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问题的问题》的作者是老舍, 故事的内容是:在一个小峡口转过来的江后面是一片世外桃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最苦莫过于看不到希望——读《不成问题的问题》
看似轻描淡写,却有刺痛人心的力量。老舍先生,擅长描写平凡琐碎的市民生活,代表作《茶馆》、《骆驼祥子》皆是如此。作品中,底层人们的苦难,大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作者用类似白描的手法记录他们的彷徨、寂寞。人们那种看不到希望的悲哀,浸透到略带幽默感的文字中,竟是如此的讽刺。
《不成问题的问题》一书,收录了《不成问题的问题》、《微神》、《断魂枪》、《月牙儿》和《我这一辈子》共五篇小说,算是一个较有特色的中短篇小说集子,犀利却�
开篇《不成问题的问题》,讲述了抗战时期位于重庆的树华农场,这个看似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的农场竟是个赔本的生意。作者惯用写景烘托气氛,如此诱人的世外桃源里竟藏着如此多的人心计谋,这种反差让人觉得十分的讽刺。作品经梅峰导演改编为电影,主角范伟也因此斩获了金马影帝,颁奖时他说这部作品是写的平淡,演的也平淡,感谢大家看到了背后的价值。剧中反复出现的“不成问题,肯定不成问题”,真是让人既宽心,又揪心, 不干正事、专搞人事的丁主任,竟是如此深得人心,以至于场里的工人看到他像看到了久别的手足。人的懒惰是天生的,哪怕开始有不安,看大家都这样也就习惯了,所以来了干实事的新场长他们还不适应,尽管潜意识里承认人家的实力,也觉得该跟着人家以便得到工作和学习上的愉悦。
不成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作者把几个小人物都写活了。把一言一笑都安排得像蜗牛触角似的,去试探、警戒的丁主任;像大虾似的东一扭西一拱走路却视“艺术”为生命的秦妙斋;幻想靠科学的方法与法律的生活实现抱负的尤主任;以及拿丈夫当雪耻大旗的小媳妇明霞。只要耐心去看,就能读出小人物的悲哀寓意广泛,其价值在现在社会也不过时的。
或许源于老舍自身的经历,他的作品常常透着深深的无力感。听过荣誉和地位世袭,而在《月牙儿》和《我这一辈子》中却都出现了苦难世袭。他们不是不反抗,心里也是十分抵触,可是他们别无选择!这不得不说又是一个天大的讽刺!《月牙儿》里的小女孩最初真是以母亲的“职业”为耻,以至于慢慢学会了恨妈妈。为了不走妈妈的路,她也抗争过,强迫自己有用。后来她明白了,看透了,也理解了母亲,为了活着,得受着一切苦处,“羞耻不是我造出来的”,这里有小人物的无奈,更藏着时代的悲哀。
最苦莫过于看不到希望,五篇小说里的人物都在“尽自己所能的生活”,他们利用有限的资源艰难地抉择着,可是生活总与他们期待的背道而驰。当一次次失望变成绝望,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玉石俱焚。“我还笑,笑我这一辈子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或许这是尤主任、初恋“女神”、沙子龙、月牙儿和“我”共同发出的狂笑。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老舍的一本短篇精选集,选篇上体现了编者不俗的眼光——收录的五篇作品篇篇精彩,全面地体现了老舍的创作特色。
其中,《不成问题的问题》一篇,在去年被翻拍成了电影,电影的英文名叫“Mr. No Problem”,即“没问题先生”,可谓相当传神。“没问题先生”——八面玲珑的树华农场“丁主任”,因他在面对所有状况时,都可以“斩钉截铁地下结论——没有问题,绝对的!”而得名。倒不是说他能力很强,可以让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他倒也确实能让问题消失——采纳的办法,也就是所谓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扯二拖三忘光”,“天下事都绝对没有问题,因为他根本不去办。”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靠着自己的这套智慧,在小小的树华农场可以左右逢源,打点得大家都很愉快——这也就难怪直到今天,仍有人会把这部作品看成是一个“职场故事”,把“没问题先生”看做榜样,毕竟他的这一套,放在今天确实也行得通——这就是亘古不变的智慧啊!可老舍到底是个讲故事的,故事不是“经验贴”,最起码要有波折才好看。所以忽然有一天,“没问题先生”被撤职了,因为农场的收成出了问题——自然规律可没法“一扯二拖三忘光”,没人干活,自然土地荒芜。上面派了个留学归来的农业专家,“丁主任”也变成了“丁务源”。他有点慌,众人也都有点慌。新来的主任很没本事,满眼都是问题:果树的虫要除一除,地里的杂草也要去一去,葡萄的枝要剪,占便宜反倒要挨罚!众人自然是无法接受这般待遇的,所以民心所向的丁主任,自然又回来了!
更重要的,是丁主任刚回来,农场就大丰收了!这一切自然都是“没问题先生”的功劳,虽然他没带着大家去虫除草剪枝,可他让大家都喜笑颜开。所谓民心所向处,自是繁荣之地。
《不成问题的问题》的故事是有时代背景的,可我倒觉得这个背景并不重要。不过另一个故事《断魂枪》,倒是需要在时代背景下才能参透的作品。故事的主角沙子龙曾是个镖师,有一手“五虎断魂枪”的看家功夫,威震武林。可故事一开篇,“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他不再于众人面前练枪了。徒弟还跟在他身边,可也已经无艺可学。但他们仍然愿意留在他身� 他的徒弟渐渐散去,他的名声慢慢被遗忘。那套枪自然还在,但只有夜静人稀时,他才会练上一趟,想想自己当年的威风。
因为那年月,“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走。”
集子里的剩余三篇,都是以第一人称写就,颇有几分“自传”的味道,而主题无一例外,都是人生之“破碎与堕落”。《微光》写少年春梦之破碎,“青梅竹马之梦”如今已化为乌有;《月牙儿》写少女如何一步步在尘世中堕落,清冷的“月牙儿”如幽灵一般,虽有光,却照不明无边的夜;至于《我这一辈子》则和《骆驼祥子》主题相似——年轻的心魂与体魄如何溃败瓦解,一个社会如何千疮百孔、凋敝丧乱,互为表里,合起来则是一幕无解的悲剧。
任何时候,对于国内读者,老舍都是应该读一读的。他的笔触与他的心魂都格外清澈,才映得尽我们所拥有的现实,有多么复杂、独特,又让人啼笑皆非。
《不成问题的问题》的作者是老舍,讲的是一个悲哀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是:在一个小峡口转过来的江后面是一片世外桃源---树华农场,树华农场的设备是相当可观的,他至少有二十来名工人。然而,树华农场是赔钱的,农场的实际负责人是丁务源,丁主任。丁主任只会讨好每一名员工,甚至放纵他们从八小时的工作日可以到不上班,丝毫不管农场怎样,甚至让牛羊饿的叫唤,还自作主张的把农场房子租给别人,租金自己私自收了。后来又来了一位新主人姓尤,但后来被丁主任赶走,尤主任很好,很负责任,但丁主任让大家懒了起来,反而让好人被人厌恶,但后面无非有2种情况,要么又有人把丁主任赶走,要么农场倒闭。
读完文章我明白了,“坏人虽然很赶走好人,但只能好的了一时,好不了一世”。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用来形容我国民国时期国民和国家的关系是再形象不过了。正如鲁迅形容那时国民大多具有流氓性或奴隶性,这种国民性在老舍笔下的故事中则体现的越发淋漓尽致。正是这些国民小人物如蚂蚁一般日日啃噬,中国才在强国之路上走的如此艰辛。
《不成问题的问题》这本老舍中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了《不成问题的问题》、《微神》、《断魂枪》、《月牙儿》、《我这一辈子》五篇文章,篇篇短小而精悍,将社会人民的世俗生活描绘的活灵活现。语言幽默讽刺,透着深深的不平和无奈,但最终都化为强烈的绝望——无解的人生,拗不过的社会。
《不成问题的问题》成功塑造了一个“没有问题”的丁主任,而讽刺的是,这个丁主任其实是最大的问题。开篇老舍花了不少笔墨描写树华农场的丰盛美好,堪比世外桃源,是个稳赚钱的地方;谁知他笔锋一转,道出农场不仅不赚钱还赔钱。接下来老舍用细腻的语调慢慢道出赔钱的原因——正是没有问题的丁主任。丁主任是没有实力却圆滑过人的代表,靠着这左右逢源的本事,他像蛀虫一样吞噬着农场,养肥自己。自诩艺术家的秦妙斋是看不清自我还自视甚高的代表,傻子似得盲目自我相信着。两人把农场搞得一团混乱,上头终于换来了一位懂科学的新主任——尤主任。然而在尤主任科学的管理下,农场的工人们再也不能偷懒和偷拿农场所有物了,他们开始期盼丁主任回来。走关系的丁主任最后赶走了科学的尤主任。读者气愤的同时却不得不对那时社会感到无奈,小人物的流氓性最后可以竟搞得世外桃源乌烟瘴气,而其他人却没有一点办法。人的惰性一旦得到放纵,便很难收的回来,贪性也是如此,这些本性不是问题,成问题的是社会环境。
《我这一辈子》和《不成问题的问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故事的高潮从“我”当巡警开始,原来流氓性不仅是市民百姓的,更是官僚大兵们的。他们烧杀抢掠,搞起“政治作用”的兵变,却在事后换了一身装束出来弹压地面。这个社会哪里还有道理可言。“差事不是给本事预备着的”,想当官第一得有人。穷人的生活就是一天天穷耗,个人的寿数是有限的,困难却是世袭的。多么无助绝望的社会,困难世袭!这些稍微有些身份的人,却以更加凶残的力度蚕食着这个国家。
将困难世袭表现的淋漓尽致的是在《月牙儿》这篇中,痛恨母亲当妓女过生活的女儿,努力走在和母亲不一样的道路上;却被这个社会堵死了每一条路,最后落入和母亲一样绝望的轮回,成为一名妓女以求活下去。每个人物身上巨大的痛苦都是这个社会堕落的写照。
《断魂枪》是本书中比较利落、果断的一篇,那种武林式的绝决下,掩藏着壮志未酬的哀凉。那些想用自己力量求发展的人们,在大背景下,却是加速了自己的灭亡;而另外一些人,却如沙子龙一般,在深夜抚摸着寂寞的枪。
老舍通过描写这些小人物的一生,描绘出了那个宏大的时代背景。小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是时代的表现和烙印。这些无望的人性,绝望的社会,在老舍平淡讽刺的笔下流淌。所幸运的是,那个时代也有着老舍这样的清醒者,用理想主义的热血最终叫醒这个社会。
老舍的文字真是瑰宝。
全书中《不成问题的问题》是黑色幽默的讽刺,《微神》和《断魂枪》我看了无甚感觉。
《我这一辈子》写的真是好啊,讲了一个老百姓平平常常的人生,故事并不算跌宕起伏,可是作者的叙事能力以及宏观思想建构让人读起来就放不下来。作者用这篇文章在鸣不平,但这并不是一腔热血的宣战,而是洞察世间百态之后的如实记述,就像现实生活一样,不温不火,有点无奈,有点疲懒,有苦涩,也有微小的自得其乐。作者是写实派作家。
最让我被触动的,就是《月牙儿》,真苦啊,太苦了,每一个字都太重,每一句都凝着血泪。旧时代的女人,一辈子生活在看不见一丝光亮的黑夜里。为了活命,为了填一张嘴,人不再是人,连狗也算不上,只能算是勉强撑着的皮肉,精神早已被钝刀逐渐毁了个彻底。女人聪不聪明,漂不漂亮,出身如何,这些都不过是让她们各有各的苦法,其中却没有一条路是可以快乐的。若是自我了断,把自己这一条命舍弃了,便也解脱了这化不开的苦痛,可是,在还能苟活的时候,人舍不得死,不是因为活着还有趣味,只是今天死没来,便延续着往日的活法继续活着,若明天死也没来,便接着今天的份儿活着。什么时候,死来了,那便痛痛快快的闭上眼,什么都不去想,让自己结束。
老舍的好在于,他绝不撒狗血,写再苦的生活,也是用着质朴的笔调。故事是什么样,就怎么写。这种克制,这种不滥情,非常难得。之所以要克制,是因为情绪的放纵会掩盖真相的深度,只有克制自我的情感,才能将真实的世界尽可能的向深处挖掘,才能得到更清醒的对于“绝望”的体验、感受。
读这本书时,我觉得老舍和张爱玲读起来有一些共通之处。
①二者的文风读起来有些相似,都是民国半白话体,偶用戏谑,善白描,且皆笔力深厚,创作态度认真,对作品精心打磨。成品读起来没有废话和多余之处,表达适当精炼,文学价值高。(读这种创作态度认真的作家的作品真是享受啊~)
②二者皆极擅长写人,写情。
③用笔克制,不撒狗血,用冷静包裹文章的情感内核,但心有不平。
不过,老舍是将这种不平用故事的方式传达。他对小说中的人物有悲悯,对社会的不公有悲悯。而张爱玲,则似乎怀有一种冷澈,类似宝钗的“任是无情也动人”。她看一眼繁华的表象,就能轻松从中抽丝剥茧出辛酸苦辣,人生百味,她再将这些材料建成结构精巧的建筑,从中体会一种艺术美感。
这几天一直读老舍的作品,感受着老舍的京味儿和带点讽刺的幽默。《不成问题的问题》取材新颖,立意深远,寄托着作家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关切,表现了老舍对民族文化的冷峻审视和对民族振兴的殷切期盼,充分体现了一代文学宗师崇高的爱国热忱和敏锐的现代文明意识。它讲述的。是抗战时期在大后方某农场发生的前后管理者不同管理效果的故事,告诉人们,在中国的任何地方都是靠人情关系,而不是靠本事、靠业务、靠科学。一个人只有处事圆滑以及强大的人际背景关系,你才可以在社会上寻求一席之地,否则,一切都无能无力,这在《不成问题的问题》中表现得尤为强烈。
丁务源,丁主任,农场的实际负责人,就很好得诠释了这一点。我不得不佩服丁主任强有力的外交手段,他为什么能在农场里讨职工们的喜欢?为什么场长和股东们明知道近半年来农场赔钱德原因源自丁务源,但谁也不出声呢?丁务源有一种天生的交际笼络力,他的话仿佛是有一种魔力,他很快便能和职工交熟,使得农场里原本想辞职的职工都缴了械。随着相处时间的增长,职工们对丁主任的信任心也与日俱增。于是乎,在丁主任的纵容政策下,职工们与丁主任开始“狼狈为奸”:原有的工人再也不像原先那样实地实对地每日工作八小时工,他们自动把八小时的上班时间改为七小时,慢慢地又改为六小时,五小时……其实职工们的“堕落”并不能完全归结为丁务源的熏染和放纵,这其实是本性使然,他们的骨子里本就有这一想法,只不过是从未有人激发过他们,而丁务源只是他们的“辅助工具”而已,并不是主角。
《不成问题的问题》中让
老舍的文字总是这样淡淡的不疾不徐,就那样描述人物,通过人物的神态心理来告诉你那个时代的生活故事。
我们为农场的股东着急用了这样的主任,不学无术但情商太高,把人性看个透,不管理不工作不得罪人,暗地捞钱。而真正搞事业的肯管理的新主任连老婆都背叛他。这样的事情现在社会也是普遍现象。
月牙儿中的母� 这篇是老舍很有名的作品,月牙儿伴随着女主长大,从埋葬父亲随母改嫁到母亲成暗娼,后抛弃了她自己生活。她在校长换人后也是无住无吃的,几次折腾回到以前的老地方也成了暗娼。最后还得养活被抛弃的母亲。社会底层妇女悲剧生活,一半是自己的原因,更多的是社会现象。当一切为了嘴巴,可以卖身上的其他器官,卖淫是最自然的。
一个扎纸物的手艺人,本应该生活不错。但时代改变,丧葬不用纸扎物品了,妻子抛弃了二个儿女跟师弟走了。为了养活家庭,他成了警察。最后儿子女婿都成了警察,最底层的警察,钱不够生活还经常受气。想着儿子和女儿命运可以改变,不再当警察,可是不能成功。这个和现在情况很大不同哦,如果一家三个警察,生活真的不愁吃喝。甚至是非富即贵。
时间是2019年,老舍不会想到有些事情并没改变,有些事情大不一样。
第一篇《不成问题的问题》,同名改编的电影获得第53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范伟因此斩获了最佳男主角。这个中篇看似没有什么故事性,其实它却反映了当下社会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树华农场的管理者丁务源不擅长管理农场,哄人功夫却一流,精通人情世故,在其治理下,大家终日打牌混日子,他对农场的颓势却不闻不问,而丁主任终日挂在嘴边的就一句话:“没有问题,绝对的!”冒牌艺术家秦妙斋突然造访,说是要将这个农场改成一个艺术园,这个自恋的“艺术家”终日沉迷于自己的名头,硬是要丁主任承认他是一位艺术家,老舍先生将秦妙斋这个伪艺术家描写的可谓活灵活现。及至留学归来的尤主任接管了农场,大家才感到一阵科学和严谨的清风,而农场还是一天天的倾颓下去。老舍善于用写景烘托气氛,似乎每一种景都带上了人的色彩,如果说写景是辅助作用,那么写人物老舍更是轻车熟路,你看丁主任的出场:“顾盼多姿的眼睛”、“洁白如雪的袖口”、“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轻灵飘逸的身形”,你还以为是神仙下凡,用老舍的话说:“丁主任不是个别人,他是一切人——中外无别的乡亲。”这个丁主任,可以说是全中国不干正事、专搞人事的干部的一个典型。在这里,“不成问题”其实就是最大的问题。当所有人都沉醉于不干正事的麻痹状态中,一旦有了专门干实事的干部,他们就会觉得哪里都不舒服,这真是现实中莫大的讽刺。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我这一辈子》也曾经翻拍为电视剧,这个中篇与《月牙儿》异曲同工,《我》里讲述的是老爸做了一辈子巡警,自己的儿子为生活所迫也做了巡警,后来自己的妻子跟别人跑了,儿子也死在了老爸的前头;《月牙儿》以女性的口吻,讲述了相依为命的母女俩,母亲被生活所迫做了暗娼,自己的女儿最后也走上了与母亲相同的道路。老舍换了一种笔调,依旧是用景物的凄凉来烘托人物的命运,《我这一辈子》里融合
5篇故事里最特立独行的就是《断魂枪》了。在这个10页篇幅的短篇里,“时代”化作了一个虚幻的背影。在这个最后的舞台上,留给江湖卖艺人的,也将是永远的悲凉。走镖的沙子龙捍卫着最后的技艺,也护卫着他最后的荣光。
不论是树华农场的丁主任、还是做小巡警的“我”,抑或靠卖艺维生的沙子龙,靠出卖肉体换取粮食的“妈妈”,这些在老舍的舞台上出现的人物,无一例外的都是被生活所辖制的人物,他们身上暗藏着力量,却无处发泄;他们起初满怀希望,最后却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落魄谢幕。老舍以看透世道的冷眼旁观着这一切,然而他的内心却是火一般的热情,与市井百姓的生命紧紧相牵,他的作品是悲凉的生存哲学,是生活的凛然表象下的静默温存,是冷若冰霜的眼眸后的一层浅浅笑意。
很多年以后,有人踩着厚白底子的鞋,大一号的长袍前襟插着派克笔,光满神足的眼包含着深情,肉而滚烫的手轻拍着,他们说,老舍笔下的丁务源活了,你看,这一切多真啊。
“凡足以使事情敷衍过去的手段,都是绝妙的手段”,丁主任坚信着这一点,于是从不跟谁红脸,秦妙斋怀揣着艺术理想蹭吃蹭喝,他也不表现出撵人走的意思,新来顶替他的尤主任背着科学的真理气势汹汹而来,他只乐呵呵迎人;把村民惯懒了,把蛋喂没了,把勤劳喂成好吃懒做,把纪律养成闲散怠惰,潜移默化的,把此方圆的世外桃源,变成了世间万千中的别无二致。
于是再没有问题了,因为人情和感恩之心,站在正义的一方,把新来的撵走了。葡萄长不出第二年的繁盛了,不过没关系,一切照着大流,好歹并不重要。
我倒不是特别厌恶人情的自命清高之徒,不过我还是想分清楚是非好歹,对错善恶,不成问题的问题,终究是摆在那,农场的果子饱满丰盛,可是业绩还是不好,丁主任敷衍过一回,却不一定能永固江山。
老舍是“人民艺术家”,可惜人民活得并不艺术,倒是真切地活出了“苦人的懒和耍刺儿”,颇具普世价值的公理。那时候只看的懂济南冬天不刮风的温情,除去些幽默言语,《月牙儿》是真的让我想了七、八年,总让我觉得老舍是个温情的人,一弯亮晶晶的月牙儿让一切悲苦显得不那么凉,后来月牙儿没了,顺从压迫让心里的亮晶晶也不在了。
1966年发生了什么呢,也许是老舍看到了笔下的树华农场,一切不成问题的问题,都成了问题,一江水掩了哀息。
想来人总是矛盾的,因为人是社会的总和,所以自来如此,不能说不好,但至少不差,至差也就是芸芸众生的模样。人在一个圈子里,就应当深谙这个圈子的规则,浅规则是给愚夫的,潜规则是给明白人的,“我不喜欢”成了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小浪一翻,赞一声英雄,终归是不在一个圈子里才敢竖起拇指夸赞他。
职场式的厚黑学被丁主任诠释的分毫不差,形式是大于内容的,像做菜你雕一个凤凰,那么碍于情面,不好吃也得夸赞,更何况我们在乎的只是觥筹交错能带来的利益几何。可怕的不是有“劣币”,而是“良币”成了异类,可怕的是人情里面没有了对错。
前两天看到一个电影,《危楼愚夫》,听说故事最后英雄被群众活活打死了,想来不禁有些感慨,果真感情是极易发酒疯的东西。
起初不知道老舍写过这篇简短的小说,是在演员王传君的微博下看到的这段评语。随后去看了不成问题的问题这篇小说。
文章的开头交代了社会的大背景: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小说故事情节发生的场地:树华农场。
小说的主要人物:丁务源(丁主任)。
开篇大多描述了丁主任圆滑的处事方式及脑满肠肥的人物形态,老舍通过简短的文字淋漓尽致的描写了丁主任八面玲珑的形态,就算是树华农场亏钱也没有股东去直接指着这个树华管理者丁主任的脑袋去骂,也没有人直接去说,因为每个人都收到了来自自己的那一份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没有损坏个人的利益,我就不需要去管。
树华农场就是这样在丁主任的“完美管理”下进行的,员工每日“修身养性”的工作着,等到食物成熟,需要往外面运的时候就到了,挑拣和计划的关键时候了。日子就这样过着,直到来了一位自命不凡的“大艺术家” 秦妙斋 的到来,他们看似友好的相处,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直到一日上面对丁主任的不满加上“大艺术家”的汉奸朋友被抓,终于迎来了丁主任的死期。
新主任尤主任的到来为农场添加了一丝生机,本以为转变会从这里开始。不成想尤太太在暗地里的“偷鸡蛋”彻底的击垮了新主任的复兴之路, 秦妙斋趁机股东农场的工人加上尤太太的一步步错路,将原本可以有新生机的农场和前景毁灭与萌芽之中了。
最终农场还是交到了丁主任的手里,而在农场好吃占地的秦妙斋也被赶出了农场。
这篇小说写的问题现在仍然存在,人情有时远差于对错,想要日子过得去人情占得比重是在太大了。
近来在言几又书店里发现了这本短篇集小书,因为知道电影下个月要上映了,所以想买来一读的心思涌上心来,好像看过原著再看电影比只看了电影要高级了似的。其实自年幼到现在,没有读过几本书,一直在荒废。现在想多看点书,总又是看了就忘,于是就想着每一本都写些感想,做一点输出,但愿不会是徒劳的。
这是读的第一本老舍先生的书,说来好像鲁郭茅巴老曹的书都没有完整的读完过一本。好在不是什么文学专业的人,不然真的是天大的笑话,比肤浅第一名。这本书里一共五篇文章,风格题材不一,没想到拍成电影的《不成问题的问题》不过短短39页,很好奇电影里会怎么改编。第一篇,也就是《问题》,讲了重庆战后的树华农场,理论上取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有山有水,应该是年年有丰收的。不料人的贪婪之心是那么的可怕,树华农场一路亏本。文章里主要写了两个人,一个是农场的负责人丁主任,虽是负责人,却什么都不负责。总是口头承诺他人,而后抛之脑后,对于他来说,天下事都绝对没有问题,因为他根本不去办。加上贪污农场的鸡鸭作物作为“封口费”。他带了自己的一批人在农场里好吃懒做,原来的农场员工们也纷纷染上了恶习,好赌成性。按照老舍先生的原话就是“他们的良心已被丁务源给蚀尽”。与此同时,小说的另一个主角秦妙斋,自称是宁夏第一才子,其实就是个空头艺术家。可以说是一个对自己的认知有巨大偏差的啃爹一族。他在树华农场里混日子,只要有人捧他,他就开心,其实并没有朋友的一个悲剧人物。最后“帮”了丁主任保住了头衔,却还是被丁主任打发走了。小说里的一股清流是来自美国学园艺回来的尤大兴,一个正直古板的“新主任“,非常的不懂“人情世故”。他不善应酬,痛恨祖国的虚伪与无聊。可惜无论是小说还是现实中,这样的人恐怕最后都是难以融入集体被排挤吧,所以尤大兴一直带着老婆在换工作,这也正揭露了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让我想起了一本叫《中国人的气质》的书,也甚是有意思,先不展开赘述了。
先前读鲁迅,总觉得吃力。没想到老舍的文笔这么通俗亲民,而且还很幽默!原来老舍总归还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才成长起来的少年呀。小说从一开始的风景描写开始,到一个会议中的股东入手,短短4页就使读者进入状态,好像丁主任就是身边的某个人一样,活龙活现,。而就是这样一个丁主任,却“有眼不识泰山”的认为秦妙斋是画家,这样的臭味相投,“莫逆之交”,生活中还少吗?这篇文章最让人哭笑不得的地方,就在末尾,眼看着新主任将大家一点一点的带上正轨之时,却因为新主人的老婆为了跟大家拉拉近乎也偷几个鸡蛋一事,大家纷纷抓起了主人的把柄,并把他撵走了。大家虽然恨新主任,但也佩服他,他们虽然知道应该正常的工作,却面对一点点好处就会放弃原则。文中这样写到“向上的路是极难走的,理智的崇高的决定,往往被一点点肤浅的,低卑的感情所破坏”。所以最后大家还是回归原来的杀鸡宰鸭偷蛋,虽然第二年的果树结了许多果子,但没人记得尤大兴的功劳,并且农场也越来越赔钱。
看完第一篇再读第二篇愣是没想起来这也是老舍先生写的呀!完全不是一个风格嘛!《微神》是1933年的作品,《不成问题的问题》是1947年发表于《大公报》。而《微》,应该是一篇“半真半假”的散文(还是说都真的?),讲了“我”的一段初恋。读完感觉非常伤感,甚至有点绝望,这一点在第四篇《月牙儿》也有相同的感受。有人说《微神》就像是长诗,把一个平凡的爱情故事写的那么诗意。文章里说到了十七八岁时我喜欢上的女孩,多年以后因为母亲去世,生活困难而不得已做了暗娼,并且最后走上了自暴自弃的道路,在第四次堕胎后死去。随着初恋的终结,我也就感到了无限的虚无。与其相反,《月牙儿》以一个女性视角写就,文中的女主的母亲,因为丧偶而为生计所迫卖身,最后女主也走了跟她母亲同样的道路。不禁哀叹在当时,女子没有文化而没有出路的悲哀。这两篇文章有点太虐了,还是更喜欢幽默和一些不太“细腻”的文字。
《断魂枪》讲的是新旧时代的更替期间,一些民间的文化渐渐失传,镖局也被客栈替代了。还挺喜欢这篇小文,讲讲“耍花枪”,有种在读武侠小说的感觉,偏偏主角沙子龙,一届“武林高手”,却不愿接受挑战和收徒,可见时代改变了,有些东西再坚持也是徒劳哇,就让他们一起带进棺材里吧。
最后一篇是《我这一辈子》,篇幅在五篇中最长,也难怪拍成了电视剧。这篇文章写的很巧妙,先是交代了男主是个读过点书,还能聊聊聊斋的半个文化人,可是文化人没有什么门路还是只能当当学徒,就当起了裱糊匠。乍一看很普通的文章,可是画风从学徒的故事转到了娶妻生子一切太平盛世后,妻子突然跟人跑了,这在当时的旧社会是令男人颜面全无的事情。这件事情在男主心里是一桩“天大的大事情”。他甚至换了职业,当起了巡警。好在男主还是比较识时务的,办事也比较圆滑,见机行事,不像尤大兴。文章到了三分之一处忽然就兵变了,突如其来的时局变化,让之前的妻子啊,学徒啊这些屁事真的变成了屁事。在宪兵抢劫面前,巡警也是一无是处。而后男主起起落落,一直在努力的讨生活,讨了一辈子生活,把儿女拉扯大,也没留下多少积蓄,儿子当了巡警,女儿嫁给巡警,全家都是巡警。很戏剧化。兵变后新社会来了,民国时期总算是知道了什么是“自由”。
可是对他们巡警来说,要混上去还是很难,其中有一阵子男主当了骑兵那段很有趣,不会也硬上了,最后竟然乐在其中。不得不说的是,这篇文章里有好多的“哼”,看着有点好笑,像是作者自己吃了亏似的,可细细想来,除了自己心里说一句“哼”,又能怎样年?穷人的命,不是几碗粥能救活的。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的不公平呀~最起码,到现在也没有换个样吧。
书中是很短的故事,没想到通过影像,能够扩展出这么丰富多彩的画面。文中对环境描写寥寥数语,在电影里却是成为贯穿全片的一个基调,在这样一个烟雾朦胧,雾气氤氲的山中农场,正发生着反应中国人情社会百态的一次小小变革。丁主任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秦妙斋赖在这样的环境里,尤主人带着夫人闯入这样的环境里。老舍小说注重白描,而电影的黑白处理刚好是对白描的最好的一种呈现,空镜头停留的时间越久,我们的心越是平静。
原著中的。丁主任一开始就被描写为负面形象,老舍先生笔下全是讽刺。但电影里,丁 只能说范伟演的太好了,把人物的精明可恨之处隐藏在内心,表面一张和事笑脸,把观众也给骗过去了。
原小说中是没有出现农场主夫人与农场主交谈的这些的具体描写的,但电影用上海话的处理不仅仅使电影增添了一些乐趣,也让叙事更为顺畅。这两个演员的表演也非常细致,简简单单的唠家常,就能做出一些改变故事走向的决定。
电影同时又非常尊重原著,例如秦妙斋让丁主任叫他“艺术家”,例如新主任来秦妙斋歇斯底里对丁主任说的一番话,可以说就用的原本的台词。电影把这些文字都给具体化了。
书和电影对比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有的书和电影,看完一遍就不太想看第二遍,但看一遍电影再看一遍小说,找找相同点和不同点,也是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