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礼经典散文(优秀8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页是敬业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编的军礼经典散文(优秀8篇),欢迎借鉴。

军礼散文 篇1

2004年11月22日 星期一 晴

我有一本绿色的硬皮笔记本,这本笔记本可是我的宝贝,我的剪报本。

中午,我又信手翻开这本淡绿色的“宝贝剪报”。拿出报纸、剪刀、双面胶,然后仔细地在《学习报》中寻找我想要的“新大陆”。

找到了!找到了!一篇文笔老练的《第一次》引起了我的兴趣。小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把自己第一次使用电脑,遨游在神奇的电脑网络时的心情描写的淋漓尽致。我急忙把它小心翼翼地剪下,贴在剪报的新一页。还有一篇美丽的小诗——《礼物》。我也将它“请”到了“宝贝剪报”里“居住”……

翻开“宝贝剪报”里面的“居民”有令人捧腹大笑的笑话,有日常生活中的百科知识;有生动的小诗,有发人深省的散文,也有语言流畅的学生习作;当然还有经典的课文解读……每天翻开我的剪报,让我从不同的角度懂得了许多知识。《隐藏的美》这篇散文让我知道了平凡的东西运用得恰当,就会美丽非凡,不能轻视每一件不起眼的物品的道理;《Good bye的来历》 又使我明白了Good bye的演化过程;还有各种习作、文章,让我的习作水平日益提高……

这小小的剪报中包含的知识有好多好多,它把每张报上精品集中到了一起,使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我喜欢剪报这种活动。

之二

2004年11月29日 晴转阴

我当“小老师”

我的梦想,一直是想长大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今天下午第四节课班会过后,李老师让同学们“结对子”,写字好些的同学给写字差点的同学指导写字。我和秦琼是“一对”,我来指导秦琼。我高兴得差点就晕了过去。

“咳咳,”我摆出老师神气的架势,对秦琼“下达”了第一个“令”,“握笔姿势要正确。”嘿,她还挺听话哩!我有这么一个“乖徒弟”,心满意足喽!第二个命令呢?哦对了,“先把名字写好。来,你在田字格里写!”我说。她很快拿出钢笔、本子,认真得写起来。“嗯?三个一还记得吧?头抬高点儿!还有胸离课桌一拳呢?”“你看这个‘秦’字的撇儿,像根棍子。还有‘琼’字别写偏了,你写得太小太向下了。……”我开始了“单人舌战”。还没等秦琼喘口气,我一把夺过她的本子,在上面一笔一画得写了“秦琼”俩字。不错,自我感觉良好。秦琼也凑过头来。我指点着练习本上的字给她讲道:“你看这个‘秦’字吧,三个横长短不一,不能一样长。‘琼’字的王字旁那一提,不是弯的,你该再用力一点写这个提。这个‘京’字呢,你应把这一横写长,把‘口’字写小,当然了,‘口’字也不能像你刚才写的那样这么方方正正。”秦琼边听边点头。“你再写几遍。唉,把头抬起来,坐直。”她接过本子,佩服得看了我几眼:“想不到你肚子里的东西还不少呢!”“那当然,我是谁?!”我自豪地回答。

写完后,秦琼恭敬地双手捧给我看,说道:“请长官过目!”我差点儿笑出声来。我拿着笔,模仿着老师的样子给她写得好的地方画上红圈。

军礼散文 篇2

我尊重现实,所以我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

《昨夜星光灿烂》是1978年八一厂聘请我去拍的电影,编剧是白桦,讲的是淮海战役攻打黄维兵团时的事儿,外景地就在离淮阴不远的新沂。为什么选我们俩人呢?因为白桦当年就在部队,淮海战役时才十八岁。我呢,二十三岁,比他大四岁,整个情况比较熟悉。所以这个戏拍下来,我把我在战争年代所体验的东西,有些就放了进去。

第一次审查,没有提什么问题。后来有意见了,没通过,不能发行。最后总政治部审片的时候,总政领导韦国清找军以上的干部看这个片子,认为这个戏不好,说这怎么能行呢,宣扬了“战争残酷论”,让士兵,尤其新兵看了没好处。

影片里有松林一场戏。松林下有将近三十副单架,都是准备掩埋的烈士遗体,用老百姓的被子遮盖着。隔壁庙里有个医务所,卫生员杨玉香把前线的伤兵送到医务所后,知道连长的尸体在松林,就去找,掀被子一个一个去翻,最后被她找到,这是一场很有感情的戏。另外就是同事的腿被炸断了,后来杨玉香碰到了,一点点背着他回去。腿被炸断的情景,我拍得比较真实,因此说我宣扬了“战争残酷论”,实际上就这两处。

谢铁骊具有丰富的战争经验,可《今夜星光灿烂》和1959年的《暴风骤雨》是他仅有的两部战争戏。拍摄富有特色的革命战争题材影片,是他一直孜孜以寻的夙愿。

后来他们专门开会找我谈意见,我跟他们讲,你们在座的都是文化方面的,淮海战役没有参加,我参加了。没到过战场就不了解战争,你看我们的电影拍冲锋,都是敌人倒下,我们的战士一个一个往前冲,最多有个别的受了一点伤,其他都是敌人死的多,我们自己的牺牲就很少表现。

真实情况我去看过,所有战士都在战壕里默默地等待着,谁也不讲话,等待着冲锋号一响,就起沟。战争后期的时候,我也跟战士聊过,问他们当时心理是不是有些害怕?他们说,害咱还是有一点的,但是冲锋号―响,一起来出沟向前冲的时候,就什么都不顾了。所以,没有经历这个生活的人是想象不到的。我们现在拍冲锋,都拍整理服装什么的,这就太晚了,这些动作早就过去了。

要我说,新战士只要经过一场战争,都会知道战争是怎么一回事。即使这样,审查最后还是不通过,没有办法

我就给邓小平同志写信,他当时是军委副主席。很快,在我的信上他批示给总政,其中有这么一句话:你们再研究一下,不要求全。大概一两个礼拜后,总政商讨了一个方案,决定把松林担架的一组镜头,还有腿炸掉的一组镜头剪掉。后来小平同志又有个批示,就是同意只剪几个镜头,其他不要再动。

当然小平同志没有看过这个电影,他以为剪几个镜头不会伤大体。这两组镜头剪了以后,对杨玉香的情感的推动,跟后边的接戏,就有个缺口。最后,杨玉香是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回来的。回来以后,部队已经开拔了。她默默地对战场行了一个军礼,画外部队前进的脚步声响着,她回身追赶部队。唉!这两组镜头剪了是真心疼!

谢铁骊曾说:“往往是最激励我、最要发挥的地方,也恰恰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虽然没能改变影片被删减的命运,但时至今日他仍然坚持自己当初的立场。

我尊重现实,所以我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剪掉的两组镜头,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抗日战争时期,冲锋时有战士掮着棺材。在淮海战役中不可能,死的人太多,都是布包起来;后来布包也不可能了,根本就没那么多布。

法国电影评论家萨杜尔曾在卡罗维・发利电影节上跟我讲,你们中国电影看人――他用“看人”――总是站到一定距离去看,不是很靠近的看,中景多。确实如此,老一代导演都讲究一部戏里不能超过几个特写。特写是千万省着用,舍不得用。我不管,不仅有特写,还有意识流和跳切镜头,使影片呈现出一种散文诗般的气质。这在七十年代末是很大胆的,很多观众一时间也不太适应。

《今夜星光灿烂》1980年6月上映后,各大报纸接连发表了关于影片的评论文章,几位作者甚至还因为观点迥异,在人民日报上引发了激烈争鸣。作者陈沂以《关于》一文对影片的真实性提出疑问,认为杨玉番梦中凤冠霞帔的婚礼,小子只身闯入敌军师部接电话线等破落不够真实。文章一经发表,引发读者的强烈反映,仅针对陈沂文章的来信来稿就有89封之多,其中赞同的24封,反对的51封。看来,谢铁骊的作品还是获得了大多数观众的认可。

军礼散文 篇3

呵,赵一曼,我的先辈、我的姐妹!我呼喊着你的名字,谛视你美丽而坚强的遗照,在你的英灵前,长歌当哭,献上一首我们民族悲壮而哀痛的长诗。打儿时,我就从小人书里知道你英雄的事迹,但哪里知道,你的牺牲竟是这样的惨烈!

那是1935年冬天,在白山黑水抗击着日本侵略军的抗联女战士赵一曼,不幸负伤被俘,从此,她以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大无畏气慨,毅然走向我们民族牺牲的祭坛,度过了长达九个月炼狱般的日日夜夜:

日酋大野泰治,在开始审讯赵一曼时,不断地用鞭子捅她手腕上的枪伤伤口,并一点一点地邪恶地往里旋转着拧,用皮鞋踢她的腹部、乳房和脸。在赵一曼脱逃失败二次被捕后,对她更是用尽了闻所未闻的非人酷刑:钉竹签钉满十指,拔出来后,用更粗更长的签子继续钉,最后改用烧红的铁签扎;灌辣椒水是掺着小米和汽油一起灌,而且是热辣椒水和凉汽油交替地往赵一曼的喉管和鼻孔里灌;烙铁是直接摁在赵一曼的乳房上烙烫。最后甚至使用了即使男子汉也忍受不了的类似凌迟般的活剐――剥肋骨。

在施酷刑过程中,为了不使之昏迷,失去刑讯效果,日本宪兵先是用冷水泼,后来改用化学药水熏,用酒精擦,还多次给她注射了大剂量的强心针和樟脑酊,强迫喂灌许多掺有咖啡因的盐水和含有高纯度甲基苯丙胺的葡萄糖液,待赵一曼恢复体力,头脑清醒,精神亢奋后,再继续用刑。当这一切均宣告无效后,“滨江省警务厅厅长涩谷三郎又做出更为凶残的决定:从日本本土运来最新式的专门针对女性设计的电刑刑具,并指示行刑的日本特务不要有任何顾忌,可以直接电击赵一曼身体最脆弱、最敏感的部位。于是在持续达七个小时的电刑中,先前受刑从未喊叫一声的赵一曼撕心裂肺的叫声不绝于耳;完全失禁、淋漓不绝,胃液和胆汁全呕吐出来;受刑处被电流烤焦、皮肤成为皮革状、呈焦黑色,局部组织Ⅱ-Ⅲ度电烧伤、呈碳化状;整个人浑身上下湿淋淋淌着汗水,口中直流白沫,舌头外吐,眼球突凸,两眼变红,瞳孔微微放大,下嘴唇也被她自己的牙齿咬得烂糊糊的……”。

(以上资料和部分文字均引自2008年第4期《散文海外版》耿立的特约专稿:《遮蔽与记忆:赵一曼》)

……

呵,赵一曼,我们民族的圣女呵,仅仅是这些文字的冲击,都令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心惊肉跳难以忍受,而你,一个美丽的弱女子,又怎能熬过日本人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发指、惨绝人寰的酷刑呵!

然而,世上最残忍的酷刑,最终还是在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面前低头退缩了。她受难的每一天,反倒成为日本人一夜夜挥之不散的噩梦。于是,他们决计处死赵一曼了。临刑前,她已是到处白骨累累,多处碳化,浑身上下无一处完好。她要求日本人把脚镣取下来,说,我死后,要到母亲那里去,戴着脚镣走起路来不方便……。枪声响后,野蛮的日本人竟让两位女性(赵一曼和另一位女性周百学一同遇难)在刑场暴尸数日,不许百姓收殓,尸骨终被饥饿的野狗撕碎,荡然无存……(引文同上)

我强咬着牙关,把这一页页血泪浸泡的历史和难以触目、卒读的文字再次复原在这里,不仅仅是对昔日侵略者暴行的憎恶和愤怒――其实,面对赵一曼罕有的坚韧和不屈,连对她施暴的日酋也濒临崩溃了。在这个苦难而圣洁的女性面前,凶残无比的日酋竟也萌发出几分由衷的敬意。就在赵一曼刑讯期间,那个大野泰治因故调离。走之前,他特意到监狱看望赵一曼,恳请� 于是赵一曼挥笔一首《滨江抒怀》: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战败后,大野在战犯管理所交出了这首诗,在交出的时候,他先是立正站起,给写有诗歌的纸片敬了一个军礼,然后泪流满面,跪在地上忏悔,他说,‘我一直崇敬赵一曼女士,她是真正的中国女子,作为一个军人,我愿意把最标准的军礼给我心目中的英雄,作为一个人,我愿意下跪求得赵女士灵魂的宽恕。’”(引文同上)

英烈事迹感天地、泣鬼神,甚至可以将一个屠夫感化成一个忏悔者,令一个魔鬼回归人性。但面对先烈,我们的后代却并非都能够投以景仰、崇敬的目光,个别人竟然变成了丧尽天良、下流无耻的“脑残者”。2009年6月17日的《华商报》刊出了这样一幅网上的照片,北京某学院三个男大学生,居然在抗日英烈事迹的展览前,肆无忌惮地猥亵着女英雄赵一曼的雕塑像:一个伸出手拽住了雕塑脖子上的铁链,中间和右边的两人四只手摸在雕塑的胸部和下身,面对镜头,泛起无知浅薄的笑容……

此情此景,我忽然无语失言。网上,则硝烟四起,骂声不绝:中国青年中怎么会有这样一些败类?然而我又想,这样的事,在既锐意进取又尊重传统的俄罗斯可能就不会出现。曾几何时,消解英雄、拒绝崇高的叫嚣声在我们这个国度是何等地甚嚣尘上啊,甚至一些所谓的主流舆论也对此十分暧昧。于是,“狼牙山五壮士”在“与时俱进”的幌子下从课本里去掉了,英雄董存瑞、邱少云被电视或网络恶搞了,军事博物馆则去掉了抗美援朝这段历史的展板。而朝鲜战争牺牲了几十年的英烈们的烈士证,居然被三十八军的旧仓库当弃物处理了(见2009.6.10《中国青年报》)。三十八军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和美国鬼子打得何等的悲壮惨烈呵,以至于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元帅,在祝捷电报里高呼:三十八军万岁!一时间,“万岁军”美名天下扬……

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军呢?假如一支军队连自己的历史和英烈都不知尊重与敬畏,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卫国战争中,还有什么感召力和战斗力?!

人们啊,难道你们真不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没有昔日英烈们的牺牲和受难,又何来我们这个民族的和平与永生?请深夜扪心自问,自己的良心真的就那么能摆得平吗?就没有一丝丝忘本的愧怍?

如果改动几个字,我想,郁达夫那几句话对我们的今天同样有着某种警示的意义:

军礼散文 篇4

1972年,当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它被作为礼品赠予尼克松。周恩来说,这部书完全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出版的。

那么,毛泽 他很爱读韩愈的散文。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由于韩愈文集的善本极贵,毛泽东买不起,便在一家旧书店里买了一部廉价的南宋宝庆版《韩昌黎诗文全集》。毛泽东把这套书买回来后,才发觉此书不但页面破损,而且文字也有讹误。于是,他又到学校图书馆借来一套善本,逐字逐句校勘,改正讹误。有一个时期,毛泽东每天早晨都要诵读韩女。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由于韩愈的努力提倡,使古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后又经柳宗元的大力支持,古文的影响更大。

然而,毛泽东似乎更喜欢柳宗元的文章。从中国文学史上来看,虽然韩柳并称,但他们两人的思想却是对立的。毛泽东推崇柳宗元,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他是历代诗文作家中不多见的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和进步历史理论建树的人,而且他还是中唐掀动政坛风波的王叔文政治集团中的核心人物。

在唐朝,与韩愈在“古文运动”中并称的是柳宗元,后人把韩柳并称为“古文运动”的宗师。柳宗元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民本思想。 柳宗元先进的政治思想和他的朴素的唯物论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在为屈原的《天问》作答的著名《天对》中,探索自然现象,认为宇宙最初为“唯元气存”,一切现象都是自然存在,“无功无作”“非余之为”,表现了他唯物主义的宇宙观。他以无神论的历史观来观察一切礼乐刑政,对于那些以宗教迷信作掩饰的观点和做法,给予了严厉的批判。在这些批判和斗争中,他把自己无神论历史观的战斗性,在许多论文中作了系统的发挥。但柳宗元的政治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比如他在解答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时,往往表现出了偶然论的思想,仍未跳出儒家的正统思想。

柳宗元虽然也宣传文以“明道”,但在道的内容上,是与韩愈不尽相同的。韩愈所谓的“道”,实际上是对封建的法权、教化、道德等绝对原则的概括,他的“传道”文章封建色彩较浓。对于韩愈的这些观点,毛泽东是持反对态度的。柳宗元虽也谈儒道,同样也为封建阶级说教,但他的唯物论思想和政治改革主张却是很突出的。

毛泽东十分赞赏柳宗元的哲学思想,说柳子厚(柳宗元,字子厚)出入于佛老,唯物主义。他认为,柳的《天对》自屈原的《天问》以来,几千年只有这一个人作了这么一篇。基于此,毛泽东称赞柳宗元,反对韩愈,也称赞文史学家扬柳抑韩的论著。

正是毛泽东对柳宗元思想的推崇,所以他对《柳文指要》的撰写和出版给予了格外的关切,在他的关心下,《柳文指要》于1971年正式出版。

程思远“文革”中的一次大胆发言

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病逝。政协直属组的老人们自行决定,以一个多月的时间,讲述每个人同周恩来的交往,以表达极为悲痛的悼念之情。二三月间,“批邓”逐步公开化,暴风骤雨随即劈头而来,政协直属组的老人们依旧沉默,学习会依旧宣传长篇累牍的大批判文章。

梁漱溟一言不发。有一些平时发言比较积极的老人,这次也打不起精神。出人意外的是,参加政协直组第五个年头、很少发言的程思远,却站出来放了一炮,发言的时间是在1976年3月底。

程思远的原话是:

“这些日子,有一个多月了,对新近开展的批‘三项指示’为纲,反击‘右倾翻案风’,我处于非常困惑、思想紊乱的状态。有理论问题、认识问题,更有实际问题,我都迷惑不解。在理论上,有个问题我感到糊涂。根据毛主席的教导,党内有思想斗争,这毫不为怪。但党内思想斗争是否会一下子扩大到篡改党的路线,复辟资本主义呢?是依据哪些条件而由思想斗争上升到阶级斗争的呢?一个人思想认识上有错误,提‘三项指示为纲’,而没有提‘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人是否就一下子上升为敌我矛盾,成为无产阶级的敌人呢?我实在弄不清楚……

第二个问题‘三项指示为纲’里的三面指示都是毛主席的话,我过�

第三个问题,毛主席、周总理在去年四届全国人大会上,对国家领导机构已做了人事交替的安排,这是一件大事。但是不到一年的时间国内政治局面仍不安定,特别是自周总理病逝至今,明确开展了这场“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全国风起云涌,再度陷入混乱。我还听来人讲,最近四川省大字报上街,炮轰中共四川省委,公开点了四川省委主要负责人的名,而且指名邓小平是后台,提出再度打倒邓小平。我听到这些消息,很不理解,心里非常难过!”说到这,程思远掉下眼泪,说不下去。

程思远如此直言不讳是何等的犯忌!学习会主持人王芸生宣布休息一刻钟。会议休息中间,政协直属组几位“政治敏感”的组员,看见程思远离开会场,便把主持人于树德、王芸生围上,说程公今天的情绪不对头,这种认识极为错误,需要“帮助帮助”。于树德、王芸生却解释说:“我看程公说的是心里话,说出来比不说强,如何帮助,我们得搞清楚错在哪里才成。休息后我讲几句。”在当天学习会结束时,于树德就既坦率又明确地对全组成员说:“程思远先生今天的发言提出的问题,所表示的困惑,我看可以理解。最近几个月采的政治学习,形势发展变化如此迅速,请问在座诸公有几位跟得上趟?”“我以为,我们是内部学习;讲自己的心里话,提出自己解不开的问题,是允许的。”“当然,我们在学习组会上内部说的话,也不必到处随便外传,免得被人误会,引火烧身。”

于树德的这段话,可谓巧言“灭火”,这样也就保护了程思远。

(摘自《党史博采》)

香港报纸刊登的邓颖超

香港� 1984年5月13日的报纸上,出现了《邓大姐当场爆料》的大字标题,就有点耸人听闻的意思。这是香港记者第二次报道邓颖超。

原来在这前一天,全国政协六届二次会议开幕,允许香港记者参加。会议开始,当邓颖超从主席台左方出场时,全场爆发出一阵暴雨般的掌声。八十岁的邓大姐,虽然声音依然悦耳动听,但走起路来双腿颤巍巍的,明显地不听指挥,特别在下台阶时似很艰难。不过,她仍拒绝了工作人员的搀扶,吃力地步下台阶,走到主席的座位处。邓颖超就位后便宜布开会,接下来是全体起立、奏国歌、致开幕词等,一切按预定仪式进行。不料邓颖超在致词后,突然插了一段话。她说:我还想说几句话。别的国家在奏国歌时,都要脱帽,军人要行军礼。但我们一直没有养成这个习惯。国歌是庄严的神圣的。因此我有个建议,希望转达给国务院,最好发个通过,以后在奏国歌时大家都要脱帽,军人要行军礼,以表示对国家的尊重。我们要养成讲礼节的习惯,不要给别人笑话。

邓颖超这番话,引起了全场热列的掌声和笑声,气氛也一下活跃起来。香港记者认为,北京每次开大会,都要照稿子宣读。邓颖超这次打破惯例,是其他领导人做不到的。香港有的报纸的标题是:《闻国歌顿生感慨,邓大姐敦促注重礼节》。

但是,邓大姐还有第二次的“爆料”。就在上午会议结束时,委员们已准备离席,邓颖超突然说:我还想耽误大家一点时间,有几句话要跟大家说,已压在我心里一年多了。去年我当选了政协主席,以我的年龄来说,本应退休了,我曾要求中央批准我退休,但中央没有批准。大家选举我当政协主席,我只好服从。但按我的年龄、体力、精力和能力,实在是“实不符名”。我这个政协主席没能尽好责任,感觉到内心经常不安。去年开大会,正碰上我身体“零件”有些问题,小组会一个也没参加。今年呢,我力争参加些小组会,但小组有四十多个,我不能都参加,因此我想向在家说明,我很惭愧,也很抱歉,请你们谅解。

这段话更出乎香港记者的意外,他们说:“中国领导层很少有人在大会上如此坦白诚恳地吐露心声的,也很少有人公开承认名实不符的。”“邓大姐以其特有的风格,使严肃的大会变得坦诚亲切,使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军礼散文 篇5

想要得到春节礼物吗?那请你把手放在桌上,手心向上,再把头放在手心里,好的!这就是我送给你的春节礼物:掌上垫脑。

新年祝福短信:腊尽春暖,丁亥岁连,烛醴并华年。今夕宴,觥筹交盏,乐共融,情更浓,子心御寒冬。遥遥之愿,诚与君念,家兴百和,福临康安。

爸爸是我的挡风墙,妈妈是我的遮雨伞;回家的路再长,离家的途再远;除夕一定会,全家大团圆!祝亲爱的爸爸妈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喝酒伤胃,送礼不对,电话太费,唯有短信祝福实惠又珍贵。

一首军歌,情意悠悠;一段军旅,天长地久;一群战友,知心牵手;一个军礼,情涌心头;一条短信,送上问候:祝战友们新年快乐!全家吉祥如意!

短信来了,收到的人春风得意,阅读的人工作顺利,储存的人爱情甜蜜,转发的人大吉大利,删除的人依然好运气,祝你每天都好!

新年祝福短信: 一朵云能飘多久?一场雪能下多久?一束花能开多久?一脸笑能挂多久?如果问我能祝福你多久,我说:“心跳多久,就祝福你多久!”

大年三十,欢声不断;电话打搅,多有不便;短信拜年,了我心愿;祝你全家,身体康健;生活幸福,来年多赚;提早拜年,免得占线!

人生如书,婴儿呱呱坠地是序言,少年无忧无虑是散文,青年年少轻狂是诗歌,中年疲于奔波是报告文学,老年处之泰然是总结。新春伊始,金猪将翻开美好的序言,谱写新的华章!

你想我吗?我好想你!论阶级,您是老板;论职业,您是白领;论能力,您是骨干;论才华,您是精英。所以,我们都真诚称赞您是:老、白、骨、精!哈哈哈……祝春节快乐!

每逢佳节倍思亲,花好月圆寄亲情。祝亲盼友万事兴,共享天天好心情。

新年祝福短信:生命中有你,感觉精彩;回忆中有你,感觉温馨;旅途中有你,感觉烂漫;失落中有你,感觉温暖;沉默中有你,感觉亲切;朋友中有你,我不再孤单!祝新年快乐!

轻轻的狗走了,正如猪轻轻的来。你抬一下猪蹄,不放过一个短信。我汪汪叫几声,送你到新年。

你是我冬天里的棉袄,黑夜里的灯泡,饥饿中的面包,夏天里的雪糕。这个春节你不在我身边,我什么都没有了。只有把思念编成短信祝你新春快乐。

昨晚我做了个梦,你站在荷叶上翩翩起舞,你的舞姿吸引了无数人驻步,有一位八旬老

“儒将”,这一雅称,大概源于田永清退休时,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送给他的题词:“爱军习武儒将风,脱下戎装书鹏程。”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也曾为永清同志题词:“将军本色是书生。”退休后,随着田永清社会活动范围的拓展,这一雅称在军内外�

1940年,田永清生于河北省无极县一个农民家庭,1960年高中毕业时被保送到军校。此后他凭着勤奋与执着,从一个少尉正排职军官,一步一个台阶地,直到晋升任少将正军职将军。时光荏苒,2001年,田永清过了退休的年龄,总参一位副总长到原兵种部宣布中央军委关于田永清同志退休的命令。在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的工作成绩和贡献后,这位副总长庄重地向田永清敬了一个军礼,上将主动给官低两级的少将敬礼这一破格礼遇,令永清同志手足无措,又感动不已。这件事,一时间在总参传为美谈。

脱下穿了四十余年的军装,田永清想得开,看得透。“退休是一件自然、合理的事情,也是一件光荣、惬意的事情。与那些中途落马或晚节不保的人相比,光荣退休,‘安全着陆’,既是做人做官的最低境界,也是做人做官的最高境界”。田永清说,“从岗位上退下来,对于职业生涯来说是画了句号,但就整个人生来说,退休只是画了一个分号。”他把退休生活比作是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我的第二个春天才刚刚开始呢!”他曾笑着说道。

虽是离开了工作岗位,可田永清赋闲不清闲。他把自己的退休生活从“宏观规划”到“微观落实”,像在职安排工作一样安排得井然有序。田永清还将其归纳为“八三八二”,第一个“八”即“八个字”――快乐、有为、健康、长寿;“三”即退休生活的“三自方针”――上自修大学,博览群书;当自由撰稿人,给报刊投稿,给公众讲演;管住自己,当个好党员、好公民;第二个“八”,将退休生活日程切为“八块”:锻炼、读书、写作、演讲、交友、收藏、旅游、习书,最后的“二”是坚持“两不”:不过问原单位工作,不评论现任班子。他的目标就是:“六十再创辉煌,七十健健康康,八十到处逛逛,九十来来往往,百岁喜气洋洋。”

在这个“八三八二”规划中,田永清把相当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读书、写作和讲演上,“尽力做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雅的、文化含量高的事”。

首先是读书不止。读书是田永清最大的爱好,从二十几岁起,他就坚持每天至少“日行万步路,夜读十页书”,四十余年从未间断。退休后他又制定了一个十年读书计划。他阅读的范围很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分为“大、洋、古、畅”四类,即读大家之作、外国名著、先贤经典和当今畅销书。这几年来,季羡林、张中行、金克木、杨绛和于丹、易中天的书,以及《论语》、《庄子》、《胡雪岩》、《苏东坡》等,他都读过。由此,不断地丰富自己,追踪当代思潮,也为写作和讲演储备思想素材。

其次是笔耕不辍。从中学时代起,田永清就爱好文学,并颇具灵气。历年的勤奋和锲而不舍,使他才思敏捷、文笔流畅,成为总参谋部� 在位时,他将在总参大学生集训队的讲演稿集结成册,以《将军与大学生十日谈》为题出版,受到热烈欢迎,曾再版三次,印数达5万余册。退休后,他依然情系士兵,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写完《将军与士兵十日谈》,也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田永清结交了许多文人作家朋友,他的才华也受到很多人的赏识。2006年6月,他受当代著名作家姚雪垠先生之子姚海天的邀请,为姚雪垠《崇祯皇帝》一书撰写序言。他在仔细阅读了全书75万字的文稿,查阅大量明史资料后,撰写出长达六千余字的《未能“中兴”反亡国》。2007年该书出版,这篇“序言”一字未改地刊于卷首。田永清还为二月河的散文集作序――《话说二月河》;他所撰写的《我所了解的张中行》,更是被评为2006年全国优秀散文。试问当代将军中为著名作家、学者作序撰文者,能有几人?

再就是讲演不停。退休前,田永清连续12年到总参大学生训练基地,给投笔从戎的大学生讲“成人、成才、成家”问题,赢得良好口碑。退休之后,这个专题讲演,从军队走向了地方,从一流学府走进更多的普通院校。有人说,他的讲演有三绝:第一就是上台敢说“三可以”,二是从来不拿一张纸,三是“对什么人讲什么话”。除了给大学生讲演外,他还给离退休干部讲国内外形势和养生之道,给军地领导干部讲做人做事做官,给部队官兵讲爱军习武,献身国防,还风趣幽默地给小学生、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田永清讲的是人生哲学,但绝不是空洞、抽象的说教,其内容浓缩了人生的智慧,加之他生动、诙谐的表述,颇能打动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思考与回味。于是,他的报告现场,常常出现本文开头所述的场面。2005年7月,田永清在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讲演,一位有心的工作人员记载,其间会场共爆发出43次笑声和27次掌声――平均几分钟,会场就会有一次热烈的反应。2007年9月中旬,他在中国农业大学讲演,散场后被学生团团围住,年轻人争相请他在自己的衣服上签名,还有人相约举办终身大事时请他当主婚人。

田永清是一位情系家乡的赤子。40多年军旅生涯中,他与许多党、政、军领导以及教育家、艺术家、作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其间,他用了整整20年时间,收集到了这些领导和名家撰写的以“闻鸡起舞”四字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共计270多幅。退休后,为了扶持家乡的文化艺术事业,田永清把这270多幅书法作品全部捐赠给河北省无极县,县委、县政府为此专门建立起了“闻鸡起舞”碑苑。他一直有个愿望,“生为故乡人,应知故乡事。我一直是想弄清楚咱河北究竟有多少‘开国将军’以及他们的有关情况。”退休后,他千方百计寻觅、查找各方面资料,终于在建军80周年前夕,整理出《河北:“开国将军”知多少》一文,成为军中珍贵的史料。

盘点卸甲后的时光,田永清用了四个“100多”来形容这几年的收获:阅读了100多部书,发表了100多篇文章,作了100多场报告,收藏了100多幅字画,还走了不少名山大川。他深有感触地说:“退休真好!这几年,我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这种生活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军礼散文 篇6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月亮挂在寂静冷清的夜空中,辰星朦胧闪烁,灯火都已熄灭。而我仍在灯下看书,流连于书的海洋,贪婪的嗅着书的芳香,咀嚼着书的滋味,享受书带给我的乐趣……合上书,望望窗外,幻想有一天,自己的文章也能变成铅字,发表在报刊、书籍上……

我的书并不多,所以每一本都是我的珍爱,每一本都会带给我不可思议的奇妙感觉……《世界上下五千年》带我领略历史上人们的苦暖真情,更直观的感受历史的演变过程;《世界之最》带领我了解奇闻异事,感受神奇的大自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带我认识了20世纪一朵不朽的奇葩——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之中,却给千万人带来光明,一个人类永恒的奇迹;而……

每次,触碰到印满铅字的纸张时,我的灵魂似乎被震撼了;每次,细细品味文字的奥妙时,我的灵魂似乎被洗涤。书籍,让我更早的认识社会,更早的品味人生……

书籍,带给我们的仅仅是那精神的教育吗?不!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知识!是科技的发展!没有书,哪里会有电灯的发明?没有书,哪里会发现万有引力的存在?没有书,哪来现在多姿多彩的生活?……因为书,世界科技发展迅速,因为书,中华——崛起!书是这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国家的五千年的灵魂!

灿烂的晨光撒向中华的每一个角落,龙的传人们都欣喜的期盼着那一刻的到来,哦,不是,是全世界都在期待那一刻。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希望之光的照耀下,中华人而今年,在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迎来了第二奥运会,这是一个令无数炎黄子孙骄傲的消息!随着奥运的脚步的临近,朝阳的曙光似乎照亮了这片神州大地,民庄严地敬上一个军礼……

回顾历史,从那被灰暗的乌云笼罩下的阴暗的封建社会,到现在飘着朵朵祥云的天空,阳光灿烂的社会,与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军礼散文 篇7

关键词:露布;捷报;骈俪;时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1005904

收稿日期:20110221

作者简介:陈光锐(1971-),男,安徽滁州人,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On the evolution and finalization of the manifesto literary style

CHEN Guang-rui

(School of Literatur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Abstract: The manifesto literary style is one of Chinese ancient times’ news literary styles. From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Three Kingdom Era, the manifesto literary style transformed to the military report of victory via imperial edict and the memorial to the throne. Till the time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manifesto literary style used the mature system of antithetical style; In Sui Dynasty, the public proclamation of manifesto literary style in the manifesto ritual was the intensification of its function of news dissemination. After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manifesto literary style was integrated into the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which suggests that its creation gradually approached modern culture.

Key words: Manifesto;report of victory;antithetical style; modern culture

露布,在汉代是一种朝廷制书、诏书,臣僚上呈奏章的特殊方式,还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顾名思义,“所以名‘露布’者,谓不封检,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亦谓之‘露版’”[1]30。露布文成为中国古代新闻文体的一种,是由于露布在军事通信中的广泛运用而形成的,它也经历了文体自身的演变、定型过程。学界在露布文研究方面已有成果,文献[1-7]主要集中于对露布起源和职能变化方面的研究。其实,露布职能的演进同时会影响露布文体的变化,这是此前的研究者没有给予充分关注的,似仅有徐明《“露布”考释》对此有所涉猎。本文拟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对露布文体的发源至最后定型的演变历程予以细致探讨,剖析南北朝时期文风、隋代将露布列为军礼,以及唐宋词科考试对露布文体最后定型的合力推动作用,即对露布文本进行文体学角度的考察。

一、汉代:露布是特殊的制诏、奏章

正如黄春平[3]指出的,在汉代,露布并非用于军事信息的传递,只是朝廷颁布的诏令或臣僚上呈的奏章的一种特殊印封形式,就是说皇帝对臣民的下行传播的制诏、臣僚对皇帝上行传播的奏章都有可能采用露布的形式,而这并非当时颁行制诏和奏章的常态。因为制诏和奏章一般来说都是针对具体的人事,多涉及朝政得失、人事变更的机密,所以下行的制诏、上行的奏章都是要封装的。而露布,就是显露不封的意思,显然是一种非常态的手段。“凡制书,有印,使符下远近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唯赦令、赎令,召三公诣朝堂受制书,司徒封印,露布下州郡。”[8]

由此可知,制书、章表惯例都要皇帝“玺封”或尚书“重封”的,特别机密之事还要用皂囊盛装,唯一例外就是赦令、赎令可露而不封,所谓赦赎之令的目的乃是自上而下的炫示恩典。另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下,皇帝也会有意识采用露布诏书的形式,比如光武帝为了表彰鲍昱父子相� 但也有臣僚上奏采用“露布”形式的。

《东观汉记•帝纪三》载:“汉顺帝崩,遗诏俭葬,有奏曰请上尊号曰‘敬’,宗庙天子,世世献奉藏,主袷祭,进武德之舞,如祖宗故事,露布奏,可。”[9]这是臣僚露布上奏称颂汉顺帝遗诏俭葬美德的,皇帝当然乐意将之公之于众。也有少数臣僚露布上奏,指摘朝政过失,彰显君恶,如汉桓帝立庭掖之女亳氏为皇后,大封皇后族人,又过分宠任在诛杀梁冀时出谋划策的单超等五人,导致他们专权选举,白马令李云“露布上书,移副三省。”

皇帝的赦赎令和李云上书都表明在汉代露布只是一种特殊的诏书奏章,只是不同常例的诏奏手段,目的在于获得更为广泛的受众和更为强烈的宣传效果,存在着试图超越正常范围的传播愿望,但并没有从制诏奏章中分离出� 与汉代质朴文风相一致,此时的露布是散体行文,李云的露布上书可为一证:

臣闻皇后天下母,德配坤灵,得其人则五氏来备,不得其人则地动摇宫。比年灾异可谓多矣,皇天之戒可谓至矣。高祖受命至今三百六十四岁,君期一周当有黄精代,见姓陈项虞田许氏,不可令此人居,太尉太傅典兵之官,举措至重,不可不慎,班功行赏亦应其实。梁冀虽持权专擅,虐流天下,今以罪行诛,犹召家臣杀之耳,而猥封谋臣万户以上,高祖闻之,得无见非;西北列将,得无解体。孔子曰:“帝者,谛也”,今官位错乱,小人谄进,财货公行,政化日损尺一,拜用不经御省,是帝不欲谛乎[10]1268?

受到当时流行的谶纬思想的影响,李云将自然灾害与皇后、宰臣不得其人联系在一起,矛头直指桓帝,地震频发给李云提供了上奏的良机和有力证据。但是他并未停留在谶纬的层面,而是从皇后当母仪天下;典兵之官,举措至重,不可不慎;班功行赏,亦应其实等现实政治方面立论,直书无隐,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谏章,历经千载为人称道。

汉代露布的职能决定了汉代露布文还属于制诏奏章文,从表面上看,它与后代专用于军事的骈体露布文距离很远,但是它也反映了某些特定信息需要特定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载体的倾向。

二、汉末三国:专用于军事信息传递的露布文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代,战乱纷纭,露布依然承袭之前制诏和奏章的功能,但是这一阶段露布传递的信息大多与军事有关,这是露布最后发展为专用军事文书的关键时刻。《三国志》多次记载了露布的使用,大都是以“露布天下”的名义为讨伐敌人张本,这些露布大多产生于汉末三国混战之际,反映出露布与军事的结合日趋紧密。在战争之时,军事机密自然不能示众,败绩也不宜宣扬,能够而且需要“露布天下”的当然应该是胜利的消息。露布运用于战争,而且主要运用于报捷应该是比较自然的事。以魏明帝在诸葛亮大败街亭之后所作的《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为例:

刘备背恩,自窜巴蜀。诸葛亮弃父母之国,阿残贼之党,神人被毒,恶积身灭。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内贪专擅之实。刘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已。亮又侮易益土,虐用其民……反更称说,自以为能。行兵于井底,游步于牛蹄。自朕即位,三边无事,犹哀怜天下数遭兵革,且欲养四海之耆老,长后生之孤幼,先移分于礼乐,次讲武于农隙,置亮于画外,未以为虞。而亮怀李熊愚勇之志,不思荆邯度德之戒,驱略吏民,盗利祁山。王师方振,胆破气夺,马谡、高祥,望旗奔败。虎臣逐北,蹈尸涉血,亮也小子,震惊朕师,猛跃踊跃,咸思长驱。朕惟率土莫非王臣,师之所处,荆棘生焉,不欲使千室之邑忠信贞良,与夫淫昏之党,共受涂炭。故先开示,以昭国诚,勉思变化,无滞乱邦。巴蜀将吏士民诸为亮所劫迫,公卿已下皆听束手[10]1679。

诸葛亮败走街亭,魏明帝诏告天下,宣称不忍心扩大战争,涂炭生灵,实则是对益州发出最后通牒,敦促诸葛亮俯首投降。露布于战胜之后,当然有报捷之意。上文先历数刘备和诸葛亮的“罪行”,再简述两军战争经过,最后申明“大义”。就文论文,此文结构层次清楚,要言不繁,使用了一些对句,增加了气势但并没有滥用典故的弊端,并无太多虚张夸饰之辞,这是因为文成于曹魏之际,骈俪绮靡的文风尚未主宰文坛之时的缘故。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的内容并不只有向天下宣告胜利这一层意思,文章的后半部分其实是对诸葛亮发出了战争的威胁,只不过魏明帝为了显示自己体恤下民没有直接宣战,而是借臣下的反应表达的。文中“亮也小子,震惊朕师,猛跃踊跃,咸思长驱。”说的就是这层意思,这实际上又是即将讨伐蜀国的檄文。在《三国志》中的一些关于露布的记述也表明,在汉末三国时期,露布文和檄文的界限并非十分清楚。比如 《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裴松之曰:“贾洪字叔业,京兆新丰人也,……后马超反,超劫洪,将诣华阴,使作露布。洪不获已,为作之。……及超破走,太祖召洪署军谋掾。犹以其前为超作露布,故不即叙。”在这里,马超将要讨伐曹操而作的露布,显然不是战胜后的报捷文书,更有可能是战前对曹操宣战的檄文。露布文和檄文在这一时期之所以可能被混淆,首先是因为两者都是与战争和军事紧密相关的信息传递方式,其次根据相关记述,檄文和露布文一样都是“露而不封”。刘勰《文心雕龙•檄移》说:“檄者,也;宣露于外,然明白也。张仪檄楚,书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1]吴媛[5]一文认为这是刘勰的误解,这种可能性不大。《文心雕龙》是刘勰精心结撰之作,文体辨析是本书的重要任务,“或称露布”并不等于“又称露布”,应该理解为“有时”或者“有人”会把檄文称作露布,其原因就是这两种文体相同的产生背景,可以说是檄文和露布文确实是具有“血缘关系”的“近亲”。露布文体获得真正独立应该是在南北朝时期。

三、南北朝:露布文体的成熟定型

唐代封演最早总结了露布发展的历程,他在《封氏闻见记》中说:“宋时,沈璞为盱眙太守,与臧质固拒魏军,军退,质谓璞城主,使自上露布。”[1]31又说:“后魏韩显宗大破齐军,不作露布。高宗怪而问之。答曰:‘顷问诸将获贼二三驴马,皆为露布,臣每哂之。近虽仰凭威灵,得摧丑虏;斩获不多,脱复高曳长缣,虚张攻捷,尤而效之,其罪弥大。’”[1]31封演的记述告诉我们以下信息:

首先,写作并上呈露布文在南、北朝时已成惯例。韩显宗大破齐军却不作露布,高宗觉得非常奇怪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因为“诸将获贼二三驴马”都要“皆为露布”的。

其次 露布文章的篇幅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大幅度加长了,从所谓“高曳长缣,虚张功捷”似可推测其文风当已经受到六朝骈文的浸染。

南北朝时期露布广泛使用必然推进露布文体的成熟,出现了一些擅长露布的文士。《世说新语》:“桓宣武北征,……会需露布文,唤袁(虎)倚马前,令作,手不辍书,俄得七纸,殊可观。”[12]《魏书•卷七十•列传第五十八•傅永传》:“高祖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13]《北史•卷三十•列传第十八•卢恺传》:“武帝建德四年,李穆功拔帜关、柏崖二镇,命恺作露布。帝读大悦曰:‘卢恺文章大进。’”[14]东晋袁宏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写出长达七页纸的露布文,可见文思敏捷,追求内容的铺陈丰赡,这与骈文的兴起应当不无关联。北魏著名的文士傅永“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北周武帝盛赞卢恺露布文大有进步,都说明露布文的写作在当时深受重视,这些记述与上引《封氏闻见记》表明专用于军事文告的露布文在南北朝获取了独立的文体地位。

露布文体独立的标准首先应该是内容上具有针对性和排他性,也就是说露布文只为报捷而作,这样才可与它的“近亲”区别开来。

过去的研究者一直以没有一篇南北朝时期的完整露布文留存下来为遗憾,认为露布文的成熟形态只有借助唐初露布文中去回溯寻觅。但是梁代释僧撰《弘明集》卷14中却保存了《破魔露布文》一文,虽然不是现实战争的报捷露布文,但是它产生于南朝时期,显然是借用了当时流行的露布文体的谋篇和行文,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15]。

这是南北朝时期佛教为了传扬佛法虚构的一个破魔战争大获全胜的故事。首先值得关注的是在这篇破魔露布之前还另有一篇《檄魔文》,这可算作露布文在南北朝时期获得文体独立的力证。全文1 500多字,可谓鸿篇巨制,可见袁宏“俄得七纸”不是虚言。文章内容记述了“征魔大将军”率领佛门众将打败魔王波旬的经过,从结构上看已经与唐初骆宾王的露布文基本相同。先是介绍了指挥和参战的佛将,接着将如来佛的功绩大肆渲染了一番,与魔王的罪恶构成鲜明对比,彰明了战争的正义性。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双方交战的过程,自然环境的恶劣、斗智斗勇的惊险,给人飞沙走石,昏天黑地的激战感觉。战胜之后对佛教的广大无边又进行了一番礼赞,全文几乎全用骈俪句式。可以说,脱去佛教的外壳,就是一篇典型的报捷露布文,其结尾处的“露布以闻”是唐宋以后露布文必用的格式。元代潘昂霄撰《金石例》总结了露布文写作的范式“露布式”,将之与本文对照,若合符契。

以上文为例,成熟定型的露布文体除句式上追求骈化以外,结构上往往分为相对固定的四个部分:首先由主帅向本方的“王”(现实世界中即指皇帝)汇报参战将帅官阶和名号;接着交代战事起因,彰彼之恶,显己之正义,这一部分内容与檄文的相关内容有类似之处;最为精彩在对双方交战经过的叙述和描写,优秀之作常能做到刻画全面,重点突出,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当然都是以己方战胜为结局。露布文结尾的部分几乎都是雷同的告捷文字,在告捷的同时也就是诏告天下,宣扬了国威君威。

四、隋唐以后:露布文创作的时文化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到,在隋以前,战胜之后上呈露布虽然已是经常性的行为,但还不是礼仪化的国家制度。隋文帝统一南北,重建统一的封建国家,在重修礼仪制度的过程中,宣读露布被列为军礼,成为朝廷借机张扬国威的盛典。《封氏闻见记》载:“隋文帝时,诏太常卿牛弘撰《宣露布仪》。开皇九年平陈,元帅晋王以驿上露布,兵部请依新礼。集百官及四方客使于朝堂,内史令称有诏,在位者皆拜,宣露布讫,舞蹈者三,又拜。郡县皆同。自后因循至今不改。”[1]31露布列为军礼,是对其新闻传播功能的强化,最大限度地发挥露布文的新闻价值。

《宣露布仪》自隋朝开始颁行,“自后因循至今不改”,封演所说的“至今”是指到他所处的唐代中叶。实际上,这种礼仪一直在此后的各个封建王朝绵延未绝,并且不只是因循不改,而是程序越来越繁复琐细。宣扬露布被上升到国礼的高度,那么用于在行礼过程中宣读的露布文当然也会备受朝廷重视。隋代国祚不长,露布文没有留存,唐宋时代是露布文创作的� 《文献通考•卷三十三•选举考六》:“三省言唐世随事设科,其名有词藻宏丽文章秀异之属。……诸如诏诰、章表、箴铭、赋颂、赦敕、檄书、露布、诫谕,其文皆朝廷官守日用而不可阙,……(绍圣)二年诏立宏词科,……所试者章表、露布、檄书用四六。”[16]研究者多引此段文字,认为露布文从哲宗绍圣二年才开始被纳入科举,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引文中所谓“词藻宏丽文章秀异之属”唐代制举中的科名,绍圣二年罢制举之后,但是三省官员又上言认为一些朝廷官守日用的文体不可废除,露布即在其中,而他们正是援引了唐代的旧例来说服哲宗,有理由据此推测露布文在唐代已经被纳入了制举。上述材料还明确地告诉我们:在南北朝时期由于时代文风浸染,露布文选择了骈俪的体制,至此则正式规定了考试露布文必须采用四六文体。还要顺带提出的是,在这份奏章中,“赦敕”和“露布”已经被分列为两种不同的应用文体。隋唐以后,露布文不仅在每次战胜之后才会被创作使用,而是成为了士子们日常练习写作的必修课,如果说南北朝时期露布文采用骈体体现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那么,自唐宋以后,露布文的骈俪句式和行文体制则是多了人为的固化。元代潘昂霄甚至总结了露布文写作的范式,称为《露布式》,犹如今天公文写作的模板:“尚书兵部……臣某言……臣闻……恭惟皇帝陛下……臣等……臣无任庆快激切屏营之至。谨遣,某官奉露布以闻。”[17]

露布文与军事结合日趋紧密的汉末三国时期,其主要职能是传递军事情报,发挥其灵活、快速的传播特点,具备新闻文体的公开性、时效性,其文学性还没有得到凸现。南北朝时期,骈文的兴起促进露布文的骈体化,整齐的骈句,华丽的词藻与战争内容相结合,既便于朗诵,也增长气势,这是露布文学性的鲜明体现。唐宋以后露布文列为宏词科的考试内� 而且作为礼仪文体,作者的创作自由度被限制在合体中式的有限范围之内,创作主体的个体性差异几乎完全消弭于单一主题之中,在符合程式要求的前提下,追求词藻富丽精工、强调铺陈赞誉可能是士子们比试高下的主要着力点了。初唐骆宾王的露布最能体现此种文风。封演就曾批评说:“近代诸露布,大抵皆张皇国威,广谈帝德,动逾数千言,其提要不烦者鲜云。”[1]31据徐明《”露布”考释》,宋代以后的露布文较之唐前篇幅稍有精简,叙述战事侧重有所不同,所言基本符合实际,但是露布文作为一种程式化的礼仪文体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也是其在散文研究史上少受关注的原因。但是作为一种新闻文体,它在古代新闻传播史上地位和曾经起到的作用值得探讨。

参考文献:

[1] 封演。封氏闻见记校注[M].赵贞信,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

[2] 夏国宝。“悬书”“露布”漂流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6):45-49.

[3] 黄春平。论汉代露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4(3):152-158.

[4] 李平。略论露布的职能演进[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3):17-19.

[5] 吴媛。《文心雕龙》对“露布的误解”[J].太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78-79.

[6] 易扬。论“檄”与“露布”[J].长沙大学学报,1999(4):22-27.

[7] 徐明。“露布”考释[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2(2):29-33.

[8]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69.

[9] 东观汉记[M].刘珍,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157.

[10]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1] 刘勰。文心雕龙注[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377-378.

[12] 刘义庆。世说新语[M].徐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

[13] 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437.

[14] 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179.

[15] 释僧。弘明集[M]//大正藏第52册。台北:新丰出版社,1975.

[16] 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315.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