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翻译最新13篇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如下是爱岗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理的13篇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翻译,仅供借鉴。

寓言两则 篇1

刻舟求剑

从前,有个人坐船过江,一不小心,挂在身上的宝剑掉进了江里。

那个人一点儿也不着急,掏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

有人催他:“还不赶快捞!在船舷上刻记号有什么用啊?”

那个人不慌不忙,指了指刻的记号,说:“不用着急,宝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等船靠了岸,我就从这儿跳下去,准能把宝剑捞上来。”

15、《刻舟求剑》选自《 》,作者 ,战国末秦国人。(2分)

16、与“而剑不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拔山倒树而来

17、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4分)

18、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2分)

刻舟求剑的故事 篇2

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乘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也找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非常奇怪,便自言自语地嘀咕道: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船上的人听到楚人的这番话,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静止不动,试问,你用这种方法怎么能找得到你的宝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简直是太愚蠢、可笑了。

《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 篇3

刻舟求剑简介: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着,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也有一些死板不知变通的人,所以,刻舟求剑还具有相当高的社会意义。

时代在变,那么人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变化,才是生存之道,不管是处在什么水准,什么行业,什么阶层的人,灵活的脑筋,行动派的风格,永远是一把利剑,它会帮助你去得到一把更锋利的剑。放眼周围,国家在改变,改革开放是最有利的证据;企业的公司制改革,盈利是最有利的证明;家乡在变,虽然再也找不到儿时的回忆;但是这一切都是为了发展、生存。为生存而改变,为竞争,改变才能发展。

虽然我们不见得会去改变家乡、企业,甚至是国家,但是我们最起码可以改变自己,去适应国家的改变,企业的改变。总有一天,我们会毕业,会走向社会,去适应它,你才能有能力去驾驭它。空谈理想,只会让自己变的更可笑。所以,祖辈的睿智,不可不学,不可不用,不能丢了自己的根。

一颗扎了根的小树,会成长,会迎风而立,经得起打击,才会成材,但愿我们心底的那棵树也一样会迎风而立。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刻舟求剑》文言文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寓言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参考答案: 篇4

15、《吕氏春秋》、吕不韦 16、C

17、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8、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原文翻译 篇5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

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 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战国)《吕氏春秋》 篇6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原文及译文 篇7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好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成语例举 篇8

文学艺术工作者必须正视我国当前迅速变化的实际,来考察我们过去用惯了的文艺理论,而不能"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阅读答案 篇9

《刻舟求剑》(10分)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小题1:、《刻舟求剑》选自《--------------- 》,作者 ,战国末秦国人。(2分)

小题2:、与“而剑不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拔山倒树而来

小题3:、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4分)

小题4:、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 (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吕氏春秋》、吕不韦

小题1:C

小题1: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小题1: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小题1:考察文学常识。《吕氏春秋》、吕不韦

小题2:错,应选B“而剑不行”中的“而”:转折连词,却。A 连词,表顺承。B转折连词,却。C连词,表示修饰,不译。

小题3:找议论的句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小题4:道理也就是寓意。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刻舟求剑》文言文 篇10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好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阅读答案 篇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19分)

【甲】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③,并④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⑤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⑥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仕:做官; 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④并:连同 ; ⑤以:用来 ⑥何:哪里

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遽契其舟( ) (2)不亦惑乎( )

(3)从其所契者( ) (4)席上啖菱( )

13.选出句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其人自护其短

C、置之其坐 D、其人自护其短

14.翻译句子:(6分)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北土亦有此物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们可以从甲乙两文中分别获得什么启示?(3+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4分) (1) (立刻,匆忙) (2) ( 迷惑,糊涂 )

(3) ( 雕刻) (4) (吃)

13( B )(3分)

14.(6分)(1)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船已经向前行驶了,但是剑却没有行走。

3、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15、(3+3分不能墨守成规、不能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事实

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刻舟求剑》阅读答案 篇12

刻舟求剑(14分)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小题1】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 ( )(2分)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C.何不/试之以足D.私拟作/群鹤舞空【小题2】下列划线的字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3分)A.楚人有涉江者/郑人有欲买履者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昂首观之 C.又留蚊于素帐中/于土墙凹凸处 D.遽契其舟/常蹲其身-【小题3】解释划线的词语(2分)

(1)楚人有涉江者( ) (2)遽契其舟( )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小题5】寓言故事一般表达了作者对某种人和事的认识,这则寓言故事对你有何启示?(3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渡 (2)立即,匆忙

【小题1】(1)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2)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小题1】做任何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对策,不能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解析【小题1】B应是“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小题1】D中应是“那只/自己”。

【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所、若此、惑”等重点词语要理解精准。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 篇13

今天我和爸爸共同阅读了《刻舟求剑》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故事中说的是从前有个人在坐船时,他把宝剑放在船边,一不小心把宝剑弄到大海里了,船上的好心人都忙着帮他捞剑,而他却不慌不忙地说:“你们这群人也太笨了吧!

用这样的办法永远也捞不上来。”帮他捞剑的人听了都生气的说:“难道你有什么好办法吗?”那个人不以为然的说:“用刀子在掉剑的地方刻一个记号不就行了。”说着他就拿出刀子在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船到岸了,他就顺着记号去捞剑,可是他忙了半天怎么也找不到他的剑。

爸爸说:“你感觉故事中的人怎么样?我说他的`想法太愚蠢了,还不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做错了事情要及时改正。爸爸夸我讲的好。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