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范文最新6篇

音乐诗人李健继续走怀旧路线,自弹自唱《父亲写的散文诗》追寻父辈记忆。在李健恰到好处的演绎下,让这首歌有如催泪神曲,使人潸然泪下。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范文最新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 篇1

为什么筷子兄弟的这首《父亲》如此催泪呢?因为所有动人的歌曲背后必定有动人的故事,2011年12月,王太利在拍摄《老男孩》的过程中父亲去世,他深刻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和遗憾,于是他填词作曲写下了这首经久不衰的歌曲《父亲》,这首歌也成为筷子兄弟同名微电影《父亲》的主题曲。与《老男孩》相比,站在《父亲》背后的筷子兄弟不再有对梦想的怀疑和彷徨,保留着的是流淌在心中的深沉情感。

这首歌用独特的风格和满含真情的歌词讲述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老父亲的故事,唤起大众关于父亲的集体回忆,表达了亿万儿女对父亲给予的厚重而深沉的爱的回馈和感恩。

父亲

作词/作曲:王太利 演唱:筷子兄弟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 /托清风捎去安康/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感谢一路上有你

《老爸你别装酷》是胡彦斌《音乐斌潮》专辑中最有趣的一首歌曲,这首歌让人想笑又感动,因为它把父子之情以及家庭关系写得很透彻,也把孩子看待严肃父亲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头发有点秃/每天早晚还要拼命梳/其实心很软就是爱装酷”这样的歌词让很多人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的老爸。

专辑策划人林文炫的家恰好毗邻胡彦斌的家,平时他们经常串门,与胡爸爸接触多了,林文炫终于明白为什么胡彦斌的偶像就是他的老爸。做过国际海员、服装设计师、京剧演员的胡爸爸是一个极富童心的人,为了这个可爱又可敬的人,林文炫和胡彦斌一人作词一人作曲,创作了这首描绘活宝老爸的歌曲,还特地设计了一段Rap让胡爸爸秀一下。这首歌曲用的是胡爸爸那个年代的四步舞的节奏,再配以流行的Rap唱法,显得非常funny。

老爸你别装酷

作词:林文炫 作曲/演唱:胡彦斌

平常很严肃/看连续剧就偷偷哭/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小老鼠/头发有点秃/每天早晚还要拼命梳/其实心很软就是爱装酷/没读什么书却让很多人佩服/衣服穿得有点土他说很舒服/有个熊猫的啤酒肚/睡觉会打呼噜/没什么大成就/就是不让老妈吃苦/老爸你别装酷/老妈说你很会跳舞/老爸你别装酷/我知道你为了我们很辛苦/老爸你别装酷/老妈说你一点都不土/老爸你别装酷/我要你教我跳你那种舞

《阿爸》是周杰伦为台湾电影《阿爸》创作的同名主题曲,由方文山作词、周杰伦谱曲、洪敬尧编曲、周杰伦和洪荣宏共同演唱,是为纪念台湾歌手洪一峰、以洪一峰的家庭故事为背景创作的。周杰伦表示当初在合作《阿爸》这首歌时真的非常感动,跟自己做专辑完全不一样,也很少有歌曲能像《阿爸》这样唱到自己的心里。

周杰伦和洪荣宏的合作很默契,他们的声音中透露出温暖的气息,国闽语歌词交错,勾起全天下子女对父亲的共同情感。《阿爸》就是在写所有人对父亲的印象,他们如同一座座安静却牢靠的山。歌曲一开头就直接唱出“我最亲爱的阿爸/我们想要再叫你一声”,唱出了子女对父亲最真实的情感,更唱出了所有人对父亲的爱,歌曲将这份爱传递开来,使为人父、为人子的人们都能感同身受。

阿爸

作词:方文山 作曲:周杰伦 演唱:周杰伦 洪荣宏

我最亲爱阿爸/我们想要再叫你一声/唱以前你写的歌/感情放入唱不完/我最思念的阿爸/换我们唱歌来给你听/歌声就像燕子/带你回来我们这/要用什么信纸慢慢写/我们讲的话你才能知道/我们在长大/守着家/守着那温馨的烛光下沉默安静的对话/回头看阿爸是山/我最亲爱的阿爸/你给我们一个家/泡杯名叫思念的茶/浅尝浓郁牵挂

也许只有当我们到了一定的年龄、经历了一些事情,对父亲的理解以及对父爱的体会才会更加深切。《追忆》这首歌里有一句歌词我很喜欢:“闲来回头回望去追忆/边笑边哭边喝坛酒”,独自闲坐,回首过去,与父亲的第一次外出、第一次喝酒……涌上心头的回忆有欢乐也有悲伤,太多太多的情愫无处发泄,便只能又哭又笑,仰头再喝一杯酒。

对于父亲,我们总是吝于表达爱,觉得他总会一直在我们身边默默地守护着我们,但时光如梭,父亲老去的速度出乎我们的想象,当我们发现他不再年轻时,能够表达爱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所以,借一年一度的父亲节,请真诚地对父亲说一声“我爱你”,感谢他的奉献,感谢他的疼爱,感谢他的坚持与陪伴。

追忆

作曲:林振强 作曲/演唱:林子祥

童年在那泥路里伸颈看/一对耍把戏艺人摇动木偶/令它打筋斗/使我开心拍着手/然而待戏班离去之后我问/为何木偶不留一丝足印/为何曾共我一起的/像时日总未逗留/从前在那炎夏里的暑假/跟我爸爸笑着行/沿途谈谈来日我的打算/首次跟他喝着酒/然而自他离去之后我问/为何夏变得如冬一般灰暗/闲来回头回望去追忆/边笑边哭喝坛酒/然而就算哭仍私下庆幸/时日在我心留下许多足印

《父亲写的散文诗》是许飞与著名诗人董玉方的合作之曲,曾在综艺节目《诗歌之王》的现场演绎。诗人将父亲日记中的片段采撷成词,被深深感动的许飞精心为之谱曲,用音符将字里行间父亲对子女的爱与责任以及子女在察觉岁月流逝父亲已老去后的无奈诠释得丝丝入扣。一直对这首歌念念不忘的许飞后来借父亲节之机重新编曲录音,推出《父亲写的散文诗》时光版。

这首歌也是许飞献给父亲的礼物,感谢父亲在自己身后默默支持,毫无怨言。从“吉他公主”到“跑马女神”,从创办吉他私塾到组建飞跑团,许飞不断尝试着生活中的各种不可能,她略带任性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勇敢地向世界迈开脚步。而这一切除了她的天性使然,亦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帮助,离不开父亲的照顾和宠爱。而对于许飞来说,没有什么比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创作一首纯粹而真诚的歌更能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

父亲写的散文诗

作词:董玉方 作曲/演唱:许飞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 篇2

【论文摘要】魅力是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学门的“金钥匙”。一、爱,是增添教师魅力不竭的源泉;二、博学,是提升教师魅力的根本。鲜明的个性艺术,是提升教师魅力的助推器。语文教师要保持和提升自身的神奇魅力,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记得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学校举行语文竞赛。我所任教的班级取得全校第一名,初出茅庐就旗开得胜,我是多么的激动和自豪啊,我成功的秘决是什么呢?班里学生的日记道出了谜底:老师,你上语文课时好酷啊,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老师,你太有魅力了。

“亲其师,信其道”,“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近十七年来,我一直紧握这把“魅力”的金钥匙,引领着学生走进语文兴趣的大门。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驱动下,我越发感受到教师魅力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有使命感的新时代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教师自身魅力,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爱,是增添教师魅力不竭的源泉

老师要真诚地关爱学生,把博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学生,以教师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要时时处处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象魏巍念小学时用石板迎住老师轻轻敲下的教鞭时,悟出“她爱我们”一样,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将这种爱反馈回来,从而形成爱的双向流动。在这种“动情效应”中,学生就会自觉与教师合作,情不自禁地袒露自己的思想,倾诉心底的秘密。

目前,农村中学的学生绝大部分为“留守儿童”,“缺失父母”给农村学生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困惑,情感孤寂成为农村学生的最大问题。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角色特别重要,原来由家长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很大程度上,落到了教师的肩上。因此,教师承担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在新的形势下,关爱学生又有了新内容新要求,要想让学生生活在师生关系的融融暖阳下,抬起头走路,微笑面对教师,课堂上畅所欲言,群情激昂,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有博爱的情怀。所有的学生,无论智商高的低的,家庭条件好的差的,无论是听话的懂事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2、有一颗真诚的心,丢掉师道尊严的“面具”,不以假话哄骗学生,以真诚赢得真诚。去年班上有个叫王宇的学生,平时寡言冷漠,行为偏激,我调查了解到,王宇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杭州打工,缺少家庭温暖。便悄悄地组织班内学生给他过生日,我亲自挑选了生日蛋糕,并写下了真情的生日祝福辞。面对突然出现在面前的生日礼品,听着大家动情的生日祝福,王宇冷漠的脸上泛起了感激的红晕,露出了真诚的微笑,他被同学的热情温暖了,被老师的诚挚打动了,向大家打开了久闭的心扉。3、永远宽容学生。宽容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孩子毕竟是孩子,留守儿童长期不能生活在父母身边,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偏执、任性、自私是他们的通病,教师在倾注爱心的同时要经得起学生的幼稚无知的伤害。宽容,再宽容,给孩子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去认识。上学期,班里有一个学生因为个人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便编造谣言,损坏我的声誉,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让我很心痛。事情大白后,这个学生的情绪很复杂,既有报复老师的,又有事情败露的紧张和难堪。我深知走近一个学生心灵的不容易,便冷静机智地给他暗暗地写了一首小诗:“大海宽容了小溪,就拥有了无边的浩瀚;天空宽容了云彩,就拥有了骄人的神采;冬麦宽容了白雪,就拥有了大地的丰收;人生宽容了遗憾,定会拥有明天的的灿烂。”这个学生看了后,沉思了好多天,终于悟出了自己的缺点,真诚地向我道歉。最后,对学生的爱还要做到细心,再细心,心细,再心细。农村的寄宿条件,目前还比不上城里,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要在学生中获得更多的人气,就要在学生的学习、精神生活方面多留心,从细节中及时发现问题,提醒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觉得教师在身边就如同父母伴左右,让师生关系充满平淡而又浓浓的亲情。比如,寒假前的一个下午,语文课堂上我发现一个学生双手抱胸,身子发抖,我猜想他一定是羽绒袄的拉链坏了。放晚学后,我带着拉链和针线来到学生宿舍,这位同学瞪着惊喜的大眼睛,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在订拉链的过程中,我们被一股浓浓的亲情温暖着。

二、博学,是提升教师魅力的根本

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学科,其面广量大,浩瀚无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文艺体育、科技卫生无所不包,无所不及。真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我们的文本常常为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其思想内容之芬芳,沁人心脾;其语言之瑰丽,悦人耳目;严谨的篇章,精妙的构思,美妙的意境,深刻的哲理,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教师只有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素养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文化知识飞速增长,学生信息空前灵通,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语文教育正呈现出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一个要有所作为的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才能不断提升老师的个人魅力,充分调动学生高昂的情绪,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去年暑假过后,我新接手了八年级3班,一些老师叮嘱我说:“这个班情况很特殊,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流生返校,学习基础差,学习风气差,教学上要多花些心思。”我虽然觉得担子是重了些,但对自己的教学魅力还是充满自信的,坚信自己可以调动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经过充分的准备,我的第一节课上得相当满意,尽情展示了我的教师魅力,学生被震撼了,一片叫好声。但接下来的情况,让我心里无法踏实,学生上课不能专心,作业不能尽心。很明显,真正的语文兴趣还没能调动起来。果然,第一次月考成绩相当糟糕。为什么我的“魅力”法宝不灵了呢?我陷人了沉沉的思考。我盘算用多鼓励的方法,唤起学生的语文自信。终于在一次作文批改中我发现了学生的一个亮点,李驰同学的作文与众不同地加了这样的一个题记:“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的绝望。雨轻轻弹,朱红色的窗……”多么富有诗意啊!尽管与正文不太协调,我还是决定马上大力表扬,但当我在作文讲评课上,声情并茂地念出时,却引得哄堂大笑,李驰同学被笑得涨红了脸,原来他是照抄周杰伦的歌词。这是我没想到的,窘了一下,我灵机一动地说:“我也知道这是周杰伦的歌词,可李驰同学敢用、会用,作文形式新颖,而又富有诗意,那又有什么不好呢?你们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宋词,原来就是歌词呢,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就是最早的民歌呀!”很多学生惊讶地张大嘴巴,原来他们痴迷的东西,竟也和语文扯得这般近乎。一个女生怯怯地问:“老师,你是周杰伦的粉丝吗?”望着她兴奋有神的眼睛,我微笑着点了点头。“噢”,顿时班内一片惊呼,他们像是遇上了知音。我突然意识到,我抓到了引发学生语文兴趣的共鸣点。乘兴对学生说:“我的‘周粉’比你们可老去了,课后咱们好好交流吧。”其实之前我对周杰伦了解甚少,只觉得又蹦又跳,唯晰呀呀的风格,我不喜欢。为了走近学生,我马上回家,打开电脑“认真”地当起了周杰伦的粉丝来。果然,中午时候几个女生找到了办公室,我现贩现卖:周杰伦,英文名Jay zhou、本籍台湾、祖籍福建、生日:1月18日,星期四,农历12月20、身高:173cm、体重:60kg、血型:0、星座:摩揭、生肖:马,专长:音乐,篮球,魔术、习惯动作:两根指头剪刀势,大拇指翘起,歪带鸭舌帽……一气呵成,如数家珍,俨然一个老“周粉”。她们几个被我糊得心悦诚服,试探着要和我交流一下周杰伦的资料,我也爽快地答应了。其后,我了解到这几个学生回到教室一宜传,学生都很激动,他们从心底认同了我。之后,我又倡导全班举办了一次“杰伦模仿秀”,同学们个个喜上眉梢,热情踊跃。接着,我趁机办了一次“周杰伦歌曲与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意识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意识和自信心。随后又开展了一轮古诗词的诵读活动,就这样终于在学生中掀起了一个语文学习的高潮。在活动中我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心得感受,并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学生有话可说,作文自然就来了兴趣。就这样为了走近学生,我接近了英超、欧冠、NBA,不断丰富着自己,充实着自己。

三、鲜明的个性艺术,是提升教师魅力的助推器

语文教学的艺术,是语言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具有鲜明的个性。赵本山的小品家喻户晓,就在于赵本山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不同的教师,个性风格各不相同:有的教师板书流利美观,就用精妙的板书设计来剖析文章的结构;有的教师嗓音磁性动听,就用优美的朗读将学生带人课文的意境;有的教师擅长体态语言,就常用内涵丰富的举手投足与学生进行美妙的交流。有人说,正确的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起码条件,那么高超的语言艺术就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当前,尽管我们致力于教学的现代化,但语言仍旧是语文教师的最主要的工具,同时,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还要高于其他学科的教师。既要纯洁规范,又要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性。教师如果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起伏跌宕的韵律、舒缓疾徐的节奏、富有激情美感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用轻松风趣的表达去创造和谐的氛围,就会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他们进人忘我的境界,激发出愉悦而亢奋的情感,在教师个性艺术魅力的影响下,受到感染和启发。比如在学习散文诗《雨之歌》时,在一位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完课文后,我有些夸张地感叹道:“妙哉,妙哉!此君读出了雨的纯洁无私,读出了雨的博爱与奉献,也读出了人间最伟岸美妙的情怀!让我们为他喝彩吧!”这样富有激情的个性化的课堂语言,比起“这位同学读的很好,很有感情”,课堂效果定然不同,个性化的语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产生感情的共鸣。在信息发达,追求个性解放的新时代,学生格外喜爱有鲜明个性的教师。我们就应与时俱进,努力张扬个性特色,突出教学艺术的个性。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 篇3

石祥作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曾被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专业技术3级(军级),国家一级文学创作,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理事等职。

古诗、民谣是启蒙“老师”

石祥姓王,1939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清河县杜家村,他家三代赤贫,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石祥的父亲忠厚老实,是个有心人,懂得文化的重要,想方设法让孩子读书。村子穷得办不起学校,石祥到临近的葛家村读的小学,在县中读的初中。他读书很刻苦,从小学到中学,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1956年初中毕业后在小屯中学教了两年书。

1958年10月石祥在小屯中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石祥所在中学有位老师叫苏军,爱好文学,每天早起背古诗。石祥受其影响,把背古诗当作一种乐趣。

石祥常说,我最早的文学启蒙老师是古诗、民谣。《武松》《彭公案》《施公案》《三侠剑》等押韵的口头文学,虽诗意不浓,但朗朗上口,很让人着迷。一些“四股弦”、“河南坠子”等戏曲、曲艺,“小白菜,心里黄,两三岁,没了娘……”等儿歌村谣,都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如石祥写的兵歌“风来了,雨来了,练兵场上杀声高”――《风雨谣》的开头,就是从他熟悉的一首民歌“风来了,雨来了,王八背着鼓来了……”引发出来的。

军营中的战士诗人

1958年底,在小屯中学任教的王石祥同几名学生一起应征入伍,到了有名的老五团。这是一支英雄辈出的部队,曾出过“子弟兵英雄”邓仕钧,在朝鲜战场上涌现过“盘肠大战”英雄蔡金铜、“青年英雄”马光里等。大家一看王石祥在地方当过教师、是共产党员,又是校刊“主编”,在报刊上登过稿子,都抢着要他。领导想留他在身边,宣传部门要他搞新闻报道,军务股要他学打字。师政委周树青对著名作家魏巍(正在该师写长篇小说《东方》)说:“我师有个列兵会写诗。”魏巍说:“把他叫来,我见见。”曾写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大作家十分关心这株小苗的成长,当着石祥的面对师领导说:“这个人你要把他放到连队去。”就这样,王石祥来到著名的红二连,当战士、班长、排长,一干就是六七年。

连队生活紧张、艰苦,又充满战斗情趣。石祥利用业余时间编墙报、黑板报,写“挑战书”、“应战书”。火热的连队生活,激发了石祥的创作灵感。他写的第一首诗是《学步》:

“莫笑俺十七八才学步/今年开春刚入伍/走齐步跟不上脚/拔慢步腿挺不住/多想有哥哥领一领/多想有妈妈扶一扶/班长过来纠正我/口口声声像慈母/齐步走――甩开臂/拔慢步――收小腹/挺胸阔步向前进/风吹雨打莫含糊/一边说,一边做/一边领,一边扶/多少英雄的第一步啊/出自部队这个大熔炉!”(1959年作,选入诗集《骆驼草》)

这首诗变成铅字在报刊上发表出来,给了他信心和勇气。接着他又构思出连队训练“对刺”的一首诗:

刺刀对着刺刀/怒吼对着怒吼/――杀――杀/一龙,一虎/龙争虎斗/一刺,一防/一攻,一守/……

这首铿锵有力的短诗,被政治部评为优秀作品。

石祥迷上了新诗。连队时间紧,他见缝插针,把李瑛、韩笑、张永枚等的诗集塞在弹夹里,训练间隙取出来看两句,背两句。周树青政委为让石祥见识更广泛,生活面更宽阔,给他创造条件体验各行各业的生活。他当过步兵、炮兵、工兵、侦察兵、通讯兵等10多个兵种,当过文书、报道员、图书员等。但不管到哪,他的名字仍在红二连花名册上,红二连是他的家、他的根。

石祥在红二连二班当第二班长。一个班配二个班长,是便于石祥机动。有时开班务会,那位班长说:“石祥,把你新写的诗拿来念念、评评!”于是石祥掏出小本一句句念给战友们听,随后大家评论一番。这是二班独有的。师政委周树青大校很爱才,每次到团里检查工作,都要顺便来看看石祥。团里、连里也常给他一些“照顾”。可石祥很要强,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军事训练从不偷懒。那个“五公里越野”,他背着七八十斤重的装备训练,天天几身汗,一米八的个头,累得体重只剩下90多斤,硬是挺过来了。投弹训练,石祥闯过了60米大关,成为全师的投弹能手。打靶、刺杀、背条令等都不拉连队的成绩。连队生活把石祥培养锻炼成为优秀战士。

石祥当兵刚满一年,就列席了全国第三届文代会,进京的第一顿饭是在《文艺》社编辑、诗人纪鹏家里吃的,他第一次见到了曾拜读过许多诗作的军旅诗人李瑛。他的三首一组诗《支援农业短曲》,就是由李瑛、纪鹏编发在《文艺》上的;1963年诗人元辉把石祥一组短诗《战鼓集》编发在《报》上;1964年诗人袁鹰把石祥的《民兵赞》(三首)编发在《人民日报》上。

石祥的诗是战士生活的真实写照。有段时间,他们连的战士们夜间练习瞄准,把星星当作灯靶。石祥顿生灵感创作了《瞄星星》:

枪口对准星星/星星大吃一惊/看它呀,躲躲闪闪/看它呀,跳跳蹦蹦/星星,不要害怕/战士的眼睛最清/我们揍的是空中强盗/瞄你,只是练功/星星笑了/笑着跳上准星/眼睛――星星,一条线/牵来了多少黎明!

石祥的诗形象、洒脱、生动、活泼;石祥的诗短小、精悍、新颖、明朗,兵味十足。广大指战员盛赞石祥是“军营中的战士诗人”。

石祥最难忘的是诗人田间对他的关心和帮助。1963年师里把石祥的诗打印成册,寄给河北省文联主席田间,田间当时正在北戴河疗养,他抱病为石祥的诗编写目录,题名为《兵之歌》,并写了《给石祥的一封信》,连同目录一起发表在1963年8月号《河北文学》上。此后在田间的关怀下,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石祥的处女诗集《兵之歌》,在军内外引起相当大的反响。

浓浓好时代主旋律

石祥创作的歌词富有时代主旋律。他1964年5月被调入战友歌舞团创作室任专业创作员,这为他提供极好的创作环境。战友歌舞团创作组是个活泼、团结、富有朝气的战斗集体。晨耕、唐诃、生茂、李遇秋是著名的《长征组歌》的曲作家,刘薇、洪源是老词作家。有时报刊、演出团体约稿,他们就让石祥来写,石祥写词,唐诃、生茂等谱曲,《歌曲》几乎收到就用。石祥写的第一首歌词是《我爱我的飞毛腿》:

“我爱我的飞毛腿/走起路来快如飞/长江头,黄河尾/千里行军不怕累/……”

石祥写过许多诗,但写歌词与写诗还不完全是一个路子,用石祥的比喻就是骑自行车的人学骑三轮车,看起来简单,学起来困难。因有洪源、刘薇拉着,唐诃、生茂、晨耕、王竹林、李遇秋等推着,他进步很快。他们密切合作,陆续写出了《一壶水》《老房东查铺》《战士想的是什么》《打靶歌》《一路行军一路歌》等部队指战员和群众喜爱的歌曲。1970年石祥和刘薇合作推出了歌词集《战斗的歌》。在这样一批老同志的协助和托举下,石祥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石祥创作的歌曲,曾托举起两组著名歌唱家。一是《啊,我们永远忠于您》《祖国一片新面貌》,推出了著名的男女声二重唱歌唱家耿莲凤、张振富;二是《十五的月亮》《望星空》,推出了著名歌唱家董文华。

石祥热心为雄师劲旅写歌。他曾为陆海空三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民兵队伍创作了近百首军、师、旅、团歌和军事院校歌曲。他创作的《红军团歌》,曾获总政文化部一等奖;他为驻香港部队创作的歌曲被确定为《中国人民驻香港部队军歌》。他创作的这些歌曲源自部队生活,高于部队生活,增强、激发了广大官兵的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不少歌曲成为传世之作,代代久唱不衰。

1964年,石祥在《东方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排练的最后阶段见过。当1976年1月8日的噩耗传来,石祥在深沉的悲痛中想写点东西。“四•五”运动的前一天,4月4日,他穿着大衣,戴着口罩,冒着风险来到天安门广场,在那个诗与花圈的海洋之中倾听到了历史的召唤和人们心灵的呐喊。当时,他写了一组诗稿《井冈三月杜鹃红》,《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袁鹰打电话问:“能不能加点纪念烈士的意思?”石祥“心有灵犀一点通”,这话里明显隐含着信赖、嘱托和期望。石祥用暖水袋捂着犯胃病的腹部,在那冰冷的防震栅里通霄达旦地创作,捧出了首都舞台上最早朗诵的一首悼念总理的诗《怀念敬爱的》,发表在《诗刊》上,后改题为《悲痛化作千钧雷》,发表在《光明日报》上。

最打动人心的是他创作的配乐朗诵诗《办公室的灯光》,在首都体育馆的1976年春节晚会上,由著名朗诵家殷之光朗诵,著名钢琴家刘诗昆伴奏,一下爆响。在朗诵过程中被掌声打断130多次。这首诗还在北京饭店朗诵过,在场的邓颖超、王震从头到尾流着泪。该诗曾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作材,香港《大公报》和十几个国家报刊纷纷予以转载。

献给军人妻子的歌

1972年石祥访问过某守备师一位30多岁的参谋长,贤妻在农村,他俩过着“牛郎织女”的两地生活。他们有三个儿女,平时妻子抱一个,背一个,手里牵一个,还要照顾公公婆婆,喂水喂饭,熬汤煎药,端屎端尿,公婆吵架还要劝架,一直侍候三五年;二老相继去世后,她安葬公婆,善尽孝道;她过门时,小叔子才16岁,由她抚养成人,盖房三间,娶媳妇成家;她把小姑子从14岁养到18岁,找了婆家,陪送出门。村里人都夸赞她。这样军人的好妻子,石祥见到听到的还有许多位,他总想为她们写首歌。

1984年《歌曲》举办创作学习班,石祥到某集团军体验生活。一次座谈会上,一位业余作者说,他妻子在县城工作患了重感冒,身边孩子小,又没别人,只能驮着孩子往卫生所爬……他恳请石祥写一首赞颂军人妻子的歌。

石祥深感不能辜负部队官兵的殷切期望,但苦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形象。一个月夜,他凭窗仰望夜空,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既照着前线,又照着后方,军人和妻子同时可看到这轮圆月。他伏笔写下了第一句:“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诗思的闸门开启了,奔放的感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一口气写完了这首歌词。第二天早晨散步时就交给了作曲家铁源和徐锡宜谱出了曲子,他们一个连一个连教唱,征求意见,很快就在部队传唱开了,干部战士都十分喜爱。

《十五的月亮》内蕴深厚,长于抒情。石祥在谈创作体会时说:“情要真,构思、意境、语言都充满真情,这虽说是‘小情’,但‘小情’中蕴含着‘大情’,微观中反映出客观。”这首歌尤其受到军人妻子的赞誉。石祥收到很多军人妻子的来信。天津近郊一位妇女,丈夫在东北边防。她来信说:“我身体有病,既要抚养两个孩子,又要种六七亩地,还要侍候老人,生活的确艰难。听到《十五的月亮》,边听边掉泪,这歌子是给我写的呵!”洛阳一位女教师来信说:“我丈夫为国捐躯,军功章的一半他带走了,我得不到另一半。但我不能玷污他的荣誉,我清苦地守了几十年寡。你们写的歌,唱出了我的心情。”石祥读后很受鼓舞。不久,石祥、铁源再度合作,又推出了一首献给军人妻子的歌《望星空》。

为大地留下一片碧绿

石祥1999年年满花甲,组织上批准其退休。作为一名有40多年党龄的产党员,他退而不休。1999年是新中国五十周年华诞。中央决定在首都举行《世纪大阅兵》。石祥领受了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大型纪录片《世纪大阅兵》撰稿并写解说词的光荣任务。盛夏酷暑,他冒着高温天天奔波在各受阅方队,座谈采访,了解训练情况和背景材料,仅收集的文字资料就有10多万字。

石祥退休后仍然关心着军队的建设。2000年他受总政宣传部的委托主持了《军人道德组歌》的创作,成功地完成了8首歌的创作,受到总政首长的称赞。并制作了光盘,拍摄了电影,下发全军,被评为“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是我们伟大的党80岁生日,石祥主动与武警政治部联系,在《中国老年报》上联合举办了《卫士杯》征文活动,4个月收到各类稿件1500余篇,发表78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一年,他特为建党80周年创作了诗歌《赤子情》:

因为爱您,我才不给您涂脂抹粉;

因为您是母亲,我才不嫌您长得丑俊;

因为您是灯塔,我才不容您蒙上半点灰尘;

因为您是旗帜,我才始终跟着您高歌奋进!

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在北京胜利召开。石祥收看完大会现场实况,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欣然命笔创作了散文诗《丰碑礼赞》:“碑是一条船,碑是一盏灯,碑是血与火染红的一面红旗,碑是镰刀锤头交插的一个图腾。碑上刻着6600万党员的名字,其中也有我――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姓名啊!我由衷地感到自豪,感到光荣!

“我不由得唱起了《国际歌》:‘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我相信太阳,我相信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我愿做太阳的一缕光,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愿做阳光下的一棵小草,默默地奉献,为大地留下一片碧绿。”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 篇4

同时,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单元也以此为主题,课文有:《风筝》《羚羊木雕》《散步》《诗两首》(《金色花》《纸船》)《〈世说新语〉两则》。

【参与学校】哈尔滨市风华中学。

整体设计与教学策略

孙欣

【整体设计】本单元的整体教学思路:每个篇目的教学均以主问题引领为主。

《散步》一课以朗读和人物探究为主。在熟悉课文的情节发展后,提出主问题:“说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进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对课文进行深入挖掘。同时景物描写也是课堂教学不容忽视的方面。

《羚羊木雕》分两课时进行。教学中我们依旧以朗读和人物分析作为重点。

第一课时,首先倾心朗读走入课文,然后整体感知: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然后再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为第二节课的深入分析做准备。

第二课时,提出主问题:“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完成。本课还设置了辩论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我们可以准备几个亲情故事来引导学生,使辩论双方达成共识,解决难点――友情需要珍视,亲情需要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金色花》的教学分7步。1.营造氛围,导入新课;2.自读诗歌,初步感受;3.美读诗歌,咀嚼品味;4.整体感知;5.比较阅读;6.质疑拓展;7.文章写法的渗透。

《荷叶母亲》。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感知内容,思考:“这首散文诗描写了什么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是精彩朗读展示,配乐朗诵学生喜欢的段落。接着进入主问题探究:“为什么作者看到荷叶能想到母亲?细读课文描写荷叶和荷花的语句,谈谈你的发现。”最后是仿句练习。

《拥你入睡》。第1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2步配乐自读,整体感知;第3步圈点勾画,精彩展读;第4步揣摩语言,品味真意;第5步总结方法,学以致用;第6步妙语佳句,开启文思;第7步自读家信,感悟亲情;第8步真情告白,回馈亲恩;第9步教师寄语,激情勉励;第10步特别作业,延续感动。

此课开发“家长”这一课程资源是一个亮点。第7步需要家长事先给孩子写一封信,倾述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忘的经历。

《风筝》一课略讲,通过主问题“回忆童年的往事带给作者的是无法把握的悲哀,那么,在这篇弥漫着浓浓的悲哀气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贯穿全文的教学。

【教学策略】在集体备课中我们把《羚羊木雕》《拥你入睡》《散步》《散文诗两篇》作为重点篇目,每人选择其中两篇作为自己的详讲篇目。将《风筝》作为略讲篇目。

《风筝》过去一直是讲读篇目,我们为什么没有把它处理成详讲篇目呢?

因为我们所教的学生年龄较小,而《风筝》写作年代离我们比较久远,年幼的学生很难理解当时由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很难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中所表达的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的悲哀。所以根据学情我们组决定不按以往的教学把它处理成详讲重点篇目,而是处理成略讲篇目,而把贴近我们生活的《散步》《羚羊木雕》《拥你入睡》等篇目作为详讲篇目。

刘爽老师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和与家长沟通的感受,将《拥你入睡》作为详讲篇目。

张宁老师所任课班级学生特别喜爱朗读,《金色花》和《荷叶母亲》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她便将《散文诗两篇》确定为详讲篇目。我也将《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作为详讲篇目,将《羚羊木雕》处理成略讲篇目。

李婷婷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把《羚羊木雕》作为自己的详讲篇目。

同时,备课组把《散步》确定为详讲篇目。因为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展示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散步》教学设计

?笥付纪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与方法:揣摩词句含义,品味语言的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难点:理解一家人互相关心、互相尊敬的思想感情,感受和谐家庭的氛围,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前2分钟播放《我爱我的家》)

导语:听到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一首优美的歌曲激起我们对家的美好憧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感受呢?“家”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家能给我们温暖,家能给我们信心,家能给我们力量。家是宁静的港湾,家是人生腾飞的加油站。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温馨和美的家。

【设计意图】运用歌曲创设情境并对“家”加以阐述,用歌曲的优美旋律撞击学生心灵,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用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他们对“家”的认真审视。

二、课文初体验

此环节遵循一种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认知过程,让学生轻松走进课文。

1.找出陌生字词。(提示写法、字的意义,重基础,强调字音和写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2.请8名学生配乐朗读课文,把握字里行间的情感。(学生自评朗读的效果,使学生学会在朗读中抒感。)

3.为了检查阅读效果,回答屏幕问题。

①散步的时间、地点。

②散步的人有哪些?

③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是怎样解决的?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勾画圈点,品味语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亲情的温馨。

三、自主、合作、探究

主问题:说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他/她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探究文章的人物(小组讨论)。

①“我”――孝顺;“母亲”――慈祥;

“妻子――贤惠;“儿子”――懂事。

②这种浓浓亲情还体现在文中的哪些细节中?(预设: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蹲下来背起儿子。反映了“我”的家庭和睦,一家人其乐融融。)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交流对这一句话“中年人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的理解。

④你认为这个家庭怎样?你对这个家庭中成员怎样评价?(预设:互敬互爱,温馨和睦的家庭中母慈、子孝、媳贤、孙乖。)

【设计意图】本篇课文为什么设置这个主问题呢?首先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家人相互尊敬、相互爱护、相互关心的和谐家庭的氛围,那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出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互敬互爱;第二,家庭成员有责任感。那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把人物性格分析和找体现亲情的句子作为切入点。在分析人物时我们进行了多种预设:首先,学生选择的人物可能不同,引导他们针对先提出的一个人物充分分析,分析透。其次,寻找的关键语句能反映出人物性格的一个侧面,但是并不突出,要引导学生理解该句人物的重要特点。比如:当分析“我”这个形象,总结出“孝顺”这一性格特征时,可能会有学生选择最后一段作为关键语句,此时要指导学生理解中年人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接下来在探究中总结学法,如何分析人物性格、寻找相关语段、判断描写方法、透析心理性格。

四、美读课文,加深体会(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

1.把握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

2.朗读的语气:温和、亲切中含庄重。

3.朗读的语调:平稳、深沉、抒情。

4.朗读的语速:中速略舒缓。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首真善美的颂歌,闪耀着亲情和人性的光辉。通过美读课文这一环节,提升学生对亲情的深层感悟,对人性美的理性思考。

五、拓展延伸

分享你的亲情故事,编写一条150字内的短信发给你的亲人,注意推敲文字,尽量做到语言优美、句式整齐、表达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散步之美在于以小见大,以家庭生活的细节反映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所以,课到这里,我们又一次和学生进行谈话,使学生回想家庭生活细节,从而达到情感共鸣。设计讲述亲情故事这一环节,即通过这一活动,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解读。

六、结束语

(同步播放《相亲相爱》配片)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亲情的温馨,我们无时无地不沐浴着爱的阳光。爱如久旱后的一场甘霖,爱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有了爱,家庭才更温馨;有了爱,社会才更和谐。人世间一切的情与爱需要我们慢慢参与、品评,我们的家庭才会和美,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

一份特殊的“作业”:懂事的你请在晚餐时给爸爸盛一碗饭,临睡时给妈妈捶捶腿,这不是一项作业,而是一份亲情的传递。

教学反思

《散步》一文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和美温馨的亲情关系。我们在教学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使课堂教学更贴近他们的实际,真正体现“从学生角度出发”。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师不但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读,更应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散步》一文语言具有层次美、节奏美,很适合朗读。因此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也因量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另外,师生的互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问答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最恰当的时机,在看似无疑之处设疑,让学生借助关键词“慢慢地”、“稳稳地”展开想象,进入意境,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深层的理解,从而在有效的互动教学中触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有些问题的设置可以灵活变通,可以针对不同的班级情况灵活补充。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笥李婷婷

一、教材分析

《羚羊木雕》一文通过一件小事来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描写细腻,中心突出,故事情节非常紧凑,本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我们看到了少年之间朋友的交往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 背景分析

本文所在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本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也洋溢着浓浓的亲情,相对其他几篇而言,本文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似乎有些从反面说理的味道。我想编者一定是要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亲情,明白亲情需要理解、友情需要尊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因此,备课组经过研讨将此设置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重点:角色朗读。理解矛盾冲突。

难点:结合文本体会人物的思想倾向。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把握文章思想的能力;2.提高朗读能力;3.学会用多种手段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真诚无私的友情,明白亲情需要互相理解、尊重。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把握、角色朗读、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理解文章。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情景回现:让学生通过朗读重温情节。走入课文情景为深入探究做准备。

(二)小组合作探究: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

品味语言、评价人物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探寻这次家庭矛盾双方人物的思想倾向,探讨人的不同价值取向。但这个抽象的问题会不会难倒学生?于是我们尝试用“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来切入,让学生有话可说。这个问题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学法指导,还让他们体会和学习了本文描写人物的多种方法。学生可以喜欢文中的“我”,喜欢“我”的重情重义;喜欢万芳的宽容,甚至喜欢奶奶的善解人意。并通过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感悟文中人物的刻画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有的老师也认为这个问题有局限性:学生很可能会说不喜欢“我”的父母。我们经过探讨,认为可以以此引入对主旨的探寻。如:“同学们表述了自己的观点,交流了喜欢的原因。但对‘我’的父母的态度几乎没有表态,这就不得让我们深思:‘我’的父母的做法到底对不对,羚羊木雕到底该不该被要回。”这个问题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引入下一个环节。

(三)辩论环节:

辩论这个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处理家庭生活中矛盾,让学生理解在这件事中父母和“我”都是有欠缺的。明白亲情需要理解、友情需要尊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让学生从特定的角度体味亲情。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不是旁观者,而是适时的点拨者。当学生出现一些不良倾向时,要引导学生明白友谊的真谛及利与义的关系。

(四)交流感悟:

在正确的价值观下,让学生体会文章主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家庭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至爱亲朋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以图片、音乐铺设情景升华情感。

《金色花》教学设计

张宁

一、教法

1.启发点拨法: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朗读;

2.美读感知法: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

3.多媒体演示法:引入音像资料,制作课件,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二、学法

充分预习,收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锻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为上课做好准备。

三、教材的地位

《金色花》是表现母爱的一篇诗歌,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爱上。

四、教学程序

1.营造氛围,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歌曲《懂你》,以营造学习氛围。再让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出示古诗《游子吟》。再联系到课文《金色花》。

2.自读诗歌,初步感受。(5分钟)

第一遍读课文,主要让学生感知诗歌情感,教师不用提示朗读方法。

3.美读诗歌,咀嚼品味。(15分钟)

让学生全班集体朗读,发现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整齐而无感情等),再安排下一个步骤,选择喜欢或感受深刻的段落朗读,要求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及与众不同的感受。给学生3分钟准备时间,提示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做文字的标注。学生的朗读准备工作已经很充分,再进行展读会,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感情,读出诗歌美来。

4.整体感知。

为什么在学生读了好几遍之后再进行整体感知呢?因为《金色花》是一篇散文诗,概括起来不如记叙文好归纳。几遍下来,诗歌形象已很鲜明。再让学生概括会更容易些。

5.比较阅读。

鲜明的形象要靠生动的语言来塑造。我设置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就是将原文中修饰孩子的词语进行改动,让学生说说读了以后,觉得这篇文章与原文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发现字词的变化、句式的变换,感受泰戈尔极强的驾驭语言能力。

(1)字词的变化。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原文“笑嘻嘻地”表现出孩子的调皮可爱。

②在空中摇摆――晃动:“摇摆”很悠闲自在,与“跳舞”一起搭配,给人一种美感。而“晃动”显得散漫、随意、漫无目的。

③“投”与“落”: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落――是随意的,没有目标的;而投――是有目的的,孩子想给母亲遮荫,体现了孩子对母亲的关心。

(2)句式的变换。

①“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母亲一天都见不到自己的孩子,非常着急,一旦见了孩子,又惊又喜,又气又疼,不免嗔怪孩子。读出母亲见到孩子时的惊喜与对孩子的疼爱,但又带点嗔怪的语气。

②“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

语气强烈,更重在责备。体现不出母亲的慈爱、善良以及对孩子的关爱。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把握这首散文诗中的孩子和母亲形象,调皮可爱、关心母亲的孩子和一个慈爱善良、关爱孩子的母亲角色。

6.质疑拓展。

(1)题目解读:让学生简单了解什么是象征,金色花在文中指什么?

(2)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这样写好在哪里?

我们喜欢用花朵来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可爱。泰戈尔曾经说:“美的东西都是有色彩的。”而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花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

7.文章写法的渗透。

(1)文章借助金色花这种具体的形象抒发了对母亲的爱,让学生学习这种表达对父母的爱的手法。发挥想象,用下面的句式说一两句话:妈妈(爸爸),我想变成…… 当你……的时候,我……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再次感受泰戈尔独特的写作风格及他所颂扬的最崇高、最纯真的感情。)

(幻灯出示――泰戈尔作品中的话: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了我;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2)课外让学生阅读泰戈尔《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中的文章,更好地去感受泰戈尔其文、其人。

8.小结及作业。(5分钟)

如果把父爱比做高山,那是因为他高大、挺拔;而母爱则是一条小河,她温柔、清澈。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能将收集到的表达母爱的诗歌、名言或即兴创作的诗歌制作成卡片,并送给妈妈,再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朗诵方法,诵读泰戈尔诗歌。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孙欣

教材分析:本文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读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散文诗。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亲人的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放磁带《烛光里的妈妈》):母亲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母爱如涓涓细流,时时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当我们遇到风雨时,母爱总会悄然而至,今天,我们来学习冰心的深情之作――《荷叶母亲》,让我们和作者共同感受母爱的温馨。

2.了解作者,自由朗读,感知内容,并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词,体会作者对莲的情感态度。学习生字:并蒂、花蕊、菡萏、慈怜、荫蔽。

3.这首散文诗描写了什么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写了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4.精彩朗读展示: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

5.为什么作者看到荷叶能想到母亲?细读课文描写荷叶和荷花的语句,谈谈你的发现。

6.文章写作者情绪变化的句子有哪些?为什么写这些句子?

明确:“烦闷”、“不适宜”、“不宁的心绪散尽”,这样写,表露了作者关注莲花的命运。

7.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 把母亲比做荷叶:“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在我无遮拦的天空下荫蔽?”你能把母亲比作什么?请模仿上文写一段话:母亲啊,你是_____,我是___,___,除了你,_____?

8.作业:从《繁星》《春水》中选择一首诗进行赏析,并写下来。

《拥你入睡》教学设计

刘爽

课前准备:

开发“家长”这一课程资源――请家长为孩子写一封表达爱意的信。学生年龄与作者心境之间的差距决定了学生对文本解读时的难度。为了缩短这一差距,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们借鉴网上的资源,设计了一个准备活动:让学生回家把《拥你入睡》一文有感情地读给父母听,再请父母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他们对孩子的爱。由于这里存在一个教育时机的问题,所以书信写完后先不直接交给孩子阅读,而是封好,让孩子带到学校。等到课上教育时机成熟,再适时自读。

教学目标:1.词语积累。揣摩语言,品味父爱深情;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浓浓亲情;3.正确理解父母的关爱,学会感恩和回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荷叶母亲》一文中,著名女作家冰心深情地告诉我们――纯洁的母爱,总在我们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像勇敢慈怜的荷叶护着红莲,给我们慰藉和力量;无私的母爱,将永远保护我们,伴我们一生。

母爱是崇高的,父爱的力量同样伟大。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一位平凡的父亲,去倾听他动人的爱的诉说,感受他细腻而丰富的爱子深情。

(动情的文章需情境创设,在导入部分配以悠扬的背景音乐。)

二、配乐自读,整体感知

在背景音乐声中,学生自读,走进文本,为把握作者感情打好基础。思考:面对儿子的成长,作者的总体感受集中体现在哪两个词语上,请从课文中找出来。

三、圈点勾画,精彩展读

面对儿子的成长,作者既有惊喜,又有忧伤。请学生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划出父亲惊喜和忧伤的句子。并选择喜欢的句子,做精彩展读。

四、揣摩语言,品味真意

作者是如何将细腻、微妙的情感生动准确地传达出来的,让我们从修辞方法、句式、表达方式、人称以及炼词等角度鉴赏。

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揣摩语言角度,进一步品味这些语言所表达的情感。这样可以更深层次地感受语言的魅力,更深地走进文本。这也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作者运用了哪些技巧,更要知道运用这种技巧的表达效果。

五、自读家信,感悟亲情

让学生拿出父母写给他们的信,在背景音乐营造的氛围中,努力用“心”去品味家长情真意切的话语,感受家长浓浓的爱意与期待。(自读后可找学生谈读信的感受。)

六、真情告白,回馈亲恩

调动起学生投入的情感,还要让这种情感再释放到语文学习中,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设计此环节,让学生带着对父母之爱的理解与感动,把此时此刻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下来,回家读给父母听。

七、感悟真情,教师寄语

父爱像丁香,淡淡悠长,只有当岁月走过,才渐渐品出那淡淡的父爱中所蕴涵着的悠远韵味;

父爱像细雨,润物无声,在我灵魂深处撑起一片绿荫,供我歇息,让我更深刻地领悟生命与爱的厚重;

父爱像名著,博大精深。“命运的建筑师,就是你自己!”谆谆叮嘱中透出父爱的深刻,无言的父爱将伴我们在漫漫人生路上上下求索!

(学生在齐声诵读中,进一步感悟父爱,升华对父爱的理解。)

孩子们:趁父母还健康的时候,尽情享受这种亲情。当我们背负责任,怀揣梦想前行时,别忘了背后那充满“爱” 与“希望”的目光!

八、特别作业,延续感动

1.把你的“真情告白”读给父母,再给父母一个深情的拥抱,说声“妈妈/爸爸,我爱您!”

2.推荐阅读:《我看见了大海》(阿真)和《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毕淑敏)。

反思:

1.本节课关于“家长”这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形式很新颖,而且从教学氛围来看也非常有效。课堂上,当学生们拆开信封,读起家长对他们饱含关爱与期待的书信时,热泪盈眶,教室响起一片啜泣之声。能够感受到他们对父母的辛勤付出和关爱的理解与感动。这与教师对本节课“情感目标”的期待是一样的。

2.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我认为应该是对语言的品析,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从而领略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但在教学中,学生在“揣摩语言,品味真意”环节的情绪并没有预期得高,品析只停留在对句子的简单的整体感悟上。通过课堂与学生的对话,我发现:原来是我的问题设计脱离了学生实际――“从修辞方法、句式、表达方式、人称以及炼词等角度鉴赏语句”,这种提法对于初一的学生,难度有些大。于是,我做了调整,改成:作者是如何将细腻、微妙的情感生动准确地传达出来的,请大家开动脑筋,谈谈你的发现。接下来,在学生的自由发言中,我适时地点拨、归纳,把品析语言的角度总结出来,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也为他们平时的自主阅读提供一些帮助。

《风筝》教学设计

胡继营

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问题较多,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关于本文的主旨,历来有多种理解,且多强调作品的政治性――对封建教育、 封建家长制的批判。这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的局限,要初一的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反封建性是有较大困难的。至于本文教学的难点,我认为应是对作品中一些语意含蓄而深刻的语句的理解。按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要理解这些语句是极不容易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对这一问题不应过多涉及,我的处理办法是:在学生质疑的环节中,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简单点拨,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大略的认识即可,更多的内容则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再去领悟和体会。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所以将这堂课作为自读课处理。在处理时,遵循下列原则:

一、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补充鲁迅的个人简介。

二、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主,引导、点拨为辅

引导:在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对阅读的步骤、重点等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点拨:对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疑难,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给予必要的点评。

三、设置主问题,提纲挈领

回忆童年的往事带给作者的是无法把握的悲哀,那么,在这篇弥漫着浓浓的悲哀气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委派代表发表观点。学生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如:

――告诉我们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抒写作者为童年时的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深深的痛苦、悲哀和忏悔。

――告诉我们,有些错误是永远无法补过的。

…………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就该肯定。教师还可结合当时的现实适当补充,点明本文的政治意义:作者童年时曾无情地虐杀了小兄弟天真烂漫的童心,中年时他才悟到这种精神虐杀是多么残忍,他想补过,可是却没有了机会,于是他感到痛苦,感到无可把握的悲哀。正是这种童年的体验促使作者写下了这篇散文。同时,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个人情怀往往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察觉到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着的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虐杀,因此他写下了这篇散文。其实也是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一种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反思:

土地承包合同协议 篇5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后,甲方自愿把自己位于南宁市大鸡村三组山坡山承包给乙方建房使用,为了明确甲、乙双方各自的利益、义务和责任,签订如下协议:

一、承包面积为xxx亩(见附件图)。因甲方****,经甲乙双方协定土地承包金额xxx,乙方愿意一次性付清(以后乙方使用该地时不再付任何承包金租金给甲方)。乙方有权在该地块上建房并居住、使用、生产及出租,有权收取全部收益,甲方无权干涉。

二、承包期限:甲乙双方签订合同后,该地块由乙方有权长期经营使用,直到国家征用该地块为止,在国家未征用、征收该土地之前,甲方无权以任何理由提前收回该土地的使用权,也无权提前单方**本合同或撤销本合同,也无权以停水停电,阻碍交通等方式影响乙方在该土地及房屋的正常使用。

三、补偿归属:如果*征用该地块,本合同自动终止,该地块上的附着物、建筑补偿费、安置费、搬迁费等归乙方所得,土地补偿归甲方所有。如遇国家征用,该地块甲方不退回承包金给乙方。

四、责任:甲方必须保证乙方在承包地使用期间无土地争议纠纷,必须保证该地的权属问题(国家涉及除外),如乙方在该地使用途中,所有土地纠纷所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由甲方负责并给予赔偿。

五、甲方负责乙方在承包地使用期间的水电接通及使用,接水电所需的材料和资金由乙方承担。如果乙方承包地使用并建房使用后,如果土地或房屋发生需以甲方名义出面才能解决办理的纠纷及事情,有关审批手续,**允许办理土地使用权证,甲方必须无条件帮助乙方把相关手续办好,办妥给乙方,费用由乙方负责。

六、乙方在该地块上必须合法经营,自负盈亏。经营期间,所有费用乙方自行负责,甲方不承担责任。

七、该土地的使用权和乙方建成后的楼房所有权永远归乙方所有,甲方及其子孙后代永不反悔。

八、本合同经甲乙双方协商签字后即生效法律效力,不随甲乙双方的**变更而失效。

本合同一式二份,甲方执一份,乙方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公章): 乙方(公章):

法定**人(签字): 法定**人(签字):

签订日期: 签订日期: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 篇6

[关键词]叙事;主题;电影音乐;审美价值

电影配乐是影片的重要语言形式之一。电影创作者将其艺术理念通过各种镜头语言,如蒙太奇、长镜头、运动镜头等,将听觉元素与影像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但使影片的表意更完整与透彻,同时也令音乐自身实现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与具体、丰富、可感的精神内涵。电影首先是一门叙事艺术。电影配乐价值的实现前提是其建立在电影整体框架之下,以电影的表意及其主题为核心来进行音乐的创作与设置、音乐与配器类型的选择以及音乐风格设计。音乐只有通过介入电影叙事,参与到电影的表意系统当中,才能对影片所要传达的主题内涵进行阐释与深化,进而实现其艺术审美价值。因此,电影配乐虽然携带着音乐的基因,但真正能够标明它的个性色彩的特征,通常来自经过汲取其他电影元素的构建材料而产生的内在属性。[1]本文从叙事与主题两个层次出发,探讨了电影配乐在电影中的价值体现。

谈及配乐的叙事作用,必须结合具体的画面进行考量。美国著名电影配乐大师赫尔曼认为,音乐实际上为观众提供了一系列无意识的支持。它不总是显露的,但它却起到了应有的作用。[2]这种潜移默化的审美效果的实现正是配乐与影像的巧妙地、艺术地融合在一起的结果。在一部电影中画面与音乐互相渗透和补充,是一套不可分割的完整的表意系统。两者共同完成电影的叙事。

音乐的叙事作用首先体现在其与影片具体画面之间的相互阐释与说明上。如,影片《海上钢琴师》中,小号手麦克斯与1900初遇的部分,影片通过不同情绪色彩的音乐诠释出了两个人的不同性格特征,巧妙地衬托和阐释了1900的性格魅力。《海上钢琴师》讲述1900这位天才钢琴艺术家在海上度过的传奇一生。麦克斯的出现一是提供给观众一个观察人物的视角,二是以两者的不同形象与性格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者都服务于一个目的,使1900的个性突出,形象更加清晰独特。在两人初次相识的这一段落中,音乐与画面密切配合、照应,十分出色地完成了这一目的。

体态笨拙的麦克斯遭遇晕船,踉踉跄跄中,背景音乐配以调皮、欢快的旋律。巴松、短笛等管乐在中低音区演绎出轻快而统一的节奏,将麦克斯的窘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当主人公1900出现后,麦克斯被引领进入游轮的音乐大厅,两人开始与钢琴一起,随着起伏的海浪在空旷的大厅中自由“滑翔”。此时,画内音配以灵动洒脱的钢琴曲,1900在琴键上运指如飞,洒脱自然。而麦克斯则恍然失措,心惊不已。当麦克斯也变得越来越适应这种刺激、自由而浪漫的情景时,他甚至能够自如地,借着钢琴的滑动,顺势从酒柜中抽出美酒,享用之后,再完美地将其放回原处。此时,音乐的重音皆恰到好处地对画面给予了配合、渲染。音画浑然一体,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美妙的艺术审美时空。麦克斯的渐入佳境,表明了1900无拘无束的个性对普通人所具有的强大的感染力。站在麦克斯的视角来看,也许普通人活过一生都不曾有这样的经历。但这对于1900来说却是一种生命的常态。这种自由的生活方式是麦克斯那样的普通人可遇而不可求的,这正是1900的性格魅力所在。音乐与画面配合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

音乐配乐除了与具体画面同步配合完成叙事外,影片配乐师有时也会造成两者的错位,有时起到对前情叙事的回应与强调的作用,有时则是为下一步叙事进行铺陈与预示。仍以《海上钢琴师》为例,影片中有许多地方采用了这种音画配合的形式,使整部影片叙事更加凝练。如,影片中的那盏白色吊灯。它首次出现时已是满目疮痍,几个工人用绳子将其从即将被炸毁的游轮上吊降下来。这一幕恰巧被离开游轮多年的麦克斯看见。此时,背景音乐配以深沉、绵长的管弦乐,展现了时过境迁的沧桑与凄凉。这盏白色的吊灯引起了麦克斯关于过去的回忆,特别是与1900初次相识的场景。因此,这里的白色吊灯与配乐,成为后续情节的一个巧妙的铺陈,自然地引出了影片下一段情节的展开。当这盏白色的吊灯“重新回到”游轮音乐厅的天花板上时,画面中则是曼妙的琴声与愉快的笑容。配乐与画面的结合在这里不但起到了引渡后续情节的作用,前后的呼应与对比也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与影片的审美内涵。

此外,音乐叙事还可以体现在其对影片不同时空进行缀连衔接,使叙事连贯与完整。当影片的戏剧冲突具有多重焦点,叙事时空被打乱成片段时,音乐可以很好地起到缀连衔接的作用。在贯穿不同情节的同一音乐主题下,各个叙事片段之间行成看似“形散”实则“神聚”的结构关联,使影片的叙事如同散文诗一样隽永而耐人寻味。以《红色小提琴》为例,影片若只以红色小提琴这条线索缀连五个不同时空的故事成篇,则叙事的向心力呈疲弱之势。但辅以《安娜》的音乐主题贯穿全篇,则叙事散文诗的意境全出。第一段故事发生在300多年前的意大利,制琴大师尼古拉・巴索蒂的妻子因难产而死,大师为其未出生的孩子打造的小提琴也成为悲伤的纪念。他把妻子的血涂在琴身上,“红色小提琴”诞生了。《安娜》的音乐主题在这一段中充当了安娜的镇魂曲,表达了琴师对妻儿真挚的爱。影片的中间部分主题曲通过不断变奏串联了三段跨越不同时空的故事。而结尾处,也就是第五段故事,红色小提琴回到了真正懂得它的意义的提琴鉴定师莫里斯的手中。莫里斯把小提琴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孩子,《安娜》的音乐主题再次回归,诠释了爱的永恒。

音乐除了参与影片叙事以外,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诠释影片的主题。电影音乐的适时响起,使观众充盈在丰满的感情氛围中,更易与影片产生共鸣,也就易于理解影片所要传达的主题。电影音乐这种功能的实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主题音乐及其变奏形式的不断出现来强化主题;二是音乐本身成为电影的主题,音乐的出现就是对主题的讴歌。

首先,主题音乐是电影音乐诠释主题的重要手段。电影音乐根据自身在电影中的不同作用,可分为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场景音乐通常强调对特定场景的强化效果,不一定与影片主题有关联。而主题音乐则是影片中具有主导动机的音乐核心,常常在影片的重要情节及主要人物出场时出现,或以变奏的形式多次出现以加强观众对其熟悉的程度。而在影片的结尾,通常主题音乐会再一次出现,这时伴随着影片高潮的到来,主题音乐把观众的情绪点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1994年迪斯尼出品的经典动画电影《狮子王》为例,贯穿全篇的主题音乐是《荣耀大地》,对影片的主题起到了良好诠释。影片成功的配乐也使其赢得了1994年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和最佳电影主题曲两项大奖。

《狮子王》要表现的主题包括亲情、友情、爱情、责任等,通过主题音乐及其变奏来演绎完成。在老狮王木法沙成功从土狼之手拯救下辛巴时,《荣耀大地》展示出父子亲情的深厚。乐章低沉处展现出木法沙对幼子辛巴的爱怜和忧虑,随着活泼的小辛巴对父亲的撒娇,他们开始玩耍嬉戏,音乐也转而高昂。而随后木法沙对辛巴的教诲,“每当你寂寞的时候,要记得那些君王永远在那里指引着你,还有我也是”,音乐又归于平缓,平静温和的旋律诠释出父亲对儿子的深沉感情。影片中关于责任的主题则是通过主题曲的变奏完成的。辛巴始终无法面对自己害死父亲的事实,内心十分矛盾,这时《荣耀大地》的变奏出现。节奏快慢不断变化的旋律,凸显了辛巴既不能无视娜娜对他的期望又无法摆脱灰暗过去的矛盾心理。拉飞奇的出现则伴随着乐曲向欢快转变,在他的指引下辛巴又看到了云中的木法沙,也驱散了心中的迷雾。这时的《荣耀大地》在管弦乐与合唱队的联合演绎下,雄浑而具有无限张力。辛巴鼓起勇气承担起拯救荣耀石的重任,主题曲的变奏诠释了责任的主题。

电影是音画结合的艺术,但视觉始终是人类的第一感觉系统,观众全神贯注的也始终是画面。所以,电影主题音乐要起到渲染主题的作用,往往要通过多次出现来强化观众对它的识别和认同。但对于某些电影,比如音乐本身就是电影要反映的主题,则无需这种方式,因为这时观众的注意力很多程度上都已经给了音乐。以2004年上映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为例,影片通过对教习所教师马修用音乐与爱唤醒问题儿童的心灵,开启了他们通往音乐殿堂的大门的故事,阐释了生命的意义的严肃主题。影片中音乐本身即为打动儿童并开启他们尘封已久的心灵的钥匙,而孩子们亦是在练习合唱的过程与马修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此,音乐不但是工具,亦是过程与结果。孩子们天籁般的声音演绎的合唱讴歌出生命的意义,而歌词内容也表达了他们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在“塘底”教习所,新来的教师马修感受到毫无生气的压抑的氛围,而这里的孩子的调皮捣蛋程度更是出乎他的意料,他刚来的第一天就碰到了同事马克森受伤的惨剧。一直尝试与孩子们进行心灵沟通的马修偶然发现孩子们在寝室里高声唱着不知名的歌,这使他激动不已,他开始组织孩子们建立合唱队,而他也在为孩子们写歌过程中重温自己的音乐梦想。在孩子们学习唱歌的同时,他们封闭、叛逆的内心逐渐向马修开放,音乐架起的桥梁使师生的心连在了一起。在童声的合唱中,“童年的欢乐,转瞬消逝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马修已经获得孩子们的认可,成为他们“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合唱队为迎接伯爵夫人而进行的表演,孩子们完美演绎了歌曲《哈默的夜晚》。童声的合唱与交响乐融合在一起,马修巧妙地在演唱中给独唱的莫杭治机会,使他完美地完成独唱任务同时,也学会了对待他人的感恩。而在马修被免职,凄凉地离开的时候,孩子们以合唱《风筝》送别,“空中舞动的风筝……一个男孩正把你仰望,在暴风雨中,你举起双翅,不要忘记回到我身边”。马修一生都只是音乐教师,但却培养出举世闻名的指挥家。他的生命就像歌中所唱的,是孩子们的“希望之光”。音乐作为片中主题的同时,也诠释了一个普通的教师的生命意义。

综上,音乐不但可以辅助画面完成电影叙事,在诠释影片主题方面甚至会超过画面的作用。同时,电影音乐应该运用音乐元素本身的独特性能来表现影片的内容,以此渗透到综合艺术之中去。[3]这是配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价值体现,也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 翟建农。什么是电影音乐――关于电影音乐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辨[J].当代电影,1990(05).

[2]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艺术理论研究部。电影艺术讲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3] 葛炎。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J].电影艺术,1983(12).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