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你知道什么样的诗句才能称之为经典吗?如下是美丽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编的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最新3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策略: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表达要力求准确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回答要具体,切忌空洞。例如:
军城早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②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③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二、分析技巧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就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有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方法三大类。
答题策略: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例如: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www.shancaoxiang.com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三、分析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求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术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含蓄委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等。
答题策略: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②用诗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例如: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①此诗的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平淡、含蓄。②诗人描绘的是雨后山村的晚景图,这里有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这里有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有勤劳善良、无忧无虑的人们。③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而这里安静、纯朴的生活正符合诗人的理想。
四、炼字
炼字,即这一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
答题策略: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进行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例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这首诗将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疑;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期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五、一词领全诗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了全诗的线索或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策略: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②从该词在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方面进行考虑。例如:
夜 归
周 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qióng):此代指竹杖。
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一、慧眼捕捉,发掘美点
写景之文就是要独具慧眼,去发掘别人不曾察觉的独特美点。怎样来发现其独特的美点?可从形态、范围、色彩、声音、变化等方面去细致观察,还可从不同的时间、地点、季节等方面去细心发现。在细腻观察的基础上准确地概括出其独特之点。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就紧紧围绕“温晴”这一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呈现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抒发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尤其是在写济南之山时,作者从三个角度立体呈现出其不同的特点:阳光朗照下的山是“慈善”的;白雪覆盖下的山是“秀气”的;城外的远山简直是一幅水墨画。由此可见:写景只有抓住其独特的美点,才能给人以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
二、情由景生,因情取景
写景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抒情,胸中一定要有数,因而文中的妙景要做到因情取景,即为抒发感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景来体现。比如为表现喜悦之情,用流光溢彩的图景相映衬;为突出悲伤之情,用风霜雪雨相配合。让乐与亮色、暖色交友,忧与暗色、冷色挂钩,力求表达的情感与所选定的景物相契合。比如《春》一文,在作者笔下,不论写春天的情态,还是写绿绿的春草、艳丽的春花、轻软的春风、绵绵的细雨,都倾注着作者对春的追求和热爱。景中所渗透的作者的情思,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唤起了读者相应的情感。
三、物以情观,情附于物
一方面不同的景物能触发不同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又能为景物附上一层主观色彩。所谓“草木含悲,风云变色”、“风含情,水含笑”,便是很好的例证。所以,要善于寄情于物,把自我情感主动介入山水之中,融入自然之景,就能绘出独特之景来。因此在写景时,我们一定要学会借景抒情,让笔下之景,渗透出自我的感情。如《观沧海》一诗,作者以沧海自比,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不仅反映了沧海的形象,同时也赋予了它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尤其是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之景抒发了统一中原之志,真可谓融情于景的绝妙佳句。
四、描绘准确,诗意表达
只有准确描绘,才能鲜活地呈现心中的美景。如《秋天》一诗,“满披”一词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稻香”使人满口生香。“冷雾”烘托出一片蒙的诗意,又与季节相吻合;“满流”与“香与热的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意盎然。正因为用词准确生动,使得秋之诗意跃然纸上。又如《春》中用一个“钻”字展现了春草的活力,用“抚摸”一词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春风的和煦与温暖,以“斜织、笼着”形象贴切地描绘出春雨的紧密迷蒙,以“静默”来传神地表达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此外,还大量运用叠词,诸如“嫩嫩的”、“绿绿的”、“偷偷的”等,更加增强了春的情韵美。文章遣词造句可谓简洁传情,整齐和谐,尽展春天的活力无限。不仅如此,还要善用辞格,方式多样,使文章的语言灵动多姿,充满诗情画意。由此可见,准确描绘,诗意表达,会使语言个性化,让笔下之景具有独特的情韵美,更增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学生佳作】
诱人的秋天
湖北松滋市南海中学 邓 泌
一片黄叶悠悠地从树枝上飘落下来,悄悄地告诉人们秋天到来的喜讯……
秋天是快乐的。田野里虽然已看不到稻浪翻滚的情景,看不到农民忙碌的身影,然而人们如花的笑脸、欢快的笑声,让我们体会到秋天丰收的喜悦。这种内心深处的快乐,是秋天送给人们最珍贵的厚礼!
秋天是动人的。山野上那铺满的竞相开放。漫步山野,你似乎会听到它们热烈的争论:“我是最美的!”“我是最美的!”白菊似寒霜初盖,黄菊如金谷飘香,红菊似晚霞映天。它们盛装玉扮,美艳绝伦,把秋天点缀得五彩缤纷;它们不畏寒霜,傲然绽放,浓墨重彩地抒写着优美动人的篇章。望着眼前的秋日风情画,又怎能不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呢?
秋天是无言的。林阴道上,黄叶满地,脚踏黄叶,发出“吱吱”的声响,仿佛在与秋天进行一次真诚的对话。在追逐秋叶的征程中,我们获得了秋天最真挚的心灵独白。那黄叶已不再逼人眼球,但透露出一种成熟的芬芳。我望着那飘零的黄叶不禁浮想联翩:它们悄然地飘落不正是为了新叶的成长吗?它们无声地远离,不正是为了新生命的开始吗?无言的秋天,让我明白:安静地离开也是一种美丽!
秋天是幸福的。深沉的夜空中挂着一轮满月,如水的月光一泻千里,勾起人们无穷的相思之情。天上稀疏的星星也眨着眼睛,柔情似水地看着万家灯火。被月光唤醒的湖水也似乎在跟天上的星星打招呼,展现出秋夜的圣洁与神秘、纯真与美好,让我们真正体会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一往情深,陶醉在那银色的秋月图中。
秋天是诱人的,它的风韵与神采,让人陶醉;秋天是诱人的,它的丰富与多彩,让人赞叹;秋天是诱人的,它的成熟与芬芳,让我们品尝到生活的甜蜜……
下面就以高中教材中出现的诗词为例,介绍“景语”的常见作用。
1.渲染氛围,营造意境
渲染:本是绘画技法,指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即正面描写铺叙,追求笔墨酣畅,达意畅快淋漓。
例:杜甫《登高》前两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急风、高天、凄清的猿声、清冷的小渚、盘旋的飞鸟等极具季节特征和情感色彩的景物进行了描摹,生动传神地绘出了一幅凄凉肃杀的秋景图,渲染出了一种悲凉的环境气氛。作者在取景时,视角广阔,对秋进行了多方面的正面描画,从而达到了意境鲜明的艺术效果。
柳永《雨霖铃》上片选取了送别前的环境 “寒蝉凄切”“长亭晚”“骤雨初歇”进行正面描写,营造了凄冷落寞的氛围,渲染了分别气氛,准确地传达了一种凄清的况味。“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文心雕龙・物色》),更何况眼前这一片落寞凄冷之景?景语在此处以渲染的作用浓化了情感,以至于景语具有了情语的价值,惹人反复玩味。
2.烘托情感
烘托:本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烘托,使主体物象突出的一种绘画技法。艺术创作上,往往指从侧面着意描写,让所写之物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情感鲜明突出。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同是杜甫《登高》前四句,句句写景,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面,但本意却是在借景的特征以及它渲染出的氛围有力地烘托诗人登高望远的悲秋之意。而柳永《雨霖铃》上片写分别之景,其用意却在表达离别之痛。正所谓“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李笠翁《窥词管见》)。情景的高度交融正是建立在景语对情语的烘托作用之上的。
3.衬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衬托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若描写之景与作者的情相一致,即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是正衬关系,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这就是所谓“情景交融”。
若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就是反衬关系。此手法可以达到“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的艺术效果。
例: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反衬的名句。再如晏殊的词《蝶恋花》上片:“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写双飞之燕和无情之月,目的就是反衬出此时孤单寂寞以及饱受相思之苦的哀伤心情。
4.铺垫
景语在诗词里有效地承载了情感要素,同时在诗词结构上,往往起着铺垫的作用。最为典型的,当属律诗中的景语了。八句四联,往往以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语以鲜明的物象,典型化的描摹,传达了诗人的内在情感,此部分好比乐曲的“前奏”,先将人引入了某种情境,这就为后面情感“高潮”部分的出现作了有力的铺垫,使情感的表达更自然、更有感染力。
例: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的前两联描写“旅夜”的情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而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象,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些都为后文表达被排挤的愤慨和人生漂泊的感伤作了铺垫。
5.收束全诗,拓展诗意空间
有不少诗歌,景语不单会出现在文章开头,还会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处。在结构上自然具有收束全诗的作用。但是,因其内容上是景物描写,因而还增加了其他结尾所不具有的拓展诗意空间的作用。
首先表现在对全诗画面的丰富上。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别之地,青山白水相映相称,寥寥数字已将当时的色彩刻画得明丽可感。文尾的“萧萧班马鸣”则又在这明丽的分别场景上着一片声响,以马儿好似不忍分别发出萧萧鸣声,染出更加感人的意境。在感官上,读者在品读时,享受到的是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
其次表现在对情感的深化上。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征战边塞,边愁难尽,琵琶曲里别情缱绻。然而,听不尽的边愁到底如何“无尽”?诗人突然在乐曲声里着上了一个休止符,转而描写了“高高秋月照长城”的景致。秋月本就高远,再添“高高”二字,让她的月辉四下朗照。画面静谧、壮阔,又显出凄美。这就将曲中的无尽边愁向四下里无声地扩散开去,漫天遍地,又随长城盘亘蜿蜒,延伸到远方去了。以这样的景语收束全诗,将无尽的“边愁”深化得更加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