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咏雪的诗句精选6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句吧,诗句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这里是整理的关于咏雪的诗句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咏雪的诗句 篇1

《红楼梦》是一部“集中表现了中国文学和中国艺术以及中国文体的主要特征”(摘自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处中国》)的伟大作品小说主体上是,同时汲取了文言文和其它多种文体表现形式的营养,尤其是小说中大量与叙述文字浑然一体的各种文体的艺术运用,更是把中国文艺特点融于小说创作的实践推到一个近乎极致的境界。透彻理解多种文体在小说中的用意,是打开理解《红楼梦》大门的把重要钥匙,也是享受《红楼梦》所带来的审美愉悦的一条必由之路。

一、文备众体的特点

1、创造性

集诸体于一身,作为《红楼梦》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中国古、近代文学史上是鲜有的。《红楼梦》之前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虽也有诗词谚语等运用其中,但毕竟体式及数量都远逊于《红楼梦》。在这一点上,《红楼梦》可谓是“前无古人”。

2、丰富性

《红楼梦》中存在大量的诗词曲赋,体式上包括诗、词、曲、辞赋、歌谣、对联、匾额、偈、谚、诔文、骈文、赞文、书启、灯谜、酒令等等,形形式式,无所不包,是形成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容上涵盖了思想、文体、人物、历史、建筑、园林、礼仪、习俗、哲理、宗教、戏曲、游艺、音乐、美术……方方面面,令人叹为观止;数量上,各种形式文体统计共为225篇。如若抽离覆涵如此丰富内容的表现形式,《红楼梦》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就这一点上,曹雪芹不但在《红楼梦》中“创建”了“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这一建筑意义上的“大观园”,而且向读者展示了用各种文体构筑而成的文艺意义上的“大观园”。

3、代言性

曹雪芹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除一首自题绝句外,其余诗文都是因应小说故事发展需要,或根据书中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受各种条件限制而作。无论是黛玉的《葬花吟》,还是薛蟠的《哼哼曲》都是因人而异,极具书中人物之本色。

4、灵活性

曹雪芹在运用多种文体的过程中,手法独特,挥洒自如,但并非毫无拘束,随意而作。在何时何处使用何种文体,都因人因事因境而定,体现了很强的灵活性。在抒发人物强烈感情时,多用长诗,如《葬花吟》、《芙蓉诔》等。其中《芙蓉诔》尤为突出,以长诗形式激发出宝玉哀悼晴雯、痛恨黑暗现实交织而成的悲愤难抑的感情,又兼以擅长于表达波澜起伏感情的“骚体”,表达了宝玉对现实社会强烈的不满与抨击;‘在人物咏物抒怀时,一般采用短诗,如《对月有怀》、《咏柳絮》等;在预示人物命运或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时,则采用短诗或小巧且“辞欲隐而显”(刘勰《文心雕龙》·谐隐》)的谜语,如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贾政的“砚台”谜等。

5、艺术性

《红楼梦》运用多种文体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各种文体作为小说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完全熔铸于人物形象和故事之中,对于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隐含地表达思想倾向和艺术地营造意境氛围起到了非常重要且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巧用众体的主要作用

1、表达思想倾向

《红楼梦》中曹雪芹用了各式各样的文体,为的是隐隐含地表达其思想倾向。曹雪芹生活在由盛转衰的封建末世,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正加紧对人们思想进行严酷的钳制,并大兴文字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对各种腐朽现象和制度的揭露和批判,还是进步理想和主张的提出,都是不允许直接表露的,曹雪芹也就不得不在他的小说中借助各种文体形式,采取曲折迂回的方法表达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曲意表达。在《红楼梦》里,作者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状况,不能畅所欲言,惟有以微词曲笔大字意。例如第1回的《好了歌》,表面上是描写社会常见的情状,反映普遍的社会心理,实际上是作者采取曲折手法来揭露和讽刺当时的太平盛世已经走向衰败。此外,第78回的《芙蓉诔》是作者借歌颂书中人物的高尚品行,来表达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有力抨击,也反映了其横空出世的反抗精神。在写儿女悼亡之情的诔文中,运用了贾谊、嵇康等在政治斗争中遭祸人物的典故,更显出作者“曲径通幽”之匠心。

其二,反意表达。《红楼梦》里常有“反意”之笔,即表面文字意义与作者本意完全相反的写法。最典型的要数第3回中描述宝玉的两首《西江月》。正如脂砚斋所说的笔笔贬宝玉,人人嘲宝玉,语语谤宝玉“,这两首词貌似对宝玉百般嘲贬,实质是对他的褒扬。作者似贬实褒的用笔,一为避时讳;二为通过对恪守封建伦理道德的道学先生眼中的宝玉的刻画,反其意而用之,反映作者的真实意图,即表现宝玉为黑暗俗世所不容的特立独立的叛逆精神。

其三,隐意表达。利用各种形式而达至含而不露隐意述怀,是曹雪芹的拿手好戏。譬如第4回作者采用“谚语口碑”形式,明写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显赫与奢华,却以一句“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暗寓极盛过后的极衰。其中“雪”隐喻“薛家”,又隐寓着“落落大方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悲凉凄惨的结局,可谓一箭双雕。另外,这道貌岸然出自于百姓之口的“护官符”还间接揭示了官官相护、徇私枉法的黑暗封建吏治现实。像这样隐含丰富思想内涵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

2、展开故事情节

《红楼梦》故事情节繁复,整体结构庞大,为了使故事情节繁而不乱,整体结构大而不散,作者在行文中安置各式能够发挥不同功能、并能装载丰富内涵的文体。

(1)谶语预示 与曹雪芹同时之人明义所作的《题红楼梦》绝句云:“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其实“似谶成真”又何止于此。《红楼梦》大至故事始末的粗略概括,小至重要人物命运 的细致安排都有相应的谶语预示,而且往往是运用诗词曲赋,灯谜酒令等形式装载。

在全局构思上,第1回小说进入正文之后癞头和尚之偈语,就是借预示甄士隐一家不幸命运来浓缩整个贾府由盛至衰的过程。诗中所说的佳节元宵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甄家元宵后遭祸变,而贾府则是在荣国府庆元宵之后逐渐走向衰落。因而此诗既是全书的引子,又是全书结局之预示。

在人物命运的安排上,诗词曲赋方面有《金陵十二钗判词》及《红楼梦十二支曲》,预示金陵十二钗之命运;在灯谜方面,“爆竹”和“算盘”分别预示元春猝死的结局和迎春嫁后境况;酒令方面,暗寓人物思想性格和命运前景有酒令也不着痕迹地成为谶语载体。

(2)穿插串联 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节中,作者通过匾额、对联的穿插运用,自然而有序地串联并展现“大观园”这一梦中之园的各处园林景观,令这一段文字如行云流水般流畅,且充满了诗情画意,也使读者对“大观园”有了初步印象。继而又在“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一节中借元妃及贾府公子小姐们游赏大观园时的应景题诗11首,描绘了大观园奇秀无比的景色,进一步加深读者的印象。

(3)照应关合 秦可卿预言“三春过后诸芳尽”,元、迎、探“三春”的命运结局都在其后三人所制的灯谜与所掣的酒令中相互呼应;《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与《红楼梦十二支曲》相互应合;宝玉歌颂林四娘英勇重义的《词》与紧接下来讴歌晴雯知己深义的《芙蓉诔》相互关联,形成小说文字前后照应,彼此关合、浑然一体的格局。

转贴于 3、塑造人物形象

文学泰斗巴金曾说过,“一部优秀作品的标志,是能够给读者留下一两个教人掩卷不忘的人物形象”,从这个角度上,《红楼梦》堪称是我国古典小说之林中最优秀的,因为它教人掩卷不戽的人物形象不只一两个,而是一群,这一群像里的形象个个熠熠生辉,个个维也维妙维肖。为了成功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作者运用了诗词这一重要艺术手段。

(1)量“人”裁“诗”,展现人物个性特征。诗歌作为一种表情达意,充满主体性灵的文学样式,受到创作主体的世界观、个性及气质限制,是“一个完满自足的有机整体”(黑格尔语)。正如量体裁衣,才能合身一样,作者按照所要塑造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信、性格、气质等,为他们度身订做出合体的诗词,真正做到“诗如其人”。无论是主要人物:宝玉之反叛多情、黛玉之孤清脱胎换骨俗宝钗之雍容含苞欲放蓄,抑或是次要人物:妙玉的孤僻傲世、李纨的枯槁清淡、薛蟠的愚顽庸俗,都能在其诗作中一一得到印证。作为曹雪芹笔下的宠儿,林黛玉是书中作诗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人物。从第17回大观园题诗中初露诗才,到第76回在凹晶馆与湘云联句,林黛玉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不同心境中写下一脉相承的诗词:《哭花阴》、《葬花吟》、《螃蟹咏》、《秋窗风雨夕》、《五美吟》、《桃花行》、《柳絮词》等,可谓字字珠玑、句句血泪、篇篇动人。这些诗词完全熔铸在林黛玉这一形象之中,一个容貌超群、才情绝世、多愁善感、风流别致而又孤标傲世的封建贵族小姐便于工作跃然纸上。曹雪芹擅于以诗立人,林黛玉无疑是最典型、最全面而又最具欣赏性的一个例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人物。

对于出场不多却极具代表性的薛蟠,作者只用一首短小的《哼哼曲》,就充分表现出了这个纨袴子弟的粗俗可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曹雪芹笔下人物所作的诗无一不是他们禀性之声流露、阅历之观照。

(2)同“题”异“诗”,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作者通过第37、38、74、回诗社这一特殊形式,把具有代表性的海棠、菊花、螃蟹、柳絮作为咏物,以同一诗题、不同诗作来揭示人物,尤其是宝、黛、钗三人内心深处的、最微妙的世界。

“言,心声也。”(扬雄《法言·问神》)曹雪芹深谙“言为心声”之理,故把几个人物置于同一环境,使他们面对同一命题,以诗代言,吐露心声。这样一来,人物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品质情操也就表露无遗。以咏海棠诗为例,一句“淡极始知花更艳”的欲望。于是宝钗表里不一、虚伪世故的思想性格浮出水面。而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则体现了黛玉高洁无尘、傲立于世的思想品格。这样一对比,两人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就自然而然地凸现了出来,而宝钗之可憎可厌、黛玉之可敬可爱也就不言而喻了。

宝黛二人志同道合和心心相印的爱情在诗社吟咏中得到充分显现。咏海棠,黛玉的“碾冰土玉为盆”和宝玉的“捧心西子玉为魂”是两人心灵交会的见证;咏螃蟹,宝玉的“横行公子却无肠”与黛玉的“铁甲长戈死未亡”是两人同气相投的反映。针对宝黛二人而咏出刻毒而尖锐的“螃蟹诗”的宝钗,其封建卫道者的面孔和“皮里春秋”的心肠也显而易见。

通过同“题”异“诗”,折射出符合各自个性特点的人物心态,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更为逼真,体现了曹雪芹立足于现实,坚持“追踪蹑迹”式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4、营造意境氛围

(1)三境(物境、情境、心境)合一,营造意境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记·乐本篇》)曹雪芹善于将天然的物境、特定的情境和人为的心境三境合而为一,并通过一首切情切景的诗词点化开来,营造出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意境。

例如第45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一节,就非常完整地体现了这一创作技巧。文中写黛玉卧病潇湘馆,正值秋夕风雨,有感而作《秋窗风雨夕》。此时“秋霖脉脉、雨滴竹梢”,一派凄凉景象是天然的物境;黛玉偶阅《乐府杂稿》、《秋闺怨》与《别离怨》而引发思潮,是特定的情景:黛玉倍感凄凉寂寞是人为的心境,这三境融合,便孕育出《秋窗风雨夕》一诗,而此诗又反过来深化了三境,从而达致谢一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意境,令人感受到一个弱女子正值有形的秋风秋雨之夜,在无形的秋风秋雨——封建重压下因无力抗争而发出的无尽哀怨。第27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一节中《葬花词》的运用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2)以盛写衰,渲染氛围

《红楼梦》中写贾府盛事之处不少,如第50回写大观园群芳在芦雪庵欣赏新雪、烤吃鹿肉一段,就异常热闹,十分有趣。众人即景联句,更是锦上添花,兴味盎然。这首联句诗的基调是欢快而享乐的,其中还有若干“颂圣”的句子,如“年稔庥梁饶”、“凭诗祝舜尧”等等,简直是“称功颂德”之作。其实作者写这场“赏心乐事”、唱这首“欢乐颂”,渲染着“极盛世”之氛围,为的是反衬将来这一家族的“极衰”,以乐写哀,以盛写衰,其反差越大,必越能震撼人心,正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在书中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也可找到同样的例子。

三、巧用众体的审美价值

首先,在审美原则上,用真与假、虚与实交错的手法,令读者从中分辩美与丑、善与恶。《红楼梦》中有一寓意深远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外有还无”,作者在巧用众体时也力图诠释这一要义。比如写宝玉的两首《西江月》是用一种假象“迷惑”读者,然而这种假象却是真实的,它是时人对宝玉的真实看法,在真与假的变幻中,读者如能作一番“细按”工夫,便可知作者真正的目的是褒扬宝玉的美与善、贬抑时人的丑与恶。

其次,在审美视觉上,用由内向外,以小风大的写法,引领读者通过人物个体的内心活动,认清广阔的现实世界。《红楼梦》中几次同题异诗写法,是把人物主体的内在思想由其对外部事物产生观感并结合人生体验,以诗词的形式反映出来,而这些外部事物又具有以小寓大的特征,这样,就能使读者通过认识诗词所折射出来的人物主体的人生观及精神世界,进而认清滋生这些意识观念的土壤——广阔的现实世界。

再次,在审美特征上,采用含蓄手法,给予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曹雪芹将原本属于中国传统诗歌特点的含蓄手法应用在小说中,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关于黛玉相貌的描写。曹雪芹只用了五个排句,可谓惜墨如金。这五个排句没有把黛玉之美具体化,而是把黛玉之神韵、风骨、气质简约化,点到即止,给人以若隐若现,若即若离之感,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一如中国写意画“留白”之妙用,充分调动读者无穷光的想像力,与作者其同创人物,从而获得互动式的审美享受。

最后,在审美效应上,激发读者积极思考和解读的热情,并带出不同层面的阅读效果。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关于这部书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它具有异乎寻常的广博性与复杂性。而这种性质不仅是激发不国层次读者不断积极思考,进行探索和解读的催化剂,也是产生各种不同层面阅读效果的原动力。

关于咏雪的诗句 篇2

雪与花,特别是梅花,像是孪生姐妹,若即若离,有着种种微妙的关系,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交相辉映,尽显丰姿。

人们常以花喻雪,谈到下雪,总说是雪花飘舞。雪还素有“六出梅花”的美名。以雪喻花就更寻常,苏州梅花出名,早春时节,千树皆白,暗香浮动,人称“香雪海”。刘禹锡《杨柳枝》中有这样的句子:“昨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既然互为本体与喻体,雪和花似乎令人难以分辨了。然而,富有哲理的宋诗,还是巧妙的区别出它们。“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王安石的《梅花》诗吧。是的,雪有雪的优点,梅有梅的长处。卢梅坡《雪梅》说:“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话虽如此,雪与花还是互相搀杂了对方的特点。从王禹称《春居杂兴》“荞麦花开白雪香”句中可见,雪香未必不如花香。而周邦彦《浪淘沙慢》中所描绘的“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告诉我们花白也未必逊于雪白。

落雪与落花,由于季节的因素,却令人产生截然不同意境。落花的时候,是李后主《清平乐》中的“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教人伤怀。落雪的时候,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人奋进。

还是李煜在《浪淘沙》中悲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黯然销魂者,落花岂非亦有份?可是毛泽东《咏梅》中的落雪却带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结果。可见和雪关系最恰的,也只有梅花。同样是主席诗,《冬云》中写道:“梅花欢喜漫天雪。”又有韦庄《浣溪纱》:“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在寒冬,幸亏有梅与雪做伴才让大地还有生气,也幸亏有雪衬托才显现得出梅的高洁。卢梅坡另一首《雪梅》诗云:“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关于咏雪的诗句 篇3

关键词:杨万里;七绝;句法;意象选择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3-046-05

陆游在《杨廷秀寄南海集》中说:“夜读杨卿南海句,始知天下有高流”“四百年来无复继,如今始有此翁诗”;他还在《谢王子林判院惠诗编》云:“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范成大在《次韵同年杨廷秀使君寄题石湖》说:“文名藉甚更诗声”“句从月协天心得”,他们所评价的都是杨万里的诗歌创作。

杨万里的诗歌之所以受到著名诗人的推崇,归根结底是因为他自成一家的“诚斋体”诗风。对于“诚斋体”的具体涵义,大概自此概念提出之后就众说纷纭。近代以来,现代及当代学者对“诚斋体”的看法不断更新、补充,大有涵盖杨万里诗歌的全部优点之势。笔者认为,这样不加限定、毫无界说包括一切诗作特点的看法不符合杨万里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而且过于宽泛的探讨“诚斋体”的内涵不但不会对杨万里诗风的深入认识,反而会使“诚斋体”的特征进一步晦涩难懂。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诚斋体”的真正内涵,恰当地界定具有“诚斋体”特色的诗作。

一、“诚斋体”的典型代表七绝

杨万里是一位长寿的诗人,在他八十载的人生经历中,诗歌创作有很明显的分期,即使在“诚斋体”诗风形成之后,就他本人的主观努力而言,仍在不断追求着诗风的变化,但是如果从整体特色看,诗人自己在“诚斋体”诗风形成之后的“求变”无疑是对“诚斋体”作完美的追求,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因此,以“诚斋体”诗风的是否形成为标准,杨万里诗歌的创作历程可分为模仿、探索、成熟三个时期,至于“诚斋体”诗风形成之后的“求变”完全可以认为诗人对自己诗风不懈的完美追求。

诚斋体的形成就是以其诗风进入“欣如”阶段为标志。杨万里在《诚斋荆溪集序》中说得十分清晰,“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忽若有寤,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其中的“欣如”就是诗人自己诗风成熟的境界。至于“欣如”的含义,正如杨万里自己所说“试令儿辈操笔于予,口占数首则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其中的“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即是作诗时应对自如、诗思泉涌的“欣如”境界。达到这种作诗状态,是诗人一直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诗人长期探索、积累的结果。“欣如”境界一旦获得,会令诗人欣喜若狂,创作大丰。因此,杨万里说:“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麾之不去,前者未雠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可见,至“戊戌三朝”,杨万里诗风已经,成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诚斋体”风范。而这一时期的结集主要就是《荆溪集》、《西归集》、《南海集》三本诗集。

梳理这三个集子,我们会发现其中的七绝数量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看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的研究成果,他对杨万里各本诗集中绝句数量做了一一统计,通过整体的对比,七绝诗体占杨万里整个诗歌数量的一半以上。而具体到《荆溪集》、《西归集》、《南海集》三本诗集中,七绝更占有不小的比重,如在《荆溪集》中七绝占66%,在《西归集》中占72%,在《南海集》中63%,这些数字无可争辩的说明:七绝在诚斋体诗风的重要载体。

至于杨万里为何选择七绝的形式来创作“诚斋体”诗歌,笔者认为主要得益于绝句诗体本身具有的“七言四句”自由不拘的形式,这种诗体形式最能表达杨万里的心口,也是诗人进入“欣如”状态后最容易采用的,正如张瑞君在《杨万里评传》中所言的“在五七言诗的各种体裁中,七绝最容易写得富有情趣、活泼、灵动。它既不象古风那样讲究章法,也不象律诗讲究对仗而形成拘谨和板滞”,“就五绝与七绝而言,七绝因能巧用虚词、重字等更灵活多变”,这些分析准确概括了七绝较于其他诗体的优势,可谓精到,也再次说明七绝之于杨万里创作“诚斋体”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大致粗略地认为杨万里选用了七绝,而七绝成就了“诚斋体”。

二、杨万里七绝句法词法的运用

有人总结杨万里绝句的作法,依据对仗还是散句总结出若干结构,其实这种路数不是依据绝句总结结构,而是以结构去套绝句,因为结构是完全式的、具有绝对包容性的,以此全部结构模式去衡量绝句形式,当然总能找到例证,但是遗憾的是,这种分析总结路数无疑是削足适履,更不能加深对于绝句的认识,其实质就是先有概念,后找例证,也即是“主题先行”。因此,分析总结性探索应避免此类观念先入,在未有定论之前,科学的态度是先个别再一般,即从个别的特点走向一般的总结。所以,笔者结合杨万里七绝的创作实践,力求通过具体作品的归类分析,得出较为正确的“一般”性结论。细细梳理杨万里诗风成熟时期的七绝,我们可从以下四方面来把握其艺术特征:

(一)虚词的巧妙运用

诗歌以字少凝练见长,要求言短意长,因此篇幅十分有限,就七绝而言,一首诗作四句二十八字,可谓极其短小。一般情况下,诗人创作诗作要表达丰富的意蕴,必须多用实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丰富含义的传递。而杨万里则喜欢用虚词,而且用的很巧妙,一首诗的好坏甚至取决于一个虚词的点缀装饰,这无疑是“诚斋体”七绝的独特之处。具体而言,杨万里七绝诗句中副词、介词、助词、连词、语气词等虚词用的最为精当,可举诗例如下:

1.副词的运用。副词虽属虚词,但由于它具有表情态、程度、时间等方向的功能。所以杨万里喜欢在七绝中运用,其七绝诗句中常见的副词有“忽、乃、皆、曾、聊、犹、堪、自、复”等。例如:

一峰忽被云偷去,留得峥嵘半截青。(《入常山界二首》)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呜。(《宿灵鹫禅寺二首》其二)

忽开风起仍波起,乃是飞声与落声。(《净远亭晚望》)

路南路北皆秋水,净洗行人屦上泥。(《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十首》其三)

归舟曾被此滩留,说著招贤梦亦愁。(《过招贤渡四首》其一)

道边篱落聊遮眼,白白红红匾豆花。(《秋花》)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秋凉晚步》)

昼落无声夜有声,只堪醉听不堪醒。(《秋雨叹十解》其七)

我自愁吟无意思,蝉声移近入檐枝。(《秋热二首》其二)

春风也解嫌萧索,自送秋千不要人。(《晓寒二首》其一)

吹乱众红还复整,海棠却不怕春风。(《晓寒二首》其二)

2.介词的运用。在诚斋体绝句中,杨万里常用的介词有“于、从、与、和、替、将、向、以”等。例如:

梅于雪后较多花,草亦晴初忽几芽。(《雪霁出

城》)

上巳春阴政未开,寒窗愁坐冷于灰。(《上巳三首》其一)

待倩春风作媒却,西湖嫁与水仙王。(《水仙花四首》其二)

只有向南接天去,更和一线也无痕。(《过新开湖五首》其一)

问渠何故终不语,却倩滩声替佛谈。(《兰溪双塔》)

偶见群儿聊与戏,布衫青底捉将来。(《与伯勤、子文幼楚同登南溪奇观,戏道傍群儿》)

岂有心情管风雨,向人弹泪绕天流。(《罗溪望夫岭二首》其一)

莫以甘棠南国荫,便忘蓝草北堂别。(《送庆基叔德上犹二绝》其一)

3.助词的运用。杨万里在七绝中常用的助词有“得、却、煞(杀)、来、将、了、去”等。例如:

柳上青虫宁许劣,垂丝到地却回身。(《过招贤渡四首》其二)

野鸭被人惊得惯。作群飞去却飞回。(《登净远亭》)

上却城来忘却归,迎他来属送他飞。(《晚衙野望》)

到得欲开浑别了,玉肤洗退淡脂。(《瓶中红白二莲五首》其四)

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立秋日闻蝉》)

茅屋破时偏入画,布衫洗了晒枯桑。(《野望二首》)

无数菊苗齐老去。多时花径不曾来。(《雨后行郡圃》)

4.连词的运用。在绝句中,杨万里常用的连词有“与、及、和、且、若、虽、要、只有、又、而、况”等。例如:

无波可照底须窥,与柳争娇也学垂。(《垂丝海棠二首》其一)

七字全胜五字城,清於庾信及锺嵘。(《和昊盐丞雪中湖上访梅四首》其二)

从教三日风和雨,闭户烧香不看花。(《巳未春日山居杂兴十二解》其二)

见说前头山更好,且留好句未须吟。(《舟过黄田,谒龙母护应庙二首》其一)

野鸭被人惊得惯,作群飞去却飞回。(《登净远亭》)

若要顺风兼顺水,拖头背指谢家山。(《过凌献台,望谢家青山》)

若遭好月唤登楼,脚力虽慵不自由。(《清心阁》)

要寻疏影横斜底,拣尽南枝与北枝。(《雪中看梅》)

只有睡时愁可遣,眷愁又向梦中来。(《纷纭》)

秋风遣我疏团扇,又被春风遣唤渠。(《春暖郡圃散策三首》其二)

柔条如线长而细,不贯双鱼只贯珠。(《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十首》其十)

有得俸钱无吏青,如公官况世间无。(《和岩州添停赵彦先寄四鲍句》其二)

5.语气词的运用。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的语气词有“么、无、休、哉、矣、些”等。例如:

一年好处君知么,寒食千门插柳枝。(《清明雨寒八首》其二)

我昔属官今属我,子能略伴瘦藤无?(《送傅山人二绝句》其一)

莫笑山庄小集休,篇篇字字爽於秋。(《题山庄小集》)

荆溪老守底风流,哦就千诗一笑休。(《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得因十诗》其十)

闻道常山水壮哉,问途何惜小纡回。(《晨炊江山悬驿》)

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二首》)

未论似得酴醵否,且是幽香野得些。(《入上饶界,道中野酴醵盛开二首》其二)

(二)句法的灵活多变

这是有关诗句中“句法”具体运用的问题,也是指诗句之间的关系方面,杨万里在《和李天麟二首》一诗中说“句法天难秘,工夫子但加”,说的就是诗句句法的功夫。至于杨万里所言“句法”的含义,笔者认为当是指诗作句子之间的组合关系与连接规则。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中国的文字尤其是中国诗的文字,是一种紧凑非常――紧凑到了最高限度的文字。这种诗意的美,完全靠‘句法’表现出来的。”诗作风范的确立离不开“句法”,同样“诚斋体”的形成也有“句法”运用的功劳,因此,句法的灵活多变无疑是“诚斋体”七绝的独特方面。结合具体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出杨万里在诗句的组合关系中使用了以下“句法”:

1.反问式的句法。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反问式连接诗句,以加强语势。例如:

不特山盘水亦回,溪山信关暇徘徊。(《过下梅》)

春光尽好关侬事。细雨梅花只做愁。(《甲申上元前闻家君不快,西归见梅有感二首》其二)

若无六代英雄骨,牛首诸山肯尔高。(《寒食前一日行部过牛首山七首》其四)

尽日舞风浑不倦,无人柰得柳条何。(《六月六日小集二首》其二)

尽日向人挥玉尘,知将何事语春风。(《宿南岭驿二首》其二)

2.设问式句法。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设问式联系上下旬,在一问一答中,使句间关系更为紧凑。如:

登山得似游湖好,却是湖心看尽山。(《同君俞季永步至普济寺晚泛西湖以归得四绝句》其二)

微躯所馔能多少,一猎归来满棱车。(《观蚁二首》其一)

如何对立烛光中。只见江梅白于雪。(《烛下瓶中江蜡二梅》)

郎峰好处端何似,笋剥三竿紫水精。(《江郎峰三石山在江山县南三十五里,礼贤镇望之极正,里人又呼为郎峰》)

平生山水看多少,最爱真阳第二峰。(《过真阳峡六首》其一)

3.倒装式句法。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倒装式,后句常常是前句行为或N"说的原因,即倒原因于后、变结果于前,如此更使语势跌宕。例如:

走上松梢绕却它,为他满插一头花。(《入上饶界,道中野酴醵盛开二首》其二)

花品已高香更绝,却缘韵胜得清愁。(《木犀落尽有感二首》其二)

荷衣芰制雪为容,家住云烟太华峰。(《德远叔坐上赋肴核八首藕》)

风掠水衣无处去,柳塘著在角头边。(《万安出郭早行》)

破晓篙师报放船,今朝不似昨朝寒。(《明发阶口岸下》)

梦中草草披衣起,爱看轻舟下急滩。(《明发阶口岸下》)

4.转折式句法。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转折式,前后两句形成矛盾之势,以化深化诗意引人惊醒。例如:

袈裟未着愁多事,着了袈裟事更多。(《送德轮行者》)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悯农》)

撑得篙头都是血,一矶又复在前头。(《过显济庙前石矶竹枝》)

也知渔父趁鱼急。翻着春衫不裹头。(《过百家渡四绝句》其一)

也知滩急船难上,仰踏桅竿卧着篙。(《过招贤渡四首》其四)

三、杨万里七绝意象与表达手段的选择

(一)物象选择“小”的意趣

在杨万里现存成熟时期诗作中,数量上七绝占一半稍强,其中更以众多的咏物诗为人们所关注。与其他诗人创作咏物诗不同的是,杨万里的独特性体现在物象的选择上。从某种角度说,物象选择的倾向是诗人诗风意趣的所在,因此,以所咏对象来考察杨万里七绝咏物诗也能窥测出“诚斋体”的基本风貌。

细析具体诗作,我们会发现杨万里的七绝咏物诗有以下三个特点:

1.选择大动物、大植物诗作数量较少,选择小动物、小植物诗作数量众多。

在诚斋体七绝咏物诗中,大动物如牛、马等很少单独描写,即使写到牛、马等大体格动物,也多是诗句中提到,而全诗的中心决不是围绕其展开,如《过大皋渡》一诗中“黄牛无数放春晴,船行非与牛相

背,何事黄牛却倒行”虽三句涉及到牛,但都是放到首句“隔岸横州十里青”以及诗题“大皋渡”背景展开的。至于大植物如柳、松、桑、枫等,虽然比大动物牛、马受关注的机会多,但其根本命运也未有主要的改变,其地位和作用在诚斋体咏物诗中同大动物一样,例如在七绝咏物诗中,柳树是杨万里选择最多的大植物,但其有关柳树的诗作多着眼于柳丝、柳条等小的部件。如“辇路金丝半欲垂,外间玉爪未渠开”(《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新柳》)“一巷海棠千架锦,两堤杨柳万窝丝”(《游翟园三首》其一)等等。

相比较而言,诚斋体七绝咏物诗更多的描写小动物、小植物。

小动物如鹊、莺、萤、蛙、蜂、蚁、促织、蝇、鸦、蜘蛛、啄木鸟、雁、子规、蝉、鱼、蝶、蜻蜒、鸡、水螳螂、蛩、鹅等,可谓为数不少。至于小植物更是数目众多,如梅花、海棠花、杏花、木犀花、李花、牡丹等反复出现,数量很多,占有咏物诗的绝大部分。

2.描摹动物的诗作明显少于描写植物的诗作数量。

细细梳理杨万里诗歌全集,我们会发现其中以咏动植物为题的各类诗体共有450首,而咏动物的诗只有6l首,尚不足13%,如果以诚斋体七绝咏物诗来考察咏动物的诗数量将更小。相对而言,不少诗作直接以植物命题,如《腊梅四首》、《木犀二绝句》、《神堂铺前桃花》、《野菊》、《黄菊》、《残菊》、《残梅》、《垂丝海棠》、《葵叶》、《道旁草木二首》等都是较为著名的诗作。

3.多用拟人化的描写来表现意趣。这种特点在诚斋体七绝咏物诗中反映的极为普遍,更极为突出,以至于任意捏来一首七绝咏物诗,都能说上它对意趣或日谐趣的表达。如《郎石峰》一诗:

四旁不与众山连。特地孤尖立半天。

碧落诸峰非不好,让他郎石一峰先。

这一诗言众山之中的一耸独峰――郎石峰单独直立说成“特地孤尖”而且“立半天”,且其有意识的“不与众山连”,典型的人格化;而且诗的前两句还可看作诗人站在“郎石峰”的角度来发言,而诗的后两句则站在众山的角度上说话,意为之所以郎石峰单独直立,不是因为其他山峰不好,而是其他山峰相互谦让,所以说“让他郎石-峰先”,其拟人化的谐趣令人忍俊不禁,而且又令人深思。再比如《鹅鼻铺前桃花》前两句是说自己归家较晚,而后两句则采用拟人手法,将桃花的盛开与自己的归家之喜连接起来,进而使人看到了桃花之喜,所以说“路上桃花亦喜。为人浓抹湿燕支”。总之,这种拟人意趣在诚斋体七绝咏物诗中随处可见。

(二)叙述、议论的完美组合

在杨万里七绝中,叙述与议论的完美组合也值得我们关注。按诗句所言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叙述句和议论句,任何一首诗都可分为这两个部分,都由两部分组成。叙述与议论的完美结合,也是诚斋体七绝的一大特征。以二者在诗作中次序不同,可分为三种形式:

1.先叙后议。即诗歌开头先进行铺叙、描写,或交待物象或言说事情,而后诗人则表达自己对物象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这种形式使诚斋体诗风更为平易,因为先叙述再议论的顺序很符合读者的接受阅读规律。如《余于沂流至安仁》一诗,前两旬“半篙新涨满帆风,两岸千山一抹中”点出了自己所处的水域环境,而后两句“惭愧棹郎能袖手,若非袖手更无功”则是由水域环境而发出的议论。以此考察杨万里的七绝诗作,数量不少,如《玉山道中》、《郡斋梅花》、《二月一日郡圃寻春二首》、《晨炊黄冈望海》等都是较为典型的先叙后议的诗篇。

2.先议后叙。即先发表自己对某事某物的看法和态度,随后在叙述当前的事情和物象,这与逻辑学中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规律较为相似。这种先议后叙的形式,有助于诗人表达自己对事对物的真正态度,从而较为明晰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如《过招贤渡四首》其三一诗,首句“倦游客子自无聊”即是议论。说出自己的因为倦游而百无聊赖,第二句“不是江山景不饶”以议论的形式说明了不是其他原因,总的来说前两句以议论为主,而后两句“危岸崩沙新改路,断渠横石自成桥”,虽然暗含一定的深意哲理,但如果以字面意思而理解为自己游山时看到的景象也是十分妥当的,因此可定为叙述。再如《正月二十八日峡外见子二首》,其两首诗都可看作先议后叙模式,当中最为典型的要数第二首,其前两句“不宿青枫学子规,不穿绿柳伴莺啼”完全是议论,而后两句“双飞只爱清江水。自喜身轻照舞衣”,可以看作叙述。在诚斋体七绝中,先议后叙模式的诗作代表还有《海岸七里沙二首》其二、《初四日晨炊横翠亭》、《榕树》、《南雄驿前双柳》、《蜡梅》、《过扬二渡》等。

3.叙议一体。即叙述与议论合而为一。很难分清哪是叙述、哪是议论,这是叙述和议论的真正结合,有助于诗人意绪的表达和物象、事情的融会贯通。如《过招贤渡四首》其四一诗,咋一看全诗从首到尾均为议论,其实是叙述与议论的融汇:前两句“岸上行人莫叹劳,长年三老政呼号”,既议论规劝行人“莫叹劳”,又叙述言说生活在此“三老”生活极为不好;后两句“也知滩恶船难上,仰蹈桅竿卧著篙”,既是言说“岸上难走水上却更难行”,以致于“仰蹈桅竿卧著篙”才能前进,可见其全诗是议论与叙述的融汇。《读严子陵传》“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全诗同样也是议论与叙述的合一。同类的代表诗作还有《题山庄小集》、《春晓三首》其二、《垂丝海棠半落》、《静坐池亭二首》其一、《红叶》、《蒲桃乾》等。

四、诗学意蕴

杨万里是位学者型诗人,他的诗作内容绝大多数是对平凡生活的吟咏,从而表现出独具特色的生活意趣。如前所言,“戊戌三朝”时节的七绝是杨万里诗风成熟的标志,也是其“诚斋体”形成的最初成果和典型代表。经过第三部分的分析,我们更能明确把握住代表“诚斋体”诗风的七绝的美学特征,而这些美学特征背后的理学观物态度的支撑,更值得我们去关注探讨。

正如前所论述的那样,杨万里在为数众多的七绝咏物诗中,十分侧重于对植物的关注,这体现了他的静的观物态度,而背后正是理学观物方法。

关于咏雪的诗句 篇4

王文婧: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吟咏马的诗句。如:《齐风・载驱》中有“四骊济济”的诗句,写四匹黑马很强壮;《小雅・四牡》有“四牡”的诗句,写四匹马“马不停蹄”;而《小雅・白驹》共四段,每段以“皎皎白驹”(洁白的马)起兴。此后,有关马的诗文层出不穷,不胜枚举。

张晗瑾:战国后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名篇《离骚》中就有表示诗人愿乘骏马奔驰来为楚王充当开路先锋的诗句:“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左甜:汉武帝刘彻的《天马歌》是一首专门咏马的诗篇:

太一贡兮天马下,

赤汗兮沫流赭。

骋容与兮万里,

今安匹兮龙为友。

此诗咏天马,形神兼备,堪称中国诗歌史上较早的一首通篇咏马的佳作。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马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中咏马的诗句和诗篇数量多,质量也高。大诗人李白的诗中就有一首《紫骝马》: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苏志丛:唐诗中咏马的作品质量高,从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可窥见一斑。全诗如下: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一首咏马抒怀之作。前四句是实写,写马的来历;后四句由实写转为虚写,写马的气概、马的品格,并以马比喻房兵曹这一人物,希望房兵曹能为国建功立业,将咏马与咏人有机结合起来,也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这首咏马诗篇,堪称中国马文化的代表作。

韦韬:还有著名诗人李贺,他以《马诗》为题的就有23首。如: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显然,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其他著名诗人如王维、王昌龄、岑参、杜牧、李商隐等,也都有咏马的诗篇或诗句。

袁朝霞:有关马的文章也相当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唐宋家”之首韩愈的名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发人深省,读之,令人赞赏不已。

李家兴:有关马的笔记小说也有不少,内容也很丰富。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之《女化蚕》篇,记载了一则与马有关的传说。

远古时,有一个女子,父亲远征,家中仅有她一人,养了一匹马。有一天,她因思念父亲,就对这匹马戏言道:“你能为我迎得父亲归来,我就嫁给你。”马听此言后,就脱缰而去,一直跑到这女子的父亲处。其父看到马很惊喜,便骑马回到家中,从此,对马“厚加刍养”。但马不肯食,见其女出入,动辄“喜怒奋击”。这女子就将其中的缘故告诉了父亲,父亲则“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一日,这女子拿着马皮跟邻女玩,对马皮说:“你是畜生,怎么想娶人为妻呢?招来屠杀剥皮,又何苦呢?”话未说完,马皮就将此女卷走。过了数天,在大树枝间,人们发现,该女与马皮皆化为蚕,“而绩于树上”。邻女“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而将其树命名为“桑”。桑,即丧。后来,人们祭拜“蚕神”,希冀养蚕丰收。

此马对女子的爱是那么执著,以至死后马皮卷走女子双双化为蚕神,这是多么神奇的传说呀!

李广:近现代也有许多写马的诗文,如臧克家的《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

凤霞:还有周涛的《巩乃斯的马》,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见了。”多么形象生动啊!

…………

关于咏雪的诗句 篇5

关键词: 王冕 诗歌 “仁者爱人” 梅

王冕(1287―1359),元朝末期著名的画家和诗人,字元章,一字元肃,号煮石山农,元末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人。王冕的诗歌创作大体上继承了杜甫诗歌缘事而发,写民生疾苦的一面,其诗歌主体风格质朴豪放,充满了现实主义的气息,此外,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李白的影响,具有洒脱不羁,傲视独立的人格魅力。《四库全书总目・竹斋集》评价其诗云:“多排S遒劲之气,不可拘以常格。然高视阔步,落落独行,无杨维桢等诡俊纤仄之习,在元明之间,要为作者。”

就诗歌内容而言,王冕的诗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愤世嫉俗、感慨疮痍之作;二是寄托着其人格思想的咏梅之作。前者诸如《悲苦行》、《伤停户》、《江南妇》、《猛虎行》、《虾蟆山》等,此类诗歌多描写民生疾苦,从多方面反映了当时日趋激化的民族矛盾。而后者则更多表现了他不愿随俗沉浮,孤傲清高的情怀,以及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一、愤世嫉俗、感慨疮痍之作

王冕是一个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儒者,基于“仁者爱人”的情怀,他关注百姓的生活,对下层百姓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元末社会种种的现状,如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骄奢淫逸,以及吏治腐败、人才压抑等现象,都在他的诗歌中得到深刻的揭示与批判,正如他在《送人上燕》中写的那般,“要为苍生说辛苦”,他的诗歌创作亦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

元朝末年,社会统治日益腐败,苛捐杂税十分沉重,对于百姓来说,苦不堪言。王冕对此大声疾呼,希望统治者能够减轻赋税和徭役,给百姓一个休养生息的稳定环境。在诗歌中他经常倾诉对于国家的热爱,表露出对于民生疾苦的关怀与同情,斥责批判元朝的残暴统治。例如他在《江南妇》写道:

江南妇,何辛苦!田家澹泊时将暮,弊衣零落面如土。磕彼南亩随夫郎,夜间织麻不上床。织麻成布抵官税,力田得米归官仓。官输未了忧枵腹,门外又催私债促。大家揭贴出陈帐,生谷十年还未足。长儿五岁方离手,小女三周未能走。社长呼名散户由,下季官盐添两口。舅姑老病毛骨枯,忍饥忍寒蹲破庐。残年无物做慈孝,对面冷泪空流珠。燕赵女儿颜似玉,能拨琵琶调新曲。珠翠满头金满臂,日日春风嫌酒肉。五侯七贵争取怜,一笑可得十万钱。归来重藉锦绣眠,罗帷暖拥沈麝烟。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冷峻质朴之笔,从江南妇这个人物角色入手,描绘她在各种赋税和债务的压迫下,为了生存,出则随夫务农,入则通宵织布,甚至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生活之艰辛,难以言表。即使如此,织来的布匹不是为了卖钱,也不是为了自己穿,而是为了抵押官府的税收;辛辛苦苦耕耘得来的粮食也不是自己食用,而是被收缴上去作为官粮;官税还未解决,地主的私债却又来催促,面对这十年都不可能还清的债务,真可谓雪上加霜。诗人通过江南妇写出了当时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之艰难与困苦。诗的后面八句通过描写燕赵的女人面色如玉,装扮奢华,锦衣玉食,贵族人士竞相怜爱,仅凭一笑就可以换取十万赏钱,与前面“弊衣零落面如土”的江南农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手法使诗歌更加深刻表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贵族统治阶级身上的衣服和食物从何而来?这无一不是从百姓的身上搜刮而来,饱含着下层百姓的血泪。

王冕在《伤停户》中写道:“敲门问野老,谓是盐亭族。大儿去采薪,投身归虎腹。小儿出起土,冲恶入鬼。课税日以增,官吏日以酷。不为公所干,惟务私所欲。田园供给尽,鹾数屡不足。前夜总催骂,昨日场胥辱。今朝分运来,鞭笞更残毒。灶下无尺草,瓮中无粒粟。旦夕不可度,久世亦何福……天明风起门,僵尸挂荒屋。”盐税历来是各个朝代的重要税赋来源之一,在朝廷的收入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统治者对此十分重视,元代亦是如此。盐税的征收,令盐民们的生活苦不堪言,更加可恨的便是盐吏们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不顾盐民的死活,擅自提高盐税,造成了盐税日益增加的局面。面对日益增加的盐税,日趋严厉的盐吏,盐民们即使变卖了自己的田园也交不完盐税,还要遭受官吏的责骂和毒打,甚至连温饱都不能自足,最终造成了“僵尸挂荒屋”的悲惨结果。诗人以平实之笔,控诉了元末盐民们的悲苦人生。全诗结尾之处,更是以冷峻的笔调,传达出诗人对盐户的深切同情。

此外,在《虾蟆山》一诗中,王冕用比兴的手法,将贪官污吏比作丑陋恶毒的虾蟆精,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古昔曾偷太仓粟,三百年间耗中国”,“百足啖尽心未已”,“虾蟆虾蟆非令仆,无功那窃天之禄”,通过这样的诗句,作者辛辣讽刺了贪官污吏无尽的欲望与罪恶,亦以此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且深刻揭示了元朝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二、咏梅之作

王冕一生的诗歌有七百余首,其中的咏梅之作就有一百余首,作为诗人抒情写志的载体,这些咏梅诗一方面集中寄托了他怀才不遇的感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孤傲高洁、淡泊名利、超逸脱俗的高尚情操。

淡雅清幽的梅花,常常是高洁品性的象征,它那清隽超逸的风度,为历代文人雅士所钦佩。王冕是一位执着的“恋”梅者,作为一名画家,他是墨梅画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不仅首创了“以胭脂作没骨体”的画法,而且独创了“一笔二顿挫”的画花方式,以及“密梅画法”,他那独特的画风对后世影响深远。作为一名诗人,他更是留下了诸多的咏梅佳作。

王冕善于运用象征的手法创作梅花诗,在他的梅花诗中,“桃李”这一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桃李”象征着繁华、庸俗、豪奢纷乱的尘世,与梅花相比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冷一热,一静一动,一俗一雅,对照鲜明。“玉雪玲珑瘦影重,不同桃李媚春风”(《素梅》五十八首之一零);“春风处处竞繁华,桃李无言亦好花”(《素梅》五十八首之一八);“潇洒山林惯雪霜,不同桃李竞芬芳”(《素梅》五十八首之三二);“不比寻常野桃李,只将颜色媚时人”(《素梅》五十八首之三五);“地老天荒尽可花,不同桃李竞繁华”(《素梅》五十八首之四七);“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素梅》五十八首之五六);“面皮如惯风霜,焉肯托根桃李场”(《墨梅》五十八首之二);“不作桃李态,山林别是春”(《梅花》十五首之一三);“凡桃俗李争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题墨梅图》)……在诗人心中,庸俗不堪的桃李是远远无法与梅花相比的,桃李生长在温暖如春的季节,而梅花则是与寒霜风雪为伴,愈是恶劣的天气,愈是生机勃勃,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孤绝、坚贞的品性,是和王冕的人格遥相呼应、相互衬托的。

王冕为人孤傲、清高,品行高洁,正如其在杂文《梅先生传》写的:“先生性孤高,不喜混荣贵,以酸苦自守。”被时人认为“狂士”的王冕,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正如其画中的墨梅与白梅一般,王冕将自己的个性特征和人格思想融入所画的梅花之中,赋予了它们生命意识。我们来看下面这首《素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诗首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素梅生命形态并且直截了当地表露出了其与众不同的魅力。“冰雪林中著此身,”这是何等的孤傲,何等的高洁,何等的气概。大雪纷飞,众芳摇落,皆化为尘土,只有梅花傲然独立,铁骨铮铮立于世间,卓越而孤傲的。接下来一句“不同桃李混芳尘”则是将素梅的孤傲清高表达得淋漓尽致,以桃李作为参照物,衬托出了素梅的高洁。结尾两句“忽如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中,“忽如”一词点出了梅花开放的迅捷和出人意料,在不经意的时候它悄然绽放,化作无边春色。此时,梅花的香味似乎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直接穿越时空,一夜之间,传遍天下,散布于乾坤之内。这首诗虽为咏梅,却未尝不是诗人的一种自我写照,借吟咏梅花来表达自己孤傲、高洁的的情操与兼济天下的抱负。

再来看其《墨梅》一诗:

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的前两句采用白描的手法,传神地勾勒出了墨梅的素净、淡雅,与妖艳绚烂的桃李相比,使人的眼前一亮,充满新奇之感,清新自然,别有一番风韵。一个“淡”字和一个“满”字,更是形象地描绘出了墨梅的卓越丰姿,使墨梅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感强烈。“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不仅道出了梅花以香飘天下作为自身追求,而且体现了诗人自身高洁的品格与淡泊名利的胸襟,表达了不向世俗献媚的孤高坚贞和守志不移的情怀,也透露出诗人希望“兼济天下”的儒者精神。

在咏梅诗中,王冕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将自己的人格与梅格结合在了一起,不分彼此,相互融合。他常以梅花来隐喻自己,“平生固守冰霜操,不与繁华一样情”(《素梅》五十八首之十九),“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素梅》五十八首之五六),“清苦良自持,妄言养高洁”(《梅花》十五首之二),“我与梅花颇同调,相见相忘时索笑”(七言《梅花》四首之三),“凡桃俗李争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题墨梅图》)……由于所处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诗人的抱负无法实现,只好归隐山林,追求梅花的品性,以此来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怀和坚贞的品格,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

王冕的咏梅诗不仅蕴含了对理想的追求,而且表达了其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时代虽然没有赋予王冕以济世救民的机会,但却赋予了他艺术创作的才情,诗人在梅花境象中终于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

参考文献:

[1]王冕著。寿勤泽点校。王冕集[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咏雪的诗句 精选99句 篇6

1. 千山犹绿怜霜叶,一夜忽白染碧葭。——飞花《咏雪》

2.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洪升《雪望》

3. 描写雪的`诗句鉴赏大全

4. 关于雪的诗句古诗30首

5.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6.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7.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祖咏《终南望余雪》

8. 若天庭瑞,轻雪带风斜。--徐陵 《咏雪》

9.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0.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11. 2016有关冬雪的诗句集锦

12.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13.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巍巍暖气吹。——毛泽东《咏雪》

14.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15. 千山犹绿怜霜叶,一夜忽白染碧葭。到晓翩翩出绣户,随烟直上透窗纱。绕帘渺渺落霓裳,呵手惊飞暖翠华。——飞花《咏雪》

16.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

17. 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18.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19.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20.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22. 若天庭瑞,轻雪带风斜。——徐陵《咏雪》

23.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24.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25. 六花耒应腊,望雪一开颜。——韩琦《咏雪诗》

26.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洪升《雪望》

27.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28.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吴均 《咏雪》

29.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0.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1.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子夜四时歌》

32.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3.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34. 赞美雪的诗句_有关雪的诗句精选

35.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36.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37.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翁森《四时读书乐》

38.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吴均《咏雪》

39. 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鲍照《学刘公干体》

40. 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骆宾王《咏雪》

41. 咏雪的诗句_关于咏雪的古诗文

4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3.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毛泽东 《咏雪》

44. 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45.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6. 且欣一雪压灾瘴,不怕连阴咽管弦。——陆游《初春》

47.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8.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巍巍暖气吹。——毛泽东《咏雪》

49.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50. 描写雪的优美诗句大全

51.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

52. 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53.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4.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55.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56.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57.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58.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9. 关于小雪的古诗_小雪诗词汇总

60.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洪升《雪望》

61.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62. 朔风吹雪飞万里,三更蔌蔌呜窗纸。——陆游《夜大雪歌》

63.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吴均《咏雪》

64. 写雪的诗句_关于咏雪的诗句

65.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蕴《咏雪联句》

66.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巍巍暖气吹。--毛泽东 《咏雪》

67. 关于雪的诗句古诗汇总

68.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三首·其五》

69. 色洒妆台粉,花飘绮席衣。——李世民《咏雪》

70. 千山犹绿怜霜叶,一夜忽白染碧葭。到晓翩翩出绣户,随烟直上透窗纱。绕帘渺渺落霓裳,呵手惊飞暖翠华。--飞花 《咏雪》

71.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72. 年丰腊雪经三百,地暖春郊己遍青。——陆游《立春》

73.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韩愈《李花二首》

74.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75.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76.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韩愈《李花二首》

77.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78.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蕴《咏雪联句》

79.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吴均 《咏雪》

80.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81.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82.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3.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84.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85.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洪升《雪望》

86.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吴均《咏雪》

87.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88. 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傅察《咏雪》

89. 洛城无事足杯盘,风雪相和岁欲阑。——刘禹锡《和乐天洛下雪中宴集寄汴州李尚书》

90.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91.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92.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毛泽东《咏雪》

93.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4.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95.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96. 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97. 洁野凝晨曜,装墀带夕晖。集条分树玉,拂浪影泉玑。色洒妆台粉,花飘绮席衣。入扇萦离匣,点素皎残机。——李世民《咏雪》

98. 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韩婴《韩诗外传》

99. 雪的诗句_2016关于雪的诗句30首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