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这本让人们在领略了世界经济史和文明发展史魅力的同时,感受到了世界文明成果给全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那么你知道《大国崛起》读后感怎么写吗?
它曾以战败国的身份失去土地、财富、以及应有的尊严;它曾以民主、和平的方式来实施统一;它曾以铁和血的手段来实现统一;它曾以工业革命技术的先进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它曾以武力的方式来征服整个世界;它曾以下跪的姿态来恳求世界的原谅。它就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德意志罗马帝国,一个不可征服的,强大的日耳曼民族。
每当我看《大国崛起德国篇》,我的心中充满了万般敬仰,同样也充满了万般沉痛。德国在国家衰败,领土分裂,民族矛盾恶化,外国势力入侵,真可谓是内外交困。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以全国之力来发展教育;以教育的方式来培育人才;以人才的智慧来创新技术;以技术的价值来开发工业;以工业的先进来发展经济;以经济的形式来证明强大。从教育到强大,德国不知含辛茹苦了多少年,过来多少代。
每次我看《大国崛起德国篇》,我心中就充满的无数疑问。为什么德国能在民族分裂,国土分裂,经济分裂的环境下仅仅用了41年就实现了统一?为什么德国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仅过去20年又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日本以德国为老师,中国以德国为效仿对象?带着这些疑问我再次观看《大国崛起德国篇》,当我看到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不已的举动时:他跪倒在地。一位记者写道:“不必这样做的他,替所有必须跪而没有跪的人跪下了。”这时,我想我已经明白,我已经有答案。德国人诚恳的接受了自己历史上沉痛的一面,诚恳地回忆自己的错误,帮助德国人大大地减轻了民族复兴的困难。勃兰特是跪下了,但德意志却站起来了,德国重新回到了世界的怀抱。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大国崛起》的读后感19篇,因为内容比较多,大家可以采用“Ctrl+F”查找自己想要的内容。
回顾500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讨论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对于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是怎样成为17世纪的王者?
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虽然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闭关锁国”不可能是条正确的道路。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正好在看尼克尔斯的纪录片导论,就来运用一下这一理论。
第一个根本问题是什么是纪录片,纪录片是相对于故事片而言的,纪录片表现的主体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和事,这一特性令观众在观看一部纪录片时,往往期待它是写实的,更进一步,就是是获得真相。但是问题在于,观众往往意识不到自己获得的只是建立在非虚构影像基础上的对于现实的再现--而不是复制品。
于是矛盾出现了,当观众发现纪录片与真实(或者自己理解的真实)不符合的时候,就认为纪录片在造假。
事实上,只要有摄像机和制作人的介入,纪录片就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大国崛起》不是一部”墙上的苍蝇“式的纪录片,作为一部说明性纪录片,它的”上帝之声“式的旁白让观众感到自己在面对一个权威的声音,但是这个声音所传达的,只是一种看待这些事实或者历史的方式。
关于这个片子是真实或是虚伪或是部分真实其实,其实都是伪命题,因为纪录片的任务只是再现现实,从某个人为设置的`角度。
从拍摄手法和讲故事的方法上看来,该片的观赏性相当不错,配乐也很棒。但是如果你期待从一部纪录片中获得全部的真相,那就太天真了--不信你去瞅瞅《意志的胜利》。
由于战争条件呢,采取了一种几乎是24小时工作制,就是机器不歇人休息,轮班倒制度,所以西伯利亚的工业也很快地发展起来了。
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
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
1945年5月1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的顶端。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损失兵力1000万,占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总伤亡人数的73%,苏联以2000万人的牺牲为代价,捍卫了正义,捍卫了和平。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一页,仅此一点,苏联就无愧于一个大国的'称谓!
在德军败局已定的1945年2 月 ,当时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三个国家——美国、苏联、英国的首脑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在雅尔塔会晤,一起商谈确立战后的世界格局。
这是世界对苏联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的承认,也是对苏联所承担的大国责任的尊敬。
在20世纪中叶的万里晴空之下,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隔洋相望,共同主导了世界未来几十年的走向。
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闯入了太空,它的身上镌刻着“苏联”的字样。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号飞船,第一次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
梦想。从太空俯瞰地球,是人类文明的高度,也是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高度。任时光流逝,这一高度将永载史册。
而能否超越这一高度,将取决于俄罗斯一代代领航者的视野是否足够高远。
这是一本被封存了五十年的书,它的作者是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
1935年,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苏联,在苏联他处于鲜花和欢呼之中。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
大国,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大”,在一般人的观念之中何谓“大”呢?往往意味着土地面积之广,人口财富之多。然而《大国崛起》一书却为我们打开另一种视眼。
葡萄牙,一个人口不过百万,面积不超过十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却在十五世纪第一个崛起,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西班牙,几乎是又一个葡萄牙的模板,只是它的崛起略迟于葡萄牙。
大家或许会问,为什么不是希腊雅典,或者其他一些军事实力较强的国家,而偏偏是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小国呢?
原因很简单:创新促成了这两个国家的'崛起。
在整个欧洲渴求于香料的进口,而陆地贸易又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垄断的背景下,亨利王子拿起托勒密早已发黄的地理学指南,以一个统一的国家作为后盾,倾全国之力,向海洋进发,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新航路时代。这一次创新为葡萄牙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为其后与西班牙共分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班牙亦是如此,在对于香料的渴求,对于宗教的狂热共同激励下,打破常规,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此,这个两个伊比利亚半岛的邻居最终携手统治了世界,最� 而这寻找财富之路的创新却是历尽了千难万险,航海技术的欠佳,海上灾难的频发,土著人民的反抗,以及接近三万公里的海上行程。面对这种种困难,他们克服了,并涌现出哥伦布、麦哲伦等一大批的探险家。正是因为这些探险家们不畏苦难,勇于牺牲,敢于拼搏的精神为两个伊比利亚半岛帝国铺就了一条崛起之路。
很遗憾,这两个最早崛起的国家没有用财富改变自己,继续进行突破性的创造,在获得财富,增强国力之后,骄傲与放纵最终使财富流失,国力衰败。在历史舞台上,等待他们的唯有流星陨落的暗淡。
开辟新航路促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崛起。但一个地处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
两年前,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我自小喜欢历史,不但对中国史,对世界各国历史也很有兴趣。当时就认真观看了每一集,就感觉这是一部非常优秀并很有教育意义的好片子,想着如果有关于这部片子的文字版本,我一定会购买并珍藏。前段时间,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了《大国崛起》这本书。通过仔细阅读并认真做笔记,我感觉收获很大,并引发了诸多思考。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自十五世纪以来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当时的超级强国的历史,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几百年来,历史的尘烟逐渐消散,但为什么葡萄牙、荷兰这些无论面积、还是人口都不及中国一个省的国家能成为历史上的殖民大国,又为什么昔日的大国都仅能维持百年左右的霸权?这些不同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十五世纪时还是不到100万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十五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当年,在恩里克王子指挥下,葡萄牙一批杰出的航海家们进行航海冒险,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更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壮举。当麦哲伦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终于由地理大发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国也就此诞生。从葡萄牙的崛起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人用自己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了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回顾五百多年来各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历来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精心培育下一代是历届德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国家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是依此换来了国家的强大。
到了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德意志民族带来了重大创伤。但二战后德国人能认真反思历史,勇于悔过,从而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也打动了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人民。“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
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高度的物质财富和社会文明。德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大批杰出的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工程技术领域,这也奠定了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今天,德国生产的汽车、电子通讯产品等遍及全球,世界各国的青年学子都喜欢到德国留学。德意志民族实现了再次的崛起,其文明和发展令人叹服!
书中让我强烈震撼的还在于几百年以来,西方主要大国的强盛无不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放眼欧美大国,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的海洋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成就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等。这些强国的崛起无一不是通过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实现的,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独立宣言和三权分立、德国俾斯麦的改革等等无不如此。而位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都曾经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所以,国家的强弱、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主要看政治上是否具有进步性。
说起制度改革,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可能更有启发意义。熟悉近代史的人都应记得,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分别经历了两次革新运动,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其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到十九世纪末,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当时,满清政府倾全国之力打造的北洋水师在这场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日本当年的明治维新是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制度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从而推动了经济、社会、军事等多方面的迅猛发展,而中国当时进行的洋务运动只是兴办了一些军工企业,根本没有触及阻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腐朽的封建制度。主导洋务运动的也多是当时的一些封建官僚,这也注定了这场运动不可能救中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事实上,为了学习西方进步国家,中日甲午战争几年后进行的百日维新运动,由于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极力阻挠,昙花一现般地也失败了,中国再次失去了革新、发展的机会。
今天,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改革开放真正解放了生产力,真正改变了中国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三十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令世界刮目相看。改革是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它再次验证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论断。
这本书同样给我震撼的还有几百年来大国的开放视野。打开国门向发达国家学习,无疑是后发国家走上强盛之路的重要一环。我不禁想到了我们中国几百年来的闭关锁国的政策,真是让人觉得可悲。早在十七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西方列强逐渐完成工业革命的同时,我们中国却陶醉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之中。当年,乾隆皇帝在接见英国使节时还闹出了不少笑话。中国的封建统治者沉浸在泱泱大国的梦幻之中,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终于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响起,英法联军凭着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当时昏庸的道光皇帝甚至还不知道英国在那里。之后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受尽了屈辱。落后就要挨打,在今天落后甚至要被开除球籍。古往今来,弱国无外交,连生存的权利都有可能被剥夺。
今天,我们中国政府果断选择了打开国门、对外开放的政策,虚心学习人类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管理,大胆引进外资、鼓励出口创汇等。尤其是创办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前沿。近三十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以深圳为代表的中国经济特区获得了巨大成功,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看完了《大国崛起》这本书,思绪却难以平息。今天,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我们中国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但读懂几百年来几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九个大国在过去近两百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还有一些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是历史的潮流毕竟浩荡向前。今天的世界是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滚滚向前。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理念都为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力量。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衰落中汲取的教训。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回望大国风云,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五百多年前,人类通过海洋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五百年后,随着登月计划的完成,人类又把这个舞台延伸到了遥远的太空。从地球仰望天空,是那样地遥远清澄。今天的这个舞台,到底是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温床,还是未来大国竞争的疆场?或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已经放弃陈旧的思维模式和全球对峙时代的种种偏见;或许,在未来五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世界的发展仍将经受各种考验。但需要指出的是,近代以来中国虽受尽了列强的蹂躏和种种磨难,今天中国的崛起却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不称霸也永远不会侵略、威胁别的民族。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潮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各国家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方向!
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我们第一个看见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大国的兴衰更替,留下经验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在海洋的`世界里,征服是从被征服开始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让欧洲人开始认识世界,他们凭借海洋迅速发展成世界强国。多少人,都不愿也不敢去触及“死亡绿海”大西洋,但正是恩里克,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出现,让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王位宝座上第一代“帝王”。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小岛国却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和信念征服了海洋,也因此获得了世界。
像潮水一样涌入的财富,几乎都用来支撑宗教信仰和战争,而没有用来发展真正能够让国家富起来的工商业。因为没有能力做出改变而死亡,不能做出改变而衰落。流水一般涌入的财富又像水一样流走了。海洋时代葡萄牙和西班牙称雄了世界,民族国家的兴起,对未知的渴望非常重要。
崛起的必需品就是鲜血,只有不断挑战现存状态,探索未知领域,不囿于现状,不甘于落后,一个国家才能发展而不是昙花一现。
大家都知道今年的世界杯获胜的国家是法国吧,这让我对法国有了重新的认识与好奇,一个国家是怎样强大起来的呢?
首先,我觉得国家的皇帝一定要关注民生。
以前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太君主专制,一切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那时战争连连,国家经济下降,并且把人们分为三个阶层,皇帝还从第三节层收入沉重的赋税,使民不聊生,引起了革命。所以不关注民生的皇帝,是不会受人们的爱戴的。像我们中国以前的好皇帝都在给农民减轻赋税。
第二,一个国家要达成统一战线,简单来说就是不要起内讧。
社会安定和政治清明是最基本的。当时法国所有人由于皇帝的极度君主专制,所有人民都和皇帝成对立面,都想着推翻皇帝。在自己国家首先打起来了。其他国家的皇帝由于怕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又与法国对战,最后法国大败,被德军占领。都是一个国家的人,何必呢,皇帝为什么对自己国家的人民那么不好。最后的结果让两方都不理想。就像当时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成对立,抗日力量很弱,所以日本才敢那么肆意妄为。最后法国社会稳定下来,还是皇帝那一方和人们群众各退一步,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同一国家的人互相打斗只会让国家力量越来越弱,我想皇帝应该要考虑这一点,对人们好一点,对国家负责,就会避免内讧。因为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国家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三,人民要有对国家的憧憬和变好的欲望。
法国人民正是有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和欲望才有了革命。那些思想家觉得启蒙思想很重要,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是有了这样的启蒙思想,觉得法国一定要变强,法国应该变强,所以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在法国有了合法至高的地位。他觉得法国要独立,所以赶走美国殖民者,和它和解了,也和之前占领过他们国家的德国和解了,包括许多国家。这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因为多一个盟友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好,还可以避免战争与不必要的损失。之后戴高乐靠着法国不应像前两位皇帝那样用武行事,觉得要发展经济的思想,让法国工业有了巨大的进步。可见启蒙思想是多么的重要。
法国还是第一个肯定我们新中国的国家,所以我们也要记住这个现在辉煌灿烂的国家——法国。也希望中国依靠一个强大的政治体系,越来越强,走向巅峰!
回顾500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讨论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却值得关注: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重视思想文化的繁荣、重视科学和教育、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
对于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是怎样成为17世纪的王者?
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虽然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前段时间去看了《厉害了,我的国》,看到对中国高铁的介绍,当时就想着要找个机会好好的了解一下中国的高铁,因此找了《大国速度》来看。
《大国速度》作者自称高铁见闻君,通过此书讲述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有到新的创新发展之路。结合自己的专业有几点感受:
1、对产业有了新的看法:一个优质的产业足以带动一个民族的崛起
近期在进行产业小镇的研究,发现在国外很多产业小镇都是由一个企业带动起来的,比如说德国沃尔夫斯堡由大众汽车而闻名于世,美国的好时小镇因好时巧克力而� 一个优秀的企业足以带动一个区域的发展,同样一个优质的产业足以带动一个民族的崛起。
高铁作为一个产品,它的形成从产业链上来说,既需要铁轨建设,又需要车辆研发、生产,还需要大量的周边零配件支持;从产业使用上来说,对物流、服务业从很大的带动;从带动效应上来看,降低了区域间的时间成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从产业销售来看,对外输出,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所以,作为产业规划从业人员,我一直认为,产业规划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非常慎重的事情,一个好的产业规划,会改变一个区域的发展。
2、对事情有了新的看法:不要着眼于眼前利益,看事情要长远
看这本书,其实就是在看中国高铁的发展史,而这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在创造历史。在高铁发展阶段,有众多知名学者参与,� 但事实证明事情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如果自己不能成为推动历史车轮前前进的支持者,那最起码不要成为阻碍者。
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小看自己的作用,因为有可能你正在创造历史。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多样化的视野,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从近现代各大国崛起的历史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很多。诚然,我国此刻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前进道路上仍然有很多障碍和问题。我们深信,借鉴和吸收西方礼貌的精华和大国崛起的经验,对于我们将是受益匪浅的。我们也深信,21世纪将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必将和平发展和崛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取得伟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