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优秀9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整理的《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看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1

观看了《长安三万里》之后,真是让我深受震撼呀!

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701年-762年,与杜甫并称“大李杜”。为人爽朗大方、喜交友,爱饮酒作诗。

有气势奔放的诗人——高适。高适:704年-765年,与岑参并称“高岑”。气势奔放,奋发进取、蓬勃向上、雄健。

我最最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安禄山起兵造反,使唐朝发生了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那时老百姓们真是赶驴的赶驴、逃跑的逃跑,黄鹤楼、王孙公子的府苑宅……都被夷为平地。

那时的高适便英勇地开始偷偷反击,最后高适趁机把安禄的营帐团团围住,先放一把大火将他们的帐篷点着了,又将一大堆雪从高处往下扔,而且还连同一棵棵又大又粗的树干一起滚下去,把安禄山的军队打得毫无反手之力。最后唐朝大获全胜!

穿越千年的历史,让我好像看到了当时长安的繁华、黄鹤楼的高大、李白的洒脱,高适的英勇、王维的高冷……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电影已经结束了,但我的心中却充满了自豪、热血以及感动。……真想回到大唐看一看。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篇2

你或许以为唐诗只是一个符号、一道试题、一个虚无缥缈的历史,然而,对于那个时代,唐诗却是一段人生、一份情谊、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题记

唐诗是千年时光构建的家园,诗中有奇幻美景的瑰丽,有偶遇知音的欣喜,有功名不就的悲凉,有出世入世的无常……我们在唐诗的滋养中长大,从牙牙学语到志学之年,从中年沧桑到耄耋老人,无不能从唐诗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一份情感寄托,唐诗内涵之博大蕴含情感之丰富犹见一斑。因此,当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百度简介呈现眼前,唐朝巨星高适、李白、杜甫跃然眼前时,我便产生了深切的欲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安史之乱爆发数年之后,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弃云山城,退居泸水关,长安城岌岌可危,持节监军程公公到来,与高适的一番对话,拉开了剧情的大幕。两条线索贯穿其中,一条是三时辰等待军机,一条是数十年知己往事。电影长达167分钟,从高适的视角还原了李白的一生,画面时而唯美动人,时而兵刃相见,虽为动画,但高科技的创作,丝毫不影响人们的代入感。以下盘点印象最深的两点:

是诗亦是人生

李白在诗歌创作方面无疑是天赋之才,随口一句便人人传颂、千古流传,然而他的人生之路却坎坷流离。《唐六典》规定:邢家质子,工商殊类不预。也就是说,罪人之子和商人之子是严禁参加科举考试的。李白恰好是商人之子,祖上还因罪被流放西域,要想为官只能通过“干谒”(自荐),加之李白自身的性格,这便注定了李白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

影片在高适叙述的历历往事中,还原了李白投奔无门的穷困潦倒、入赘许家的矛盾彷徨、供奉长安的诗酒繁华、无奈入道的艰辛窘迫、流放夜郎大赦天下的狂喜等人生重要阶段。然而,人生起起伏伏,李白洒脱的言行、狂放的性格似乎从来不曾改变,无论是好友吴指南去世时“泣尽而继之以血”的悲戚,还是入仕长安时“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美酒佳人,亦或是流放夜郎大赦时行船上“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狂喜,李白的不羁与浪漫会让人忘却他的悲、他的愁、他的恨。

高适则现实的多,小时不爱诗文,每每读书,书上的字都如蝌蚪般飞舞,让高适头晕眼花,他也从来不喜欢李白那歌舞升平的生活,于繁华之中默默离开,回乡躬耕苦读,游于燕赵时以饱含悲痛之情写下《蓟门五首》,后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掌书记。影片最后令人称奇的是高适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战略,为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奠定基础,使得高适成为唐代诗人中功业最为卓著之人。影片最后,高适怡情山水,再次吟出李白的“仰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聊发“长安呐,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的感慨,诗再次与个人的世事沉浮、山河大地的命脉相连。

绝好的唐诗情境化教学

课堂上学唐诗,时代背景介绍得再详细,对于历史知识不够丰富的学生都只是一个环节、一个知识点,很难体会到诗人的心境,然而当电影将历史还原成一段人生故事,唐诗成了人生的一种感慨,诗的内涵和意境便成了水到渠成的自然。

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将进酒》的演绎。李白入朝又被赐金放还,云游祖国山河后,人生最快意之事莫过于和三五知己举杯畅饮。影片的奇幻场面、李白的浪漫主义此时达到高潮。随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句的吟出,李白带众人乘仙鹤凌空而起,飞跃千仞瀑布,直登神仙宫阙。水波滔天、光影熠熠,鹤翔云天、鲸跃半空,场面之阔大,诗词之铿锵,奇与幻,醉与醒,酒与月,梦与仙,遥遥两相应。有人到暮年掩藏不住的悲凉,有几十年天各一方的惆怅,有大厦将倾的危险与无奈。这是李白诗词的巅峰,亦是电影意境之美的巅峰。谁又能说,这不是一场诗词的情景化教学呢?

除此,影片云集唐代诗人大咖:贺知章、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岑参等诗人时时可遇,让观影之人,乃至少年儿童不由得背出他们的三两名句,即便穿越回唐朝,我们也一定是他们的超级粉丝。

万里追光之美,千年风华犹在。《长安三万里》无疑是美的演绎,画风之美、诗词之美、情谊之美、双线穿插的叙事之美,个人以为很赞、很值得推荐。但前提是孩子不能太小,对唐诗还得有一定的热爱度,否则,影院中进进出出、坐立难耐的亦是寻常。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3

身在天才的身侧是一种什么感受?我曾经不止一次的对着平庸无趣的生活感慨,我好想好想见证一次天才的光辉,我希望那灼灼如日的光辉也能照耀得到平淡如水的普通人。这次看《长安三万里》我发出了和高适一样的感慨:那是李白啊,是李白。

那是“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高适是半生不得志却最后一吐胸中块垒的英才,是著名的边塞世人,是一军总帅,是朝廷肱骨,但是站在李白旁边的时候,他还是那个不善言辞、忠厚可靠的朋友,是仰望他灼灼光辉的众人之一。

“天才的光辉照亮过我”,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这部电影里高适的一生,但是他没有迷失在这种光辉里。李白,毫无疑问是大唐的一轮明月,但是高适、哥舒翰、郭子仪这些人,才是大唐的土地,他们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可能只是出现在历史书的一角,得史书寥寥几笔,但他们承担起了乱世之中治国安邦的责任。在明月的光辉下,高适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一条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路。

李白对高适的影响贯穿了他整个人生,少年相逢,李白是洒脱不羁的少年,他爽朗明快,像一阵风,吹过了朴实少年高适的心房,两个完全不同的灵魂相遇了,他们没有想到今后的人生几经磨难,旧友仍旧在侧,彼时心高气傲,觉得一定能够铸就功业,李白无私的向朋友分享了相扑之术,告诉他略显木讷的朋友“以虚与实”,其实暗示了今后的命运,李白为“虚”,高适为“实”。李白是商人之子确才气纵横,高适是名门之后却平平无奇,他们的的命运只有那一次的交汇,便驶向了截然不同的轨迹。

他们第一次约定了一年,在高适在长安处处碰壁想要讨好玉珍公主而不得的时候,李白的诗作已经在长安开始传唱,这段还略显稚嫩的友情安慰了高适,我的天才朋友还在扬州等着我去赴约,可是带着失意来赴约的高适发现,李白忘记了这次约定。少年气盛的高适看见李白在放肆的挥霍着他的才华,仿佛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共同的追求,他愤怒了,才引发了他和崔十二的比试,从而第一次明白了,不是所有的才华都能得到施展,少年第一次尝到了社会的苦头,他放不下家族昔日的荣耀,他选择回乡苦读,厚积薄发。

第二次相见,李白去了高适的家乡,落魄的李白仍然在灵魂中散发出了光彩,他衣衫褴褛见到故友仍能够快乐的比试一场,大笑一场,做赘婿这样一个不光彩的身份,高适用沉默的离开表达了和孟浩然截然不同的意见。孟浩然答“是”是因为他是文官,官场上讲究出身门第、八面玲珑、中庸之道,高适答“否”,是因为他武将出身,讲究忠诚专注,晋身不走旁途,李白同意了孟浩然的建议,也让高适替他委屈、失望,你有如此才华,为何会甘于俯首至此,高适的心痛让他不辞而别,李白却没有明白挚友的心,或许他明白了,但是他似乎也没有了更好的选择。

后来,李白被天子宣召,正是最潇洒不羁、快意风流的时候,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好朋友,他真心诚意的写了一封信,然而那时候车马都慢,赴约而来的朋友见到了大醉的“酒中仙”,见到了名满长安的王维、王昌龄、贺知章、杜甫、张旭,在这些“李白的朋友”中,他是那么的平平无奇,既无钱财,也无官职,李白向众人介绍“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是醉酒的。李白没有想起替朋友引荐的承诺,高适有失落,也有触动,他离开后选择回到祖父建功立业的地方:军队,重振家门荣光。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高适“的选择,他一直是那么的踏实、稳健、忠诚和善良。这个选择也让他从社会贵族阶层的“歌舞升平”真正面对了人间疾苦。

人间的苦有很多种,有天命不予,有人祸使然,最让人意难平的就是“本可以、而没有”,明明可以救下自己的同僚确因为上官的骄奢淫逸而伤亡惨重,自己的牺牲和付出仿佛是一个笑话,江山即倒、广厦将倾,乱世中自己的力量微小如萤火,高适选择回乡,路上有一次遇见了他的月亮。

李白的脸出现的那一刻,我真的不禁感慨了一句:“又是你小子啊”。高适因李白而救郭子仪,为救郭子仪而与哥舒翰结下了缘分,在今后的岁月里,成为推动他命运的齿轮。

中年的李白,是天才潦倒而松软的肚腩,不再整齐的衣衫和下垂的眼袋,他请求他最忠实可靠的朋友监督他、鼓舞他去获取一个需要毅力的身份,李白真的很了解他的朋友。他直到能和孟浩然唱和,能和岑夫子、丹丘生喝酒,但是他只能请高适监督他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当李白吟诵出《将进酒》的那一刻,电影院的所有人都被他一同带到了仙山梦境之中,大唐的雍容与繁茂与李白的才华交相辉映,飘飘然不似人间。被震撼了的高适,有一次深深体会到了人才和天才之间难以逾越的沟壑,他下定决心,脚踏实地,用自己的才华扎扎实实的为国家和人民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所以他告别朋友,决定去哥舒翰的军营里 www.gaokaobaba.com ,实现自己十年的承诺,果不其然,李白已经忘记了当初的事情,但是他依然乐观的鼓励着这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朋友,他朝着高适背影大喊“二十年前我写银鞍照白马,飒踏如流星就是按照你写的”时候,我真的动容了,天才诗人也许健忘、也许朋友繁多,能分给高适的时间不知道能剩下多少,但是他们少年相识的情谊,李白也捧出了自己的真心,对于天才朋友的认可和肯定,也给中年高适带去了慰藉和鼓舞,他们的灵魂在这一个交相辉映、互相扶持,双向奔赴的友情令人动容。

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当哥舒翰拖着病体残躯皮甲上阵,最后嘶喊出“哥舒翰没有投降”的时候,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老骥伏枥、鞠躬尽瘁真是我百试百灵的泪点,如果说李白是照亮高适的明月,那么哥舒翰就是高适报国之路的司南,他沿着前辈的道路走下去,走的更稳、更好,他最后的绝杀之局一锤定音在“以虚驭实”,但他更做到了虚实结合、决胜千里,最后又能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就是这么一个坚毅、谦和不慕名利的人,在听说老朋友李白的消息后,急急调转马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在监军敲着佩剑的时刻我心里不由的默念“是李白那个味了”,听着“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的嘴角和高适一样,忍不住露出笑意。大唐明月历经磨难,终于又重绽光芒。

最后高适重返长安的路上,与侍童联诗,念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句很好,但我认为更好的是“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李白可能不知道,他记忆中怀念的长安可能是胡姬酒肆、孟浩然、曾岑和张旭,是吴道子的画,是玉真公主的敬亭山,但是高适的心里,长安是他的天才朋友李白,是大唐的明月,是那锦绣山河的最华美之处。高适是大唐气象的底气,他们的忠诚托住了盛世山河,李白是大唐气象的高峰,他的唯美浪漫和狂气点缀了洋洋大国的风流。

这两个灵魂的相遇,是大唐的幸事,也是后人的幸事,在故纸堆中,在那些锦绣文章中,他们的名字与大唐一起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最后,我想说,这部电影还是略有门槛,高中没有好好读书的,可能对其中很多的“梗”不能心领神会,如果能以此为契机,故友重聚,重新复习一下我们曾经抄写过、背诵过的那些句子,当为人生一大乐事。

亲爱的朋友们,我已经准备好了美酒,请来与我痛饮吧。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篇4

观看了《长安三万里》之后,真是让我深受震撼呀!

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701年~762年,与杜甫并称“大李杜”。为人爽朗大方、喜交友,爱饮酒作诗。

有气势奔放的诗人——高适。高适:704年~765年,与岑参并称“高岑”。气势奔放,奋发进取、蓬勃向上、雄健。

我最最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安禄山起兵造反,使唐朝发生了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那时老百姓们真是赶驴的赶驴、逃跑的逃跑,黄鹤楼、王孙公子的府苑宅……都被夷为平地。

那时的高适便英勇地开始偷偷反击,最后高适趁机把安禄的营帐团团围住,先放一把大火将他们的帐篷点着了,又将一大堆雪从高处往下扔,而且还连同一棵棵又大又粗的树干一起滚下去,把安禄山的军队打得毫无反手之力。最后唐朝大获全胜!

穿越千年的'历史,让我好像看到了当时长安的繁华、黄鹤楼的高大、李白的洒脱,高适的英勇、王维的高冷……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电影已经结束了,但我的心中却充满了自豪、热血以及感动。……真想回到大唐看一看。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篇5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的《别董大》。昨天,我和爸爸一起去看了《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是从高适的'角度看李白的一生。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由此可见李白青年时狂放不羁。李白到中年时写了许多好诗,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但他这时一直郁郁不得志。可是,即使他得不到重用,他还是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看,我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6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以唐代为背景的历史题材电影,讲述了长安城内外发生的一系列与战争、爱情、友情有关的故事。影片展现了唐代繁荣昌盛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摧残和人性的扭曲。

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感震撼。影片中的场景设计美轮美奂,将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城市的宫殿到乡村的田野,从华灯初上的夜景到朝霞满天的晨曦,每一幅画面都充满了诗意和画意。视觉效果令人叹为观止,更让我对唐代的风土人情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在人物塑造方面,影片的主人公以其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行动,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担当。同时,配角的刻画也十分生动,他们各自的命运和人生轨迹,为影片增色不少。剧情紧凑而丰富,既有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也有温馨动人的亲情与友情,让我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了多种情感的冲击。

在观后感的核心论点上,我认为《长安三万里》通过讲述唐代的历史故事,传递了关于人性、命运和家国情怀的深刻思考。影片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在困境中的坚韧与不屈。同时,影片也弘扬了大唐盛世下的文化繁荣和民族团结,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高度敬意。

例如,影片中的一幕战斗场景中,主人公为了保卫家园,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奋战。这个场景反映出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家园的深厚感情,也展现出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敢与坚韧。此外,影片中还有一段关于文化交流的情节,唐代的文化使者与西域国家的使者相互交流,共同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这一情节彰显了大国气度和文化自信,也启示了我们今天应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总的来说,《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电影,不仅在视觉上为观众带来了震撼的体验,更在思想上引发了人们对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思考。这部电影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唐代盛世的辉煌以及人们对于和平与幸福的追求,也让我对文化交流、家国情怀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部电影为观众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回顾和文化启示的机会,值得广大观众一看。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7

学生时期学了太多李白的诗,准确的说是背了太多,很多意思其实都没学透,只是觉得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仙真的很高产啊,看完《长安三万里》才是真正为他一生的震撼又唏嘘。

商贾之子,年轻气盛,纵马田间抓贼,满腹才学,却因为身份的限制,无法在仕途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怀才不遇他站在黄鹤楼上,看着崔颢留下的。《黄鹤楼》,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也言明自己的壮志,以后也会写出这样诗句。

他纵马前往扬州,饮酒作诗,纵情歌舞;他北上长安,寻求仕途,一展大才;他落寞饮酒,遁入道门,惆怅万千。

从年轻时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借酒消愁,再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劫后余生,他留下这些波澜壮阔的名句,也留下了充满浪漫和遗憾的一生。

他的才情随着唐朝最后的繁华里流传开来,他的命运也和历史的车轮紧紧缠绕,宿命感三个字真的在李白身上拉满了,但凡他少一点癫狂,亦或是晚一些出现,都无法如此的和唐朝的命运贴合。

很喜欢《长安三万里》的视角,用高适,这个具体的人去看整个盛世的变迁,一个伟大诗一生的跌宕。

高适的谨慎古板,李白的潇洒不羁,高适身背振兴家族的重任,而李白孑然一身为自己而活,高适心怀家国戎马沙场,而李白却少了一些对于时局的洞察,两个人就像对照组一样进行各自的人生,正如他们一生进行了三次摔跤,从青年到壮年再到中年,青春不再,壮志不再,背道而驰却又心心相惜。

世人总是争论高适到底有没有对李白见死不救,动画给了一个很理想化的答案,结尾的时候,高适骑马,与随从聊着当代的名诗,永远绕不过那个名字“李白”,他轻松地念出每一句李白的诗,是为这个曾经的挚友自豪,也为他能够得到大赦而高兴,他不在意李白知不知道自己为救他努力,自此他们也再未能像年轻时候那样摔跤喝酒,但“天涯若比邻”大概也就是这个境界了吧。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篇8

长安,一个盛唐时期的名城,它以其繁华和辉煌,留下了无数的传说和故事。其中,李白作为一位骚人诗仙,更是为这座城市增光添彩。而在《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人物形象的再现。然而,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后,我对李白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感到非常深刻。

电影中的李白,在我看来是一个执着追梦的人。他和高适约定每十年重逢一次,一方面是为了能够相互监督,一方面也是为了见证彼此的成长和进步。在这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中,李白始终怀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只巨大的大鹏鸟。然而,在现实中,改朝换代,他的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即使他在朝廷中有一些微不足道的职位,但这些对于他的梦想来说并没有任何帮助。

一幅像李白这样的才子画美好未来的图景在这场权力转移、思想不自由却又充满机会的争夺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他在这个幸福与悲哀同在的世界里把此生献给了文化,但这种贡献在当时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李白所被赋予的职位,只是为了将他安排在宫廷政治的特定角色中,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才华横溢之人的奖励。在这个时代,李白的诗歌被政治利益所束缚,根本没有得到它应有的欣赏和发扬。

在李白走过的那三万里长安,他所遇到的一切都是反差分明的。繁华与浮华并行,天子与百姓的巨大落差,他的才华却被边角化了。就像高适所说的那句话:“李白,文士之能,儒道之间,其地位尴尬,非比寻常。”即便如此,李白始终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和对梦想的'执着。他从未忘记自己想要成为一只自由飞翔的大鹏鸟,即使他已经身在政治漩涡之中。

在电影的结尾,李白的梦想得以实现,他终于成为了一只大鹏鸟。但是,这一切都是虚幻的,这只大鹏鸟只是李白内心深处的梦想。他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现实已经把他束缚了起来,让他无法真正地实现所梦想的自由。

长安三万里,是李白执着追梦的过程,是他与现实之间的对抗,也是他心中一直燃烧着的火焰。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梦想的李白,也让我们思考到自己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人的心灵需要梦想,但现实也需要面对。梦想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但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断努力,坚持向梦想靠近的过程。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篇9

“若你决定灿烂,山无遮,海无拦。”

当豪爽不羁的李白遇上含蓄内敛的高适——高适似乎对于他们两个的友情付出的更多,但是他对李白的影响却微乎其微;李白似乎只是把高适当成他人生中的一个过客,但是他的一举一动却深深地影响着高适。仿佛有一种所谓的宿命感,而又像是我们各自的人生中遇见的那些精彩绝艳的人——他们并不认识我们,可是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但同时,它不是说只有那些精彩绝艳的人值得歌颂,它在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世界里的英雄。高适从一个说话结巴、出身卑微、屡次怀才不遇的少年,成长为了他梦想中的样子——一位光耀高家门楣的英雄。我们能从他的身上看见李白的影子——电影中也穿插了回忆:李白教他的相扑,以及以诈取胜之计,这些都让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更加出彩。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是他自身报效国家的坚定,以及对待诺言的重视,让他能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更长远地走下去。

我们看到李白朋友遍天下,真正能交心的有几个,不过尔尔。而他笑着面对这样的'人生,笑着享受精神上的孤独,笑着走自己逐渐走不下去的路……影片中塑造的李白形象并不完美,可却让我们引发了共鸣。而高适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李白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才能以及他的志向终将带领他走向更远的地方。

在前面高李二人因朝廷处于用人之际为郭子仪求情,而在李白因永王之乱判刑获罪时郭子仪出面求情,又是一处让人感叹的地方。或许李白做永王的幕僚是因为他的心急,可以说他在急切地渴望干出一番事业中失去了理智、没有远见,但是在那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时代,哪来叛贼和忠臣之分。但是人人都处在时代的洪流之中、被时代所裹挟,在时代的驱动下,你可能前一秒还在意气风发,下一秒便跌落尘埃。我们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可以把握现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哪管最终结局如何。

全篇以高适和李白的友谊为主线,数十篇唐诗贯穿其中,中间插入古诗的时候有一些唯美的画面,仿佛让人身临其境,仿唐俑比例的人物惟妙惟肖,剧情线亦相对认真地参考了史实。比如将进酒那一段,喝酒中仿佛踏入了仙境,绝美的画面加上潇洒不羁的人物,仿佛写出了我心目中的那个李白。当然,也有一些剧情似乎不合理,但是整体上还是相对完整地展现了盛唐气象和一个朝代的盛衰,将盛唐那些令人耳熟能详的名字聚合到一起,以诗歌表现了一个时代的悲喜。前半段是我心目中的盛世大唐,后半段则是现实的人生。总是兵荒马乱,但是总能无畏地征服世界。

不论对错,勇气可嘉。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