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怠了几日,少写了那么些文字,总觉得欠缺了什么,提笔却又无甚可写。勉强写来,要么南辕北辙,要么不知所云。思前想后,干脆不写。或许,热爱文字的人都有这么一点小纠结,正如我心里想着无甚可写,还是不知不觉间敲下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文字。也罢,将就着看,或许某一日也会觉得甚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最后的日子,是艰辛的,也是辉煌的。他逃脱了政治旋涡的泥沼,他可以相当自由地思想了。1980年,他开始从头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大书。当时他已是85岁高龄。除短暂的社会活动,他每天上午都在书房度过。他的头脑便是一个图书馆,他的视力很可怜,眼前的人也看不清,可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在他头脑里十分清楚,那是他一辈子思索的结果。哲学是他一生的依据。像父亲那样出生在19世纪末的一代人,分布在各个学科,创造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文化。不管在哪一学科,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热爱祖国,要使自己的国家扬眉吐气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父亲的哲学也不是空谈哲理,也不是书斋里的机锋,他要'阐旧邦以辅新命”,就是要汲取中国文化的精华,作为建设新国家的营养,永远关心着国家、民族的命运,这就是他的“所以迹”。经过多少折腾、磨难,初衷不改,他的最后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一页,仍写着张载的那几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借开太平。”他仍然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父亲最后10年的生命,化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书。学者 有的朋友来看望,感到老人很累,父亲微叹道:“我确实很累,可是我并不以为苦,我是欲罢不能。”是的,他并不以写这部 他也在细细咀嚼原有的知识储备,用来创造。这里面自有一种乐趣。父亲著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做卡片,曾有外国朋友问,“在昆明时,各种设备差,图书难得,你到哪里找资料?”父亲回答:“我写书,不需要很多资料,一切都在我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他的专注,他的执著,他的不可更改的深情。他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中不能行走,不能站立,起居需人帮助,甚至咀嚼困难。不能行走也罢,不能进食也罢,都阻档不了他的哲学思考。一次,因心脏病发作,我们用急救车送他去医院,他躺在病床上,断断续续地说:“现在有病要治,是因为书没有写完,等书写完了,有病就不必治了。”父亲久病后,总让人想到风烛残年这几个字,烛火在风中摇曳,可以随时熄灭,但父亲的精神之火却是不会熄灭的。他是那样顽强,坚韧,那样丰富,他不烧干自己决不甘心。.父亲那一代人责任感太强了。他们无暇逍遥。其实父亲心底是赞成孔子“吾与点也”那一句话的。曾点说,他的愿望是“浴乎沂,风乎舞考,泳而归”。父亲是欣赏这种境界的、。四十年代,常有人请父亲写字,父亲最喜写唐李翱的两首诗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还有一首是“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这两首诗,父亲写过几十幅。父亲的执著顽强,那春蚕到死、蜡炬成灰、薪尽火传的粉神,后面有着极飘逸、极空明的另一面。一方面是孺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得起,一方面是佛、道、禅的“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看得破。有这样的互补,中国知识分子才能在极严酷的环境中活下去。很多年以前,父亲为我写了一幅字,写的是龚定庵的诗:“虽然大器晚年成,卓荤全凭弱冠争。多识前言蓄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后来父亲又为我和外子作过一首诗:“七字堪为座右铭,莫抛心力贸才名。乐章奏到休止符,此时无声胜有声。”父亲深知任何事都要用心血做成,谆谆教海,不要为一点轻易取得的浮名得意,在寂静中也许会有更好的音乐。想到这些常觉得是父亲坐在那里,以手向上一指向下一指,在沉默中,让人想到“云在青天水在瓶”的诗句。可是那涵义,那境界,有谁领会。(选自《冯友兰: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删节)
【注】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中国著名作家、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19.从全文看,作者主要从哪三方面来叙写“父亲”冯友兰?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加以说明。(6分)
20.这篇回忆录多处引用了“父亲”的话和古诗句,请从文中各举一例,说说它们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21.仔细体会文章结尾处画线句子的意思。说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这句诗在文中指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2.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说“中国的圣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所谓“人世”指积极投身社会,所谓“出世”指超脱人世。而人们在评价冯友兰时,说他就是中国当代的“圣人”。请结合文本的内� (8分)
答案详解:
19、
(1)学术成就方面: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成就卓著,生命最后10年完成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
(2)学精神方面:对事业孜孜以求,专注执著,顽强坚韧,至死不渝。
(3)思想境界方面:热爱祖国,心系国家、民族命运;敢于担当,贵任感强;淡泊名利.
20、
(1)文中多处引用了父亲的话,这些引用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父亲”的品质和精神境界,丰富了“父亲”的形象,增强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给人以可信感.如:引用“父亲”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一页写着的话,表现了“父亲”一生矢志钻研学间,但又不空谈理论,而是为国为民立志学'b系天下的境界。
(2)文中几处引用了古诗句,如引用唐李翱的两首诗,这与“父亲”的形象品格相互映衬,相得益彭,同时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丰富了文章的内抽。
21、
(1)“云在青天水在瓶”这句诗在文中指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超然境界。.
(2)表达了作者对“父亲”高尚的人格和精神境界的敬仰和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22、冯友兰先生一生致力于哲学研究,学以致用,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担当,可见他是“人的;但是冯友兰先生在积极投身社会、服务社会中,没有沉迷于名利,而是甘于叙宾,超脱世俗,可见他又是“出世”的。这种“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人生态度,实际上是一种大公无私、心系天卞的高尚的人生境界和精神,它既是我N优秀的文化传统精神,又符合当今的时代精神要求,在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云在青天水在瓶
林清玄
①春日清晨,到山上去。
②大树下的酢浆草长得格外肥美,我轻轻地把草和花拈起,摘一大束,带回家洗净,放在白瓷盘中当早餐吃。我把这一盘酢浆草端到窗前,然后我慢慢地咀嚼酢浆草,品味它的小小的酸楚,感觉到能闲逸无事地吃着如此特别的早餐,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幸福。
③我看着用来盛装酢浆草的白瓷盘,它的造型和颜色都很特别,是平底的椭圆形,滚着一圈极细的蓝线。它不是纯白色的,而是带着古玉一样的质感。我一直对陶瓷有一种偏爱,最精致的瓷与最粗糙的陶,都能使我感动。最好是像我手中的白瓷盘。不是高级到需要供奉,而是可以拿到生活里来用;但它一点不粗俗,只是放着观赏,也觉得它超越了实用的范围。
④如果要装一些有颜色的东西,我也喜欢用瓷器,因为瓷器会把颜色反射出来,使我感受到人间的颜色是多么的可贵。白色的瓷盘不仅仅是用来装食物,放上几个在河边小溪捡到的石头。那原本毫不起眼的石头,洗净了自有动人之美。那种美,使我觉得随手捡来的石头也可以像宝石一样,以庄严之姿来供奉。
⑤从手里的白瓷盘,我觉得我们生在这个世界,应该学习更多更深刻的谦卑与感恩。我们住的这个地方,不管任何季节走进树林去,都会发现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草木吸收露珠,承受阳光,努力生长;花朵握紧拳头,在风中奋斗,然后伸展开放;蝉在地底长期蛰伏,用漫长的几年的爬行,才能有枝头短暂悠扬的歌。不管是什么生命,它们都有动人的颜色,即使是有毒的蛇、蜘蛛。如果我们懂得去欣赏,就会看见它们的颜色是多么活泼,使我们感到生命的伟大力量。
⑥抬起头来,看到云天浩淼,才感到我们住的地球是多么的渺小,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是多么渺若微尘,在白色、红色、蓝色的星星的照耀下,我们行过的原野是何其卑微。幸而,这世界有这么丰富的颜色,有如此繁茂的生命,使我们虽渺小也是可以具足,虽卑微而不失庄严。
⑦我们之所以无畏,是因为我们可以把生命带进我们的心窗,让阳光进入我们的心灵,洗涤我们身心的尘埃,让雨水落入杂乱的思绪,使我们澄明如云。我觉得人可以勇迈雄健,那是因为人并不独立生活在世界的生命之外。每一个人是一个自足的世界,而世界是一个人的圆满。
⑧自性的开启,不是走离世界,而是进入宇宙之心。
⑨我愿学习白瓷盘,收敛自己的美来衬托一切放在盘上的颜色,并在这些颜色过后再恢复自己的洁白。就好像生命的历程里,一切生活经验都使它趋向美好,但不沉溺这种美好。
19.文章中多次提到“白瓷盘”,作者认为它具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的开头从咀嚼酢浆草写起,这与后文有什么联系?(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林清玄曾说自己“企图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一些开启时空智慧的概念”,在本文中,作者借“宝瓶”表达了哪些开启时空、启迪人生的智慧?(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云在青天水在瓶”在作者笔下是怎样一种境界?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答案】 深刻的谦卑与感恩;收敛自己的美来衬托外物;具有介于精致与朴素之间的风格;具有光耀包容的态度。(4分,各1分)
20【答案】 引出下文对“白瓷盘”的抒写,并与后文形成呼应,表明拥有清净、澄明的内心就会觉得世界的一切都非常美好、让人幸福。(4分,结构与内容各占2分)
21【答案】 ①我们的本身就拥有最珍贵的东西,不必去追求外在事物;②回到清净的面貌,你就会感到世间的一切都珍贵无比;③抛弃妄想和执著,你才会拥有清净的心灵(告诉人们如何回到或拥有清净的面貌);④即使空无一物,也要让自己感受美好,并传达出美好来。(8分,各2分)
22【答案】 在人群里有独处的心,在独处时有人群之爱,独处而不远离世界;自由自在,追求一种精神超越;保有永久的清明,用简单的心面对世界,感悟生活之珍贵。(三点各占2分,共6分)
《洗心禅》里有这么一个典故。
李翱是唐代思想家、文学家,受佛教影响颇深。 那天药山禅师正在树下看经,虽然是太守亲自来拜访,但他毫无起迎之意,对李翱不理不睬。
见此情景,李翱愤然道:“见面不如闻名!”说完,便拂袖而出。这时,药山禅师冷冷地说道:“太守怎么能贵耳贱目呢!”一句话使得李翱颇有所动,遂转身礼拜,一番攀谈后请教什么是道,药山禅师伸出手指,指上指下,然后问:“懂吗?”
李翱道:“不懂。”药山禅师解释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云在青天水在瓶”,药山禅师简单的七个字蕴涵着两层意思:一是说,云在天空,水在瓶中,这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二是说,瓶中之水好比人心,如果你能够保持洁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
“云在青天水在瓶”应� 这种淡泊而高远的境界,源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追求的是沉静和安然。这是洞悉人世之后的明智与平和,即保持一种荣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平常心,也是我们现代人最难得的精神状态。
的确,在这个个性张扬、争名逐利、浮躁忙乱的现代社会中,不少人心被撩拨得蠢蠢欲动,不是为名利的得失所劳役,就是被人与人之间的钩心斗角所左右,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痛苦和烦恼。拥有一颗平常心,对待周围的环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内心也就获得了平静。
世间万象,皆非实象本身,所谓诸象,皆是虚妄。
云在青天,变幻无穷,何来一同?水在瓶中,瓶态不同,情状又怎能一统?象非实相,更是千姿百态,那么人仅是乾坤一点,怎么能要求其皮肉相同,思想统一呢?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新,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只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能历千万祀,共三光而永光,实乃智慧。
周国平曾经在讨论天才之说中点明,“那些跟随前人,人云亦云之辈,顶多算是博学的人,而正真能提出自己哲思的人才是天才,并且这种思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有他能提出来。”于此,我更愿把其说理解作是强调思想的独立,个性的不同,在于抛弃“羊随大群,人随大流”的鄙陋之思,毕竟,那种随众求安的劣行,隐抑了个人品行的独立发展,对己对人都是有害的,等同于苟存。
当然过分的个性发展等同于一味的随众求安。当一个人眼中盛满了自己,过于张扬了个性,那么“树高于林,风必催之”便将会伴他不离,若是这条路上如此孤独,那么他就只有两条路走,要么,在这条备受人非的逆旅中惨淡夭折,要么,就只能在没于尘埃后再开出花来,但毕竟后者只是百年难遇的奇才。
我更喜欢提说的还是那两种精神姿态,一种是站在高处,灵魂俯视肉体,认识到肉体的限制,寻求得精神的超脱与淡然,另一种则是立于尘土仰望星空,企盼着完美与充足的追求,即是信仰。之所以提及这两种姿态,只是意感到,毕竟这些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的大道上,虔诚的朝圣者少之又少,并且他们踽踽独行。那种孤独感让人生畏,虽有敬畏,但更多的是畏惧,于是众人还是惮于前行在这条大道上,却转身毅然决然投入了那万马争度的独木桥。我想是他们不懂,纵使俗人有平凡的幸福,但终究抵不过这些以精神姿态独立于世的朝圣者那高贵的痛苦。
一个香炉一个罄,一个人一个性,既然世事定律本是如此,那人们又怎该强行违背,而非要随从他人呢?何不就让自己的个性,思想独立于世,寻求那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境界!
出差工作结束的时间点刚好卡在了晚高峰限制出城时段,郑所带着我们一约三人来到西湖边闲逛。来西湖已不下十次,原本就在杭城读书的缘故,已相当熟悉,然而每次逛西湖都是一种别样的心境与感受。时间,天气,季节,空气指数,心情等等都是影响因素,都促成了今天的你将看到的是哪一种风景。惜别昨日的“炎炎夏日”,今日的杭城陷入了阴冷的蒙蒙烟雨境,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时间的仓促,我们同行三人主要漫步于白堤孤山路上,未雨将雨的天气好似给西湖盖上了一层薄纱,似一副天然山水画卷。
白堤两侧风细柳斜斜,垂垂杨柳长出绿绿的萌芽,想起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来往行人穿梭在其中,为这早春增色不少,心情也似乎渐入佳境。杨柳树下的长椅整齐地静静伫立着,似乎在等待着有缘人的徘徊与停留。想着想着,我已掉离了“队伍”,却并不觉得慌张与失落,一个人踟躇在这长椅上,观望着过往行人,在这匆忙的一天工作之后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什么都可以想,随意享受这份萦绕身边的悠悠时光。
断桥边上已有人准备了微风筝,蠢蠢欲动来个蜻蜓点水,然而围观的人并未如往日般来得多。湖的对岸隐隐约约是一带远山,山水空濛雨亦奇,薄薄的青雾浮在湖面上将山笼罩得格外朦胧诗意。漫步在这孤山路上,逢着丝丝凉意,甚至可以说是冬天的尾冷,内心却并不觉得寒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烟雨江南的水墨画中,仿佛自己是置身画中一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有着别样的安宁与舒缓。 闲步在西湖边最能让人想起的一首歌便是《最浪漫的事》:“……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曾一度躺在我的歌单里单曲循环到旁人耳根生茧。 古稀之年的老人手牵着手一前一后缓慢地走着,并未过多交流就能读懂对方的一切,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起居,已让老人能够明白这一呼一吸意味着什么,在诉说着什么,这大概就是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最好诠释吧。
就在我沉醉其中,想要用镜头记录下更多这般美景时,同伴的一句我们可以去吃晚饭了呢,打破了这份藏于内心的美好,于是便动身前往下一站。 烟雨江南,我等你。
妈妈说,我是贮藏在瓶中的水,太过柔弱,一不小心碰翻了瓶子,就会流出泪来。也许,正如妈妈所说,瓶中的水,无风无浪,安静薄凉。——题记
五月的窗外,囤积了太多的春色。
一眨眼的功夫,各色无名的小花渐渐被浓荫替代,空气里酝酿着初夏的味道,迷人的裙子开始在街上飞扬……
推开窗户,把这诱人的风景在眼底存放。抬头,只见晴朗的天空中一朵朵白云悠悠而过,干净明澈,透着入骨的仙气,令人遐想。五月的南方,应该早已进入了夏季。有些时候,隔着距离就好比隔了一个季节。就像爱情,终究赶不上一个人的步伐,最后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错过。
翻开箱子,整理杂物,在一个角落发现了极近泛黄的纸盒,打开里面装着一个玩具瓶子。拧开按钮,瓶中的雪花漫天飞舞,犹如一个个小精灵在空中飞舞,美妙绝伦……
那一年,你跑了许多精品店,为我选购了一份生日礼物“飞舞的雪花”。你说,我是北国的雪花,纯净美丽,可以在空中飞舞;你是天上的白云,遨游空中,我们一起飞翔。学理科的你不善言辞,这句话足足让我笑了半天。白云是蓝天的微笑,雪花和水是蓝天的眼泪,它们不可能同时出现。
你是青天上一朵飘逸的白云,阳光而爽朗,周身散发着让人仰望的无穷魅力,但却没有人可以留住你飘逸的步伐。我是瓶中的水,安静薄凉,喜欢静静地呆着,蜗居在属于自己的小城,满足而快乐着。
那一年,大学毕业。
古城的火车站台上,你提着行李南下。火车离开的时候,我拼命挥手,泪水哗哗而下……你的喊声穿越隧道:“等我归来……”
小城是我的瓶子,喜欢窝在里面,仰望蓝天上飘飘而过的白云,它们清逸俊朗,伸手触摸,却空空而归。我是俗人,注定只能做一些俗事。清晨,穿梭在人群喧闹的市场,买菜回家;上班时间,在单位看看写写,做好本职的工作;晚上,随笔涂抹心情,随心情走字,一直随心情沉到低谷……
蜗居在这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小城里,蓄养着我的情感,在心中修篱种菊。
安静的小城没有留住你飘逸的身影,我注定是飞不起来的水,只能浸泡在瓶底。我们只能在间隙的书信里传递消息,你说着南方城市的繁华与典雅,我说着小城的秀美与宁静。后来你说,让我辞职随你去淘金。
妈妈说,我是贮藏在瓶中的水,太过柔弱,不适合去漂流,只需要安静的呆在瓶底,才能被保护好。
小城有着我太多的牵挂,有着我们太多的回忆,是我们说好了要一起蜗居的。地方。你可以在天堂里自由来往,而我只能在瓶底仰望。离开了瓶子,我会泪流而干,最后枯竭。
我等你,一直等你,等你飘过我窗前,等你飘累了,留下来和我一起修篱种菊。在某个黄昏后,与你牵手郊外,置一片田地,种上我们喜欢的花和你爱吃的菜,再或者带上我们的孩子去浇水……
朝暮的小城,有我忙碌的影子;蔚蓝的天空,不时的有着白云飘过。城外的菜地里,早已长满了花和菜,也滋生了杂草,却没有人来帮着除去。商业的角斗场里,你曾头破血流却一步步上升。
云在青天,水在瓶。
时间一天天错开,博大的青天任你逍遥;静静地小城,我安逸独享。
不来信了,也无需记挂了,慢慢就走散了。原来,隔着距离,我们只能眼睁睁的错开。
而今的我,依然做我瓶中的水,俗到了没有多大的宏伟目标,却甘愿守着家,守着爱人,守着孩子,守着学校的工作种心中的田地。有了他们,我的收获日益丰硕。你漂泊的身影演绎着你的辉煌,只是这一切都已经和我无关。
倘若,你问我闲暇之余喜欢什么?我想变成一朵云,看看青天上到底有什么秘密?
云在青天水在瓶
林清玄
①春日清晨,到山上去。
②大树下的酢浆草长得格外肥美,我轻轻地把草和花拈起,摘一大束,带回家洗净,放在白瓷盘中当早餐吃。我把这一盘酢浆草端到窗前,然后我慢慢地咀嚼酢浆草,品味它的小小的酸楚,感觉到能闲逸无事地吃着如此特别的早餐,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幸福。
③我看着用来盛装酢浆草的白瓷盘,它的造型和颜色都很特别,是平底的椭圆形,滚着一圈极细的蓝线。它不是纯白色的,而是带着古玉一样的质感。我一直对陶瓷有一种偏爱,最精致的瓷与最粗糙的陶,都能使我感动。最好是像我手中的白瓷盘。不是高级到需要供奉,而是可以拿到生活里来用;但它一点不粗俗,只是放着观赏,也觉得它超越了实用的范围。
④如果要装一些有颜色的东西,我也喜欢用瓷器,因为瓷器会把颜色反射出来,使我感受到人间的颜色是多么的可贵。白色的瓷盘不仅仅是用来装食物,放上几个在河边小溪捡到的石头。那原本毫不起眼的石头,洗净了自有动人之美。那种美,使我觉得随手捡来的石头也可以像宝石一样,以庄严之姿来供奉。
⑤从手里的白瓷盘,我觉得我们生在这个世界,应该学习更多更深刻的谦卑与感恩。我们住的这个地方,不管任何季节走进树林去,都会发现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草木吸收露珠,承受阳光,努力生长;花朵握紧拳头,在风中奋斗,然后伸展开放;蝉在地底长期蛰伏,用漫长的几年的爬行,才能有枝头短暂悠扬的歌。不管是什么生命,它们都有动人的颜色,即使是有毒的蛇、蜘蛛。如果我们懂得去欣赏,就会看见它们的颜色是多么活泼,使我们感到生命的伟大力量。
⑥抬起头来,看到云天浩淼,才感到我们住的地球是多么的渺小,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是多么渺若微尘,在白色、红色、蓝色的星星的照耀下,我们行过的原野是何其卑微。幸而,这世界有这么丰富的颜色,有如此繁茂的生命,使我们虽渺小也是可以具足,虽卑微而不失庄严。
⑦我们之所以无畏,是因为我们可以把生命带进我们的心窗,让阳光进入我们的心灵,洗涤我们身心的尘埃,让雨水落入杂乱的思绪,使我们澄明如云。我觉得人可以勇迈雄健,那是因为人并不独立生活在世界的生命之外。每一个人是一个自足的世界,而世界是一个人的圆满。
⑧自性的开启,不是走离世界,而是进入宇宙之心。
⑨我愿学习白瓷盘,收敛自己的美来衬托一切放在盘上的颜色,并在这些颜色过后再恢复自己的洁白。就好像生命的历程里,一切生活经验都使它趋向美好,但不沉溺这种美好。
1、文章中多次提到白瓷盘,作者认为它具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概括。(4分)
2、文章的开头从咀嚼酢浆草写起,这与后文有什么联系?(4分)
3、林清玄曾说自己企图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一些开启时空智慧的概念,在本文中,作者借宝瓶表达了哪些开启时空、启迪人生的智慧?(8分)
4、云在青天水在瓶在作者笔下是怎样一种境界?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1、深刻的谦卑与感恩;收敛自己的美来衬托外物;具有介于精致与朴素之间的风格;具有光耀包容的态度。(4分,各1分)
2、引出下文对白瓷盘的抒写,并与后文形成呼应,表明拥有清净、澄明的内心就会觉得世界的一切都非常美好、让人幸福。(4分,结构与内容各占2分)
3、①我们的本身就拥有最珍贵的东西,不必去追求外在事物;②回到清净的面貌,你就会感到世间的一切都珍贵无比;③抛弃妄想和执著,你才会拥有清净的心灵(告诉人们如何回到或拥有清净的面貌);④即使空无一物,也要让自己感受美好,并传达出美好来。(8分,各2分)
4、在人群里有独处的心,在独处时有人群之爱,独处而不远离世界;自由自在,追求一种精神超越;保有永久的清明,用简单的心面对世界,感悟生活之珍贵。(三点各占2分,共6分)
懒怠了几日,少写了那么些文字,总觉得欠缺了什么,提笔却又无甚可写。勉强写来,要么南辕北辙,要么不知所云。思前想后,干脆不写。或许,热爱文字的人都有这么一点小纠结,正如我心里想着无甚可写,还是不知不觉间敲下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文字。也罢,将就着看,或许某一日也会觉得甚好。
岁月匆匆过,时光不饶人,文字却未必。在很远很远的某一个尽头,回过头来重读今日之文字,或许会觉得不堪看,抑或觉得还可读。从前的心情,看过来总是幼稚的。今日的心情,左右总是纠结的。那么些解不开的结,那么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就让它沉潜在文字里,静静蛰伏成岁月里一缕深重的墨香。某一天,或许会有人伏案几头,在这些凌乱的文字里捕捉那些青涩的时光,记取一缕淡淡的影子。
未来总是充满想象,充满不可知。很多人把所有美好压在未来,殊不知今日才是最美好的。往事已随风去,今日还在指间缠绕。或挥毫,或凭栏,或指点江山。山河、大地、浩宇,壮阔、广袤、无垠。千万里征程,难以跋涉,惟方寸之间可堪把握。既如此,那就不要错过眼前任何的风景,迎接每一次花开,送别每一场花落。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邂逅过很多花开,见它们或娇艳,或清雅,或孤傲,或高洁,或幽冷,或空寂。每每为之心动,终不舍攀折。偶尔攀折,亦觉辣手摧花,甚为可恶。枝头才是它们的天地,离了这栖身之所,再美的花都会很快凋零。风过花会落,时过花会谢,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何必再去折腾它们!
几场风雨,枝头的紫薇花稀稀落落,地上起了一层薄红,唏嘘之余却也觉得美。落红不是无情物,零落成泥只为来日枝头更热烈地绽放。明年夏日,依旧是最绚烂的夏花。空枝似乎也不那么刺眼了,反而多了一种丰美。内在的积淀,是时光抹不去的,深谙于季节的每一次更替。
似乎懂了,又不甚了悟。恍如季节,恍如年轮,恍如岁月。春天还是春天,今年还是今年,三十岁的我还是我,又似乎都不是。有什么来了,又有什么去了,得得失失。恍恍惚惚中,觉得也没什么不好,又觉得什么都不好。或许,这就是最真实的。日子在过,书在读,字在写,岂非云在青天水在瓶?
有些东西,你可以日日夜夜与之相对,但其实,你只是在消磨时间,像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太浅,所以无法触及灵魂。初见时,繁华耀眼,然后光影散尽,仿佛烟花。一个人的寂静,是能透骨袭髓的,是能深入魂灵的。
我想起一篇文章:纽约有一名叫威廉·西米洛的公共汽车司机,他的工作就是每天看着同样的人上上下下,看着他们往钱箱里扔5分硬币、1角硬币。1947年,已经这么平淡无奇地过了 20 年的威廉·西米洛终于在某一天早上爆发,本应该右转去站台接客人的车左转开上了华盛顿大桥,开始了一次想走就走的旅行。3天里,西米洛去了不少地方,包括白宫,最后在距离纽约、距离烦恼的生活1300英里的地方被警察抓回。回到纽约,出人意料地,威廉·西米洛受到了纽约人民的夹道欢迎。一个偷偷将公共汽车开出自己应该行驶的线路、开到了1300英里以外的佛罗里达的人,干的显然是违法乱纪的事,为什么会得到纽约人民的礼遇?今天,全美国成千上万的工人和劳动者在继续他们单调乏味的工作时,心里稍稍多了一点轻松的感觉,因为威廉·西米洛成功逃脱了他单调乏味的生活,这是事后纽约一张报纸所发的报道。可见,逃避生活,是普天之下所有被单调生活笼罩的人的必然想法。
这样的想法,让我有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在这样行程中,把所有的烦恼扔掉,把所有的得失都扔掉,所有的过往也都不放在心上。一个人走出去,走到另一个城市,走到秋日的旷野,不带丝毫心思,慢慢地走,随意地走,什么也不想。
远处的山,在晴日下,是显得清瘦了一点儿。但是,几日的雨,却让它秀气了,蜂肩纤腰的,别有一种韵到骨子的美,一种浸透了古诗词韵致的美。更何况,山上还有灼灼红叶,还有青松翠柏点染着。红叶林中,掩映着一座亭子,如一只白鹤,做出展翅欲飞状,有人叽叽喳喳脆语,是几个女孩,一边看着红叶,一边惊叫着,青春的笑颜,映衬着红黄的树叶,是令人心动的美。
暖阳,秋意,湖水把我包围起来,掀动我的热望,鼓舞我的欲求,叫我不知不觉地把心中的祈望也寄托其中了。心中美好的愿望膨胀起来,热乎乎地填满我的心怀。我感觉幸福就在我的心里。
丽日中的湖红颜依旧,碧绿的湖水如迷人的眼睛,温柔又多情;远处亭阁间的一抹,如轻烟,如水墨,如玉带,肆意挥洒出各种曲线,缓缓地飘向湖面,在十一月的丽日下,沿着环湖路,身形移动间,景色已然变幻,婉约间又透着几分清灵的秀气。
远山近水间,是一片五彩的菊。
阳光是洁净的,如玻璃滤过一样,在这样的光下,我的心一尘不染。
阳光是晶亮的,投影在湖面上,也投影在我的心上。我的心缓缓展开,追逐着光影。
阳光,微笑,这就是我要的稳稳的幸福。云在青天水在瓶,是我难得的精神状态。在这意境里,你是否也醉了?
翻一本破烂的书,偶尔发现从前写的一首烂诗,其中有句云:“往事不堪梦里书”。诗写在书页的某一处题头上,审视了半天,依然回想不起当年读书题诗的情景。
这是某个时候对某件事的感叹么?还是在月夜,在孤独时,内心的直白?
已经很长时间不刻意作诗了。诗毕竟是风雅的东西,像我们这些整天沉迷于红尘中的名利得失和恩怨情仇的俗人,去作诗,其实是对诗的一种亵渎,犹如污浊的灵魂套上一件新装,在熙攘中去卖笑,还要装纯洁一样。
这一年除了偶尔在博客上更新几篇文章外,实在没有花多少心思去读其它博文,害得曾经很熟识的博友不再有多少来往,来了也只是几句礼貌的恭维话,也很少有些博文让人实在感动,不是别人的博文写得不好,而是内心缺乏激情。一个缺乏激情的人,心灵常常是呆滞的,像一面屏风,挡着光芒。没有光芒的内心,真的很不通透。
中医说:不通则痛。很有些哲学意味。
正月初九,天冷的有些特别,天色微明上五脑山去,风像薄冰贴在面颊上,寒悚悚的滋味已经有好长时间不曾享受。这个冷春,完成了去年冬天没有完成的使命。到达山脚下,双手已经有些乌红,而五脑山帝主庙丝毫感受不到阴冷,一拨又一拨匆匆的人流,此刻,怀着各种企望,虔诚地烧香拜佛。人生的很多欲望,希望通过千百年来流传的模式得到释放。惠特曼在《草叶集》中说:“啊,我的灵魂,我们希望在平静而清冷的早晨找到我们自己!”此刻,我找到了印证。只是真的不知道那些无尽无休的期盼,是否能够得到冥冥之中的天佑?
烟雾缭绕,火炮声此起彼伏。那些震荡激起的波澜仿佛要洞开尘世的纷繁,那些口中喃喃低语、念念有词的祈祷,真的像一幕话剧,自导自演的话剧,情情切切的话剧。有时候内心的一种寄托,的确可以胜过良药。佛说:佛法无边。无边的佛法让无数人的内心在某个瞬间开放出无数的灿烂,比旷野的梅花还欣然的灿烂。
沿着百级台阶坚毅而上,静心亭、一天门、二天门,这些优美的名字,像寒风中温暖的火苗,充斥在心间。“人来福地心宜静,鸟遇仙山意自闲”,百多年前前人题写的槛联,多么悠然自得。只是我们的内心早已被尘世的风华侵蚀得百孔千疮,面对红尘纷扰,有多少人真的能够静心?扭身望去,不远的城市在薄霭下,虽然匍匐在山脚,楼宇却鳞次栉比,想象不出这也是我所生活的城市,实在是有些扑朔迷离。在城镇化的今天,万千人像高考一样,要挤在其中,享受喧嚣和杂乱,享受离谱的房价和惊人的物价,享受日益污染的空气和不再清冽的水质。当“绿色”成为人人期盼的字眼时,我们的生活有多少绿色?米是绿色?菜是绿色?甚至鸡蛋、猪肉、池塘鲜活活、蹦跳跳的鱼又有几多成为绿色?我们在改造大自然,大自然也改造我们!
完成自己的朝拜之旅,太阳出来了,从东山之顶。透过薄雾,一缕缕霞光,从云缝中穿出,阴沉的天空顿时亮堂起来。天上的云随意飘着,毫无倦怠,毫无匆忙,白色的朵儿一堆堆飘浮着,轻纱如翼,仙子掏波,玉女捣霓,慢慢地游弋,让不很纯净的天空,变得纯净起来。这是一幅画,泼洒在灵动的帷幕上。静静地想了想,实在有很长时间没有看到这样的天空,洁白的云彩一朵一朵的天空。这对于身居乡野小镇,多多少少有些嘲讽的滋味。但能够看到还是一种幸福。记得某年前,新雨刚过,登上神龙架的最高峰--神龙顶的时候,在四周黛色的山脉中,腾起一团团洁白的云彩,彷如棉被一般,在青天中飘舞着,山壑的溪涧泛着青白色的凌光。那种气魄和情景,那时想到一句诗:云在青天水在瓶。现在,云是在青天飘着,而水,经过干裂的冬季,早已远遁无影。
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是何种意境啊?归来时,我一直在怔怔地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