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圆明园》描绘的是我们不忍回首的一段耻辱历史:第一次战争时期,英法火烧圆明园,世界上最壮丽辉煌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顷刻之间化为灰烬。那么你知道《圆明园》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圆明园电影的观后感300字优秀9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相信所有人看过《圆明园》之后都会有一种无法诉说的震惊感,悲痛感。同样,震撼、哀痛也充斥着我的大脑和心脏,萦绕心头久久不散。
以前,我听说了很多有关圆明园的故事,有多少建筑师赞叹它的奢华、雄伟,有多少画家欣赏它鬼斧神工的园林艺术所造就的意境,又有多少诗词文人不惜笔墨抒写它所表达的神韵一切都那么让我神往,我使劲儿的在头脑中构想,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难道真的是人间天堂?
耳听不如一见,确实,在我对圆明园有过见识之后,圆明园带给我视觉上的冲击,让我震惊!当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的时候,在影片中一个英国军官这样评价过他眼前的所见:法国所有的城堡和宫殿,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圆明园。园中到处都是宫殿,其中充满着古玩、书籍、绫罗绸缎和各种珍宝,这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场景,是一种幻境;就是狂想也想象不出我们眼前确实存在的现实,务必有一位诗人、画家、鉴赏家、历史学家和中国学者集于一身的人,才能解释和形容。
就是这样一座幻境般的旷世园林,英法联军为了要留下他们胜利的证据,用了三天三夜的时光将圆明园这个占地5000多亩的园林付之一炬。在洗劫中,士兵们发现了一个有许多马嘎尔尼爵士赠给中国皇帝的礼品的秘密仓库,令他们惊讶的是,中国人拥有大英帝国的大炮和枪,却从未设法改善自我落后的武器装备!
这不得不让我们思索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拥有先进设备却还是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闭关锁国。确实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政策带给了我们沉痛的教训;确实闭关锁国让我们落在了世界的后面;确实是闭关锁国让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圆明园,一个包容世界之宝的皇家园林遭受了如此重大的洗劫,怎样能不让我们中华儿女捶胸顿足,暗然神伤?
圆明园,这座仙境般的皇家园林,今天,它已经不复存在了。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绸缎,铺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衣兽……”这就是圆明园。
观看了《圆明园》这部影片,我有很多感触:
一、我感觉到了建造圆明园的奢侈,它是三位皇帝搜刮大量老百姓的钱来建造和扩大的。但这仅仅是皇家的一个后花园。
二、我觉得我们清朝皇帝的固步自封、不思开拓,所以我看到了在英法联军进攻时,清兵还在用三国时期的骑兵、长剑,这样当然敌不过英法联军所用的大炮、火枪了。
最让我们感到耻辱的是,有一道防线有三万清兵迎敌,英法联军只用了五千人,最后,他们胜利了,而且只牺牲了五人,而我们牺牲五千人!
三、我认为英法联军很可耻,任意破坏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最后,还将圆明园用火烧了。大火连续烧了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四、在英法联军来进攻前,如果康熙、乾隆、雍正他们把建造圆明园中一半的钱用在建造能防守和能和对手与之抗衡的武器,模仿外国所赠送给我们的大炮、枪,不再使用长剑,北京就不会被占领,而圆明园也不会被破坏、被火烧成了一片灰烬!
圆明园,这座巨大的博物馆,汇聚了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它是由三代皇帝:康熙、乾隆、雍正三代人的建造和完善而建成的,但却被英法联军给完全破坏了!150年才建成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被火烧成了一片灰烬……
我们要牢记圆明园的'耻辱,要善于开拓探究,要努力学习,不要使圆明园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在这个地球的某一处,存在着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做圆明园。”
——雨果
我去过圆明园。虽然已是五月,但极目所及,却尽是荒凉。野草丛生,新鲜的、极具生命力的、从废墟缝隙里迎风摆荡。可是在康熙至咸丰年间,她却是中国园林建筑史上,最繁华荣耀的一笔。而后,那繁华与荣耀却化作烟云,消失在北京西郊的土地上。
影片制作技巧与构思角度
看完《圆明园》,想起自己站在园子里,试图努力想象当年盛景却因面对满眼荒芜而无法将她在心中复原时的无力感。面对那些湖水、断桥、残垣、荒草,还有吆喝叫卖所谓的“纪念品”、“工艺品”的商贩,我是真的想象不出它往日的荣耀与辉煌。正如面对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妇人,在她饱经沧桑的皱纹里,无从想象她年轻时“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风采一样。而现在,这部纪录片电影,借助先进的制作技术,却使我对圆明园的修建、扩建、概貌、价值等有了十分形象的认识。
《圆明园》大规模地使用了电脑仿真动画技术,将一个瑰丽辉煌的圆明园重新带到观众面前。另外,影片采用了大量实景拍摄和电脑动画合成的镜头,真实地再现了大清帝王家族隐秘的生活,使人有一种零距离接触人物的感觉。《圆明园》全片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数字中间片技术,创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影像世界。它既不同于故事片,也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是一部独树一帜的史诗电影。
将制作技巧层面的特点搁置不谈,导演构思影片的心智和技巧却也都是值得称颂的。以西方传教士的眼见与思绪为线索,使得整个影片保持了一种冷静而客观的世界观和视角。一直以来,说起圆明园,我们都会以一种受害者的姿态表达对列强的愤慨,但是直白的情感表达没有客观的说明更具说服力和震撼力。
导演对于我们中华民族遭遇的耻辱和列强烧毁圆明园的举止,没有旗帜鲜明地表述的立场和愤慨;而是用超过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述它的美丽,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讲述它的毁灭。这样含蓄而深刻的痛苦,反而更让人百味俱生。毕竟,不告诉我们这个农耕文明顶峰是怎样的辉煌,又怎能让人有这种切肤之痛。
雍正唯一的精神家园
众所周知,雍正的继位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这位前半生争夺皇权、后半生强化皇权的皇帝,在影片中却显得十分向往文人自由、淡泊的生活。
雍正执政后,就开始队圆明园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影片中揣测,这是他对康雍乾三位帝王在牡丹园唯一一次会面的怀念。在雍正园居期间,它也成为清帝国的政治中心。雍正三年(1725),雍正开始在圆明园居住。从此,每年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园内度过,直至去世。园内到处都留下了雍正的足迹,西峰秀色、澹泊宁静、万方安和、蓬岛瑶台等景点是他最喜欢居住之处。
雍正时期的圆明园山水地形逐渐形成,追求和谐与恬淡的建筑风格;而雍正本人,也经常在圆明园中,将自己打扮成文人的摸样,下棋、打骨牌、读书、休息,表现了雍正作为一个权力中心、掌管天下、平定内忧外患、又无比勤奋的帝王,那渴望自由与闲适,疲于斗争的一面。
另外,雍正对于住在圆明园中的皇子们的教育也十分重视。皇子们天没亮就要在最具名望的老师的教育下,学习满文、蒙文、汉文,以及诸多帝王教育课程。可惜的是,由于雍正本人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皇子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对科学技术的全面真实的认识,直接导致了乾隆以及随后的皇帝们,在科技问题上观念极度落后。这也使得“天朝上国”在近代被动而落后。
圆明园究竟是怎样毁灭的
闭关锁国的清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对科技的轻视,使得完成了工业革命之后的英法联军,不费吹灰之力地撬开了圆明园的大门。这座皇家园林,无论从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等各方面都堪称“世界奇迹”。
英法都是文化、艺术氛围及其浓厚的国家。大戏剧家莎士比亚令英国人引以为傲,英国人常常被称作绅士;法国是浪漫之都,是许多音乐家、美术家心中的天堂。他们怎么可以“满心欢喜”地将人类世界的遗产付之一炬?
或许正如片中旁白所言,对物品的损坏欲是人类的天性。一旦有这样的机会,就会爆发出内心的野心。平时作战纪律最严明的军队在这样的时刻也会变得毫无次序性。“既然不能拥有它,那就摧毁它,作为胜利的证据”。由于欧洲没有一座宫殿能与圆明园媲美,也许正是出于这种可怕的心理,那个让中华民族铭记千古的额尔金爵士才下令将圆明园付之一炬。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早已“遍体鳞伤”的圆明园又遭一劫,被毁更甚。
然而,其实圆明园当年被英法联军烧后还是保持了大部分原貌的,因为石头砌的房子,火再怎么烧也烧不毁的。只是这100年内持续的破坏,才使得如今的圆明园面目全非。
有资料显示,1917年以后,就一些农民,就进入了圆明园,山形水系就开始遭到了破坏。建国以后进入圆明园的农民就越来越多,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据1980年圆明园管理处的统计,圆明园里边有7个生产队,农业人口2000多人,劳动力700多个,里边的住户有270多家,形成了近20个大小的居住点。这农民进了圆明园以后,他们为了要种水稻,要挖山填湖,因为水深了水稻是不能种出来的,所以是挖山填湖,为了建房屋要挖山取土,为了养猪羊,它们养在圈里,要把它的肥料弄出来,要起这个粪,起了以后又要用土来垫,他要挖山垫圈。所以几十年当中,他们是每天挖山不止,圆明园的山形水系主要是近几十年破坏的,所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破坏,圆明园终于成为了一片废墟。有的专家就把圆明园的这个遭劫的这个经过,分别地称为“火劫”,“木劫”,“石劫”和“土劫”。
因此,若要保持如圆明园此类的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得到政策上的支持。老北京城在五六十年代也遭到拆毁,建筑学家梁思成为之痛心不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需要民众,更需要政策与法律上的坚定支持。然而现在更多的城市为谋求所谓的发展,竭泽而渔,毁坏优秀历史遗产。这是对文明不可饶恕的亵渎。
科技发展与士兵生命
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来复枪、连发枪;而中国军队用的仍然是腰刀和冷兵器。毫无疑问,欧洲人长驱直入,顺利得出乎了他们自己的意料。欧洲人说,“进攻很顺利,只有我们杀中国人,而中国人却伤不了我们。最后,我们一共只牺牲了5位站士。”我们中国人这种自杀式的对敌方式令欧洲的主帅都目瞪口呆。如果我们的士兵拥有更好的武器,在战争时也不会落败到这等田地。
这令我想到了想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军队以“小米加步枪”战胜了日本。外国士兵打仗要命,而中国人打仗是不要命的。也许这是我们“捐躯赴国难”的爱国精神的重要体现,但这也是我们对生命与人权不够重视的一种表现。如果能够拥有先进的技术,在战争中,就不会有那么多无辜的士兵死去;甚至,就不会有这样受人欺凌的战争。
接近影片尾声的时候从旁白道出,欧洲人马格尔尼曾送给乾隆先进的炮弹和枪,但大清帝国却从来没有想过改良自己落后的武器。听到这样的话,观影的心情便跟先前不一样了。走过2000多年帝制,在乾隆时期又达到鼎盛。晚清时期的天朝,的确夜郎自大、腐朽落后,之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更是丧权辱国。历史以沉痛的教训证明,科学进步才是硬道理。
最后的沉思:什么是真正的强大
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批判的眼光来回望我们的近代史,不厌其烦的阐释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可是仔细想想,这样的逻辑是不是有点可笑,或者说可怕呢?落后就会有被人欺负的危险,但是不代表落后就应该被挨打。“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便是“强大就可以欺负弱小”。这其实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不管清朝后期如何腐败和没落,鸦片战争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可能抹去的耻辱和不公正待遇。那些人是我们的祖先,那些土是我们祖先的土,那些土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是我们祖先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我们不能逃避我们的这个民族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演化、发展过来的。如果抛弃意识形态,社会结构不谈,这个民族经历的荣耀和屈辱都是连贯的,都是我们自身的。
一个人20岁发达,30岁被人打,40岁翻身都是他的记忆,都是他的快乐和悲痛,而不因为40岁后他信佛了,硬生生把40岁前和40岁后瓜分开来。这是自欺欺人。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会让人懂得进取而有礼,奋发而谦逊。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的和平,历史才不会重演。
如果那一天我们强大到可以把白宫、白金汉宫、凡尔赛宫毁了,但是我们没有这么做,那么关于圆明园的记忆才有价值。
在以前的一节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上,老师让我们观看了电影《圆明园》。其实与其把它归到一部电影,我更愿意把它归到记录片一类,因为在观看一般电影的时候,我总是关注电影场面的宏大,情节的跌宕,画面的精美,而这部片子给我带来的心理上的冲击与震撼,对历史的剖析与清晰地呈现,却使我无暇关注其作为电影而应具有的视觉听觉上的要素,反而产生了对历史与当下的深思。 首先还是简要介绍一下圆明园吧。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郊的海淀区,于颐和园相连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三园构成,占地超过16万平方米,它始建于1709年,当时也是清王朝的第三任帝王,康熙在位的时间。众所周知,清王朝在入关打败大明王朝之前是一直游离在关外的游牧民族,对于凉爽的天气十分习惯,而对于北京炎热的夏天实在是难以忍受,同时由于不能时常离开都城去江南以及帝国的各地享受美景,因此清王朝的统治者一直对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由江南园林风格的避暑山庄渴望不已,由此,圆明园的建造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圆明园的美景想必也不用我多叙述了,在电影中,我们已经饱享了它的美丽,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江南园林风格,还是富有异国情调的建筑理念,圆明园怎么看也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建筑奇迹,难怪法国的大作家雨果把圆明园和雅典的巴黛农神庙分别比作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的代表,称前者为梦幻艺术,后者为理念艺术,并盛赞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 可就是这样一座完美的园林建筑,最后还是逃脱不了被一把火烧毁的命运,不得不令人为之扼腕!究竟是什么使清王朝由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帝国堕落到了人见人欺,任人宰割的地步?究竟是什么使清王朝看似无坚不摧的军事与财政基础在短短几十年间烟消云散?究竟是什么使中华民族随后陷落如水深火热的险境之中?! 首当其冲的是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其实清王朝一开始并不是如此的封闭。从电影中我看到了康熙皇帝对西学的不倦地学习,不断地用新思想补充自己,圆明园中出现的西方建筑风格的建筑以及他委派一个外国的官员来负责圆明园的事等等等等无一不体现了他的海纳百川的胸襟和作为一个帝王所应该有的气度。因此当时的清王朝在这样一位皇帝的带领下,一路平定准格尔和吴三桂的叛乱,带领着刚刚安定下来的清王朝走向发达的正轨。不过独裁统治和世袭的祖制注定了清王朝不可能一直由英明的皇帝通知下去,果不其然,在康熙皇帝去世之后,雍正皇帝登上了这个国家最高的权利舞台。他虽然是一个很努力的皇帝,电影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他在圆明园内批改奏折直至次日,也能够看到他为了国家公务废寝忘食,可是他却并不相信西学。他摒弃了他父亲的良好习惯,对于西方的先进科技不屑一顾,以读古书以及下围棋为乐,虽然在当时这是典型的中国文人的形象,可是他不知,就在他羡慕文人潇洒的生活方式之时,西方的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着,西方的资本积累正在迅速地进行着,而清王朝,也逐渐地被人追上,甚至有被人甩远的趋势……而根据电影的描述,雍正皇帝也是死在了迷信——丹药上。在雍正皇帝过世之后,所谓“康乾盛世”的最后一位皇帝乾隆皇帝也即位了,他相比与他的父亲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于西方的科技更加地蔑视,以泱泱大国,“天朝”自居,而小觑天下的其他列强,而且也就是在他当朝的阶段,清王朝关闭了许多对外国的通商口岸,理由则是认为天朝无所不有,不需要同“蛮夷之国”进行通商!这是何等地自大!的确根据电影的描述,当时的清王朝拥有世界其他各国所无法比拟的国力,但是如果就这样闭关锁国,不思进取的话,这点差距实在是太容易被他国追上了,而他所种下的恶果也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报应”在了他的子孙辈的统治者以及无辜的百姓身上。
其次一点就是清王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了。人们对于美的渴望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点无可厚非,不过当无限的渴望配上无穷的权利与财力,那所造成的后果也是相当令人可怕的!在清朝统治中国的时间内,圆明园始终在不断地被扩建被拓宽。圆明园似乎化身成了一个财富的黑洞,不断地吸取着清王朝的财力,处在盛世时统治者可能还不会觉得有什么,但是一旦一有风吹草动,清王朝的财力便立马处于崩溃的边缘。当各个国家的大炮打进中国来的时候,当敌国的军队已经占领沈阳的时候,我们的统治者咸丰帝居然还在扩建圆明园!实在无法说这是他们的淡定还是愚蠢了!不得不提的是,这种随意的性格自乾隆就有了,电影中说他曾经将这座圆明园赠送给他的一个妃子,只为博得美人的欢心……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实在是吃惊得无话可说,一座凝结这祖孙几代人的心血,清王朝几十年的大量财富的皇家豪华园林就这样在轻描淡写之间被送给了情人,实在是堪比烽火戏诸侯!不得不佩服乾隆的浪漫,不过这点浪漫似乎不可能感动到外国的侵略者,他们只相信大炮的威力,战船的犀利,当曾经无坚不摧的清朝铁骑被外国军队轻易打败,当无数的城池被敌国占领时,不知清王朝的统治者们内心是否有过一丝的后悔:如果不投入如此多的钱财在扩建圆明园上,如果将这些巨大的财富用在改装武器,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上,我泱泱大国,百万之众又怎么会被几个弹丸小国,数千军队打得如此狼狈不堪!其实不光是清王朝统治者震惊外国军队的强大,外国的指挥官也同样十分不解:如此雄踞东方的大国,怎么会如此不堪一击,拥有如此坚强意志的士兵的军队,他们的武器怎么会如此地古老,他们的衣甲怎么会如此的破旧。我们现在可能可以理解了,清王朝并不是不想抵抗,而是他们那时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去弥补在技术上的巨大差距,而最终的结果就是那血淋淋的火烧圆明园!
最后就不得不提到清王朝内部政治的黑暗了。其实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几个帝国能够独霸中国超过200多年的,这很大的程度上也与政治制度的溃败周期有着一定的关系。通常一个帝国建立伊始,它的制度总是最能满足当时的人民的需求,最能使当时的国家得到安定和团结,但是随着时光的变迁,岁月的漂移,原有的政治体制势必不可能适应现有的国家的情况,清王朝也不例外,铁马金戈的骑兵征服全中国他们做得很好,但是他们在征服之后却并没有对他们的政治制度进行过改革或者说他们不愿意改革。原因就是那些既得利益者,也就是那些八旗贵族,不愿意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失,而最高统治者皇帝也显然没有足够的勇气与贵族亲王们进行斗争,久而久之,内部的帮派也逐渐形成,一旦当朝的皇帝是一个无能之辈,那么他的统治权就岌岌可危,虎视一旁的其他权贵就会抢夺政权,而最终的结果无非是政局动荡,王朝的地位十分危险,若此时再有外国进攻,那帝国则必然将走上毁灭的道路。清王朝显然就是走了这条路,慈禧太后发动的辛酉政变宣告了“垂帘听政”的开始,也宣布着清王朝走向覆灭的倒计时。
其实,圆明园的悲剧是和清王朝的覆灭是密不可分的,而清王朝的灭亡其原因也不只是闭关锁国,骄奢淫逸和政治黑暗这几方面的因素。《圆明园》这部片子不仅仅反映了相对客观的史实,也同时带给了我们许多的思考。前一段时间有人曾经提出过要重新修建圆明园,我觉得大可不必,中国这个雄狮,是时常需要像圆明园这样的伤疤的痛来提醒,才不会再次浑然睡去。
也希望我们的祖国能够始终记住过去的创伤,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姿态,内修政事,外处国事,使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再次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我在观看《圆明园的毁灭》完整版电影的时候,心里充满愤怒、悲愤和无比的惋惜,这么一个园林艺术瑰宝和精华就这样化作一片灰烬,当英法联火烧圆明园时,我相信,全国人民的一颗报仇雪耻、仇恨、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心已沸腾起来,如同滚滚的江水一样,将大涛大浪刹那时翻起,涌向所有伤害了我们中国人民同胞的外国人,将他们一举歼灭。为了这次战争,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有多少的热血男儿抛头颅、撒热血,不幸还是被外国人的洋枪大炮打败了。
可恶的外国人,他们就像一条条走狗,像一堆堆无所作用的垃圾,像一条条卑鄙无耻的恶狼,只会抢夺我们中国人的领土以及各种金银财宝,他们如同一只只讨厌的寄生虫,粘附在我们中国这只肥壮的雄鸡上,如同吸收我们身上的营养一样,把我们祖国历代的名人书画以及各种珍贵的奇珍异宝,全部掠走,就像在掠夺一个小小的蚂蚁王国,他们简直是把我们当做一只小小的蚂蚁一样对待。在他们眼里,我们一个泱泱大国就如同一只蚂蚁般的渺小,他们是多么的胆大妄为啊!
火烧圆明园,简直是中国人的耻辱。百年来,受尽的耻辱,没入骨髓的刀光和血,都深深地烙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上。
圆明园原本是一个金碧辉煌的皇家园林,里面收藏着各种珍贵的历史文物,有着美丽的奇珍异宝,这是个多么美丽,多么壮丽的景象啊!但这一切是百年之后将永远地消失了,那片美丽的土地将成为一片废墟,一片无用的废墟。虽然它是废墟,但我仿佛能听见它的呼吸与心跳,它好像在说:“在百年之前,我是多么华丽啊!唉!都怪那些可恶的外国人,将我毁于一旦了。”
圆明园的毁灭简直是没有天理的事啊!外国人真是可恨,竟然仗着自己的洋枪大炮,就随意掠夺我们的财产。我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做个有用的人才。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1860年10月18日——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日子,因为在历史的篇章上,这是帝国主义火烧圆明园的日子。圆明园的毁灭,即见证了帝国主义的伤天害理,令人发指的罪证,也证明了那时清朝的腐败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看了学校的《火烧圆明园》的'记录片后,我感受颇受。
闭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的犯着罪恶。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
对于圆明园,我是心存骄傲的。不管它曾经是否被帝国摧毁,也不管它现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想,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令中国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类所叹息的,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我想,现在的英国和法国应该抱有抱歉之心了吧!毕竟他们的做法实在太过分,太可恶了!可是,网上的一条消息,彻底把我震撼了:对于圆明园一事,帝国中有的没有记载,有的甚至是庆祝胜利之类言语。他们这般的自我吹嘘,我真的被震撼了。他们难道不该觉得在圆明园一事上,他们的做法可耻之极吗?没有记载,这不是小人的做法吗!敢做不敢当,这不是和当年日本对于二战时的残暴行为不以承认的可耻做法一样吗!
是呀!那毕竟已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篇历史在以后重演。我们要把这篇羞辱的历史铭记于心。成为我们加油的指引标。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为了以后中国美好的将来奋斗。从现在努力,为了新中国,为了历史不再记录像火烧圆明园这样的屈辱史!我们应该有奋斗的决心。来!为了中国的以后,我们一定会“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们努力奋进吧!
“中国,请自己站起来!”——这是我看完电影《圆明园》之后最大的感受。伴随着影片苍凉而悲壮的配乐,我与讲述者郎世宁一起重温了大清王朝的历史,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圆明园的瑰丽与梦幻。然而,这部影片的拍摄目的绝不仅仅是向观众介绍圆明园这个世间奇迹的短暂一生,其真正的用意想必是要通过圆明园的命运来折射清王朝的命运,并引导人们去思考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在我看来,影片中谈到的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和认真思考的:
首先是科学技术的落后。片中提到,康熙皇帝才识渊博,非常喜爱天文和数学物理等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可是,泱泱中华,在夜间用天文望远镜仰望星空的却只有年迈的老皇帝一个人。大多数的朝廷官员都认为“科学”是腐朽的、无用的、是故弄玄虚。官员尚且如此,更不用说目不识丁的平民百姓。那么是不是说,多数平民的无知和保守就是导致科学技术落后的根本原因呢?我认为不是。刚才提到,康熙皇帝很喜爱科学,那么在当时那样一个高度集权的家族化国家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如果康熙真的想发展科学技术,或者说真的想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推荐给更多的人,他是完全有能力做到的。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可见,在当时,就连这个国家最有智慧、思想最为开明、也是最喜爱科学的人也仅仅是将科学作为一种消遣而已。
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导致科学技术落后的真正原因是思想观念的落后。
如果说上面的推论还不够准确的话,不妨再将历史往后推几十年到乾隆时期。乾隆,这个从小天资聪颖,深受康熙宠爱的一国之君,非但不像他的爷爷一样沉迷于科学,反而是排斥科学,认为科学是“玩物丧志”,这从他将“西洋水法”喷泉的机械抽水装置换作人工提水一例可见。于是,我不禁悲叹,时代的进步并未带来思想的进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以乾隆为代表的帝国中坚力量对待新事物的态度较之康熙年间完全相反,思想观念更为落后。
若进一步深究,这种观念的落后并不是无来由的,闭关锁国是一个直接原因。而又是什么导致了闭关锁国呢?——是自负!乾隆的自负、上下朝臣的自负、平民百姓的自负、一个国家的自负!
灿烂悠久的华夏文明在此之前就已经为世界创造了无数的财富,尤其是盛唐时期,中国成为了世界的中心。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令长期占据中原的汉人以为自己就是这个国家永久的王,骄傲感的滋生蔓延为后来清军入主中原留下了隐患。果然,后来满人的铁骑踏平了中原大地,华夏民族的统治权再一次易主。想象一下,当满人顺利地攻克汉人执掌中原时,内心会是怎样一种心情?他们打败的可是号称“世界之王”的汉族军队啊!在这样的背景下,便不难理解清王朝的自负到底起源于何时,也就不难体会其自负的程度到底有多深了吧?
所谓的“天朝上国”,当自己拥有着世界上最多财富的时候,却不知道怎样很好地利用它,而是将其用于享乐,用于修筑那奢华的、人间仙境般的圆明园;当自己还如一头老牛,到处夸耀自己耕地的本领时,西方国家却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正如一辆疾驰的列车在飞速行驶。古老的农业帝国呵,永远不会主动地去看看世界吗?当英国的使者造访时,你再一次以固有的傲慢与自负对其进行羞辱;当西方世界的洋枪洋炮送到你眼前时,你却将其当作玩物收藏……终于有一天,当坚船利炮敲开了你紧缩的城门,你已手无缚鸡之力,退无可退。
正如马格尔尼勋爵所言,“中国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表面浮华的背后却隐藏着倾覆的危机。
然而这个危机,不仅乾隆没发现,全中国人也都没发现。也许雍正发现了,他勤勤恳恳,力除弊政,将帝国推向了顶峰,也推延了其破败的命运。然而,中国历史上像雍正这样勤政的皇帝又有几人?13年日以继夜地付出让他积劳成疾,一代帝王最终为国家的命运殚精竭虑而死,这不得不说是一曲历史的悲歌。自雍正以后,哪怕有所谓的乾隆盛世,清朝实际上已经开始走向衰败,难逃覆灭的命运。
以上便是我简要总结的中国在近代前越来越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圆明园的毁灭和国宝的流失固然让我们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义愤填膺,但仇恨并不能解决问题,当170年后的今天再次回顾晚清那段风雨飘摇的历程,我更深刻地领会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内涵和本意。俗话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天,当中国再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当中华民族再一次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想对自己说:要冷静,不要再重蹈祖先的覆辙——让骄傲自满的情绪滋生蔓延,做一名低调而自尊自爱的学习者,做一个不卑不亢的中国人,努力去学习西方,努力去奋斗,只为有朝一日能改变祖国落后的现状,只为有一天,每一个中国人——无论贫富贵贱、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身居何职,都能面带笑容的说:“我过得很幸福、很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国家兴旺的王道!什么天朝上国、世界强国,当一个国家的福利没有转变为社会的福利之前,当少数人的财富没有变成多数人的利益之前,一切都是虚的、一切都是经不起考验的,如果看到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自以为是,那必然会再次跌倒,甚至一蹶不振。中国的未来在我们手上,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手上,所有人都必须不懈努力,这样才能早日夺回我们曾经失去的光荣与梦想!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火烧圆明园4完之后,我感受深深!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闭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弹的犯着罪恶。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地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
我想,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令中国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类所叹息的,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我想,现在英国和法国应该抱有抱歉之心了吧!毕竟他们的做法实在太过分、太可恶了(国有位著名的历史家说: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是呀!那毕竟已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篇历史在以后重演!我们要把这篇羞辱的历史铭记于心。成为我们加油的指引标点。历史是不可改变的,它将永远记录在每一代人的心中。但是,它可以改变以后,改变将来我们的生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为了以后中国美好将来而奋斗。从现在努力,为了新中国,为了历史不在记录火烧圆明园这样的屈辱史!我们应该有奋斗的决心。来,为了中国的以后!我们努力奋进吧!
公元1644年,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满族落户紫禁城。这不仅仅意味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大清的开始,也昭示着一座旷世园林的诞生。
圆明园从雍正登基起,几经扩建达至其最鼎盛的规模。如此浩大的规模,不仅仅凝聚着雷氏家族的心血,也是帝国建筑艺术的最高峰,饱含了无数工匠的智慧与汗水。圆明园的设计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的审美情趣,不仅仅模仿了中国南方迷人的自然风景,也再现了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意境,是自然风韵和艺术加工的完美融合。它不仅仅体现了雍正在艺术上的深厚造诣,更处处铭刻着雍正的理想和意志。这个渴望权利的帝王将自己的理想,深深地烙在了圆明园上,使得圆明园变成了一个充满了政治象征的帝国缩影。
据史料记载,18世纪中期的大清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帝国拥有世界1/3的人口,粮食产量和工业产值也占到了世界的1/3。然而正是这样的盛世,将乾隆笼罩在一种空前的自豪感中,藐视科学、盲目自大、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所有这一切使得大清帝国在鼎盛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忧患和灾难,也注定了帝国不可逆转的衰落。
当乾隆还在圆明园中大兴土木时,英国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当乾隆陶醉于自己的丰功伟绩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礼貌却蒸蒸日上;当东方的大清帝国依旧按照2000年前的模式运转时,剧烈的变革在西方正发生着:美国独立、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英国开拓全球殖民地……变革接踵而至,然而圆明园中的乾隆却并不明白,世界已经变了。
从秦始皇到乾隆,中国走过了整整两千年的历史,保守和自大正在蚕食着这个庞大的帝国。然而仅仅距乾隆逝世40年后,英国就用武力强行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始堂而皇之的倾销鸦片。从此,西方列强开始了一次又一次对中国的入侵,大清帝国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
不得不说,西方列强的入侵给予了大清帝国一次深刻的觉醒,并且从长远而言,着实是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然而这样的觉醒与进步,却是以自我牺牲为代价的。当然,圆明园也未能幸免于难。当我们叹息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时,当我们目睹整整燃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时,当我们再次凝望身后无法形容的瓦砾与焦土时,我们却更加可悲地看到了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也许你的脑海中很难浮现出一大群各种肤色的军官和士兵,蜂拥而上,在这一座充满了珍宝的城市里为所欲为的场景:凡是能拿走的,一件也没留下,拿不走的,就毫不留情地毁掉,并且脸上还洋溢着一种欢乐的神情。我们还能清楚的听到,爵士说:毁灭似乎是唯一的方法。格兰特将军也说:在撤退之前,我们期望用一些方法来证明,联军已经征服了北京,我们务必留下胜利的证据,以杜绝将来的疑问。正是这样扭曲的行径,更加让我们为圆明园的消失而痛心。
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在信中这样写到:在地球上某个地方,以前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礼貌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礼貌的倩影。你能够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那里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一齐彻底毁灭了圆明园,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
昔日圆明园的辉煌难以再现,而今的圆明园也只剩遗址供后人缅怀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