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你知道写散文的精髓是什么吗?
困惑
作者:席慕蓉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途,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唐·韦应物
刚刚离家一个人去欧洲读书的时候,写了好多家书,厚厚的,每一封都总有十几页。
那时候,父亲从台湾也给我写了许多,信里常有令我觉得很温暖的句子。有一封信里,父亲这样说:“在家时的你,就爱一个人到处乱跑,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海的,我总觉得你是我五个孩子里最不听话的一个,就像一匹小野马。现在,小野马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了,我还真有点不放心,有时候会轻轻叫你的名字。小野马,离我们老远老远的小野马啊!你也开始想家了吗?”
在异国冰寒的夜晚里读着父亲的信,热泪怎么也止不住地滚落了下来。心里恨不得能马上回到父亲的身边,可是,即使是当时那样年少的我也能明白,有些路是非要一个人往前走不可的啊!
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的。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支撑着自己的,也许就是游牧民族与生俱来的那一份渴望了罢。渴望能找到一个世界,不管是在画里、书里,还是在世人的心里,渴望能找到一块水草丰美的地方,一个原来应该还存在着的幽深华茂的世界。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然在这条长路上慢慢地摸索着。偶尔在电光石火的瞬间,好像那美丽的世界就近在眼前,而多数的时间里,所有的理想却都永远遥不可及。
在这条长路上,在寻找的过程中,付出的和得到的常常无法预料。一切的现象似乎都彼此对立却又都无法单独存在,欣喜与歉疚,满足与憾恨总是同时出现,同时逼进,并且,谁也不肯退让。而在这些分叉点上,我逐渐变得犹疑与软弱起来,仿佛已经开始忘记我要寻找的到底是一些什么了。难道,这就是年少时的我所不能了解的人生吗?那个无忧无虑、理直气壮的小野马到哪里去了呢?
对于眼前的处境,对于自己的改变,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混乱与不安,在这一条迢遥的长路上,我难道真的就只能做一个迷途的过客而已吗?而这并不是我当初要走上这条路来时的原意啊!
我能不能有足够的智慧来越过眼前的困境?能不能重新得到那片宽广宁静的天空?能不能重新拥有那跑沙跑雪独嘶的心情?还有,我那极为珍惜的,在创作上独来独往的生命?在静夜的灯下,我轻轻问着自己,能还是不能呢?
四月,一树一树的花开经典散文
喜欢四月,来自于林徽因,来自于她那句“一树一树的花开”。
三月,一串春情勃发的日子,已让我春心摇曳,忘乎所以。走进四月,那种心境还在,那种情愫依然。
是林微因的“一树一树的花开”,让我猛然惊觉:四月,其实展示的,是春天中的春天,是春之凝重,春之绵延。
四月,从三月长大而来,多了些淡定和从容,多了些隽永与辽远。
四月天,蔚蓝轻暖;四月地,姹紫嫣红。然,天地之间,却飘过岁月的沧桑;氤氲着时光的憧憬。
四月,好一个充满魔力的时节。
三月的欣喜,似乎在四月显得有些清浅。春的厚重,在四月嫣然。
白居易留下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更让人浮想联翩。
四月,花开花也落。朵朵的绽放,香溢满园;片片的落红,芬芳满地。花开,随风摇曳,轻舞旋律。花落,纷纷扬扬,流光溢彩。有一种浪漫,有一份期待,在四月静静蔓延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或许是四月心情的真实写照,美景处处皆有,希望永远都在。
四月的天空,更加明净。四月的树木,有一种说不出的空灵。走在柳绿花红中,轻触春风,静披暖阳,凝望落花的'枝头已长出的幼小果实,不期然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成熟的春,是走向收获的日子。
四月,似歌,波澜起伏;四月,像画,斑斓明媚;四月,是诗,意境悠长。
四月是精灵,曼妙地触动人们心的柔软处;四月是天使,机灵地牵引着人们向往的魂灵。
四月,更是一树一树的花开,将希望写满了天地人间,并且,悠长悠长……
这本书的封面是一片小雏菊,在这片小雏菊的上方,有七行用金色刻上去的《一棵开花的树》。这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不禁慢慢地吟诵了起来。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有人说,爱情是缘份;爱一个人与不爱一个人,是感觉,是无法选择的,任何的努力都是刻意的勉强;然而,茫茫人海中,又有多少人排着队,拿着爱的号码牌,苦苦等待,爱要拐几个弯才会来呢?诗中的那位女子,总是站在“必经的路旁”等待爱情,做到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他看。“慎重”一词把等待中的忐忑描写的淋漓尽致,又细写了这位女子在等待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一面。她用一颗自己最火热的心去倾听爱情的心理活动。人生匆匆,但是在无声中逝去的又何止爱情呢?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而当他“终于无视地走过”那落了一地的并不是凄美的花瓣,而是一个少女凋零了一地的心,是血、是失望、失落,如泣如诉,其凄凉之状况,催人泪下,替文中少女感到惋惜。然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那落了一地的少女的心竟还不觉后悔,却还在等待着。
哎,几百年的苦求来的却是没有结果的等待,然而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她也竟是没有灰心过,也没想到放弃。她只希望他可以注意一会自己。难道这一点小小的要求也将变成奢求吗?
花落了,季节更迭了,来年还是好风光。往事如烟,随风而逝,既爱,爱已倾城,也许相逢一如从前,只是花落了,季节更迭了,来年还是好风光,你呢?经年后,你还是从前的你吗?
这棵树虽然不会叹息,但是这哀怨的声音却又的的确确是从这首诗直传到我心里的。
“若相惜,便知足;若相知,便明了;若相守,便无悔。”这又是她在另一首诗中对这棵树若有若无的回答。
“从妖娆到凋零,只是遵守昙花一现的宿命,魂归梦里。而我,却在繁华颓败时傻傻地守护这那至极美丽不放手。”或许,这又是那棵树在内心最深处的话,只是在偶然时被人们发现了吧!
人生就像一场梦,梦醒后一切又回到现实,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唯一收留你的只是你自己的影子;所以,请学会放弃,放弃也是一种美,退一步也许可以海阔天空。
她是一名有名的画家,但在她的世界里,画笔绘出了大半绚丽的天空,然而,那一小半,她却拿起了笔,挥散了另一片灿烂的彩虹。她,就是席慕容。
她的散文集没有约束,没有界线,那是自由自在的写作把自己生活的点滴、感悟都一并书写出来,把自己的所想、所见、所闻以文章的形式吐露出来。
席慕荣在《槭树下的家》一文描写了一个温馨的、幸福的家庭,另人羡慕。
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她被鸟的鸣声吵醒。几十只小鸟在窗外的槭树上集合吵闹,那声音特别细又特别娇,可以听出来它们的雀悦和欢喜。
而且孩子们也开始唱歌了,就在窗外的槭树下。仔细分辨,孩子们有的坐在矮墙上,有的是趴在树上,他们不时发出叽叽咯咯地笑声,那种极单纯的快乐。席慕容在文章中,把孩子们清脆和圆润的笑声比喻成“像荷叶上的露珠,风吹过来就滑来滑去,圆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
把无形的声音比作有形有色的露珠,这种瞬间的感觉,她都能及时扑捉,表现了席慕荣细腻的笔法和敏锐的情怀。
她说:“原来平凡的人生里竟然有着丰盈的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她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满了感动与感谢。
在文中丈夫呵止孩子们“小声一点儿”。她把这平常人也都有过的,平平淡淡又细致入微地关爱当作了一杯美酒,细细地品味。她写道:“其实这时,我已经完全醒了,可是我愿意假装安静地躺在床上,享受他给我的关怀。我把脸贴近他的枕头上,呼吸着我最熟悉的气息,枕头套的布料细腻而光滑,触到我的脸颊上,有一种很舒服的凉意,这就是我的家,我的亲人,我热烈的爱着的生命和生活”。我只想在自己那样熟悉和那样亲切的环境里,在和自己极为相似的人群里,安心地生活,安心地爱与被爱……
看过席慕荣写的《槭树下的家》,我不禁联想到小时候爷爷奶奶院中的那棵高大挺拔的桂花树。
春天也长出好软好软的叶子,嫩紫色的叶舒展开后就变成变成淡绿色,绿得诱人!虽然不开花,但一簇簇的叶子,散发着独有的气味。爷爷会用长长的竹钩把它们钩下来,一朵一朵叶子花似地飘落在地下,我便像大人似的,拎着塑料袋把它们收集起来,留着尝鲜儿。
夏天出投下整片的浓荫,风吹过来也是要多晾快有多凉快!我常常在树下拉着爷爷奶奶一起乘凉,求他们讲故事给我听。……
秋天,叶子逐渐落了,铺在地上,像等待飞翔的红黄色的蝴蝶,我无限怜惜地捡起三五片夹在书页中,写上年、月、日,然后把它们珍藏起来。虽然叶子落了,但桂花开始散发出迷人的香气,路人走过,无不停下脚步享受一下。那淡淡的香气,十里飘香,邻居乡亲总会要一点去做桂花糕和桂花酒。
冬天树叶都落下来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让我不禁想到:“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岁月无意,落叶有情。我愿意让自己也变成一片叶子,珍惜春色,珍惜生活,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阳光、雨露,尽情享受家人给予的温情和关爱。
明镜
假如你知道自己这样做并没有错的话,那么,你就继续地做下去,不要理会别人会怎样地讥笑你。
相反的,假如你觉得事情有一点不对劲,那么,任凭周围的人如何纵容,如何引诱,你都要拒绝他们。
因为,在你心里,一直有着一面非常清冽的镜子,时时刻刻地在注视着你。它知道,并且也非常爱惜你的清纯和正直。
二岁,住在重庆,那地方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金刚玻,记忆就从那里开始。似乎自己的头特别大,老是走不稳,却又爱走,所以总是跌跤,但因长得圆滚倒也没受伤。她常常从山坡上滚下去,家人找不到她的时候就不免要到附近草丛里拨拨看,但这种跌跤对小女孩来说,差不多是一种诡秘的神奇经验。
有时候她跌进一片森林,也许不是森林只是灌木丛,但对小女孩来说却是森林,有时她跌跌撞撞滚到池边,静静的池塘边一个人也没有,她发现了一种“好大好大蓝色的花”,她说给家人听,大家都笑笑,不予相信,那秘密因此封缄了十几年。
直到她上了师大,有一次到阳明山写生,忽然在池边又看到那种花,象重逢了前世的友人,她急忙跑去问林玉山教授,教授回答说是“鸢尾花”,可是就在那一刹那,一个持续了十几年的幻象忽然消灭了。那种花从梦里走到现实里来。它从此只是一个有名有姓有谱可查的规规矩矩的花,而不再是小女孩记忆里好大好大几乎用仰角才能去看的蓝花了。
如何一个小孩能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池塘边窥见一朵花的天机,那其间有什么神秘的召唤?三十六年过去,她仍然惴惶不安的走过今春的白茶花,美,一直对她有一种蛊惑力。
如果说,那种被蛊惑的遗传特质早就潜伏在她母亲身上,也是对的。一九四九,世难如涨潮,她仓促走避,财物中她撇下了家传宗教中的重要财物“舍利子”,却把新做不久的大窗帘带着,那窗帘据席慕蓉回忆起来,十分美丽,初到台湾,母亲把它张挂起来,小女孩每次睡觉都眷眷不舍的盯着看,也许窗帘是比舍利子更为宗教更为庄严的,如果它那玫瑰图案的花边,能令一个小孩久久感动的话。
梦里,那一树梨花开散文
从来不曾设想过那一树花开会以梦的形式出现,也从来不知道那一树花开,在我生命旅途中竟然是那么的重要。不管过去了多少年,不管岁月如何更迭,她始终都没有退去最初的色彩。梦见她的时候,她依旧如当年一般开的灿烂、开的精神、开的饱满。只是我却早已不再是当初的我。我的心早已锈迹班驳,布满了尘埃,再怎么擦拭都做不到明亮如昔了。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对已逝的青葱岁月,我除了以一声幽凉的叹息来祭奠以外,真的再也找不到什么语言来表达那份失落的心情了。
从梦中惊醒,我的心无比恐慌。我知道这一束花开,唤起的不单是我对童年往事的追忆,还有红颜渐老那一丝潜藏在心底的悲凉。曾天真烂漫,少年不知愁滋味,整天飞奔在阡陌之间,全然不知世间疾苦。那时候的日子虽然清贫,但我却感觉那是我一生中最甜美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年轻温柔的母亲,英俊潇洒的父亲,年幼的我和妹妹,一家人就这样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守着那一树花开,过着平静而又弥漫着温情的日子。现在屈指算来,离开已经有三十年了,一家人生活在都市,每天穿行于繁华闹市中,上下班的脚步总是匆匆复匆匆;抬头看见的不是蓝天,却是一幢幢高楼;行走在街上总是熙熙攘攘,比肩接踵的人交汇于某一个路口,而后便各奔东西。没有热切的招呼,更没有亲昵的寒暄,陌路上遇见的人,只是过客,留给人的永远只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相逢却并不相识,不用为那梨花一般干净的微笑而动容,更不用为那阴风一般惨淡的愁容而挂怀,不知道这是一种洒脱还是一种冷漠。忽然很想念那个地方,想念那个叫做故乡的地方,想念那一树花开,想念那一树雪白的梨花,想念风一吹,下起的那一场场纷纷扬扬的梨花雨……
现在正是阳春三月,正是花开的好时节,杏花开了、迎春花开了、桃花也开了,触目处全是花朵。在这些花朵中我寻觅着梨花的身影,却总也遇不着,她好像在我的世界里彻底的。消失了,我心怅然。有时候我甚至开始天真的以为梦会再一次光临,每到入睡之时,竟有了几分莫名的期待。悠悠往事越经年,梨花不曾入梦来。在等待了若干个晚上以后,我终于明白,那一树花开的景象除了那一次偶然光顾以后,是再也不会在我的梦中出现了,不管我怀有的是怎样一颗迫切虔诚等待她的心,她都不会,不会再来了,我心怅然……她就象我的童年,我的青春一样,在我浑然不觉当中消失了,等我惊觉时,才发现她们已经将我遗弃了好长一段时间。又或许是这些年在异乡我只顾着奔跑,只顾着寻找更美的风景,而忘记了她的存在,她一怒之下,便将手放开,没有了她的牵引,我则象断线的风筝一样,飞着飞着便挂在了异乡,再也回不去了,这一挂便是三十个春秋。这三十个春秋里,我们好象秉承了某种约定,谁也不去惊扰谁。想起也好,忘记也罢,她始终都在那里,以一树花开的模样,等待。而我,淡然也好,执著也罢,始终都将她放在心底和着血液一起,流淌。
每年春天,花儿竞相开放别具特色,油菜花开的热烈奔放,桃花开的如脂似玉,海棠花开的妩媚妖娆,简直是美不胜收,只是这些花的美,似乎都不能让我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似乎都不能彻底地让我诚服。只有梨花至纯至真,至雅至精的样子才能将我征服,事实上,这挂在异乡的三十载,梨花其实一直都静静的开在我心深深处,从没有过凋零和枯萎,一天也不曾有过!只是我固执的不愿意去承认不愿意去触及罢了。如果不是梦,或许我永远不会知道,那一树花开,其实早已与我的生命融为一体了,我的心,便是培植她的土壤,她也只有在我的心上,才会开得如此的风情万种,才会开得如此的让人朝思暮想……
记得初见她的诗和画,本能的有点趑趄犹疑,因为一时决定不了要不要去喜欢。因为她提供的东西太美,美得太纯洁了一点,使身为现代人的我们有点不敢置信。通常,在我们不幸的经验里,太美的东西如果不是虚假就是浮滥,但仅仅经过一小段的挣扎,我开始喜欢她诗文中独特的那种清丽。
在古老的时代,诗人“总选集”的最后一部分,照例排上僧道和妇女的作品,因为这些人向来是“敬陪末座”的。席慕蓉的诗龄甚短(虽然她已在日记本上写了半辈子),你如果把她看作敬陪末座的诗人也无不可,但谁能为一束七里香的小花定名次呢?它自有它的色泽和形状,席慕蓉的诗是流丽的、声韵天成的,溯其流而上,你也许会在大路的尽头看到一个蒙古女子手执马头琴,正在为你唱那浅白晓畅的牧歌。你感动,只因你的血中多少也掺和着“径万里兮度沙漠”的塞上豪情吧!
她的诗又每多自宋诗以来对人生的洞彻,例如: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
又如:
爱原来是没有名字的
在相遇前等待就是它的名字
《爱的名字》
或如: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窗前的青春
青春有时候极为短暂,有时候却极为冗长。我很知道,因为,我也曾如你一般的年轻过。在教室的窗前,我也曾和你一样,凝视着四季都没有什么变化的校园,心里猜测着自己将来的多变化的命运。我也曾和你一样,以为,无论任何一种,都会比枯坐在教室里的命运要美丽多了。
那时候的我,很奇怪老师为什么从来不来干涉,就任我一堂课一堂课地做着梦。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他也和今天的我一样,微笑着,从我们年轻饱满的脸上,在一次次地重读着那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青春呢。
青春有时候极为短暂,有时候却极为冗长。我很知道,因为,我也曾如你一般的年轻过。在教室的窗前,我也曾和你一样,凝视着四季都没有什么变化的校园,心里猜测着自己将来的多变化的命运。我也曾和你一样,以为,无论任何一种,都会比枯坐在教室里的命运要美丽多了。
那时候的我,很奇怪老师为什么从来不来干涉,就任我一堂课一堂课地做着梦。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他也和今天的我一样,微笑着,从我们年轻饱满的脸上,在一次次地重读着那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青春呢。
青春,在飞扬的时光中消逝。
如果,有什么可以让我哭让我笑的话,那就是走过的如花岁月。那时,大家都如风飘扬,在青春的年华中打马而过;那时,大家都很纯洁,在月光和微风中敞开自己。生命,如同一场真实的电影,慢慢流淌。
人人都说,席慕容有着圆融丰满的人生。在她平和而珍惜的心态下,青春具有了立体感。教室里的青春是少年男女的一个优美而纯洁的梦,在窗前,在老师的微笑默许下,学生做着一个又一个天马行空的梦。在想象和回忆中,老师和同学都在品味着不一样的人生。
生活,有滋有味。
在作者的笔下,青春如同五彩斑斓的梦在不断的展开。里面的人物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享受着生活带来的种种。让人在阅读之余钦羡不已。作者把自己放进一个课堂中,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感受学生的思想和微笑,回忆自己曾经走过的岁月。角色的对调,对比的应用,使人物丰富而有立体感,把作者心中那种平和而感恩的心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月色下微微感叹,感叹那逝去的如水青春。
读席慕容的文章,细小的字句在千回百转中流淌心中。那不一般的思绪,在心中渐渐沉淀,形成一股细流。点点滴滴,在心
写给幸福
作者:席慕容
在年轻的时候,在那些充满了阳光的长长的下午,我无所事事,也无所惧怕,只因为我知道,在我的生命里有一种永远的等待。挫折会来,也会过去,热泪会流下,也会收起。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气馁,因为,我有着长长的一生,而你,你一定会来。
今天,阳光仍在,我已走到中途。在曲折颠沛的道路上,我一直没有歇息,只敢偶尔停顿一下,想你,寻你,等你。
雾从身后轻轻涌来,目光淡去,想你也许会来,也许不会,我开始害怕了。也开始对一切美丽的事物怜爱珍惜。不管是对一只小小的翠鸟,还是对那结伴飞旋的喜鹊;不管是对着一颗年轻喜乐的心,还是对着一棵亭亭如华盖的树,我总会认真地在那里面寻你,想你也许会在,怕你也许已经来过了,而我没有察觉。
日子在盼望与等待中过去,总觉得你好像已经来过了,又好像始终还没有来,你到底在什么地方呢?你到底是什么模样呢?
总有一天,我也会跟所有的人一样老去的吧?总有一天,我此刻还柔软光洁的发丝也会全部转成银白,总有一天,我会面对一种无法转圜的绝境与尽头;而在那个时候,能让我含着泪微笑着想起的,大概也就只有你,只是你了吧?还有那一艘我从来不曾真正靠近过的,那小小的张着白帆的船。
让我们来做他的“美的导师”。
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径,我们先从最容易,最直接的做起。就是:多带他们接近大自然。
观察儿童画,我们可以发现,越年幼的孩子,对自然界的向往越大。他们作画的题材虽然以小我为中心,但是,每一张图上,总不会忘记加上一个太阳公公、一座山或者一朵小花。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创作的泉源,孩子们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幼年时一切的记忆都会深深地留在心中。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表面上也许行不出来有什么不一样,不过,我可以向你保证,你的苦心和你的努力绝对不会白费的。
至于如何培养这种接触呢?我想,从婴儿能够出户接受日光浴时便可开始了。当然,假如你相信胎教的话,那么,你可以开始得更早。假如家居在乡下,或者近郊,那比较没有问题,但是假如家居在闹市里,做母亲的就要稍微辛苦一点了。
有一位女作家,在孩子幼时,因为家居在台北植物园附近,她常常带着孩子去散步。在散步时,总会教年幼的孩子辨认一两样植物,除了辨认名称以外,还仔细观察花、叶、枝的不同。孩子长大以后,母亲逝世了,这个孩子在追念母亲的文字之中承认:虽然和母亲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但是最难忘的,仍然是幼年时在植物园中的散步。
试想一下,一个年轻的母亲,牵着幼儿稚嫩的小手,在绿荫深处漫步,这个行动的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母亲从其中也能得到很大的快乐,更何况幼小的敏感的心灵呢?
也许有些母亲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第一没有时间,第二家不住在植物园附近,第三散步是需要闲情逸致的,生活这样紧张,工作这样繁重,哪能天天带孩子散步。给他们吃,给他们穿,就已经很费力了。
《中国母亲底书》的作者张天麟先生,说了句很发人深省的话:——中国不患物贫而患心穷。
“心穷”!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中国人很爱贴标语:“现在的儿童,就是将来的栋梁”。“儿童是民族的幼苗”。每个成人都会点头称是,并且也深信不疑。但是,却没有人,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儿童的心灵的充实。没有灌溉的幼苗会长得好吗?
其实,儿童所需求的,我们很容易就可以使他们满足。就像一天工作完毕后,父母可以带孩子们在家居的附近散一下步,在阳台上浇一下花。也许一天只要十分钟,假如不能天天实行的话,哪怕一个星期两次,一次也行。让孩子们和你一起观察这个世界,让大自然走进他们心中。
孩子们会知道感激的。
在欧洲,被乡愁折磨,这才发现自己魂思梦想的不是故乡的千里大漠而是故宅北投。北投的长春路,记忆里只有绿,绿得不能再绿的绿,万般的绿上有一朵小小的白云。想着、想着,思绪就凝缩为一幅油画。乍看那样的画会吓一跳,觉得那正是陶渊明的“停云,思亲友也”的“图解”,又觉得李白的“浮云游子意”似乎是这幅画的注脚。但当然,最好你不要去问她,你问她,她会谦虚的否认,说自己是一个没有学问没有理论的画者,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这样直觉的画了出来。
那阵子,与法国断交,她放弃了向往已久的巴黎,另外请到两个奖学金,一个是到日内瓦读美术史,一个是到比利时攻油画,她选择了后者,她说,她还是比较喜欢画画。当然,凡是有能力把自己变成美术史的人应该不必去读由别人绘画生命所累积成的美术史。
有一天,一个欧洲男孩把自家的一棵樱桃树指给她看:“你看到吗?有一根枝子特别弯。你知道树枝怎么会弯的?是我爸爸坐的呀!我爸爸小时候偷摘樱桃被祖父发现了,祖父罚他,叫他坐在树上,树枝就给他压弯了,到现在都是弯的。”
说故事的人其实只不过想说一段轻松的往事,听的人却别有心肠的伤痛起来,她甚至忿忿然生了气。凭什么?一个欧洲人可以在平静的阳光下看一株活过三代的树,而作为一个中国人却被连根拔起,“秦时明月汉时关”,竟不再是我们可以悠然回顾的风景!
那愤怒持续了很久,但回台以后却在一念之间涣然冰释了,也许我们不能拥有祖父的樱桃树,但植物园里年年盛夏如果都有我们的履痕,不也同样是一段世缘吗?她从来不能忘记玄武湖,但她终于学会珍惜石门乡居的翠情绿意以及六月里南海路上的荷香。
在待产室里呻吟的她,终于哭了起来。
心里好害怕,好后悔。多希望这些不过是一场恶梦,梦醒了以后会发现自己仍然象平日一样的自由,仍然在漫山遍野地游荡,做自己爱做的事,而不是象现在这样,被困在一张有着金属栏杆的床上,被排山倒海的剧痛所折磨着,怎样也不肯停止,怎样也无法脱身。
她哭得很厉害,阵痛袭来时甚至喊叫了起来:"我不要!我不要啊!"
是的,她不要这种命运,她不喜欢这种命运,心里发下重誓,希望这一切赶快过去,而没有下一次了,再也不要重复这种可怕的经验了。
孩子终于生下来了,在力竭后短暂的昏迷里,觉得有人抱住了她,那温柔的拥抱是她所熟悉的。是她的丈夫正在不断地低唤她,轻声安慰她,然后,突然之间,丈夫开始哭泣,并且在她耳边反复地说:"再也不要生了!以后再也不要生了!"
自从相识以来,她从来没有看过丈夫哭,从来不知道,那样坚强的男子也会流泪。可是,现在,那个一直为她挡风挡雨的男子竟然抱着她痛哭了起来,大滴大滴的热泪滴在她额上。
在刹那之间,她忘却了一切痛苦和惊惶,心中竟然充满了一种炽热的欢喜。她的身体虽然象在烈日烤炙下寸寸碎裂的土地,但是,在那疼惜的泪水滴落之后,遍野在霎时竟然开出一大朵一大朵喜悦的花来。
黑暗的长夜已经过去,产房窗外是那初升的朝阳,耳旁有孩子嘹亮的啼声,身边有丈夫温柔的陪伴,那幸福的感觉是怎样狂猛地向她卷袭过来啊!
她发现,自己正在重复着一个同样的意念,在心里,她正在反复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要,一定还要再为他生一个孩子。"
她果然是这样做了,并且,无惧也无悔。
和梁间燕子的呢喃。
爱你,暖你,盼你,
轻挽云袖,流水清阙,
在光阴的菩提下,
素心如简,低眉静婉,
平淡相依,白首不离。
理想
我知道,我把这世界说得太理想化了。可是,我并没有错,如果没有理想,这世界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面貌呢?
理想,在实现以前,有很多名字,它们是:幻想、妄想、白日梦,和不可能。
可是,就是它,使得一个只能爬行的看鸭子的小男孩,变成了受众人崇敬的学者与勇者。也就是它,使得一个患病二十多年,只有小学学历的女孩写出那么多本喜悦和美丽的书。
我们不能再找借口说他们的成功是因为“得天独厚”了。非承认不可的是: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他们有理想,并且,坚信不移。
席慕容给我的一树花开散文
第一次读到席慕容的诗,是在喧闹的下午课后时间。我沉浸在那些美丽的文字中,使我看不到教室里嬉戏打闹的同学,使我听不到周遭高谈阔论的声音。似乎刹那间,那一个个黑色的油墨文字,都长出了翅膀,带着我飞到与世隔绝的地方。那里,仿佛是一片荒凉的原野。在原野与地平线交际的地方,有一棵开满繁花的树,静静地在风中飘飞着花瓣。那些花瓣寂寞地旋转凋零,一片一片落地无声。一种轻轻的凉,一种微微的痛,贯彻了我的心扉。这首诗便是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喃喃地念着诗,我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个场景。有一年暑假从省城坐火车回家,火车从一个隧道钻出的时候,我透过车窗看到隧道顶上光秃秃的蜿蜒山脉上,有一棵开满了白色花朵的大树。家乡的山土质不好,山上大多是杂草,很少有大树。这棵不知名的大树,就那么突兀地立着,那么孤单地立着。满树沉甸甸密麻麻的白色花朵,看上去热闹非凡,可是在四周的空旷中,却越发地显得寂寞。我就一直看着那一树的花,直到火车转弯看 那时我心里有一种类似可惜却又说不出的感觉。不料,如今席慕容用诗的语言,用这忧伤而又唯美的旋律和节奏,说出了花的心事,表达了我心中无法言说的感受。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整本诗集。从下午到傍晚,在缓缓变暗的光线中,听着一个女子呢喃,浪漫中隐含着忧伤,唯美中散发着禅意,真正地符合了当时年少的我那种青涩迷茫的心境。
实在太喜欢这些诗句了,专门找了个笔记本,把喜欢的诗句,工工整整地摘抄了下来。在紧张的功课之余,拿出来默默地看一会,便能舒缓了压力,放松了心情。这个本子一直陪伴着我,虽然几经迁徙搬家,直到现在这本子还在我家的书架上放着。虽然翻得不如以前频繁了,偶尔还是会随手翻阅一下,读两句已经熟知于心的诗句,仿佛能听到年少时心里花开的声音。
读过席慕容的诗作之后,我又有机会读到了席慕容的散文。读诗的时候会心痛,为她诗中寂寞的等待;读诗的时候会迷惑,为她诗中欲语还休的感情。而读她的散文,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自然真实,一种平和淡泊。
她是蒙古人,在文中写她对故乡的草原深深的情结。她很喜欢花,在文中很细致地写她遇到的各种花,因为她说她喜欢“伴随着那一朵花同时出现的记忆”。她是个画家,是教美术的老师,她最喜欢写荷画荷,她说“总觉得荷花是一个似曾相识的友人,并且,在初识的那一次就是一见倾心,不忍离去,就这样过了几千年”。她写她的。亲人,文中是满满的家庭的温馨,她写当歌唱家的姐姐听到她唱歌就跑到屋外,怕人误会是自己在唱歌的情景,她写她先生听说她要去唱歌便说要“杀了她”的戏谑话语,都让人感觉到这一家人相处的亲切欢乐。她写她的朋友同学,他们都那么友善,他们相处的时光里总是有清风明月相伴的美好。她还写到那可怕的数学考试给她留下的噩梦,让那时学生时代的我,不免心有戚戚焉。
当然,她的文中也写到了她的爱情。《骗婚记》里,她写了和先生恋爱前,她先生假装爱打乒乓球,总是陪她打球输了后请她散步;而她,在他感冒生病后假装贤淑熬了稀饭给他吃。这种小小的爱情伎俩,都是源于两人的相互倾心两情相悦。这爱情如此真实,真实得就好像我身边的同学,为了喜欢的人特意绕远路回家,就是为了和喜欢的人一起走一段路。当然,这爱情不只是美得真实,寂寞得也很真实。记得有一篇文,她写到,先生去做他的物理实验了,她在画室画画,留下女儿一个人在画室外安静地等待。看到这些文字的刹那,我突然感受到了看诗时的寂寞感。他们相爱相伴,可也各自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这样的爱情,不如三毛描写的爱情那么悲壮,也不如琼瑶描写的爱情那么天崩地裂,可是,却如春风般让人情不自禁地眼里带了温暖的笑。
席慕容唯美的文字里,总有一种淡淡的伤感。这伤感,缘于她对美好事物易失去的担忧。生活总是残忍地用时光、用离别带走我们曾经的美好,只留给我们记忆。这怎能不令人伤感呢?正因为有了这怕失去的伤感,我们才能够更珍惜当前的美好吧?
有一次和同学谈起席慕容。那个女生很失望地说:“哎呀,席慕容长得一点也不漂亮。”书的封面上有席慕容的照片,一个圆脸短发带着眼镜的中年女人,普通的衣着,除了那眼里透着的智慧知性,看上去和我们的老师相差无几。我回答道:“谁规定长得不漂亮的人不能拥有美丽的文字,和美丽的心境呢?这可是比美丽的容颜更吸引人,更长久的呢。”
席慕容在诗情画意里记录着美好展现着美好。席慕容在散文里展示了她真实的生活,展示了她在面对不温馨不浪漫的时候,那种淡定从容的态度。读三毛的文章,就如喝着一杯咖啡,浓烈的香气洋溢围绕,入口,是醇厚的苦中又夹杂着微微的酸甜,欲罢不能。读琼瑶的文章,就象饮一杯浓郁的烈酒,那辛辣刺激得人心痛,喝入的爱恨激荡翻腾,化作止不住的泪。而读席慕容的文章,就是品一杯绿茶,清香悠远。赏茶叶在杯中舒展岁月,啜清茶在口中回味无穷。
我很幸运,在我十七岁的时候,读到了席慕容的诗,在文字里为青春微微落泪。我很幸运,在我十七岁的时候,读到了席慕容的散文,明白了要珍惜成长中的美好,对生活要有平和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