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言文(优秀8篇)

文言文是古代人的智慧,特别的经典文艺。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经典文言文(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经典文言文短篇 篇1

邴原泣学

李贽〔明代〕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小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几岁时,经过书塾时就开始哭,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邴原回答说:“失去了父母的人容易悲伤,穷人容易感伤。凡是能够读书的人,都是一些有父母的孩子。我第一羡慕他们有父母亲,第二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十分悲伤,所以就哭了。”塾师听了邴原的话,同情他说:“(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塾师于是对他说:“如果你真有这个志向,我就把你当成我的徒弟,不收你学费。”邴原从此就入了学读书。一个冬天过去了,邴原就会背《孝经》《论语》了。

注释

书舍:书塾。

中心:内心里。

恻然:怜悯,同情。

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

就学:开始学习。

何以:为什么。

少孤:年少失去父亲。

就书:上书塾(读书)。

孤:幼年丧失父母。

过:经过。

泣:小声哭。

恻:心中悲伤。

亲:父母。

羡:羡慕。

其:他们,指代书舍里的学生。

得:能够。

中心:内心里

感:伤感。

伤:悲哀。

苟:如果,要是。

愿:仰慕。

书:学习。

徒:白白的,此处指不收费。

资:费用。

遂:就。

卒:终于是。

诵:背诵。

就:靠近,此处指就书,即上学。

凡:凡是。

以:用。

故:原因;缘由。

启示

我们要好学,并且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也应向文中老师学习,无私给予别人求学的帮助,尊重爱学习、有志向的人。

导读

邴原,三国时人,是当时的学者与名士,与管宁、华歆等称“辽东三杰”。其在幼年丧父、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立志学习文化知识,最终感动了书塾里的教师,成就了一则学与教的佳话。一个“泣”字写出了邴原强烈的求学欲 望。

本文用顺序的记叙方式,把邴原幼小家贫,泣而求学;得到上学机会后,勤学苦读,仅用一个冬天,就能熟练背诵两本经书的事交代得清清楚楚,一个立志求学而且成绩显著的幼童形象活灵活现地站立在我们面前。文中采用让人动容的对话描写,着重记叙了邴原泣学的经过。全文不枝不蔓,言简意赅。

经典文言文 篇2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译文

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注释

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他的,代词。

自:从。

坠:落。

于: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通“锲”,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吾:我的。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其:他,代词。

求:找,寻找。

之:剑,代词。

矣:了。

而:然而,表转折。

若:像。

此:这样。

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寓言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刻舟求剑是由这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刻舟求剑》成语寓意

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常识。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剑,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求剑的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

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刻舟求剑》辨析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经典文言文 篇3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论语里仁》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9、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1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1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1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1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远《三峡》

1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1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18、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1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20、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经典文言文短篇 篇4

愚人食盐

僧伽斯那〔南北朝〕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朋友家做客,和主人一起吃饭,嫌弃食物淡而无味。主人听到之后,于是又在菜里添加了盐。他吃了后觉得很美味,于是自言自语说:“菜之所以味道鲜美,是有了盐的缘故。很少就如此,何况量多的时候呢?”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就不吃菜只吃盐。吃过之后味觉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患。

注释

食:食物。

闻已:听罢。

更:再次。

益:增加。

既:已经。

空:空口。

口爽:口味败坏。

所以:……的原因。

复:再。

爽:差、败坏。

智:智慧。

故:缘故。

反:反而。

患:祸患。

启示

①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过与不及都不合度,食盐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

②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所以,凡事均有度,过犹不及。

经典文言文 篇5

吾兄:

新春伊始,然不能共度佳节,甚憾!

虽如此,犹借此佳际诉愿于兄,以表情谊。

惟愿兄值此新年之际于公于私皆更上一层楼,高堂康健,手足和睦,娇妻爱子皆能如意,兄亦能心想事成,方显吾之殷切祝福。

虽人各一方,犹可见吾等之友谊地久天长。

尚惟!

经典文言文短篇 篇6

爱莲说

周敦颐〔宋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注释

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挺直的样子。

植:竖立。

可:只能。

亵玩:靠近赏玩。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应该)。

宜:当。

众:众多。

经典文言文 篇7

NO.1 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曾国藩》

NO.2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

NO.3 智从学问聪明中自然而生,非可强为,强为之智便成愚诈。——《曾国藩》

NO.4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NO.5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曾国藩》

NO.6 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罗贯中》

NO.7 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朱熹》

NO.8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道德经》

NO.9 着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关汉卿》

NO.10 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洪应明》

NO.11 良买深藏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道德经》

NO.12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战国策》

NO.13 富人思来年,穷人想眼前。——《增广贤文》

NO.14 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孙子兵法》

NO.15 人生知足时常足,人老偷闲且是闲。——《增广贤文》

NO.16 读书不独是变人气质,且是能养人精神,盖是理义收摄。——《曾国藩》

NO.17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增广贤文》

NO.18 不夸妍洁,谁能丑污?——《洪应明》

NO.19 怒则气逆,喜则气散,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炅则气泄,寒则气收。——《李时珍》

NO.20 寡言者可以杜忌,寡行者可以藏拙,寡智者可以习静,寡能者可以节劳。——《曾国藩》

NO.21 君子安平,达人知命。——《增广贤文》

NO.22 终身所约,永结为好。琴瑟再御,岁月静好。——《诗经》

NO.23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

NO.24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死相公者。”——《张岱》

NO.25 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顾炎武》

NO.26 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增广贤文》

NO.27 欲仙去越人王冕,当天大雪,赤脚登炉峰,四顾大呼曰:“天地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胆澄澈,便欲仙去!”——《张岱》

NO.28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

NO.29 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罗贯中》

NO.30 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朱熹》

NO.31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增广贤文》

NO.32 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吴承恩》

NO.3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道德经》

NO.34 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增广贤文》

NO.35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

NO.36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增广贤文》

NO.37 花开又被风吹落,月皎那堪云雾遮。——《施耐庵》

NO.38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洪应明》

NO.39 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罗贯中》

NO.40 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诸葛亮》

NO.41 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白居易》

NO.42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郑板桥》

NO.43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NO.44 小人知其过,谢之以文;君子知其过,谢之以质。——《冯梦龙》

NO.45 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曾国藩》

NO.46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经》

NO.47 心病还须心药治,解铃还需系铃人。——《曹雪芹》

NO.48 吾无过人者,但生平行为,无不可对人言耳。——《司马光》

NO.49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NO.50 天之所废,虽贵必贱;天之所兴,虽贱比贵。——《冯梦龙》

NO.51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

NO.52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孙子兵法》

NO.53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洪应明》

NO.54 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问”。——《王实甫》

NO.55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NO.56 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苏轼》

NO.57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汤显祖》

NO.58 节食以去病,少食以延年。——《增广贤文》

NO.59 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冯梦龙》

NO.60 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洪应明》

NO.61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

NO.62 白日欺人,难逃清夜之鬼报;红颜失志,空贻皓首之悲伤。——《洪应明》

NO.63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NO.64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曾国藩》

NO.65 一苗露水一苗草,一朝天子一朝臣。——《增广贤文》

经典文言文短篇 篇8

画蛇添足

刘向〔两汉〕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还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然后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注释

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相谓:互相商议。

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

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且:将要

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安能:怎能;哪能。

为:给;替。

遂:于是;就。

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画脚。

终:最终、最后。

引:拿起。

成:完成。

余:剩余。

足:(画)脚。

亡:丢失,失去。

为:给,替。

乃:然后。

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遂饮其酒:他的,指示代词。

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祠: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亡:失去。

寓意

以后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画蛇添足"这句成语,比喻有的人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办糟了。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