憾”。例(4)根据前半部分意思,后应为动宾结构,由助词“的”附着在实词或短语后面,指称人或事物,属于名词性短语,能做主语、宾语,应去掉“的”。例(5)“瑟瑟”作为定语,形容风声或其他轻微的声音,不能与修饰不能发出声音的“天空”搭配,应为“抬起了头看着灰色天空”。

1.3句法成分残缺与语序不当

不管是在语言运用中,还是在歌词创作中,如果少了一些该有的成分,会使得句子的结构不完整,意思表达不清楚,这就犯了成分残缺的毛病。语序不当,是由于作词者在遣词造句时把词语的顺序颠倒了,从而导致句子意思表达不清或者难以理解。如:

(1)爱一直从近到远,缘来总是妙不可言。—陈曦《缘来》(2012)

(2)风终于也吹散晚春,这个我又孑然一身。—李焯雄《有实无名》(2012)

(3)喋喋不休地他们说着。—曹方《浅彩虹》(2012)

(4)绵绵的山脉你是坞最挺拔。—薛西语《唐古拉》(2011)

(5)只能写部落格整晚。—管启源《一半》(2011)

例(1)“爱”作为主语,“从近到远”是宾语,缺少谓语,应为“爱一直在从近到远”。例(2)“这个”“我”都是代词,代词和代词一起做主语必须有连词连接,但根据语意,本句缺少状语,应为“这个季节我又孑然一身”。例(3)中状语“喋喋不休地”应在主语后面、谓语前面,故为“他们喋喋不休地说着”。例(4)名词“坞”是四面高中间凹下的地方,因而“最挺拔”修饰 “坞”应放在前面,应改为“绵绵的山脉你是最挺拔的坞”。例(5)中“整晚”作为状语修饰“写部落格”(在台湾,部落格是Blog的音译词,即博客,名词)应放在前面,故改为“整晚只能写部落格”。

2.流行歌曲歌词语法的不规范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是网络传播的快速发展。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歌词的传播速度逐渐加快,有些歌词除了本身不符合语法规范外,还有一些是因为误传而使得这些歌词不符合语法规范。如《有实无名》李焯雄(台湾2012)“风终于也吹散晚春,这个我又孑然一身。”网络上将“孑然一身”误传为“截然一身”。二是语言文字工作者引导和监管不到位。 三是歌词创作者文学修养不够。如今不少年轻的歌词作者受网络、电视、游戏的形象思维的影响,不像前辈作词人那样在创作的同时也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在热衷于追求新的写作形式的时候,作词人都想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形式,这样才会被记住,但是在有的歌词里就出现了突破文法、轻视文化等急功近利的现象。

3.如何解决流行歌词语病问题

近几年中国许多文学爱好者和语言工作者认为流行歌词整体缺乏规范性,甚至提出“清除语言垃圾,净化语言环境!”,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大网络歌词正确传播的力度。音乐公司在加强正版唱片的推广同时,互联网相关部门应加大网络歌词的正确传播及监督力度。与此同时语言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地履行歌曲发行前歌词的审查责任,积极促进歌词规范化的健康发展。二是学校教育应该进一步加强。在学校,老师教育学生说词说句的准确性,不仅从小从身边影响学生用规范词语或句子,同时也提高个人区别规范与不规范用语的能力。

流行歌曲歌词语法不规范现象的不断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言使用的规范化,甚至造成语言表达的混乱。在文章写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流行歌曲歌词还出现了其他的语法问题,例如词意混乱、拆词不当等。希望有人能从最近时间发行的流行歌曲歌词为重点对其语法不规范的问题进行研究,进而作全面系统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国歌歌词 篇2

一、《长相知》歌词

“上耶,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耶”是此首诗歌的起句,女子既然开口言天,可见她的内心对于爱情的重视。接着,女子开始倾诉自己内心的情感,“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无绝衰”,这句诗词的意思是,我愿意与你在一起,长相厮守。接下来,女子用各种自然现象来表达自己对于感情的忠贞,“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除非天地倾覆四季混乱,我才能断绝对你的爱恋,诗句中依序提到了五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其脱离现实的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充分表达了女子对于感情的炙烈。

《长相知》这首词曲,应不同于其他那般含蓄、深沉,应演唱得炙热宏远。

二、旋律

《长相知》为当代作家石夫亲自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作家借鉴了昆曲独有的艺术特色,为古词新编类型,整首曲子从头至尾都充满了古典的韵味。

《长相知》完美地将旋律与歌词结合成一体,起句演唱中运用了装饰音及变化音,让曲子余韵悠长,绕梁不绝,从“山无陵”开始加大力度,充分表达了女子对于感情的坚定信念,最后以连续三句“长相知”收尾,声音渐渐从强变弱,从而鲜明地刻画出对感情至死不渝的女子形象。此外该曲还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戏剧的精妙唱法,运用切点及切分作短暂停顿,语气时急时缓,时轻时重,充分表达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因此在演唱本首曲子时,无论是伴奏者,还是演唱者,都要注意节奏的把握及感情的变化,尽量做到含而不露。

三、意境

《长相知》的意境极其独特,尤其是其艺术美感令人称叹,因此可以说是我国古诗词歌曲中的千古佳作。其意境美远远超过了其他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现代作曲家在充分借鉴新创作手法的同时,继承我国古代声乐艺术而创作出来的优秀歌曲。不仅大量吸收了西方声乐的创作手法,同时也对我国传统歌曲艺术进行了创新,从而探索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创作途径。

《长相知》感情炙烈,曲风古朴而优雅,营造的意境十分优美,无论是演唱者,抑或是欣赏者,都会为其艺术魅力所倾倒。

目前《长相知》有多个演唱版本,但其中最有韵味的,莫过于吴碧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审美上向来注重统一,即形与神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以及美与善的统一。因此艺术风格一般都较为含蓄,讲求适度和相宜,而歌唱家在演唱此首曲子时,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无论是演唱还是歌剧,歌曲创作的用声均讲求“适度”,也就是所有的一切都应当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即不愠不火,留有余韵,无论是情绪还是内容,把握的程度只需要做到恰如其分。

四、演唱技巧

(一)装饰音。《?L相知》中有很多的装饰音,而这些也恰恰是表现其古韵的亮点所在。倚音在演唱时,越短促越好,瞬间带过。从而透露出一种绵长的“戏”味,特别是首句的“上邪”,采用小倚音进行处理,瞬间将听众引入那个琴瑟和鸣的时代。

(二)颤音。颤音具有较强的装饰感,因此十分华丽,而长音则绵延不绝,让人感觉曲子像是从另一个遥远的时空缓缓飘来。女子心中的坚决与爱恋,都化成了婉转动人的旋律。

颤音正确的唱法是气息轻颤,在演唱此曲时,可以慢慢放缓尾音部分颤音的频率。如此一来,会让所有的人为之陶醉。

(三)内心情感。虽然歌曲本身的音域并不宽广,但其结构却十分严谨,音程及节奏富有变化,其旋律结构更是与众不同。曲调缠绵悱恻,萦绕迂回,演唱者在演唱时应当细致地处理情感,才能充分表达作品的内涵,同时要求演唱者必须掌握相应的技巧。

首句“上耶”与末句连续三声“长相知”相互呼应,使曲子从头到属都贯通深浓的情意。在表达内心情感时,此曲主要以对唱为主,开头为长声呼清,结尾部分为细语叮嘱,充分说明男女之间通过对唱来交流情感。整个演唱过程以戏剧唱法为主。给人一咏三叹之感,从而充分地体现了歌词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国歌歌词范文 篇3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越过高山 越过平原

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土地

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

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我们勤劳 我们勇敢

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

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

才得到今天的解放

我们爱和平

我们爱家乡

谁敢侵犯我们就叫他灭亡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东方太阳 正在升起

人民共和国正在成长

我们领袖毛泽东

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我们的生活天天向上

我们的前程万丈光芒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国歌歌词 篇4

中国颂(歌词)(请网友谱曲)

(男高音独唱)

1、红日高升蓝天上,迷雾阴霾一扫光。万里长城在舞,滔滔黄河在唱。长江一泻千里东去,把历代英雄人物颂扬。四海翻腾着您的活力,三山五岳焕发了您的荣光,美丽中国,人民歌唱。一条龙舞动着上下五千年,一幅画画着好一派中国风光,好一派啊中国风光。

2、红日啊热吻这土地,大江大河拥抱您。雄鹰搏击长空,魑魅魍魉叹息。睡狮醒全球称雄奇。大海敞开博大的胸怀,昭示着您和平的崛起,《春天的故事》继续在演绎。富强中国,人人称奇。一个梦啊复兴着中华民族,一个家团聚着好儿女一十三亿,好一个中华大集体。

(副歌)啊,这就是我亲爱的中国,颂歌永远献给您!愿美丽中国永远美丽,愿中国颂歌响彻祖国大地,响彻祖国大地。

国歌歌词范文 篇5

一玉口中国 一瓦顶成家

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

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 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

国的家住在心里 家的国以和矗立

国是荣誉的毅力 家是幸福的洋溢

国的每一寸土地 家的每一个足迹

国与家连在一起 创造地球的奇迹

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 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

国的家住在心里 家的国以和矗立

国是荣誉的毅力 家是幸福的洋溢

国的每一寸土地 家的每一个足迹

国与家连在一起 创造地球的奇迹

国是我的国 家是我的家

我爱我的国 我爱我的家

国是我的国 家是我的家

我爱我的国 我爱我的家

我爱我 国家

国歌歌词 篇6

关键词:国学唱歌集;新学堂歌;古诗词歌曲

1905年,李叔同所编《国学唱歌集》[1]由上海中新书局国学会出版发行,在当时新兴学堂广为传唱,其中收录古诗词歌曲15首,成为20世纪初叶学堂乐歌创作中古诗词歌曲的代表作。2006年,谷建芬作品集《新学堂歌》[2]由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发行,在全国部分城市中小学校园推广,其中收录古诗词歌曲20首,成为进入21世纪中国古诗词歌曲创作的新收获。百年时间,同样是在上海,从《国学唱歌集》到《新学堂歌》的出版发行,中国古诗词歌曲校园化创作经历了历史与文化的深刻的嬗变。

所谓“学堂乐歌”,一般是指清末至民国初年中国的学校歌曲,多为选曲填词、文白兼用、以西洋模式为主。后,“废科举,办新学”的思想在国人心中荡漾。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确定新兴学堂开设“乐歌”一科。1903年,沈心工在其任教的南洋公学附小开设乐歌课,1904年编印了我国近代最早的学堂乐歌教材《学校唱歌集》。同一时期,李叔同也先后创作了大量的学堂乐歌,成为这一时期学堂乐歌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学堂乐歌被认为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影响深远。

据目前的考证情况,李叔同创制的歌曲有近百首,其中有不少古诗词歌曲。《国学唱歌集》是由李叔同本人结集出版的唯一一部歌集,收录歌曲21首,其中15首为古诗词歌曲,包括《葛u》《繁霜》《黄鸟》《无衣》《离骚》《山鬼》《行路难》《隋宫》《扬鞭》《秋感》《菩萨蛮》、《蝶恋花》《喝火令》《柳叶儿》和《武陵花》,涉及《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和昆曲等,分为“扬葩”“翼骚”“修诗”“ご省焙汀暗抢ァ蔽宀糠帧T诒臼樾蜓灾校李叔同表达了明确的创作理念:“乐经云亡,诗教式微,道德沦丧,精力灾摧。三年以还,沈子心工、曾子志虢樯芪骼钟谖已Ы纾识者称道毋少衰。顾歌集甄,佥出近人撰著;古意微言,非所加意,余心恫焉。商量旧学,缀集兹册,上溯古《毛诗》,下逮昆山曲,靡不鳃理而会萃之;或谱以新声,或仍其古调,颜曰《国学唱歌集》。”

从创作立意来看,《国学唱歌集》旨在弘扬国学,匡时救弊。李叔同这组古诗词歌曲的创制显然有感而发:“乐经云亡,诗教式微,道德沦丧,精力灾摧”,虽然来自传统诗乐说,但并不是古人无关痛痒的诗教理论翻版,显然有感于清廷腐败、国力衰颓,欲借音乐弘扬道德、振作国威;之后谈及学界音乐创作状况,虽然欣喜于沈心工、曾志氲热私樯芪骼种努力,但又有感于近人撰著颇多而“古意微言,非所加意”,欲借兹册弘扬旧学,这也是这部歌集命名之义。此外,1905年6月6日《时报》刊登的广告《李叔同氏之新作――〈国学唱歌集〉(初编)》中有“虑怀旧之蓄念,振大汉之天声”的语句[3] [P808],可作旁证。

歌集中的每首作品都有着明确的寓意,与作者的时代忧患意识相关:《葛u》表达世衰民散之际背井离乡者孤苦无援的痛苦心境,《无衣》表达外敌入侵时将士们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精神气概,《离骚》表达的是坚持真理、九死不悔的爱国品质,《行路难》表达的是直面坎坷、不屈不挠的人生姿态……这些古典诗词在这里都可谓借古喻今。“ご省辈糠种械摹逗然鹆睢肥钦15首歌曲中唯一一首作者自作歌词的作品,李叔同写道:“故国今谁主?胡天月已西。朝朝暮暮笑迷迷。记否天津桥上杜鹃啼?记否杜鹃声里几色顺民旗?”作者面对祖国之衰颓内心的忧惧之情溢于言表。这15首歌曲“上溯古《毛诗》,下逮昆山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亦足见作者的匠心所在,欲从歌集整体上显示国学体系之宏阔完善。

从创制手法来看,这些古诗词作品“或谱以新声,或仍其古调”。遗憾的是,每一首歌曲均未标明词曲作者,使得“新声”与“古调”的出处难以一一落实。关于“古调”,钱仁康先生认为《国学唱歌集》中“真正用古典诗歌‘仍其古调’的,只有第十五和第十六曲,即《长生殿》‘酒楼’折的《柳叶儿》和‘闻铃’折的《武陵花》。前者为尺字调(上=C),一板一眼;后者为小工调(上=d),一板三眼加增板。译谱的调高和节拍与原谱不尽相同……”[4]另据钱先生《学堂乐歌考源》一书考证,《无衣》曲调采自美国作曲家萨拉•哈特(Sarah Hart)所作的赞美诗《小小水滴歌》(Little drops of water),《行路难》曲调则采自美国艺人歌曲(Minstrel Song)《罗萨•李》(Rosa Lee)。除以上四首歌曲的曲调来源有明确说法外,其他11首歌曲的情况尚未明确。陈净野在《李叔同学堂乐歌研究》一书中说:“据笔者分析,其中一些歌曲的旋律具有明显的西洋大小调的特点,如《繁霜》《离骚》《山鬼》《隋宫》《秋感》等。”[5][P36]这样看来,这里的“新声”显然是指西洋曲调,并且选曲填词是其中重要的创作方式。

选择西洋曲调填入中国古典诗词,这种特殊的中西结合制曲方式究其原因,一是受传统文化影响,一是为时代风潮浸染。唐宋以后,歌唱艺术渐趋繁盛,词曲创作的基本方式便是“填词”,即根据已有词牌、曲牌填入新词用以歌唱,而有些词牌、曲牌就来自异域。李叔同选曲填词的创作手法显然就是这一传统制曲方式的延续。至于大量选择西洋曲调来填词配歌,这种做法在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创作中司空见惯。以学堂乐歌的创始人沈心工为例,他于1904―1907年所编的三部《学校唱歌集》中绝大部分歌曲都是采用日本歌调的填词之作。据钱仁康先生《学堂乐歌考源》一书考证最早的一首学堂乐歌《体操》(后更名为《中国男儿志气高》)的曲调即来自日本歌曲《手戏》。此外,德、法、英、美等国家的许多歌调在当时也被填上中国歌词用以演唱。选曲填词的创作手法是李叔同学堂乐歌的惯用手法,我们并不怀疑李叔同的作曲能力(由他作词作曲的《春游》等经典作品便是有力的证明),由于当时学界传播西洋音乐、改造国乐声势浩大,中国古代诗词配以西洋曲调演唱便成为这一时代风潮之下“拿来主义”的特殊产物。

弘扬国学,选曲填词。显然,在李叔同《国学唱歌集》的创作中,诗词位居首要,乐调位在其次。这一创作理念与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中所言“诗为乐心,声为乐体”[6][P133]的传统观念完全一致,同时又显示着20世纪初叶“西学为体,国学为用”的文化心态。这是学堂乐歌时代中国音乐工作者在这个历史转型关口渴望留住古老文明的焦虑,也是他们在这个文化嬗变关口渴望沟通世界的姿态。

时光荏苒,随着“学校”取代“学堂”,“音乐”代替“乐歌”,当年盛极一时的“学堂乐歌”逐渐被人淡忘,《国学唱歌集》也很少再被提及。之后的学校音乐、校园歌曲创作中,古诗词的声音渐趋式微。2006年,谷建芬《新学堂歌》问世,唤醒了一份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也唤醒了一块荒芜已久的艺术园地。

从创作立意来看,《新学堂歌》是作曲家谷建芬在古稀之年献给孩子们的一份厚礼。作为一位音乐工作者,谷建芬因自己曾忽视为孩子们创作而内疚,也为孩子们在流行歌曲的熏陶下异化而焦灼。她曾深情感慨地说:“我身为作曲家,很长时间,我忘了孩子,我惭愧!是孩子们的歌声教育了我,是孩子们给了我许多许多……”“中国乐坛现在每个月有三四千首新歌面世,但3.6亿儿童却很少分到一杯羹。看到电视模仿秀上,孩子们不是唱‘周杰伦’就是‘蔡依林’,我觉得不可思议。那些孩子们的表演痕迹太重了,既不天真也不可爱。”“通过写儿歌,我找到了自己的养老方式。”[7][P40-41]在《新学堂歌》唱片文案中,谷建芬挥笔写下:“亲爱的同学们,古诗词是祖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它像粒粒种子播撒你心田,滋润你心扉。愿你读它、唱它、思索它……”显而易见,《新学堂歌》这组古诗词歌曲的创作并非特别着眼于国学,而是表露着创作者美好的意愿:为了孩子。

在选词方面,《新学堂歌》题材多样,不拘一格:既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类的励志诗,也有“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之类的闲适诗;既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之类的风情诗,也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类的感怀诗;既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类的抒情诗,也有“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之类的游戏诗;既有“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之类活泼可爱的儿童诗,也有“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之类细腻委婉的情爱诗,等等。从这些作品的选择来看,创作者并未像《国学唱歌集》那样追求古诗词本身完善体系的建立,而是从孩子们的需求角度入手精挑细选。

周玉明在《谷建芬与“新学堂歌”》一文中谈到:“谷建芬挑选古诗词进行作曲的标准是古诗词必须具有韵律、适合以音乐形式来表现。”“谷建芬谱的古诗词歌曲,有一些并不拘限于孩子们的世界,而是孩子唱给大人听的,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就带着离别的忧伤凄美。古诗词呈现给我们的感情是丰富的,她不主张为了写成青少年的歌曲,就把其中的感情因素去掉,只取其表面。她认为孩子们能够全面吸收古诗词的营养,这对他们的成长更有好处。”[8]谷建芬的选题观念颇见个性,并未将古诗词歌曲校园化创作狭隘地局限于“古代儿童诗”的范畴,并不拒绝忧伤的情绪以及沉重的主题,而是在适合音乐表现的基础上关注作品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传播价值,特别是接收对象――少年儿童生活视野的广阔性和审美需要的丰富性。

从创作手法来看,谷建芬《新学堂歌》从少年儿童这一受众群体的特殊需求入手选词谱曲,诗与乐的关系不是简单的配合,而是密切的融合,作品显示着古今中外跨界意识,同时也体现着曲风的兼容性与创作者个性的辩证统一。

谷建芬可谓中国当代音乐界一株艺术长青树。在她此前的创作中,有《那就是我》《春之歌》《绿叶对根的情意》之类优秀的艺术歌曲,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校园的早晨》《脚印》之类活泼的通俗歌曲,还有《妈妈的吻》《世界需要热心肠》《晚报歌》之类时尚的流行歌曲。特别是此前已有《滚滚长江东逝水》等古诗词歌曲的创作经验与《采蘑菇的小姑娘》《歌声与微笑》等少儿歌曲的创作基础,此次《新学堂歌》的创作自然容易驾轻就熟了。

谷建芬的每一首“新学堂歌”都有着明确的整体构思意识,能够根据作品的内涵创作相应风格的曲调,呈现出精致优美的意蕴。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之蕴藉感伤,《清明》之清新细腻,《江南》之活泼欢快,《一字诗》之风趣诙谐等等。谷建芬创作的歌曲常被视为“通俗歌曲”,甚至因其广为传唱还被划归“流行歌曲”。事实上,她的许多作品都是“跨界歌曲”――既有“严肃音乐”之特色与技巧,又不失“通俗歌曲”之灵性与味道;常被视为“学院派”,又非曲高和寡,的确难能可贵。在这组《学堂乐歌》的创作中,谷建芬贯有的装饰音与和声手法的运用娴熟巧妙、俯拾即是,颇显艺术歌曲特色;为避免创作与时代脱节,适应今天孩子们的特点,她在创作意加入了吉他、打击乐等元素,使得歌曲包含着流行潜质;歌曲大多一字配一音,既适合童声特点便于学唱,也和古诗词吟诵“一字一音”的作法暗合;很多歌曲采用传统的五声音阶创作,歌曲编配中使用了箫、笛、琵琶等民族乐器,或相伴相依,或即时点缀,渲染了民族特色。作为儿童歌曲,这些作品简单易学、琅琅上口,然而这些歌曲又不是同一曲调的简单重复,而是有着丰富细腻的变化,大多还有不同声部的合作,简约而大器,既适于个人哼唱,又可作合唱表演。

谷建芬《新学堂歌》作曲在艺术化、流行化及民族化诸方面都能兼顾,显现出中国古代歌诗艺术再生产方式的跨界性。但风格的兼容性并不意味着作曲家创作个性的缺失。恰恰相反,谷建芬的音乐向来以个性为特色:没有对世俗的曲意迎合、没有对功名的刻意求取,清新的曲风、明净的涵质、跳跃的音符、流畅的旋律以及优雅的气息,呈现出的是进取的风貌、健康的心态、对于真善美的执著追求以及一颗慈爱之心。她用富于真情与活力的音乐艺术向她的传播者倾诉着人生的信念――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新学堂歌》在古诗词歌曲校园化创作方面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探索。在立意方面,着眼于文化,更服务于孩子。在艺术方面,以“巨鲸吸百川”的勇气借鉴古今中外的音乐艺术,在兼收并蓄中完成创作者个性的表达。这是当代音乐工作者在新世纪新形势下使命感与责任感的艺术宣言,也是他们面对时尚文化与音乐市场接受挑战的勇敢姿态。

从李叔同《国学唱歌集》到谷建芬《学堂乐歌》,古诗词歌曲校园化创作经历了百年间历史与文化的深刻的嬗变。两位创作者都是在某种危机意识之下选择古诗词歌曲创作服务于校园文化的建设,着眼点从文化移向受众,创作手段由选曲填词发展为选词作曲,诗与乐的关系从配合发展为融合,乐风由西洋模式为主发展为古今中外跨界。我们在这一嬗变中觉察到中西文化从碰撞到交融的历程,更在这一嬗变中感受到中国音乐人作为社会文化工作者的执著、勤奋、睿智以及面对挑战表现出的坚毅的勇气。

参考文献:

[1]李叔同。国学唱歌集[M].上海:中新书局国学会,1905

[2]谷建芬。新学堂歌[CD].上海:中国唱片上海公司,2006

[3]郭长海。中国近代文学史证――郭长海学术文集下册[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钱仁康。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M].上海:上海音

乐出版社,1990

[5]陈净野。李叔同学堂乐歌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译注[M].南京:江

苏教育出版社,2006

[7]刘长容。用高雅的音乐去爱青少年[J].武汉:学习月刊

2007年第3期

[8]周玉明。谷建芬与“新学堂歌”[N]上海:文汇报。2006-

05-31

作者简介:

仇海平,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前期相关成果:

论文《中国古代歌诗之艺术再生产发展现状分析》,《艺术百家》2008年第2期;

论文《琴心琴韵古色古香――姜嘉锵演唱的古代歌曲〈阳关三叠〉评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