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传说故事是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关于黄帝的传说故事特别之多。
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黄帝是传说中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
以黄帝为首领的部落,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后来搬到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怀来一带),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定居下来。
跟黄帝同时的另一个部落首领叫做炎帝,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姜水附近。据说跟黄帝族是近亲。炎帝族渐渐衰落,而黄帝族正在兴盛起来。
这时候,有一个九黎族的首领名叫蚩尤(音chīyōu),十分强悍。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全是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吃的是沙石,凶猛无比。他们还制造刀戟弓弩各种各样的兵器,常常带领他的部落,侵掠别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法子,逃到涿鹿请求黄帝帮助。黄帝早就想除去这个各部落的祸害,就联合各部落,准备人马,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
关于这次大战,有许多神话式的传说。据说黄帝平时驯养了熊、罴(音pí)、貔(音pí)、貅(音xiū)、(音chū)、虎六种野兽,在打仗的时候,就把这些猛兽放出来助战(有人认为,传说中的六种野兽实际上是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这一群猛虎凶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
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使黄帝的兵士无法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天女帮助,驱散了风雨。一刹那之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终于把蚩尤打败了。也有一种传说,说是蚩尤用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用“指南车”来指引,带领兵士,依着蚩尤逃跑的方向追击,结果把蚩尤捉住杀了。这些神话反映这场战争是非常激烈的。
各部落看到黄帝打败了蚩尤,都挺高兴。黄帝受到了许多部落的拥护。但是,炎帝族和黄帝族也发生了冲突,双方在阪泉(今河北涿鹿县东南)地方打了一仗,炎帝失败。从此,黄帝成了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有许多发明创造,像造宫室、造车、造船、制作五色衣裳,等等,这些当然不会是一个人发明的,但是后来的人都把它记在黄帝帐上了。
传说黄帝有个妻子名叫缧(音léi)祖,亲自参加劳动。本来,蚕只有野生的,人们还不知道蚕的用处,缧祖教妇女养蚕、缫丝、织帛。打那时候起,就有了丝和帛了。
黄帝还有一个史官仓颉(音cāngjié),创制过古代文字。我们没有见到过那个时期的'文字,也没法查考了。
中国古代的传说都十分推崇黄帝,后代的人都认为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自己是黄帝的子孙。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近亲,后来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也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为了纪念这位传说中的共同祖先,后代的人还在现在陕西黄陵县北面的桥山上造了一座“黄帝陵”。
黄帝治国
黄帝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后,深知治理好国家的重要性。他致力于建立一个稳定、繁荣、和谐的社会,为此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在政治方面,黄帝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他设立官职,根据官员的才能和特长,任命贤能之士管理部落事务。例如,他任命风后为相,帮助他处理政务,制定政策;任命力牧为将,负责军事训练和保卫部落安全。这些官员各司其职,使得部落的管理更加有序,提高了行政效率。
黄帝倡导德治,以仁爱之心治理天下。他关心百姓的。生活,经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他教导百姓要遵守道德规范,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在黄帝的影响下,部落里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人们和睦相处,互帮互助。
黄帝还注重发展经济。除了大力推动农业发展,他还鼓励手工业的进步。他支持工匠们发明创造,改进生产工具和工艺。在黄帝的鼓励下,人们在制陶、纺织、建筑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部落中出现了许多能工巧匠,他们制作出的陶器精美实用,纺织品细腻柔软,建筑坚固美观。
为了加强部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黄帝还开辟道路,促进贸易往来。不同部落之间可以交换各自的特产,互通有无,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进了部落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黄帝的精心治理下,部落联盟日益强大,百姓生活富足,社会安定和谐。他的治国理念和方法,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的功绩也被后世子孙铭记,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远古的时候,人们身上穿的是树皮和树叶。传说到了轩辕黄帝的`时候,他一心想为人们造衣服,想啊想的,就飞到天上去了。他看见七仙女正在织布,就走拢去要她们教。
几个仙女都不教他,还说:“你是啥子人,敢到我们这里来胡闹?”她们手一扬,就把他推出门去了。
他一见门关上了,就在门外大吼大闹。
王母老娘听到了,赶忙出来问他做啥子。轩辕说:“你们天上有没个好的布,我也想要一点来制件衣裳。”
王母老娘说:“你一个人穿起有啥用?要个个穿起才好嘛。”
“那我该哪个做嘛?”
“跟我来,你看了过后,回到人间就照个做。”
“我哪个记得完喃?”
“你有姐妹没得嘛?”
“没得,就母亲和我。”
王母老娘想了一下,拿了一炫香给他,说:“到了晚上,你把香点起,我叫七个女儿一下来教你母亲织布做衣服。”话刚说完,王母老娘给他一推,他就醒了。嗬,原来是个梦!他一看喃,手头当真有灶香。他想:可能是神仙助我哟。
黑了,他把那住香点起,那七一个仙女果真下来了。他就去把母亲喊来。从此,七个仙女天天晚黑下来,一直把他母亲教会了才没有来了。
这样,人们才学会了织布,穿上了衣裳。
在桥山脚下,有轩辕庙一座。轩辕庙院面积约10亩。院内有古柏14棵,右侧有一株古柏特别粗树枝像虬龙在空中盘绕,一部分树根露在地面上,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相传为轩辕氏手植,距今5000多年。
黄帝手植柏的历史传说
迈进轩辕庙大门,迎面便是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柏,这便是著名的“黄帝手植柏”。据说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一棵柏树,距今大约已有5000多年了。外国人称赞它是“世界柏树之父”。黄帝手植柏下围十米有余,七人合抱不严,所以当地民谚说它是“七搂八扎半,二十四个疙瘩不上算”。
传说黄帝战败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定居在桥山。黄帝发现桥山一带群民,有的栖居于树,有的。与兽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黄帝便和大臣力牧、大鸿、共鼓等商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他们教化桥山群民在临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树造屋,离开树枝和洞穴搬进新屋;又把桥山改名为桥国。桥山群民住进房屋后,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兽来伤害他们了。可是,在那时候人们并不懂得毁坏森林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他们经常乱砍乱伐树木,没有几年,桥山周围的树林全被砍光了。就连黄帝曾多次下令禁止砍伐的常年不落叶的柏树,也被砍伐得一棵不剩。就在这时候,一场暴雨袭来,山洪突然暴发,洪水像猛兽一般从山下猛冲下来,把几十人和黄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货都卷走了。黄帝悲痛万分。
雨过天晴,黄帝亲自带领大臣们上山查看,发现凡是树林被砍光了的山峁,不仅挡不住水,连地上的草也冲得一干二净了。黄帝看见满山遍野都是洪水过后留下的沟沟洼洼,心情十分沉重,他对群民说:“今后再也不能乱砍树木了。如果再乱砍下去,桥国就没有树林了,野兽也没处藏身了。到那时,我们吃什么?穿什么?”当时有位大臣建议搬到另一个地方居住。黄帝说:“不可!如果那里树木也叫我们砍完,那时候我们还能往哪里搬呢?再遭洪水,我们又哪里跑?”众臣觉得黄帝说得有理,都问他该怎么办?
黄帝说:“我愿和大家一起上山栽树种草,用不了几年,满山就会长满林草,既不怕洪水,又能招来野兽,那时桥国群民才能有吃有穿”。说罢,黄帝就自己带头栽了一棵小柏树。臣民们都学黄帝的样子,纷纷栽树种草。
不几年,桥国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葱绿。人们都很感激黄帝。从此,植树造林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沿续下来。
传说黄帝在乘龙升天飞经桥国上空时,还特意让巨龙停下� 临行时,又随手把群民送给他的干肉块扔下来,落在自己栽种的柏树上。传说现在黄帝手植柏树干上长的24个疙瘩,就是那时黄帝扔下的肉块变的。
黄帝诞生
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名叫附宝的女子,她是有蟜氏部落的人。一日夜晚,附宝独自来到野外,抬眼仰望星空。突然,一道耀眼的闪电环绕着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 —— 枢星,光芒夺目,照亮了整个夜空。附宝被这神奇的景象深深吸引,就在这时,她感觉自己的身体与这奇妙的光芒产生了某种神秘的联系。
不久之后,附宝便发现自己怀有身孕。经过长达二十四个月的孕育,她在轩辕之丘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出生时,身上仿佛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不凡气质,他的`目光明亮而聪慧,仿佛能洞悉世间万物。他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智慧,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总是不停地探索和学习。人们相信,这个孩子是上天赐予的,他将肩负起重大的使命。因为他出生在轩辕之丘,所以人们称他为轩辕氏。后来, 黄帝的诞生,仿佛是一个新的开始,预示着一个
上古时代,黄帝带领了六位随从到贝茨山见大傀,在半途上迷路了。他们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黄帝上前问道:“小孩,贝茨山要往哪个方向走,你知道吗?”牧童说:“知道呀!”于是便指点他们路向。
黄帝又问:"你知道大傀住哪里吗?"
他说:"知道啊!"
黄帝吃了一惊,便随口问道:"看你年纪小小,好像什么事你都知道不少啊!"接着又问道:"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
那牧童说:"知道,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样,只要把牛的劣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样吗?"
黄帝听后,非常佩服:真是后生可畏,原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却没想到这小孩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道理,就能理解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管理感悟:
在公司,有许多领导或者"老前辈",总喜欢倚老卖老,开口闭口:"以我十几年的经验……",来否定新人的创见,以为后辈太嫩,社会阅历不多,绝对要对他们服从。
其实,领导或"老前辈"的经验值得后辈学习,但年轻一代的新见解、新创见,不也是值得领导或"老前辈"研究及重视的`吗?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两代人的思想交流,一定可以惠及大家。
一个人的工作也许有完成的一天,但一个人的教育却没有终止。
黄帝的文化创造
黄帝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统一了华夏部落,还是一位伟大的文化创造者。在他的带领下,华夏先民们在诸多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在农业方面,黄帝深知农业对于部落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他仔细观察气候变化和季节更替,教导人们根据不同的时节种植五谷,如黍、稷、菽、麦、稻。他还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领人们开垦荒地,改进农具,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大幅提高,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为华夏民族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文化领域,黄帝命仓颉创造文字。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通过观察鸟兽的足迹、山川的形状等,受到启发,创造出了象形文字。文字的'出现,结束了人们结绳记事的历史,使得知识和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人们可以用文字记录历史、交流思想、传播经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黄帝还让伶伦制定音律。伶伦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用竹子制作了十二根长短不同的律管,通过吹奏这些律管,确定了不同的音高,从而制定出了音律。有了音律,人们创作了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音
此外,黄帝的妻子嫘祖也为华夏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在偶然间发现蚕茧可以抽出细长的丝,经过反复尝试,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这一技术的出现,开启了中国古代丝绸业的先河。人们用蚕丝织成精美的丝绸,不仅改善了自身的穿着,还将丝绸作为重要的商品进行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黄帝在文化创造方面的贡献,涵盖了农业、文字、音律、丝绸等多个领域,这些成就对华夏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也让黄帝成为了华夏民族敬仰的人文初祖。
阪泉之战
在黄帝所处的时代,中原大地上分布着众多部落,其中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是两个实力强大的部落。炎帝部落主要活动在姜水流域,他们以农耕文明著称,教会人们种植五谷,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部落不断发展壮大,对资源和领土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之间,因领土和资源问题产生了多次摩擦。
终于,一场大战在阪泉爆发。黄帝深知这场战争的重要性,他精心筹备,训练军队,还联合了以熊、罴、貔、貅、貙、虎六种猛兽为图腾的部落作为前驱,以雕、鹖、鹰、鸢四种猛禽为图腾的部落作为助力。战争一开始,双方就展开了激烈的厮杀。炎帝部落凭借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顽强的斗志,与黄帝部落不相上下。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
黄帝运用自己卓越的军事智慧,指挥军队灵活作战。他观察战场形势,寻找炎帝部落的弱点。经过多次交锋,黄帝逐渐占据了上风。但黄帝心中明白,炎帝部落同样是华夏大地上的重要力量,不应赶尽杀绝。于是,在取得胜利后,黄帝展现出了广阔的'胸怀和远见卓识。他主动与炎帝沟通,向炎帝表达了两大部落和平共处、融合发展的意愿。炎帝被黄帝的诚意所打动,双方最终达成和解。
这场阪泉之战,不仅决定了中原地区的统治权归属,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融合。两大部落合并后,取长补短,在农业、文化、技术等方面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他们的融合,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开启了华夏民族发展的新篇章。从此,黄帝成为了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领袖,带领着融合后的部落不断走向繁荣。
黄帝与炎帝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因此,炎黄二帝都是起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关于黄帝的传说: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炎帝无可奈何,求助于黄帝。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双方的战士斗英勇无畏,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称为黄帝。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于是画了蚩尤的相到处悬挂。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炎帝虽然被蚩尤打败,实力尚存。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终于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发生火并,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讨伐。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在有关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本领最大、发明最多的人是黄帝。传说他发明了车、船、锅、镜子,制造了弩。又传说黄帝让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乐律,大挠制定甲子,岐伯写了医书。
据说,黄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陕西。黄帝族最后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后到达今山东地区。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今山东、河南和安徽一带。相传炎帝族和九黎族为了争夺黄河流域一块肥沃的土地,发生了一次战争。炎帝族战败,向黄帝族求援。黄、炎两族合并。
根据以上的神话传说,可以看到,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个部落,逐步以黄帝族为主,相互融合,黄帝就成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共同祖先。后来,各族都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
约四千多年以前,炎黄二帝争天下,炎帝之子蚩尤被俘后,做了黄帝的一名随从,后来找机会逃了出来,回到炎帝的身边去,力劝炎帝重起战事,洗雪阪泉之耻。但是,炎帝已经年迈力弱,又不忍因自己发动战争而让百姓遭殃,没有听从蚩尤的建议。蚩尤只好去发动他的兄弟们,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泽间的魑魅魍魉等鬼怪,率领大军,打着炎帝的旗号,向黄帝发起了挑战。黄帝听到蚩尤发动大军也不禁大吃一惊,他想施以仁义感化蚩尤,但蚩尤并未被感化,双方在逐鹿展开了大战。蚩尤使用魔法,摆出了毒雾阵,把黄帝的军队围困起来。但是,黄帝驾着谋臣风后发明的指南车,指挥军队冲出了毒雾阵。蚩尤又派魑魅魍魉去作战,黄帝则叫兵士们用牛角军号吹出了龙的声音,吓跑了这些鬼怪们。
由此可见魑魅魍魉不管在古时还是现在都是指一些杂牌小妖,据说魑魅魍魉专吃美女,外表大多以高大、红身、尖耳、头长角为主要特征,民间传说在荒野无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走长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魉,都是木、石、禽、兽变的。
数千年前,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黄帝是黄河流域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另一个有名的部落首领叫炎帝。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二说是近亲)。
以黄帝为首领的部落,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后来搬到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怀来一带),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定居下来。炎帝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姜水附近。炎帝族渐渐衰落,而黄帝族正在兴盛起来。这时候,在长江流域有一个九黎族,他们的首领名叫蚩尤,十分强悍。
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个个兽身人面,铜头铁臂,吃的是沙石,凶猛无比。他们擅长制造刀戟弓弩等各种各样的兵器。蚩尤常常带领他强大的部落,侵略骚扰别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办法,逃到黄帝所在的`地方涿鹿请求帮助。黄帝早就想除去这个部落的祸害,于是联合各部落首领,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战”。
战争之初,蚩尤凭借着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连连取胜。后来,黄帝请来龙和其它奇怪的猛兽(注1)助战。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这一群猛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
蚩尤又用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利用天上北斗星永远指向北方的现象,造了一辆“指南车”,指引兵士冲出迷雾。
涿鹿之战
在黄帝统一中原部分部落之时,东方有一个强大的蚩尤部落。蚩尤部落骁勇善战,并且掌握了先进的金属冶炼技术,能够制造出精良的兵器,这使得他们在战斗中具有很强的优势。蚩尤野心勃勃,妄图称霸中原,他率领部落不断向外扩张,时常侵扰周边部落,给其他部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黄帝部落也未能幸免,深受蚩尤部落的侵扰。
为了保卫家园和部落的安全,黄帝决心与蚩尤展开一场生死较量。于是,著名的'涿鹿之战爆发了。战争初期,蚩尤施展法术,制造出漫天大雾,使得黄帝的军队迷失方向,陷入混乱。黄帝看着陷入困境的军队,心中十分焦急,但他并未慌乱。他凭借着聪明才智,和臣子们一起研究对策。最终,黄帝受到天上北斗星的启发,发明了指南车。指南车能够指示方向,无论大雾如何弥漫,军队都能依靠它找到前进的道路。黄帝的军队在指南车的指引下,成功突破了蚩尤的迷雾阵。
随后,双方展开了更加激烈的厮杀。黄帝得到了风后、力牧等贤臣良将的辅佐,他们与黄帝一同制定战略战术,指挥军队奋勇作战。蚩尤也不甘示弱,他的部落士兵们个个勇猛无比,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在战斗中,黄帝派大将应龙蓄水,准备水淹蚩尤部落。蚩尤得知后,请来风伯雨师,一时间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黄帝的军队反而陷入了困境。
就在这时,天帝派天女女魃下凡相助黄帝。女魃施展神力,让天空放晴,止住了暴雨。黄帝趁机指挥大军发起猛烈攻击,大败蚩尤部落。最终,黄帝在涿鹿之野擒杀了蚩尤。这场涿鹿之战的胜利,保卫了中原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使得黄帝的威望大增,众多部落纷纷归附。它为华夏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黄帝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天下共主,带领华夏民族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石人石马
“三千银地”名声继续传扬,引起新会一位姓伦的财主垂涎。他家财百万却不学无术,年过四十还没得一官半职,最后花了几千银子买了一个空头官衔,乡人当面叫他伦天官,背后却叫他“乱颠官”。伦天官听说王家没能找到正穴,就心存侥幸,请了一位姓何的风水先生去勘测,希望能找到正穴。不久,风水先生对他说,正穴找到了,但不能让别人知道,要到葬山的时候才能“点穴”。伦天官闻言大喜,便用同样的地价三千两白银买下这块地,打算把他的先人骨殖移来下葬。他先雇了几个手艺好的石匠打造了一对石人石马,准备竖立在祖坟前显显威风。然后择个良辰吉日,兴师动众,为祖先举行安葬大典。伦天官为人残暴,平时动不动就鞭打家丁仆人。那天,他命令众家丁抬起石人石马向螺山进发,还要求一定要把石人石马竖着抬,不许平放着抬,否则不吉利。石人石马每一件起码有2000斤重,竖着抬重心高,抬的人非常吃力。刚抬到螺山脚下时,一个家丁脚下踩到一块石头,身子一歪,石人一倾斜,重重的压在家丁身上,把家丁活活的压死了。其他家丁不敢继续抬了。伦天官大骂:压死一个人算得什么,我最多赔几十两银子罢了。你们再给我抬上去!彼此大吵起来。何风水先生见伦天官确实没有人性,心想,我替他葬了这座坟,日后如果不灵验,他可不会放过我的,便趁乱溜走了。失去风水先生指点,伦天官找不到正穴,只好草草安葬了事,那一对石人石马也没摆好,胡乱丢到山下,东一个,西一个,横卧在乱草丛中。
伦天官也没有找到风水宝穴!三千银地就显得更神秘了。很多人认定它是风水宝地,都希望能侥幸葬到正穴,纷纷把祖墓葬到螺山。至今螺山上下布满了密密层层的坟墓,从墓碑看,有明朝的,更多是清朝的'。
石人石马在乱草丛中躺了几百年,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鹤城人士在昆仑山东侧建一座集体坟场。有人建议将这对废弃的石人石马搬到坟场去,竖立在门口以壮观瞻。又有人建议不要用麻绳铁线去捆绑,要用红头绳才吉利。主事者叫人把一大扎红头绳扭成粗绳,把石人抬了起来,才走了几十步,红绳嘭的一声齐齐断了,石人丢在路边。有人就说了,石人石马是不愿意离开三千银地呀!
目前,三千银地范围内最大型的一座坟墓是吕子良墓,那是丰塘的吕氏子孙在民国十八年购地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