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某一教育系统的要素或信息进入另一教育系统,与该系统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影响该教育系统的功能,这种现象称为协同教育。
感谢家校共育平台,针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讲了这么重要的一课。看到评论区有家长说应该针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讲堂,而不是家长。那么,我想说的是,良好的家庭氛围是父母共同创造的,家庭和谐,是孩子良好心理形成的基石,土壤。再回头看我们家长们,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忙碌,回到家里真能好好的处理自己的情绪吗?看手机?发牢骚?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或者是溺爱?很多都是如此吧,所以我觉得最应该学习的是我们家长。
正如老师所讲,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我觉得正我需要学习的!而这次的专题讲座正如及时雨般,为我送来了甘霖。讲座中老师理论结合实例的讲解,让我如沐春风。特别是老师举的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更是让我学到了很多。例如怎样让孩子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引导孩子怎样与同伴友好相处,不过度敏感,不乱发脾气,遇到挫折不气馁,正确面对困难和失败,保持健康阳光的心态,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力,这些是需要我们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完成的。我会竭尽所能,科学有效的对孩子进行引导,为孩子的健康心理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今天看了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为成长做规划》,这堂课是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度专家、研究员孙云晓老师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李文道老师讲的,两位老师的对孩子关于成长中的规划,以及讲解的案例和精彩分析让我感触深受!也深刻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就是孙云晓老师说的那种传统的机械化教育。把孩子当机器人,流水线的规划,我相信现在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家长,总想让孩子按照我们做家长的规划来做,所以就会出现听话的孩子表面上是言听计从,其实扼杀孩子内心真正的潜能与爱好,不听话的孩子会出现更严重的逆反心理,结局也一定是糟糕的!
听到这里的时候,我的思绪一下就回到我女儿刚读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她回到家里对我说:“妈妈我要学画画”,当时因为刚刚生了二宝,根本没有时间去送她,所以我就拒绝了她,后来读三年级下册的时候,她非常坚定的对我说:“妈妈我就是要学画画,如果你不给我报名,我就用我的压岁钱自己去报名。”我当时很惊讶,也看出孩子是真的想学,喜欢学,所以我当时就给她报名了,后来她的画画老师对我说,孩子真喜欢画画,她刚来就比在这里有的。学了几个月的画的都好。就像李文道老师说的,家长的作用是起支持和帮助,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现在的家长喧宾夺主,父母做主导,孩子做配角,这是非常错误的,应该让孩子在探索中、非富多彩体验中找到自己的潜能优势,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引导支持孩子确定她自己的人生方向目标,孩子也会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标自己主动奋斗。
现在很多家庭教育都忙着抓孩子的学习,抓孩子的分数,参加一些辅导学习班一类的,把孩子的教育都寄托于学校教育,而实际上,孩子今后的学习发展决定于他(她)的习惯,当孩子养成了各种良好的习惯后,自然就等于收获了成功。虽然学校教育相当重要,但是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视,毕竟孩子在家的时间也比较多的,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做父母的如何做好孩子的榜样?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这是我接下来要思考的也是为之努力去学习的,就像各位老师说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孩子没有潜能优势,没有兴趣爱好,只是缺失丰富多彩的体验。现在的社会瞬息万变,孩子对这个社会的变化,对新的事物的出现,往往比大人敏感,家长要多支持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开他的视野,给他更多的体验机会,才能真正找到孩子的潜能优势。”每个家长心愿是一样的,都想帮助自己的孩子,那么就让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相信美好未来一定是属于她们的!
昨天晚上听了赵老师关于做智慧父母讲座后,我感触颇深。作为一名家长,也反思自己,以前对孩子做的一切是对还是错。赵老师用亲切生动的语言,结合真实案例说理深入浅出,引发家长思考,触及所有家长的内心。
一句“风水就在脸上”,让我想起微微一笑并不费力,但它带来的好处却无法计算,微微一笑虽然只需几秒,但给孩子的记忆和鼓励却不会逝去,对于孩子是一种鼓励。所以家长应给孩子快乐的一面,让孩子微笑着迎接每一天,做充满活力自信的孩子。
作为父母应该改变教育孩子的观念,应该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教育孩子时,多采用激励措施,多给孩子鼓掌,发现孩子的缺点时,耐心指出即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优点和缺点都是孩子的特点。
孩子是我们做家长的希望,真心希望每一棵小树苗都能够成长为参天大树。孩子是我们的影子,他们对世界的认识除了学校,就是家庭,家校共育,孩子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希望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陪伴下,成为独立、自信、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善于与人相处的栋梁!
看了家校共育平台里面的专家讲座,感触颇多,相信大多数的家长都跟我一样,平时只注重孩子的学习,不要说家务劳动,就连孩子自己的个人卫生都基本是父母包办了,很多家长都有“学习至上,生活习惯培养无所谓”的观点,看了讲座才知道,把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割裂开来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一个生活上毛毛糙糙的人,学习上很难不马虎;一个生活懒散的人,学习上也不会勤奋。
现在孩子们的劳动习惯,的确让人汗颜,生活环境舒适,家长对家务活大包大揽,就连最基本的扫地、擦桌子、分碗、分筷子等基本的家务劳动都不主动去做,有时候还要在家长的“利诱”下才象征性的去做这些基本的劳动,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娇气、懒惰的不良习惯。家长总会习惯的认为现在孩子还小,树大自然直,觉得孩子大了就会自觉帮忙,到最后才发现孩子越大越不懂事,理解不了父母的辛苦。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敬和热爱,它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而家务劳动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的方式,在家务劳动中才能让孩子对劳动尊敬和热爱,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自己的感受,让他看到自己的价值。
俗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让孩子参加适当的家务劳动,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里的地位,而不纯粹是学习的机器,这也是锻炼孩子的一个方面。
那么,家长怎么培养孩子爱劳动呢?
1、要培养孩子劳动的兴趣。要根据孩子好动、好模仿的特点,培养劳动观念。他们常常喜欢爸爸妈妈做的一些小事,得到表扬后显得特别兴奋,家长应鼓励下去,使孩子感到自己做的对,高兴的坚持下去,由无意识的模仿动作变为有意识的自觉行为。
2、要经常对孩子鼓励和表扬。对孩子的劳动成果,老师应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要学会吃饭、漱口等一些基本动作。
3、要教会孩子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孩子开始学习劳动时,家长必须言传身教,一步步给孩子示范,手把手的教,要注意安全、卫生。
看了讲座以后,从现在开始,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让孩子从劳动中认识到劳动的价值,让他们在劳动中体验生活,锻炼自己,培养他们自食其力、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学在其中、亲身感受到幸福生活背后的心酸和不易,要让孩子认识到劳动是父母、社会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种生活,是社会、父母对他们成长的一种磨砺,更是一种深深的爱。
今天我听了家校共育平台范苇专家的讲座,"双减"背景下如何做智慧父母,仔细回味,认真思考,感触颇深。作为一个孩子们的母亲,曾想过用心的爱孩子们,教育和培养孩子们,但从没有认真地想过培养孩子们的最终目的,曾幼稚的以为成功就是幸福。
范苇讲师从“什么是双减”政策指出现在家长遇到的“亲子关系、自主学习力、闲暇教育”的三个问题,范苇老师明确的解说指导家长们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家长是孩子们第一榜样,只有家长好,孩子们才能真正好。同每个家长一样,想把自己的孩子们培养成优秀的孩子,就要陪孩子一起成长。
作为家长未来的日子里我要做的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要先学会沟通,沟通是听比说的重要,学会倾听。其次学会放手但不撒手,让孩子们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好孩子完成事情的方法,同时提供安全保障。构建良好的家庭系统需要家长对孩子建立情感、兴趣、尊重的链接。
在今后的教育中我要做到淡化对成绩的关注,更关注孩子们自身的优点,给孩子们信心。保证孩子们活动的时间和活动量,让孩子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引导孩子们爱书爱阅读,读好书。相信在家长与学校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更好的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会爱才是真爱,真爱需要学习,而爱的学习不在于“学”而在于“习”,爱的能力不是学出来的,而是“修行”出来的,只有那些有了正确的系统知识,又不断的在生活中实践系统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自己,总结错误经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周而复始,慢慢的提高自己爱的能力,这才是正道。
看完公开课的讲座,我受益匪浅。我们作为家长,不是为孩子提供温饱就可以,更应该主动参与到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承担起这份责任,与孩子携手同行。在学校,老师能够带领孩子们学习,在家里,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做孩子最好的人生老师。
家庭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常常说家校共育,有时候却会忽略家庭教育,只注重学校教育。但是,在孩子的人生中,家庭教育同样很重要。家庭教育更偏向生活,就像讲座里说的,家庭教育更应该生活化,场景化,尊重家庭本身的规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能在家庭教育中能感受到幸福。而不是让孩子承担更大的压力,让他们做没完没了的作业,上没完没了的补习班,这样很多时候会让孩子喘不过气。就像公开课里的二位专家所说的,“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要让孩子幸福,让孩子快乐,而不是被压力压垮。相信各位家长也不希望孩子难过,不希望孩子愁眉苦脸。毕竟作为家长,我们更希望孩子有灿烂的笑脸。
那么我们作为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例如讲座里有提到的,家长有时会不在意孩子的情绪,也不接纳孩子的情绪。就像有些男孩子在哭,作为家长的就要说:“你一个男孩子,哭什么呀!”这样子,总是会让孩子封闭内心的情绪,无法敞开胸怀的与我们交谈。我们作为家长,更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共情。孩子伤心难过,我们要想想,为什么孩子会难过?如果自己处在孩子的角度,我们会怎么想?主动接纳孩子消极的情绪,让他们的情绪得以释放,才能让他们打开心扉,让他们愿意与我们去沟通,才能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空闲的时间,让孩子好好的放松放松。我们可以带孩子出去看看世界,在家中和孩子做做游戏,不要让孩子变成“书呆子”。我们要去关注的,不止是孩子的成绩,还有孩子的情绪,孩子的幸福。
作为家长的一员,我当然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能够有出息。相信大家也是一样。所以,家长是需要在家庭教育中承担主要的责任的,而这也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成为更好的人。
一个人的成长,父母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现在竞争日趋激烈,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是很不容易的。做为家长,我们应从小对孩子进行有目的地系统性家庭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心态、坚强的毅力、应对困难的能力,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我的做法是:
一、培养孩子的爱心。
个人只有学会了爱,才会爱自己、爱父母、爱别人。也只有有了爱,他才会处处注意别人的感受。而我们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个个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太阳”,家长的过度呵护使孩子 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我将街上一只没人要的小狗抱回家。我对孩子说:“人要学会同情,看到那些贫穷的、饥饿的、挨冻的、受欺侮的,要有同情之心。如果我们有能力,就要给予帮助。这只没人要的狗很可怜,你要好好爱护它。”儿子给小狗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小黄”。
儿子每次从幼儿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问:“小黄吃了没有?”他常常把自己舍不得吃的火腿让小狗吃,给他订的奶也让小狗喝,还经常自己收拾狗窝。下午放学后,引着小狗出去玩,在他的喂养下,小狗一天比一天健壮。儿子在养狗过程中,变得细心了、勤恳了,学会体恤别人了。过去从不干家务,现在回家吃完饭后主动抹桌子、扫地、倒垃圾,能够体贴爸爸妈妈的辛苦,给他买好吃的东西,他也非要爸妈尝了以后才肯吃。
在学校,同学的笔、橡皮丢了或有了什么困难,他都会主动帮助别人,老师夸他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同学们都乐于和他在一起玩。看着这一切,我们喜上眉梢,看来对孩子一番爱的教育还颇有效果。一次在街上,他还主动把自己的零花钱掏给了一位正在向行人乞讨的残疾乞丐。我深深体会到多给孩子一些“爱”的教育,使他们具有爱心,这样他们才会爱周围的一切,一个有了爱心的人对自己的父母一定也会有孝心。多给孩子一些“爱”的教育,少给孩子一些溺爱。
二、要敢于对孩子说“不”。
当今孩子,我们家长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心肝宝贝,事事依从,使孩子养成了“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坏习惯,这样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一遭碰壁,便会不堪忍受,后果不堪设想。但我们对孩子说“不”的时候,要有艺术。我们很多家长,经常对孩子使用的口头禅就是“不”、“不要乱扔东西”、“不许骂人”、“不许、”,其实这样直截了当地说“不”,对孩子是一种消极的限制,效果并不好,不仅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还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有时候你越是说“不”,他就越唱反调。
因此,我们对孩子说“不”,应有艺术,注意方式方法。如我们限制孩子的某些行为,提醒孩子不要做什么的时候,可采取比较委婉温和的说法。如把“不要撕坏了书”改成“你小心一点翻书”,把“不准大声喊叫”改成“小声点说话才有礼貌”,这样委婉地说,可说“你再看10分钟,然后睡觉。”提前告诉他关电视的过程,他心里有个接受的过程,即使不情愿,也不会反应太强烈。总的来说,我们对孩子说“不”,要注意艺术,但最好别让你的话里经常充满“不”字,要适度。
三,要培养孩子动手能力。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家长疼爱得不得了,啥事都想替孩子包办,这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能害了孩子。我们应从小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如孩子1岁多,刚会吃饭时,别怕他弄脏了,弄洒了,让他自己拿小勺子自己吃,他可能弄的满嘴满脸,甚至弄倒了,没关系,时间长了,他自然就会吃饭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让他自己洗脸,自己穿鞋、穿衣服,整理自己的玩具,这样他就会自觉养成动手能力,以后也能适应了社会。
四、培养孩子的团结精神。
现在孩子虽生活很好,但没人和他玩,长时间一个人在家里看电视或跟着大人转,只能使孩子不合群、孤独,影响孩子今后的交际,我们应有意识多引导孩子和同龄孩子在一起玩,可以给他们创造条件,如让他把小朋友引到家里玩,不要怕弄脏了、弄乱了家里的东西,这样的活动会使孩子学会团结,学会和别人交际,学会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