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花灯,闹元宵,好运问候来得早,一声快乐最美好,快快乐乐人生高,吃汤圆,看月圆,吉祥如意来陪伴,一句幸福乐心田,和和美美好梦圆。本文是勤劳的编辑给大伙儿收集的元宵节的诗句古诗【8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关于元宵节的诗句1、《南乡子·宿州上元》
(宋) 苏轼
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
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
《烛影摇红·上元有怀》
宋朝文学家张抡
双阙中天,凤楼十二春寒浅。 去年元夜奉宸游,曾侍瑶池宴。玉殿珠帘尽卷。拥群仙、蓬壶阆苑。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
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 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可是尘缘未断。谩惆怅、华胥梦短。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
2、《临江仙·都城元夕》
(宋) 毛滂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
蓬莱清浅对觚棱。
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
小屏风畔冷香凝。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3、《踏莎行·元夕》
(宋) 毛滂
拨雪寻春,烧灯续昼。
暗香院落梅开後。
无端夜色欲遮春,天教月上官桥柳。
花市无尘,朱门如绣。
娇云瑞雾笼星斗。
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
有关元宵节的古诗1、《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宋) 姜夔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2、《诗曰·贵客钩帘看御街》
(宋) 姜夔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3、《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宋) 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1、《和黄门舅十五夜作》
唐朝文学家苏颋
闻君陌上来,歌管沸相催。
孤月连明照,千灯合暗开。
宝装游骑出,香绕看车回。
独有归闲意,春庭伴落梅。
2、《解语花·上元》
(宋) 周邦彦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3、《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宋) 刘克庄
1、通过观察生活、查阅资料,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做生活得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蕴涵的随处可见的传统文化。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和深切的热爱,让学生学会和家人一起快乐地过传统节日,增进与家人的情感。
二、班会准备:
调查收集有关资料。
三、班会过程:
主持人上场:
男1、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而传统节日就犹如其中闪烁的明珠。
女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吧!
男1、六年五班“了解传统节日 弘扬民族文化”主题班会(合)现在开始!
女1、请班长宣布班会目的:
班会目的: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而来,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得精彩画面,但是,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信息技术不断发达的今天,人们忙着工作,几乎慢慢地忽略了这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节日,就算知道今天是这个节日,却不知道这个节日是干什么或纪念什么的。例如重阳节,腊八节等传统节日已无人问津,而同学们早早地准备圣诞礼物时,我们,华夏儿女,龙的传人,炎黄子孙,是否该重新拾起那些“压箱底”的传统了呢?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我们召开这次班会!主题是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相信在召开这次班会之后,班里一定会掀起经久不衰的“回归传统”的热潮!
男1: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团圆美满的传统节日,那就是——
女1:合(中秋节)。
女1:是的,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
男1:按照时间的先后,每年我们迎来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也就是最隆重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一个同学走上台挂上春节的灯笼)
女1:接着是热热闹闹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挂灯笼)
男1:春风春雨迎来——清明节。
女1:纪念屈原便有了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男1:牛郎织女银河鹊桥会,古老的乞巧节如今已与时尚接轨,演变成了浪漫的七夕情人节。
女1:团团圆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男1: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尊老敬老,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女1:俗语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月初八——腊八节。
男1:一年的最后一天,腊月三十儿——除夕,辞去旧岁,第二天就是春意盎然的正月初一——新春佳节。
女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百年来,传统节日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滋润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田。
男1:请第一小组来介绍春节的习俗。
①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有所不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请听关于“年”的古老传说。
②民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可以过去呢?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除“年”兽;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窜友道喜问好,相互庆贺平安度过了“年”关。这风俗越传越广,便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另有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③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春节。因为当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④春节过后不久,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载歌载舞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联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
⑤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我为大家准备了饺子,请大家品尝,祝福大家万事如意!
⑥拜年是春节期间最普及又极富人情味的传统礼仪。新年伊始,人们扶老携幼,出门走访亲戚朋友。你们会拜年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一起来做手势,口中说祝福的话)
⑦春节,人们喜气洋洋,到处欢声笑语,请欣赏民乐合奏《喜洋洋》。
⑧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男1:说到春节,就一定提到元宵节了。
女1:下面请第二组同学介绍元宵节。
第二小组:
1、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 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北方有盛大的灯会和烟火活动。南方有舞 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我们富拉尔基的元宵节非常隆重,夜幕降临,人们漫步到江边,放许愿灯、观灯猜灯谜、观看露天电影、燃放烟火、滚冰、拾柴等祈愿新的一年万事如意、身体健康、财源滚滚。富拉尔基的元宵节即滚冰节,已被收入吉尼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们家长的骄傲,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2、一位同学端着一盘汤圆上场,唱《卖汤圆》。
3、圆溜溜、爽滑香甜的汤圆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美食,它象征团团圆圆,请品尝我们小组为大家准备的炸元宵,愿老师、同学们永远幸福,与亲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第三小组:
1、春风能解冻,和煦催耕种。农历24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就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时代。后逐渐与之前1~2日的“寒食节”融为一体,成为悼念先人、祭祖扫墓和踏青春游的节日。
2、宋代诗人王安石便有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寄托对先人无尽的哀思,对逝者的怀念直至今日,清明节乃是人们为已逝亲友扫墓的日子,展现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第四小组:
1、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或“天中节”。它是汉族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这天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在我们家乡还有佩香囊、系五彩线、挂彩葫芦等习俗,以祝愿亲人朋友身体健康。
2、端午节除了这些习俗我们小孩子还自创了一种“蛋碰蛋”游戏,那便是以煮熟的鸡蛋相互碰撞,最后保存完整的鸡蛋的主人获胜,哪位同学有兴趣来参赛,获胜的同学将赢得香囊一个。凡参与同学即可得我们小组同学亲手编的五彩线一条。
3、游戏蛋碰蛋。六组(需16个鸡蛋)
第五小组:
1、端午节的习俗真是很有趣,到了盛夏时节,我们迎来了“乞巧节”。
2、“乞巧节”又称“少女节”、“女节”,或“七夕节”。在农历七月初七日。源于古代的民间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据说那天是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的日子。且每年只有一次。人们在晴朗的夜晚,牛郎织女两颗星星才看得真切。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女子都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节日里,民间有晒物、乞巧等习俗。在这个节日里,古时候的人们还在庭院里搭起彩楼,谓之“乞巧楼”。妇女们摆设香案,陈列瓜果,穿针引线,乞求智巧。乞巧的方式很多。有的登上彩楼,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先穿好的叫“得巧”,后穿好的叫“输巧”。有的地方在那天中午的太阳下放一碗水,把绣花针放在水面上,根据针在碗底的影子来确定是输巧还是得巧。
3、还有的地方以此日为“少女节”。年轻的姑娘举行“慕仙盛会”。江南一带,在这天解开孩子们脖子上的五色彩丝,甩于屋顶,谓之送健绳。广州一带甚重七夕节。家家户户陈列瓜果以及各色香花,化妆用品,少女盛装,于月下祭拜七姐(毛蓝七姊妹)。广西等地的人民在这天储水,叫做“双七水”。据说用此水洗浴,可以避邪祛病,达到洁身美容效果。古时台湾、福建等地的人民把农历七月七日作为“情人节”。如今,中国人较普遍地将七月七日定为中国的“情人节”。据说牛郎织女在七仙湖边成亲,生儿育女,因此,“牛郎织女”的故事人人讲得绘声绘色。每年到了七月初七的晚上,许多人就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观看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人们一边纳凉一边讲着古老而神奇的爱情故事。习习的晚风带走了白天的炽热,神奇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诗最为有名,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第六小组:
1、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团圆节”。是汉民族古老而传统的节日。此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如今与春节、端午节一起并称中国三大传统佳节。中秋时节,正值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百果成熟之际,又因此时月亮与地球相距最近,故有“一夜明月今宵多,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感慨。
2、中秋节拜月、赏月必不可少,从古至今赞美明月的诗句举不胜举,请同学吟诵几句:
(1)唐代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苏轼《中秋月》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6)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7)《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9)《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3、品尝月饼:
同学们,中秋节你们吃月饼了吗?(吃了)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宋代,流行于元朝。相传,元朝末年,各地灾荒严重,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官府。为了秘密联络起义平民,泰州张士诚把写有八月十五日杀敌起义的秘密传单夹制在月饼里面,送给平民。起义平民吃到月饼后,就知道了起义的时间、地点,从而一呼百应,举行了民族大起义并取得了胜利。后来,在八月十五这天就流行互赠月饼,吃月饼的习俗,以示对前人的纪念和对亲朋好友的节日祝福。请品尝我们小组为大家准备的月饼。
4、中秋节这天,民间盛行走亲访友,互赠礼品,特别是青年男子要趁中秋节日拜会岳父母大人。礼物不拘轻重,但月饼是不能少的。另外还有糖果、酒类、水果、糕点等。是成双成对,表示吉利。前几天中秋节,我的爸爸妈妈就买了米旗月饼去看望我的爷爷、奶奶、姥姥、老爷。
5、每年中秋佳节,现代人们会聚集在城市的广场,或公共绿地,举行大型的集会。内容有文艺表演、武术竞赛、篝火晚会、情侣化妆舞会、集体婚礼等。还有的地方在山地湖边宿营,举行自助式烧烤集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今年我们全家就跟我爸爸的徒步队去野外宿营,天空为被,大地为裤,赏明月、吃月饼,这中秋节我们过得特别有趣。
重阳节:
1、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它源于古老的《易经》,在中国人的眼里,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便开始过这个节日。
甲:同学们,你们对重阳节的历史渊源还知道哪些?
生:主持人我们小组的同学从网上收集了有关的资料,就让我们来说说吧!
2、早在春秋战国时《楚词》中已提到了九九重阳。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远游》里写到:“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由此可以知道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重阳。
3、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这首诗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在这首诗里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那天就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
4、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示庆贺,连皇帝也要亲自到万寿山登高啊!这个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5、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再有二十天就是重阳节了,希望同学们在重阳节给自己的长辈送去祝福,陪伴他们,做个孝心的好孩子。
6、千百年来,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重阳节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的有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伟人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第七小组:
1、农历十二月(古称腊月)初八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在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改为十二月初八日,谓之“腊八节”。人们在这天进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吉祥。
2、腊八粥的做法:红小豆、胡桃、松子、柿、粟、黄米、糯米、小米、菱角米、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及白糖、红糖等。今北方绝大部分地区和江南部分地区,仍保留着过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虽然原料上有些变化,但营养健身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第八小组:
传统节日中的除夕,是一年之中的最后一天,就是大年三十儿。
这一天,人们都要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放爆竹,守岁,一直到深夜都不睡觉,而是要与家人一起听新年钟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而新年钟声响过,迎来的就是第一个传统节日——春节,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主持人:班会准备中,得到班主任迟老师的大力支持,下面请迟老师讲话:
男1:了解了传统节日,我们真正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渊源流长、丰富多彩。
女1:为了弘扬宝贵的民族文化,我们就应该重视传统节日
男:爱我们的祖国,就从重视传统节日开始
女:爱我们的祖国,就从过好传统节日开始
男:正月初一(齐)——春节
女:正月十五(齐)——元宵节
男:四月五日(齐)——清明节
女:五月初五(齐)——端午节
男:七月初七(齐)——乞巧节
女:八月十五(齐)——中秋节
男:九月初九(齐)——重阳节
女:腊月初八(齐)——腊八节
合:大年三十儿(齐)——除夕夜
元宵节的祝福诗句1、香翻桂影烛光薄,红沁榆阶宝靥匀。——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2、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3、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元宵》唐寅
4、明月一轮虚画屏,春寒催雨下空庭。江南过尽无人识,留得梅花试眼青。《元宵无月》荒漠之旅
5、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欧阳修
6、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姜白石《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7、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折桂令·元宵》佚名
8、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元夕无月》丘逢甲
9、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0、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失名《折桂令·元宵》
11、处处城乡庆上元,烟花灯火表心欢。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鹧鸪天·庆元宵》东方骏
12、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姜白石《诗曰》
13、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靺鞨余红,琉璃剩碧,待嘱花归缓缓。《台城路·上元》纳兰性德
14、灯转华夏千年过,些小佳节继开来。香车宝马今何在?喜庆中原亿众安。——残简春秋《元宵有感》
15、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元宵节的祝福诗句精选16、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17、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董舜民《元夜踏灯》
18、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9、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踏莎行·元夕》毛滂
20、处处城乡庆上元,烟花灯火表心欢。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东方骏《鹧鸪天·庆元宵》
21、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22、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龙溪笑语连天际,凤垸欢歌满埠头。华夏巍巍萦紫气,尧乡荡荡灿红楼。良辰美景多宏愿,圆月昭昭照九州。——伯永《壬辰元宵夜咏》
23、冷雨元宵无月,古碑疏影双清。伍山高阁紫阳行,顾望钱塘胜景。《西江月·元宵》
24、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25、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王守仁《元夕》
26、元宵佳节月儿圆,全家团聚过大年。半醉半醒逛街市,偕妻携子游乐园。千树霓虹流光转,万家灯火照无眠。爆竹声声除旧祟,银花朵朵接财源。鱼龙狂舞阑珊处,儿童蹦跳笑声甜。——秦渝《元宵夜》
元宵节的祝福诗句推荐27、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元夕》王守仁
28、年到元宵灯火燃,龙腾狮舞夜难眠。满帘花影月三五,一碗汤圆情万千。《元宵夜思儿》雪花飘舞
29、紫府东风放夜时。——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30、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31、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
32、千门kāi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正月十五夜灯》张祜
33、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唐顺之《元夕影永冰灯》
34、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35、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十五夜观灯》卢照邻
36、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37、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龙溪笑语连天际,凤垸欢歌满埠头。华夏巍巍萦紫气,尧乡荡荡灿红楼。良辰美景多宏愿,圆月昭昭照九州。《壬辰元宵夜咏》伯永
38、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王守仁《元夕二首》
元宵节,这是一个好日子!一个热闹的日子!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一个令人陶醉的日子!一个令人欢乐的日子!让我们一起来谈论谈论吧!
先来说说元宵节的习俗吧!有哪些呢?有吃元宵、送花灯、猜灯谜、踩高跷、耍龙灯……好多好多好玩的游戏呢。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猜灯谜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猜灯谜不仅有趣,还可以培养语言能力呢?你们呢?喜欢哪一个呢?
那么,元宵节有哪些诗句呢?欧阳修的元夕、崔液的上元夜、李商隐的诗曰、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还有李白的……有空一起去欣赏欣赏一下这么多古人写下的这些好诗好词吧!
怎么样?你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喜欢这个热闹的元宵节呀?
一年级:靳淼
民俗原委
按照古代甲子计时法,夜里11点至凌晨1点称为子时。年夜饭原本是此时吃的,因此时正处于新年与旧年交替的时候,故把这顿饭称为“交子”,就是“交子时”的意思。按照中国的用字习惯,属于食品的“交子”要加个“食”旁,故就写作“饺子”了。唐代诗人史青在唐明皇题为《除夕》的五步诗中吟的“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的诗句,指的就是这一特定时辰。
健康说道
年夜饭选定吃饺子,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饺子的成分起码体现了两条非常重要的营养学原则:一是主食和副食的搭配,用主食(面粉)作皮,副食(肉和蔬菜)作馅,既味道鲜美,又省工省时,饱腹和营养并重,连外国人吃了都赞不绝口。二是肉类食品与蔬菜的结合,或以肉为主菜为辅,或以菜为主肉为辅,或肉菜各半,不仅营养丰富、全面,而且易于为人体接受。应该说,这是符合国人营养需求的一种创造,难怪它经久不衰,成为世代中国人喜爱的食品。
不要追求太白的饺子粉
如今,饺子已经成了我国人民的寻常食品,除春节必吃饺子,体现传统生活习俗和象征特定的意义外,平时随时都可食用。根据营养学观点和机体健康的需求,饺子皮要尽量薄一些,以利于机体的吸收。所用面粉以普通粉最好,不必强求用上白粉。近年来,市场上的面粉越来越白的现象值得注意,滥用改良剂的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据某省卫生部门对175种市售面粉的监测发现,超标运用稀释的过氧化苯甲酰作改良剂,“强行”使面粉变白的就有110种,超标率达44.75%,最高的竟超出国标7.85倍,由此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可想而知!
饺子馅应以蔬菜为主、肉类为辅,以利于机体吸收。纯猪肉的灌汤饺子和猪油水饺应限制食用,以免造成营养失调。饺子吃法应以清煮为主,再配些醋、蒜之类的作料。油煎、炸食饺子的做法不宜经常使用,因油炸食品有促衰老作用,与老年性痴呆等多种疾患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关链接
中国的近邻俄罗斯、印度、朝鲜、越南也都有饺子:俄罗斯的饺子个头大,要在牛骨汤里煮;朝鲜的饺子,是牛肉馅的,还放有大量的辣椒;越南的饺子,是鱼肉馅的,还加入了大量的橙皮、鸡蛋、猪油。远在美洲的墨西哥人也吃饺子,馅是用洋葱、番茄、芹菜、牛肉做成的,还不失西餐的风味:西欧意大利人的饺子像中国的菜饼,把馅加在两块面之间煮食;匈牙利的饺子馅是果酱加上猪油、鸡蛋之类,是名符其实的甜味道大混合……因此,人们说:“吃饺子,还是中国的!”
盼团圆,春节元宵
民俗原委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农历新年的高潮,也是一年中最热门的时候。元宵节这天,全国到处呈现一片热闹场面。民间把这一系列喜庆活动称为“闹元宵”,“闹”就是玩、耍,寓“尽情”之意于其中。据说这起源于汉文帝时期,是对扫除吕氏政权、国家再现太平景象的庆贺。后世这一节日规模越搞越大、活动形式越来越多,历代统治者接受这一启示,力图表现与民同乐、粉饰天下太平的思想有关。因正月又称“元月”,夜晚观灯是活动的高潮,“夜”同“宵”,故就有了“元宵节”之说。
健康说道
中国的传统节日除玩之外,就是在“吃”上做文章,几乎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食品。元宵节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就有了代表这个节日的特色食品“元宵”。
适量食元宵,滋养被虚
元宵对人体有滋养保健作用,是一种高热量的食品,这与它的面料和馅的原料有关。
元宵的面料糯米又称“江米”、“元米”,为“脾之谷”,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它具有补中益气的药用功能,对消渴尿多、自汗、泄泻的治疗有效。在中医古籍中,《本草纲目》用它治自汗不止、虚劳不足。李时珍综合各家之说,总结了它“暖脾胃,止虚寒泻痢,缩小便,收自汗,发豆疮”的五大功劳。元宵馅中的食糖类,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脑的正常思维,心、肝、肾等脏器功能的发挥等,无不与糖有密切关系。同时食糖类也具有益气、缓中、化食的作用,对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腹痛厌食、疮疡溃烂等症有防治或辅助治疗效果。过多食用含糖量较高的食品(包括元宵在内)会出现胃酸分泌增多、腹胀等不良感觉,导致儿童龋齿、近视、疮疖感染、身体发胖等多发。
元宵把主副食巧妙团为一体,食元宵喝汤又有“原汤化原食”之长。节日吃出点祥和气氛,平时间或换换口味,也不失为一种对饮食美的品味。
相关链接
元宵成为近代的形态,是宋代之后的事。宋人陈达叟在“团团秫粉,点点麻霜,浴以沉水,清且甘香”诗中所描述的原料、形状、味道、特点和食用方法,与近代的元宵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元宵浑浑圆圆,是“团圆”的象征,南宋周必大在煮元宵诗中写的“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一语双关,除说元宵之外也说出了这层象征的含义。
把元宵称为“汤圆”,在近代还有一则滑稽可笑的故事:1912年,刚当上洪宪皇帝的袁世凯,深恐吃“元宵”使得“袁消”,下令禁用“元宵”一词而改称“汤圆”。但禁令挡不住历史的潮流,80多天后这位短命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北京一直流传着许多讽刺这件事的打油诗,如“大民国,洪宪年,正月十五卖汤圆”、“诗吟元宵溯前朝,蒸化熟食水上漂。洪完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等。
寓来年,春节年糕
民俗原委
据《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漱,啖黍糕,日‘年年高’。”春节吃年糕,是因为“糕”与“高”同音,盼的是“年年升,步步高”。春节年年过,年糕常常吃。人们期望能“年年高、步步高、节节高”的想法要成为现实,还是要靠每个人的不懈努力。天上既不会掉下馅饼来,人也不会凭空飞到高处去的。
健康说道
最早提倡吃年糕,是在每年的“重阳节”,九九“登高”,故此食“糕”。后来,人们把它和“年”连在了一起,就逐渐演化为春节吃年糕了。食年糕之风不仅北方有之,南方更盛。起码在近代,南方年糕无论品种还是吃法上都不断创新,成了春节家宴上一道别致的风景线,这可能与南方人以食米为主有关。就是目前北方的一些品种和吃法,也多是从江南引进或受到南方影响和启发的。
年糕的营养在大米
年糕的原料是黍、稻之类,而它们都富含各种营养素,以为人体提供必要的热量和养分。如大米除主要成分淀粉外,尚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族和多种微量元素等,均是机体生长必不可少的原料。作为南方广大地区的主食,几千年来它成功地养育了一方子民。从医药学角度来说,它味甘性温,具补脾健胃、强肌壮体之功,一直被列为药中之上品,是中医食疗中多种“药粥”的基质。医圣张仲景用它扶正,方如“白虎汤”,主治壮热口渴、汗出面赤、心烦气盛、脉象洪大的实热亢盛之证。在仅有石膏、知母、粳米、甘草4味药的处方中,它就占去了一席之地。
家居江南的李时珍对糕认识更切,还在《本草纲目》中为它写了专门条目,说:“糕系黍糯和粳米分合蒸而成,状如凝膏。”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这首诗是初唐诗人李峤所作,名为《中秋月》,是我国最早的中秋咏月诗。圆圆的明月跃上寒空,我们谁都说四海之内处处银辉洒地,但又如何知道千里之外有无风雨交加的地方呢?诗句字面写中秋月的清圆玉润,却隐含着作者对远方亲人的遥念:担心对方住处天气欠佳,不能在佳节观赏到可爱的明月。
唐代诗人王建的千古名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中秋月色和望月怀友之情:“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庭院当中,月光满地,树栖乌鸦,露水悄落,湿了桂花,如此晶莹明彻的中秋朗月,该有多少不得与亲戚朋友相聚合的人在悠悠而生思念之情啊。中国人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在王健的中秋望月诗里,我们看不到他的叙己之思情,却明了他“秋思在谁家”的轰然追问,这种明知故问,使人读之心动。
欧阳詹的《玩月》,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赏月玩月的另一种心境,“八月十五夕,旧嘉蟾兔光。斯从古人好,共下今宵堂。”欧阳詹的玩月,使我们知道赏月玩月从来都是古人的喜好,赏月活动源远流长,迷人的月色惹人喜爱。可何谓中秋呢?据欧阳詹在《玩月》序中说:“此日为三秋之中,又为月之夕,故曰中秋。”所谓“三秋”,因秋涵三月,七月曰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乃季秋,仲秋正好居中。月夕,是指八月十五,明月之夜。十五又为月之中,所以叫中秋。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题解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 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 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图在内心超越令人悲伤的现实。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 情,却也有壮情和超然之意。“阁夜”,即西阁之夜。
句解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 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首联用流水对起题,点明时间、环境。“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冬天日短夜长,所以说“短景”,而 此处深意是说光阴苦短。“催”这一动词,逼真地写出衰年岁暮,久客不归,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相催。“天涯”,这里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霁”。 霜雪停止、消散。“寒宵”寒冬之夜。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人对此凄凉寒怆之景,不由感慨万千。这一联写实景,而寓深情,为全诗奠定了一种 沉痛的笔调。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颔联上承 “寒宵”,写夜中所闻所见。“鼓角”,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古时将一夜分为五更,“五 更”即接近天明了。此时,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 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这两句气势苍凉,音调雄浑铿锵,辞采清丽壮阔,于 《东坡志林》所言“伟丽”之外,还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正如刘辰翁所云:“第三四句对看,自是无穷俯仰之悲”。
叶梦得《石林诗话》评价说:“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揺’等句之后,常恨无复继者。”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数处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颈联写拂晓前所闻,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象。 “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忧国忧民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几家”,一作“千家”。“战伐”,指当时蜀中自 永泰元年开始,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割据混战。“夷歌”,指蜀地少数民族的歌谣。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诸葛亮 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但又算得了什么?“漫”,任随。“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公孙述在 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诸葛亮和公孙述都曾在夔州活动。尾联看似自宽自我安慰,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 考,正如卢世?所说:“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诗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他早已写过多次的战乱,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 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就像诗中所说,虽然有“野哭”,但也闻“夷 歌”。
评解
一、有助教师研读古诗文教材
一次在年级老师集体备课中,有老师对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两句中,“花重”的“重”应该读哪个声调,产生了疑问。课文上没有标明声调,也没有解释,而我自己从读书学习这首诗以来都是读“zhòng”,意思理解为“雨后的花朵上有水,因而显得沉重”,所以自然也是想着教读“zhòng”。但是有老师提出疑问,说这个应读“chóng”,原因是春天花开了很多的意思。我翻阅了一些有关资料发现没有明确提到这个问题。后来在网上我看到了有关讨论帖子:“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天亮了,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吧,娇艳欲滴,整个锦官城已经变成了繁花簇拥的世界。“重”字在这里理解成“重重叠叠”更为恰当,因为只有重重叠叠的花朵才能成就锦官城繁花簇拥的景象。如果读“zhòng”,“花重锦官城”就被解释为锦官城里雨后的花瓣显得格外的湿漉漉、沉甸甸。也就是说“花重”被理解为花的重量很大。而且,从平仄的角度来看,“重”字在这句诗里的位置应该是平声,古人是非常讲究诗歌的平仄的。更重要的是,诗歌讲究意境,杜甫关于春夜“喜”雨的“喜”意不在于花瓣的沉重还是轻盈,而满城鲜花怒放,正是诗人“喜”之所在。由此看来,“重”字在“花重锦官城”里应该念“chóng”,解释为“重重叠叠”更为恰当。
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教师可以迅速解决研读文本时产生的疑问,寻求备课中难点问题的答案,直接获取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同时,我们还会看到,网络搜索提供了更丰富更全面的背景资料。
二、丰富古诗文课堂教学方法
开放、交互、自由的网络使基于网络的古诗文教学充满了生机。在校园网建立主题学习网站,有利于学生健康有效地学习。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古诗《寒食》,这一课是我利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的一次尝试。在课内的常规教学中,学生很兴奋地表示我们之前还学过表示节日的古诗,如明代唐寅写的关于元宵节的《元宵》,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关于清明节的《清明》,唐代诗人林杰写的关于七夕节的《乞巧》等,对古诗中有没有春节、中秋节等节日很感兴趣。根据课文关于中国传统知识性较强,为课外的拓展阅读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这一个特点,在第一课时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我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基础制作成主题学习网站,进行了语文拓展阅读的教学。我把古诗中丰富的描写节日的古诗引入课堂,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尝试自己学习、积累有关的诗句和知识。小学生是各种学习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四年级的小学生大部分都已经简单学习过使用电脑上网了,现在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网络学习显得非常便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将不断提高。
三、拓展古诗文学习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