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遥远的救世主》有感(优秀4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

读《遥远的救世主》有感 1

为何见路不走?如果叶子农回国了,被保护了。如果戴梦岩拥有了她向往的爱情,或者是方迪。那该多么完美呀!如果这样,是不是就不是小说了,而是童话故事了。

做到如实观照难吗?

在《遥远的救世主》和本书中,作者都提到了“如实观照”。我能理解如实观照,但显示往往是如实观照与因果律变成了两回事,如实观照不难,让人心安也不难,难的是有了如实观照的因,却得不到如实观照的果。

见路不走就是见路不走吗?

见路不走是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的,如何见到正确的路,而不是大家都走的路。有点走别人走过的路,留不下自己足迹的意思。九哥的面馆一定会成功,因为他已经具备了成功的条件,只是叶子农看见了他应该走向成功的那条路,所以面馆必定成功,这是从的因果律。所以开业大吉就不存在贺喜一说了。

高人能够隐于市吗?

我觉得不能,真正的高人是不以自己为中心的,虽然不在乎周边事物的影响,但他们会有自己的。追求,也会有自己的担当,他们不会嫌麻烦。真触动了他们的敏感神经,他们不会置之不理。诸葛亮为什么没有一直在林中,而是在三顾茅庐后选择了出山。叶子农完全可以不理会罗家的事,从法律上讲根本就挨不着,但是他一定不会不管,而且会按照他的方式替人家解决问题。

现在有点怀念小时候看的童话故事了,结局总是完美,不管经历什么样的坎坷,王子和公主总能在一起。现在看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向往了,生活本就不完美,不完美的生活才是生活。是不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喜欢唱那首《完美生活》。

看到叶子农的结局,我突然愣住了,太突然了,这时发现书也没有几页了。脑海里想起了《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晓霞、贺秀莲。

《遥远的救世主》中芮小丹牺牲了,但她是幸福的,�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我做了我该做的,就要受我该受的。”看完全书后在想起这句话,貌似死也是因果关系。

读《遥远的救世主》有感 2

本书合计46章,作者豆豆,故事讲述了商业怪才丁元英创造一个公司的商业案例;讲述了丁元英与芮小丹的爱情故事;讲述了王庙村脱贫致富的故事;讲述了一群发烧友创业的故事;讲述了一群井底之蛙的故事:刘冰、叶晓明、冯世杰、欧阳雪、肖亚文,这群普通人,因为眼界和格局,有些突破阶层,有些却永远困在井底。叶晓明有一次爬出井底的机会,刘冰有两次爬出井底的机会,但是都因为人性里固有的文化属性和认知观念,他们两个都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欧阳雪、肖亚文和冯世杰,因为自身的善良、格局或者说本身的眼光,实现了阶级跨越。

小说中我很喜欢他们论“理”,我们成长在家这样的小环境以及社会这样的大环境中,文化属性一直都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我们行为和观念,也就是自我三观,这本书给我一个新的视角,都说丁元英是鬼才,他只是喜欢思考、喜欢走一步想五步,在做事之前就已经规划好了未来。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应该很难。大部分普通人都是走一步算一步,不会想太多,不会考虑思考太多。

小说里的爱情,也很值得说一说,敢爱敢恨,内心就是爱着,因为吸引相互在一起。

小说里的友情,芮小丹和肖亚文、欧阳雪,相互之间的信任和相互照应,我觉得我也有这样的朋友。

小说里的骨气,我不得不说,有些人是站着的,有些人确实跪着的,我想培养一下那种沉静之气,少沾染浮华,多静下来思考,才有未来不是吗?

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是贪生怕死之辈,是否有豁达沉静之气,是否有规划做事之智,是否有赤诚开怀之心,是否有格局达观之眼界,很值得怀疑。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救世主,每个人也只有依靠自己,才能改变一些东西。自己性格比较软弱,但是可以参考强势文化,要知道一颗阴暗的心永远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掌握底层逻辑很重要,多读书,读好书,加油。

随缘惜缘不攀缘,自信做好自己的事情。

读《遥远的救世主》有感 3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说的赞叹的是悟“道”的喜悦。在我看来,悟道也可说是,认识并接受客观世界的真相。我也将其称为“求知”。最近我也发现,除去饮食男女两件事的快乐。求知一事,也会让人本能地感到快乐。

近日读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就有这样的体会:

摘录:

芮小丹说:您不用做工作,我今天晚上就回去,我不想在这儿影响您的心情。我也想挣大钱过好日子,但是如果我是为了挣大钱过好日子去当编剧,我既挣不来也写不出好剧本。您熬了几十年没熬成大师,就在于此。如果我的能力只能让我穷困潦倒,那穷困潦倒就是我的价值。

芮小丹是女主人公的名字,她父亲是导演,所以想让她做编剧。但她想做刑警,做律师。所以出现了这段话。读这段对白,让我感到喜乐。这种喜乐来源于对“道”的共鸣——故事情节的本质与我已知吻合。或者说,点出了我“模糊知道”的。

如果我是为了挣大钱过好日子去当编剧,我既挣不来也写不出好剧本。您熬了几十年没熬成大师,就在于此。

感想:人若要充分发挥出自身潜能,必然要做符合自身特质的事。

如果我的能力只能让我穷困潦倒,那穷困潦倒就是我的价值。

感想:每个存在于世界的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人生幸福并非来源于富贵,而来源于找到自身价值,安于自身命运。

你大概会觉得这段话不可思议,但若你读过《月亮与六便士》,可能这种惊奇会减少一些,也会立马认为这句话就是对其中男主人公的写照。《月亮与六便士》讲得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居住在伦敦、身处社会中产阶级的中年男子,家庭和睦,但突然抛妻弃子,舍弃所有财产,跑去当流浪画家了,最终死于一个人迹罕至的孤岛上。其故事的核心价值观就在于:人不得不做符合自身性格的事情,即使外在的世界的。名利、恩怨一时将你的本心束缚了起来,但一旦这些束缚的力量弱了些,你就“不得不”去找本心热衷的事情,因为这才是最大的快乐,即使因此你穷困潦倒。故事最后,这个画家死后,其画价值连城。

若有空,推荐你读读《月亮与六便士》,绝对会让你有种“明心见性”的感觉。《遥远的救世主》还在阅读中,不做推荐。

总的来说,读小说也是在“求知”,算是比较轻松的一种“求知”方式——通过阅读故事来认识客观世界中的真相。

读《遥远的救世主》有感 4

《遥远的救世主》是一部富有哲理、值得阅读的小说、看过之后会让你对我们的生活、事业、人生价值来一次思考,感悟,对身边的事和物进行一次审度。

小说主要讲的是:一个游走在法律边缘,难能理解的商业怪才丁元英,一个拥有德国绿卡却执意留在国内当刑警的芮小丹,由于命运的偶然交错,引发的不仅是爱情,还是一场关于商界规则,关于正义道德和人性的纷争的事情,从佛教、人生价值、强势弱势文化以及市场、职场、人心等方面的描写,都非常的深入。

丁元英一个与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的另类人物,如同书中所说的,认识了这个人,你就等于打开了一扇窗户,能让你从此学会思考、学会感悟。芮小丹的性格是许多女人所不具备的,她的'独立的对人生,对自己的态度,越是头脑简单的人越需要点缀和填充,而头脑复杂的人则对简洁有着特殊的心理需求。

做完全人格独立的人,你的现在以及所设想的将来都不能有“依赖”和“从属”的想法,救主救恩就是“靠”字,从来没有救世主,唯有充分觉悟,坦然之后,你才会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要有自知之明,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世事,看的透彻,看得明白,才能把想做的事情捋顺了,实实在在做事,不求、无欲,该到的自然到,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只有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第十五章节芮小丹精心准备审讯方案,对王明阳开展的审讯,从逻辑,谈到《圣经》,引入到灵魂归宿,显示两人学识丰富,思维敏锐,一针见血直指事物本质,像是一场辩论,酣畅淋漓。同样是谈经论道的第二十章丁元英、韩楚风的寺庙造访,丁元英的词,智玄大师的改,把一首诗释义出到两种不同的境界。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