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整理的介绍春节的作文【精彩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这天,我正在发愁怎么写《年味》这篇文章:“哎呀,年味年味,看不见,摸不着,这该怎么写嘛!”妈妈听见了,走过来对我说:“年味呀,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用心去感受,用眼观察,用耳去听,用鼻去闻,就能感觉到!走吧,我们出去找年味去!”
一出门,我就看到各家各户在门两边贴上了喜庆的春联,有的还在门口挂上了又大又红的灯笼呃!我想,这不就是年味吗?
来到大街上,我立刻感受到了过年的气息:各家商户都播放着喜气洋洋的音乐;时不时传来几声炮声;人群熙熙攘攘,车辆川流不息,我想他们大概也是像我们一样出来买年货的吧!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愉悦的笑容。这应该也算是年味吧!
来到超市里,嗬!这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商场的促销员拿着喇叭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一声高过一声。超市的天花板上,挂着大红的中国结、春联、灯笼,还有形象逼真的鞭炮。总之,放眼望去,一片中国红。这可是平时看不到的景象啊!这年味可真浓啊!
超市的糖果区是小朋友的最爱,我也拉着妈妈跑了过来,哇!糖果也比往常多了好多新品种呢!大概是过年的缘故吧,各种金币和金元宝形状的巧克力成堆的出现在人们面前,让人忍不住产生购买的欲望。我最爱吃马大姐的燕麦巧克力了,于是,我大把大把的往袋子里装,直到袋子满了才肯松手。妈妈也买了两条大肥鱼,因为“年年有鱼(余)嘛!”
晚上,看着妈妈端上来的鲜美的蒸鱼,年味扑鼻而来,朋友们,你有没有找到年味呢?在哪里找到的呢,快来和我一起分享吧!
在炮竹声中我们辞去了旧的一岁,使鼠年变成了一个回忆,同时也抛下了所有不开心的`事。让我们带着无限的憧憬走向新的一年——牛年!
期盼已久的大年三十终于来了。当夜幕降临时,平常的日子都是人来人往。而今天,马路上却寥寥无几的。原来大家都赶着回家去吃团圆饭。团圆饭刚吃完,一连串的鞭炮声就响了起来。我赶紧约了小伙伴一起去放鞭炮。看到五颜六色的烟花在空中绽放美丽的花朵,我们感到快乐极了。
放完了烟花爆竹,又到了一年一度全家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间。在节目的中间主持人阿姨不断的对放弃过团圆,坚守岗位的叔叔阿姨表示感激祝福。消防队员叔叔因为要保护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坚守在岗位,没有回家过年,还时刻注意着有没因烟花爆竹引起的火灾,能及时出勤。如果没有他们,或许火灾会吞噬无数人和财产。警察叔叔为了大家的交通顺畅,人身安全,还在不分昼夜坚守着岗位。清洁工叔叔阿姨匆匆吃了年夜饭,赶来打扫大家燃放烟花爆竹的“残骸,”为大家第二天的出行做好准备。他们为了我们的城市不受到这些残骸的污染,牺牲了自己吃团圆饭的时间,匆匆就来清扫了……我这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叔叔阿姨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我们的团圆夜做出一份贡献。让我们这些为了他人幸福而放弃自己团聚叔叔阿姨们致敬吧!
我衷心地希望他们在这团圆之际能够回到温暖的家里,与家人团聚。喝上一口用家人温暖泡成的茶,吃上一口家人精心制作的团圆饭。让所有坚守岗位的人都能渡过一个团圆欢乐的新年。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