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中的泥沙不断增加,是因为水土流失形成的。水土流失是植被破坏造成的。,它导致了大自然生态不平衡,现在大片森林已被黄河覆盖。环境污染,无节制地开垦放牧,砍伐森林,导致流沙问题更加严重。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如下是小编为家人们整理的10篇描写黄河的诗句_,仅供参考。
与荔枝的不解之缘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坡《食荔枝二首》)。每当读到这句诗,不禁会想象荔枝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使得苏轼这位大文豪发出这样的赞叹。确实,坡十分赞赏荔枝,先后写过至少4首有关荔枝的诗,其内容除了欣赏荔枝的形态、色泽、滋味外,更表达了由荔枝引起的对社会和时代的批判和议论。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虬珠。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这是坡《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中的部分诗句。坡将荔枝比做海山仙人(因其产于广南海滨),其外壳如大红棉袄,内皮如红纱内衣,果肉莹白如玉。它无须等待杨贵妃的鉴赏,本身就具有倾国倾城的风采和漂亮姿质,就像个美丽的女子一样。它与松树、桧树一同生长,不像山楂、梨子因困于霜雪而味道粗涩。先生们小酌新酿的桂酒时,果盘中盛献的是如赤龙珠的荔枝。荔枝的美味好似煮熟了的蛤蜊一类的海味,更像烹好的河豚腹部般丰腴。如果说《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基本上是对荔枝本身的品质与滋味的赞美的话,那么《荔枝叹》表达的则完全是另一番主旨,文笔沉重,情感厚实、急切。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坡借助联想,抨击了汉唐时期的趋炎附势者为博得皇帝的欢欣,不顾百姓死活,千里迢迢进贡荔枝,给广大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同时,表达了关切普通人民生活疾苦的拳拳之心。
情有独钟东坡肉
提起东坡肉,很多人会忍不住口水直流。坡不仅创制了东坡肉,而且在猪肉的鉴赏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先从东坡吃猪肉说起。他在杭州做官的时候,听说东阳猪肉的味道非常鲜美,于是就派差役到东阳县去买猪。这个差役是个酒鬼,买完猪,在回来的路上喝醉了,将东阳猪弄丢了。为了应付差事,他就在杭州附近买了几只猪回去交差。坡发了许多请帖,请大家来品尝东阳猪。宴会上,客人们吃着猪肉齐声赞道:“东阳猪肉的确味美!”“东阳猪肉比起杭州猪肉,又香又肥哩!”坡举筷一尝,皱起眉头说:“这怕不是东阳猪肉吧!”唤来差役,他还不承认。正好门口有人禀报,几个老百姓把逃走的东阳猪送回来了。这时,那差役才认了错。此后,大家更佩服坡了,而肉美味佳的东阳猪也开始变得有名起来。
他在任杭州太守时,亲自动手烧煮猪肉赠给修浚西湖的民工,而且方法独特,味道鲜美,故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东坡肉。它实际就是红烧肉,但因用慢火煨制,酥而不腻,味道佳美,成为浙江的一道名菜。后来,坡被贬谪居黄州,当地人不善烧制猪肉,他便将在杭州的烹煮制法在此地加以推广,并作《食猪肉》诗一首以咏之:“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首诗的语言平易得像顺口溜,“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自然就成了烹煮东坡肉方法的关键词。
风味素斋东坡豆腐
坡不但创制了东坡肉,还创制了著名的东坡豆腐。据宋代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一书记载,此菜的来历与江苏镇江的金山寺有关。
相传,坡与宋代镇江金山寺的方丈佛印和尚是至交。这位佛印和尚是位高僧,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坡每到镇江,必至金山寺与佛印论诗文、对对子。金秋某日,坡偕佛印泛舟长江,船小风轻,随波逐流,二人开怀畅饮,谈笑风生。酒过三巡,佛印向东坡索句。坡朝江岸上一看,便随手往江岸上一指,笑而不语。佛印循指望去,只见河岸上有一条大黄狗正在狼吞虎咽地啃骨头。佛印顿悟,原来坡在戏耍自己呢!坡出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不示弱,呵呵一笑,随即将自己手中题有坡诗句的大蒲扇扔到水中。坡心照不宣,不禁抚掌赞叹道:“妙!妙!妙!”原来佛印将坡的诗扇扔入河中,是对了一个巧妙的下联:“水流东坡诗(尸)。”那一晚,坡与佛印玩得很是尽兴。次日清晨,他吃罢早饭又兴冲冲地闯入佛印禅房要与佛印比文。恰逢佛印和尚正在打坐,佛印见坡到来,便同他开玩笑说:“学士此间无处坐。”坡接着说:“愿借四大五蕴之身为座。”佛印灵机一动,他知道坡不但是位美食家,还有相当高的烹饪技艺,便和坡打赌说:“我有一问,请你回答,若答不出,罚你做一餐素斋与我品尝,并将你身上的玉带留给金山寺。”坡恃才欣然答应。佛印说:“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学士哪里坐!”坡一时竟回答不出来,只得将玉带解下,并下香积厨为佛印做素斋。坡让厨僧下山买来上等豆腐和香榧子,将豆腐切片用葱油煎至金黄,然后加入20多枚剥去壳的香榧子和酱料等同煮。用这种方法烹制出的豆腐,风味特别的鲜美,口感与众不同。佛印品尝后赞不绝口,将此肴题名为“东坡豆腐”。最为珍贵的是,坡当年留下的玉带,现仍完好地保存于镇江金山寺的“四宝室”中,与东坡豆腐一并流传千古。
味道鲜美东坡鱼
李白,一代诗仙,他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历来被人们称道。杜甫也曾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现代小孩都能熟练地背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等等想象丰富,大胆夸张的诗句。但是我们在欣赏他带我们的艺术享受同时,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充溢在李白身上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个诗人,他更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有思想有激情,所以我们要把他作为一个诗人来欣赏,更要从他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把他作为精神的典范,从而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面前,更加从容地行走。
一、李白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他对生活始终充满着激情,他热爱着这个世界,热爱着美丽的河山,热爱着每一寸他踏过的土地。他歌唱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他描绘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他讴歌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写长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样大手笔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不胜枚举。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时刻保有激情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热情洋溢的词句,所以生活在这个喧嚣尘世物欲横流的时代,不管外界如何变幻,只有常有热爱之心,你就会获得幸福和安宁。
二、李白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但凡是豪侠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朋友遍天下。李白游历的半生中,也结交了无数的侠骨志士,他重义轻财。曾说“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他和杜甫的友情成为了文学史上弥久不衰的佳话,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但他对杜甫非常敬重,曾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由于杜甫不在身边同游,“齐歌”引不起李白的感情,“鲁酒”也提不起酒兴,思友之情就象永不停息的汶河水,这是何等深厚的感情!汪伦是安徽的士绅,特别仰慕李白的才学,想一睹李白的风采,就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在“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的招引下欣然而往,给当地的桃花潭增加了一段千古佳话,李白也写下了《曾汪伦》一诗赠给汪伦,歌颂了两人比千尺潭水还深的感情。孟浩然是李白非常赞誉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佳句赠他,在他写给《曾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江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字里行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这种深厚的感情和歌颂情感的诗歌辉煌了诗人的诗篇。
三、李白是一个真性情的人
他自由不受拘束,他想歌就歌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他不刻意压抑自己,他自由却不自专,张扬却不张狂。他孤独时就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郁闷时就歌“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兴奋时就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我们是每一个真实的人,我们在人生路上会遇到很多挫折很多烦闷,特别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少了一点单存多了一点世俗,特别是楼房的林立让人与人之间少了沟通多了隔膜,我们的心怎能不疲惫?所以,从李白那里找到力量,放开自己的心,不去过分的压制自己的心灵,释放自己多一点与别人交流,你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四、李白是一个谦虚的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时,面对眼前的景色写出的一首思乡诗。此诗一举奠定了崔颢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后人提到这首诗也是赞赏有加,宋代著名的诗词理论家严羽在他所著的《沧浪诗话》中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到了清代,学者孙沐编选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唐诗三百首》时,也将此诗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唐天宝三年,李白到黄鹤楼,看到崔诗赞叹不已,也想写一首黄鹤楼的诗,但想来想去,总是跳不出崔诗的意境,于是丢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李白贵为诗仙,但每个人都有长处与弱点,面对别人的佳作,李白能够真诚赞美,心服口服。这就反映出他光明磊落,谦虚的人格。这种品格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学习的。
五、李白是一个有傲骨的人
李白的人格中,最具魅力的是他傲岸不屈,鄙视权贵的精神。他是怀着“济苍生”的热血踏上长安之途的,可现实是唐玄宗只让他做了一个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加上宦官外戚的专权,理想离现实是越来越远。可他铮铮傲骨不肯向权贵低头,桀骜不驯,最终被唐玄宗赐金放还。黑暗的现实,使得本来就“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的诗人更是对权贵王侯嗤之以鼻。于是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大声疾呼“安能吹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将近酒》中“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在《设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辞》中“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龙里生”;在《答于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绿林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挂卧事玉阶’;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阮籍《咏怀》)
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黄滋《送李佑之赴陕西参议》)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北风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九首》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还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句子迷:
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警策着我们。
然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又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如创设情境教学古诗,利用音乐欣赏古诗,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留于形式,这样的模式教学,也只能是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更何况中国的古诗诗情画意充满了美感,这种模式教学却又让学生失去了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要把古诗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查阅资料等等,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重视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接受性学习不重要,也不意味着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没有必要了。恰恰相反,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前提。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完全处于整个学习探索过程之内。现在各种资料充斥着学生的生活,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手头的资料,利用自己已有的查字典解释字词的能力理解古诗。
古诗用高度精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富于激情,并讲求节奏和韵律。每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条哲理,一个人的理想、命运、人生、情感。《凉州词》于壮观中寓苍凉、慷慨雄放而气骨内敛,深情蕴藉,意沉调响。《浪淘沙》借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色,抒发豪迈的气概,表达作者奋发有为的精神和浪漫气魄。教学这首古诗时,分三部进行:
一、走进古诗
学习这两首古诗,我想先接触诗句,于是从识字入手,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学习诗中的字词句,如:“羌”、“簸”的读音,“柳”与“女”字的声母区别(就是鼻音与边音的区别),这些字音对于北方人来讲不存在问题,但对于我们南方人来讲,读准字音就是一个难点。如《凉州词》这首诗中的韵脚“间”、“山”、“关”等字的韵母“an”容易读成“ang”。其次,反复朗读诗句,读出七言诗的节奏,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朗读古诗的方法――起承转合的方法,在读中酝酿情感,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采用个人展示、小组合作,男、女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达到熟读成诵,默写古诗。最后,整体感知大概诗意,采取同桌互讲,抽查的办法,在理解诗意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品诗人
每一首诗都蕴含着诗人的思想和他独树一帜的个性,这两首诗表现两位诗人怎样的思想和性格呢?我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结合查阅的资料分析诗人,如《凉州词》一首中,抓住”一片“、”孤城“、”万仞“进行赏析。”孤城“是前两句的重心,作者将”一片“与”万仞“对比,恰如苍茫大海在一叶扁舟,浩渺天空中一朵白云,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城的孤单,而且展示了边塞山川的壮阔雄奇与偏僻荒凉,作者写前两句是为后两句抒情作铺垫,以景为背景,借此景,烘托出戌守者的怨情与豪迈再紧扣一个”怨“字,写出戍守边关将士的哀苦。抓住”春风不度“了解盛唐时期,达官贵人及朝庭对戍守边关、将士的冷寞态度,清晰看到王之涣”少年侠气,常击剑悲歌,慷慨有大略,人民倜傥的异才“的风格,正因为他具有此风格,才”拂衣去官,遍游大河南北,闪谒名公,成为未亲临沙场的边塞诗人之一。又如《浪淘沙》一诗抓住“浪淘风簸”体会明是写黄河历经千辛万苦的流程,暗示写他几经被贬为远州剌史、朗州剌史、播州剌史,连州剌史等等的人生经历。但是作者的诗多数写得比较明快,很少晦涩,无论是古诗、乐府、近体都有共同特点。“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他“风格刚健爽朗,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凉州词》与《浪淘沙》两首诗,诗人采用不同的笔调,展开丰富的想象,前者低沉,后者高亢。
三、赏风景
这两首虽然都是以黄河为背景,但是其中的画面组合各有不同,读诗之后,让学生闭眼绘景。学生们意会(1)黄河从远方流来,仿佛与天间白云相连,近处有一座四周都是“万仞山”的孤城,城里有许多的戌卒,有的骑马,有的站岗,有的吹萧……每个人的表情愁苦,但却豪壮……(2)黄河弯弯曲曲,汹涌澎湃,作者站在黄河边,只见黄河水浪淘,于是他就想象逆流而上,到牛郎织女家做客……学生通过意会诗境,领略到大自然的风光,追溯到远古时代奇丽风景。
我赞美夕阳,因为她有宽广的胸怀。君不见,每当夜色来临之际,夕阳便以博大的胸怀,容纳赤、橙、黄、绿、青、蓝、紫,把不同个性的色彩融合在一起,编织出七彩斑斓的壮丽晚霞。
我赞美夕阳,因为她有慷慨无私的品格。君不见,每当傍晚时分,黑夜到来之时,夕阳便用自己最后的一丝光芒照亮世界,温暖人间。
我赞美夕阳,还因为她是白发的代名词,是人到老年的象征。人们把老年比作夕阳,人到夕阳之年,也和大自然的夕阳一样有了许多令人赞美的风景。成熟之美便是一景。夕阳之人,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历经春夏秋冬,经过黑夜白昼,在人生的道路上,走过平川,攀过崎岖,尝过艰辛,品过甜蜜,流过泪水,也有过笑脸,有过鲜花和掌声,也有过痛苦和心酸,知冷知热,懂事明理。处事不卑不亢,面对狂风暴雨泰然处之,对于名利淡泊置之。经验丰富,令人敬仰又是一景。人老了,发白了,这预示着人生的黄金收获季节到来了!春华秋实,人生的金秋,给人以沉甸甸的果实。如花似锦的青春固然可爱,但金秋的年华更别具风采。飘逸的白发象征着经验和智慧,受人尊敬,被人爱戴。君不见,在医院里,在校园里,在银幕上,人们对老医生、老教授、老电影艺术家的敬慕与虔诚。有一首歌,名叫《夕阳红》,这首歌唱道:“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这是对夕阳老人的赞美,也是对白发的歌颂。
面对夕阳的余辉,有人对天长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总感到沮丧空虚,悲观情绪涌满心头。有人雄心勃发,干事立业不减当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一世之雄的曹操写下的气吞山河的诗句。“桑榆晚景休嫌少,日落红霞尚满天。”这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八十寿诞时给自己题写的自勉联。八旬老人仍不消沉,庆幸红霞尚满天。“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这是近代文学家朱自清在五十寿辰时的自题。“苍龙日暮还能雨,老树春深更著花。”这是明末志士顾炎武的诗句。老了也不惆怅,不消沉。我赞同后者的态度,我赞美后者的人生。古代的老人都有如此的乐观精神,如此的人生态度,我们现代的“夕阳人”、白发翁,更应有革命的人生观,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既要老有所乐,也要老有所为。
朝阳是伟大的,因为人类的生长要依赖它的光和热。夕阳是美丽的,因为它蕴含着快乐、美好的明天,蕴含着成熟、饱满的未来!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歌大意
轻车简从去慰问边疆,我作为使者经过居延。
像一根蓬草飘出汉塞,像一只归雁飞入胡天。
茫茫大漠中烽烟孤直,滔滔长河上落日浑圆。
在萧关遇到我方骑兵,说都护正驻扎在燕然。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前人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律诗、绝句,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他善于感受自然之美,山水诗写得尤其出色。
这首诗是王维早期的代表作。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出塞赴边慰问,并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实际是将他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这次出使途中。
内容赏析
这首诗通过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反映了紧张的边塞生活,流露出作者关心边疆战事,并希望边疆早日和平安定的感情。
本诗前两句,首先点明诗人出行的身份(“属国”)和目的(“问边”)。接下来,三、四句用了“征蓬”“归雁”两个形象,来形容此番漫漫长途的孤寂和艰辛。这两个比喻,在古典诗歌中本是常见的写法,而此处因为特别契合诗人此行的实际情形,所以显得格外生动感人。五、六句直接描绘了塞外边疆的自然风光:浩瀚无际的茫茫沙漠上,一条烽烟孤立而直挺地升上天空,在滔滔奔流的黄河上游,浑圆的落日正缓缓隐入河面。这两句,由于突显了边塞特有的雄奇景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七、八句结束全诗,讲明自己与守边军队相遇的情形。
诗歌最精彩的部分是对塞外风光的描写:大沙漠中的“孤烟”本是单调的,用了一个“直”,却表现出劲拔、壮毅之美;黄河边上的“落日”本来会让人感到伤感,用了一个“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又苍凉之感。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诗句中的“神品”。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诗人的行踪描写边塞的风光,感触深切,境界开阔,比喻生动,形象鲜明,达到了高妙的艺术境界。
中考链接
1.(2014江苏苏州卷)大漠孤烟直, 。(王维《 》)
2.(2012四川南充卷)古人写诗,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的佳句。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 , ”皆属上品;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中“ , ”均显边塞独特风景。
3.(2012广西柳州卷)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下列题目。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 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 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 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于前线击溃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 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黄河在我心中作文600字1
黄河,在我心中她是神圣无比,不可替代的,因为她塑就了13亿华夏儿女,创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光辉历史!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的先民就是从黄河的怀抱里繁衍生息,从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黄河,你是母亲!你是世界上最伟大神圣的母亲!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从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到距今7000~3500年的新石器文化到距今35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这都体现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古代人民超凡的智慧呀!故宫、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战国编钟……都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啊!黄河!从古至今多少人在赞颂你:古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和“黄河落天走东海”;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现代著名作词家、作曲家光未然和洗星海共同谱写的《黄河大合唱》,这都是人们发自肺腑由衷地赞美黄河,歌颂黄河!
啊!黄河!我要怎样才能表达我对你的热爱呢?
如果我是一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黄河奔腾不息的流水;
如果我是一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颜色,来画出黄河别具一格的美景;
如果我是一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黄河磅礴的气势。
……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黄河在我心中作文600字2
听那震耳欲聋的涛声,是谁在咆哮?看那波涛汹涌的壮丽景色,是谁在展示它优美的身姿?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它波涛汹涌,一泻万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它谱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身为河南人,我们的心中永远装着一个永恒的主题:黄河在我心中。
看那奔向东南,惊涛澎湃的黄河,好似一条怒吼的巨龙,卧在中华平原的大地之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一句足已见得黄河的雄伟气势。望黄河滚滚,听涛声阵阵,沿着历史的足迹,俯望黄河的悠久。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过多少的事迹呀!大禹治水,官渡之战,牧野战争。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如同一洼璀璨的宝石,镶嵌在中国的原野上。
“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屏障,有着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它用那英雄的气魄保卫着中华儿女。“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连接着南北两岸,是中华民族的纽带。黄河呀!让我们以嘹亮的歌喉歌唱你的雄伟壮观,让我们以一颗挚诚的心谱写一支优美的歌曲,让我们以优美的音韵编写一首诗歌来赞颂你。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呀,气势磅礴,万丈狂澜,俯瞰历史的风狂雨落,洗刷了百年污浊。黄河,你是昂首高亢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亲爱的黄河,我爱你源远流长灿烂的历史文化,我爱你风光旖旎壮丽的风景,我爱你博大精深的文明,我爱你巍峨雄伟的磅礴气势。千言万语道不尽我对你的敬,对你的惊,对你的喜,对你的爱,我只能用我贫乏的文字,挚诚的心,灵巧的双手,动听的歌声,为你送上祝福,为你送上这发自内心的呐喊:黄河,你在我心中。
黄河在我心中作文600字3
从我们懂事开始,黄河就围绕在我们的耳畔,她奔流不息,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古国文化。黄河,你从昆仑山脉,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最终注入渤海。你像“几”字一样贯穿了亚洲平原,你像中华民族的血液流经中华大地。黄河,你顽强拼搏,努力积极,永不屈服,这象征这我中华民族的精神。
妈妈告诉过我一个神话,说:“女娲创造了人类以后,但怪兽们经常侵害老百姓,但女娲却不能阻止,女娲觉的自己很无用,便把自己关在了千年屏障里,每当她想起自己的人类是便热泪而下,女娲的泪珠变成了黄河,冲破了高山,跃过了河流。
黄河以她的魄力;带来了诗情画意般长河落日的朦胧;带来的磅礴大气的茫茫九派;带来了秦砖汉瓦的质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诗仙李白写出了黄河的气概。又等是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春风不门关”的上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这句出自诗人王之涣的《词二首》。
原文: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创作背景: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凉州词》;黄河;黄沙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6-0062-02
王之涣的《凉州词》一直以来都被奉为唐人绝句的经典之作,但由于在传抄过程中的失误和歌妓演唱时的随意性,使得原诗首句出现了“黄河”与“黄沙”的分化。因此,这篇千古名篇也就成了唐代边塞诗中最有争议的诗篇,历来学者、文人对此都各抒己见。20世纪60年代,吴骞、林庚、王汝弼、叶景葵、稗山等人对此也进行了一些争论,但结果仍是不一而终。以吴骞、林庚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此诗首句应为“黄河远上白云间”,而以王汝弼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此诗首句应为“黄沙直上白云间”。而今,流行的版本有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张辉的《历代河西诗选》(未正式出版)等,仍沿用“黄沙直上白云间”,其他有关唐诗的诸多版本皆作“黄河远上白云间”。吴骞曾在《拜经楼诗话》中提出异议: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计敏夫《唐诗记事》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此别本偶异耳。而吴修龄(字乔)据以为证,谓作“黄河远上”者为误,云:“黄河去凉州千里,何得为景?”且可言直上白云去耶?然黄河自昔与云与天通。如太白“黄河之水天上来”。魏迟匡“明月飞出海,黄河流上天”,则远上白云间,亦何不可,正以其去凉州甚远,征人欲渡不得,故曰“远上白云间”,感见其造语之妙,若作“黄沙直上白云间”,真小儿语矣。
卜冬、林庚基本赞成和支持吴骞的论点,林先生认为,《凉州词》中的凉州并非指凉州城(凉州在汉时指陇城,即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三国以后移指武威,即今武威市),而是泛指汉唐时的陇右、河西一带的凉州辖区。其中某些区域本为黄河所经流,故诗中自可出现黄河。一片孤城系指某座位置在黄河边上、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的城堡。玉门关则具体指初入凉州境内,不禁想到了整个凉州,是一个历史的泛写。所以,诗题中有凉州、诗句中有黄河和玉门关并没有什么矛盾。
王汝弼、稗山、叶景葵等人赞同吴乔的看法。王先生认为,唐人对凉州的基本概念只能是今天所谓河西走廊一带,而乐章上凉州则和西凉同一概念,在甘肃敦煌、酒泉一带,而不在武威,所以,吴乔说:“黄河去凉州千里,何得为景,并不算错。”一片孤城,即指玉门关而言,它位于敦煌西边,仍在凉州(西凉)境内,并不是黄河边上一座什么不知名的城堡,故诗中可以同时提到。至于黄河与玉门关,则相隔千里,把它们作为一个场景里的景物来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所以,诗篇起句之“黄河远上”必为“黄沙直上”无疑。
上述两种观点,正如程千帆教授所言,论点相反,方法却是一致的,都企图通过对地理的考证来解决这一问题。他们的意见就具体问题说是相反的,就原则上说是一致的,都认为诗中存在着地名距离过远的情况是不合理的。因此,王先生在肯定孤城就是玉门关的前提下,坚决反对黄河出现在诗中。而林先生则是肯定黄河可以出现在诗中的前提下,把孤城说成是黄河边上一座不知名的城堡,今天无从考证,并将凉州区域从历史上最泛的地域辖区来解释。此外,程千帆教授还认为,黄河的“河”字并非误文,孤城即指玉门关,至于凉州具体指什么地方,系州治所在抑系全部辖区或仅西凉一带,如系州治县陇城,余及武威,那就很难说了。
那么到底是“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笔者认为,“黄沙直上白云间”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更符合原诗意境。
一、 孤城就是玉门关
孤城就是玉门关,这不仅符合唐时玉门关的地形地貌,而且唐代不少边塞诗都曾提到玉门关,并多于孤城相连。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出塞》)。还可以说此句原语句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因平仄的需要而改变了语序。“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百草枯”(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此句更加明显地说明了玉门关乃一座孤城。孤城即指玉门关也为大多数学者认可。
二、对吴骞论点的疑问
上文提到吴骞在《拜经楼诗话》中曾用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印证“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合理性,但问题在于李白在写《将进酒》时,曾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正值用世之才而不遇合,遂借酒抒情,写下了此篇。颍阳距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兴起。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阔景象,定非肉眼可以企及,作者是想落天外,“目道所学”语带夸张。而王之涣《凉州词》是作者于边塞所作,描写边塞之景,远离黄河且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非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欢快之感。
三、关于气候学的探讨
作为一名河西人,笔者也曾目睹过“黄沙直上”的情景,正如赵殿臣在给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作注时所提到的:“边外多回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可见“黄沙直上”的美景是存在的,且“直”字最恰当不过。另外,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曾实地考察河西玉门关一带的气候,发现当地春天几乎每天中午都有风卷黄沙的景象。并且在《唐宋诗中不合物候之诗句》一文中明确指出,王之涣《凉州词》“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很符合凉州以西玉门关一带春天的气候情况。和王之涣同时代的王昌龄有一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此诗也是把玉门关跟黄沙联系起来。同时代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诗:“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这首诗亦如此。唐时描写凉州玉门关一带的边塞诗中也多与黄沙相连,如“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王维《送张判官司赴河西》),“横笛杂繁笳,边风卷黄沙”(王维《送宇文三赴河西充军司马》),“青海戌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柳中庸《凉州曲》其一),“漠漠平沙际碧天,问人云此是居延”(胡曾《居延》),“平沙迷归路,眢井引前程”(司空图《阳关戍咏》)。
在唐开元时期,诗人对于安西玉门关一带的情形大都比较熟悉。他们知道玉门关一带几乎每天到日中都要刮风,黄沙直冲云霄,后来不知何时被更改,使诗句与河西走廊的物候出现了两不对头。
四、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
《凉州词》中,诗人描述了玉门关一带春天的“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情景,听到《折杨柳》的曲调,不禁想到边城的凄凉。“春风不度玉门关”,既写玉门关一带的空旷荒寒,又以春风吹不到此,喑喻唐朝政府的漠不关心,也暗示了朝廷恩泽不及边关,表达了一种对边关的叹息之情。如果此诗前句写成“黄河远上白云间”,不仅不能表达出作者的叹息之情,而且诗境中也出现了前后矛盾的地方,即首句写出了一种欢快明朗之调,而诗中后三句则写出了一种悲凉之情,这显然是矛盾的。
五、“河”字与“沙”字的误传
《凉州词》作为唐人绝句的经典之作,传唱和传抄的人自然很多,并且这些群体中并不都是文学大家,所以在传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认错的现象。如《国秀集》三卷本上出现了“黄河直上白云间”的句子,很显然这是“沙”字错作了“河”字。九曲黄河怎能直上白云间呢?也正是因为九曲黄河不能直上白云间,也就有了后来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之句,因为李白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以致一错再错,并且“黄河远上白云间”唱出来更有一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魄。因此,“黄沙”误作“黄河”极有可能。
六、 有关《凉州词》的曲调
《乐府诗集•近代曲辞》有《凉州歌》引《乐苑》曰:“《凉州歌》宫调曲开元中西凉都督郭知运进,按知运所进者乐曲也。”乐辞则取之当时诗人之作。由此看来,《凉州词》曲调必多为写凉州及西凉一带。
七、 地理位置
上文既然肯定了孤城就是玉门关,那么正如王汝弼先生所云,黄河去玉门关千里,把它们作为一个场景来写是不合适的。
据此,笔者认为王之涣《凉州词》第一句应为“黄沙直上白云间”,如此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全诗首句写关外之景,但见回风卷着黄沙直冲云霄,眼前是高大雄伟的祁连山,玉门关在空旷茫茫戈壁显得更加孤单,这让诗人顿生一种荒凉之情。而此时与此等境界,这不仅符合全诗的意境和玉门关一带的春天的气候及唐时玉门关的地形地貌。同时,忽然听到羌笛吹《折杨柳》曲调,这不能不让诗人产生“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怨词,感叹朝廷的恩惠不及边关。全诗意境浑厚,感情真挚,浑然一体,令人折服。
[参考文献]
[1]程千帆。论唐人边塞诗中地方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