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语巨伯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优秀13篇)

《荀巨伯探友》中写到荀巨伯大老远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了战乱。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入侵者被感动,撤兵而去,他的义举使得全郡得以保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伯夷颂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1

关于伯夷颂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①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②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注】①伯夷:殷朝孤竹君之子,放弃君位隐居周山。曾阻止武王伐纣,殷亡,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阴山。②微子:殷纣王之兄。

【小题1】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不顾人之是非(回头看)

B.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深厚)

C.乃独以为不可(偏偏)

D.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没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A.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抱祭器而去之夫环而攻之

D.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

②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小题4】本文作者高度称颂伯夷的适义、信道;也有人认为,伯夷是一个对国家、人民不负责任的人,韩愈颂错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述理由。(4分)

答案

【小题1】A (3分)

【小题2】C D (4分,各2分)

【小题3】①读书人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只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而已。(2分)

②殷商被灭掉以后,天下尊奉周朝的统治,(而)那两个人却偏偏以食周粟为耻,饿死也不回头。(2分)

【小题4】略

译文及注释 2

译文

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后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地方!”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留。

注释

语:对…说

子:尊称,相当于“您”

去:离开

败义:毁坏道义

岂:难道

既:已经

一:整个

止:停留

委:丢下;舍弃

遂:于是

班军:调回军队,班:撤回

还:回去

并:都

荀巨伯探病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3

荀巨伯探病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解释文中加点词(3分)

⑴值: ⑵既: ⑶全: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友 人 有 疾 不 忍 委 之 宁 以 我 身 代 友 人 命。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败义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

4.、用简明的语言评价荀巨伯的行为(3分)

【参考答案】

1.(3分)⑴值:适逢 ⑵既:已经(之后) ⑶全:保全

2.(2分)友 人 有 疾 /不 忍 委 之/ 宁 以 我 身 代 友 人 命。

3.(2分)败坏道德来求得生存,难道是我荀巨伯的行为吗?

4.(3分)友情重于生命。舍生取义

【试题解析】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视生病的朋友,恰逢胡贼围攻这座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现在快死了,你可以赶快离开。巨伯回答道:我远道来看你,你让我离开,败坏义而求活命,哪里是我巨伯的行为!贼兵已经闯进,对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之人皆逃避一空,你是什么样的男子,竟敢独自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重病,不忍心丢下他,宁愿用我的身躯替代朋友的`姓名。贼兵相互告诉说: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却闯入了有道义的国土!便率军撤回。全城人的生命财产到得到了保全。

欧阳伯和墓志铭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4

欧阳伯和墓志铭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①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 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注①:伯喈:汉代的蔡邕;茂先:晋代的张华。学识文采均一流。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为人纯实不欺欺: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5.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而笃志好礼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①其志亦大矣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①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①以为君得文忠之学 ②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

6.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B.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C.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D.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铭”本是记载、镂刻之意,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警醒自己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本文。

B.“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各个朝代太学的称谓各有不同,夏称“序”,商称“学”,周代称“庠”。孔子杏坛讲学即是太学的模式。

C.名讳,旧指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旧时生前曰名,死后曰讳。“讳发”及文中的“讳修”指的是已经故去的欧阳发和欧阳修。

D.“崩”,古代指帝王或王后、太后的死,如“驾崩”“山陵崩”。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叫“薨”,庶人死曰“死”。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讲解教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9.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5分)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5分)

参考答案

4.【C】申:说明,表明。

5.【C】解析:A.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修饰。B.①代词,他;②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C.代词,这样;D.①动词,认为;②以之为,把……当做

6.【A】

7.【B】“孔子杏坛讲学即是太学的模式”错误,孔子设的是私塾,是私学,太学是国立大学。

8.【D】“苏轼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错”,是欧阳发的儿子欧阳宪求的铭文。

9.(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5分)

(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5分)

【参考译文】

君姓欧阳,名发,字伯和,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欧阳修的大儿子。他为人朴实诚实,不欺骗人,表里如一,淡泊名利,没有什么特别爱好,只是专心一意爱好礼义,在学习方面很刻苦。胡瑗掌管太学,号称大儒,用法律制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这时候他的父亲欧阳修已经显贵,他年龄已15岁,以老师之礼对待胡瑗,恭谨温顺,谨小慎微,又尽其所能讲解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年长以后,更加专注学习和问难,他不钻研科举方面的文词,只探讨古人最初的学说,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君臣世系、制度文物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学问,他没有不研习的。他研究学问不致力于抄袭掠取他人的成果来应付眼前的需要,一定刨根究底,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论定编次,分门别类,对某一问题的考证一定要有所得,获得的结果一定能够得到运用。唉!他的志向远大啊!然而他与人相处不随便附和,论辩事理时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即使)遇到权贵也不稍微屈从退让,一定要表明自己的想法,因此也不肯轻易运用他所拥有的知识,人们也很少能真正了解他。他死了,现在眉山的苏轼哭他,认为他得到了他父亲欧阳修的学问,是汉代蔡邕、晋代的张华这样的人。

他担任殿中丞时,曹太后死了,皇帝下诏书要求确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襄拿不定主意不能解决,正要上朝,召请欧阳发向他询问相关制度,他不慌不忙地向他阐述,陈襄就上奏朝廷,采用他的建议。当时朝廷正下达司天监讨论古代占问天象的书是否相同,将调和� 他为之推求、考证正确、错误,采纳、舍弃、比较、排序,书写成后,皇帝下诏收藏于太史局中。

他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写成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等,没写完的书还有十多部。

他的夫人吴氏,是过去的丞相吴充的女儿,被朝廷封为寿安县君。欧阳发有一个儿子,叫欧阳宪,担任滑州韦城县主簿。有七个女儿。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他被安葬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他父亲欧阳修的墓旁,他的儿子欧阳宪来请求我为他父亲写此篇铭。

译文 5

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他的病友,是因为他们的友谊建立在道义基础上,这样的友谊,才是君子之交。义气,不会因富贵贫贱或生死祸福而改变立场与做法,义气是为了正当的事情,而主动愿意替别人承担危险,甚至不惜舍弃自我,成全他人的气度,这也是“真”、“诚”的一种体现。一桩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让敌军自惭而退,可见“义”以及道德的强大感化力量。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见证到患难见真情的可贵外,荀巨伯在生死关头还能不忘圣贤书所言,而表现出大义凛然的行为,更让我们学习到读书人笃行真理的精神。

从中揭示了一个道理:做人应该讲情意,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个国家!坚守信义、大义凛然、对友忠诚、舍生取义、重情义、把情意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样的人是我们去尊敬的,也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荀巨伯探友》原文 6

南北朝:刘义庆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荀巨伯探病》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7

《荀巨伯探病》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荀巨伯探病

苟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痰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解释文中划线词。

①值:_________ ②既:_________ ③全:_________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败义以求生,岂萄巨伯所行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明的'语言评价苟巨伯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适逢 ②已经(……之后) ③保全

2.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败坏道德来求得生存,难道是我苟巨伯的行为吗?

4.友情重于生命、舍生取义。(意对即可)

荀巨伯探友阅读答案及译文 8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解:

①值:适逢。

②郡:此指城。

③相视:看望你。

④败义:毁坏道义。

⑤一:整个

⑥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

阅读题目

1、选出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吾欲之南海B、水陆草木之花

C、怅恨久之D、属于作文以记之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今死矣,子速去。

(2)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3)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3、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发?

参考答案

1、B

2、(1)我现在要死了,你赶快离开。

(2)(我)从老远的地方来看你,可你却让我离开,

3、友情无价。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赤城的友爱,它比生命还值得人们珍惜。

参考译文:

荀巨伯远道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兵进攻郡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现在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来看你,你却让我离开,让我舍弃正义来保全性命,这哪里是我荀巨伯做的事!”胡兵进城后,对荀巨伯说:“我们的大军一到,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我宁愿用自己的身家性命来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重道义的郡城!”于是撤回大军。整个郡城都得以保全。

寓意

做人要像荀巨伯那样讲义气、不背叛仁义与道德,方可获得他人的赏识与尊重。

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他的病友,是因为他们的友谊建立在道义基础上,这样的友谊,才是君子之交。义气,不会因富贵贫贱或生死祸福而改变立场与做法,义气是为了正当的事情,而主动愿意替别人承担危险,甚至不惜舍弃自我,成全他人的气度,这也是“真”、“诚”的一种体现。一桩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让敌军自惭而退,可见“义”以及道德的强大感化力量。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见证到患难见真情的可贵外,荀巨伯在生死关头还能不忘圣贤书所言,而表现出大义凛然的行为,更让我们学习到读书人笃行真理的精神。

从中揭示了一个道理:做人应该讲情意,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个国家!坚守信义、大义凛然、对友忠诚、舍生取义、重情义、把情意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样的人是我们去尊敬的,也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德行》。这本书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荀巨伯大老远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了战乱。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入侵者被感动,撤兵而去,他的义举使得全郡得以保全。本文颂扬了荀巨伯重视友情、先人后己、舍身取义的高尚品质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阅读答案 9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阅读答案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义士。②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

11.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2分)

A.子令吾去   子墨子闻之     B.值胡贼攻郡    然,胡不已乎?

C.汝何男子   水何澹澹       D.不忍委之      委而去之

12.翻译下面语句。(4分)

(1)吾今死矣,子速去!

译文

(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译文

13. 荀巨伯的这一举动可用孟子的一句话概括。(2分)

14. 胡贼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参考答案:

11. D

12.(1)我现在是活不成了,您快离开吧!

13.舍生取义

14. 被荀巨伯舍身救友的义举所感动。

荀巨伯探友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10

荀巨伯探友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解:①值:适逢。 ②郡:此指城。 ③相视:看望你。④败义:毁坏道义。

⑤一:整个 ⑥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

小题1:选出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具答之B.水陆草木之花

C.大道之行也D.何陋之有?

小题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今死矣,子速去。

(2)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3)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小题3: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发?(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1)我现在要死了,你赶快离开。

(2)(我)从老远的地方来看你,可你却让我离开,

小题3:友情无价。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赤城的友爱,它比生命还值得人们珍惜。

小题1:试题分析:题干中的“之”是助词,译为“的”,B项中的“之”与它同义。A中的是代词,C中的。用于主谓之间,无义。D中的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去”“败义以求生”“委”等。其中“去”古义都是“离开”。“败义以求生”译为“不顾道义来求得生存”。“委”译为“丢下、放弃”,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荀巨伯在危难之时不肯弃友人而去,可以使我们感受到友情的可贵。还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义的坚守。

蔡邕字伯喈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11

蔡邕字伯喈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感东方朔《答客难》及杨雄、班固、崔驷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

邕前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会遭构陷流离,不及得成,因上书自陈,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燕,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时年六十一。

(摘编自《后汉书蔡邕列传》)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 擅恣:专权放肆

B.俗儒穿凿,疑误后学 穿凿:牵强附会

C.邕陈辞谢 谢:辞别

D.士大夫多矜救之 矜:同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蔡邕博学多才的一组是(3分)

①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 ②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③设疑以自通 ④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

⑤召拜郎中,校书东观 ⑥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邕全心侍奉生病的母亲,七十天不曾睡过安稳觉。和叔父、堂弟共同生活,三代之间不分家产,深得家乡父老敬重。

B.蔡邕因琴技高超被陈留太守举荐,受到皇帝征召,蔡邕不得已启程进京,中途又托病回到家中。

C.司空董卓看重蔡邕的才学,强行征召他,蔡邕被迫应征。蔡邕受到董卓礼遇,常借机对董卓匡正补益。

D.董卓被杀后,蔡邕在王允家谈到董卓时不禁叹息,神情上有所流露。王允十分生气,将蔡邕交给廷尉治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庐于冢侧,动静以礼。(3分)

译:

(2)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3分)

参考答案

1.(3分)C(谢:谢罪。)

2.(3分)D(①是蔡邕侍母笃孝的表现;③是说杨雄、班固、崔驷等人的治学风格。)

3蔡邕进京)

4.(6分)(1)(3分)(蔡邕)在坟墓旁搭建屋舍住下,一举一动严格按照礼法去做。(庐动静各1分;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

(2)(3分)皇帝欣赏他才学高超,正好第二年天下大赦,就赦免了蔡邕,让他回到本郡。(嘉宥各1分;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一)

蔡邕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人。蔡邕生性极为孝顺,母亲曾经疾病缠身达三年,蔡邕只要不是因为寒冷炎热的气候变化,他都不曾脱换衣服,连续七十多天没有上床睡过觉。母亲去世后,他就在坟墓旁搭建屋舍住下,一举一动严格按照礼法去做。有野兔很驯服地待在他的屋舍旁边,而且屋旁长出了连理树,远近的人们感到奇异,很多人都前来观看。蔡邕和叔父及堂弟生活在一起,三代之间都没有将家产分开,同乡的人都称赞蔡邕的仁义。蔡邕年轻时就博学多才,尊奉太傅胡� 他喜好诗文、数术和天文,并擅长弹奏美妙的音乐。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专权妄为,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于是奏请皇帝,下令给陈留太守,要他督促蔡邕并遣送他进京。蔡邕迫不得已启程,走到偃师县的时候,推托自己有病便又回到了家中。他有感于东方朔的《答客难》以及杨雄、班固、崔驷这一类人设疑以抒发志意的做法,于是品评各家学说,肯定他们的正确说法并纠正他们的。错误观点,写了《释诲》一文来告诫勉励自己。

建宁三年,蔡邕被司徒桥玄召为属官,桥玄对他非常敬重。后来被征召授拜郎中,在东观校勘图书。后来又晋升为议郎。蔡邕认为经籍距离圣人的年代久远,文字很多地方都有错讹,而平庸的儒士穿凿附会,迷惑贻误后世的学者。于是在熹平四年,便和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人奏请校订并改正《六经》文字。灵帝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蔡邕于是亲自用朱砂将经文书写在石碑上,让石工雕刻好将石碑立在太学门外。自此,后代的儒者和学生都将碑刻上的经文当做典范。石碑刚刚立起的时候,前来观瞻和临摹的人,所乘坐的车子每天有一千多辆,塞满了周围的大街小巷。

蔡邕以前在东观任职的时候,和卢植、韩说等人著述并进一步充实《后汉记》,正好遇到被人陷害遭到流放,来不及完成。于是便上书自我陈述,奏明他著述的《后汉记》十志的内容,分成篇目,一起放在奏章的后面。皇帝欣赏他才学高超,正好第二年天下大赦,就赦免了蔡邕,让他回到本郡。

中平六年,灵帝驾崩,董卓担任司空之职,听说蔡邕的名望很高,就征召他。蔡邕声称有病没有应征。董卓极为恼怒,又严厉吩咐州郡官员举荐蔡邕到他的司空府,蔡邕迫不得已,来到司空府,代理祭酒一职,很受董卓敬重。董卓敬重蔡邕的才学,对他很优待,每次宴会,董卓总是让蔡邕弹琴助兴,蔡邕也经常注意对董卓有所匡正补益。

等到董卓被杀后,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入座宴饮,很不经意之中说到董卓而叹惜,神情有所流露。王允勃然大怒,斥责蔡邕。立即拘捕蔡邕,将蔡邕交给廷尉去治罪。蔡邕陈情谢罪,请求刺面砍脚,只求能够继续修完汉史。士大夫很多人都同情并多方营救他,但都没有成功。蔡邕最后死在狱中。王允悔悟,想阻止却已经来不及了。蔡邕终年六十一岁。

秦巨伯文言文的问题及答案 12

秦巨伯文言文的问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秦巨伯

瑯琊①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经蓬山庙。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颈著地,骂:“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佯死,乃置伯去。伯归家,欲治两孙。两孙惊惋,叩头言:“为子 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伯意悟。

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达家,乃是两人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②。出著庭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杀之。

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

注释:①瑯琊: 古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南县。

②坼:裂开。

问题:

6.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 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乃置伯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C.伯意悟 目似瞑,意暇甚

D.夜皆亡去 广故数言欲亡

7.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怀刃以去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 公输盘

B.秦巨伯曾经识破鬼的骗术,并捉住它们把它们放在火上烤得腹背俱焦,但最终还是误杀了两孙子。

C.选文中鬼共三次假扮秦巨伯的孙子,因为秦巨伯好酒常醉,共有两次被鬼所骗。

D.这篇文章说的是人妖易混,若辨别不清,就会干出错杀无辜,放纵鬼魅的事情来。

答案:

6.C 7.A 8.C

友人语巨伯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13

关于友人语巨伯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1)友人语巨伯日 (2)吾今死矣,子可去()

2.翻译下列句子。

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巨伯不肯离去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巨伯的'行为感动了胡贼,从文中的哪一句话中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对……说 (2)离开

2.为了活命而不顾道义,难道是我荀巨伯应当做的吗?(意对即可)

3.不肯“败义以求生”。

4.我辈无义之人,而人有义之国!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