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门科目是语文,每年的语文作文题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就在刚更今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公布了,是你你会怎么写呢?
不久前,和一朋友交谈,朋友说了这么一段话:“我拥有灰色的童年时代,暗淡的少年时代,消沉的青年时代。但我至今相信,我有一个光明的明天。少时顽劣,不思上进,但,我有我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父母不遗余力地希望我过上他们为我安排好的生活,当发现我是家庭中的异类时,十分失望,伴之而来的是介于恶意的不断证明,我是废物,作为这个家庭的废物,我仍快乐地生活着。父母、兄弟、姐妹、妻儿任何人可以放弃我,不信任我,甚至鄙视我,但,我从没看轻自己,从没放弃自己。我知道,我是谁?……”很惊讶朋友不同一般的成长之路,更欣赏朋友坚韧的心理历程。
相信和这个朋友一样,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有过彷徨和挣扎,即便在成年后也会有类似的心理现象。我们困惑,我们彷徨,我们挣扎,都是因为不知如何定位自己,不能正确地认可自己。人在这个世界上的认可有二种,一种是社会的认可,通俗说就是名,是社会对人的一种肯定。另一种是自身的认可,也就是自信。通常大家喜欢追求社会的认可,被社会承认的一种满足感,往往忽视自身的认可。
朋友极其普通,他踏实、娴静地生活着。娶妻、生子,过着我们大多数人不太向往,却都在过着的平凡生活。我之所以赞赏这个朋友,不为别的,是因为朋友那颗高傲的心,一种超乎寻常的自信,一种对自身的肯定。事实证明他的这种自我认可的执着、不放弃,对成年后的他是一种财富,因为秉着这种执着,他抛弃了儿时的顽劣和阴影,有了一个光明的今天,更会有一个光明的明天。父母的一句鼓励是认可,老师的一句赞许是认可,朋友的一句羡慕是认可。我们对自身的认可,常常不知不觉地左右于这些认可中。也许,因一句责备沮丧半天,也许因一句训斥消沉数日,也许因一件事的失败,迷惘几年,甚至一生,失去了外界的认可,同时丢失了自身的认可。
天才发明家爱迪生,儿时在老师眼里是个“迟钝”的学生,常被斥为“糊涂虫”、“低能儿”。母亲问他:“先生说你是劣等生,你以为羞耻吗?”爱迪生回答:“我不以为羞耻,但觉得悔恨!”母亲又说:“学校当你低能儿,无法教育,只能我来教你。你能不能发个誓,无论如何要成为世界上第一等人物。”爱迪生回答:“我愿发这个誓,定要做一番大事业,使现在说我低能儿的'先生寒心。”如果当初爱迪生因老师的否定,从而全盘否定自己,一蹶不起,相信不会有天才发明家的诞生。
记得契诃夫曾说过:世界上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无须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所有的狗都叫,但都按上帝给予它的声音去叫。人和人的个体差异不同,这种不同造成每个人的思维个性不同,不同的思维个性又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你可以否定自己做过的一切,反思自己做过的一切,但永远不能否定自己,放弃自己,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可,社会的认可,首先要学会认可自己。
今天中午老妈要我帮她一下忙:线散掉了,要我整理,同时老妈继续干。
刚开始觉得这简单,于是满口答应了。不就是把线散开吗。我一下一下的做,谁知老妈一下子就做完了。我加快速度,结果“卡擦”一下,线缠绕在一起了。
我赶紧给老妈看,老妈说:“你自己解开。”于是我又尝试着把线解开继续做,可怎么也做不顺手。
忽然,我不小心把线团掉到了地上,我随意拉了一根线,可线团在地上滚着。我灵机一动,把线团放在地上滚着,我灵机一动,把线团放在地上滚着,线整齐的散开了。哈哈,接下去我做得得心应手,好轻松!
连简单的工线活都需要技巧,那么生活中的`其他琐事也肯定要技巧,关键是你用不用心。一切都没那么复杂——如果探索过。
伟大的画家李可染曾经这样说过: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终的结果也只是“亚军”。我很赞成这个说法,因为是否能得到想要的成果很重要,但是得到成果的过程更重要。没有努力的过程就得到成果的人就如同李可染所说的“踩着前人脚印的人”,这种人是不劳而获、是投机取巧、是不值得我们学习的人。而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得到成果的人才是值得我们尊敬和表扬的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里的“勤”和“苦”指的就是努力的过程,它蕴含着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也同样是这个道理。李可染所说的“前人”是冠军,因为他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他取得了成功,第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二者缺一不可。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我刚上学的时候,数学总是学不好,为了完成作业我却有时候偷偷用起了计算器,虽然作业完成了,结果也是正确的,但是我却成了那个“踩着前人脚印的人”,因为我没有努力的`过程,甚至我连那个亚军都比不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作弊的行为、是可耻的行为、是自我欺骗的行为、是看到一百分都高兴不起来的行为。而通过我的努力,通过独立思考得来的成果,哪怕也只是60分,我觉得也比之前那个100分值得我骄傲,因为这是靠我自己的努力,靠我自己走出来的路达到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前人”。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有以持之以恒的毅力,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通过努力的过程换来的最终成果,这才是真实的、才是重要的。
很喜欢一个人捧着茶杯的感觉。渐渐西斜的残阳,一抹红霞穿透剔亮的玻璃,掩映着书房里一排排古色发黄的线装书。一腾热气冲淡了黄昏,凝缩的那份青绿在热水中翻跃,升腾,一旦侵润了湿,就贪婪地允吸久违的甘露,伸伸懒腰,缓缓地,蹬蹬腿,在古铜色的茶杯中舒展开久封的筋骨。于是,青绿在热水中延散了,一片片风干的茶叶在侵润中寻到绿的真实,回到了曾在树枝上招摇的青春与真实,清清的,露珠,泥土的味道弥漫在小屋,一份返真带来的醉香荡漾在心头。在热气腾腾中,似乎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1、起跑线
当我站在起跑线上,开始为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努力冲刺时。似乎看见希望的曙光就在前方招手,我向着前方大声喊道:我可以!于是,我便开始了自己的追梦旅程。
2、跑程
逐渐,随着时间的磨练,再也没有当初那么朝气蓬勃。也逐渐习惯一个人在深夜埋头苦学的孤独与寂寞。日复一日的挑灯夜战,充盈着整个初中生活。
3、终点
当我终于到达了终点,感受到的却是一份苦与涩。十几年的奋斗得到了什么?是成功?是失败?当再次回忆当初,回忆那个无知少年的举动。才发现少了些什么,原来,是过程。在奋斗的旅途中风景是那么唯美。而自己忙碌的身影却从未发觉。回头看看来时的路,弯弯曲曲的脚印已在潮起潮落中变得模糊。
茶,喝忘了。那抹青绿也沉入杯底,那份清香去留于心中。
于是,也让自己试着:掬水留香,学会享受过程之美!
网络直播炙手可热,“钱景”甚被看好。继博客、微博、微信之后,直播或将成为互联网时代下一个利益丰厚的“大蛋糕”。但伴随着巨大商机的却是丑闻频发、乱象丛生。随着网络直播平台的爆发式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层出不穷的低俗化内容见诸报端,网络直播平台的人数成几何倍数增加,却被媒体揭穿为数据造假,虚假繁荣。
起初网络直播的目的在于直播游戏内容,讲解游戏赛事进程,丰富广大玩家的娱乐生活。然而,随着直播平台的愈发火爆,直播渐渐地开始“变了味”。点开任意一家视频直播平台,几乎都可以看到花哨的界面、夸张妆容的主播以及奇葩的表演。近段时间在微博上引起热议的“吃货凤姐”吃灯泡等视频,就被众多网友质疑。为了“突出重围”,主播们想法设法迎合大众。网络直播逐渐变得无聊化、庸俗化,其内容大多是“娱
网络主播们之所以敢屡屡突破道德与法律的界线,是由网络直播的“眼球经济”性质决定的,网友的围观就意味着平台流量与打赏,在“月入百万”传说的刺激之下,网络主播使尽浑身解数,只要能博得网友的关注,哪还管什么法规条例、公序良俗。马克思曾说过: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被绞死的危险。”网络主播的利润恐怕要远超百分之三百,这也难怪乎他们如此出格乃至疯狂。
四川达州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因只买到达州到营山的座票,老人在南充站被所坐座位主人请了起来。座位的主人是一位女生,老人女儿恳请她和母亲挤一挤,遭到拒绝。老人女儿挽着母亲往后走,后面两排年轻人视而不见,之后一中年男子为老人让了座。这时,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生委屈地哭道:“坐自己位置错了吗?”
女生拒绝让座的理由很充分:二等座车厢,座位并不宽敞,硬要挤两个人,比较勉强;从南充到成都近1个半小时,女生若是让座就得长久站着。所以从法理上说女孩的做法是正确的,凭车票对号入座是市场规则决定的,是她应有的权利,而让座只是一种义务。只是不让座在人情上讲是有过错的,有失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美德。
相对的,老人的女儿也要反思。老人与她既购买站票,则表示认同无座乘车的条件。且老人身体有恙,若因“挤坐”而影响病情,对女孩来说也是一场无妄之灾。所以,女生的做法不过是维护自己的权益,老人女儿横加指责,就有道德绑架之嫌了。正如著名作家马伯庸在微博中也评论说:“若子女真有孝心,上车前买个马扎才多少钱?或者主动提出赔偿三倍票价给让座乘客也成。为了老人健康,愿意多付代价,这是孝;宁可让老人站着等别人发善心,也不愿自己用钱解决,我看这个女儿才真是不孝。”
将老人送进养老机构,支付一段时间的费用之后,就不管不问了,这样的子女有一个共同的称呼“甩老族”。“甩老族”的出现,并不是个别现象,各地一些养老机构发生多起“甩老”事件。老人家属无一例外都是欠费玩失踪,养老机构又不能把老人赶出去,只能贴钱照顾。
“甩老族”的出现,让人心寒,尤其是在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且老年人口还在剧增的中国,各地频发“甩老”事件,应该对此引起重视。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让老年人能安度晚年,家庭的作用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仍是主流,子孝孙贤,是能让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因素。“甩老”事件频发,则让人担忧老年人的养老处境,更让人担心以孝为荣的道德价值观的。沦丧。
别让“甩老族”肆意践踏养老责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抚养我们长大,我们就要赡养他们终老,敬老爱老,也体现的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让“甩老族”受到法律与道德的夹击,让“甩老族”没有生存土壤,才能让老年人老有所养,才能让社会变得更文明而有温度。
很多人都喜欢把自己的快乐,幸福和价值观建立在别人认可的基础上。别人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肯定不行,总是按照别人的意志来生活。
其实我们应该明白一点,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认可我们,都喜欢我们,无论我们表现的多卖力、多出色,总会有人因“复杂”的因素而不喜欢我们的表现,不给予我们认可。难道这就说明我们真的不应该被认可吗?
应当承认,来自别人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等多个方面都有促进作用,每个人在收到别人的表扬时,都会感到快乐,感到自己有价值。因人这种动物是需要适当的。鼓励才会有更大的动力。但任何事都要适可而止,不用刻意的去追求别人的称赞,那样会事与愿违,因为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想法和看法,立足点不同,想法当然也会不同。对于别人的肯定,得到了就该更加努力;得不到也应该怀着一颗平常心,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本分,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活出自己的精彩。
世俗和传统使人养成一种说话办事总是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的习惯。如果自己的某些举动和主张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许,就会感觉到出了问题,放心不下,于是在无形之中放弃了主宰自己、独立行事的权力,凡事都受到别人的控制和摆布。因此,不要太在在意别人的评价,自我价值更不能由他人来评定和证实。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有一句名言,叫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每个人脚下都有自己的路,自己的路就要按照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双脚跋涉才行,任凭任何人对此说三道四,冷言冷语都无济于事,他们不能代替你,所以,自己认为是对的,只管勇敢地走下去,就算碰上一些人对你无端非议,甚至是刻薄的指责,对付这种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沉默。成功没有定式,爱情没有公式,一切都是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好适当的事。
主宰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命运只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任何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听凭别人处置的行为都是愚蠢至极的。自己认可自己,正确的评估自己的实力是一种智慧。做人不要孤芳自赏,自命不凡,但要适当的认可自己。
海涅说过:“每个时代都是一头斯芬克司怪兽,一旦有人解答了它提出的问题之后,它就会纵身跃入深渊。”肖邦生于浪漫主义革命风起云涌的剧变时代,但他并不完全是一个艺术上的造反者。
肖邦的激情是成熟的、自制的,总是暗含着一句合适的格言警句,他把自己的全部激情都编织进康乃馨与晚香玉的花饰,但一个沉重的戏剧性主题永远蕴藏在那装饰性的花丛之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肖邦索性把美丽的花环抛在一边,他的曲风变得更为厉害,更具哥特式风格,他把巴赫当做自己最敬仰的神,并且用奇妙的和音唱出了一个灵魂的历史。这个灵魂被远古的癫狂所震撼,为对于可怕事物的回忆而惊栗,它被美神吸引到一块秘密的林间空地上,那里正在举行着原始的牺牲仪式,空中回响着如天乐的庄严声音。
肖邦敢于尝试一切手段来营建自己梦的宫殿。他的一生磨难重重,但从苦难中流淌出的却是甜蜜与力量,就仿佛黄连中的蜜一般,让人不禁联想起雪莱、济慈、莫扎特、舒伯特以及其他所有的受难天使。在失意的生活与种种意外打击面前,肖邦火一般的精神经历着阴晴圆缺,他把耳朵贴近大地来寻求安慰。
他听到了宇宙喜剧的声音,听到了群山遥远的笑声,听到了大海的悲鸣与呜咽,所有这一切,连同关于阴云、晴空的传说,以及种种奇异的生物在五彩缤纷的暮色中羞怯地跳舞时所发出的轻微声响,他都努力用钢琴追踪下来。世界对于一位诗人来说,总是丰富多彩的。
肖邦不仅是钢琴界的诗人,也是整个音乐界的诗人,是所有作曲家中最富于诗情的一位。与他相比,巴赫就像是专写平实散文的作家,贝多芬像是群星的雕刻者与咆哮的暴风雨的指挥者,莫扎特像一位鲜艳挂毯的编织匠,舒曼则像是遭受天遣的口吃者,只有舒伯特在无穷无尽的抒情方面与肖邦相近。
探究与复现肖邦的灵魂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意义重大。在肖邦生活的那个时代,艺术氛围空前浓厚,肖邦既不布道也不画画,但他的艺术却兼具戏剧性与装饰性。
肖邦的作品中包含着对波兰国土的深厚情感,如果没有这深情厚意,他的音乐就会失去其负载的全部伦理、民族意义与戏剧化信息,而仅仅能带来纯感官愉悦与艺术享受。肖邦谱写的是可听的'诗,是“用声音记载下来的灵魂”。我只能用一种模糊的语言来象征肖邦的音乐打动我的地方,那是生机勃勃的玫瑰花瓣与死灰般沉静的心灵的完美结合。
人们把肖邦比做爱伦坡、魏尔伦、雪莱、济慈、海涅、密茨凯维奇……但这些类比只不过是批评家们的标志牌,因为肖邦根本就是不可比拟的,他独一无二,卓尔不群。
沃尔特佩特写到:“在生与死之间,我们的生命就像幕间休息一样短暂。”很少有人能在沉思默想中度过一生,完全理解生命的旋律与色彩;许多人在狂躁不安中虚掷时光,而更多的人则闷闷不乐地屈服于生命中的种种磨难与挫折。但肖邦一生都在与倦怠的情绪做斗争,他富于挑战生活的勇敢精神,他的乐曲中既有灵魂精致的哀伤,也有世俗世界甜蜜的痛苦,这丰富的宝藏给我们带来了超越个人的永恒安慰。
人的天性就是易于堕入延迟、虚荣与悲观主义的泥潭之中,而艺术家又是最易感到倦怠的人,要做到永远集中精力努力奋斗决非易事。肖邦很清楚这一点,他不断地教育驯化着自我。
他看到“为美而美”的想法虽然迷人却总是使人走火入魔,因此,他将自己的艺术之根深深地扎入波兰大地,获得了坚实稳固的基础。只有到了一种新的音乐美学体系完全颠覆了旧价值的那一天,只有到了美被丑彻底取代、音乐成了科学的侍女的那一天,肖邦的艺术才会消解。而在我们所不愿看到的那可怕的一天到来之前,肖邦都会牢牢抓住我们灵魂中的旋律,赋予她血肉之形与独特的声音。
肖邦要告诉人们,他的爱国主义是多么哀婉动人。舒曼告诉我们,肖邦是“他那个时代最骄傲并富于诗意的灵魂”。他听从于自己内心那个熟悉的魔鬼的驱使。在精神气质上,他既像尼采的“超人”,又酷似没有翅膀的爱默生的超灵。
肖邦的音乐是一个由爱国主义、自尊感与爱培养起来的人格的美学象征。它的美在钢琴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这种乐器最善于表达易逝的曲调、棉感的弹触与多变的力度。钢琴就是肖邦的竖琴,是他“心灵的管弦乐队”,他用钢琴像古希腊女诗人萨福一样探索着人类心灵最隐秘的地方。
在所有的现代抒情诗人中,海涅与肖邦最为相像,他们都因为内心的痛苦而歌唱,都大胆地唱出了人们所避讳的讽刺性旋律,却都因他们的勇敢、真诚而超凡的艺术而承受更多的痛苦。
如果缺少了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这个名字,人类的精神史诗是不完整的。瓦格纳使戏剧的灵魂永生,肖邦则让反� ”
当时有好多人都惊呆了,我也十分惊奇:一个极为普通的笔盖,在头发上磨两下,竟然能象吸铁石一样吸起纸片,真不可思议啊!我要把这个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找出来。我利用午休的时候,认真琢磨这个问题。我决定自己动手实验一下,我先找来一些资料:一个笔盖、一张小纸片,材料就这么简单。我先把纸片撕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将笔盖取下来,用手拿着,在头发上反复摩擦,结果我拿下来,放到纸上时,奇迹发生了,纸离奇地吸了上去,我又换了塑料棒试一下,用来吸同样的纸片,发现吸力更大。我觉得这种现象是普遍的,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回到家想问爸爸,但他在外地开会,我只好上网查资料,百度告诉我说这是因为:“摩擦起电是一种接触又分离的造成正负电荷不平衡的过程。摩擦是一个不断接触与分离的过程。因此摩擦起电实质上是接触分离起电。在日常生活,各类物体都可能由于移动或摩擦而产生静电。”我没有理解,又问妈妈了,妈妈告诉我说:“这是因为金属笔盖与头发摩擦过程中产生了静电,是静电将纸吸了上去的。换成其他物品,会有同样的现象”。这时我的困惑终于得到了解决,我感到骄傲极了。
这次实验让我有了基础,以后如果还有疑问,一定要提出或实验。这样才能解除疑惑。
上海卷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 (1) 自拟题目;(2) 不少于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