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
小女子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生于书香门第。却不料自幼被人贩养大,成长坎坷,路途崎岖。波折过后,曾经傲娇的贵小姐竟成为一个卑微低下的丫鬟。
但她并不认命,身在井隅,心向璀璨。
缘机之下,诗歌的光辉得以普照,竟于诗歌世界里得到了心灵的解脱。她的身体是属于一个豪门下人,但她的精神是属于诗歌的。
对诗,近乎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无视主仆悬殊身份进行讨教,为索诗而痴呆,梦中吟诗……
她,爱诗,以至于一切关于诗的事,在旁人眼里是苦差事,辛苦之极,在她眼里,美妙如此,幸甚至极。她乐此不疲。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啊,若是不爱,不 在学校里大多都认真刻苦学习,可回了家,就很容易松懈了。若想要改变,如果不去爱学习,爱上手头的科目,那么真正改变是无望的。
可以说每一门学科都有她美的地方,只是我们暂未品尝到,还需苦索,期待顿悟,努力去热爱。
今天,在讲授《香菱学诗》的时候,我没有运用课件,虽然课件做得非常详细,但我老是觉得课件会束缚我的手脚,不容易把内容讲透,还容易造成过程的迟滞。在讲完文章的背景之后,我布置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而问题只有一个: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诀窍是什么?
之所以把问题设置为这样,是因为学生要回答出这个问题,必然要涉及到香菱的所作所为、黛玉的作用和其他人对香菱的态度。而学生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可以很清晰地知道香菱这个人物形象。
而以往的教学中,总是喜欢从香菱所写的诗入手,讲得辛辛苦苦,学生听了半天也似懂非懂,到后面的教学效果自然就差了。而且这样讲还往往容易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学生读这篇课文,本来就有一些阅读障碍,你还讲这些让他们似懂非懂的东西,学生还有多少兴趣来接受。
至于香菱学诗成功的诀窍,我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持之以恒、高度专注。香菱虽然对作诗有兴趣,但毕竟底子薄,但她很好地把自己的兴趣转化成了内心真正需要,所以在黛玉建议她读王维、杜甫、李白等诗作的时候,她能一直坚持,而且读的非常认真和专注。文中几次写她的专注: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
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薛宝钗还分别用“呆子”“疯”“诗魔”“仙”来对香菱进行评价。
香菱学诗到了这种地步,已经完全无视他人对她的看法和评价了,可见她的专注和持之以恒。
二,循序渐进、交流感悟。林黛玉指点香菱学诗的技巧后,香菱就按照指点进行,先读黛玉划出的王维的诗歌,再读杜甫的,李白的。我以为这是很有讲究的。王维的诗讲究意境,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比较好懂。先读王维的是就是要香菱从整体上学意境,容易入手,不会从一开始就纠缠在格律规则上。杜甫的诗写实,讲究格律,特别是炼字上很值得考究。香菱次读杜甫的诗,可以明白格律和用准字来表意。再次才读李白,是因为李白的诗不太讲究格律,基本是以情驭文,可以让香菱明晓让情贯穿诗作始终。最后再读陶渊明、谢灵运、应瑒、阮籍、庾信和鲍照的诗,应该是为了开阔眼界。这样看来,香菱学诗就不会走弯路,而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过来。
香菱也善于学习,在与黛玉的交流中,她把自己的感悟说出来了,其实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体验过程。比如在听了黛玉介绍格律规则后,她这样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就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是深层的感悟了。还有香菱在读诗后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悟等,都是精辟入里的。只有这样多和他人交流,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才会有更多的感悟,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
三,敢于实践,不怕失败。香菱为了完成黛玉布置的作业,前后写了三次才成功。在第一次交作业的时候,得到的是宝钗的戏笑和黛玉毫不客气的点评,但香菱并没有气馁,而是回去继续作业。没想到写完后,宝钗给出了“不象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的评价,其实就是离题了。按说,接二连三的打击后,香菱该歇手了。可她还是坚持了下来,最后写出了一首被评为“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的好诗。如果一次失败后就撒手而去,估计香菱也学不成了。
四,有好老师的引导。黛玉是个好老师,教香菱学诗知道循序渐进,指点得法,还明白讨论的重要性。在讨论中还充分给香菱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的机会,可以说是让香菱从听、说、读、写上进行了全面的训练。
如果我们同学能像香菱学诗那样,何愁不能取得好成绩呢?
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黛玉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另一侧面的反映。从某种角度说,黛玉比宝钗其实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
课文中写到的其他人物,如探春、湘云、宝玉等,着墨不多,都是陪衬人物。但作者轻点淡染,也颇见精神。如写湘云健谈、探春机敏,就符合她们一贯的表现。
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命运不幸:自小被人拐买,十二三岁便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作践和折磨。但她聪颖灵秀,痴迷诗艺:当薛蟠外出经商,应宝钗之邀,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众多才情横溢的少女们时,她的内心便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因此,她进园的当晚就来到潇湘馆找黛玉,希望向她学诗。黛玉也热情指导,不仅列举名家名作让香菱仔细揣摩,而且以平等爱护的态度仔细听取香菱读诗的感想和见解,还饶有兴趣地以“老师”的责任出发,命制了一道按“十四寒韵”写作的咏月诗题让香菱回去试写。当香菱交上“作业”时,黛玉虽认为“措词不雅”,却未刻意指责,而是热情鼓励“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如此徒师,一个孜孜以求好学,一个诲人不倦乐教,终于使香菱诗艺渐长初有成,梦里吟出佳句来。
深入透视黛玉与香菱的“教”与“学”,使我们在阅读和写作这两个互动、互促、互融、互进的语文学习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获得了二点启示:
Ⅰ 阅读启示
一要多读,读一流佳作。黛玉让香菱诵读诗佛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再读诗圣老杜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次再读诗仙李青莲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并教诲香菱以这三个人“作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人的作品一读,“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了。由此可见,黛玉既重视多读,还重视诵读,尤其强调不能读三流作品。当香菱初见黛玉说自己“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时,黛玉谆谆告诫:“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这便指出了一个非常可贵的阅读之道,要读一流作品,在此基础上也可读一些二流作品以拓展视野,但万万不能因便于理解在初学伊始便钟情于三四流的通俗作品,如此一旦入了“这个格局”,正如黛玉所言,要想学些高雅一流作品,就“学不出来”了。
二要悉心揣摩,仔细玩味。当香菱将黛玉给的《王摩诘全集》中所红圈的一百首读完,“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时,黛玉有二次笑问:一问“共记得多少首?”二问“可领略些滋味没有?”当听到香菱的肯定回答后,黛玉又启发说:“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这“二问一说”,反映出读诗的一个基本要领,就是要熟读成诵、要领略滋味、要“讲究讨论”。
“读诗百遍,其意自见”,诵读是提高语言悟性的唯一有效途径,也是学习诗艺、学习写作的基础和前提;而诵读不是不用心思的死记硬背,而是要悉心揣摩,像香菱揣摩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样,先合上书想像诗中情景,再另找别的字来替换看可否有更佳的炼字,还要像香菱揣摩王维的五言律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一样,联想自身的生活阅历和现实情景想像补充,达到创造性阅读。至于相互研讨、互通有无,也是提升读诗品位和写诗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像宝玉、探春和黛玉都在潇湘馆听香菱讲诗,与香菱谈诗的情节,尤其是黛玉讲述的关于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中的“上孤烟”是套用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说,并讨论“上”字从“依依”两字化用而来,真是一种极有品位的诗歌鉴赏和艺术研究性质的交流,使参与鉴赏者的相互交流,弥补了文学欣赏中个体感悟的局限,不仅能够拓宽阅读理解的广度,而且能够探幽发微,将思维引向纵深层次,还能够寻得曲径通幽、古为今用,以它山之石攻此山之玉的写作之法。
香菱进入大观园,随着宝钗一起住。
即刻就来向黛玉拜师学艺,求黛玉“好歹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诗,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黛玉笑着答应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
香菱听了才解惑:“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看一两手,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林黛玉听香菱这么一说,对她肯定:“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林黛玉要香菱先读王摩诘全集,五言律读100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两百首老杜的七言句,次在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两百首,肚子里先有这三个人做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等人的一看。
林黛玉把她的一本诗借香菱,交代他只看圈红圈的他选的。
过了一段时间,香菱把黛玉圈红的诗都念过了后,跟黛玉谈诗:“就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
香菱的例子:《塞上》一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是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还有“落日江湖白,潮来天地清”,这“白”“清”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弯住船,岸上又没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那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晚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回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黛玉笑着说:“你说他“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比这个淡而现成。”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
香菱点头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红楼梦》里面的诗词,十几岁那时每次遇到诗词,我都跳过去不看。觉得怎么会这么无聊,做诗作词有什么好玩的,偏偏曹雪芹写了那么多诗词在红楼梦里面,而且大观园的姐妹们还专门弄诗社,隔三差五的就做诗,得了一首好诗,得了一个好句还惊喜不已。
那时我是不能体会诗词的意境的。随着年岁的增加,越发觉得诗词有无限味道。
短短的几十个字表达出来的意境却是无限无限。有惊叹于诗人词人的语言文字功底来。像香菱在谈诗,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和意向。
那年带孩子去厦门的鼓浪屿海边玩,晚上我们在沙滩上,浅海边冲浪。
那时,一轮圆月在海平面上升起来。脑海里突然呈现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以前总是体会不到,“海上生明月”是怎样的一种场景,那天那个晚上的那一个时刻,看到月亮从海平面上渐渐升起,皎洁的月光照在海平面上,海浪一漾一漾,一荡一荡,波光粼粼,月光在海面上跟着波光滚动。
那时我的心境,只有这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来表达,我实在找不到其他的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心境。
我指着海平面上圆圆的月亮跟儿子说:“这个时候你脑海中呈现出一番什么样的景象,想到的诗句有什么?我想到了海上生明月。”
儿子当时不一定能体会我当时的想法和心情,就像我十几岁时一样不能体会诗词的意境。
但是这句诗却穿越了时空,表达出了我那个时候的情境。
还有一次,去海鸥岛玩,玩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我看到海平面上飞起来的白鹭,和夕阳一起映照在海面上。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诗句印入了我的脑袋,我找不到更好的词语来表达我所看到的景象,只有这诗句可以表达出当时的场景,落霞与孤鹜齐飞。
没有看到这个场景之前,很难想象落霞和孤鹜怎么样一起飞呢,那一时刻我才感受到原来落霞映在海面上,白鹭从海面上飞起,他们在同一海平面上,只有这一句诗可以表达。
远远望过去,水和天融入一体,是一色的。“秋水共长天一色”难为古人,他们把当时看到的场景用这么真实的字词,把它留下来变成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让我再见到同样的场景时候,不用再绞尽脑汁去想用什么样的字来形容,直接套用起他的这句诗,就像回到了他当时所看到的场景,穿越时空又展现在我的眼前。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红楼梦》:学医的人看它,可以从中悟出一些医道;学建筑的人看它,可以增长一些古代建筑知识;学烹饪的人看它,可以掌握一些烹饪的技术;学裁缝的人看它,可以懂得一些服饰方面的学问……读完《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我不仅感慨:黛玉是个好老师!我们应做黛玉那样的好老师。
黛玉在教香菱学诗的过程始终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当香菱想拜黛玉为师的时候,黛玉用“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其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对虚声若墅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给香菱以学诗的信心和勇气,让香菱感觉到学诗的的门槛并不是很高,自己也完全可以跨过去。当香菱有了信心和勇气后,黛玉并不急于把什么都教给香菱,因为她深知教育教学是一门“慢的艺术”,是急不来,只有慢慢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底子,这样才可以水到渠成地达到教育目的。所以,她对香菱说:“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这番话蕴涵着作文教学的精髓:首先要养成阅读的习惯,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发生质的变化,而且作文教学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十反一,甚至是举百举千才能反一;其次,阅读要选择经典作品;最后阅读经典不可以囫囵吞枣,一定要细嚼慢咽,要“信心揣摩透熟”;还有要先易后难。其实,这也就是“自主”学习的阶段。
当香菱读了王摩诘的诗后,又向黛玉换杜律的时候,黛玉强调“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于是香菱和黛玉一起探讨王摩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和“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等名句。在这个合作探讨的过程中,黛玉老师始终以香菱为主体,自己只是在关键时刻点拨一下,比如香菱“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时,黛玉不失时机地给予点拨,向她说明王摩诘的诗句是从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出来的,让香菱有茅塞顿开之感,让香菱进一步明确阅读经典的意义。
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后,香菱就有创作的欲望,当她经过苦思冥想终于写出第一首诗的时候,兴奋地去找黛玉,黛玉给了这样的评价:“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这个评价既给了香菱鼓励,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诗作的毛病之所在,而且给香菱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并一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看了香菱第二首诗后,黛玉在众人面前是这样评价:“自然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还得另作。”体现出了一个优秀教师的足够耐心和机智。在于黛玉和宝钗的启发下,香菱最终在梦中得到了一首佳作: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如果说黛玉是个好老师,那么《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就是林黛玉的老师,这位老师用自己“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创作经历告诉读者好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也许,这就是我读《香菱学诗》的最大收获。“做黛玉那样的好老师”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香菱学诗》读后感(二)
香菱聪颖灵秀,求师心切,至诚至纯,不但好学乐学,而且善学苦学,终以自己的努力,取得骄人的成绩,她冥思苦想,已近入魔,但终于以自己的苦心诚心换得了诗神缪斯的青睐,觅得了佳句。香菱在学诗的过程中不仅依靠聪敏和悟性,更是依靠苦与勤,第三次的诗作看似梦中偶得,实是多次锤炼苦心孤诣的结晶。
因此,香菱的乐学,善学,苦学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借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无厌,诲人不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学习当作乐趣,并且以这种兴趣爱好来促使自己在学习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善学指要掌握好基础方法和认知策略,学习策略。
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不乏有不少共同的方法。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学习要不怕苦,不怕累,要苦学,便能尝到苦学的甜果。
香菱,本名英连,小时候出生于有钱人家,却由于在元宵灯会上被拐卖,沦落为贾府奴仆。宝钗一副夫子样的作为有时难免会煞风景,给人家泼冷水,所以香菱更愿意舍近求远找黛玉学诗,而黛玉则指点她学诗门径。
这个故事描写了很多人,但重点描述的还是通过香菱学诗这件事来表现书宝钗和黛玉两人不同的对待人、事、物的方式。宝钗内心深处并不是真的想教香菱的,� 而黛玉则不同,她认为香菱也是人,和大家一样没有高低之分,所以她不会嫌香菱不好,很认真的教她,香菱学诗终于成功,从而获得了大家的称赞。
曹雪芹在此处是明写香菱学诗,暗写宝钗和黛玉这两人的人物性格。和前面一样,曹雪芹除了明面上的意思外,还有很多是从暗处着手的,如后面写到的史湘云见宝玉,黛玉在窗下聆听,除了在明处设线了人物对话,又暗处着笔些了几人的内心想法。这也体现出了曹雪芹写作的高明之处。
香菱学诗,并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故事,从中甚至可以延伸出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的一些感想或者说是期望。诗词要求的是创新,倘若有了“新”,那么诗词的格式等束缚,也就成为了空壳,可有可无,重要的是,而非格式。
学诗的过程中,香菱找了宝钗、黛玉来指点,宝钗虽认定“女子无才便是得”,但还是给了香菱些许指点。但与黛玉则有了很大区别。黛玉虽生性好静,喜散不喜聚,可还是很大度地给了香菱不少指点。也让她成了香菱学诗成功的重要人物。文中还出现了探春、宝玉等人,也起到了不小的陪衬作用,似乎是在为香菱的学习而赞叹,又似乎是作者在为后文写伏笔。
循序渐进的文字,流水般俊秀的诗词,终于还是为香菱所写。
香菱,是《红楼梦》中的人物,而《香菱学诗》是我们的一篇课文,我看了香菱的学习用功不禁让我想向她学习。
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蹯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的很,于是去找黛玉。
香菱的诗一共写了三稿。第一稿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经过苦思写成的。宝钗先看,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黛玉则认为“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指示她“丢开”这首,“放开胆子”另作一首。香菱得了这个指示,“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含笑一回”,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可这样写出的第二稿依旧不行。黛玉说:“过于穿凿,还得另作”;宝钗则认为它离了题,不是写“月”,而是写“月色”了。尽管又一次失败,香菱毫不气馁,便独自走到阶前小竹下构思她的第三稿。她“挖心搜胆”,绝无旁骛,以致将探春“错了韵了”。这一天,香菱满心想的都是诗,到晚间还是对灯出神,三更起床,到五更才睡去,最后,她居然在梦中把这首诗作成了,而且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待到宝钗将她唤醒,她立即将诗抄写下来——这就是她的第三稿,后来博得了众姐妹的一致称赞:“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这就是香菱对学习的渴望和执着,可是现在的我们呢?有好的学习条件却不好好学习,整天只知道耍酷、玩,这一切又有什么意思呢?其实,只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你不但能够学好,而且会让学习的负担成为快乐,所以,让我们一起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吧!
读《香菱学诗》,不禁惊叹于林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也深深地为香菱的虚心好学、刻苦勤勉所感动。林黛玉不愧为饱读诗书、深谙教艺的好老师,香菱也不愧为聪颖灵秀、极富悟性的好学生。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她们共同演绎了一曲教与学的动人乐章,展示出人物形象性格的独特层面。
(一)教的极致
在《红楼梦》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看的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侑诗人气质的好老师。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不像宝钗那样的囿于礼节规矩而推托,反而饶侑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职责。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她首先鼓励香菱树立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茖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侑了自信心,香菱自然尙了劲,从而侑信心侑兴趣地学下去。林黛玉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她讲述“课程”提纲挈领,高屋建瓴,道规律,明要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使香菱懂得“取法乎尙”的重要性。她在教学中用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要重视积累和感悟。且看林黛玉的教法:
第一单元,把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先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意。
第二单元,读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进一步体会“真景物、真感情”,明白诗的功力。
第三单元,读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返璞归真”,培养诗的茖性与想像力。
林黛玉安排的三茖教程,注重基础,全面落实,重视诵读和感悟,這正是后人归纳的境界三层次。
不仅仅如此,林黛玉在教学中强调自学,重视读说听写的综合训练;强调实践和探究,重视潜力的培养。“共记得多少首?”
“可领略了些滋味没侑?”“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來我听。”“你竟作一首來。”……林黛玉深谙教学的原理,做及时检查反馈,交流讨论,订正总结,从而全面提高成绩。当香菱写出第一首诗时,林黛玉及时点拨:“意思却侑,只是措词不雅。”同时,帮忙她找出失败的原因:“你看的诗少,被祂缚住了。”并用心引导她要敢于创新:“把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当香菱拿來第二首诗作时,林黛玉虽然深感婉惜——“自然算难为祂了”,但还是实事求是,严格要求:“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直至她最后写出新巧而侑意趣的佳作來。
在這里,曹雪芹简直把教学的过程写绝了,我们读“香菱学诗”這一节,完全能够品读出另类的林黛玉,她不但是一茖诗人,更是一茖老师,一茖侑诗性、侑灵性、侑悟性、侑耐性、侑创造性、侑丰富教学经验、侑生机和活力的好老师。黛玉如此善教,必将很快地把灵气带给学生,并让学生乐学不疲,這是她境界的必然,這当然也是曹雪芹的得意之笔。
(二)学的境界
做学问如香菱者,恐怕并不多见。她聪颖灵秀,求师心切,至诚至纯,不但好学乐学,而且善学苦学,终以自我的努力,取得骄人的成绩。
1、乐学。香菱虽贱为人妾,但她骨子里却流着诗书翰墨人家的血液,对于诗歌,她早就侑着真情的向往,内心里也早侑着学诗的愿望,但苦于没侑机会,只好自我弄本旧诗,偷空就看两首,因而她的内心也存侑“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类的诗句。她的学诗绝不一样于无聊贵族的闲情逸致和鄙俗之徒的攀附风雅,而是一种执著顽强的自我回归,是一茖诗性女儿对诗性情怀和诗性人格乃至诗性理想的执著追求。她一入园就向宝钗求教,表现出用心主动的求学精神,但终以礼节规矩为重,婉拒了香菱的恳求。但香菱没侑失去学习的信心,碰了软钉子后,自我便往潇湘馆來,直言求黛玉教诗,最后获得了黛玉的教诲。古语侑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香菱学诗,既好之又乐之,因而也便侑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善学。香菱十分善于学习,她不但认真听老师讲课,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而且注重把老师所教的资料加以整理归纳,及时消化。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品读、理解和感悟,注重积累和运用。且看香菱是如何悟诗的:“据我看來,诗的好处,侑口里说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侑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侑理侑情的。”在刚起步的第一阶段,她就悟了诗的滋味和真谛。其言简朴,其理精深。她把诗歌意象和生活经验侑机结合,透过联想、想像這诗的两翼,让自我的朴素感性升入高深的理性殿堂,表现出自我独侑的诗歌领悟潜力。其重意轻物、重悟轻解的取向又直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空灵诗境。读诗、悟诗、谈诗之后自然还得作诗,香菱通共将一首咏月诗写了三次,前两次要么滞涩生硬,要么穿凿单一,但她不灰心丧气,认真总结写作经验,找出自我的不足,最后捕捉新鲜的意象,写出鲜活的诗作來。
3、苦学。常言道:“书山侑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香菱在学诗的过程中不仅仅仅依靠聪敏和悟性,更是依靠苦与勤。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遂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來。宝钗连催祂数次睡觉,祂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当香菱拿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她边读边悟边写,现炒现卖,最后写得一首。但只因措词不雅,声韵生硬,单调滞涩而被要求重写。你看那香菱,“默默的回來,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尙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我含笑一回”。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了痴迷的程度,怪不得连宝钗也直赞美:“能够像祂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侑茖不成的。”当第二次诗作失败后,香菱仍旧忘我地用功,继续努力,她“便自我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了痴狂的地步。“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尙床卧下,两眼鳏鳏,直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她冥思苦索,已近入魔,但最后以自我的苦心诚心换得了诗神缪斯的青睐,觅得了佳句。第三次的诗作看似梦中偶得,实是多次锤炼苦心孤诣的结晶。
香菱学诗的过程,应证了古已侑之的治学三境界,其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尙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祂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促想苦索顿悟,曹雪芹为我们带给的不仅仅仅是学诗的借鉴,也是所侑艺术创造的借鉴,這也正是典型性人物形象价值之所在。
对于知识的渴望是人的天性,然而,获得知识不仅需要求知欲,最重要的是,通过实际行动去获取知识。香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一个自幼在外漂泊流浪,并终日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这样一个女子学诗为了什么?功名?利禄?或是荣华富贵?显然都不是只是她的求知欲和为此的决心在驱使着她,�
像香菱这样只为满足个人精神需求而学习的人非常少见。扪心自问,谁能保证自己学习的目的没有一点功利色彩?不是说我们的求知欲早已泯灭,而是庸懒的头脑和过多的诱惑将那对知识的渴望埋藏,我们开始机械的学习,成了一台台学习的机器,重复着“输入程序→执行程序→输出程序”这一单一又乏味枯燥的过程,学习便相应地枯燥乏味,只为了考高中,考大学,考硕士,考博士,为了更好的文凭,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房子,更多的金钱,在这样利欲的驱动下,我们无不成为“推磨的鬼”,如何真正静下来学习?学习是为了自己,但不是仅仅为满足自己对物质的需求,不是获得利益的工具。学习即是一个自我升华的过程。充实自我并丰富精神世界,娱乐自我,并最终提升个人修养,这才应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看看香菱在看看我们自己,我们怎能不感慨?
学课文《香菱学诗》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了封建体系下女子的悲惨与无奈。
香菱是一个苦命的女子,3岁被人贩子抢走,自此,一个本该幸福享乐的女孩沦为奴隶,后又被迫成了侍妾。身为一名女子,香菱对于自身的命运无可奈何,只能默默忍受。可是,她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了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学写诗。生活的悲惨使香菱无处诉苦,委屈、伤心压在心里,为了发泄,香菱只好选择以诗抒情。
香菱好学乐学,虽然身份不高,受人压迫欺辱,却依然怀有一颗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心。在学诗的过程中,她积极思考,不懂就问,认真对待。读诗之后,黛玉叫她说说体会,而她的一番侃侃而谈,让人不得不赞叹她的才思敏捷、悟性高,同时又让人叹息——怎样聪明的女子,却又这样的不幸。
后来,黛玉又鼓励香菱大胆的作诗一首。这个傻傻的女孩,为了能作出一首好诗来,竟然到了茶不思饭不想的地步,以至于由“呆”到“疯”,又由“疯”到“魔”,最后竟似“通了仙”。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香菱终于写出了一首好诗,赢得了大家的称赞,也为自己的人生添上了一抹色彩。
香菱一生命运坎坷, 也许对于我们来说,幸福很简单,可对于香菱来说,幸福也不过就是那珍贵的一瞬了。
时光温暖,珍惜人世中的每一分幸福。也许你身处其间却未曾发觉,从香菱身上,是否能反照出你人生的幸运?善良的姑娘啊,愿你还会幸福。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艾青
书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感人至深;《向太阳》,昂扬向上;《煤的对话》,饱含深情。
这位“太阳与火把的歌手”无不在向世人诉说着,希望人们能团结起� 每一首诗,都浸润着诗人的心血和最深刻的希望,代表着他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中进行的对世界及国家的反思与思考。
艾青的诗中,最多的意象莫过于太阳与土地了。太阳,象征着希望;土地,象征着祖国。他所写的诗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浓浓的爱过之情。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是艾青的《礁石》,这被浪花拍打的脸面不堪的礁石,伤痕累累。表面上写水浪的无情,实际上却象征着被困难所困扰着的人。
人,在面对坎坷时总是那个选择逃避的人,立即放弃的人或者是那个失败的人。我读了《艾青诗》后,受他的诗的影响,在面对困难,挫折时,坦然面对,想着解决,你便能战胜困难,更加乐观。
艾青的诗,也富含哲理。在《鱼化石》中,写鱼化石身裹岩石,重见天日,却没有了活力,没有了叹息,听不见浪花,看不见碧水蓝天。诗人由此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一篇篇这样的哲理小诗,通过镜像来反观人生,充满哲理,饶有兴味。
艾青也擅长绘画,所以在他的诗中有和王维一样的“诗中有画”的特点。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艾青的诗句,没有华丽的藻饰,也较少生硬的欧化句子,它朴素生动,富有生命力。
我读《艾青诗》,读那朴素诗句;
我爱《艾青诗》,爱那生动画面。
大家或许都看过曹雪芹的代表作《红楼梦》,其中就有那么一回让人回味无穷,那就是《香菱学诗》,香菱是一名苦命的女子,本出身在一个乡官人家,却在三岁时被拐,长大狐被薛霸买去做了妾,后随其进京,在薛蟠的一次外出,贾宝玉把她带到了大观园里给自己作伴,环境的变化和影响激起了香菱学习写诗的欲望,却被宝钗笑“得陇望蜀,劝其缓一缓”。
可香菱却急切的想学习,于是去找到了林黛玉。
在林黛玉的指导下。香菱的知识范围不断扩大,渐渐地,香菱越来越痴迷于作诗,形象变成了:“连房也不进,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出身,或蹲地下抠土”。香菱的勤奋苦至,在当今,又有多少人能有呢?
与其让人敬佩的是,香菱身后的悲凉身世,这些历历在目的记忆并没有打倒她坚定的意志,她依旧是那么的好学好问,依旧对知识充满激情和渴望,最终,她取得了成功,获得了美好的结果》而这其中的原因,就只是因为她的“苦至学诗,精血诚聚”,她不断的努力和追寻着目标,仅仅这这点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香菱学诗》使我不禁想起一副对联:废寝忘食香菱哭学诗,诲人不倦黛玉巧施教“。全文完美的刻画出了一个好学,乐学,而且善悟的香菱,同时也刻画出了一个
《香菱学诗》这篇课文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中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第四十八回,本篇课文叙述了香菱在林黛玉的指导下专心读诗,认真理解,讲评诗歌并苦心吟诗,写诗的全过程。也赞扬了黛玉教得得法,香菱学得极致。
文中黛玉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的好老师。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拔俗的女子。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黛玉有诗性、有灵性、有耐性、有经验的好老师。一个苦学的学生加上一个好老师,体现出教与学紧紧相扣,缺一不可的重要关系。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的学习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学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有教也有学,教得细,学得精。
自从上了中学后,我的英语成绩一直不尽人意,而我们的英语老师是一个知识丰富的好老师,她讲的课针对性强,循序渐进。成绩不理想时她会很严厉的批评但又叫你下次努力。这种指导发式可谓严而不苟,引而不发。但是我却没有好好珍惜这种优良的教学资源。有了好的教,却没有认真学,才会导致今天英语差的局面。在《香菱学诗》一文中香菱为学诗“诸事不顾”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如果用香菱苦志学诗的精神去学英语,我想也不至于那么差。
在我学习英语的道路上我有一位与黛玉相似的好老师,但我“不学无术”没有香菱苦志学诗的精神,所以成绩当然提高不了。在学习中不但要有教也要有个人的苦学。在学习中教育学缺一不可。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与学相结合才有可能成功。对于教与学的认识使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受益无穷。
《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这是今天读者的阅读难点之一。许多人草草看过,以为作者无所用心,这是可惜的。书中诗词,往往是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的,每个人的诗作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有些诗作,还点明了人物的处境与命运归宿。如上引香菱诗第三首中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实际就是在说香菱目前的情况。因此,仔细品味书中诗词,也是欣赏《红楼梦》的乐趣之一。
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还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识。从课文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较欣赏唐人诗作,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
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黛玉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另一侧面的反映。从某种角度说,黛玉比宝钗其实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
课文中写到的其他人物,如探春、湘云、宝玉等,着墨不多,都是陪衬人物。但作者轻点淡染,也颇见精神。如写湘云健谈、探春机敏,就符合她们一贯的表现。
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命运不幸:自小被人拐买,十二三岁便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作践和折磨。但她聪颖灵秀,痴迷诗艺:当薛蟠外出经商,应宝钗之邀,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众多才情横溢的少女们时,她的内心便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因此,她进园的当晚就来到潇湘馆找黛玉,希望向她学诗。黛玉也热情指导,不仅列举名家名作让香菱仔细揣摩,而且以平等爱护的态度仔细听取香菱读诗的感想和见解,还饶有兴趣地以“老师”的责任出发,命制了一道按“十四寒韵”写作的咏月诗题让香菱回去试写。当香菱交上“作业”时,黛玉虽认为“措词不雅”,却未刻意指责,而是热情鼓励“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如此徒师,一个孜孜以求好学,一个诲人不倦乐教,终于使香菱诗艺渐长初有成,梦里吟出佳句来。
谈起文学我就非常有兴致,学起文学,我就忘乎所以。这回我又找到了一个知已——香菱。她对诗的兴趣可比我大多了,为了学习写诗,她更是废寝忘食。
刚和她接触,我就感到她对文学是多么的如饥似渴,薛蟠外出经商,她随薛宝钗搬进了大观园。她学诗的热情就愈加高涨,进大观园的当晚,就去找黛玉学诗。没想到平时骄傲尖刻的黛玉,竟然收了这个弟子,还热情地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地教她。从这里我也看到了黛玉没有小性子时的诗人的胸襟。香菱后来学会了作诗,还加入了海棠社,这归功于两个人,一个是黛玉,一个是她自己。黛玉给香菱制定了一套正规的学诗安排,从此看,黛玉的学识是非常深厚的,我也看到了这个一个孤独女孩的内心,只有读诗、写诗才能抚平她内心的寂寞,只有在诗的世界里,她才能自由翱翔。虽然黛玉的莘莘教导让香菱受益匪浅,但是如果没有香菱自己的勤奋努力,也是不会有学成写诗的结果的。香菱在学作诗时茶不思,饭不想,一心只惦记着诗,甚至连梦中也还在作诗。正是因为她如此的虚心、好学刻苦,才能摘取这么硕大的胜利果实。
尽管香菱是如此勤学好问,但是上天却对她如此不公,让她的人生如此悲惨。原本出生乡宦家庭,却在三岁时被拐走,长大后被薛蟠买去做妾,后来又被夏金桂折磨至死。我不得不惋惜在封建社会中被扼杀的人才,无法表达出对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现象的厌恶。
在这样的发达、开放、文明的今天,我们拥有舒适的读书环境,随意挥撒的空间,更要借鉴香菱的学习精神,长江后浪推前浪,成为世界的栋梁。
香菱,是《红楼梦》中的人物,而《香菱学诗》是我们语文课文,我看了香菱的学习用功不禁让我想向他学习。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向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我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
故事开头写香菱一见黛玉就说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诺。以下写香菱在黛玉指导下学习写诗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
指导读诗体此刻两次谈话中:第一次,黛玉先略说律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并强调“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使香菱深受启发。循此继进,黛玉又指出“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同时告诫香菱切不可爱那些浅近的诗,并给她开了一个书目,安排了读的顺序。在这次谈话的末尾,黛玉又将王维的五言律诗集借给香菱,要求她见画有红圈的就读,“有一首念一首”。第二次是在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进行的,黛玉称之为“讲究讨论”,实际上是要检查香菱对王诗理解的程度。香菱果真不负所望,把王诗中的炼字功夫说得头头是道,说到“墟里上孤烟”这一句,还联系自我进京那年所见黄昏时分村落的景象,把诗境都说活了。而黛玉也不愧为“老师”,又把陶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出来给香菱看,启发她认识了脱化前人诗句的道理。香菱练习写诗也是在黛玉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命
小女子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生于书香门第。却不料自幼被人贩养大,成长坎坷,路途崎岖。波折过后,曾经傲娇的贵小姐竟成为一个卑微低下的丫鬟。
但她并不认命,身在井隅,心向璀璨。
缘机之下,诗歌的光辉得以普照,竟于诗歌世界里得到了心灵的解脱。她的身体是属于一个豪门下人,但她的'精神是属于诗歌的。
对诗,近乎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无视主仆悬殊身份进行讨教,为索诗而痴呆,梦中吟诗……
她,爱诗,以至于一切关于诗的事,在旁人眼里是苦差事,辛苦之极,在她眼里,美妙如此,幸甚至极。她乐此不疲。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啊,若是不爱,不 在学校里大多都认真刻苦学习,可回了家,就很容易松懈了。若想要改变,如果不去爱学习,爱上手头的科目,那么真正改变是无望的。
可以说每一门学科都有她美的地方,只是我们暂未品尝到,还需苦索,期待顿悟,努力去热爱。
香菱学诗这个情节想必大家都曾阅读过,不知里情节怎么样,她不耻下问,聪明能干,不能把事情弄明白,不罢休的这种心态,使我受益匪浅。
我,其实很懒惰,但我喜欢做饭,我从这个做饭,改掉了很多毛病,我最喜做鱼,特别是烫,我很喜欢;第一次,妈妈告诉我怎么做,我就做,结果吃时,差点儿没把我腥死,鱼腥味还全在。
“妈,你说你怎么做的这么好吃,能告诉我呗。”“我不都已经告诉你了嘛,这要靠你的领悟了。”我没想到这还有什么悟性。
我第二次做鱼,我又按照妈妈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可在做时,就没放料酒,就不好吃了;我气急败坏,把碗摔了一个(妈妈不在家),我又把鱼偷偷地倒掉,又赶忙跑回去,刷锅、拾碗,怎么也准备再来做一次。
我第三次尝试,已经是打破妈妈平常的做法,加入我的“新创意”。我把鱼一整条放在锅里煎,然后放上油,让表皮黄了就好,平常妈妈煎时什么都不放,我把蒜末和辣椒粉一起放在鱼肚里,撒上盐煎,最后兑上水在锅里煮。妈妈不喜欢除料酒以外的东西,我偏不放料酒,我放啤酒,而且还放一些鸡精,提一下鲜味儿,妈妈平时做的时候,都切大块大块葱花儿在上面,而我把葱切的跟末差不多,最后好了,放一点儿猪油,把那葱末放在汤上面,一道“水煮黄鲤鱼”就成了。妈妈竟然也夸我这一次比上两次做得好,打破了他的一些做法,没想到味道还是不错的,还可以。
难道大家就没� 最重要的便是金陵十二钗正,副,又副册里的三十六个了。文中姑娘或丫鬟也不少,为什么曹公把学诗这一情节安排给香菱呢?
我认为,香菱学诗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香菱确实对诗文和学习保持着高度的热情。香菱学诗时,能读诗到“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的程度,这不仅仅是显出香菱的呆,更是体现了她对学习的执着。香菱有着绝好的领悟能力,在黛玉对作诗稍作解释后便能提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说道:“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在第四十八回中,宝玉也说:“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若从这个方面来说,聪明之人必求多掌握学识,而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知识很大层面上都是从书中获取的,那么,香菱学诗也不足为奇了。“精华欲掩料应难”月亮那纯净的光华,料必难被掩盖。这句话何曾不是自喻呢?黛玉也说:“你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可见香菱确有过人之处,这光华又怎能被掩盖呢?总有一天会绽放光芒。
其次是为了抚慰心灵,缓解寂寞,寄托她的寻乡思乡之情。香菱自小被拐卖,好不容易被冯渊看中,“定情于一人者”,可偏又让薛蟠买去做妾,闹出个人命官司。可那“这薛家纵比冯家富贵,想其为人,自然姬妾众多,淫佚无度。”从这侧面描写,也可看出香菱日后在薛家也不会安稳。可偏巧香菱对于自己的父母,年龄以及家乡,一概没了印象,文中也多次强调这一点,在周瑞家的以及夏金桂的询问中都可以看出。从现当代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如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萧红的《呼兰河传》来看,两人都不约而同地在自己最穷困潦倒之时,写出回忆自己童年美好生活的作品,其中的精神归乡的意味不言而喻。反观香菱,她从小被拐卖,在贾府被欺侮时,她能回忆起自己父母亲的关爱吗?她能回忆自己美好的童年生活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薛蟠外出时,香菱便得了空闲,自然要学几首诗,寄托自己的感情。“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归乡,团圆应是香菱日夜所思的吧。
再次,便是香菱对进入贾府上层社会的渴望。香菱在贾府的地位并不算高。作为薛蟠的满分作文网妾,她只比丫鬟高些许,却又比不上宝钗,黛玉等人。大观园中的姑娘们都各有自己的才情。学诗也是一种提高才情的方法。而且这又能够帮助香菱更接近钗黛等人,更是帮助了她进入海棠诗社。
第二个问题,便是曹公为什么把学诗这一情节安排给香菱呢?第一,我们知道,曹公对香菱是既赞美又同情的。首先是赞美。文中多次采用侧面描写赞美。第七回,周瑞家的道:“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第十六回,王熙凤赞:“也因姨妈看着香菱模样儿好还是末则,其为人行事,却又比别的女孩子不同,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他不上呢”可见香菱的品性不同一般。脂砚斋道“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杜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在这一点的作用下,“香菱”学诗也是理所当然的。
第二,红楼梦中合计有正、副、又副册各十二钗,第六回判词副册中唯一提到的便是副册之首香菱。显然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书中香菱出现的次数并不算少,但正面描写就只有那么一两处。第一回以及第四回有对她的外貌描写。其余的描写多为一笔带过,如第二十回,“正遇见宝钗、香菱、莺儿三个赶围棋作耍”第二十九回的“外带着香菱、香菱的丫头臻儿”。我们对香菱性情的了解多从旁人的描绘中得到,缺少正面描写。在前面的描写中,我们知道,香菱是一个漂亮、安静的女孩子。但,这还不够,这从哪儿体现出来?于是香菱学诗的情节便上场了。这也是文学作品必须要做到的,这才使香菱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其三,人物的行为是与其身份地位有直接关联的。我们把与香菱年纪相仿的其他女子如惜春、平儿、袭人等人来和香菱作个对比。惜春是荣国府的四姑娘,即使是庶出,从小也能获得较好的教育,虽不善诗,但善画,拥有小姐的气质。平儿是凤姐的陪房,贾琏的妾,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凤姐的帮手的,没有身份也没有时间去学诗。而袭人地位更低,就更不可能与宝黛等人平等相处,向他们学诗了。而香菱正好有这个身份及时间,安排学诗的情节也是自然的。
综上,香菱学诗的情节正是大观园的必然产物。
《红楼梦》是我国一部伟大的通俗小说,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内容的高度性和对人物塑造的成功。一直以来,我对《红楼梦》的印象不过是贾宝玉、林黛玉,最多还有个薛宝钗几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而已。可是这次学习的课文《香菱学诗》却是令我很喜欢,朝思暮想地一遍遍回味,许多感情从心里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漫开。
其实《红楼梦》我是读过的。在未学习这篇课文以前,我从未注意到香菱这个孤苦的女子,但近来的学习,只是短短几页纸的文字,香菱的形象便深深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
她对于不幸的乐观和坚强、对知识的渴求、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对学习的执着与刻苦……那么可爱。这些丰富的感受其实揭露了我阅读时一个习惯上的不足我不懂得精度,总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对于像《红楼梦》这样深刻的有的经典之作,我的浅尝辄止实在是可惜。但我感触更深的应该是曹雪芹的小说对于人物的塑造那么饱满、形象,而正因此,整本《红楼梦》就像当时整个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立体而鲜活,构造复杂却有条理、因果。第一范文网
读《香菱学诗》,我不仅在学习小说和文学方面感到有收获,有感触,在精神方面,更是获益匪浅。
弱小的香菱遭遇了命运的不幸,三岁就被人从父母的怀抱里夺走,从故乡的土地上分离,从此是再也不知道归根何处,他人问香菱:你可知父母是谁?家乡何处?,香菱默然,少顷,又如梦醒般,只能低着头,迷惘地轻声答道:不记得了。除此之外,再无别言可诉。可是,即便如此,香菱却有着许多生命宝贵的品质,譬如好学,譬如自尊。
说香菱好学,是因为当她得以在大观园中安定地生活一段时,生命中少有平静到来了,她却没有选择物欲的享乐或是令人沉迷的安逸,她选择了刻苦的学习。
对于香菱这样小得像是世间的尘埃连命运都把握不住的女孩子而言,学习有什么意义呢?她不是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学生,学习是义务,是使命,是竞争,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对香菱而言,学习没有任何的功力可言。
她不是那个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迂腐的范进,她也不为了通过学习写诗蜚声文坛或是一跃成为才子佳人受人众星捧月,她只是单纯地渴望写诗,渴望学习罢了。香菱学习写诗的行为,提升了她自身的价值,增多了她生活的意义。这样的赤子之心是难能可贵的,是现代的就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身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学习的。
说香菱自尊,是因为当香菱面对命运的不幸,无法凭她弱小的身躯反抗的时候,她并没有绝望,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尽力去追求自己可以追求到的价值。我认为这就是香菱更珍贵的品质自尊。
我认为人只有拥有自尊,才能有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和奋斗的坚强与提升自我价值的渴望,这既是使人不断向前的原始动力,也是人能够维持自身原则,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因。我也想拥有像香菱一样的那份平凡却不普通的自尊,这样我便感觉是找到了自我,找到了令自我不断成长、强大的动力。
其实读《香菱学诗》,收获的远远比我已经写下来的多得多:香菱的乐观和坚强、黛玉的才思和循循善诱、诗的、诗的鉴赏……大大小小、点点滴滴,小到我自己也难以察觉的触动与共鸣,大到人生的意义与航标,不胜枚举。红楼一梦,却是现实的悲剧,可悲剧中却又有美得令人心醉的人、事、情……我想,这就是所谓名着吧。
香菱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丫环,出场不算多。但在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一章中,关于香菱拜师学诗的描写却非常精彩。
香菱本来于诗词一知半解。自随宝钗搬进大观园,看到众姐妹吟诗赋词,好不高雅,便产生了学诗的念头。她拜宝钗、黛玉为师,整日苦读苦吟不辍,几至入迷的地步。香菱“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宁”,“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地”,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睁睁,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日思夜吟的不懈努力,香菱终于悟出诗的真谛,写出了“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褛头夜倚栏”等佳句。
香菱从不懂诗到写出好诗,个中奥妙可以用三个字概括:一曰韧。香菱在学写诗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她毫不气馁,写了撕,撕了写,不怕碰壁,持之以恒,终于学有所成。二曰巧。诗有诗道。香菱学诗,首先拜黛玉、宝钗等高手为师,不懂就问;其次善悟诗道,学有技巧,从而大大缩短了学诗的过程。
三曰钻。香菱作为一个下人,要照顾主人的衣食住行,工作不可谓不忙。但她忙中偷闲,偷功夫挤时间,甚至彻夜不寐,解决了时间不足的问题。从香菱学诗联想到我们的读书,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启示。有不少人在学习中总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也有人一味苦读,不求方法,不善总结;还有人借口工作繁忙,无暇读书。凡此种。种,说到底还是没有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鲁迅先生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了。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关键是怎么利用。
当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如果不努力学习,没有现代化知识,是难以立足的。难道我们还不如一个封建时代丫环的学习精神?
从《香菱学诗》课文中,我的感受颇大,从中我也学习到香菱那样不耻下问,废寝忘食的精神。
虽说香菱在三岁拐卖嫁给薛蟠做妾,被人欺辱,但她却心态乐观,笑着面对生活,在一次偶然间,香菱被黛玉带到大观园,见那些姐姐们各个知书达礼,香菱在这样的艺术熏陶下自己也被感染了。于是她就拜黛玉为师,黛玉很乐意帮助她,起先,黛玉教她作诗也是一遍遍修改,一遍遍揣摩,正是因为香菱对诗的那种执著坚持不懈的精神,最终取得成功。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亲身经历,记得有一次老师叫我们全班写作文题目是《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因为我以前是学习写作文的,这点简单的题目对我是小意思,可是当第二节课上课的时候,全班同学只有一个人没过,我想应该不会是我吧!全班同学都念到了,就我一个没念到,这时,老师发出声响:罗莹莹,你需要打回头重写。一道雷电从我面前划过,顿时我僵住了,旁边的同学叫了我一声我才反应过来。我接过作文本,老师当场指出我的错误作文素材不好太死板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时心里就有些不满,随后,我撂下一句话,老师有没有搞错,为什么叫我重写。可能我身上还有很多不足点需要修正。所以我一个人慢慢在那思索,去请教别人,看看哪个句子那地方用词不当,再回头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终于我苦心钻研还有同学的帮助下,我很好的把这个篇作文完成了。
还有一次,老师找我回答数学问题,我没有回答出来,老师当场就打了我一下。并告诉我下次还找我回答这个问题,只要你肯下功夫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于是我就日日想夜夜想但是就是想不透,然后我就去请教数学成绩好的,他跟我说:这布骤是怎么来的这得数是怎么来的。哦!经过他这么讲解我好像明白了。
通过以上事例我明白只要你对这个它感兴趣,那么它也会对你感兴趣的。只要努力付出,一定会有收获。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这么一些文字发出它那万丈光芒。它就是古诗,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每一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诗已文明于世,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读古诗,细细的去品读,这是一生中很大的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
《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中国人对文明的梦想。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好好的读读这些诗,它会让我们了解古时的风土人情、历史事件,提高我们的知识,丰富我们我们的心灵。
叔本华曾说过:“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芬芳。”红楼梦中香菱学诗就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道理:采花莫怕刺,这对于我们中学生的学习是个很好的榜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香菱之所以想学诗,兴趣是她最先的出发点,平时,她也爱看些诗集,如上贾府在这个特殊环境里,文学氛围浓厚,更是增加了对诗的兴趣。表面上看,人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但真正做到的却寥寥无几,你不见那草草学子被师大胁迫着学这种特长,那种特长,而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却被早早的扼杀。最后,少数人站在了人生的领奖台上,而更多的人却成为人们惨痛的教训,正所谓“吃草的骆驼莫喂肉。”
香菱为了采花,在满是刺儿的玫瑰花丛中勇敢前行,黛玉吩咐她要多读,于是向灯下一道一道的读,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她也不睡,中学生若能如此勤奋,即便是笨马,也有先飞的一天,读书,不仅仅用眼更要用脑,边看边思,才能有所得,香菱读诗便是例证,她读诗后对诗的感悟,宝玉也称赞,并说:“可知‘三昧’你已得了”,对于一个初学者,能有这么快的进步,也不能不让人赞叹。
香菱开始写诗人,可那“玫瑰的芬芳”还远躲着她,留给她的仍是那成片的刺心,但她不气馁,因为她明白跌倒了,只有爬起来,被扎了,只有重整向前才有成功的可能。于是,在前两首诗都通但是后,便继续努力:“她便要思索起来了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愁诗香菱梦中笑道但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最终,她的诗博得了众人的好评,都争着要诗看。人生的路很多,平坦的却没有几条,更多的荆棘丛生,悬崖峭壁,如果因为害怕被刺札,害怕摔倒,就不想去采取前路芬芳的玫瑰,那就是懦夫,不是每个人都能到达人生的辉煌的点,但我仍然要说,只要经历过,成功和失败同样精彩,因为经历过了,你总会比别人多一条通向成功的路。
学的境界
愿菱荇花香飘满在你我的征途,促人奋进,最终到达那美丽的玫瑰园,尽意的采樵,记住:采花莫怕刺!
《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就比如说香菱,她本来不懂诗,但她随宝才住进打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要学诗的,她每一天一亮就去找林黛玉把她自己的诗给改进,学习一天心得,就立即谈出来,有一点灵感就记录下来向别人请教,终于写成了一首“新颖而又有意趣的吟月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虚心好学。说到这个词语,我就想到了我们班现在的戚大庆,虽然他该玩的还是玩,就算他自己曾向自己保证但也照样玩,可是他这个学期的进步也的确挺快的,而提升的秘诀只有八个字“认真听课,虚心请教”。
想这学期刚开学不久的一次物理测试中,在快交卷的时候,突然听见戚大庆突然说:“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但是收卷的人已经站在他的旁边,他只好把没有写完的试卷叫给了收卷子的人,班主任看到后说:“戚大庆这学期是真的好好学了,”我本以为这是班主任安慰戚大庆的话,但事实却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戚大庆,61分,”物理老师说道。虽然一百分的试卷,戚大庆只拿到刚及格的分数,但是从不及格到及格,这就是一个进步的表现,更何况我还没有及格。
戚大庆在第一次月考中的成绩更是突出,政治以七十分拿到了全班政治的前三名,下课时,他不会的常常会请教各科目的老师,但是不是虚心我就不得而知了,他更能在每次考试后与其他人共同讨论试卷的难题,单是这一点我就做不到。
每次到下课时,特别是物理、化学这一类型的科目,基本上每次下课都能看到戚大庆拿着书或者资料去问各科老师,而且在英语老师要求要背的短文中,他总会与我们班的一些人在老师抽查前就去背诵,而且背的都很流利。由这几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戚大庆在进步,而且进步的原因也是因为之前所说的那八个字“认真听课,虚心请教”。照这样发展下去,谁的成绩能提不高?而且戚大庆的这个例子也向我们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想要取得好的成绩就需要有个好的学习心态。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念之所至。”其实,香菱学诗也好,语文学习也罢,亦或是生活中的学习与尝试等,心若向,身若往,则必然会得到一个可观的结果。
心之所向,即内心的向往与憧憬。若指学习,则可理解为对自己的信心与期待的目标,像香菱执着于学诗那样,我们也应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只要坚持就能够做好。如果我们定一个目标,则可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向前,这是自身的信念所致。因此,成功的第一步,即相信自己能够达到自己所期望的高度。
身之所往,是在精神与灵魂的指引下行动的实践。若是说学习,则可引申为在拥有了自身的良好状态后付出的行动与坚持不懈的尝试。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像香菱执着于一次又一次地写诗,如果只有多彩的想法却不将其努力变成现实,那又有何用?不经历几次失败,又如何取得成功?所以,不懈地尝试与在每次实践失败后的反思,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除此之外,多观察体验也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学习,抑或是生活。香菱在写诗之前,不也研读了许多好诗吗?我们学习语文,不正是要多阅读才能得到更多的观察体验吗?观察、体验写作要领,体会作者思想和感情,在此过程中又积累巩固了基础。
我们的生活亦是如此,正如有些人,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别人的言行与结果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所以,有时多观察、体验、思考,也不失为一条成功的捷径。
香菱终学有所成,自身原因不外乎这些。天资聪颖,学习认真而勤奋,肯多观察思考,愿意一遍遍写诗且让林黛玉教导自己,这都是促使她终成佳作的原因。当然,道理我们都懂,能实行的人却不多,愿我们“心之所向,即为信仰”吧。
七步诗读后感
在三国。魏时期,曹操有两个很出色的儿子,曹植就是其中一个,他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如弟弟曹植,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便想方设法害死曹植。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原来兄弟之情在权利面前时如此不堪一击的。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这首《七步诗》。
诗的意思是这样的: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羹。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豆茎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的急迫呢?后来,这首诗的意义已不在是此诗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内涵,成了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成仇、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我觉得这首诗在现代社会也同样适用,它在教育着我们:兄弟姐妹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该和谐相处,团结一心,不要因名利权力而破坏感情,反目成仇。
国家也一样,比如朝鲜和韩国,本来是同一个国家的,现在却弄到断绝一切关系的地步。朝鲜,这个国家的生活一直都处于低水平。两国的不团结,令周边的局势变得不稳定,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其实,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只有安定团结、和谐相处了,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每天早晨,妈妈都要让我背一首古诗。可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首《七步诗》。
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的来历令人惊叹。作者曹植和曹丕都是曹操的儿子,两人竞争王位。曹植很有才华,曹丕则为人圆滑,赢得了曹操的欢心,后来当了皇帝。因为嫉妒弟弟的才华就想治一治弟弟。便令曹植走七步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把弟弟杀掉。果然才华横溢的曹植便作出了这首《七步诗》。
这里面的豆是指作者曹植,而这里的豆萁就是指哥哥曹丕。这首诗的比喻用的十分贴切。�
如果我有一个弟弟或者妹妹,我一定会非常爱他,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珍惜亲情。
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对安一的环境中过着贵公子生活,但颇有功名事业心。他一生所热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当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表现这种雄心壮志。《薤露篇》说:“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在《y(鱼旦)篇》里,诗人自比为鸿鹄,把“势利惟是谋”的小人比为“不知江海流”的y(鱼旦)和“安识鸿鹄游”的燕雀。这些都表现了他追求理想和颖脱不群的性格。但由于诗人前后期生活境遇的不同,表现这方面内容的作品,其情调、风貌也有显著的差异。前期以《白马篇》为代表,它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裂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期以《杂诗》为代表,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不平之情。如《杂诗》其五: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曹植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世说新语》载一个故事说,曹丕曾命他七步中为诗,不成则将行大法。他作诗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个传说很能表现他当时的处境。他的后期诗歌也主要是表现这种处境和心情。
作于黄初四年的《赠白马王彪》是诗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当时诗人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都去京师朝会,任城王到京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诗人与白马王回返封地时,又为有司所阻,不能同行,于是诗人“愤而成篇”,写下了这首赠诗。全诗共分七章,表现了丰富的复杂的感情。诗中如“鸱^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痛斥了迫使他们分行的有司;“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表现了对任城王暴亡的深沉悼念;“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也吐露了诗人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这首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上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是有深刻的思想意义的。这首诗的抒情艺术水平也很高。诗人把复杂的感情,通过章章蝉联的轳辘体的形式,一步步抒发出来,极有层次。另外,诗人的感情虽然十分悲愤激切,却不是一味的直接倾诉,往往通过叙事、写景,或通过哀悼、劝勉等方式宕开去写,这就把感情表现得沉着从容,丰富深厚。
此外,他的《吁嗟篇》以转蓬为喻形象地描写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生活处境和痛苦心情。《野田黄雀行》则表现了他对迫害的愤怒和反抗: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诗人以罗家喻迫害者,以雀喻受害者,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侠义少年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绪。曹丕即位就积极翦除曹植的羽翼,杀死了他的好友丁仪、丁M等,可见这样的诗是有现实背景的。
曹植前期的诗歌主要是表现他的壮志,很少反映社会现实,只有《送应氏》第一首因送友人而连带写到友人所居的洛阳的残破。后期由于自己生活的。不幸,逐渐能体会到一些下层人民的痛苦,才写出了个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如《泰山梁甫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当时海边人民贫困生活的画面: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免翔我宇。
《杂诗》第二首则表现了对从戎的“客子”的同情。
曹植还写了不少情诗,如《七哀》、《美女篇》等。这些诗与表现壮志的诗风格明显不同,感情哀婉缠绵,与汉末古诗中的抒情诗极相近。《七哀》一首情调尢肖《古诗十九首》。这些诗中有一些可能寄托了诗人君臣不偶和怀才不遇的感情。
《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很能概括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后,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要算是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他的诗歌虽然也脱胎于汉乐府,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在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建安诗歌从乐府出来逐渐文人化,到了曹植手里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了。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曹植的这种努力造成了他的“词采华茂”的一面。他的诗善用比喻,不只多而贴切,并且常常以全篇为比,如以少年救雀喻解救受难者,以转蓬飘荡喻流徙生活,以女无所归喻怀才不遇等。他的诗又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他有些诗句已暗合律诗的平仄,富于音乐性。此外曹植的诗还工于起调,善为警句,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它们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诗增色。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词藻的风气。
曹植的辞赋也都是抒情小赋。《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作。这篇赋接受了《神女赋》的影响。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到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傍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裂,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通过这些动作的描绘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划得十分突出。最后写到由于“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赠而去,和诗人失意追恋的心情,有深厚的悲剧气氛。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彩很浓,艺术的魅力很大。
在曹植的文章中,《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书札。后一篇直抒怀抱,讥弹时人,文笔锋利简洁,也很能表现他自视甚高的性格。另外,他的《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是两篇骈俪成分极重的文章。但它们都有一定的内容,而在形式上,对偶排比句也往往是三、四、五、六言相间,并且不排斥散句,所以错落有致,工整而不萎弱,与后来许多形式主义的骈文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前一篇,诗人的急切用世之心,洋溢在字里行间。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 后四十回写她死于难产,并不符合曹雪芹原来的设计。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泊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 后四十回写她死于难产,并不符合曹雪芹原来的设计。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泊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香菱的第三首诗是这样的: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香菱的成功,一方面说明了她自己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小说四十九回写众人看了她第三首诗所说的“无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此,香菱住在大观园里更为名正言顺,她做副册第一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这是今天读者的阅读难点之一。许多人草草看过,以为作者无所用心,这是可惜的。书中诗词,往往是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的,每个人的诗作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有些诗作,还点明了人物的处境与命运归宿。如上引香菱诗第三首中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实际就是在说香菱目前的情况。因此,仔细品味书中诗词,也是欣赏《红楼梦》的乐趣之一。
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还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识。从课文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较欣赏唐人诗作,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