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散文(最新10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广义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的文章体裁,与韵文、骈文相对。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本文是美丽的小编帮大家收集的迟子建散文(最新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迟子建散文 篇1

1986年的时候,正是我狂热地爱着文学、被文学所迷惑的时代。也就是那个时候,我读到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北极村的童话》,从此开始喜欢上了迟子建的作品。 1989年我在《文艺争鸣》杂志当编辑,去鲁迅文学院组稿时,认识了迟子建、莫言、余华、刘震云等作家。迟子建喜欢穿裙子,喜欢用围巾来调节色彩。她长长直直的头发披在肩上,加上北方女孩子高挑的个子,很是引人注意。

说起迟子建的创作生涯,屈指算来,已有三十年。她可称是“年轻的老作家”。她年少成名,笔耕不辍,不仅小说创作方面成就突出,而且散文写作也自成一家。她的浪漫诗意抒情里,有着严峻的社会内容和丰富的美学意味。迟子建的文字总是带着诗性和强烈的个人气息,形成了一种优雅的文学话语。

记得2008年的冬天,我与北京大学的几位学者去黑龙江大学讲学。一天晚上,组织者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一家很纯正的俄罗斯餐厅宴请,我给迟子建打了电话,问她是否方便来一起坐坐?她爽快地答应了。

当我和北大的几位朋友来时,迟子建已经在等我了。

我们有好多年没见过面。当相见的那一刻,我还是有些心酸,迟子建似乎也有与我同样的感觉。因为这些年,我们的生活都发生过一些变化。我们相互说着这些年各自的一些事,还说起我们共同熟悉的朋友们的事。我问她生活得好吗?她说她的生活是命中注定有这样的结果。她说:“如果我也有一个儿子该多好。DN(我儿子)已长成一个高高大大的男人样了吧?”我告诉她DN喜欢她的小说,还常常想念迟子建阿姨。

就在那天俄罗斯餐厅分手后,迟子建给我发来一条很长的短信:“见到你非常高兴。孩子那么优秀,是你的骄傲……”回来后,又翻看我的老照片,那是1989年5月在北京八里庄南里鲁迅文学院,当年迟子建正在那里读书。有两张照片是迟子建与DN小朋友在玩耍,她笑得那么童真。照片上的DN坐在她的书桌上,肆无忌惮地在她的稿纸上乱写乱画着。

了解迟子建的人都知道,幸福与痛苦始终同时伴随着她。她的丈夫因车祸离她而去,对一个女人来说,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事情了。但是,时常总会有一些人问及她的生活、爱情、幸福及痛苦的问题,她却从来不回避。我看到过迟子建曾这样回答一位记者,很让我感动:“我是在健康的家庭环境长大的,从小感受到的是家庭的温暖。虽然我的婚姻来得晚,结束得又早,但留在记忆中的,是可以永久回味的爱与美。这个对我来说,是心中一团永远也不会熄灭的火。其实每个家庭都不会是满目的灿烂,也不会是彻头彻尾的昏暗,婚姻如同一盆花,是需要主人精心侍弄和呵护的。婚姻的本质是世俗的,热爱世俗生活的人,容易获得满足,婚姻可能相对就稳定一些。而我热爱世俗生活。”迟子建说,每年爱人的祭日时,她都会独自静静地待在屋里,默默地想他。就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茅盾文学奖时,她说了这样的话:“……我要感激一个远去的人——我的爱人,感激他离世后在我的梦境中仍然送来亲切的嘱托,使我获得别样的温暖。”

迟子建散文 篇2

我对香港美食的记忆,不是尖沙咀酒楼中的生猛海鲜,亦不是铜锣湾烧味店里被熏制得流蜜似的肉食,而是寻常的山水豆花。

原以为香港是个缺乏野趣的地方,其实不然。

从九龙的钻石山出发,乘坐一个小时的大巴车,便摆脱了都市的喧嚣,到了清幽的西贡渔港。从这里再乘半小时的计程车,便到了山脚下。这个地方叫大浪湾,是个有山有海的地方。

当一座座山横在你面前,且看不见人烟的时候,这些山就是一本被风掀开了书页的大书,撩起了人阅读的欲望。

走走停停,疲惫不堪的一个半小时后,第一座山终于被甩在身后,我们看到了人烟,一座依山傍海的客栈。远远地,就听见了主人殷勤的招唤声。我们散坐在凉棚下歇脚,点了客栈的招牌吃食,山水豆花。

它们被装在方方正正的硬塑料盒里,储藏在冰箱中。店主人把它们拿到桌子上时,其身上的冷气与热气在刹那间融合,产生了一层细密的水珠,覆盖在山水豆花的薄膜上。揭开薄膜,随着水珠滑落,你看到的就是雨过天晴的情景:一块又白又嫩的豆花,像一朵初绽的白玉兰,鲜润明媚地看着你!豆花的原料是黄豆,它是由盐卤点化豆浆而成的半固体,细腻、柔软。用一次性的塑料调羹轻轻一挖,一块豆花就荡进调羹,看上去莹白如玉。豆花凉爽滑腻,入口即化。细细品来,它的清香不完全是豆子被研磨后迸出的香气,它还沾染了山中草木的气息,因而那清香是别致的。一份豆花落肚,疲劳感一扫而空,说不出的惬意和滋润。我实在爱极了这吃食,又叫了一份,这次不是原汁原味地吃,而是像别人一样,佐以含糖的姜汁。这份豆花虽然也好吃,但是淋了姜汁的豆花,味道还是俗了些。

两份豆花,给我增添了无穷的力气。再次上路时,脚步就轻快了。开始时是尾随着行进在最前面的人,后来与他们渐渐拉开一段距离,为的是独行的那份快乐。好像人一有了力气,胆量也大了,我不再惧怕山中会跳出什么劫匪。我在溪畔驻足,观赏水中的游鱼;我在半山腰那白色的茶花和红色的扶桑前放慢脚步,看大团大团的花朵如何含着阳光绽放。直到下得山来,到了海边,也没有疲惫的感觉。

十月的最后一天,我们乘船去了大屿山的一个小海岛。

这个小岛居住的都是打鱼人,他们是香港原住民的后代。他们住的房屋很有特点,一座座灰色的棚屋就建在水上,支撑棚屋的水泥石柱裹着海草,很多棚屋上落着鹭鸶。住在棚屋的人,出门乘船,归家也乘船。晚上,他们是枕着海涛入梦的。香港政府为渔民盖了新房子,可他们还是喜欢老式的棚屋,不肯迁出。我站在石拱桥上,看归来的渔船。有的渔船是大丰收,鱼儿满舱;有的则收获平平,不过几斤小杂鱼。打鱼人站在船头,都黑瘦黑瘦的。不管收获大小,他们脸上的表情都是平和的。

我们在小岛的石街中闲逛,看形形色色晒干了的海产品。不知谁说,这里的山水豆花很好吃,于是一行人踅进一家小店。女主人很热情地推荐她店里的其他小吃,可我对山水豆花情有独钟,只点了它。它上来了,仍然是那么的凉爽滑腻,那么入口。不同的是它有着微微的咸腥气,好像它是一艘白轮船,刚刚出海归来。

直到此时,我才恍然明白山水豆花中“山水”的含义。这是一种与大自然最有亲和力的食物,在西贡的山中,我品尝的豆花中有山的气息;而在大屿山的小岛上,它则裹挟着海水的气息。这样浸润着山水精华的食物,无疑是有魂灵的。谁又能忘怀有魂灵的食物呢!

迟子建散文 篇3

笔者在散文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 抓“文眼”,悟情感。

文眼,顾名思义是指“文章的眼睛”,也就是文章中最能直接表现作者情感和主题思想的句子或词语,它有时是文章的标题,有时是文章开头或结尾的一个句子或字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文眼,从文眼中具体体悟作者的情感。

如我们在教学《散步》时,怎样才能走进文本,让学生懂得文章“珍惜亲情,理解责任,明白一切情感都是源于对生命的热爱”的主旨呢?我的做法是:抓文眼,悟感情。我抓住了最后一节的最后一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两个人都不重,加起来却是整个世界”。作者为什么有如此的感慨?一问激起千层浪。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明白:内容上,“重”是物质,“不重”是精神,一个是身体的重量,一个是感情的重量。这一抒情议论句,体现了亲情的力量,责任的可贵,生命的价值。如此,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心句的理解带动了文章整体的理解。

二 品字词,悟情感。

自古文人讲究遣词造句,揣摩语言,推敲文字。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世人评价宋祁“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境界全出,古人都认为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比“满”、“吹”等字用得好。在散文教学中,如能像分析诗歌一样抓住一些重点字词加以揣摩,一定能更好地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散步》第3节时,我让学生咀嚼三个词语,即“太迟,太迟”、“总算”、“熬过”。方法是从传情达意中体悟,在调换词语后比较。“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为什么儿子(作者)觉得春天“太迟,太迟”而庆幸“总算”来了?经过点拨,学生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揣摩出:春天的到来,意味着母亲的生命再次获得了新生,这两个词语实则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熬过这个严冬的庆幸。这两个关键词语的理解,也让学生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带母亲散步的原因,同时也从这个原因的把握中理解到作者对母亲的孝敬和母亲对儿子的信任与依赖。因此,当我问“熬过”能否换成“度过”时,学生马上回答“不能”,因为“熬过”是指要经历一定的磨难,这更体现了母亲度过冬天的艰难、下地散步的不易和与生命抗争的可贵。

三 析手法,揭情感。

选入教材的散文尽管风格各异、地域有别、时代不同,但都是情意浓厚、语言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重在抒写作者的感受,表现作者的性灵,着重突出“自我”,但这种“自我”的展示是有所凭借的,作者往往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其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比喻等表现手法将作品所描写的事物和所要寄寓的情感联系了起来。

例如,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引导学生抓住对比和借景抒情这两种手法,在鲜明的对比中,领悟文章的情感。十多年前的紫藤萝伶仃、稀落,十多年后的紫藤萝辉煌、茂盛;先前的作者焦虑、悲痛,遇到紫藤萝之后宁静喜悦。情感自然得出: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

四 巧借经验,以情激情

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中存在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学生与编者的对话等等。在这多重关系中,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独立自主性,重视学生在阅读中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重新建构文本的意义,教师只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对话者。学生独立自主理解散文的意义,把握散文的情感,就需要调动已有的经验储备,通过联想、想像重构经验体系,激发自身情感,从而更好地体会散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

教学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文中有一个环节是父亲引导儿子走下悬崖,战胜困难。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这个环节的:首先组内交流,讨论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怎样;然后让学生举身边的例子,说说你的父亲如何教育你,与文中的父亲比,哪种方法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调动他们身边的经验。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文中父亲高明的教育方法的理解,也让学生懂得,遇到困难,不能依赖他人,学会把大困难化解成小困难,更主要的是让我们的学生领悟到父爱的伟大,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五 朗读吟咏,以声传情

抒情性强的散文教学要特别重视朗读的作用,以有声的语言传递情感。重点段落要反复读;教师范读要有感情,能渲染气氛,引发学生共鸣。

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反复朗读这一段文字,注意体味加点字的含义,作者满怀激情地歌颂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更感受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锻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这样,情感就较容易把握。

六 诗情画意,由景入情

写景状物的散文中,对景物的描绘比比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读这类文章对绘景的句子固不可忽略;而写人叙事散文中,看似漫不经心的几处写景句,亦耐人寻味。

迟子建散文 篇4

[关键词]迟子建;散文;意象

[中图分类号]1207.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2-0048-02

在散文创作中,迟子建善于运用意象营造诗意。意境需要选取多样的意象来营造,迟子建惯常攫取一些纯自然的意象来构筑人类世界,诸如冰、雪、彩虹、云朵、山、树林、烟囱和火炉等普通的动植物和自然物体。在她的笔下,这些意象立即生辉,成为其笔下多样的意象群。通过这些意象,迟子建将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以细腻质感的文字表达给读者,使读者分享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月光意象

月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厚重的文化内涵,朗朗明月在人们的心灵空间流转,它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情感,成为永恒的文化原型和诗化意象。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以月光为意象抒发人生情怀。迟子建也不例外,她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观,使月光成为其重要的审美意象。

在中国文人的笔下,月亮素来是苍凉的,但在迟子建的散文中,月亮则是温暖的。在她描写月光的字里行间,有一股暖暖的爱意不停地涌出。很多时候其文中的月亮总丝丝关联着父亲、父爱。如《故乡的吃食》里有这样描述:“我小的时候虫牙多,所以记得有两次八月十五吃月饼时,吃得牙痛,大家赏月时,我却疼得呜呜直哭。爸爸会抱起我,让我从月亮里看那个偷吃了长生不老药而飞入月宫的嫦娥,可我那双朦胧的泪眼看到的只是一团白花花的东西。月光和我的泪花融合在一起了。”

数年后的迟子建,月亮还能历历在目,那轮和自己的眼泪融合在一起的一团白花花的东西,那轮父亲指给自己看的月亮,是父爱在滋养,还是嫦娥神话在吸引,那时候,迟子建便对月亮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感情。

小时候的迟子建,每到除夕,父亲总要要做一盏灯给她,而且父亲做那盏灯要花很久时间。“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这盏拥有父爱的灯对迟子建来说就是除夕的月亮。在迟子建心里,月亮代表着父爱的光、父爱的温暖,它就是其心中的月亮。

也许是父爱的丝丝关联,迟子建始终对月亮有着感情。在月光中可以拥有温存,乃至欲与月光融合,在她看来那是一种别样的幸福――种精神上的慰藉。月光有时还能对她说话,寄托着她深深的感情。她曾指出:“那是个朗朗的月夜,我清清楚楚地记得竹林里无处不在的月光。我很俱怕阳光,在阳光下我老是有逃跑的欲望,而对月光却有着始终如一的衷情,因为他带给人安详和平静,能使紧张的心情得到舒缓与松弛。”(《萤火虫一万年》)在那个朗朗的月夜里,如果父亲没有在身边,当年那轮月亮便在作者心中升起。因为有了它在心中,在如此月夜里,月光才能将别样的舒缓与松弛带给自己。月光洒在身上,似乎是与父亲温暖的对话,似乎是父亲抚摸着自己的头发,其全身心好像都沉浸在周围的这片竹林里。

二、雪花意象

迟子建是以描写北国的风光而著名的作家,雪在她的笔下是再平常不过的了。提起迟子建,我们都会联想到她笔下那些充满灵性的雪花。

中国东北的大自然环境养育了迟子建,故乡清新的空气、淳朴善良的人们塑造了她那纯净的内心世界。然而迟子建对雪的描写没有被东北地域所局限,故乡的景物早已融进了灵魂里,无论漂泊多远,灵魂依然在最初的地方驻足。童年的生活经历、故乡的滋养均成了迟子建创作的沃土,在这片精神家园之上繁殖出一颗圣洁的灵魂,开出了艺术之花。对雪花的描述便是如此。作者对雪花的描写乃至喜爱似乎与其故乡没有关联,但迟子建对雪花精神的刻画却渗透着她因故乡情结促成的精神追求。

雪的气质之美。雪与生俱来的冰清玉洁,使作者心生激情:“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泥泞》)

皑皑白雪胜过绿水青山。在作者的眼里,绿水青山是她所热爱的大自然场景之一,她对皑皑白雪情有独钟:“都说青山悦目,其实沉积了冬雪的白山也是悦目的。白山看上去有如一只只来自天庭的白象。”(《我的世界下雪了》)

在作者笔下,雪成为一种超越物体状态的存在;以一种颜色而包裹这个大千世界,甚至可以与春夏的青色一样主宰这个世界,它以大自然的本真覆盖了整个世界,其信息映入了作者的眼帘,并闯进读者的心间。上天所给予的一切,迟子建均会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凡是大自然最本真的色彩,无论青与白,对于迟子建来说均不可缺少。

雪是温暖的。“那天下着雪,落雪的天气通常是比较温暖的,好像雪花用它柔弱的身体抵挡了寒流。”(《我的世界下雪了》)鉴于迟子建的生活哲学,乐观的心态始终保持在她的作品里。

雪是作者灵魂的乐园。作者与雪结下了深厚的情分,以至于了解它出场的各种打扮:雪有冬春之分。“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仿佛雪花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它们似乎知道自己的美丽,不像冬天的雪往往在夜里下,它们喜欢白天时从天庭下来,安抚着人们掠美的眼神。”(《龙眼与伞》)

雪是冬天的精神食粮。自幼生活在北国的迟子建,她认为闪烁的冬景不可缺少雪花的点缀,无雪则不是冬天,否则便没有希望、生机。在作者看来,雪就是冬天里长途跋涉而来的亲人,临近新年的冬日里倘若亲人不归来,日子便顿失去味和色。小时候的迟子建,非常喜欢大雪封门的日子,即早上起来以后推不开门:“这个时候,就得慢慢地推门,让它渐渐透出缝隙,只能伸出笤帚,一点点地掘开雪,门才会咧开嘴,将满院子的白雪推进你的视野,有如献给你一个明朗的笑。”(《上个世纪的飞雪和溪流》)

雪既有冰清玉洁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作者将雪的融化比喻为“容颜苍老的老妇人”,这也契合于迟子建的自然观。一直以来,迟子建追求事物的本真、自然。她认为没有纯美至极的事物,所以她对雪的热爱依然,“爱它的美丽与单纯”,同样“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浮。”(《泥泞》)

雪在迟子建的散文中频繁地出现,“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个罐头瓶”(《灯祭》),“父亲的房子上落着雪,周围都是雪”(《灯祭》)、“最俱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观巴与春天》),“冬天到来的时候,园田就被雪覆盖了,”(《暮色中的炊烟》),“伴随着雪花那轻歌曼舞的脚步,山恋迎来了另一次的灿烂,它披上了一件银白的棉袍……”(《我的世界下雪了》),“所以雪下得很斯文,有点小心翼翼的味道”(《北方的盐》),在作者笔下,雪已经不再是我们最初感知的雪的形象,而是一种能感知的意象,这个意象里包含着亲情的记忆、灵魂的飘荡、思想的飞扬。有雪的日子,便是有美的意象存在的日子:心里的天堂、灵魂的乐园、心灵的归宿。

三、黄昏意象

在迟子建散文中,黄昏几乎是偶尔捉及。千百年来,黄昏(夕阳)意象一直是文人墨客抒发感情的代名词,蕴涵着一种凄美的情愫,一种转瞬即逝的苍凉,一种寂寞的情感。但是,黄昏在迟子建笔下却是温暖而亲切的。在喜爱的大自然景象与事物中,迟子建却没有对黄昏进行一篇乃至一段的专门描写,只是零星的描述。正是在这些片言只语的片段中,我们细窥出迟子建心底黄昏的温暖和亲切。

在迟子建眼中,黄昏是由夕阳、火烧云和院落组成的,更是亲情的凝结。“如果是夏天,如果火烧云又把西边天映红了的话,我们喜欢将饭桌放置在院落里吃晚饭。”(《蚊烟中的往事》)在院落里,一家人聚在饭桌前吃饭的情景与西边天映红的美景融合在一起,分不清作者是喜欢红光映红的美景,还是深深眷恋着童年日子里一家人聚在院落里的晚饭,抑或是二者兼具,黄昏对于迟子建来说都是如此的情有独钟。

黄昏时分是收获美丽的时刻。在迟子建笔下,黄昏既不因为临近黑夜而苍凉悲伤,也不因为独自观景而寂寥,而是黄昏可以收获美丽:“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散步是迟子建的一大嗜好,散步时间一般是在晚饭之后、黄昏之时。抑或是乡亲们的生活习惯影响了她,使得她也喜爱上了黄昏:“女人们喜欢在晚饭后串门,她们去谁家串门之前,要习惯地看一眼这家烟囱冒出的炊烟,如果它格外的浓郁,说明人家的晚饭正忙在高潮,饭菜还没有上桌呢,就要晚一些过去;而如果那坎烟细若游丝、若有若无,说明晚饭已经吃完了,你这时过去,人家才有空儿聊天。”(《暮色中的炊烟》)

迟子建散文 篇5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迟子建散文 篇6

作为一个出生在北极村――漠河的北方作家,她的文字给我这个纯粹的南方人带来了全然不同的寒冷与冰雪的气息。从冰封雪裹的漠河到她所说“水墨丹青哈尔滨”,再到临江而立的忧郁俄罗斯,含在其中的猎猎朔风还原出本真的模样,向我展示它独有的深情。迟子建笔下的寒冷被化作了一种温暖,黑暗亦是一份光明。同村的俄罗斯老太太,郁郁葱葱的兴安岭,家家户户的腌制酸菜,以及偶遇的精神失常却拥有一份他人所没有的天真的男子。这些平凡的琐碎在我的脑海里渐渐勾勒出一幅别样的北国。其中充溢着的市井气息是再多的华丽照片或是虚浮摄像都不能带来的。

在她的散文中,我能读到的不仅仅是北国的万里风光,更多的是一个个深刻冷峻的剖白。在迟子建独特的视角下,历史旧事、艺术人生、著名作家都被一一评点。

大西洋岸边诺曼底海岸上浩浩荡荡的白色墓群,荒草深深掩埋的是一段永远无法忘怀的历史。纵然是和平年代的欢声笑语歌舞升平,也无法淹没成千上万个年轻战士来自灵魂深处的呜咽。墨西哥壁画大师里维拉与他的第三任妻子――著名画家弗里达・卡洛,就像是那“废墟上的雄鹰和蝴蝶”,他们站在世事变迁旧物消亡的潮尖,以坚定的民族情怀挽救古玛雅文明的璀璨和墨西哥悠久的传统。这两个桀骜不驯的天才即使至死也熄灭不了他们胸膛里燃烧着的熊熊火焰和无限灵感。而迟子建笔下的聂华苓,则以一个坚强又顽皮的少女,一个巍然又孤傲的战士和一个淡然又明朗的老太太的形象重叠着向我走来。《三生影像》里凝聚着的那么多苦难最终塑造出这样一个快乐明媚、平和自足的老人。无论是少时丧父的贫困生活,还是青年时期里任《自由中国》编辑所遭受的迫害,都掩盖不了聂华苓在经历时间的淘洗后依旧具有着的无限光华。

此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一篇《两个人的电影》。一部朴素自然又简单温馨的电影无人问津,而电影院对面庸俗低下的文艺表演却博得了掌声雷动。“母亲”的一句感慨令人唏嘘。的确,物质文明快速前进着的同时,人类的精神世界却在不断地后退。充满泡沫的东西成为时代的流行,“快餐文化”已变成了社会主流。不由想起当年《喜羊羊与灰太狼》盛极一时时,我问同学为什么会看稚龄儿童才应看的动画片,他是这么说的:因为不用思考。速度已将人类的今生世界榨干,效率变成了一切的中心点。可笑,原本被视作人类存在标志的思考竟被当今的世人看成枷锁,而行尸走肉的生活又被看成享受。悲哉!憾哉!

我庆幸读到这本《迟子建散文》,它在某种程度上唤醒了我被效率消解了的直觉,让我从成堆的数理化试卷中留住一份喘息的空间,并以自己思考为荣。

迟子建散文 篇7

一、阅读材料典范化

阅读材料典范化、范文化是高效复习备考的前提。

精选阅读训练材料,首先应该重视那些文学性强,文化味浓,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经典作品。特别是像迟子建、季羡林、周国平、池莉等当代大家的典范之作,理应成为命题的首选素材。这样的作品不仅经典、典范,人文内涵丰富,材料价值高,而且利于训练阅读能力,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更有利于引导阅读,实现阅读训练效益能最大化。那么,我们在备考中训练选用阅读材料时当然应高度重视。选用典范的阅读材料,既便于考生提高备考效率,又能有效提高文学素养。假如我们在考前以迟子建作品为阅读材料进行一定量的训练,那么考生对她的作品风格特点、惯用手法等都很会有一定的了解,考场上就相对顺手得多。并且,考生的文学修养特别是视野也宽阔得多。语文备考、考试是成为特殊的学习方式,在备考中我们有责任使更多的优秀、规范的作品进入学生的视野。

二、解读方法科学化

阅读有三个层次:认读,解读和赏读。对高中生来说,主要是解读和赏读,解读是赏读的基础。不论阅读什么文章,都必须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把握主旨,明确该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问题。真正读懂文本(主要指理清思路、把握主旨)是做好阅读理解题的基础。对文学类文本来说,文本解读训练要注意以下三点:

1、分文体训练解读。

要高效复习,首先就应分文体进行解读训练。不同文体的文本解读方法不可能完全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区别对待、针对性训练。如小说,我们必须从三要素入手,特别是抓住“人物”这一主要要素来把握主旨。而散文有写人记事散文,写景状物散文,随笔议论性散文等类型,它们的解读方法也不完全一样。切忌复习训练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会儿散文,一会儿小说,今天练理解句子,明天练赏析手法。不同类型的文本,虽然有共性的题目,但由于其解读方法不同,做题的思路方法往往有别。

2、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

以散文复习为例。首先引导学生把做过的高考散文分类,然后研究不同类别散文如何解读,学会归类找规律,最终形成科学的、个性化的解读方法。

用若干则材料表现主旨,材料的内涵前几则相同,最后一则可能有别于前几则;首尾往往有议论抒情的句子来点明、升华或暗示主旨;内涵往往既集中又不单一等。经过这样的归纳分析,考生往往能迅速形成解读文本的方法。

3、总结出各种解读方法。在做一定量散文题目的基础上,通过对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梳理研究,学生很快就能总结出该类文本的解读方法,如:抓关键句法――文中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主旨句往往暗示或点明主旨;材料分析法――梳理文本的写景、叙事、联想、引用等材料,归纳其共性内涵即为主旨,不同内涵即为主旨的升华或深化;线索分析法一此类散文往往有一定的线索和顺序,或物或情,或行踪或总分等等。引导学生总结出个性化的科学的解读方法是高效备考的关键。

三、题型训练规律化

我们在复习备考中,把引导学生归纳、整合、总结做题规律放在重要的位置,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说,现80%的高考试题都是有规律可寻的。我们也可以直接给出常见题型,让学生结合高考题探寻规律。比如,我们布置任务:现代文阅读的“语言表达题”该如何做?一般是怎么设问的?该从那几个方面考虑?诸如此类等。

四、答题规范化

首先,要掌握专门的术语,不说外行话,用语准确。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真正理解其含义。如小说结构情节方面:烘托铺垫、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效。表达技巧: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等等。

其次,掌握答题格式。

1、问题意识:认真进行审题训练,围绕问题对应回答,一问一答,对应作答。

2、得分点意识:赋分(分值)往往和答案要点有关系,根据分值可以推断回答要点。一般情况下,2分题目多为一个要点;6分题目一般2―3个回答点。

3、格式意识:回答问题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是有讲究的,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要求。如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色,x段话运用了何种修辞,有什么好处?我们首先回答修辞方法是什么(因为问题是何种,回答当然只能是一种),然后说说这种修辞本身的好处以及表达思想感情的好处。再如,表现手法题一般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时应该按照“使用的手法+内容+效果/作用”的格式,并且应该掌握常见手法的类型和基本作用。常见表现手法有:联想/想像/烘托膻染/象征,讽刺,悬念僚应,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寓褒于贬/寓贬于褒等。要熟悉这些手法的作用。

五、阅读题料作文素材

高考文本的阅读能为我们提供思想、情感素养。高考作文关注人生、社会,而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内外阅读、写作积累缺乏,认识社会生活、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较差,联想、想象能力不足,不能运用充分、有力的事例去阐述思想,表现主题。那些知识面狭窄、能力匮乏、没有思想、情感枯竭、时代感不强的考生,是很难写出高分作文的。现代文中的文学类文本多是文质兼美的千字文,其立意、构思、选材、语言超越俗套,能有效地弥补学生写作不足,以达到备考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阅读训练之后,我们可以借鉴阅读材料的思路或局部写法进行写作训练,把读写结合起来,提高备考的效益,还可以从作文素材的角度对其积累、提炼、变形等,使之成为我们绝好的写作素材。如《总想为你唱支歌》,对倒而不死的“左公柳”、死而不到的“胡杨林”两则材料稍加概括,不就是我们议论文绝好的例子吗?其抒情性的笔法、几个材料表现主旨的化大为小(写大西北的精神,通过有代表性的物和人来完成)的写法,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写赞美某地域、某集体的借鉴。像迟子建的《泥泞》,为我们写挫折、逆境提供了多好的写作思路!

六、全面和重点相结合

备考时我们应该散文、小说兼顾,但课改区应重点关注小说。应该全面掌握各种题型的做题方法、技巧和答题规范,但重点把握分值较大的新题型一一探究题型,对北京考生而言,重点关注赋分10分的阅读延伸题。

迟子建散文 篇8

关键词:叙事散文;内容;结构;手法

散文是文学作品中的一枝唯美而又清丽的奇葩。评读散文让人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遐想与惬意。散文之美,美不胜收;散文之美,让人心驰神往;散文之美,更在于让人动容,让人感会。我想让优美的文字,绝美的画面从我的学生手中产生,更想让我的学生领略散文之美。

一、从内容上看

高考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半壁江山”,好的作文需要好的细节做填充。“一篇好的叙事散文往往是一幕感人的生活片段和细节”。

如,迟子建《农具的眼睛》中一段描写“我们家的农具,也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多,锄头上锈迹斑斑,镐头和犁杖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一只花盆的,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农家,农具总是被磨得雪亮,拾掇得利利索索的,不似我们家的农具,一律被堆置在墙角,任凭风雨侵蚀,如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即便如此,我还是热爱我们家的农具,热爱它们的愚钝和那满身岁月的尘垢。”迟子建在描写“我家的农具”时着重描写农具的邋遢、老钝,运用白描的手法对农具进行正面直接描写,并且插入了生动的对比细节让人感到迟子建对自家农具的喜爱,对美好童年的深情回忆。

二、从结构上看

散文虽然在形式上要求比较松散,但是对结构的安排,要求也是较严谨的,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小桔灯》《枫桥夜泊》《荔枝蜜》都是采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或者情感的变化展开叙写的连贯式结构。

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构造,是文章思路的外现。文章的内容要通过组织安排才能表达出来,文章的主题也要通过结构来加以凸现,迟子建《农具的眼睛》一文的结构正显现了这一特点。文章用对家乡、对童年的深情为线索,把一系列美丽景物,动人画面组合体来。和父亲、家人一块拉犁的场面心酸又温馨,独自劳作在土豆地时的花香,还有满园的白的或黄的蝴蝶是多么惬意,浪漫、辛勤的打猪草在迟子建笔下也变得清新又生动。迟子建将美的场面,美的细节用精巧的结构连接,让读者才有了这样的视觉盛宴。

有时,严谨而精巧的结构可以把一篇语言平淡无奇的文章变成一个让读者产生无限联想的动人故事,或者让人浮想联翩的

场面描写。可以这样说,结构的巧与不巧是一篇文章成功与否的

关键。

三、从手法和语言上看

在文章手法和语言上来看,散文写作的手法可以分成描

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三类。在描法中最常见的是白描。鲁迅先生说:“少做作,留真意,去陈言,毋卖弄”。像鲁迅笔下的杨二嫂、孔乙己,就是白描的典范。从抒情手法来说最常用的是间接抒情中的情景交融,美好的景物,美好的情感最能显现散文的美。修辞方面可用比喻、拟人使文章形象生动,读者看而不忘。也可用排比,让文章气势非凡。

散文的语言与手法不可分离来看,但散文的语言之美绝对不可忽视。一篇文章,优美的言辞要看平时的练习。可以通过细心的观察来发现让你动心的魅力无限的人与物,光彩照人的景与象。在自己有心的感悟下描摹出心仪的人与事,景与物。

仿写很重要,记下那些美丽不可挡的文字,通过你的变化让他们成为你笔下灵动的言辞。

如,高考优秀作文《三生有幸》以蔷薇花的感性生动来展现优美的意象,进而营造绝美的意境。每一节如一片花瓣暗香浮动,又层次分明。平时学生要多积累写景抒情的文章文段,采用摘抄的形式积累背诵,像名言警句,优美的诗词,经典的美文段落。同时我们的课本也是好的素材库,有大量的鲜活的写作素材,如美的句子、好的实例、不衰的经典。有时用仿写来提高写景运用修辞的能力也是一种良好的方法。总之,写作需要有心人持之以恒的积累感悟。

参考文献:

[1]孔德普,魏玉花。主旨·技巧·语言:叙事性散文阅读指导。语文报:高二版,2011(20).

[2]孙书凯,郭仕湛。叙事性散文是个不错的选择。广东教育:高中版,2009(12).

迟子建散文 篇9

请以“感谢阅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3)书写工整规范。

【解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命题者启发考生重视阅读的用意显而易见。

就选题内容而言,应该重点写阅读对人生的作用,进而写出值得感谢的原因。“阅读”可以作为“名词”,也可以作为“动词”,比如“阅读”了父母的辛劳,在于点滴细节的感受,“我”要感谢;“阅读”了“自然”的,在于用一种敬畏的心理对待自然,那就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感谢;“阅读”了“社会”的美丑,在于用道德去占据心灵的高地,我们要感谢,从这个方面看,考生不仅可以写出生动精彩的记叙文,还可以写出饶有见地的议论文。总之,写作的题意至少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阅读(感谢的基础),二是阅读对阅读者有益(感谢的理由),三是表示感谢(感谢的情意)。

就考场作文而言,“感谢阅读”具有明显的分层选拔功效。中低档作文往往有这样两类情形:一是偏重于介绍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内容,然后谈论“感谢”之情,写成读后感之类的作文;二是偏重于描述如何获得所“阅读”的书或文章,只在作文末尾草草表达“感谢”之情,写成一篇偏离题意的不合格作文。“感谢阅读”高分作文的“高”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生一定是个爱好阅读、注重积淀的学生,“感谢阅读”的文题使他(她)有亲切感、成就感,从而文思迅疾,行文流畅,尽享阅读之后、写作之中的;二是这样的文题使他(她)有如鱼入水之感,能够调动积淀与感悟,写出有灵性、有温度的佳作,与一般考生目之不及、论之不深的作文有明显的区分度。

【范文】

感谢阅读

泰州一考生

安静地阅读,让细碎的文字如纤弱的藤蔓缠绕在我心灵的深处,然后在某一时刻,化为无形的宁静与坚韧,成为人生的憬悟与升华。

浅吟低唱

临近中考,课业负担少到近乎没有。我的心里反而像落下一片空白,那迫切与烦躁的心情似火般将要燃烧起来。母亲是懂我的,一眼就看穿我的心事。晚上,床头边多了两本书,铁凝和迟子建的散文集。

迟子建的文字是如此富有灵性,她的每一篇散文都丰富地蕴含了小桥流水般的温柔细腻。

使我的心倏然沉静的是那一篇游记散文《西栅的梆声》。夜晚,我能闭目感觉到寂静之中的梆声是多么质朴而纯粹,打更的人一定带着满身的安详与平静,将西栅的夜晚演绎得如此无瑕。她感受到了心灵最本真的回音。是的,在迷失的世界里,沉淀下自己的心,处变不惊,安然面对。

原来,这就是人生的真谛?我们无需多看重成败得失,只要注重当前的耕耘,寻求一份自己的充实与心安。

感谢宁静的声音从阅读中注入心扉,原来寻常心是如此富有哲理。

坚忍之歌

体弱多病的我在考前着凉感冒,于是优柔的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与未来。窗外的树一天比一天繁茂,而我却一天比一天心忧。

父亲将他那本珍爱的《我与地坛》交到我手中,灿烂一笑:“坚忍的生命从不需要叹息。”

史铁生的坚忍诠释了生命的硬度与弹性,而在这之中,我找到了丢失的勇气与无畏。史铁生完美地进行了蜕变,这样一种完美的蜕变令我一震,心中的那个坚毅的我拍案而起,怒吼着向不完美的生命发起挑战:“怕什么,这就是你,这就是你的生命!”

如此,坚忍的声音从阅读中激越地蹦出来,给我以希望,给我以勇气,给我以“好好活下去”的信念。

我的阅读有父母陪伴,在那一片广阔的天地中,有细腻的沙滩,有微醺醉人的月光,有奔腾汹涌的巨浪,有搏击风雨的海燕……

迟子建散文 篇10

关键词:宽带短波;信道建模;Watterson模型

中图分类号:TN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824(2014)03-0048-05

0引言

短波是指频率为330 MHz的无线电波。利用短波进行的无线电通信称为短波通信。短波通信具有较强的抗毁性、设备小、造价低廉和组网灵活等优点。因此比较适合用于处于移动状态的物体,比如车、船和飞机等。另外,因为短波是唯一不受网络枢纽和有源中继器制约的远程通信手段,所以,一旦发生战争或自然灾害,其他通信网络会受到破坏,卫星也有可能受到攻击,此时短波通信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国际上广泛认可的经典模型为国际电信联盟(CCIR)推荐的Watterson短波信道模型。然而其有效带宽不超过12 kHz,只适合传输速率比较低的数据通信。

1宽带短波信道模型

1.1信道模型及其2种衍生模型

1.1.1Watterson模型

Watterson模型[1]是短波信道模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模型,它是由Watterson等人在1969年提出的高斯散射模型,其由增益抽头延迟线、多路随机噪声产生器、抽头调制器和信号相加器等组成,如图1所示。

Watterson模型为一个窄带短波模型,其建模思想基于以下3个基本假设:

1) 抽头增益函数Gi(t)为复高斯过程,其服从瑞丽分布,相位服从均匀分布;

2) 在统计上,抽头增益函数Gi(t)是相互独立的;

3) 多普勒频扩功率谱服从高斯分布。每个抽头增益函数Gi(t)由2个复高斯函数相加,其功率谱也服从高斯分布。

Watterson模型虽被CCIR广泛推荐使用,但其自身的一些局限性限制了模型在宽带信道模型的应用,这些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Watterson模型是一个静态窄带模型,其有效带宽小于等于12 kHz,只满足10 min内的短波信道实测数据;

2) Watterson窄带模型中未对延迟功率谱进行建模,其多普勒频移也不能随时间延迟的变化而变化。

3) 多普勒频扩的高斯功率谱形状并不适用于所有高频电离层传播模式。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指数形状优于高斯形状。

Watterson模型是国际上比较认可的广泛使用的经典模型,但由于其有效带宽不超过12 kHz,所以不能用其直接用于宽带短波的研究中,目前已拥有2种Watterson模型的改进模型,这2种模型属于宽带短波模型。

1.1.2改进模型:后接高斯随机延迟

Watterson后接高斯随机延迟模型[2]为Lacaze于1998年提出。文献[2]假设每条传输路径上的传输时延均满足高斯分布。其信道模型图如图2所示。

1.1.3Watterson改进模型:后接群延迟特性滤波器

Milson提出在Watterson模型的后端加上一个线性特性的群延迟滤波器来模拟信道的群延迟特性,获得宽带短波信道模型,其结构如图3所示。

图3加群延迟滤波器的Watterson改进模型但这种方法存在根本性的不足,其认为宽带信道内的频率分量是相关的,但实际情况是相隔几赫兹的频率分量将经历独立衰落。

1.2电离层物理模型

电离层物理模型是V.E.Gherm等人于2003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基于电离层物理参数的宽带短波信道模型,并以该模型的基本理论和结构建立了软件信道模拟器。因此在信号带宽、可用工作频率、接收发射路径以及电离层特性的状态下可以生成各种可能传播路径上的多普勒扩展和时延扩展。并且还可以输出宽带短波信道的随机时间序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