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编的中国传统的文化的作文600字【精彩10篇】。
星期五下午的两节课,卞老师给我们讲了有关陶瓷的许多知识,让我们全班的同学大开眼界。
通过这次的活动,让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比如说:为什么陶瓷的英文单词china跟中国的China一样?陶瓷的制作、陶瓷是怎么在古代运输的……卞老师给我们上的这两堂课真是太好了!
运输过程中,为了避免陶瓷相撞,古人用的办法很奇特:在陶瓷的木箱内撒上一些黄豆或绿豆,因为这两种植物长得快,把陶瓷放在里面,等到它们发芽后就把陶瓷与陶瓷之间的缝隙填满,这样就算有大风浪陶瓷都不容易碎,所以说古人就是聪明;陶瓷的制作方法也很不简单:先是淘泥,再来选泥……十几道工序听听就让人觉得眼花缭乱,特别是烧置,火候太大,陶瓷就会干裂;火候太小,陶瓷没烧好,就变为废品一件了。古人就能把火候温度控制得这么好,七百度左右是陶,1200度以上才会成瓷,还要经过许多纷繁复杂的制作工艺!想想就让人头晕目眩,而在公元前2000年到8000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熟练掌握了烧制陶瓷的方法,我们能不感到自豪吗!
今天的活动课,我感慨万分:原来在古代的时候,陶瓷就已经这么盛行了,我国烧制陶瓷的技术比欧洲早了近千年,这不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吗?卞老师还说,在陶瓷界有一种说法,到现在还� 如果说鼓是亚洲的魂,那么瓷器就是我国——中华民族的魂了,所以陶瓷绝对是我们中国的骄傲之一,因为它代表着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与勤劳。
在2023年的元旦,厚街镇富民商业步行街举行了厚街镇首届美食节。
在富民商业街里,摆了很多档位。厚街有许多传统美食,如:南瓜饼、马蹄糕、客家糖环、松糕、粽子、糖不甩、寿司、香蕉芋角、笑口枣等等。在这些传统美食中,有些食品五颜六色形状各异,如南瓜饼是黄澄澄的,上面还印了一些图案;马蹄糕是透明的,里面有一些“马蹄”;寿司的颜色有绿的、红的、黄的、紫的等等。它们的配料和味道也各不相同:马蹄糕是冰凉的;糖环由白糖、糯米、鸡蛋混合做成的;松糕由白糖、糯米、花生等混合做成的;粽子是由艾叶、猪肉、糖(盐)、草、糯米等混合一起做成的;糖不甩里面有糯米粉和片糖;寿司里面有黄瓜、香肠、肉丝、鸡蛋、紫菜;香蕉芋角里则有香蕉和芋头……。
一位做马蹄糕的阿姨向我们介绍了马蹄糕的做法:第一步:把马蹄去皮洗干净并切成小粒。第二步:把水和糖以10?9放进锅里,煮成浓的糖水,再用水和马蹄粉以重量2?1混合成生浆糊。第三步:倒生浆糊到糖水里,边倒边搅均匀,做成半生半熟浆糊。第四步:把马蹄粒倒进半生半熟浆糊,并搅均匀,然后用盆装好,大火蒸三十分钟即可。
在谈到举办美食节的意义时,镇教办王剑雄主任说:“我很赞同举办美食节,这样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厚街的美食,有利于保留厚街的传统美食,也利于发扬厚街传统的'文化,在生产、制作这些美食的传统工艺过程中,也体现了厚街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同时希望年轻一代能继续发扬厚街人民的优良传统美德,为厚街乃至全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是的,举办美食节,既能保留传统的美食,又能发扬传统的文化!让我们共同努力吧!把厚街建设得更美好!(厚街中心小学小记者:邓昱)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时,农村里俨然一副欢天喜地的景象。家家户户热热闹闹的,门口都贴上了福字和对联,唯独缺少了有着深厚民族文化的年画。
年画,最早起源于秦汉时期,又称“门神画”,直到北宋时期才流传下来,清朝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道: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得名。
年画不但历史悠久,且种类繁多,大到分为四种:神仙与吉祥物、世俗生活、娃娃美人、故事传说。其中我最喜爱的,就是《娃娃抱鲤鱼》。自打我记事起,家里从没贴过一幅年画,而这幅《娃娃抱鲤鱼》是贴在奶奶家的,从来没摘下来,自然会印象深刻了。
年画一映入眼帘便是那个黑头红身的`大鲤鱼,如果你不仔细看,还会以为是一条金鱼呢,因为那一对大大的眼睛,和百合花朵有的一比的大尾巴,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金鱼。而抱着鲤鱼的娃娃则身穿白衣粉裤,脚蹬一双红绿相间的花布鞋,头上扎着小辫儿,一侧的发髻上插着一朵红莲花。娃娃脸上笑容可掬,略带些憨厚,全身白白胖胖的,脸颊通红,耳垂较长,头发乌黑。单膝跪地,一手托着鱼头,一手抱着鱼尾,还拿着一朵盛开的莲花。画中的鲤鱼之所以是鲶鱼头,是因为寓意年年有余,而娃娃则寓意膝下多子,也有说法是孩子和鲤鱼一样鱼跃龙门。年画中的娃娃像是为了抱住鲤鱼而单膝跪地,鲤鱼瞪大眼睛也仿佛准备寻找机会逃脱。真是太有趣了!
精美的年画可不是简单的画几笔就完成了,它的制作工序也十分复杂,主要有画稿、构线、木刻、制版、印刷、人工绘彩、装裱等。年画是我们“年文化”中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凝聚了人们对和谐生活的希望,我们应当传承、发扬它!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不同的节日都有不同的美食和活动。比如:元宵节吃汤圆、闹花灯;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其中我最喜欢冬至,因为在这天可以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
去年冬至,我就和外婆包了一回饺子。外婆拿来一大碗面粉,把它倒在盆子里,然后一边用勺子加水,一边使劲揉搓。我已经迫不及待啦,于是我对外婆说:“我来我来!”外婆只好手把手教我。没过一会儿,散面粉就变成了一个大面团啦。可是,我却变成了 “白脸猫”。
外婆的手就像神奇的魔术师, 一会儿把面团变成长条,一会儿把长条切成了“象棋”。接下来,就要开始做馅啦。外婆把芹菜切成丁,把肉馅切成泥,然后放在一起搅拌还要加入料酒、生姜、盐,最后,馅就做好啦。
然后外婆把“象棋”一边擀,一边转动,这样一张饺子皮就做好了。我在一旁喊道:“让我试试吧!”我本以为是件很容易的事,后来一试,我不是把皮做成了正方形,就是一边凹进一边凸出。我再做几张吧!呀,成功啦!这样皮就完工了。
接下来就是包了,外婆先把一张皮放在手上,再放进馅,把中间合起来,然后,一边把旁边也合上,一边做出波浪形的花纹,一个饺子就做好啦。我也试了试,哎呀!馅放的太多了,可是中间已经合起来了,我灵机一动,把馅从旁边挖了出来,还好,饺子并没有破。后来我和外婆又包了一百个,可好看了。
外婆烧了一锅,我轻轻的咬上了一口,菜和肉的浓香立刻在舌尖漫舞,久久环绕,真是皮薄馅多。于是,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要在冬至这天吃饺子!
17世纪印染技术源于印度,渐渐由那里的殖民者传入英国。18世纪下半年,英国已经拥有棉布印花的良好工艺和技术,在那个年代是无与伦比的。这是一个叫欧伯勘的法国人经常去英国,他将带去的设计花样印制成布,也将一些英国面料和花样待会法国进行复制和学习。
欧伯勘在英国挖到一位面料设计师,并将其带回法国很快他就成为棉布印花领域的最大竞争者。出生于印花世家的欧伯勘经过这个行业的各个方面的训练,经验非常丰富。然而从1686年开始,印染面料在法国禁止进口与生产,原因是为了保护本土特有的“里昂丝”面料免受竞争的威胁。这一禁令知道1759年才得到解除,这也是为什么直到1760年才开始产生法国的“如意”面料。
1760年近二十岁的欧伯勘在巴黎郊区距离凡尔赛不远的小村庄“乔萨斯·如意”建立了自己的棉布印染厂,除了具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他也具备成功所必备的基本要素:精明、追求完美、而且充满动力,在那个印染技术尚在初级阶段的年代,欧伯勘秘密研制一种新型的铜板印染技术,在等距离的长度上重复印制一种图案,与此同时欧伯勘的弟弟也在瑞士和法国东部阿萨斯地区开发印染技术。毫无疑问它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之后这种特殊的面料一直被人称作“如意”面料。
“如意”面料的图案伸手18世纪洛可可艺术风格和新古典主义的影响,面料极其生动的展现了18世纪法国生活形态、人文、甚至思想意识的影响。
这些面料上的图案大多是与当时较有名的画家设计的,或是复制的名作上的场景。每块面料都会有自己的名字,因此这些面料对于现在来说极具艺术收藏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就如同夜空中璀璨的银河,令无数人神醉。而汉字恰巧就是那银河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望着这明星,我的灵魂穿越到了远古时代。
在那个神秘而散发着幽香的时代,我仿佛看到了仓颉,他正忙于收集和整理这些一块块的东西。这引发了我对古人的崇拜。看着他们衣不着体的样子,我沉思了;为什么这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能造出这么优美而极富表现力的东西呢?但不管原因怎么样,汉字终究还是造出来了。
每当我写字时,一种激动之情难以言表。看着这些写在本子上的歪歪斜斜的字,一个个好像要蹦出来的样子,仿佛一个个都在对我笑、对我挥手。同时我又很内疚,为什么要把这些生动有趣的东西定格在了纸上,让它们无法获得自由。
纵观历史,古往今来,多少人用自己手中的笔挥写出了不朽的文章。这些文章当中字字传情。都无一不是诗人当时内心的真实感受。王羲之的《兰亭序。他的字如行云流水,狂放中不失婉约》无疑是我国书法领域中最杰出的作品,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但是,随着电脑时代的来临,汉字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人们变的越来越轻视汉字了,只懂得在键盘上操作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汉字,也不懂得汉字的深层意蕴,只是把它当作了一个作为与人交流沟通的工具。可他们根本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先们创作它们的起源是什么。
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的完美结合。它体现了我们祖先丰富的想象力。它是我国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任何一个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所不能替代的东西。它就似一根纽带,扭紧了整个华夏儿女的心。
我希望在如科技发达的今天,请大家不要忘记了我们身边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请大家按耐住浮躁之心去认真领悟一下蕴含在汉字下的文化魅力吧!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热闹的春节。春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里来了一个白发老人,说只要让他在村子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有一位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随着我们国家的不断强大,各国的也开始在春节的时候,发表讲话或文章向在本国的华人表示节日的祝贺,中国的春节在世界上越来越有影响力了。
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的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
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享受舒适的生活。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战争以来,中国人便对西方科技有一种盲目的恐惧或崇拜,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也在国人心中种下了恐惧而又歆羡的种子。科技强国也被无数国家奉为至理。科技霸权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代科技的优势展露无遗。
但我们就该为此放弃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虽然,传统文化不乏糟粕、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经久不衰、绵延不绝。
文化的包容性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也为民族大家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重重危机。就拿传统节日而言,目前的传统节日处境十分尴尬,而外来节日却备受推崇,每逢洋节,那种喧嚣让人目瞪口呆,而中国的某些节日却相当冷清,比如七夕。
七夕是中国的传统情人节,其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它跟家喻户晓的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有关。时至今日七夕并没有列入法定节假日,大多数人不过七夕,甚至还有人不知道七夕是什么。
西方的情人节在中国相当红火,满街上的青年男女捧着玫瑰、巧克力,浪漫如海;欢乐如洋。
为什么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会遭到国人的拒绝呢?我问过好多人,其中大多数人都知道七夕,相当一部分 在市场上西方情人节的商业价值要比七夕大多的多。
在好多的节日中都有一个物质载体。比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西方情人节送玫瑰、巧克力,而七夕却没有物质载体,久而久之就会被人忽略,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这样一些外国节日就会趁虚而入。如果我们不重视起来总有一天回被西方情人节取而代之的。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连祖宗留下的文化都保不住,这是民族的悲哀。传统文化的衰落可以看成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断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复杂。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些精良美好的传统从我们生活中消失。
我们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应该更热爱传统文化。我们立法应该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高度重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其实,要像七夕这样的传统文化不被外来情人节取代,一方面要做到敝帚自珍,另一方面要不断为传统文化增加新内涵,注入新血液。不然,即便一时间内能抵抗外来文化的冲击,时间久了,也会被我们自己拒之门外的。
今年春节,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以传统文化为底,结合先进技术向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该节目火遍网络并引发了热议。
实际上,《唐宫夜宴》的大红只是表象,真正引发热议的,是其背后蕴含的中华文化。如今是一个注重开放的时代,但我们在享受开放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传统文化被人淡忘,这是其中之一。太多的人去追求西学,去崇尚日韩,或许直到端午节成为了别国传统那一刻,他们才悄悄有所醒悟。人们这才开始认识到,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从未断代的传统文化才是民族的根。
人们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却还对如何复兴他们一筹莫展。《唐宫夜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这是信息的时代,发达的通讯技术、快捷的传播途径,让人们发现:运用网络、运用先进技术可以使传统文化重焕生机。无独有偶,事实证明这种方式的确是有效可行的,《唐宫夜宴》的成功不是个例。短视频作者李子柒也曾利用这种方式,让许多传统美食重回人们的视线;央视的《经典咏流传》已成功利用流量、利用媒体传达了古典诗词之美。让传统与潮流相结合,便能使前者重获生机。许多人在看过《唐宫夜宴》表演后,对国博物馆展品产生浓厚兴趣,便是最好证明。
当然,虽复兴文化已成为大势,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文化是厚重的,传统文化更是如此,它不是我们获得流量、获取暴利的工具,而是需要我们潜心研究的经典。我们莫要盲目追求大势,而是应对自己所传播的传统文化,加以严谨考究,这样才不会误导群众,对千年文化负责。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更是华夏五千年代代相传的精神之核。今后如何传播中华文化,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