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1、环:环绕。
2、滁(chú):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3、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4、皆:副词,都。
5、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6、壑(hè):山谷。
7、尤:格外,特别。
8、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9、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10、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11、潺潺(chán):流水声。
12、酿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酿酒,故名。
13、回:回环,曲折环绕。
1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15、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16、然:……的样子。
17、临:靠近。
18、于:在。
19、作:建造。
20、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21、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22、辄(zhé):就,总是。
23、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24、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25、曰:叫做。
26、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27、乎:相当于“于”。
28、得:领会。
29、寓:寄托。
30、夫(fú):语气助词,无实意,多用于句首。
31、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32、开:消散,散开。
33、归:聚拢。
34、暝(míng):昏暗。
35、晦:昏暗。
36、晦明:指天气阴晴昏暗。
37、芳:花草发出的香味,这里引申为“花”,名词。
38、发:开放。
39、秀:植物开花结实。这里有繁荣滋长的意思。
40、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41、佳木秀而繁阴:美好的树木繁荣滋长,(树叶)茂密成荫。
42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秋风高爽,霜色洁白,溪水滴落,山石显露。水落石出,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大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43、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44、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45、休于树:倒装,“于树休”在树下休息。
46、伛偻(yǔ lǚ):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47、提携:小孩子被大人领着走,这里指小孩子。
48、临:来到。
49、渔:捕鱼。
50酿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酿酒而得名。
51、洌(liè):清澈。
52、山肴:用从山野捕获的鸟兽做成的菜。
53、野蔌(sù):野菜。蔌,菜蔬的总称。
54、杂然:杂乱的样子。
55、陈:摆开,陈列。
56、酣:尽情地喝酒。
57、丝:弦乐器的代称。
58、竹:管乐器的代称。非丝非竹:不是音乐。
59、射:这里指投壶,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60、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61、觥(gōng):酒杯。
62、筹:行酒令的筹码,用来记饮酒数。
63、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64、苍颜:容颜苍老。
65、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
66已而:随后,不久。
67、归:返回,回家。
68、翳(yì):遮盖。
69、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70、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名家评价
黄震《黄氏日钞》卷六十一:“《醉翁亭记》,以文为戏者也。”
王正德《余师录》卷一:“退之作记,记其事尔。今之记乃论也。少游谓《醉翁亭记》,亦用政体。”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三十六:“宋人多讥病《醉翁亭记》。此盖以文滑稽,曰: ”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四十九:“文中之画。昔人读此文谓如游幽泉邃石,入一层才见一层,路不穷兴亦不穷,读已令人神骨翛然长往矣。此是文章中洞天也。”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三:“一路逐笔缓写,略不使气之文。”
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四:“亭在滁州西南两峰之间,酿泉之上,自当从滁州说起,层层入题。其作亭之故,亦因彼地有山水佳胜。记虽为亭,而作亦当细写山水。既写山水,自不得不记游宴之乐。此皆作文不易之定体也。但其中点染穿插,布置呼应,各极自然之妙,非人所及。至于亭作,自僧、太守、宾客、滁人皆有分,何故独以己号醉翁为亭之名?盖以太守治滁,滁民咸知有生之乐,故能同作山水之游,即太守亦以民生既遂,无吏事之烦,方能常为宾酣之乐。其所号醉翁,亦从山水之间而得,原非己之旧号,是醉翁大有关于是亭,亭之作始为不虚。夫然则全滁皆莫能争是亭,而醉翁得专名焉。通篇结穴处在“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段。末以“乐其乐”三字见意,则乐民之乐,至情蔼然。可见旧解谓‘是一篇风月文章,即施于有政,亦不妨碍’等语,何啻隔靴搔痒。计自首至尾,共用二十一个‘也’字,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读之帷见当年雍熙气象,故称绝构。”
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六一居士全集录》:“乃遂成一蹊径,然其中有画工所不能到处。”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通篇共用二十一个“也”字,逐层脱卸,逐步顿映,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丈家之创调也。”
吕留良《古文精选·欧阳文》:“前人每� ”
爱新觉罗·弘历《唐宋文醇》卷二十六:“盖于机畅则律吕自调,文中亦具有琴焉,故非他作之所可并也。况修之在滁,乃蒙被垢污而遭谪贬,常人之所不能堪,而君子亦不能无动心者,乃其文萧然自远如此,是其深造自得之功,发于心声而不可强者也。”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八:“风平浪静之中,自具波澜潇洄之妙。笔歌墨舞纯乎化境。洵是传记中绝品。至记亭所以名醉翁,以及醉翁所以醉处,俱隐然有乐民之乐意在,而却又未尝着迷。立言更极得体,彼谓似赋体者,固未足与言文;即目为一篇风月文章,亦终未窥见永叔底里。”
张伯行《重订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六:“文之妙,鹿门评监之。朱子言欧公文字亦多是修改到妙处,倾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可见文字最要修改。故附录之。”
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十八:“长史云:通篇命意在‘醉翁之意’四句,下分两大段摹写。昭明太子《陶渊明集·序》云:‘有疑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公此篇中用其语。独孤至之琅琊溪述云:‘公登山,乐山者争同,无小无大,乘兴从会。’又云:‘时时醉止,与夕鸟俱。明月满山,朱幡除驱。’亦来用而变化出之。‘环滁皆山也’,起句是法阳山天下之穷处也。‘若夫山出而林霏开’以下,第二层又写琐屑事。‘临溪而渔’至‘太守醉也’,还题中醉字。‘泉洌而酒香’,《泊宅编》云,东坡书此文改‘泉洌而酒香’作“泉香而酒洌”。按。例转列句响,亦本《月令》‘水泉必香’也。‘树林阴翳’三句,无此一层即意味索然。‘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至末,逐层带转,兼取派上之意。”
过珙《古文评注》卷十:“从山出泉,从泉出亭,从亭出人,从人出名,此明明是记,后人即谓之赋体,想读‘山间之朝暮也’数段以为类斌耳。不知将此数句节节倒转,便是记体,此意从无人识。”“有无限乐民之乐意,隐见言外,若止认作风月文章,便失千里。”
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五十九:“一片天机,无意中得之,人言不可有二者,案臼之见也。族理剨然,特与点出。丰乐者,同民也,故处处触合滁人;醉翁者,写心也,故处处摄归太守。一地一官,两辛两记,各呈意象,分辟吐接。”
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六:“评解:随记随解,记体中千古创调也,亦千古绝调也。劈首用一‘也’字,生出下二十‘也’字。然首一‘也’字,是拖起下文,尚应,与下众‘也’字实然者不同。从来文中用‘也’字之多,无过于此,故独出一奇。闻公初起稿时,从四方说来有数句,共二十余字,后尽例,作此五字。省而括,高而洁,于此可悟作文不责冗长。又朝慕四时等,赋记中皆成套语,此只六句了之,亦见其人详我略,故不落俗。至末始点明一法,后来古文时文多祖之。盖欧公作《秋声赋》及此首,于作小题法最宜,学者熟读可也。书后:自来文人学士,请官栖迟,未有不放怀山水,以寄其幽思。而或抑郁过甚,而辱之以愚;抑或美恶横生,而盖之于物;又或以物悲喜,而古人忧乐绝不关心;甚或闻声感伤,而一己心思,托于音曲。凡此有山水之情,无山水之乐,而皆不得为谪官之极品也。六一公之守滁也,尝与民乐岁物之丰,而兴幸生无事之感。故其篇中写滁人之游,则以‘前呼后应’,‘伛偻提携’为言,以视忧乐之不关心者何如也?至其丝竹不入,而欢及众宾;禽鸟闻声,而神游物外。绝无沦落自伤之状。而有旷观自得之情。是以乘兴而来,尽兴而返,得山水之乐于一心,不同愚者之喜笑眷慕而不能去焉。然此记也,直谓有文正之规勉,无白傅之牢愁;有东坡之超然,无柳子之抑郁。岂不可哉?岂不可哉?”
唐德宜《古文翼》卷七:“记体独僻,通篇写情写景,纯用衬笔,而直追出‘太守之乐’,其乐句为结穴。当日政清人和,与民同乐景象,流溢于笔墨之外。”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政治上曾支持过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张,文学上主张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众多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秀丽,远望那树木繁茂,又幽深又秀美的地方,那就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弯转,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靠近泉水旁的,那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山里一个名叫智仙的和尚。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很少的酒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举行的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命名的是谁?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翻译/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注释
1、环:环绕。
2、滁(chú):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3、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4、皆:副词,都。
5、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6、壑(hè):山谷。
7、尤:格外,特别。
8、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9、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10、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11、潺潺(chán):流水声。
12、酿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酿酒,故名。
13、回:回环,曲折环绕。
1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15、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16、然:……的样子。
17、临:靠近。
18、于:在。
19、作:建造。
20、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21、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22、辄(zhé):就,总是。
23、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24、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25、曰:叫做。
26、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27、乎:相当于“于”。
28、得:领会。
29、寓:寄托。
30、夫(fú):语气助词,无实意,多用于句首。
31、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32、开:消散,散开。
33、归:聚拢。
34、暝(míng):昏暗。
35、晦:昏暗。
36、晦明:指天气阴晴昏暗。
37、芳:花草发出的香味,这里引申为“花”,名词。
38、发:开放。
39、秀:植物开花结实。这里有繁荣滋长的意思。
40、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41、佳木秀而繁阴:美好的树木繁荣滋长,(树叶)茂密成荫。
42、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秋风高爽,霜色洁白,溪水滴落,山石显露。水落石出,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大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43、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44、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45、休于树:倒装,“于树休”在树下休息。
46、伛偻(yǔlǚ):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47、提携:小孩子被大人领着走,这里指小孩子。
48、临:来到。
49、渔:捕鱼。
50、酿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酿酒而得名。
51、洌(liè):清澈。
52、山肴:用从山野捕获的鸟兽做成的菜。
53、野蔌(sù):野菜。蔌,菜蔬的总称。
54、杂然:杂乱的样子。
55、陈:摆开,陈列。
56、酣:尽情地喝酒。
57、丝:弦乐器的代称。
58、竹:管乐器的代称。非丝非竹:不是音乐。
59、射:这里指投壶,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60、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61、觥(gōng):酒杯。
62、筹:行酒令的'筹码,用来记饮酒数。
63、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64、苍颜:容颜苍老。
65、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
66、已而:随后,不久。
67、归:返回,回家。
68、翳(yì):遮盖。
69、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70、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71、乐:①其乐;②:乐他所乐的事情。乐①: 乐②:乐事。
7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73、谓:为,是。
74、庐陵:古郡名,庐陵郡,宋代称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赏析/鉴赏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庆历五年春,欧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全文共四段,条理清楚,构思极为精巧。
此文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作者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怀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写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照应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为下文的活动安排了一个优美独特的背景。作者接着转向叙事抒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这段层与层间过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衔不着痕迹,给人完整的“山水之乐”印象。
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接着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一句话概括了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一季一幅画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结,作者直接抒发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上一段总写“山水之乐”的具体化。这里用对偶句描写,散句收束,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此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接着写太守设宴,众兵宴饮之乐。宴席丰盛而充满野趣,众兵起坐喧哗,乐不可支。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第四段,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之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但太守之乐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作者并没有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联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古诗简介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创作的一篇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等人遭谗离职,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特别是作者在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翻译/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上。
又如出来而树林的气消散了;烟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溪水深,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奏乐;投壶的人中了,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苍老,头发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
注释
1.环:环绕。
2.滁(chú):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3.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4.皆:副词,都。
5.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6.壑(hè):山谷。
7.尤:格外,特别。
8.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9.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10.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11.潺潺(chán):声。
12.酿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酿酒,故名。
13.回:回环,曲折环绕。
1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15.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16.然:……的样子。
17.临:靠近。
18.于:在。
19.作:建造。
20.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21.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22.辄(zhé):就,总是。
23.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24.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25.曰:叫做。
26.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27.乎:相当于“于”。
28.得:领会。
29.寓:寄托。
30.夫(fú):语气助词,无实意,多用于句首。
31.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32.开:消散,散开。
33.归:聚拢。
34.暝(míng):昏暗。
35.晦:昏暗。
36.晦明:指天气阴晴昏暗。
37.芳:花草发出的香味,这里引申为“花”,名词。
38.发:开放。
39.秀:植物开花结实。这里有繁荣滋长的意思。
40.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41.佳木秀而繁阴:美好的树木繁荣滋长,(树叶)茂密成荫。
42.霜,水落而石出者:高爽,霜色洁白,溪水滴落,显露。水落石出,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大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43.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44.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45.休于树:倒装,“于树休”在树下休息。
46.伛偻(yǔlǚ):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人。
47.提携:小孩子被大人领着走,这里指小孩子。
48.临:来到。
49.渔:。
50.酿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酿酒而得名。
51.洌(liè):清澈。
52.山肴:用从山野捕获的鸟兽做成的菜。
53.野蔌(sù):野菜。蔌,菜蔬的总称。
54.杂然:杂乱的样子。
55.陈:摆开,陈列。
56.酣:尽情地喝酒。
57.丝:弦的代称。
58.:管乐器的代称。非丝非竹:不是。
59.射:这里指投壶,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60.弈:。这里用做动词,下。
61.觥(gōng):酒杯。
62.筹:行酒令的筹码,用来记数。
63.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64.苍颜:容颜苍老。
65.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
66.已而:随后,不久。
67.归:返回,回家。
68.翳(yì):遮盖。
69.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70.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71.乐①其乐②:乐他所乐的事情。乐①: 乐②:乐事。
7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73.谓:为,是。
74.庐陵:古郡名,庐陵郡,宋代称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先世为庐陵大族。
赏析/鉴赏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情意,别具清丽,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庆历五年春,欧阳修由于声援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正如《醉翁亭记》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全文共四段,条理清楚,构思极为精巧。
此文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作者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怀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写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照应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为下文的活动安排了一个优美独特的背景。作者接着转向叙事,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这段层与层间过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衔不着痕迹,给人完整的“山水之乐”印象。
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而林霏开,归而岩穴瞑”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接着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一句话概括了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一季一幅画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结,作者直接抒发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上一段总写“山水之乐”的具体化。这里用对偶句描写,散句收束,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此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的意味。接着写太守设宴,众兵宴饮之乐。宴席丰盛而充满野趣,众兵起坐喧哗,乐不可支。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第四段,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之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但太守之乐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作者并没有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联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
虚词注解
“而”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 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
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
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5、山水之乐:助词,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
8、宴酣之乐:助词,的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醉翁亭记》词类活用
1、 山行六七里 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3、 名之者谁 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 自号曰醉翁也 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6、 至于负者歌于途 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7、 杂然而前陈者 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8、 太守宴也 宴:设宴,名词作动词
古今异义词
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
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1、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状语后置句)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2、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庐陵欧阳修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3、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成语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 亦作「山回路转」。
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
②今常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山肴野蔌】 野味和野菜。亦作「山肴野湋」。
【风霜高洁】 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前呼后应】 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宋仁宗庆历五年(一零四五),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中心思想: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现诗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
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就醉,而年龄又最大,
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游山啊。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