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观后感优秀5篇

《鉴史问廉》为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廉政教育课:为官就要清廉,当官即不能贪腐,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勤劳的小编给大家整编的5篇鉴史问廉观后感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篇1

《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是用情景再现和专家讲述相结合的手法把中国的兴衰史一览无遗的展现在国人面前。先从秦朝说起,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帝王,秦朝的亡国是因为修长城、修驰道、建骊山,老百姓徭役太重,不堪重负。秦始皇还集全国之力,用百姓血汗修筑"阿房宫",是中国历史上奢侈浪费的耻辱代表。秦始皇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只传二世。

西晋王朝,从皇帝到大臣人人都在比阔斗富。在当时的西晋王朝,无论是石崇还是与他斗富的富豪,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官员"。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西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拜金的政权之一。西晋文学家鲁褒在《钱神论》中辛辣的讥讽道,"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西晋王朝迅速陷入整体性腐败和社会溃败之中还有另外的因素:政治上,它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用人只看门第,看血统,而不看才能,把做正事干实事的这些人当作俗官,浊流,被社会看不起。经济上,它施行占田制。所谓占田制就是当的官越大,经济利益就越大。所以,这样一个王朝,它不可能长久。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老百姓爱戴的明君,他对能臣廉吏爱戴有加,当一生清廉节俭的魏徵去世时,唐太宗感到十分悲痛和惋惜,他感慨的讲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去世,我失掉了一面镜子。唐太宗以身作则,提倡节俭,严格要求朝中的贵族和大臣,同时制定了一套有效的监察制度来预防贪污,皇帝率先垂范,官吏安守本分,贪腐和滥用职权的现象没有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出现在了中国的大地上,这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盛世,被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是一个国家安宁的时代,是一个和谐向上的时代,是一个贤臣辈出、国泰民安的盛

唐玄宗在位期间,任命一位不学无术,却精通音乐的李林普做宰相,把朝中大事交给李林普掌管,从此沉溺享乐不理朝政。在李林普的掌控下,正直有才能的大臣遭到排斥,小人得到重用。在腐败的全面侵蚀下,各级官吏贪污受贿成风,唐帝国逐渐消亡。

北宋初年,国家百废待兴。那么北宋王朝是如何选贤任能再创盛世繁华的呢?北宋的官员都是经过严格的科举考试进入朝廷的,朝廷对于官员的婚丧、宴饮、车马、服饰、有着严格的限制,对违反者严加制裁,终身不得为官,对于贪污受贿的则处于极刑。宋真宗即位后,任用端庄持重、勤政廉洁的李沆做宰相,旋马家声的故事就出在李沆身上。在皇帝和贤臣们的共同努力下,北宋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又一个盛世。但是,这个空前盛世的朝代是如何走向衰败的呢?宋徽宗,这是一位在书画方面造诣极高的皇帝,他是一位真正有才华的艺术家,尊信道教,当上皇帝后,他开始在开封建一个供自己修道的园林艮岳。奸臣蔡京是他的宰相,朱勔为修艮岳运送奇花异石,赢得了皇帝的欢心,很快从一个平民晋升为节度使。朱勔的快速晋升掀起了一股采办花石的狂潮,各地官员争先恐后向皇帝进献花石。宋徽宗这种追求享乐,追求奢华、不顾民生的做法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纵观历史,可以说,廉洁和腐败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能任凭腐败现象蔓延。腐败是私有制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毒瘤,社会要发展,就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根除毒瘤。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党员。一个党员干部,不管地位有多高,权利有多大,只要违法乱纪,终究逃脱不了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以身试法者必亡!

鉴史问廉观后感 篇2

有思想的人让人崇敬,而有道德的人则让人尊敬!鉴史问廉第四集中,通过一系列廉吏面对利诱时的选择,生动鲜明的给我们展现了道德力量。

道德的力量是强大的,这种力量是可以感染、可以传播的。这种力量,有时可以立竿见影,有时可以润物无声,甚至可以化�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导。随着“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华十大慈孝人物”、“中国好人”等有关道德节目的出现,越来越多的道德模范不断涌现,让广大人民感受到道德的力量。道德楷模们平凡的名字和平凡的面容背后,却是不平凡的坚持和不平凡的勇气,他们的善良让人感动,他们的勇气让人钦佩。他们或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或诚实守信,或敬业奉献,或孝老爱亲,他们是我们道德之路上的前行者,是时代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鉴史问廉观后感优秀5篇

鉴史问廉观后感优秀5篇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3

晚8点,《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如约而至。片头的制作依旧那么精美,故事更是感人至深,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随着荧屏上包拯的出现,这首歌自然地回荡在我耳边。包公掷砚,表现了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为民情怀;铡美案,表现了他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刚正;包公立下的家训,则表现了他治家严谨的家风。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包拯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可是历史上的真相却颠覆了包公的传统“形象”——真正的包公面庞白皙,博物馆收藏有包公同时代人为他画的像,有图有真相。但不要责怪民众“篡改”历史,“黑脸的包公,白脸的曹操”,黑脸是清正廉洁的象征,表达了民众对公平公正、一心为民、执法不阿的期待和向往。包青天是清廉和正义的化身。

中国的福尔摩斯狄仁杰更是断案如神、执法廉明、刚正不阿的典范,为维护法律的尊严,他敢于顶撞皇帝,据理力争。一生断案无数,拯救无辜百姓无数。活着,百姓建生祠供奉他,死后,更是尊享皇帝废朝三日,感叹“朝廷空也”的哀荣。

那个小小的芝麻官洛阳令董宣,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典范。为此,他胆敢杀公主的人,不给皇帝面子,宁死不向公主认错,赢得了“强项令”的美誉。

天下第一清官海瑞,无论到哪做官,都让当地的贪官如临大敌,虽最终被罢免,却迎来了如潮的民众争相一睹其尊容。死后灵柩回乡,沿途百姓为之披麻戴孝者绵延百里而不绝……

鉴史问廉观后感优秀5篇

鉴史问廉观后感优秀5篇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当深明“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的道理,当代的领导干部应该以历史上的清官为榜样,学习他们,超越他们,以清廉之身,取信于民,服务于民。

鉴史知今 问廉知己 篇4

近日观看了《鉴史问廉》大型文化纪录片,我深受教育,深受启发。该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通过《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八个真实的故事,展示了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与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也提到:“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治国如此,反腐倡廉同样如此。纵观纪录片,不难发现,历史上凡是国力比较强盛的时期,大都有一位比较开明的君主,有一帮可倚重的忠臣。如贞观之治,有了从善如流的李世民,才成全了魏征、狄仁杰的直谏美名。康乾盛世,正因为有了“千古一帝”爱新觉罗玄烨,才使“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成为各级官吏竟相效仿的榜样。因此,有个廉明的君主,人人才敢讲真话,人人才能参与反腐,那么我们就拥有了无数个魏征,无数个于成龙。当反腐成为全民的反腐时,廉政必然就 同样,一个朝代的没落,也必发端于君昏臣佞、从上而下的吏治腐败。试想,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大环境下,政何以施、国何以治呀。南宋宋徽宗,后人的感叹“亡宋谁知是石头”。对昏君佞臣,屈原选择了投江等等。无有昏君,何来佞臣,不亡国才是咄咄怪事!

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同志,首先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工作中时刻以“严人一等”的标准要求自己。“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在高压反腐成为新常态之时,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消除贪欲,根治“四风”问题,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加强自身修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民、务实、清廉。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务实重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增强廉洁意识,通过坚持开展示范和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廉政文化建设,深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规范权力运行各项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等各项活动,使学校各项工作与时俱进,永葆廉洁正气。廉洁奉公,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校,廉洁与清政并行。认真学习各种法律法规,维护法律的效力,依法保障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校又快又好发展。

通过观看记录片,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强廉洁意识:

一是进一步加强学习思想理论,以案为鉴,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牢固理想信念,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我警示能力。

二是廉洁自律,以身作则,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要始终坚持廉洁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中,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教育相结合,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同时,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深处根绝贪图享受、拜金主义、目无法纪等错误思想,不断反省自己,防微杜渐,确保与任何违法违纪问题不沾边。

三是加强作风建设,从细节做起。作风体现于细节,倡导树立好就要从细节抓起。要从细小的问题入手。无论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要做到心不贪,嘴不馋,手不长,洁身自好,时时警惕,不给别有用心者留下可乘之机,在思想作风上过得硬,才能经得起任何考验,永远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鉴之于史,问己于廉,三省于身,厉行于事,而后才能立于民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为维护社会公正、法治注入“正能量”的人,终究会被时代镌刻、被人民铭记。我们要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作为校领导,要身体力行,要率先垂范,在学习廉政知识、遵守廉政纪律、执行廉政规定方面发挥带头作用,象焦裕禄、郑培民、任长霞一样忠贞爱民,一心向党,只有这样,才能凝聚民心,汇聚民意,才能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促进学校科学、和谐发展!

鉴史问廉观后感900字 篇5

鉴史问廉观后感800字

做官先做人,官德与人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忠诚、干净、担当不仅是吏治的规则底线,更是作为一名社会公民应该坚守的道德操守与社会良知。

包拯,寄予了老百姓太多的情感与希望。铁面无私,正大光明,他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不执一砚归的清洁无私,怒铡包勉的大义灭亲,陈州放粮的明察秋毫,阻打銮驾的`公正执严,直放中门、畅通上访的爱民情怀,将他推上了清官为政的制高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天下清官第一”的张伯行,“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的岳飞,都为人们在道德取向上树立了丰碑。

《鉴史问廉》为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廉政文化提供了有益探索。在当前反腐败新形势下,怎样更好地弘扬廉政文化,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正风反腐是政治生态的净化,也是社会价值观的重塑。所以,反腐也是一场价值观的较量,廉洁文化与腐败文化进行着的博弈,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过节不送礼、办事不找人,当正气占据了上风,那些所谓的“潜规则”也就没有了市场,公正、诚信、廉洁等社会价值观才能助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早日取得压倒性胜利。

党员干部需要法治思维,也需要德治内涵的滋养。在依法治国的大框架下,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的底线不能触碰,道德的雷池同样不能逾越。而“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人之八德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基因密码”,为每一位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提供了丰厚土壤,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积累,做到自醒醒人、自达达人。

“不敢腐”、“不能腐”靠重典和制度,而“不想腐”要靠文化。目前,随着中央布局、各地“落子”,形成了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为“不敢腐”、“不能腐”的长效机制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而若要实现“不想腐”的终极目标,除了“硬实力”,还要有“软实力”,文化之力不可缺席。廉政文化应如春风化雨,滋润党员干部的心灵,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必须将传统思想与现代精神相结合,提炼出新的廉政文化。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廉政文化,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同时,坚持廉政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弘扬焦裕禄、杨善洲、史来贺等我党优秀模范的精神,强化党性锻炼和宗旨意识,不断丰富廉政文化新的内涵,通过提炼升华,形成富有当代特色的廉政文化,才能为实现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