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阅读心得体会【优秀8篇】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

故都的秋阅读答案 1

故都的秋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 了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到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2、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3、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B、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D、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答案:

1、B (“一切景语皆情语”,蓝色或白色为冷色调,能表现秋的清、静、悲凉,从而传达作者的感情。B项分析正确,A、C、D都只对颜色本身发表看法,而没有联系到作者的主观感情。)

2、D (写声音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突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D项正确,A项分析不符合文眼“清、静、悲凉”,B、C项都是讨论声音无关紧要的特点,没答到要点。)

3、A (A项恰当地概括了三节文字的内容,B项三节文字并非一一对应秋的“清、静、悲凉”,而是每段文字都渗透了秋的三个特点,C项分析与选段内容不符,D项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说法有误,每一节主要是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故都的秋》阅读心得 2

我喜欢郁达夫《古都的秋》的文章,喜欢它的静,它的孤独,它的忧郁,而这往往正是我的文章中所做不到的。

郁达夫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是因为他此生深有感触。悲凉沉郁的“故都之秋”;失散多年,竟成永别的好友”志摩“;归家时丧子的”孤独者“;孤独中前行的”零余者“;被自我摧残,已颓废的”沉沦者"。尽管郁达夫的一生只49岁就终结了,但却经历了很多。

他留下的这一段段文字,何不是出来自内心深处的一声声呐喊。它表达着郁达夫心中,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对祖国强大起来的热切呼唤。他也没有光靠空想,还积极参与了各种抗战活动,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我之所以喜欢郁达夫的文章,是因为其中有许多的心理独白,把一个“零余者”的内心世界完完全全地刻画了出来,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其中还有大量的环境描写,这就直接渲染了我的情绪,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郁达夫很擅长制造一个忧郁的环境或人物,这便使他的文感到更忧郁。

《故都的秋》阅读心得 3

我翻开高一语文课本,郁达夫的秋扑面而来。清,静,悲凉。于郁达夫,这是北国的秋,故都的秋。

自小生于天津,冬夏分明,总有人感叹追不上春天的步伐。可岂止是春天,秋天的光影也只如蜻蜓掠过湖面,涟漪尚存而蜻蜓早已不知何处。

故都的秋,是远到不了“十场秋雨要穿棉”的境地的。往往立秋已过了许久,天仍热的如三伏一般,却在一场雨后急剧转凉,使人猝不及防。比起六月,十月的天才更像娃娃的脸。

秋,是收获,是丰满,是充实,是沉淀。沿乡间小路走过,盛夏至深秋,玉米由种子到结出果实。我们低头忙着生活不会在意,可岁月的流逝,骗不了自然生长的万物。终有一天我们抬起头来看,意识到人生短短数十载过得飞快,没时间慨叹人是物非事事休,也不能欲语泪先流。

秋的诗意,存于文学中,存于记忆中,却再也不能被真切地感受到。小时候在院子中与狗嬉戏,秋雨后沿墙捉蜗牛,草丛里捉蟋蟀逮蚂蚱,坐在板凳上描述云的形状,等小卖铺开门买两颗糖。我真害怕,如果有一天我的记忆也随光阴慢慢离去,秋在我的生命中还剩下了什么。

也许将有一个秋天,我站在田中,晚风拂过,带来熟悉的烤玉米的清香,带来麻雀叽叽喳喳的争吵,带来曾属于我的秋的记忆。

“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

《故都的秋》阅读心得 4

自古文人常悲秋,“秋”常常被文人当做创作的素材。郁达夫的这篇《故都的秋》便是描写“秋”的经典散文作品。

在作者的笔下,秋的景致朴素而生动,浪漫而唯美,有着特殊的风韵。“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下,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的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表现出一种沉静而深刻的艺术魅力。对于所描写的景致,作者的选择显得十分独到,如月色、槐树、蝉、柿子和牵牛花等。作者通过这些意象进行细致的描绘,使文章更为活跃、生动,从而引导着读者沉浸与浓浓的秋意中。在描写秋天的北京时,郁达夫不惜笔墨描绘了破屋里面租客的见闻,而对钓鱼台、陶然亭和玉泉等名胜景观却略笔带过。于是,在详略对比之下,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北国之秋的寂寞和清冷。

郁达夫的作品向来富有淡然的感伤气息,其笔调清新而优美,具有较为浓厚的主观主义色彩。作者在《故都的秋》细腻的绘景之中多透露出的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以及悲凉情绪,读懂作者,读懂作者内心孤苦的真实体现。

故都的秋阅读理解答案 5

基础训练题

1.C 2.C 3.C(其余表比较)

4.D(《茫茫夜》是短篇小说)

5.D(分析游离原文语境)

课文语段阅读题

1.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2.青、蓝、灰、白(任选二个);冷;深沉、淡泊。

3.为了感受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会故都秋的质朴美。

4.秋的特征应是清淡。

5.听、嗅、触;静。

6.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面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7.金灿灿的阳光和枯黄的小草。 8.围绕“描写细腻,情景交融”来谈即可。

故都的秋阅读理解答案 6

1.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B.“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C.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D.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2.下列句中的划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切的一项是( )

①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 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②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 ,萧索的 来的。

A.稀稀落落 严厉 感慨 B.疏疏朗朗 严厉 感触

C.疏疏落落 严厉 感触 D.疏疏落落 严肃 感叹

3.下列句中“像”字表比喻的一项是( )

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D.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4.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B.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5.“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这一句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

A.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

B.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C.这是一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D.色调的选择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

故都的秋阅读理解答案 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这三段文字写到了三种景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作者选用了很多表示色彩的词,如________、_______等,它们都属于________色,显示了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3.作者为什么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赏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句从_________觉、__________觉和_____________觉上写出了故都之秋__________的特点。

6.为什么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你联想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对这三段文字的写景特点作简单的评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都的秋》阅读心得 8

文章在开始时写到了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赶来北平,原因就是想品尝一下秋味,也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秋天有一种浓厚的情结。同时抓住读者的眼球,迫切想要了解北方的秋如何特别。

接着话题一转写到南方秋天不管是在味道、色彩、意境上都比北方稍有逊色,无法透彻的领略秋意。

本文侧重写景状物,对秋天的描写极为细致周到。先后在秋花、秋树、秋蝉、秋雨、秋果等方面来进行描写,其中使用了一系列富有诗情画意的词语: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从而在色调、声音、味道和意境中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副旧时代北京的秋景图。

其后用议论的手法,重墨例举了外国中国,古人今人都有很多咏秋的作品,虽然或歌颂或悲啼,却与所谓的颓废无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秋于南北方来说,各有千秋,各有韵味。比较之下,作者更喜欢北国之秋。特别是最后那句“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一方面写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厚情感,另一方面更是对那句“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的遥相呼应。

文章中作者运用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等写作方法,淋漓尽致,神韵活现地描绘出故都的秋,让人回味无穷,满屏的画面感。真是写秋的妙文啊!

北方的秋是短暂的,从初秋到深秋也就三个月时间,从未细细的品味秋天的味道,白白让它在我们的指缝中匆匆溜走了。印象里秋的色彩永远是以黄色为主,青黄、金黄、红里透着黄,耀得人睁不开眼,却爱极了这色彩。它带给我们的还有丰收的喜悦,看着乡亲们忙碌地“收秋”,一张张笑脸在秋日下似盛开的向日葵,叫你无法挪开眼。我们就这样在秋储冬藏中匆忙过活,不觉间竟忘记了秋的韵味了。

看过郁先生的这篇文章,秋已然不是我所熟悉的,在郁先生笔下竟别有一番风味了。顿觉身在秋中不识秋,心中暗暗羡慕起秋日,引得文人墨客如此赞美,而我面对美景却无动于衷,当真是蹉跎了岁月,如此在秋日中就该有秋天的样子——如歌同行。

今年的秋天注定是个不平凡的秋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