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心得,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书心得一筹莫展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是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9篇战争论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
战争论是中国战略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是一部介绍战争的理论文集,被誉为“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在阅读这本经典著作时,我深深体会到战争的必然性及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以下是我对此书的读后感和心得体会:
一、战争是必不可少的
战争论提出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观点,表明了战争与政治密不可分的关系。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任何形式的政治都必然包含着战争的阴影。因此,面对战争和和平的选择,国家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做好准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必须面对并掌握战争的基本规律,才能有效地抵御外来侵略和内部矛盾,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战争的影响十分深远
战争不仅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更会深刻影响个人。因为战争的极端暴力,战争产生的伤亡、残疾和恐惧留给人们无法抹去的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尤其是对于发生战争的历史事件,战争引起的社会撕裂和道德沦丧,更是对人类社会的警醒。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战争对于整个社会的深远影响,积极倡导和平与合作的理念,深刻认识到和平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三、战争需要有依据的战略和策略
在战场上,战争需要对敌人的情况做出深入的分析和判断,以制定相应的战略和策略。同时,对于自己的形势和能力也需要进行充分的评估。如何分析敌情、评估自身的力量以及如何付诸行动,是成功的战争之基。为此,需要制定全面、详细的战略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做到“变通”。指挥官必须运用智慧,灵活地指挥士兵以实现制定的战略目标。
四、文化的影响对战争十分重要
在战争中,文化的影响也十分重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军队,会有不同的战斗方式和行为准则。比如,在东亚地区,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战争的发展和命运。在战争中,人道主义精神被广泛的应用到军事行动中,决策者和指挥官不仅需要考虑战争的力量因素,也需要考虑文化因素和道德准则。
五、要倡导人性的温暖和关爱
虽然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是必须的,但我们一定要时刻关注人性的层面。不论是在军队还是在战场,我们都需要倡导人性温暖和关爱,以教育年轻人力求保护弱者、关心他人。在战争中,无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任何个人的成就和失误都关乎到战争的成败。因此,在教育军队成员时,我们要不断强调人性和情感的品质,以提高士兵们的智慧、勇气和指挥能力。
总之,阅读《战争论》这本经典著作,我深深体会到战争的必然性及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战争所产生的问题,积极倡导和平与合作的理念,并通过提高人性化和文化意识,促进全球化视野与全球治理。
战争的起源或萌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战争这个名词会不会从我们的字典里消失?读完《战争论》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还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战争是敌我双方搏斗无限放大的结果,战场上,我与敌人搏斗为了生存,我会尽一切办法打败敌人,格斗技巧,武器状况,都可能决定我的生死。无数个我这样的军人去搏斗,去打倒敌人,那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武器状况,军人整体素质,阵型,战术等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所以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大清的木质船,大刀片子占有绝对的优势,也自然能得到战争的胜利。
那么战争起源于何处?远古时代人少,不可能有战争,只有两个野人为一个雌性野人打架或决斗,就像动物那样为了交配而已,其实就是为了生存的延续。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出现了部落与部落,人种与人种,国家与国家的战斗,说到底还是为了一种目的,一种更好的发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扩张就是为了适应人口的增多。所有的战争都逃不开这样的目的。从原始的征服到现代的政治。都是为了获得利益,如果没有利益,就没有人愿意去战斗,战争是两败俱伤的,从来没有赢家。所谓的胜利只是将自己的损失加于敌方而已。所以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一种得到利益而流血的过程。
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就一直会有争斗,小则国家内部而已的阶级利益矛盾,大则国与国的生死存亡。战争会与人的思想境界有关,人类从来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己有能力征服的国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隶)。上天给予人有限的能力,人却有无限的欲望。
所以战争萌芽于人类的欲望,随着社会进步,有了国家有了政治制度,战争就成了统治者获取更大利益的工具。从秦灭六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逃出这个范围,打着民族强大复兴的旗号去强行夺取其他民族发展的权利(殖民要求,租界,关税,巨额的战争赔款),人类多么可耻啊!而战争则成为政治的手段,成为别国插手他国的工具。
而战争能否消失就在于人类社会能否真正的团结在一起,没有国界,没有人种的歧视,让教育真正发挥作用,认识到我们都是地球人。那样战争才有可能真正的从字典里消失。
而《战争论》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主导战争,战争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这很正确,认识到这点,我们看待一场战争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我们不需要考虑“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等格言,记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战争,美伊战争就大概如此吧。人类的最终归宿应该还是一个大同社会,但愿都能认清战争的本质。
中国人爱好和平,我们不希望战争,但若要是认为我们好欺负,你们有能力征服,那么来吧,我们接受挑战。你用你的价值观衡量世界,我必将你的价值观还到你的身上。明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同时不要忘了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论读后感1000字(五)
可是一看,这书太棒了,我简直不能认为这是一本战争书,真的,这是一本关于哲学,关于修养的书,或许就叫战争艺术吧。
一再抄录了一些书中的话,真是超经典,很多哲学家书上没解决的问题到这解决了,当然书里还是会涉及老本行的,但大多是作者的战争感悟的哲思,颇受启发。
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论战争的两面性
F1409511005 冯绍栋
战争是一种集体和组织互相使用暴力、虐袭的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由于触发战争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军人,因此战争亦被视为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广义来说,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战争。蚂蚁和黑猩猩等等少数生物都有战争行为。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联盟)之间的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决办法,也可以解释为使用暴力手段对秩序的破坏与维护、崩溃与重建。一般来说,战争的发起往往带着掠夺的成分,即战争的基层就是来源于掠夺。在一方的资源不足时必须以“生存”或种种原因为理由对一方进行的掠夺行为,而被掠夺方认为自己是自卫反击,因而两种“正义”碰撞在了一起就形成战争这种极端社会现象。
战争具有巨大的危害,主要包括资源浪费,通货膨胀、经济停滞甚至倒退,基础设施的破坏,社会治安混乱,人员伤亡,交战双方人民成为敌人,大型战争会给一代或几代人民造成阴影,环境污染等。
战争自有人类开始就始终不断发生,战争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不言而喻。据不完全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4年3个月,参战国家33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5亿以上。战争双方动员军队6540万人,军民伤亡3000多万人,直接战争费用1863亿美元,财产损失3300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6年之久,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从欧洲打到远东,从大西洋打到太平洋,波及20亿人口。战争双方动员军队1.1亿人,军民死亡7000多万人,财产损失高达4万亿美元,直接战争费用13520亿美元。越南战争历时1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持续时间最长、最激烈的大规模局部战争。战争中,越南有160万人死亡,1000多万人成为难民;美国有5.7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战争耗资2000多亿美元。两伊战争历时近8年。伊朗死伤60多万人,伊拉克死伤40多万人。两国无家可归的难民超过300万。两国石油收入锐减和生产设施遭受破坏的损失超过5400亿美元。两国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总额达9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的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海湾战争历时42天。美军死亡286人、伤3636人、被俘或失踪55人,其他国家军队亦有轻微损失。伊拉克方面则伤亡近10万人,被俘8.6万人。科威特直接战争损失600亿美元,伊拉克损失约2000亿美元,美国则为战争耗资600亿美元。科索沃战争历时78天。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共出动飞机2万架次,投下了2.1万吨,发射了1300枚巡航导弹,造成南联盟境内大部分地区的军事、民用、工业设施和居民区的严重破坏。空袭还造成南联盟1000多名无辜平民死亡,数十万阿尔巴尼亚族人沦为难民。战争中使用的贫铀弹和日内瓦公约禁用的集束导致新生儿白血病和各种畸形病态。持续的轰炸还严重恶化了南联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是与非。战争从某些角度讲,也是人类进步的一大推动力。
一是战争是推动类文明进步的最有效的方法。战争将快速推动人类科技的发展,几乎每次科技革命都和战争有关。计算机、核技术、火箭航天技术这些现在人类最伟大的科技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
二是战争不仅促进人类科技的发展,而且还推进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战争将消灭掉落后腐朽的文明;使优秀的文明得到更多的资源。只有优秀的文明才能更好的利用资源并发展更先进的文明,优胜劣汰将促进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例如欧洲人入侵北美洲,灭亡了当地的落后原始文明,而建立起象美国这样先进的文明。这对整个人类文明进程来说,绝对是进步。
三是战争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德国、日本、美国和以色列是最典型的。德国和与日本的制造业,在全球那是一个奇迹。德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看到在二战的废墟迅速成长起来的德国的制造业,夺人眼目。日本在二战后,也与德国的情形差不多。以色列经过五次中东战争的洗礼,其仅600万人口的小国,在无人机等制造业的许多领域为世界之最。有人那是因为他们的民族优秀,这是一种胡说,民族不分优劣。民族优劣论,正像种族优劣论一样荒谬和有害。
四是战争能最大限度的促进民主的发展。独断专行的行为在战争则是致使大批将士丧命。因此,没有一个重视战士生命的民族和组织,在战争中只要结果,而忽视士兵的生命与尊严。《孙子兵法》讲“穷寇勿迫”,就是主张以尽量少的伤亡取得最大的战果的思想。看来,中国的炮灰主义者们没看懂。只有民主,才能群策群力;只有群策群力,才能使作战计划尽量客观周详;只有尽量客观周详的作战计划,才能以最小的伤亡取得最大的战果。所以,你们看共产党打天下的时候,也是最民主的时候。历朝历代帝业的开创都经历了这样相同的蜕变,即打天下的时候最平等最民主的时候,坐了天下就不平等不民主了。
五是战争能使民族更团结。战争与死亡,会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生存。如今,经济如影随形而来,正是战争之时,你逃避战争,你便更惧怕战争;你惧怕战争,战争就会找上门来。
《货币战争》心得体会三篇
货币战争,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理解这四个字。我们知道战争是残酷的,而货币的战争是更加残酷的。当成为这场战争的失败者时,你只能接受事实,没有反转的余地,忍受着各种失败后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而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货币战争》的读后感,一起来看一下吧。
《货币战争》比战争更可怕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造成了永远无法抹平的伤痛,而操控两次世界大战的幕后黑手却是少数几个国际银行集团的银行家,这说起来危言耸听,却是鲜为人知的实情!因为在国际银行家的眼里,没有固定的国界、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悲怆与怜悯!只有永恒的自身利益!为了本集团利益的最大化,少数的国际银行集团可以不惜发动任何战争机器,甚至可以暗中支持敌对的双方,无论哪一方获胜,最终的受益者都是国际银行家。因为只要战争爆发,敌对双方就必须消耗无比的战争物资,战争物资从何而来,就必须找国际银行家申请巨额的贷款作军费。战争结束时,获胜的一方自然需支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而战败的一方除了支付战争赔款外,同样难逃要支付银行的本息,在无钱可还的情况下,政府就成了银行家的代言人,就必须低价抵押给国际银行本国的核心资产,这样一来,国际银行家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赚取永久的额外财富,输赢的双方都赚到,大发战争横财。就好比拳击比赛,拳手的表现无论精彩与否、无论谁输谁赢,而大赢家永远是幕后老板。
美国的货币发行权不在政府,而在于私人银行,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美国1863年通过的《国家银行法》规定:银行以美国政府债券作为发行银行券的储备金来发行货币,实际上将美国的货币发行和债务永久地捆绑在一起,这就是说如果政府清偿发售出的政府债券,就意味着没有债券去做国家货币的抵押,还清债务就等于摧毁了货币流通!所以美国的国债会永久无限量的增长!人民在负担日益增加的国债的同时,义务在为银行打工!而银行却被少数的国际银行家所垄断,钱无国界,所以国际银行家有充分的理由:只爱钱,不爱国!总统和首相在西方是权力和荣耀的象征,可在国际银行家的眼里,那只是他们的前台代言人!他们可根据自身需要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稍懂金融的绝大部分知道美国花旗银行,却很少有人知道罗斯柴尔德银行,全世界都知道比尔盖兹、索罗斯,比尔盖兹曾连续蝉联世界首富,身价500多亿美元,可比起罗斯柴尔德家族保守的50万亿美元的财富,那只是千分之一!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创造股市神话,他也只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马前卒而已…伦敦华尔街轴心银行体系,是一个“超级特殊利益集团”,他们不忠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相反,他们控制国家和政府。“联邦储备银行”简称“美联储”,其实既不是“联邦”,也没有“储备”,就算不上“银行”,国际银行家们操控“美联储”,“美联储”操控着美国的金融命脉、工商业命脉和政治命脉,每次由它发出的任何金融信息都左右着全球的股市行情和银行利率!这些银行家们与伦敦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发生在世界金融业上的任何一件大事,都与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前货币政策是金本位,即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总量必须以银行储备的等额的黄金来核定,所以当初美元也俗称美金,而这种金本位的货币流通方式无疑是束缚了国际银行家的手脚,他们的可操作赚钱的空间太小,所以他们想方设法废除金本位,把黄金作为货币的衡量手段强行废除,想方设法打压成为普通的消费品、工艺品,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摆脱黄金储量的制约,无限量的发行货币,精心进行有准备有预谋的定点、定期、精准的定向爆破(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就好比制爆米花一般,本来你有一桶玉米,在经过国际银行家们有目的的加工工艺后,你留下的一桶是爆米花,而溢出的部分自然归国际银行家所拥有!美国不停的发售国债,到处“打白条”,造币厂开足马力印制美元,靠出售债务而享受提前消费,而我国目前的“出口导向”经济对美国的国债需求则形成了一种“金融恐怖平衡”的状态,如果中国停止购买美国的国债,美国经济就周转不灵,但这样也同时导致中国产品向美出口遭遇麻烦,如何步入良性循环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货币战争》一书则赋予了我们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明白,并非硝烟战火才是战争,在这个仍然有着利益纷争和意识形态对立的世界上,国家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战争,并且不论输在哪一方面,都有可能将一国置于不复之地。
《货币战争》中讲到的经济学原理很简单,但是在我本科学习经济金融的过程中,从未深入分析这些道理,就是这么一些简单的、在逻辑上看上去自洽和完美的原理,其诞生竟是如此历尽坎坷、暗藏玄机。就拿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中的货币创造机制(部分准备金制度)来说,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这是现代货币发行制度的基础和根本,是人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优美体系,货币发行机构发行的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体系的反复存贷,放大并满足了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所有货币需求,也给经济活动主体带来了相当大的便利,货币的过剩和不足都能通过机制自动调节。
但是,《货币战争》一针见血的指出,正是这样的机制,为今后泛滥的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也使得商业银行体系成为不劳而获的社会寄生虫,不断地蚕食人民的财富。私人拥有的商业银行“空手套白狼”,通过不断贷出创造出来的新钱,获得高额的利息收入。而一旦商业银行不注意控制风险,准备金率过低,新钱投放增量过大,就极有可能产生恶劣的通货膨胀,更为重要的是,银行体系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将直接转嫁给人民,特别是底层人民,由于没有任何避险工具,他们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将瞬间大幅缩水,成为最终的买单者。《货币战争》更明确地指出,这种现象的发生并非是当初机制设计的疏忽,而是银行家们有意的设计,为的就是通过掌控货币数量进而获得瓜分财富的手段,书中做了一个形象贴切的比喻:剪羊毛。
牧羊人在羊群生长过程中对羊精心呵护,为的就是在收获的季节剪下更多的羊毛,银行家们也一样,平时为经济活动的健康快速运行提供便利稳定的货币环境,一旦到时机成熟,货币也就成了剪刀,银行家借机推高资产价格,形成经济泡沫,然后在泡沫破灭过程中洗劫社会财富。《货币战争》还指出,商业银行家并不满足其在货币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货币流通中介,因为仅仅存贷利差并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货币游戏里的利润要向源头要,所以银行家们希望能够把持各国的货币发行权,这样就能以购买国债的方式向政府放贷,所获利润极高,特别是在战争时期,政府不得不向银行大举借钱以保证战争的持续,“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政府把人民今后的税收作为抵押向银行借款,而高额的借款利息并非是能够在短期内结清的,剩下的只有无休止的向人民征税和向银行家们继续借款、并廉价地出售国有资产,国际银行家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战争期间和其后的时间内大发横财,并将触角拓展到实业领域,从控制货币体系发展到控制整个国家经济体系。
整部《货币战争》貌似危言耸听,故事情节生拉硬套,与近来欧美流行的有关阴谋论的小说、电影如出一辙,但是仔细想来,习惯了天真、单纯、学究式思考问题的我们真的需要从实际中获得一些关于世界的真实认知,至少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服,()XX年此书出版后,书中所预言的国际金融危机真实的发生了,而且肇始者就是书中警示到的房利美、房地美,而黄金的价格也随之大涨,书中部分言论不可不谓之洞见。但是,部分观点确实无法苟同,和许多读者提出的异议一样,我怀疑当前具有缺陷的金融体制是否只有通过回归金本位一种方法才能矫正,金本位真的是被国际银行家的阴谋所颠覆的还是如经济学家们反复灌输的“作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长期作为货币而存在的黄金最终为法币所取代”。我个人认为,为防范应对这种无形的“货币战争”,在当前应该探究筹划的不是金本位的问题,中国正面临着金融人才竞争力不强,金融体系不够发达的问题,而越来越猛烈的国际化浪潮裹挟着机遇和风险已经到来,我们无法拒绝这样的大趋势,不能由于害怕被人给谋了国家资产而闭关锁国,更不能毫无防范之心地引狼入室,在各方面必须准备好应对措施,比如金融业,什么领域是永远不能向外资开放的,什么领域是暂时不能向外资开放的,什么是允许同业竞争的,都必须界定清楚,并制定好各类方案,就和下棋一样,现在来竞争的是强手,我们就要精打细算的构思好每一步棋怎么走,他们要给我们下什么样的套,这些都要想。
所谓多难兴邦、居安思危,国人多一点这样的思考和顾虑并不能就说是“小肚鸡肠、没有大国国民风度”,在睦邻友好、亲善合作的宏大背景里寻找一些尖利刺耳的音调,多听听一些所谓“极左”的言论和观点其实也挺有价值的。
读了货币战争,我受益匪浅。该书以崭新的视角向读者描述了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争斗史。可以说这本书是学习经济金融的最佳入门教材。也是经济学家和政府必须阅读的参考书。
首先,把它作为一门初级认识货币产生及活动影响类的书,我感到受益匪浅。货币没有国度,只有流通。没有流通的货币,就是破铜废纸。
这本书我在阅读时,正值金融危机在全世界蔓延,之后又陆续在网上看到宋鸿兵先生的一些访谈,对其能在XX年初就预见到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无比钦佩,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我对金融领域一些问题的深度思考。比如,宋鸿兵先生对金融危机的看法主要是一种阴谋论,这点我并不赞同。我认为,这次危机的本质是?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而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放大了这次?次贷?危机,进而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西方国家房地产市场周期性的涨跌,本来是很正常的市场表现,但此次引发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密切相关。贷款机构将其放出去的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变成证券产品后销售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再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进行打包、分割、组合,变身成新的金融产品,出售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在创新的旗号下,投机行为一波一波地被推向高峰,金融日益与实体经济脱节,虚拟经济的泡沫被金融创新越吹越大。当这些创新产品的本源?次级住房信贷资产出现问题时,经过放大十倍甚至几十倍的金融杠杆效应后,金融市场就会发生剧烈动荡。
如果说美联储和其他银行家合起来谋求统治世界,那就值得商榷了。前一轮美联储的几千亿救市,涉及10大欧洲银行,其影响力遍布全球金融市场,连我们小川哥都要关注它。如果说美联储是私人控制的,那同是资本主义的欧洲,怎么没有人说法国央行、英国央行、德国央行?是私人的呢?我觉得人们之所以关系它的公私有属性,是因为它有发钞的权利。在hk,政府是没有固定的?央行?的,它要发行钞票,是委托给发钞银行的。同理,如果你将美联储理解为发钞银行行不行呢?!但美联储中有央行的权利,如厘定利率等等;在hk,银行的利率都系有各自发钞银行厘定的;那如果美联储不是在美国,而是在hk,那不知它是属于私有银行定国有呢?!推广些想,会不会所有西方的银行系统都同hk的情况系一样呢,如果是这样,那美联储就系一间巨大化的恒生银行。
对于书中,大量的各个豪门的历史发迹,持不肯定的态度。对其中的各种暗性交流,坚决否定。是非恩怨,非我们大众了解,及能够晓得其中神髓。非桃源中人,不能详尽桃源中事。
以上就是我在读货币战争这本书时的感想。
《战争论》一共有三卷,其中第三卷内容全是克劳塞维茨的草稿,还有一半的内容是附录。
说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似乎就要说说经典,什么是经典,以及如何对待经典。
所谓经典,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典作为名词的时候有以下两种所指:一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二是“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
从各国对于经典一词的定义出发思考问题,我们可以认定,凡是被称为经典的东西,应具备以下几点:历史的积淀性、广泛的认同感、文化的影响力。
首先,经典之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具有历史的深厚积淀。
一部刚出版的,哪怕是非常畅销、非常引人关注、切中当下热点问题的著作,充其量是畅销书,乃至是名著,但不能称之为经典。
其次,经典之为经典,就是一个认同的结果。
它依靠自身携带的思想力量,使人们对它产生一种敬畏之感。
这种认同,有时虽然也受到政治强制,但主要还是源自经典内在的思想权威。
第三,经典对它所处的文化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堪称当之无愧的经典。
对待经典的态度有两种,一是经典崇拜,二是科学对待。
在目前,我大约只能采取第一种态度。
克劳塞维茨1780年生于马德堡附近的布格,很早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
他花很多时间来比较他个人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观察,并研究了古斯塔夫、查理士十二世以及腓特烈大帝战史,认为只有从历史的精密分析中才能导出军事原则。
说明一下,我读的这部《战争论》是广西师大所谓新版,摘编的,商务印书馆是三册版,一部冗长的大作。
我实在不能凭借一部摘编本,并且以这样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得出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以及它在军事史上应该具有的地位等等,这些都不是我所能做到的,我只有从一些段落以及别人的研究成果中了解一些他的观点。
本书的主题不是战略、战术,而是“战争”本身。
战争是“一种以迫使对方实现我方意志为意图的暴力行为”。
即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这种“暴力行为”只是手段,永远不可能成为目的。
《战争论》是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它是可以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
《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
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作者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
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战争论》首次把西文军事思想综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存联系的理论体系,初步揭露了战争的复杂本性、内存的运动规律、整体运行机制。
在此基础上,战争上升到战略层次、战术层面等系统内容。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我就给他做一下广告了,可惜没有广告费,哈哈。
看了将近半个月,终于看完了这套厚厚的理论书。
《战争论》一共有三卷,其中第三卷内容全是克劳塞维茨的草稿,还有一半的内容是附录。
从总体来看,这套书对战争的定义,作战的方式等写得都很详细,细小到每一个环节。
但这样反而觉得有些重复和啰嗦,不如《孙子兵法》那样简洁,给自己未留下想象的空间,如果真正的精读此书,反而怕引起教条主义,思维局限在一个区域。
不符合战争多变化的特点。
并且对我这种对军事不了解的初级读者来说,读着颇为费力。
《战争论》第二卷,认为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尤其喜欢关于防御的那一篇,在战争中,我一向都喜欢防御,而对进攻兴趣不大。
其中还谈论到战争的目的,也就是政治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战争就是政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政治服务于王权,是王权的工具,间接的军权也是服务王权。
所以军事一直处在附属地位。
如果金权超越了王权,军权依然能保持最初的样子,只是换了个服务对象而已。
书中大量列举了腓特烈大帝、拿破仑的战争事实,以前我对拿破仑进攻沙俄而遭到惨败一直很感兴趣(因为希特勒也是败在这里),在书中也得到强有力的分析,多的不说,只是最后总结性言论里说道,拿破仑的错误在于没有认真对比俄国与欧洲诸国的区别,用攻打欧洲诸国的方式去进攻俄国,结果遭到史无前例的惨败,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帝国灰飞烟灭。
此书内容太多(有77万字),并且都是理论性言论,我承认自己并未完全消化,这套书和《国富论》一样,等过几年后,我一定会重读的。
战争的起源或萌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战争这个名词会不会从我们的字典里消失?读完《战争论》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还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战争是敌我双方搏斗无限放大的结果,战场上,我与敌人搏斗为了生存,我会尽一切办法打败敌人,格斗技巧,武器状况,都可能决定我的生死。
无数个我这样的军人去搏斗,去打倒敌人,那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武器状况,军人整体素质,阵型,战术等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
所以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大清的木质船,大刀片子占有绝对的优势,也自然能得到战争的胜利。
那么战争起源于何处?远古时代人少,不可能有战争,只有两个野人为一个雌性野人打架或决斗,就像动物那样为了交配而已,其实就是为了生存的延续。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出现了部落与部落,人种与人种,国家与国家的战斗,说到底还是为了一种目的,一种更好的发展,生存的目的。
如日本的扩张就是为了适应人口的增多。
所有的战争都逃不开这样的目的。
从原始的征服到现代的政治。
都是为了获得利益,如果没有利益,就没有人愿意去战斗,战争是两败俱伤的,从来没有赢家。
所谓的胜利只是将自己的损失加于敌方而已。
所以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一种得到利益而流血的过程。
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就一直会有争斗,小则国家内部而已的阶级利益矛盾,大则国与国的生死存亡。
战争会与人的思想境界有关,人类从来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己有能力征服的国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隶)。
上天给予人有限的能力,人却有无限的欲望。
所以战争萌芽于人类的欲望,随着社会进步,有了国家有了政治制度,战争就成了统治者获取更大利益的工具。
从秦灭六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逃出这个范围,打着民族强大复兴的旗号去强行夺取其他民族发展的权利(殖民要求,租界,关税,巨额的战争赔款),人类多么可耻啊!而战争则成为政治的手段,成为别国插手他国的工具。
而战争能否消失就在于人类社会能否真正的团结在一起,没有国界,没有人种的歧视,让教育真正发挥作用,认识到我们都是地球人。
那样战争才有可能真正的从字典里消失。
而《战争论》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主导战争,战争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
这很正确,认识到这点,我们看待一场战争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
我们不需要考虑“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等格言,记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战争,美伊战争就大概如此吧。
人类的最终归宿应该还是一个大同社会,但愿都能认清战争的本质。
中国人爱好和平,我们不希望战争,但若要是认为我们好欺负,你们有能力征服,那么来吧,我们接受挑战。
你用你的价值观衡量世界,我必将你的价值观还到你的身上。
明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同时不要忘了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能深刻影响人一生的书,对我来说,并不算多。但这本书显然是其中之一。
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深刻的,这个道理已经被前人验证了多次。距我第一次读这本书已经快一年了,在这一年的期间我仍不时的翻阅它,只因它太过经典。克劳塞维茨用个最简单的事例去揭露战争的实质,战争即是搏斗,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斗争,在此期间,所有的手段都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这样一来,那些看似不可理解的战争事件也变得清晰。为何作无谓的牺牲?为何军队要求绝对服从,即使错误?回头再看以前所接受的教育,所谓正义,所谓邪恶不过是宣传手段,战争以一种超乎人的'意志运行,像台巨大的绞肉机源源不断的吞噬着人的躯体。
《战争论》读书笔记
什么是战争?战争的本质就是搏斗,战争的双方都力图用体力迫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志。所以战争是一种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暴力行为。战争的特点表示为:物质暴力为主要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敌人为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做到的是让敌人丧失反抗能力因此战争的目的又可以解释为“是使敌人无力抵抗”。
战争行为是迫使人们最大的使用暴力的行为,即使在今天也是,榆次同时又不是单纯的理智行为,它受思想,情绪等人的因素影响。最终使人们尽量最大的使用暴力,尽量多的使用力量。而战争是实际行动所以现实会对战争的计划谋划和实践给予修正。它受多种现实因素制约也影响着多方面。战争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而非一场或几场战役决定关键战役只会影响战争而非决定战争。因此战争的结果也不是绝对的,战争中的概然性代替了逻辑的极端概念。战争中现实的政治目的也迫使战争趋向极端的暴力。
军事行动的间歇,交战双方之所以发生冲突是因为他们存在着敌对因素,军事行动的间歇中着种敌对关系并未解除,所以间歇是源于交战双方中的某一方而不是双方。若原因存在于双方则敌对关系不成立那么战争就该终止。一单间歇结束,军事行动再次出现连续性,则一切又相着极端发展了。
战争是一种类似赌博的行为,因为有偶然的因素存在。与此同时战争中人的感性,主观意志和客观环境都是时时刻刻变化的对战争的情况影响巨大。这也是战争类似赌博的原因。同时,战争的情况依然是严肃的,手段也是严肃的,但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战争也是千变万化的。
战争的目的和手段
战争的目的就是用一种暴力的方式迫使敌方屈服于我们。它的目标就是打败敌人。一个国家的要素可以概括为三个:军队,国土,意志。战争目标的实现前提是消灭敌人的军队。就是让敌人的军队陷入无法作战的境地,不能作战的境地。所以敌国的领土必须占领,否则敌国就可以在那里产生新的军队。与此同时消灭了军队,占领了领土只要敌人的意志没有屈服于我们则战争仍未结束。因为意志为屈服就存在反抗,就算签订了合约也可能在上述情况发生,但签署了合约后,紧张关系就会缓和。因为那些倾向于和平的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国家与民族中都是很多的。从现实角度讲,签订合约后战争基本结束。
军队与国土是相互关联的概念。军队是用于守卫国家的领土,领土可以供养军队。打败军队便于我们占领国土。占领国土可以削弱军队。而意志是凌驾于这两个概念之上的的存在,它虽然受军队与领土影响但更主要的事去影响军队和领土。甚至是军队被消灭,领土呗被占领只要意志没有屈服那么战争就没有结束。用暴力手段迫使敌人屈服这一概念是抽象的,战争离不开实际,那么实际情况对战争的影响巨大。所以在无力抵抗之外还有两个促使求和的条件,一是获胜机会渺茫,二是胜利代价过高。
总而言之消灭敌人的军队永远是最高目的。在战争中危险,劳累,情报,阻力都是战争气氛中不可缺少的东西。那么面对这些东西一个优秀的将领必备的品质就是沉着它能减少以上的阻力。同时训练所得的经验不比实战经验,将军的经验不同于军队的经验。和平时期聘用一些有战争经验的外国教官也是不错的选择。
《战争论》虽然是19世纪军事理论伟大著作但是再今天仍然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值得我们学习
《战争论》,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可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非军事界的人可能没有系统地读过《战争论》,但相信大多数人对“军事是政治关系的延续”这一名言都耳熟能详,这一名言即出自《战争论》。《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观察、研究、分析的结晶。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作者克劳塞维茨,普鲁士将军,被称为研究战争而真正摸索到其主题之根本的第一人。也是采取一种对军事史的任何阶段都能适用之理论的第一人。他很早就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后进柏林陆军大学就读。做过拿破仑军队的战俘,一年后又投入各种战斗。18升任少将并担任母校校长。1830年离开军校接任炮兵训练总监。这部军事哲学书,是他把自己历史研究的成果和战争经验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观念。在他突然去世后,被其遗孀在一个密封的包裹里发现。克拉塞维茨曾一再强调,他的原则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导。――“教育未来战争领袖的心灵,又或在其自我教育中提供指导,却不陪伴他走上战场”。合理的理论并不能代替富有创造性的实践。这是克劳塞维茨的一贯坚持!经过了一战、二战的炮火,尽管有作者所处时机避免不了的局限,这部书依然被世界上大多数军事院校列为经典,为世界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熟读。克劳塞维茨被认为真正触到了战争的本质,他本来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这部书是哲学,而不是操典。――“凡事研究战争的人,不管是军人还是文人,都应该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