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爱岗的小编Waner帮助大家收集的11篇烈士的诗句的相关文章,仅供参考。
《采薇》是“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最后一章,写归途的情景”(韦凤娟《采薇赏析》)俨然已经成为了千古定论,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从诗歌的前三节 “曰归曰归,岁亦莫(忧、阳)止”的重章叠唱及其“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等直抒胸臆的表达中,可以明显看到这位士兵对家人的强烈思念及其归乡的强烈欲望。既然如此,踏上归途,梦想终于成真,于情于理,岂会丝毫没有欣慰和惊喜?那为何在“写归途情景”的最后一章,却不仅没有喜悦,反而是“雨雪菲菲”的加倍凄惨景象和“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加倍痛苦呢?再说,他如此渴望归乡与家人团聚,又怎会“行道迟迟”呢?
当然,古诗中亦有因长久离家而终于归乡之时的忧愁莫名,但这是有着特殊的背景或原因的。如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怯”与“不敢”是基于作者获罪被贬、害怕家人受到自己的连累而遭遇不幸而自己还是从贬所 “逃”回的环境和心境之上的。《采薇》中的士兵并不具备这样的处境和心境。
《十五从军征》中那位十五岁从军,八十岁之之时才得以归乡的老兵,也是回到家中发现家人不在、故园荒没的情境之后才“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的,六十多年与家人不通音讯,其归途之中思绪的忐忑不安与复杂当然可以想见,但在诗歌中表现出来得更多的却依旧是急切的心情,“道逢乡里人”,便赶紧询问“家中有阿谁?”。从诗歌内容推断,《采薇》中的这个士兵,离开家的时间不大可能有几十年之久,其家庭遭受变故离乱的可能性应该也不大,诗歌中丝毫未提及到对家人的担忧而只是在诉说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和归乡欲望便可作证,既然如此,他更不可能终于能回归家乡之时更强哀愁、痛苦了。
虽然以上分析合情合理,却似乎有些脱离于文本,还是回到被普遍认为是“写归途”情景的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看看它是否还可以做其它的理解吧!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以其对偶的句式、形象生动、对比鲜明的画面及其寓情于景、含蓄蕴藉的抒情方式而历来为人所称道,但其表达的具体内容却有些争议,王夫之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来评价这四句诗,说“雨雪霏霏”是“以哀景写乐”,也就是他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却又遭到了其他人的否定,韦凤娟就认为这里是在“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 (《采薇赏析》)。愚意以为,从本章中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等语句可以断定,这里是不可能存在“乐”的,而如果归乡途中没有“乐”,又是不符合一个强烈盼望归乡而终于走上归乡路上的人的情感逻辑的,因而这里维一的解释只能是:这个士兵并没有真正走在所谓“归乡途中”,他依旧在出征的路上。
这种解释可不可以在文字上得到支持呢?这四句是严格的对仗句式,“思”对“矣”,是没有实意的感叹语气词,是无可置疑的。但 “来”与“往”相对,却未必是 “回来”“返回”之意,而是“由彼至此,由远到近”“至”“到达”的意思,如寒来暑往、古往今来,再如“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既然这样,这四句诗完全可以理解为:先前我离家出征之时,柳枝轻柔随风舞动;如今我来到这个地方,大雪漫天纷纷扬扬。边塞的寒冬凄冷与家乡的春光旖旎形成对比,更能体现战士强烈深沉的思乡之情及其痛苦。而这里写寒冬又正好与前文“作止”“刚止”“柔止”的季节特征相照应,表现出整年征战、四季不休的从军之苦。
这样一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也就因为成了征战途中的情境而可以得到合情合理的解释,“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如果是行走在归途之中,则应当是“千里江宁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下江陵》)那样的轻快,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样的急切,怎么会是这样不情不愿、寸步难行的情境呢?
【关键词】高丽 边战 李世民 边塞诗
唐太宗李世民是初唐时期重要边塞诗人之一,其边塞诗以其独有的风格特征推动了唐诗的发展。异乎常人的丰富阅历与帝王胸怀,使他在诗歌创作领域呈现出迥别于同时代其他作者的鲜明特征。
在征高丽期间,唐太宗作有边塞诗五首:《辽城望月》《辽东山月临秋》《五言塞外同赋山夜临秋以临为韵》《伤辽东战亡》《宴中山》。这五首边塞诗能帮我们了解唐太宗的战争观。唐对高丽之战虽然吸取了隋对高丽作战的教训,但由于采取正面进攻的方略并无多大变化,而且“早寒、沼泽、堡垒,三位一体地构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唐军十万之众久攻高丽不下,又遭遇东北方边境的薛延陀引兵南寇河南(今绥远伊克昭盟),李世民不能施行两面作战,最后不得不班师回朝。此战的结果即是“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馀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上以不能成功,深悔之,叹曰:‘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唐太宗征高丽之战在历经三大战役、杀敌四万余而不能成功的情况下只得班师回朝,这是唐太宗生前亲自参与的最后的一场战争。
《辽城望月》作于贞观十九年五月 ,太宗亲率铁骑攻克辽东城,作《辽城望月》 诗。
玄兔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驻跸俯九都,停观妖氛灭。
这首诗是唐太宗率军攻下辽东城后的得胜之作。《资治通鉴》卷197这样介绍辽东之战:
丁丑,车驾渡辽水,撤桥,以坚士卒之心,军于马首山,劳赐江夏王道宗,超拜马文举中郎将,斩张君乂。上自将数百骑至辽东城下,见土卒负土填堑,上分其尤重者,于马上持之,从官争负土致城下。李世勣攻辽东城,昼夜不息,旬有二日,上引精兵会之,围其城数百重,鼓噪声震天地。甲申,南风急,上遣锐卒登冲竿之末,爇其西南楼,火延烧城中,因麾将士登城,高丽力战不能敌,遂克之,所杀万馀人,得胜兵万馀人,男女四万口,以其城为辽州。
这首诗除最后两句抒怀时能看到一点战争的影子外,前八句写景没有透露丝毫战争的气氛。从景物看,辽城的月光如清辉一般洒在碣石上,月光时隐时现,月光下树影婆娑,引起诗人的遐思。月圆时月中的桂子也仿佛顺手可摘,月亏时月光也暗淡了不少。一切景致写来疏朗明快,丝毫不见边城的紧张氛围,到了最后两句才提到平定高丽,有一种平和的、胜券在握的王者之风。同为写边塞风光的诗,唐太宗还有两首诗作。《辽东山夜临秋》《五言塞外同赋山夜临秋以临为韵》,现举一例:
《五言塞外同赋山夜临秋以临为韵》
边城炎气沉,塞外凉风侵。三韩驻旌节,九野暂登临。水净霞中色,山高云里心。浪帷舒百丈,松盖偃千寻。毁桥犹带石,目阙尚横金。烟生遥岸隐,月落半峰阴。连山惊鸟乱,隔岫断猿吟。早花初密菊,晚叶未疏林。凭轼望寰宇,流眺极高深。河山非所恃,于焉鉴古今。
这首《五言塞外同赋山夜临秋以临为韵》是唐太宗在征辽东期间与褚遂良、李敬宗的一首唱和诗,就是放在唐人山水诗中也是很精致的,如果不看前四句和诗题,我们丝毫看不出来它是一首边塞诗,写景部分可以明显看出受到宫廷诗风的影响,写得淡雅精致。正如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评论的那样:“他既缺乏他们的博学,也缺乏他们在宫廷诗技巧上所受到的训练,但是他仍尽力使自己的诗符合他们的模式。遗憾的是,他既缺乏炀帝和李百药的诗歌敏感,在他的诗作里,他的强烈个性与宫廷诗人缺乏个性的雅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也就是为什么《辽城望月》一诗中在大量平和的景物描写之后来了两句“驻跸俯九都,停观妖氛灭”,才显出了一个纵横天下的帝王姿态的原因。
《伤辽东战亡》可以说是一首战争纪实诗。《资治通鉴》卷198记载了征辽之战的伤亡情况:“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馀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命驰驿祀征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 丙午,至营州。诏辽东战亡士卒骸骨并集柳城东南,命有司设太牢,上自作文以祭之,临哭尽哀。其父母闻之,曰:‘吾儿死而天子哭之,死何所恨!’” 这首诗李世民首先回顾了此次出征的经过,将士奉命出征,接下来两句写了将士的勇猛,如大鱼之振动鳞甲破水而出,如猛禽展翅凌空,但良谋还未施展就功败垂成,最后两句赞扬大唐的忠烈将士,虽黄沙埋骨但忠诚之心尚存于世,而战亡将士的父母听闻天子吊亡将士,也深感欣慰。
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
“忽闻剑外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写于公元763年。延续了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被平息,沦陷的河南河北等地被相继收复,诗人的流离生活即将结束,破碎的祖国可望重归统一……正是在这样的时刻,诗人研磨挥毫,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措、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全诗字字表现了激动心,句句洋溢着喜悦情,使人读后,无不被“喜欲狂”的情绪所感染。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陆游: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望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焚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的这一首《石灰吟》古往今来让多少人引以为鉴,终生作为其人生的坐标!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曾巡按江西,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正统十四年(1449),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即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于谦加封少保,总督军务。英宗获释后发动夺门之变复辟,1457年2月,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于北京。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宋帝 祥兴元年(1278)12月20日,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的五坡岭不幸被元军俘虏。元军强迫他随船攻打南宋小朝廷的最后据点崖山(在今广东新会南大海中),《过零丁洋》这首诗便是他经过伶仃洋(在广东珠江口外,包括内、外伶仃)时写的。
诗人作了“阶下囚”,自知凶多吉少,但他决非贪生怕死之辈。诗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之精神的生动写照。“丹心”,指赤诚之心。“汗青”,这里指史册。古代在竹简上书写,先用火烤去竹汗(水),既便于书写,又可防虫蛀,这就是“汗青”,后人也就用“汗青”来称书册。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为国捐躯的决心,体现了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写得慷慨悲壮,气吞山河,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它不知激励了后代多少仁人志士为忠于国家民族奋然前行,慷慨赴死!
1. 唐代诗人李白《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2. 状貌妇人孺子,性情烈士奇才。——汪莘《西江月·曾把江梅入室》
3. 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横额“极乐世界”
4. 唐朝诗人韩偓《故都》
5.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何香凝
6.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出自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7. 广化天尊,忠昭烈士,甲子旬中要五千。——《沁园春 按原误作满庭芳,兹据律改。》
8.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
9. 浩然气,常郁结,胸中事,凭谁说。恨余生也晚,未曾同列。掩卷且由清泪洒,闻笳更使黄粱觉。对边尘此日又嚣嚣,思英烈。——出自《满江红》重读《革命烈士诗抄》感赋
10. 余亦是赴京国,何当要献凯还。——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11.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是陆沉?——郑思肖《二砺》
12. 富贵难义合,困穷易感恩。古来忠烈士,多出贫贱门。——崔膺《感兴》
13.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4. 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
15. 清朝诗人顾炎武《海上》南营乍浦北南沙,终古提封属汉家。万里风烟通日本,一军旗鼓向天涯。
16. 无限伤心夕照之中,故国甚是凄凉,剩粉余下之红。——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17.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台城》
18. 烈士纪念堂
19. 动脉贯黄河,静脉长江注。华夏江河血管流,养我心肝腑。烈火见真金,革命经风雨。爱国诗词一脉传,血沃红旗谱。——出自《卜算子》•读《革命烈士诗抄》有感
20. 秋瑾:
21. 《书愤五首·其一》宋代:陆游
22.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屈原《国殇》
23. 古诗
24. 《故都》
25. 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钱谦益《金陵后观棋绝句六首·选一》
26.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27. 宋朝诗人文天祥《端午感兴》
28.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29. 魏晋诗人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30.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李白《玉壶吟》
31.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罗荣桓)
32. 清朝诗人顾炎武《海上》
33.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34. 烈士壮心犹在,唾壶敲碎,此恨何时足。——洪希文《酹江月 酒边》
35. 杜宇声声,啼醒了、清明时节。陵园去!旌旗猎猎,挽歌吟彻。辛亥春雷惊赤县,共和浩气冲朱阙。记硝烟弥漫五羊城,殷殷血。——出自《满江红_ 谒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36. 唐代诗人李白《玉壶吟》
37. 《永王东巡歌·其二》唐代:李白
38.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是成尘。——李益《隋宫燕》
39.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陈陶《陇西行》
40.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的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41. 《感秋》
42. 《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
43.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44. 吉鸿昌
45. 陵园门庭
46. “两个天窗——出气,一扇风门——伸头” 横额“乐在其中”
47. 井冈山碑林
48.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9.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煳涂。(叶剑英)
50. 《德佑二年岁旦·其一》宋代:郑思肖
51. 《玉壶吟》
52. 陈然
53. 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引用清。陶澹如的诗句)
54.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55. 井冈山雕像园
56. 《对酒》近现代:秋瑾
57.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韩偓《故都》
58. 《革命烈士诗抄》
59.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龚自珍《漫感》
60.
61. 现代诗:
62. 夏明翰
63.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文天祥《端午》
64. 《同前题》
65.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曲》
66. 肉食朝臣尽素餐,精忠报国赖红颜。出处不详。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264626562
67. 《病起书怀》宋代:陆游
68.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69. 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陈子龙《渡易水》
70. 《满江红-小住京华》
71. 魏晋诗人曹操《龟虽寿》
72. 纷披乍依迥,掣曳或随风。——李世民《咏兴国寺佛殿前幡》
73. 龙华千载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终。
74. 江竹筠
75.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6. 烈士相逢,干戈不殿。——释普度《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77. 《酹江月 酒边》
78.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顾炎武《海上》
79. 意志坚如铁,度量大如海。(朱德)
80. 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81.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杜甫《蚕谷行》
82.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少年行》
83. 对联:
摘 要:湖南诗人易顺鼎一生多次入吴,对吴中山水一往情深,他的诗歌也体现了吴楚兼备、清丽放恣的总体风格。表现在具体创作上,有以下特色:1.以浪漫的夸张想象来贯穿吴中山水;2.以浓烈的情感表达来描摹客观之景;3.以狂逸的精神气韵来深化吴中山水。
在晚清诸诗人中,易顺鼎是独特的存在。在历代吴中①山水诗中,易顺鼎的吴中诗也是独特的存在。他的诗提供了湘人入吴的视角,既继承了小谢以来南方山水诗清绝、秀丽、境界空灵的特点,又“诡奇恢丽”②,用笔放恣,富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这样的风格,与易顺鼎对吴中的独特情感有关。光绪九年,易顺鼎姐易莹去世,父亲佩绅扶乩,“李仙”指点说,易顺鼎为“吹箫王子,乞食张郎”。他的《题张梦晋画折枝长卷寄宗室伯羲祭酒绝句八首》③序详细记载了此事的前因后果,并说:“余自少时……即结想吴中山水”,“每经行邓尉元墓与山塘七里间,忽忽如有所失”。张灵转世之说,使他对于吴文化有异样的认同,“一见吴波便有情”(《偕诺瞿上人访太湖熨斗柄还宿圣恩寺得诗二十二首》之二十二)。
但正如丹纳所认为的,时代、种族和环境是文学的三动因④,易顺鼎自然也无法摆脱楚文化,尤其是楚辞的巨大的影响。他的朋友程淯称他:“禀心骚雅,嵚奇瑰伟如此。或且比於美人香草之托吟,非能读哭庵诗,非知哭庵者也。”⑤宋育仁说他“禀心骚雅,探情忠孝”⑥……《隆竹卿统带自肇庆军中寄诗二律和原韵答之》一诗中,他自称:“生长三闾香草地,故应哀怨祖离骚。”
他的吴中诗,也包含着楚辞激扬飞动、色彩奇丽、想象丰富的特色。《天井道中梅树花已盛开一首》中的“嘉树生南国”,化用了屈原的《橘颂》。“秋峥嵘兮萧瑟,春窈窕兮融怡”(《将重游包山适遇秦散之少尉》),用了楚辞“兮”字句式。他吴楚并提:“吴楚皆以洞庭胜。”(《题唐子畏黄茅渚图即用唐原韵》)他无法摆脱楚人的眼光:“老子平生腰脚顽,笑他吴地太清孱”(《十二月二十四日雪中独游邓尉元墓宿圣恩寺还原阁》之三十),“谁知具区八百里,还似潇湘三六湾”(《题唐子畏黄茅渚图即用唐原韵》)。
一、以浪漫的夸张想象来贯穿吴中山水,景物描写达到了虚实相间、柔中带奇、境界开阔的艺术效果
易诗注重突出江南景物的秀丽和柔媚。吴中多水,他的笔下便频频出现:烟波、吴波、太湖水、溪边、吴江波、越溪……他用“白苧”写歌,“黄梅”写雨,“西江”写月,桥是“虹桥”,柳是“细柳”,又以“回”、“窈窕”、“绕”……写山水的绵延,以“测测”、“丝丝”描摹江南烟雨……而在这些景物中,作者又加入了楚辞意象:山鬼、鬼、鬼歌、鬼唱、鬼气、鬼萝衣、蛟龙、龙、东皇、山灵、六龙、精灵、灵踪、艳魄、夔罔……江南实景与楚辞想象的结合,开掘了江南山水中幽深奇丽的一面。易诗突破了传统的江南诗注重写实、格局较小的风格,是典型的易顺鼎式的抑郁奇崛、浪漫无羁。他写邓尉元墓,就说:“此时恐有蛟龙起,吹我还元阁上灯。”(《十二月二十四日雪中独游邓尉元墓宿圣恩寺还原阁》)他写鼋山松影石,就说:“五大夫耶十八公,何年走入石腹中。一入万古不得出,从此题为松影石。”他还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提炼景物,形成了境界开阔、色彩浓郁、奇崛幽深的特点。《十二月二十四日雪中独游邓尉元墓宿圣恩寺还原阁》:“尚有梅花三万树,东南天地未萧条”,“万山如墨一灯红”,“除却升天别无法,茫茫银海不能归”。这种想象的方式,继承了楚辞想象中色泽瑰丽的特点。他善用夸张和纯化的方式,柔中有壮,柔景壮写,如“万花如海月如潮,桃花如火不烧楼”(《山塘冶春词六首》)……也有楚辞的幽深诡怪:“湖天月黑鬼母号”、“万山如墨一灯红”(《十二月二十四日雪中独游邓尉元墓宿圣恩寺还原阁》)……更有楚辞中上天入地的精神:“欲化苍龙天不许,免向人间受斤斧。”(《鼋山松影石歌》)这种想象有时又与他与生俱来的“狂气”相结合,如《鼋山松影石歌》:“谁言此物终无用,与娲补天尧作栋。”
二、以浓烈的情感表达来描摹客观之景,打破了以盛唐王维为代表的山水诗物我两忘、富于禅理的艺术特色
易诗包含着他眷山恋水的情感线索,他是以游子归家的心态来体悟自然、感叹山水的。1884年,虽然是首次入吴,他却把自己的身份定义为“未归客”,对吴地的情感则是“苦忆”,对自己的入吴,他定义为“归乡”,对吴越山水,是“重来”、“重听”、“苦忆”。因此,他对于吴地山水的清奇,不仅仅是发现,更多的是感叹。正是在这样的心态影响下,他不可能以冷静的笔法来描摹苏州,而是以“主观”之情写有我之境,主观之情观吴地山水,包含着强烈的赞叹。
他的诗歌包含着自己恋山恋水的独特形象,他特别善于描写面对山水的痴迷的状态,“山楼月上归来客,坐到山楼月下时”(《偕诺瞿上人访太湖熨斗柄还宿圣恩寺得诗二十二首》之二十一),他还从前身今世的角度描写:“吴越山水泪痕深”(《三生石》),“黄土前身呼梦晋”(《题诺公一蒲团外万梅花图用鹿庐体》)、“知是前生是此生”(《由上海至苏州绝句》),“前生地主今生客”(《过苏州吊曾季硕女士因访前生张灵墓兼省亡儿墓作》),“嗟余前生亦吴客”(《为王芾卿题所藏徐俟斋先生画山水即和芾卿自题原韵》)。
情到深处,他以奇语出之:“他日必埋骨于此”《题张梦晋画折枝长卷寄宗室伯羲祭酒绝句八首》,“还君此图三太息,梦飞邓尉支硎边”(《为王芾卿题所藏徐俟斋先生画山水即和芾卿自题原韵》)。甚至在多年以后,生命的末期,他仍然说:“我有墓在邓尉中。”(《雪后徐园探梅作》)他甚至有飞来奇笔,这就是在《十二月二十四日雪中独游邓尉元墓宿圣恩寺还原阁》中所咏叹的:“我亦从天乞活埋”、“指点前身埋骨处”、“愧我犹为有发僧”、“新鬼故鬼”……这样的字句的反复出现,反复咏叹,使得他的全诗的情感浓烈、执着而绝望,包含着强烈的楚辞式的悲剧色彩,是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精神的转化。
他在《庐山诗录自记》说,“余诗尚有在山水外者”、“身世之故,寄托于山水之间。”⑦从他反复出现的“鲁连心”“不平鸣”、“念早灰”、“愁无极”,“愁思茫茫”等诗句来看,他的“山水之外”,不仅仅是他的人生不得志之感的,其实是“当时只叹吴为沼,岂识神州有陆沉(《登北塔寺和韵》)”,“江南痛哭欲同谁”(《过苏州吊曾季硕女士因访前生张灵墓兼省亡儿墓作》),“金阊门外哭秋云”(《舟泊阊门作》)。正如汪辟疆所说:“故同为山水游宴之诗,在前则极模山范水之能,在此则有美非吾土之感。”⑧这也是其山水诗表面的潇洒背后,强烈的悲剧精神所在。
这样的描写,情显而景明,打破了以盛唐王维为代表的物我两忘、富于禅理的山水传统。看似杂乱,其实以自己的感情投射山水,文中有我,是“以气胜”,“其真气犹拂拂从十指出”⑨。
三、以狂逸的精神气韵来深化吴中山水——表现为吴楚狂人的自我形象、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解读和怀疑精神
吴楚地多狂人。吴中狂士多源自唐祝文周式的放浪不羁。易顺鼎一贯以狂人自诩,他津津乐道于自己儒生以外的自我形象:“行乞客”“酒人”“枫人”“太湖精”;他行为潇洒飘逸:“醉骑”“趺坐”“醉卧”“独立天涯”;他流连青楼楚馆:“词人末路似夫差,销尽雄心付馆娃。”(《盛园游春遇雨》)表面上看,这是荣禄所嘲笑的“胡闹”,但正如他《赠内》诗云“酒人无暇求封侯”,他正是以这样的形象来对抗主流意识形态。这种张扬的个性,与传统的吴越文人如出一辙。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经过心理暗示,吴地文人所特有的孤标傲世、清隽疏放的个性,艺术化的生活方式,潇洒飘逸的人生态度,通过张灵这一媒介,在易顺鼎身上的特殊复苏。
这种“狂”,更是楚狂接舆的“非汤武,薄孔丘”的气概。“三十功名尘与土,五千道德粕兼糟”,这种具有前现代色彩的反抗精神,体现了他对于儒家传统的否定。在《吴门仲秋月夕被酒与诸友狂走市上作歌》中,他蔑视礼法、笑傲王侯,将自己比作桓温、李广、张俭……“陈遵岂愿尚书期”、“幅巾不学郑康成”这样的诗句,让我们看见了易的反叛与狂放。他赞赏李白式的“不脱宫袍市上眠”,他推崇杜牧式的“十年一觉扬州梦”,他否定儒家厚古薄今传统:“今人空胜古人狂,古月何如今月好。”他还自比李贺和李广,甚至上升到命运的高度:“古来达人多潦倒,休伤我辈沦秋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于传统人物的褒贬中,打破了传统儒家的评判标准,体现楚文化中强烈的异端精神。他同情夫差,《苏台曲》叹息说“尽掷黄金买歌笑,君王不信乌啼苦”,他对西施入吴的政治意义毫无兴趣,只关注西施灭吴后的命运,“尚有千丝渔网在,西施不被越王沉”(《再和》),体现了典型的末世历史观。他能超越帝王将相的历史,关注普通人的命运:“越溪尚有如花女,不遇吴王空自怜。”(《西施曲》)总之,易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借酒使气的,“十二万年”未见的,傲岸不群、放诞不羁的狂人形象。
当然,尽管易顺鼎自称为“视苍昊帝如仇敌,对素王师若路人”(《今日》),但在近代多狂人的情况下,易顺鼎之“狂”,本质上还是属于儒家“狷”者的范畴——不得志中的不合作,不是革命党,甚至不是改革派。这也是他尽管否定儒家教条,却不能跳出老庄的范畴。尽管也求“真新”,但却仍然被目为保守派的主要原因——当然,他个人的痛苦也正在于此——传统士大夫的角色,面对近代文明的挑战。
总之,易顺鼎的吴中诗,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易顺鼎山水诗随物赋形的特色。既不是庐山诗的“雄伟恣肆”(张之洞语),不是洞庭诗的气势纵横,不是燕赵途中的英雄气概,更不是经历了弃官、剪发、理想尽失后,寓居上海的《哈园、愚园看花》时的艳丽狂放。而是湘人吴诗,吴诗湘风,亦湘亦吴,是吴越山水的柔媚和秀丽笼罩下的清奇恢宏、感慨兴亡的风格,既是复,又是变,既是传统文人士大夫对于以吴中为中心的江南一地的想象,又包含着清山丽水所难以容纳的救世情结,其中楚文化、楚骚底蕴却是最本质的,尤其是楚文化中离经叛道的一面,给了他很大的影响。这种吴楚文化的整合与出新,恰恰体现了他的“真新要从真旧出”的创作主张。
易顺鼎又以“真性情”(《读樊山后数斗血歌后作》)出之。这种真性情,就是易顺鼎在《哭庵传》中所说:“初为神童,为才子;继为酒人,为游侠;少年为名士,为经生,为学人,为贵官,为隐士。”体现了多种气质及行径的结合。所以“忽东忽西,忽出忽处……若儒若墨,若夷若惠”⑩,这就使得他的诗歌,能够包含对末世的思考,对自我处境的思考,蕴含着强烈的写实精神,是虚与实的并存的方式,摆脱了吴地世俗精神的影响,气势豪纵,眼界开阔,文人气息更浓。也正因此,他的浪漫主义,尽管也是境界开阔,但缺少屈原式的宏大气魄,尽管也瑰丽幽深,却不如屈原的瑰艳奇谲、飞扬跋扈。在情感上,融入末世诗人的强烈的归隐情结,忘情山水,就使得楚骚文化中的强烈的悲壮激烈的情怀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冲淡、消解和改变。
① 本文所指的吴中,是比较狭义的吴中概念,即苏州府下辖的吴县、长洲县、元和县、新阳县、昆山县、常熟县、昭文县、吴江县、震泽县等地,易顺鼎在这一地区诗歌风格比较统一。
② 陈声聪:《兼于阁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
③ 如非特别注明,本文所引易顺鼎诗,均出自《琴志楼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④ [法]丹纳著:《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⑤ 程淯:《琴志楼编年诗集题辞》,易顺鼎著《琴志楼编年诗集》,民国九年刻本。
⑥ 宋育仁:《琴志楼编年诗集序》,易顺鼎著《琴志楼编年诗集》,民国九年刻本。
⑦ 易顺鼎:《庐山诗录自记》,易顺鼎著,王飚点校《琴志楼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1页。
⑧ 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汪辟疆说近代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85页。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卢纶这首诗以朴素的笔触,绘制了一幅流落他乡、既伤又病的普通士兵的图像。由于受了战伤,他掉了队,只好自个儿走回家去。路程是非常遥远的,多赶点路吧,又有病在身,走不动;暂时在途中住下,等病好了再走吧,又没有粮食维持生活。真是去住两难,进退维谷。于是,这位被残酷遗弃的军人,就只能躺在一座古城的旁边,痛苦地起来了。而这时,气候已经转冷,秋天的寒气不断地钻入了他的伤口(金疮指金属武器所致的创伤),更使他忍受不住了。军人本来是仪容整洁、雄壮威武的,诗中以蓬鬓(头发乱得像茅草)哀吟略一点染,其余叙述的部分也就随之而生动鲜明起来,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此诗在艺术手法上值得注意的一点。
另外,如,元稹的《智度诗》二首。
其一云:
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禅衣。
石榴园下禽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
其二云:
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纳禅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
两首诗也是写退伍士兵的,这位智度禅师原来是一位非常勇敢的战士,在平定安史叛乱的战争中立过功劳,但后来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便出了家。
第一首写禅师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以及他由今昔对比而生发的感慨。他回想四十年前在战场上的英勇,骑在马上厮杀,简直像飞一样。但后来将功名全部掩藏起来,穿上僧衣当了和尚。石榴园本是自己过去捉生的地方(禽生即捉生,近于现代的抓舌头),可是现在,却成为一个人散步的地方了。此诗第三句应第一句,第四句应第二句。一、三两句极写昔日之生气勃勃,英武有为,二、四两句极写今日之凄凉孤独,消极无聊,对照强烈。
第二首首句写昔,次句由昔转今,第三、四句写今,用意与上首同,而结构有别。这位曾经是勇士的人,过去战场生活当然是不平凡的,上一首已经从“马上飞”三字概括地写了他的武艺和英勇,这一首进而写一件典型事例。在反击史思明的战斗中,他曾经三次陷入了叛军的包围圈,但是三次都突围冲出来了。举此一事,则当时战斗的激烈,他的勇敢,他的功劳,都在其中,不用多说了。可是,这一切,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论功行赏,以军功得到应得的官爵,却仅将昔日在战争中所穿的铁甲全部丢掉,来缝补出家人穿的禅衣。这变化是非常巨大的,而且也不是他始料所及的。现在他站在天津桥上(天津桥在洛阳西南洛水上),有谁认识,又有谁认识这个老和尚就是“四十年前马上飞”、“三陷思明三突围”的勇士呢?只有闲靠着桥栏,目送夕阳西下罢了。清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绝句后两句云:“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被人推为名句即从此诗化出。诗句简洁,感人至深。
与元诗相近的,如,张乔的《河湟旧卒》: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1、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龚自珍《漫感》
2、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3、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少年行》
4、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李益《隋宫燕》
8、纷披乍依下迥,掣曳或是随风。——李世民《咏兴国寺佛殿前幡》
9、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曲》
10、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二砺》
11、飞燕之皇后轻身舞,紫宫夫人是绝世歌。——李白《阳春歌》
12、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台城》
13、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严武《军城早秋》
14、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钱谦益《金陵后观棋绝句六首·选一》
15、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1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17、王师之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下翁。——陆游《示儿》
18、余是亦赴京国,何当献凯会还。——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19、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20、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21、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22、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高适《塞下曲》
23、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陈子龙《渡易水》
24、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张祜《集灵台·其二》
25、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是无愁。——李商隐《陈后宫》
26、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罗隐《西施》
27、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之貂锦丧胡尘。——陈陶《陇西行》
28、忽醒之然,成感慨,望下神州。——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2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30、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李隆基《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
《重读先烈诗章》收录了、向警予、邓恩铭、恽代英、瞿秋白、、杨靖宇、陈然等100位中共革命先烈的遗诗。这些诗文按先烈们的卒年排序。每篇诗章包括先烈遗诗正文、先烈生平简介和诗文赏析三个方面的内容。精彩的诗章、感人的经历、精当的解读,让读过之人深刻地感悟了先烈们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
这些诗章,有的写于寻求革命真理的道路中,有的写于对敌斗争的战场上,有的写于黑暗潮湿的牢房里,有的写于英勇就义的前夕……细细读来,心潮澎湃。那长长的革命崎岖之路上,暗夜中无数先烈挺直脊梁,挺着头颅艰难前行的景象似乎随着这字字千钧的诗句一幕幕重现。
常言道:言志,言为心声。这些诗文中,不论是饱读诗书之作,还是冲口而出的断章,无不展示出先烈们为国为民的革命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虽有革命未成身先死的遗憾,但更有高瞻远瞩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风范。
我特别喜欢陈法轼烈士的那首《狱中诗》:磊落生平事,临行无点愁。壮怀犹未者,热血拼将流。慷慨为新鬼,从容作死囚。多情惟此月,再照雄心酬。
陈法轼因动员民众宣传抗日救国而被捕,牺牲时年仅25岁。这样年轻的生命,在死亡面前却胸无点愁,这是怎样的心胸气度!低低吟诵,心中激昂之情渐生,这是烈士精神的熏陶使然,不由得心生钦佩。
除了这些慷慨激昂的诗作,先烈们也不乏侠骨柔情。在王凌波烈士赠达战友、妻子姜国仁同志的《诗一首》中,有这样一句:“相识各年少,而今快白头。”让人似乎看着他面对妻子,深情款款地回忆,从相识到相知、从少年到白头的爱情以及革命历程。他们是夫妻,更是战友,一路相携,不离不弃。“而今快白头”,让人想起西汉卓文君的《白头吟》:“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夫妻情长,共同为革命事业呕心沥血,青丝成白发。这是如何深沉的伉俪深情,又是怎样坚定的革命信念。
屈原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
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发展了“楚辞”。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等等。
《国殇》选自《楚辞九歌》,用于祭奠为国捐躯的将军。
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诗词部分复习资料: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全诗概括而生动地描写了楚国将士不畏强敌,英勇杀敌,义无反顾的场景,歌颂了他们刚毅勇敢,视死如归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死难将士的深沉哀悼和由衷的敬佩之情。
二、词语解释
首身离兮心不惩。惩;悔改;
凌余阵兮躐余行。凌:侵犯;
援玉抱兮击鸣鼓。援:拿着;
身既死兮神以灵。以:而;
三、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两层。
第一层:描写楚军将士英勇杀敌,最后全军覆没。
第一句,描写将士披甲操戈,准备战斗;
第二句,描写两军交锋;
第三四句,描写敌人兵多势众,楚军英勇战斗;
第五六句,描写敌人冲进楚军军营,楚军伤亡惨重;
第七八句,描写楚军将士勇武不屈;
第九十句,描写楚军全军覆灭,横尸疆场,天昏地暗,场面壮烈。
作者依照战斗的进程描写,展示了战斗的全过程,表现了楚军将士的英勇杀敌,义无反顾的精神。
第二层,祭奠楚军阵亡的将士的亡灵。
这一层是诗人对阵亡的将士们的深情礼赞。
前四句,描写将士们征战的精神,礼赞将士们刚武英勇,视死如归的精神;
后四句是感天动地的礼赞,活时凛然浩气,死后也是灵魂不散,虽死犹生。
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诗词部分复习资料:学习要点
场面描写完整,真切。
描写战争场面十分真切。前十句,记述楚军披挂出阵,与敌人交锋,兵败身死的全过程,层次十分清楚。既有大的场面,又有细节描写,还有气氛渲染。
善于运用气氛渲染铺垫。
作者描写出战斗场景的气氛,从而引出对死者的礼赞。如旌旗蔽空,流矢交坠,鸣金击鼓,血撒疆场的战斗场面的惊心动魄的气氛,衬托了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楚军将士威武不屈的精神。
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诗词部分复习资料:重点段落分析
诗的第一部分。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2、永王东巡歌·其二》唐代:李白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3、《对酒》近现代: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1、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高蟾《金陵晚望》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佚名《荆轲歌 / 渡易水歌》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6、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8、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12、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1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14、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1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6、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17、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严遂成《乌江项王庙》
18、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9、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20、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
2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
2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24、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25、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写怀》
2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8、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29、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3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