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是人美心善的小编给大伙儿分享的6篇触目惊心快播的相关文章。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意:
诗人壮游山东,来到泰山脚下。他望着巍峨的泰山,惊叹在整个齐鲁大地都能望见它的雄姿,那一派青翠仿佛没有尽头。大自然似乎把神奇和秀美都聚到了这里,而它那耸入云霄的高峰又好像把山南山北一剖为二:向阳的南面还是早晨,背阴的北面却仿佛已是黄昏了。他望着山中升腾起层层云岚之气,大有心胸受到荡涤的快意;凝视飞还山林极远极小的鸟群,又有了眼眶都快睁裂的感觉。于是,诗人下了决心:一定要攀登上泰山的极顶,那时再看看脚下的群峰,一定都会显得渺小不堪了。
常考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诗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也给读者以启发和激励,激励读者力争上游,为理想而奋斗。
常见问法:
杜甫的《望岳》中,能够给人以启示,告诉我们站得高,看得远,就能够扩大视野,纵观全局,从而获得全面情况和正确认识,高屋建瓴地总揽全局,取得把握事物主动权的句子是哪两句?
总体赏析:
诗人漫游齐鲁一带,远望泰山,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美的景色,也透露出诗人的远大抱负。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的蓬勃朝气,是歌咏泰山的名篇。
诗中第一句以设问起句,接着描述泰山的范围,从齐国延伸到鲁国,犹然“青未了”,可见占地面积之大、之广。再接着从几个方面渲染山景的神奇秀美和超脱一般,一写山南明而山北暗,是高耸的峰峦把阳光遮住了;二写山中的云雾,层云荡胸;三写远处丛林,归鸟入巢;四写登山的感受,把山、云、鸟集中于感慨之中;山高于云,云高于鸟,而人却高于这一切。那是一种凌驾万物之上“一览众山小”的主宰一切的感觉,作者心中所有的烦恼都荡然无存,有的只是包容万物的博怀和远大抱负。
一、教学环境宜静不宜闹,专注节奏
节奏是古诗的一大特点,按照诗的起源,诗歌其实就是固化了的自然节奏。古诗正是以这种与身心内在节奏相应和的自然节奏,引起听者或诵者的“共鸣”,达到精神上的愉悦。因此,体验古诗节奏所产生的愉悦,即古诗的美感体验,需要的正是对节奏的专注。在教学《鸟鸣涧》时,课前,我在课堂上循环播放《春江花月夜》,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作为背景音乐音量不能高,要力求达到仿佛远处漂荡而来,似有似无的效果,切不能喧宾夺主。上课后,笔者请孩子们背出他们以前学过的古诗,不外乎《赋得古原草送别》《静夜思》《敕勒歌》等,有些孩子能背出“莲叶何田田” “春色满园关不住”等诗句。接下来,教者请孩子保持安静,用平和的语调提示诗句的节奏,强调诗的押韵,如“春眠不觉晓”的“晓” 、“处处闻啼鸟”的“鸟”,再让孩子们重读刚念过的诗句,竟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诗的节奏最大限度得以表现:朗读者语句分明,语调有致,听者和着节拍,颔首微笑,似有所悟。在这样的气氛中将学生引入《鸟鸣涧》的教学,自然、贴切、有效。
二、课堂视界宜纯不宜杂,自由想象
宋代以来,许多画家诗人将诗与画结合起来,即人们常说的诗情画意,这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配画——诗中有绘画之意境;画中有诗之情趣,诗画相相得益彰。因此,不少老师的做法是,通过将诗文中包含形象的内容“翻译”成画作,再配合字词诗义分析。其目的是希望以可见的形式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达到激起学生对古诗兴趣的目的。但笔者以为不能简单地用“画”图解古诗。比如,《鸟鸣涧》是以动静结合的写法,含蓄地展现春天月夜下的静谧山林,意境幽远。但现在的孩子们多数生活在都市中,未曾见识过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如果我们使用类似教材插图那样的画作,将诗所展现的情景直观地用画表现出来,也许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所描绘的场面和内容。但是这样用绘画实景展示,会给学生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抛开绘画水平不说,画面所展示的仅仅是画作者对古诗的理解,只是一家之言。诗之美,本来可以用来反复咀嚼和回味的,但有这么一幅画挡在前面,使他们对作品的接受定格在画面中,给学生以“噢,就是这样子啊!”的感观,失去了自由想象和创造的足够空间,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感悟力和创造力。
再假如我们让学生动手,把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画出来,然后,让学生相互比较、讨论,说说自己的创意,教学效果会如何?不可否认,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某些方面的积极性,也能使得动手能力得到锻炼。但这种方式运用在古诗教学中值得商榷。首先是他们心中的想象并不一定能够通过自己的画得以完全表现;其次,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学过或者会画画,画出来的作品多数情况下只能是涂鸦,如何得到美的愉悦?这样的一堂课也许看上去热热闹闹,但对需要专注体验愉悦的古诗,却是南辕北辙。所以,除了在黑板上写出全诗,方便学生朗读外,笔者不再另外安排其他画面,就是为了摈除干扰,还孩子们自由想象的空间。当学生理解“人闲桂花落”时,我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自己想象中的情景表演出来。轻吟着“人闲桂花落”:有的孩子伸出双手,仿佛在接着纷纷飘落的花瓣;有的惊呼“花瓣落在我的发梢啦”;有的背着双手,半仰着头;有的捻须颔首,面带微笑……老师穿行在孩子们中间,仿佛也沐浴在花雨之中,与孩子们一起享受着这种美感所带来的愉悦。
三、教学氛围宜松不宜紧,少析多读
教学氛围宜松不宜紧,指的是教学进程宜松,学生精神放松。小学阶段的古诗大多简明易懂,朗朗上口,可以让人反复咀嚼、回味,吟哦不止,如《咏鹅》《春晓》等,排除考试需要的因素,此类古诗学生只要念几遍即可了然,再念几遍即可成诵。因此,笔者以为,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除了必要的字词讲解外,其他背景介绍、作者介绍应尽量简洁,避免学生卷入复杂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情怀,影响对诗歌的美感体验;也不必对诗句的内涵进行条分缕析的讲解。主要的教学注意力应集中于读,以读准、读顺为目标,所谓“顺”就是按古诗文字的自然节奏,在轻松的氛围中成诵。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们齐声朗读课文两遍,让学生发现第二句末字“空”和第四句末字“中”的押韵关系。至于断句,可以让孩子们在朗读过程中感觉,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最后请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课文,此时孩子们表现各异:有的低沉,有的平静,调皮的摇头晃脑故作陶醉,一本正经的声情并茂却难掩做作。但所有的学生都自然而然地将诗句的第二个字拉长,也没有一个学生用高亢的语调朗读全诗。不需要太多的渲染和讲解,诗歌的自然节奏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诗文讲解宜粗不宜细,点到为止
出自唐代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诗歌 鸟 创作意图
在诗歌鉴赏方面,多年来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如术语积累、答题技巧等。这样复习内容规范且操作性强,很容易被学生掌握,对学生的高考复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即使如此,平时练习中仍有不少学生把江南美景说成是塞外的风光,每年的高考成绩出来之后,还是不尽如人意。我认为可能有些东西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诗歌意象的积累和揣摩。其实,诗歌中有不少意象是我们常见的,比如禽鸟、草木等。我们在高三复习时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让学生积累诗歌意象应该有些效果。我以《唐诗宋词选读》为例做了些整理,尤其是鸟类意象的整理。《唐诗宋词选读》中涉及鸟类诗句有多少呢?63首诗词中竟有23首之多,鸟儿出现的频率可谓很高。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这些鸟儿总是泛泛而谈,一带而过,很少单独而仔细地分析这些形象。因此,学生有时不太注意或刻板地认识这个有着明确创作意图的形象。我认为,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在高三阶段对这些意象进行整合复习。
我认为《唐诗宋词选读》中的鸟按存在与否可以分为神话中的鸟儿和现实中的鸟儿。如青凤、鸾、鹓雏就是现实中不存在的鸟儿;鸿雁、杜鹃、鹧鸪、黄鹂、燕子、鸟雀、翠禽、鸥等就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鸟儿。而现实中的鸟儿又有悲喜的趋向,我们因为鸿雁漂泊,居无定所,杜鹃、鹧鸪啼叫哀伤常把它们看成是悲鸟;而黄鹂、燕子是春天的鸟儿,与明媚的阳光、柔和的春风相伴,人们都认为它们是喜鸟、灵鸟。当然,如果诗句中提到的是鸟雀、翠禽、鸥,那么这些称呼上本身是没有什么感彩的。另外,诗人还会根据需要而使用鸟儿的别名,如把杜鹃叫做子规、杜宇、蜀鸟等;黄鹂叫做黄鸟、黄莺、鸧鹒等。
如果我们把眼界稍稍放大至所有的诗歌,那么我们会发现除了这些形象之外,鹏、鸳鸯、仙鹤、乌鸦、布谷鸟也是常见的诗歌意象。在古诗词中,词人有时不特指是什么鸟,而只以“鸟”来称,不过会在鸟前加一些修饰词来限定,如陶渊明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望云惭高鸟,临渊愧游鱼”“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温庭筠的“乡思巢枝鸟”等。
为什么诗人喜欢以鸟入诗呢?诗人看重鸟的什么特征了呢?我想鸟儿最引人羡慕的就是它们可以在广阔的天地中翱翔,这会与士子初涉人生,意欲实现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切合,又会与他们历经人生,愿望破灭形成鲜明对比。而鸟的形体和飞行又会让士子有所寄托。最典型的鸟是大鹏,如李白在《上李邕》中就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以鸟自喻,显示出李白的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另外,鸟儿的叫声不一,也容易让人产生诸多联想。如杜鹃声似“不如归去”,鹧鸪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布谷鸟是“布谷布谷,快快播谷”等。可以说,鸟声恰恰道出了诗人彼时彼地的心声,或者说诗人彼时的心境映射到了鸟声上就成了鸟儿有灵性的告知。更何况鸟儿身上有时也含有着一些远古的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如杜鹃啼血、望帝啼鹃、精卫化鸟等,这些内容恰当地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意蕴美和厚重感。所以说,无论是鸟的自由活泼,形声色兼备还是鸟儿身上承载的文化信息都引起诗人的极大兴趣。
那么,我们能否在鉴赏诗歌时从这个意象入手或多或少地窥探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呢?笔者以《唐诗宋词选读》中的诗句为例做了一些分析,得出以下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表明时间,渲染氛围
古诗中的一些鸟活动的时间比较固定,如燕子是春天归来,黄鹂主要活动在整个春季,布谷鸟频繁地在暮春农历三月、清明之后鸣叫,大雁(也叫鸿雁)是秋初南飞。这些带有鲜明季节性的鸟使得诗人可以不再运用冰冷的月份来表明时间而又能烘托出季节氛围。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一句就以“雁初飞”具体点明了初秋时节;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一句中“燕子来时”交代了时节又富有形象感美感。而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一句也是避免直说时节,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烘托情感
上文说过鸟儿有悲喜感,所以诗人在运用鸟意象时候可以根据自身的情绪去选择相应的鸟儿,让这种鸟和其他意象共同组成相应的场景,从而对诗人感情起到很好的烘托效果。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景衬情”。典型的是秦观《踏莎行》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句。这句诗以寒春、斜阳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又以杜鹃哀伤的声音来点染,从而强化了这种氛围特点。而晏几道《临江仙》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句,以“燕双飞”的和谐反衬出人的孤独寂寞。此外,辛弃疾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赵嘏的“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也是这样。
三、比喻象征
诗人在运用鸟的意象时可能还有别的意思,常见的是以鸟来自喻或象征某一些人。这在《唐诗宋词选读》中有所体现。如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就是以一个“似”将茫茫的天地之间一个渺小的沙鸥个体和自身的渺小无依和前途的茫然联系在了一起。而苏轼则用“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将“幽人”和“孤鸿”联系起来。
因此,在阅读诗歌时,我们应该对这类常见意象给予重视。我们从这个意象上或多或少窥探到的大体情况是:(1)诗中的鸟是现实中有的。如果整首诗是悲伤的情感,诗歌中却有喜鸟,我们可以大体确定作者是用反衬的手法;如果是喜悦之情,而出现了悲鸟,此鸟的出现可能是表示季节;如果表达悲伤情感,出现了悲鸟,表达喜悦之情,同时出现了喜鸟,那么此鸟可以认定是起到正面衬托的作用。当然,我们还要注意有无比喻和象征的可能。(2)诗中出现的是神话中的鸟。以李白和李贺的诗句为例,较多的是反衬了现实的不如意。此外,在看到鸟儿意象时,我们还要注意意象前后的修饰词,用什么样的修饰词就反映出作者看重这种鸟的这方面的特点。总而言之,我们在分析鸟类意象时,既要特别关注鸟儿前面的修饰语,也要注意诗歌整体流露的情感。
既然在鸟儿身上我们就可以揣摩到这么多,那么我们再看下面的题目是否就简单得多了呢?如简要赏析张籍《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的最后一句。又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再如,2007年江苏高考题“满林残照见归鸦”在表达技巧上的特点。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效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更加肯定了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数量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接下来,本文将根据笔者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详细分析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带领小学生想象古诗画面之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之所以相通,正是因为二者有共同的美学特性,都具有韵律美、结构美、意境美、画面美的特点。所以说,许多古代诗人的句子经常被选为绘画的题材。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小学生想象古诗画面之美。比如说,在学习杜甫《绝句》这首诗的时候,诗歌一句一景,浑然天成,一幅美好的画卷。让学生们想象和感悟:鹂之“黄”、柳之“绿”、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以及每一句诗所描绘的画面:两只黄鹂在翠柳之间鸣叫与江上停泊的东吴的船只这两幅近景图;一行白鹭飞上天空与西边山上的积雪组合而成的远景图。诗中多姿多彩的景物,高低远近相映成趣。真是一幅赏心悦目、春和景明的画卷。老师带领学生们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启发自己的思维,感受美的真谛,领悟古诗画面之美。
二、带领小学生品味古诗语言之美
古诗的语言简洁、明亮,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副一副生动形象的画面。在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们品味古诗的语言和用词的精确。这对于提高小学生们的语言文字能力和理解整篇古诗的写作艺术与思想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古诗的语言美体现在语言的音乐之美上。一般古诗讲究句内的平仄搭配、韵脚的合辙,还包括句数、字数的均衡、整齐,铿锵有声、朗朗上口。诗句与诗句之间平仄相对、对仗工整,充分地体现了古诗的语言之美。
三、带领小学生领悟古诗意境之美
诗人经常将自己的愿望、情感寄托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借景抒情,创造出了情与景交融的最高艺术境界。所以说,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老师要善于带领学生们领悟古诗的意境之美。比如说,在学习杜甫《春望》这首诗的时候: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作者形象地用“花”与“鸟”表达自己的感情。烽火连天,国家破败,连花儿都会落泪、小鸟的啼叫都会让诗人揪心。连年战争给百姓、给诗人带来的痛苦和创伤是巨大的。这首诗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描写出了含而不露、风韵天成的独特意境之美。
四、带领小学生感受古诗哲理之美
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往往将自己的理想和情操植入诗歌的景物描写中给人以启迪或鼓舞。在进行古诗的讲解中,老师要带领学生们一起欣赏和领悟诗句中蕴含着的哲理之美,在理解的过程中处理好情与理、形与神的关系。启发学生们由形悟神,不断地探求诗句之中蕴含的哲理。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着古诗歌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四个大的方面:带领小学生想象古诗画面之美;带领小学生品味古诗语言之美;带领小学生领悟古诗意境之美;带领小学生感受古诗哲理之美,提出了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温凯旋。消除隔阂通融古今引发共鸣:提高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谈。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3).
[2]刘云鹏。柳暗花明又一村:小学古诗文教学之体验。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7).
2021《飞鸟集》读后感
“让我设想,在群星之中,有一颗星指导着我的生命,通过不可知的黑暗。”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起伏的情节,我喜欢《飞鸟集》的每一首诗,每一句话,都浓缩了诗人独到的见解与智慧。每一句的构思奇妙,都耐人寻味,清灵洒脱。都在揭示人生的真谛。
都说刻意营造的意境显得空的苍白,无病呻吟的文章也只是晦涩枯燥。
而我对《飞鸟集》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他告诉我们人生有得有失,要懂得把握机会。“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告诉我们既然生,就生如夏花之绚烂;淡然死,却死若秋叶之静美!“你看不见你自己,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告诉我们要真正认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这告诉了我们不用在意结果,它是不能由自己选择的。只要努力,用心,好的结局一定会跟随你……
这本书,我读了很多遍这本书,我读了很多遍。正所谓“温故而知新”,每读一遍,我都能从中体会到更深的含义。朴实的文笔,让我们明白了许多。最喜欢的是他对于自由的论述,“你的自由就是我的自由”。
飞鸟的象征是什么?是自由。人们都渴望自由,不希望被禁锢。弓和箭,看起来是完美的一对,却不想,它们在一起互相束缚,不能实现彼此的价值,只有它们互相配合射出箭的那一刻,两者才能自由,实现其本来的价值。只有放了手,箭才能自由的冲向蓝天,摆脱弓的纠结,直刺苍穹。
《飞鸟集》带给人轻松愉悦之感,阅读过后,仿佛脑海中真的有一群群展翅翱翔的飞鸟,它们向往蓝天,努力高飞,把天空作为自己生命的起点、终点。这部诗集想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应有一个信念,在人生旅程中不断向前拼搏、迈进,正如天空中不停飞翔的飞鸟
泰戈尔钟情于自由,钟情于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能娴熟地状写幕云旭日、芳草碧树、繁星清泉。他对年轻一代表示了殷切的期望与真诚的关怀。总之,他的诗,可谓探索世界的总结。喜欢他,就是因为他是不拒绝生命,而能说出生命之本身。
我对《飞鸟集》的感情,一向是"敬"而不"畏"。对《飞鸟集》的感觉,一直是和蔼而温暖的。
《飞鸟集》里的语言,是世间最和谐,最美妙的音乐。它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都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这就是泰戈尔,这就是《飞鸟集》。
2021《飞鸟集》读后感
《飞鸟集》是我这个暑假最大的收获。不仅仅从头到尾细细读过一遍,更字字句句摘抄下来。伟大的泰戈尔,用他高尚的思想洞悉世间的一切,用他纯美的文字记录下每一个思想的光辉。人性的善恶,在他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对完美的讴歌,对丑恶的批驳,更是登封造极。虽比不上荷马诗歌的壮阔,可是《飞鸟集》这一部长诗,却更像一杯淡淡的清茶,初读时生涩难懂,但多读便将寓意看得分明了,正如茶的本性,使人唇齿留香。
美感和韵律是诗歌的灵魂,《飞鸟集》将人带入了一个美妙的天堂般的境界。那里有明媚的阳光,整齐的白桦林,仿佛一幅简单明了的彩绘画。那里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也有“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犹如一幅清雅脱俗的山水画。那里有黑夜笼罩下的狂风暴雨,也有沉沉暮霭下烛与灯的对话,好似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那里同样是奇妙的童话世界。看看不知深浅的萤火虫嘲笑着沉默的星星,瞧瞧马与草之间的精彩辩论,听听花朵与绿叶之间的低语,我领悟了深邃的哲理,同时又收获了可贵的天真。
泰戈尔的笔下,人性这个话题屡见不鲜。对人性的思考,在泰戈尔看来是永恒的。他用看似简单的语句揭示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在可怖的夜幕中,我唤醒内心的理性,与泰戈尔一道,剖析着人性的弱点;在温暖的阳光下,我调动着感性的情感,与泰戈尔一道,感受着世界的气息。我在泰戈尔的引导下,明白了美的含义,也领悟了情的真谛。拒绝冷漠,拒绝愚昧。泰戈尔用自我的情感感动了我。
《飞鸟集》的意义并不在于它的文字如何的优美,而在于它的内涵。它用唯美的方式演绎了晶莹剔透的篇章。我采撷着它闪耀的光芒,并从中获得了新生。
在它面前,我以前的文字都黯淡了下来,唯有它光彩夺目。在泰戈尔面前,我最终意识到我过去的灵魂是多么的卑微。
《飞鸟集》,好一部美的箴言。
2021《飞鸟集》读后感
《飞鸟集》是由短小精悍的小诗组成。每段诗歌都只有简短的两三句话组成,话虽短,但隐含在其中的意义却不小这些形式自由、语言精湛、短小精悍、气质悠扬、出类拔萃、令人深思、笔法清隽、朴素无华的小诗中,似乎带着一点点童趣,一点沧桑、一点忧郁、一点悲伤、一点心痛……每一句都告诉了我们事物的真理。例如,第十六句诗:“我今晨坐在窗前,世界如一个过路人似的,停留了一会,又向我点点头又走过去了。”不正是说出了时间,是宝贵的吗?正可谓有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啊!
生与死本是一种永远无法溶合的距离,而近在咫尺却形同陌路是单相思者的心与所爱的人更遥远的距离。相爱却不能相处,有情人不能成眷属,是千古遗憾的情人间的距离,而明明爱着却装着不放在心上,是矛盾而痛苦,逆离真心的距离。可,比这更遥远的距离,你可知?是心的冷漠,是对爱的藐视,是面对爱自己的人断然掘上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把爱远远拒绝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外。
进入泰戈尔的《飞鸟集》就仿佛进入一个美的伊甸。一切都活脱脱,一着一丝丽饰地展现在面前,虚空的谚语与伪善的面具此时早已化为溪中的碎叶和早冬的晨雾,而往日生活中的吁叹我已全然不觉,心中只存有一份喜悦。
在另一方面,泰戈尔捕捉了大量关于自然界的灵感。他说天空的黄昏像一盏灯,说微风中的树叶像思绪的断片,说鸟儿的鸣唱是晨曦来自大地的回音;他将自然界的一切拟人化。他让天空和大海对话,让鸟儿和云对话,让花儿和太阳对话……总之,在泰戈尔的诗里,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也是人性化的,万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生长与思考;而他只是为它们的人性化整理思想碎片而已。而这,便也是《飞鸟集》名字的由来:“思想掠过我的心头,仿佛群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到了它们振翅高飞的声音。”
我用自己最感性的一面去面对这些令人情不自禁地陷入其中的诗句。享受着与心站得最近的分分秒秒,人类真的拥有太多了,多得不得不新存感激,感谢生活。
2021《飞鸟集》读后感
泰戈尔我喜欢泰戈尔,更喜欢他的作品,尤其《飞鸟集》。
我是循序渐进的认识这本书的,我读了很多遍。正所谓“温故而知新”,每读一遍,我都能从中体会到更深的含义。
开始,我是概括着读的,只感觉到语言的好。每天读几行,好像可以忘掉一切烦似的,但从中并没有体会到什么。
当我读第二遍时,速度放慢了些,细心地体会文字,渐渐地发现原来,世界上一切微小,不起眼的事物,而在泰戈尔敏锐的眼神中,却如此生动而富有感情。泰戈尔真不愧是世界文坛中的大诗人啊!他那硕大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身上。
在欣赏《飞鸟集》的同时,我也在认识泰戈尔。他钟情于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对年轻一代表示了亲切的期望与真诚的关怀。总之,他的诗,可以算是世界的总结。我喜欢他,就是因为他无时无刻都不会拒绝生命,而能说出生命本身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