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1000字读后感(通用9篇)

围城1000字读后感(精选9篇)

围城1000字读后感 篇1

第一次看《围城》,还是结婚前的事。还很清晰的记得之所以想看这本书,是每当谈及婚姻,都流传着这样一句源自《围城》的脍炙人口的话-所谓“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里的人想冲进来”,于是我想当然的把这书看成讨论婚姻问题的一本书,也就是在这样的错觉的引导下,囫囵吞枣的看完了这书。

前段时间的一个双休,心血来潮地到乌镇度小假,倚着水乡的长廊而坐,当然也少不了一本好书。再读《围城》,却越读越觉有味道,尤其是书的“导读”,如同画龙点睛般对《围城》做了概括和定位:“这是一本有趣的书。郑重说点,是本睿智的书,因为它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对人性的洞察与调侃。——在哈哈大笑或含笑,哂笑之时,你会叹为观止,会惊异于作者何以竟能做到这一步。”

好的小说,都能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但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能给人启迪,能让读者通过阅读省视自已的灵魂。《围城》就具有这样一种“功能”,它象一面镜子,照镜的不是人,是一个个赤裸的灵魂,映出了人性的种种美和丑!“什么都有”,就算不能等同包罗万有,但至少是反映了人生百态。先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俯视人生,穿透种种表象,直达人性和灵魂的深处,并能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作展示,给人启迪。我真的很惊诧,惊诧于钱先生有这种洞若观火的本事,对人性的理解,人情百态的观察,细腻和深刻得让人难以置信。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说,“围在城中的人想突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职业如此,其他大多也莫过于此,人生大都如此”,这或许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真实写照,最重要的是你如何对待生活,如果对待错综复杂的社会。看完《围城》,我不禁如此想到。

围城1000字读后感 篇2

《围城》这本书我读了很多遍,这次读完以后,对这本书又有了些新的认识。

有的报道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单位是否也是虚构的。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也许从第—,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使家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

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

围城1000字读后感 篇3

文/李倩茹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确实,我们的生活中“围城”随处可见。不仅仅是恋爱婚姻、工作事业,还有学习生活、交友处世,无一不有一个“城”把我们“围”着。“围城”——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作者用幽默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丑恶、虚荣。如:“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了,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又如:“我们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亲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见过面的人。人事太忙了,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怀念一个人。我们一生对于最亲爱的人的想念,加起来恐怕不到一点钟,此外不过是念头在他身上瞥过,想到而已”、“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这些语句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时而又想像着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给人深深的同感,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

作者把人性的虚荣讽刺得淋漓尽致。对于大学教授,他们借着兵灾来吹嘘:汪处厚得意地宣扬他南京的房子;陆子潇流露出战前有两三个女人抢着嫁他;李梅亭在上海补筑洋房;方鸿渐也把故乡老宅放大了好几倍……“日本人烧了许多空中楼阁的房子,占领了许多乌托邦的产业,破坏了许多单相思的姻缘”。对于方鸿渐的两个弟媳,则是开了自己嫁装的虚账,调查孙柔嘉的陪嫁。人物形象是那么鲜明。

围城1000字读后感 篇4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长篇小说,于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这是作者在困顿之中“锱铢积累”而成的,杨绛女士说 “(小说)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看来,任何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一方面,作者在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游离于当时的抗日烽火之外,虽然都是留学归来,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结果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像主人公方鸿渐、“冷若冰霜、艳若桃李”的苏文纨、庸俗贪财的学术骗子李梅亭、柔顺之下深藏心机的孙柔嘉„„作者以机智的幽默和温情的讽刺,剖析了这群人的个性与道德上的弱点,揭示了他们的精神困境,所以有人评论《围城》是“现代的《儒林外史》”。而另一方面,作者通过也对方鸿渐经历的叙述,传达出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

虽然小说中描写的背景是在1937至1939年,离我们现代生活较远,但通过作者的文笔,我们也看到了那个时代所谓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百态。作者用辛辣的笔法使读者忍俊不禁,笑完便会思考,思考我们现代社会中是否也有小书情节的影子,思考我们是否也有思想肮脏的一面„„

整部小说中最令我难忘的还是主人公方鸿渐。他是一个优柔寡断、禁不起诱惑、无能的人,但同时,他又是小说中除唐晓芙外唯一的好人了。因为比起其他人,方鸿渐身上还有“知识分子最基本的操守”,但也正是这“最基本的操守”使得方鸿渐在三闾大学遭到排挤。

小说的最后是:“当,当,当,当,当,当”的6声钟声,这饱含深意的结尾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无法参透,但我想这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吧!

围城1000字读后感 篇5

《围城》讲述的是主人公方鸿渐远飘欧美国家留学,但是却学无所成,为了回国后不丢面子,只好买了张假文凭来掩盖自己,结果也因此陷入了一层层关于恋爱、婚姻和工作等方面的围城中。方鸿渐在“城”外的时候,拼命地想进去,但是一旦进去后,不久就想出去,殊不知却又进入到了另一座围城中。

整篇小说充满了讽刺的意味,一针见血地揭露出了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留学知识分子对生活无所追求,被当时社会风气逐渐消磨菱角,最终被世人所遗忘的形象。留过学的他们虽然受到了西方先进文化的熏陶,但是他们缺乏了对生活的追求,缺乏了与当时社会抗争的勇气,陷入了精神的苦苦潭水中,无法自救。作者通过对方鸿渐这个没落知识分子的人生经历的描述,写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堕落,反映了上层知识分子缺乏勇气的可悲、可气,虽然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却没有办法在当时被列强侵略的中国干出一番大事出来。

读完钱钟书的《围城》后,我联想到了当今的中国留学的知识分子。当中国大批大批地向国外输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时,这些人才常常沉浸在发达国家的怀抱中,在国外过着优越的生活,似乎已经忘记了他们共同的母亲,而能学成归来,为祖国献出自己的力量的人少之又少。他们想过着更好的生活,这并没有错,但是,现在的中国急切地需要他们的力量,中国的强大急需他们来建设。

方鸿渐是一名伪知识分子,仅仅有着个留学归来的名称,但是却有不少的工作向他迎面而来,而没有从深层次的考察过他的才能。这同样也很能反映当今的中国。不少的人打着假文凭的旗子,堂而皇之地把简历递给各大公司,甚至有的公司居然而录用了。在学术上的投机取巧最终会让这些伪知识分子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围城》一书中,我也看到了当时受殖民侵略的中国,饱受着中西文化的冲突。文中通过对保守迂腐方鸿渐的父亲、在三闾大学外表正直但内心不怀好意的先生的描述,向我们批评了当时迂腐,不懂得学习西方优秀方面,不思进取的中国人。同时,文中也刻画了不少虚荣、爱欺诈他人、软弱的中国人,对当时活在中国的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反映了人性的弱点。

文章把围城比喻成了人们因追求而陷入的窘境。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对他们较好的生活不感到满足,不断地追求他们想得到的东西,但是当他们得到之后,又对此感到厌恶。这两者不断地交织、转换,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层层的围城,让那些不满足于追求的人最终走向了精神的末路,不能战胜人性的弱点,饱受着精神上的摧残。

读完《围城》一书后,我获益良多。

围城1000字读后感 篇6

钱先生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特别是在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围城》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长篇小说,也是一幅市井百态。它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近现代经典名著之一。当我在读这部作品的时候,仿佛像品茗一样,越品越有味道。作者通过回国、恋爱、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用讽刺批判的笔风,一针见血地把人物的灵魂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部著作,令过来人的低徊低叹,令少不更事的人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诉说着人生百态的笑面悲剧。

在我看这本书之前,我就在想:为什么作者会给这本书命名为《围城》?作者又想传递什么样的思想主题给读者?围城里的人们又是以何种态度生活着。读了这部作品后才知道,“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婚姻也好,事业也罢,每个人的一生都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兜圈子,重复地做同一件事,自己找一个“牢笼”把自己关起来。过了不久却发现那边的风景比这边更好,于是出了这个笼子进了那个笼子,就这样不断地重复并乐此不疲。

爱情是让我们每个人向往和追求的情感,并为我们留下一生无法抹去的记忆,它留给我们的或喜或悲,我们都无法逃脱。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在三闾大学就读期间,他认为这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勾心斗角、明争暗斗,无不让人感到压抑。然而,小说如此,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是这样。随着社会激烈的竞争,人们压力越来越大,有些人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最让人心痛的是,依靠关系走后门,让原来有能力凭自己实力竞争的人落选。其实,社会只存在相对的公平,不存在绝对的公平,“现实很残酷”想必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体验。在当时那个社会环境中,让本性善良却懦弱的方鸿渐不堪忍受。

当他离开学校回家时,面对的又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交织混杂在一起的大围城中,这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掌控着。本性懦弱的方鸿渐只能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地接受朋友们的“施舍”,义无反顾地踏进爱情陷阱,又逢事业低谷。整部作品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露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都只是他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小说中说方鸿渐的婚姻就像一座围城,他迈进了就想出来,没进去之前却拼命地想进去。这让我想到有一句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是啊,恋爱的时候,和对方在一起的每一刻都是甜的,爱情的味道就像一杯蜂蜜水,香甜可口,令人回味无穷,似乎有一种力量在拉着你慢慢向它靠近。读后感.然而,婚姻是不一样的,它不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它牵涉的太多太多,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注定把爱情葬送。我觉得这个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世间的婚姻有千万种,要看两人如何经营。《围城》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当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时,他们就希望组建一个家庭,寻找安全感。爱情与婚姻是不一样的,婚姻是一个家庭,像一棵树似的,它需要用信任、宽容去浇灌它,方能健康成长。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三十年代的那座围城具体化,让我们看到围城之中的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那些描绘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身边同样有一座围城。当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明显。其实,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个行为都处于一座围城中,我们要学会在其中如何生存,并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以至于争取更好的结局。

如果这个世界是一淌浑水,我们就要学会做一个泥鳅或鳝鱼,如果这个世界是一淌清水,我们就要学会做一条高贵的金鱼。生活在这世间,我们无法撕掉时代为我们贴上的标签,也不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活着,就永远处在一座围城之中。

围城1000字读后感 篇7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长篇小说,于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这是作者在困顿之中“锱铢积累”而成的,杨绛女士说“(小说)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看来,任何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一方面,作者在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游离于当时的抗日烽火之外,虽然都是留学归来,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结果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像主人公方鸿渐、“冷若冰霜、艳若桃李”的苏文纨、庸俗贪财的学术骗子李梅亭、柔顺之下深藏心机的孙柔嘉作者以机智的幽默和温情的讽刺,剖析了这群人的个性与道德上的弱点,揭示了他们的精神困境,所以有人评论《围城》是“现代的《儒林外史》”。而另一方面,作者通过也对方鸿渐经历的叙述,传达出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

虽然小说中描写的背景是在1937至1939年,离我们现代生活较远,但通过作者的文笔,我们也看到了那个时代所谓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百态。作者用辛辣的笔法使读者忍俊不禁,笑完便会思考,思考我们现代社会中是否也有小书情节的影子,思考我们是否也有思想肮脏的一面

整部小说中最令我难忘的还是主人公方鸿渐。他是一个优柔寡断、禁不起诱惑、无能的人,但同时,他又是小说中除唐晓芙外唯一的好人了。因为比起其他人,方鸿渐身上还有“知识分子最基本的操守”,但也正是这“最基本的操守”使得方鸿渐在三闾大学遭到排挤。

小说的最后是:“当,当,当,当,当,当”的6声钟声,这饱含深意的结尾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无法参透,但我想这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吧!

围城1000字读后感 篇8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从生活安逸的海外留学生活到归国在上海点金银行谋事,再到赶赴内地三闾大学,然后辗转到上海,最后又离开去了重庆。是是非非,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角逐,以及生活的琐碎,终于使方鸿渐不堪忍受压抑,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每每读到方鸿渐,都不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制造假学历蒙骗丈人和家人,被登报颜面尽失;又因为电话的误会;戏剧般地错过了与唐晓芙的姻缘;还有湘西道上的艰难险阻;三闾大学里遭遇不见天日的阴暗的政治斗争,你奸我诈中惨遭倾轧;玩笑下与孙柔嘉结婚却又整日家里鸡飞狗跳。“围城”里的人,在各种无休止的纠葛下的可怜、窘迫、痛苦、尴尬都被血淋淋的拉扯,在世人眼下暴晒。

还有多少鸿渐苟且在“围城”,他们蜷缩于社会的罅隙里喜怒哀乐,因为怯懦被时代的荒流淹没,比起社会人人明争暗斗的乌烟瘴气,他们是那么的软弱无力,而他们的善良在温暖人心的一瞬又何曾不是一种揪人心肺的痛。

在这乌烟瘴气中,刀关剑影,杀戮和生存并存,竞争和淘汰轮番上演,情场、官场、名利场,看这个污浊的社会如何蚕食人们的灵魂和道德,吞没人们的操守和伦理。腥风血雨中弥漫着浓重的腐烂气息,令人作呕。看那一个个迷失了自我的人,都沦为社会的诅咒,他们丢失了青春,丢失了年华,丢失了真情实感,丢失了最初的纯真善良。这个时代不需要他们曾经有过的友谊、爱情,这个时代牢牢困住了他们的思想,阴暗的旧社会符咒正在耗尽他们的生命,逐渐地一部分人麻木了,适应了,屈服了,不再想突破这似乎无坚不摧的“围城”——又是一个个奴隶。可是,那些还有生气还有精力的青年,他们的路真的早已被荆棘披覆,拦腰折断了吗?未来的路又在哪里?也许这一切,只有那只祖传的老钟知道。

再来回顾书中的人物形象,钱钟书老先生强烈批判了民族劣根性。记忆最深的非属那帮三闾大学的伪君子假学士不可。韩学愈,造假学位,龌蹉肮脏,挑拨离间鸿渐和刘东方,即使在鸿渐这种造假“同行”面前,仍然大肆炫耀自己的克莱登大学的假学位,声情并茂。李梅亭,表里不一,自私猥琐,在湘西路上留钱买烟叶和烤番薯独自享用,还被路上的妓女迷魂心窍,张口闭口仁义道德,背地里尽是些不光彩的事迹。还有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禽兽不如,身为一校之长,肩负教育救国之使命,却沉迷酒色,一副老奸巨猾的嘴脸。痛哉!教育界尚且败类比比皆是,何况官场等等。

唯一一个算是完美的人物唐晓芙最后也不了了之,也无从得知后续,只能希望能坚守自我,不被社会玷污,甚至成为解救别人的新青年。

结尾的留白给人们充分的想象,因为有太多的遗憾与不甘,在此便后续一段:

方鸿渐一气之下出逃上海奔赴大后方重庆,临行前拍电报通知了赵辛楣,俩人,一拍即合,赵答应为他找份事干。鸿渐没有回家,而是去了王先生家。王先生怜惜鸿渐,决定与他一起前往重庆,他原先也是计划投奔他在那里的亲戚,当得知鸿渐没有钱时好心资助,算是回报鸿渐对自己的信任。鸿渐到了重庆顺利地在机场见着赵辛楣,同时还向老朋友介绍了王先生。得知了他们俩同时失业的境遇之后,赵辛楣好心挽留王先生一同谋事。在赵辛楣的帮助下,俩人很快找到了工作,成为了赵辛楣的同事。鸿渐待生活有了着落之后向爸爸发电报。爸爸回报表示很担心他,因为走之前没有通信,喜极而泣,“也好,也算是安定下来,为父也可放心矣”。

围城1000字读后感 篇9

虽早知《围城》之名,却一直也未曾读过,但一直是杨绛先生的书迷,读过《我们仨》后深深体味到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家庭的和美与坚守,看到伉俪情深,血浓亲情,一家人的相知相守。如此对这家人的思想产生了更深的好奇,也许这才是我走进《围城》的原因。一入《围城》却再不想出来。 围城之大,围住你我众人;围城之小,困住只影孤身。

书以顶着博士之名、留学归来的方鸿渐,一路的所历之事为主线,将30年代的知识分子生活百态图徐徐展开在我们面前。方鸿渐志大才疏、性格软弱又好面子,有着诸多缺点,假装清高、不通世故、甚至有点虚伪。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有时候竟透着些可爱。这样的人丰满真实,招人喜欢。先生说:婚姻是围城,有想进者,有想出者,相互艳羡。友谊亦是围城,将方鸿渐与赵辛楣围在了一起,二人相互支撑、扶持;爱情是围城,将方鸿渐与苏文纨、孙柔嘉、唐晓芙围在了一起,上演了一出爱恨纠葛;社会是围城,将整个时代围在了里面,身在其中受着社会的摆弄。

读过《围城》大有欲将之前的小说舍弃的感觉,钱先生的语言活泼幽默、犀利而又细腻,约是先生是拥有一颗七窍玲珑心,才将这人世间的看得如此通透。墨水瓶一样的天气,肿了脸一样的月亮,如在水中叆叇的红酒般的动心,如饭中沙鱼中刺的恶毒,一边印着过期作废一边不注日期的承诺…这层出不穷的比喻生动有贴切,字字珠玑,让人拍着腿叫好。

先生的话幽默却十分值得人深思,放在现在仍十分合适。如今人越来越多,城越来越大,而围城也越来越多,墙越来越高。人们总是处在这城内的困惑里,回忆着那城外的美好,围城的样子大概就像是数学里的集合,每每都圈着不同的事物,每个人都在无数个集合当中,被圈了一重又一重,而在生活的大集合里,找出各个集合的规律,从容的应对,不正是活着乐趣和意义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