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最新2篇】

词语是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词(含单词、合成词)和词组(又称短语),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单元。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细心的小编醉清风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最新2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 篇1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孟子>二章》

②行拂乱其所为(违背,不顺)《<孟子>二章》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孟子>二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知识)《<论语>十则》

③广故数言欲亡(故意)《陈涉世家》

④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曹刿论战》

⑤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样)《狼》

⑥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扁鹊见蔡桓公》

①若为佣耕(你)《陈涉世家》

②若夫霪雨霏霏《跟夫连用,用在一段话开关用以引起下文》《岳阳楼记》

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像,如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愚公移山》

⑤若听茶声然《好像,似乎》《核舟记》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激,感恩)《鱼我所欲也》

②一狼得骨止(得到,获得)《狼》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进入)《狼》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孟子>二章》

①其夫呓语(丈夫)《口技》

②夫环而攻之《发语词》《<孟子>二章》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愚公移山》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叹词,啊)《岳阳楼记》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岳阳楼记》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岳阳楼记》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细看)《岳阳楼记》

①开我东阁门(打开)《木兰诗》

②旁开小窗(设置)《核舟记》

③连月不开(放晴)《岳阳楼记》

①一碧万顷(都,一概)《岳阳楼记》

②长烟一空(全部)《岳阳楼记》

③孤帆一片日边来(数词)《望天门山》

④传一乡秀才观之(全,满)《伤仲永》

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曹刿论战》

①野芳发而幽香(花草)《醉翁亭记》

②芳草鲜美(发出香味的)《桃花源记》

①把酒临风(面对着)《岳阳楼记》

②临溪而渔(靠近)《醉翁亭记》

③东临碣石(登临)《观沧海》

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出师表》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秀丽)《醉翁亭记》

②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醉翁亭记》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木兰诗》

②曹刿请见(拜见,谒见)《曹刿论战》

③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通现,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胡不见我于王(引见)《公输》

①乃丹书帛曰(写)《陈涉世家》

②得鱼腹中书(帛书)《陈涉世家》

③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书信)《石壕吏》

④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册,公文)《木兰诗》

①卒中往往语(谈论,说)《陈涉世家》

②贫者语于富者(告诉)《为学》

①又用篆章一(印章,图章)《核舟记》

②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章通彰,显著)《黑池记》

①吴广以为然(对,是)《陈涉世家》

②庞然大物也(的样大)《黔之驴》

③然而,北通巫峡(这样)《岳阳楼记》

①太守谓谁(是)《醉翁亭记》

②太守自谓也(命名)《醉翁亭记》

③何以谓之文也(称作,叫作)《〈论语〉十则》

④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爱莲说》

⑤义兴人谓为三害(称为)《周处》

①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曹刿论战》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浅陋)《出师表》

③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①不治将益深(更,更加)《扁鹊见蔡桓公》

②曾益其所不能(增加)《〈孟子〉二章》

③有所广益(增益)《出师表》

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志向,志趣)《为学》

②寻向所志(标记)《桃花源记》

③处处志之(做标记)《桃花源记》

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寻找)《桃花源记》

②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①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陈涉世家》

②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岳阳楼记》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马说》

②食不饱,力不足(吃)《马说》

③一箪食,一豆羹(吃的东西,粮食)《鱼我所欲也》

①会天大雨,道不能(路)《陈涉世家》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途)《出师表》

③策之不以其道(方法,措施)《马说》

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政,王道)《〈孟子〉二章》

⑤伐无道,诛暴秦(道义)《陈涉世家》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桃花源记》

①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命令)《陈涉世家》

②攻陈,宽守令皆不在(官名)《陈涉世家》

③令辱之(使,让)《陈涉世家》

④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让)《陈涉世家》

①故人具鸡黍(准备饭食或酒席)《过故人庄》

②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准备)《活板》

③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具备)《核舟记》

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尽)《桃花源记》

⑤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俱,全,都)《岳阳楼记》

①还来就菊花(亲近,观赏)《过故人庄》

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趋,赴)《隆中对》

③瞬息可就(完成)《活板》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狼》

②并杀两尉(一共)《陈涉世家》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全、都)《桃花源记》

④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和,以及)《核舟记》

①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国家)《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②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岳阳楼记》

①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命名,起名字)《醉翁亭记》

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字)《木兰诗》

③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有名的,著名的)《马说》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声)《陋室铭》

⑤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解释)《口技》

①今亡变死(逃跑,逃亡)《陈涉世家》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孟子〉二章》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愚公移山》

④亡羊补牢(丢失)

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制作,制成)《公输》

②为坛而盟(修筑,建造)《陈涉世家》

③唐人尚未盛为之(使用)《活板》

④孰为汝多知乎?(以为,认为)《<论语>十则》

⑤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是)《出师表》

①前人之述备矣(详尽)《岳阳楼记》

②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准备,防备)《活板》

③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饮(备办,做)《石壕吏》

①车六七百乘(量词,读shèng)《陈涉世家》

②公与之乘(坐,驾)《曹刿论战》

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行走)《桃花源记》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运行)《观沧海》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指军队)《出师表》

④行拂乱其所为(行动)《<孟子>二章》

⑤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品德》《出师表》

⑥行收兵(行军)《陈涉世家》

⑦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陈涉世家》

①会宾客大宴(适逢,正赶上)《口技》

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会合,聚合)《陈涉世家》

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聚会)《岳阳楼记》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必然,一定)《行路难》

⑤每有会意(领会,理解)《五柳先生传》

①屠乃奔倚其下(急走,跑)《狼》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指飞奔的马)《三峡》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为学》

②愿以十五城易璧(交换)《公输》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改变)《愚公移山》

①东市买骏马(交易物品的场所,市场)《木兰诗》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买)《木兰诗》

③百里奚举于市(市井)《<孟子>二章》

①并自为其名(自己)《伤仲永》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论语>十则》

①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几个,读shù)《寓言四则》

②珠可历历数也(计算,读shǔ)《核舟记》

①佛印绝类弥勒(像)《核舟记》

②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一类)《活板》

①执策而临之(鞭子)《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马说》

①陶后鲜有闻(少,读xiǎn)《爱莲说》

②芳草鲜美(鲜艳,读xiān)《桃花源记》

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终于)《送东阳马生序》

②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士兵)《陈涉世家》

③生卒不详(死)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孟子>二章》

②环滁皆山也(环绕)《醉翁亭记》

①四时之景不同(景物)《醉翁亭记》

②至若春和景明(日光)《岳阳楼记》

①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岳阳楼记》

②感极而悲者矣!(极点)《岳阳楼记》

③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岳阳楼记》

①与君离别意(情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望西都,意踌蹰(心绪)《山坡羊潼关怀古》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情趣)《醉翁亭记》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打算)《狼》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好的)《岳阳楼记》

②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胜利)《陈涉世家》

③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论语>十则》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军队)《曹刿论战》

①公将战。曹刿请见(请求)《曹刿论战》

②战则请从(请允许)《曹刿论战》

①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砍伐)《卖炭翁》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攻打)《曹刿论战》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出师表》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实)《曹刿论战》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曹刿论战》

①更若役,复若赋(恢复)《捕蛇者说》

②遂与外人间隔,不复出焉(再)《桃花源记》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复兴)《出师表》

①闻之,欣然归往,未果(成为事实,实现)《桃花源记》

②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副词,果然、果真)《弈喻》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愚公移山》

②人固不能无失(本来)《弈喻》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孟子>二章》

①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狼》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出师表》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为学》

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去、返回)《醉翁亭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归附、归属)《读孟尝君传》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在一起)《岳阳楼记》

①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大声号叫、呼喊)《岳阳楼记》

②号呼而转徙(大声哭)《捕蛇者说》

③号为张楚(称号)《陈涉世家》

④号令召三老(命令,传令)《陈涉世家》

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和煦)《岳阳楼记》

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和乐)《岳阳楼记》

③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混和)《活板》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季节)《愚公移山》

②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操守、节操)《出师表》

①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凑齐音节,无实意)《木兰诗》

②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副词,将要)《扁鹊见蔡桓公》

③卿太重,将非鬼也?(或者)《宋定伯捉鬼》

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带兵的人、将领)《陈涉世家》

⑤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带兵)《陈涉世家》

①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断、断绝)《醉翁亭记》

②佛印绝类弥勒(极、非常)《核舟记》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桃花源记》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居住)《愚公移山》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某种地位或某个地方)《岳阳楼记》

③居十日(用在表时间的词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扁鹊见蔡桓公》

①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中间)《醉翁亭记》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口技》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陈涉世家》

⑤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间断)《桃花源记》

⑥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

①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愚公移山》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夸)《曹刿论战》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陈涉世家》

②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出师表》

③胶鬲举于鱼盐之中(选拔)《<孟子>二章》

①则有去国怀乡(离开)《岳阳楼记》

②去死肌,杀三虫(除掉)《捕蛇者说》

③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为学》

①司合之所属(隶属、归属)《扁鹊见蔡桓公》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桃花源记》

③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核舟记》

④召令徒属曰(部下)《陈涉世家》

①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弈喻》

②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认为正确)《弈喻》

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代词,这、这个)《口技》

④问之,鬼言,我是鬼(判断动词)《宋定伯捉鬼》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 篇2

【以】

①(动词)认为,以为

示例: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

②(介词)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

可译为“用”“拿”

示例: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劝学》

可译为“靠”“凭”“凭借”

示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曹刿论战》

可译为“按照”

示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③ (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示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

④(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

示例: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马》

⑤(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也可不译

示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

⑥(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也可以不译

示例: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⑦(连词)表目的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

示例: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2.【为】当读作wéi时,

①(动词)做;干

示例: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鱼我所欲也》

②(动词)发明;制造;制作

示例: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买椟还珠》

③(动词)作为;当作

示例: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论语》

④(动词)成为;变成

示例: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

⑤(动词)是

示例: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

⑥(动词)写;题

示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⑦(动词)以为;认为

示例: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

翻译: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

⑧(动词)担任

示例:张乖崖为崇阳令。 ——《水滴石穿》

当读作wèi时,

3.【为】wèi

①(介词)给;替

示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解牛》

②(介词)向;对

示例: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③(介词)因为

示例: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答司马谏议书》

翻译: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④(介词)为了

示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史记》

⑤(介词)被

示例: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守株待兔》

⑥(介词)在……的时候

示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翻译:在他来的时候,大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3.【于】

①(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所向,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或结果。译为:向、给、到、从、自 。

示例:而耻学于师。 ——《师说》

示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②(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在。

示例: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 ——《画龙点睛》

③(介词)与其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介宾短语,表示补充说明。常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在句中作补语。译为:向,对,对于,由于,或不译。

示例: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

翻译: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

④(介词)表示被动。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译为:被。

示例: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您被赵王所宠信。

⑤固定结构——于是,作连词,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的“于是”相同。

示例:于是天龙闻而下之。 ——《叶公好龙》

翻译:于是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这样喜欢它,就降到了叶公的家里。

⑥作介宾短语,放在句中或句末,相当于“于+此。视语境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在这……“、”从这……“、“在……上”、“在……方面”等。

示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口技》

翻译:在这个时候,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了座位。

4.【与】当读作y时,

①(动词)给,给予

示例: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②(连词)和,及(注:连词前后的几个事物为并列关系,顺序可以颠倒)

示例: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

③(介词)跟,通(注:介词前后的几个事物不构成并列关系,顺序也常常不可颠倒)

示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

④(副词)相伴,一起

示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

当读作yú时,

①通“欤”,表疑问

示例: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不辱使命》

翻译: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

5.【自】

①(代词)自己

示例: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秋水》

②(副词)亲自

示例: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四面楚歌》

③(代词)他(她)的

示例: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陌上桑》

④(副词)原来;本来

示例:使君自有妇,罗敷。有夫。 ——《陌上桑》

译:太守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

⑤(副词)自然;当然

示例: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活板》

译: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⑥(介词)从;由

示例: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刻舟求剑》

⑦(介词)在;自从

示例: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

译: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⑧<连>常“自非”连用,相当于“除非”、“假如不是”。

示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

翻译: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6.【归】

①女子出嫁。

示例:后五年,吾妻来归。 ——《项脊轩志》

翻译: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

②返回;回去。

示例:直匍匐而归耳。 ——《邯郸学步》

翻译:她竟然爬行着回家了。

③送回;归还。

示例: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④归依;归附。

示例: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荆轲刺秦王》

翻译: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

⑤通“馈”,赠送。

示例: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论语·阳货篇》

翻译: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

7.【复】

①(动词)返回;回还

示例: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与陈伯之书》

翻译:误入迷途而知道复返,这是古代贤明之人所赞许的(做法),在过错还不十分厉害的时候而能改正,这是古代经典中所推崇的(行为)。

②(动词)回复;回答

示例: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③(动词)恢复;还原

示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师说》

翻译: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④(动词)通“覆”,覆盖,盖住

示例: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女娲补天》

翻译:天不能把大地全都覆盖,地不能把万物完全承载。

⑤(副词)再;又

示例: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竭泽而渔》

翻译:用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现在有用,以后也不会再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之计。

⑥(名词)夹衣

示例: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 ——《世说新语》

⑦(形容词)繁复;重复

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 ——《游山西村》

8.【故】

①(名词)事故;变故。

示例: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报刘一丈书》

②(名词)缘故;原因。

示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③(形容词)旧;旧的;原来的

示例:飞徐者,故疮痛也。 ——《惊弓之鸟》

翻译:飞的慢,是因为旧伤疼痛。

④(名词)老朋友;旧交情

示例:君安与项伯有故? ——《鸿门宴》

⑤(动词)死亡;去世

示例:目今其祖早故,只有个儿子。 ——《红楼梦》

⑥(连词)所以;因此

示例: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自知之明》

译:所以君子遵循那正常的途径,而小人遵循那怪癖的途径。

9.【好】

①(形容词)容貌美

示例: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陌上桑》

翻译:秦家有位美丽的女儿,自家起名叫做罗敷。

②(形容词)好;善、佳。与“坏”、“恶”相对。

示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夜喜雨》

③(形容词)友好;和睦

示例: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形容词)合适;合宜

示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⑤(副词)很。

示例:你这客官好不晓事。 ——《水浒传》

⑥(动词)完毕;完成

示例:妆好方长叹,欢余却浅颦。 ——《无题》

⑦(动词)喜好,爱好。hào

示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滥竽充数》

10.【说】

①(动词)谈说,讲说

示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桃花源记》

翻译: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讲说了这番经历。

②(动词)告知;告诉

示例:夫差将死,使人说于子胥。 ——《史记》

③(动词)评议;谈论

示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④(名词)学说;观点;言论

示例:然是说,余尤疑之。 ——《石钟山记》

翻译: 虽然是这样的观点,但是心里还是有点怀疑。

⑤(形容词)通假字,通“悦”,高兴,愉悦

示例: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 ——《滥竽充数》

翻译:南郭先生自荐去吹竽,宣王很高兴。

11.【请】

①(动词)求;请求

示例: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滥竽充数》

②(动词)表示请求对方允许说话人(即“我”)做某事

示例: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

翻译:大王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③(动词)召;邀请

示例:乃请宾客,……欲以客往赴秦军。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动词)谒见;拜访

示例: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信陵君窃符救赵》

翻译:公子前往朱亥家,多次拜访,朱亥故意不答谢。

12.【使】

①(动词)命令;派遣

示例: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翻译: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②(动词)让;叫

示例: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滥竽充数》

③(动词)使唤;驱使;使用

示例: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

翻译:人人都能够像奴仆一样使唤他们。

④(动词)出使

示例:晏子使楚

⑤(名词)出使的人;使者

示例: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卖炭翁》

⑥(连词)假使;如果

示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阿房宫赋》

翻译: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

13.【耳】

①耳朵。

示例: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翻译: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

②形状像耳朵的东西。

示例:木耳、银耳

③听说;耳闻。

④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

示例: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狼子野心》

翻译:但是凶恶的本性只不过隐藏起来罢了。

⑤表示肯定。

示例: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南辕北辙》

翻译:这几个条件越是好,就离楚国越远了。

14.【而】

①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示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②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示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③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示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翻译: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④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示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

翻译:人如果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

⑤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示例:朝而往,暮而归。

翻译:早晨进山,傍晚回城。 ——《醉翁亭记》

⑥通“尔”,你,你的。

示例: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15.【之】

①到……去 示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示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③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示例: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具备者二十人与之俱。 ——《毛遂自荐》

④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示例: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东施效颦》

⑤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示例:是吾剑之所从坠。 ——《刻舟求剑》

⑥定语后置的标志

示例: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

翻译: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定语)

⑦用宾语前置的标志

示例:句读之不知。 ——《师说》

翻译: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宾语)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