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战争的诗句最新2篇

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大家整编的有关战争的诗句最新2篇,仅供借鉴。

有关战争的诗句范文 篇1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起承转合;四格漫画;融合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从上古歌谣、《诗经》、《楚辞》发源,历经汉魏六朝的发展,到唐宋时期达到高潮,即使是元明清时期,亦颇有佳作传世。其所描述的内容涉及社会风貌、自然山水、离情别绪、伤春怨秋、吊古讽今等方方面面,蕴含着无比丰富的人文精神,体现出不可或缺的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古典诗词对于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重大的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本文拟从中国古典诗歌章法结构的起承转合出发,探讨其与四格漫画融合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方式。

一、融合的可能性

中国古典诗歌章法结构上的起承转合与四格漫画讲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特点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起承转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结构章法之一。这种结构章法并非诗人创作诗歌时有意为之,而是后代研究者在广泛研究前代诗人的创作后的理论总结。从先秦开始,各个时代各种体式的诗歌中都有应用。正如傅若金《诗法正论》云:“以绝句言之,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律诗第一联是起,第二联是承,第三联是转,第四联是合。古诗长律亦以此法求之。《三百篇》如《周南・关睢》则以第一章为起承,第二章为转,第三章为合。《葛覃》则以第一章为起,第二章为承,第三章为转,第四章为合。《卷耳》则以第一章为起,第二第三为承,第四为转合。《湍尽贰扼斯》《桃夭》《兔D》《]q》《汉广》,则每章四句自为起承转合。《汝坟》则以第一章为起,第二章为承,第三章为转合。《麟趾》每章则以第一句为起承,第二句为转合。”(傅若金 9-11)也就是说,通常所说的律诗绝句中使用起承转合是常见的,就是在《诗经》中,也有起承转合的使用。

简单讲,起指起句,一般讲究开门见山,直接扣题;承,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伸深化,要从容;转,转句,要变化,既是结构上的转折,也是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合,合笔,结句,点明题旨,收束全诗,讲究渊深隽永,作为情感和主旨的聚焦之处,结句一定要浑然圆融,婉曲蕴藉,戒言尽意穷,索然无味。元代范德玑的《诗格》所云“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即是此意。

而四格漫画,顾名思义,就是以四个画面分格来完成一个小故事或一个创意点子的表现形式。四个画面涵盖了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情节转折及幽默的结局。这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非常相似。四格漫画的特点有三:短小精悍;简单有趣;轻松随意。也就是说它更着重的是点子创意,画面不需很复杂,角色也不要太多,对白精简,让人容易轻松阅读。

要使中国古典诗歌与四格漫画的融合变成可能,重要的是将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与四格漫画所讲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对应起来。王昌龄《出塞》是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诗歌的内涵极为丰富深厚。作为一首绝句,按照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可做分析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起),万里长征人未还(承)。但使龙城飞将在(转),不教胡马度阴山(合)。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起,是开端。这一句起得非常高妙,以明月照边关代称战争,以具有特定含义的时间名词秦、汉,将眼光投向深远的历史中。“万里长征人未还”是承,是发展。在深远的历史长河里,历朝历代战争的最主要的要素还是人。因此承句是对于起句的延伸深化。起承两句,塑造了具有历史厚度和空间广度的群像,这一群像的震撼力非常强大。如何用四格漫画表现这种比较抽象的开端和发展,值得深思。

在之前的研究中,有两组四格漫画据此诗而来。起承两句的画面分别如下:

图一两格包含起承二句之意,第一格忠实地画出了明月照边关的意象,画面非常精美,不足之处在于对于战争的表现过于含蓄;第二格是一个特写,撷取千千万万远征之人遗留在后方的妻子儿女间的对话来表现承句之意,尤其突出了妻子含泪的眼睛,令人印象深刻。不足之处在于概括力,诗歌所呈现出的群像的震撼力没有得以表现。

反观图二,第一格画面中,既有明月照边关的意象表达,也有战争的必须要素战士奋战且死伤遍野的画面,这一画面所交代的内涵与原诗之意非常吻合,且对于原诗句是有具体诠释的。

图二之二,更有震撼力,一排排荷戟带刀的征人正前仆后继奔赴前线,毋须多言,那种视死如归义无反顾自然蕴含其中。战争的义与不义不是他们应该考虑的问题,至于生死也不是他们所能掌控的,他们只需在战争的旗帜下浴血奋战即可。这一格与图一的第二格堪互为表里。这是表,那一幅是里。结合起来看,所揭示的内容有更丰富有力。

起承两句渲染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的残酷性已经到达极致,“但使龙城飞将在”是转,这一转,是面对无望的战争找寻仅存的希望,既然鹫不可避免,那么但愿有良将守边,可使百姓免于水深火热。“不教胡马度阴山”即是此意,这是合笔,是结句。但转合两句,却也有另一层含义:“龙城飞将”自是良将,但古往今来也屈指可数;大多数的战争中却是视士兵生命如草芥的庸才。这两组四格漫画中,对这两句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图三两格中,第三格是一个伟岸的背影,便是“龙城飞将”的具象化,画面简洁有力,将军的坚毅果敢可视可感。第四格是将士拼杀卫国的身影,画面中规中矩,但对于主题的表达稍有欠缺。窃以为,第四格有平和安详的要素为佳。

图四之一,其中身着红色披风的将军,并非是“龙城飞将”的具象化,而是泛指历朝历代战争中数不胜数贪功冒进的庸才。披风的鲜红喻指的正是:将军的赫赫战功,是多少士兵的鲜血染红的。可知画作者对于此诗的解读有进一步深化:能体会到本诗所要表达的对于战争的谴责更多于对于忠臣良将的思慕。这一幅与图三第三格亦可互为表里:此为里,是对原诗翻出一层的理解;彼为表,是对于原诗的忠实表现。合而读之,此诗境界可全然而出。

图四之二,画面中持戈背面的是侵入的胡马,正面的那个虚化的形象则是“龙城飞将”的具象化,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画面的优点在于,在那个虚化的“龙城飞将”的身后,是得以保全性命的士兵与士兵们身后可以安居乐业的百姓。这个画面背后的蕴含令人赞叹。

这两组漫画作品,各有优劣,可反复斟酌补足之。通过这种实践分析,可知,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适合用四格漫画来表达。

二、融合的必要性

中国古典诗歌与四格漫画的融合有其势在必行的必要性。原因有二:

(一)中国古典诗歌在新时代的传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具体表现如下:

1.偏于传统的传播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我国古老的文化遗产,其内容是确定的,有一些作品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在其长久以来的传播过程中,纸媒几乎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在新媒体已经遍地开花的时代,其传播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2.时代差异造成的文字阅读障碍

中国古典诗歌在创作和传播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字――文言文。文言文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高度的凝练性,寥寥数字即可表达十分丰富的内容。随着时展,语言更新的速度也日新月异,许多内涵丰富的文言文逐渐变得艰涩深奥,难以读懂。而这种阅读障碍的产生,必然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播造成极大的困境。

3.新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介的冲击

新媒体环境下阅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不少人已经习惯于将手机作为最重要的阅读媒介。手机阅读有着非常卓越的优越性,这是事实:一来,手机的普及性使得阅读这件事情变得门槛很低且非常方便。网络上的电子图书,一般来讲价格便宜购买方便。不用抱着厚厚的沉重的书本,一部手机就可以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字的作品装进去,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二来,各种读书类的APP,更使得这种阅读媒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而这,对于传统的阅读和传播方式产生的巨大冲击不难想象。如何在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播也纳入到新媒体时代的阅读体系中,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4.网络流行的各种恶搞行为所导致的对于传统文化)○(包括古典诗词的误读

曾经风靡一时的“杜甫很忙”风潮,将中学语文课本中诗圣杜甫的一幅画像当成了恶搞的对象。有论者说此举可以舒缓各种压力,还可以开拓思维,不必过于紧张,但是作为天天与青年学生打交道的教育者,却深深知道,这样的风潮对于诗圣杜甫及其作品在学生中的普及并无任何作用。在我播放了“杜甫很忙”的视频后问学生,是否知道杜甫是何许人也,代表作品有哪些,学生照旧不甚了了。

网络上还有一个流行的段子:“唐诗基本可以总结为:田园有宅男,边塞多愤青。咏古伤不起,送别满基情。宋词基本可以总结为:小资喝花酒,老兵坐床头,知青咏古自助游,皇上宫中愁。剩女宅家里,萝莉嫁王侯,名媛丈夫死得早,MM在青楼。”这样的总结,究竟有何益处?对于了解唐诗宋词的人,自然知道其中的某些话或许有些许的道理,可大部分有哗众取宠的嫌疑;对于不了解唐诗宋词的人,对堪称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两颗明珠的唐诗宋词会误解到何种程度可想而知,还会有人对这样的作品产生兴趣,探究阅读吗?

在笔者任教的课堂上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一次讲汤显祖的《牡丹亭》,请学生谈谈对于其中人物的看法。有学生提到,《牡丹亭》其实就是讲柳梦梅这个潘咳绾文嫦最后终于娶了杜丽娘这个白富美的故事。不能不说,学生的说法有趣又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帮助理解则可,若是出现在书面文字中,不免又减损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悠长韵味。

综上所述,陷入困境的中国古典诗歌传播必须要多层次全方位地寻找更多的传播途径,使其传播效果最优化,而与四格漫画的融合便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二)二者融合可以促进四格漫画内容的丰富和更新,以及表现手法的发展

中国古典诗歌与四格漫画的融合对于四格漫画的发展也大有裨益,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可以丰富和更新四格漫画的内容,而且为了配合中国古典诗歌这个特殊的内容,其表现手法也会有相应的发展。

一般而言,四格漫画在表现上的特点主要是强调叙事,以短短四格涵盖了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情节转折及幽默的结局。而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等等,其融入,必然会导致其内容的拓展以及表现手法的发展。

三、融合方式初探

在二者具体的融合过程中,要学会用现代生活情景演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桥段,巧妙嫁接或引用当今的一些热点事件、词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四格漫画感兴趣。在保证四格漫画的基本格式的前提下,内容、形式、风格等都可以灵活多变,最终归结到“感染力”上。要吸引读者看下去,作品必须有亮点,或者叙事好、或者构图设计好、或者创意好、或者画面好、或者搞笑有趣味,或者发人深省等等。与此相反,平铺直叙,过于书面、说教则不可能有生命力。

(一)根据诗歌侧重点不同,采用适合的方式

1.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诗词,重在内容的讲述,在进行四格漫画创作是可以改编,向趣味性方向发展,在情节安排创新上可以大胆一些,情节和表现形式只是一个载体,把故事中要传达的道理讲明白就行。哪怕用现代人生活情境和事件去演绎故事都可以,只要能准确生动的传达出诗词故事内涵就可以了。

2.对于“情感性”较强的诗词表现,通常注意处理两个极端:

其一是覆和破坏,有恶搞的意图,反传统观念,有寓教于乐的意思。不过这个“度”很难把握,容易造成恶俗现象,扭曲愿意,失去文化传播的意义和价值。

其二是深挖故事内在的情感,走情感路线。抒情,唯美是很好的表现形式,尽量用情感唤起读者的心理认同,使之产生共鸣。日韩 漫画风格很具代表,用绘本漫画表现手法效果会很不错。对白(独白)可以通俗易懂一些,要真切,有发自内心想说的话的情感状态。

3.对于“意境性”很强的诗词,可以参考中国古代诗画名作,会有很大启发,这里是通过四格漫画创作把虚幻的意象转成具象的图景。这里难度最大,需要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美,把自己体会的虚幻的意境表现出来,用插画的形式表现可能更能感染人。

4.对于注重“吟唱”诗词,要尽量保留诗句原貌,这类诗词中大量的经典诗句是需要原文朗诵、吟唱才能体会其意义和价值,不能强行的改编,会很大损伤诗词的原文学意味。建议尽量保留诗词原貌,直接配图,能准确客观表现诗词的原意就行,只做书籍插图 配置,起到辅助认识的作用即可。

(二)构建系列作品

在进行足够的练习、自由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作系列作品。前期的联系和自由创作可以为后期的系列作品创作提供参考、积累素材甚至是后续的模板。然后统一角色、统一风格,分期推出系列作品。

总之,中国古典诗歌与四格漫画的融合是双赢的,既可以很好地传播中国古典诗歌,又可以更新四格漫画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意义重大。希望本文的探讨可为引玉之砖,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播提供更多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傅若金:《诗法正论》.国家图书馆藏明代胡氏文会堂刻本。

[2]何文焕编:《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

[3]毛翰。诗歌押韵与起承转合。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月,第16卷第1期80-82.

[4]吴正岚。宋代诗歌章法理论与和“起承转合”的形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3,40(2):114-120.

有关战争的诗句范文 篇2

所谓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歌。边塞诗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有七个特点:

1.鼓励立功报国,从军边塞,英勇杀敌;2.反映边塞的艰苦生活,歌颂戍边将士不畏辛劳、英勇战斗的精神;3.表现边地战事紧迫,表达作者对边境安全的忧患;4.表达作者抗敌建功的愿望和安定边塞的主张;5.描写将士和亲人互相思念的心情;6.表现军中的黑暗、战争的不义,揭露和谴责统治者的穷兵黩武;7.歌颂战争的胜利。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唐朝边塞诗创作取得了最为辉煌的成就。著名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等。从唐朝边塞诗的创作特点中,我们可以窥见边塞诗在语言风格、表达技巧等方面的一些共性,从而帮助我们读懂边塞诗,做到高效答题。

高适擅长于七言歌行,他的诗风格雄浑,气势奔放,语言整饬,讲求韵律。他往往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描写景物或刻画人物,多从大处落笔,以浓彩重墨的粗犷笔调作概括而洗练的勾勒。为了深化主题,他常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鲜明地表现自己的爱憎情感。

岑参的边塞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反映了唐朝的强盛,描绘了边疆的山川名胜、自然风貌和民情风俗,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的爱国热情。他善于摄取边塞的新奇事物,写景新奇秀拔,抒情豪放奔腾,善写难写之景,善言难言之情。他的不少诗篇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新奇的比喻,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加之语言清奇流畅,大大开拓了初唐以来边塞诗的题材和意境。

高适和岑参是边塞诗派最为重要的代表。他们的诗作,从思想内容来看,岑参的诗更多地描写了丰富多彩的边塞生活,但缺乏高适那种对士卒的同情;从艺术特色来看,岑参的诗表现为气势雄浑、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等浪漫主义特色,而高适的诗却在豪迈奔放中含有苍凉悲壮的意味,并侧重于写真,因而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王昌龄的边塞诗不像高适、岑参那样用七言歌行的形式来写紧张的征戍生活或描绘奇丽的边塞风光,而是用语言精练、形式短小的绝句,把深刻的思想压缩在一个生动的画面或一种独特的境界之中。他写景,力求勾画出明朗、清晰的画面;他抒情,力求温柔缠绵,委婉动人。他善于融情入景,也善于借景抒情,而且能做到情景交融,饶有余韵。在思想内容上,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揭示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能准确地表达出他们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一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古诗文中数字有“实数”与“虚数”之分,颜色有“实色”与“虚色”之别,写景有“虚景”与“实景”之分,试就高适这首诗简要赏析。

2.本诗的后两句与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是否完全相同?请比较赏析。

阅读训练二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赠别诗一般都写得缠绵悲伤,这首诗却写得别具一格,其特点是什么?

2.前两句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训练三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①行军

岑参

火山②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③西,角④声一动胡天晓。

[注]①碛西:安西都护府所在地。②火山: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境内。③太白:星名。凌晨在东方出现,称启明星;傍晚在西方出现,称长庚星。太白西,指极西的地带。④角:古代军乐器,声音高亢激越,常用来传达号令,报告时辰。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使用了语带双关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对唐军将士的边塞生活和精神风貌作了怎样的描绘?

阅读训练四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岑参

火山②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④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西:安西都护府所在地。②火山: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境内。③祁连城:在今甘肃掖县西南。④轮台:指汉置古轮台县(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第一句说“火山六月应更热”,为什么说“应更热”?它和下一句中的“行人绝”都意在说明什么?

2.第七句说“功名只向马上取”是什么意思?“功名”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取?这样说表明了什么意思?

3.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却与一般送别诗不同,哪些地方不同?全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从这里你会对“盛唐气象”有什么更具体的认识?

阅读训练五

燕歌行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本诗写了一次失败的战斗过程,找出能表现这个过程的语句并说明这是怎样一个过程?诗中揭示战斗失败的句子有哪些?

2.有人认为诗的五六句描写行军的情景就已经暗示出战斗必然会失败,请结合这两句诗说说其中的道理。

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这两句话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作用是什么?

4.从“铁衣远戍辛勤久”到“寒声一夜传刁斗”这一段话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写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什么?

5.“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李广的突出特点是作战勇敢,爱护士卒。诗人说“至今犹忆李将军”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6.找出诗中运用对比的句子,说说它们对表达主旨有什么作用。

阅读训练六

闺怨

王昌龄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题为“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不知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这样写妙在何处?

2.为什么闺中见到“杨柳色”后会有后悔让丈夫“觅封侯”的心理变化?

阅读训练七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本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色?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八

关山月

徐陵①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②映疏勒,云阵上祁连③。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④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徐陵:南朝梁陈间诗人。②星旗:即星辰,是说星形如旗。疏勒:汉代西域国名故址在今新疆疏勒县。③祁连:即天山。④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北部。汉初刘邦率兵与匈奴作战,在这里被围困七天。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关山月”是乐府《横吹曲》古题。《乐府古题要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这两首诗的哪些诗句表达了这一主题?

2.徐陵诗中“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是什么意思?李白诗的有关描写与此有何差别?

参考答案

《诗歌类阅读之边塞诗》

阅读训练一:

1.高适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实景,第三句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的花瓣,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溢满了关山。战士们由听“梅花”曲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花开花落。

2.高适和李白这两首诗都含有思乡的内容,但高适诗中的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从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可以看出;在表现手法上,李白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高适诗除夸张外,还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

阅读训练二:

1.这首诗一反送别诗的哀愁伤感,取而代之的是充满豪气的安慰,体现出一种豪放的色彩。

2.景物描写是苍茫雄浑的,大雪纷飞,日落黄昏,只见遥空断雁,恰与离别的情景相吻合。

阅读训练三:

1.“角声一动胡天晓”,说的是听到高亢激越的号角报晓之声,西域一带即见天明,而读者又似乎感到这是岑参在表达对唐军将士迅速平定叛乱的强烈愿望与祝福:征战的号角一旦吹响,西边的叛乱就会被平息,言近而旨远。

2.炎夏五月,刘判官一行骑着快马疾赴战争前线。路途艰险遥远而参战的将士豪情满怀,充满了乐观与自信。

阅读训练四:

1.“应更热”是和“火山五月行人少”对比而言。它和“行人绝”都在说明赴碛西所遇到的恶劣气候。

2.“功名”一般是通过科举考试而取得的,这里强调“只向马上取”,即通过从军作战立下战功来取得功名,这表现了盛唐时期文人以征战沙场来报国的高昂斗志。

3.送别诗一般都写留恋和悲愁,这首诗则是激励和赞扬,从中可见盛唐时期文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阅读训练五:

1.“汉将辞家”说出发;“下榆关”“逶迤碣石间”是说行军经过;“猎火照狼山”是说战斗开始;“半死生”“斗兵稀”是说战斗过程的惨烈;“未解围”是说失败被围;“一夜传刁斗”是说被围之后的困守。揭示战斗失败原因的句子有:“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这些句子揭露了将帅的生活腐化、盲目轻敌、不恤士卒的罪恶。

2.诗的五六句描写部队行军的情况,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很明显看出将军们不可一世的骄态,怀着这种精神状态与敌作战是必然会失败的。

3.描写了塞外衰草连天、孤城落日的情景,用以烘托残兵败卒的凄凉心境。

4.这八句重点写兵败困守中,战士们内心的痛苦和处境的危险。写这一部分,目的在于谴责那些骄傲轻敌、不恤士卒的将帅。因为正是这些将帅造成了士卒今日的困苦。

5.借李广的爱护士卒来鞭挞将军的骄横和不恤士卒。

6.诗中除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具体对比外,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守凄哭是对比,士兵的辛苦久战与将领的临战失职等都是对比,这些对比都有力地揭露了将帅的罪过。

阅读训练六:

1.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2.看到杨柳可能联想起当初与丈夫分别时折柳相送的情景,看到杨柳易衰,联想到自己青春易逝,而丈夫又久去未归,顿时强烈的孤寂之感涌上心头,所以会有悔意。

阅读训练七:

1.诗歌没有正面具体描写西北边境连年征战的情景,而是通过对当时塞下风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侧面描写,来表达诗人深沉的历史反思。

2.表达了诗人对连年征战的厌倦和对被弃尸沙场者的深切同情。

阅读训练八: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