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能力是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下是可爱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编的记叙文例文优秀4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那么,记叙文如何“兴波”呢?
一、悬念法。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通俗地说,它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课文《一碗阳春面》就是范例。文章开篇,写大年三十深夜十二点,母子三人来到北海亭面馆吃面。这么晚了才来,而且是合吃一碗,这一情节足以引起读者的好奇。接下来写一年后他们二吃阳春面,作者仍然没有揭开谜底。再写一年后他们三吃阳春面,时间、地点、人物依旧,阳春面变成了两碗,这又是为什么?读者的好奇心被作者撩拨得按捺不住时,小说恰倒好处地通过母子三人对话交代了他们所遭受的厄运。但作者还嫌悬念设置得不够充分,往下是写母子三人十年没有来吃面,由此设下了新的悬念:他们为什么没有来?他们的命运怎样了?直到篇末,读者紧悬的一颗心才放下,为主人公战胜厄运而欢欣。由于悬念扣人心弦,全文显得曲折有致。
二、误会法。就是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如《红楼梦》中写到贾宝玉从父亲那里回来了,此事是吉是凶,黛玉放心不下,便来看望宝玉。这时刚巧宝钗已在宝玉的院里了。黛玉扣门,院里的晴雯以为来的是丫鬟,又因与碧痕拌了嘴,心里正有火气,加上宝钗来访心中更是不快,于是有人敲门便不加理会。黛玉再敲门,晴雯索性拒绝:“凭你是谁,二爷吩咐了,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被拒之门外,自然对宝玉产生了误会。接着,她又在墙角边见到宝玉送宝钗出门,更是越发气恼,越发悲戚。这样,直接牵制并引发出下文黛玉以残花自况、荷锄葬花和桃花坡上宝黛二人见面和解的情节,同时引起了读者的心理期待,蠡测宝黛的爱情纠葛和黛玉的命运归宿。
三、巧合法。一部《三国演义》、一部《水浒传》,究竟写了多少巧合,那是难以数清的。正是这个原因,“无巧不成书”几乎成了过去说书人的口头禅。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入胜,设置巧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如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安排了许多巧合。篇首写林教头巧遇李小二,为下文写李小二知恩图报埋下伏笔。后写李小二巧遇陆虞侯,牵出林冲上街买刀欲复仇的情节。再写草料场巧遇大风雪。正是风大雪紧,林冲才出门沽酒御寒,途中见到了山神庙;正是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是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大石头顶住庙门,从而偷听到了仇人的谈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忍无可忍,愤而杀敌,实现了性格上的质的飞跃。整篇课文,连设巧合,环环相扣,推动着情节的不断发展,给读者带来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抑扬法。这是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又一重要技法。可以是先抑后扬,也可以是先扬后抑。如课文《琐忆》就是先抑后扬。作者回忆鲁迅开始使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等。文章往下的回忆,则逐一解除了先前的这种误解,推翻了听到的别人的议论。原来,鲁迅对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从不使用教训口吻;而对那些攀附阔老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等,那确实是很有“脾气”、也很爱“骂人”的。这样,文章前后“抑扬”的呼应,形成了覆盖全文的波澜,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虚实法。正面直接地写叫实写,侧面间接地写叫虚写。虚写为实写服务。文章要以实带虚,虚中见实,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如《藤野先生》主要叙述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但开头三小节作者不直接去写,而是奇峰突起。作者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刻画了清国留学生“逛公园、学跳舞”的思想腐朽、不学无术的丑恶现象。鲁迅对东京的失望,实际上是对中国人的麻木而痛心,从侧面表露了作者不甘同流合污、不与之为伍的爱国之情。又如《荷花淀》,实写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虚写水生他们报名参加“地区队”;实写荷花淀几个青年妇女翻身跳下水的紧张场景,虚写参军的战士们紧张迎敌的表现。这样,以实显虚,以虚映实;青年妇女的战斗生活得到生动描写,而青年男子的战斗作用也由此表现得富于情趣。
六、相错法。“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就是说写文章要相错成文,才能力避平板、单调。在记叙时,时而顺序,指明事件发展方向;时而插叙,交代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关系,使文章有进有退,有起有落,有逆有转,变幻多姿,活泼有致。如课文《第二次考试》,首节倒叙,概述苏教授在招生考试中发现一件奇怪的事:陈伊领初试时十分优异,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接下来五节文字补叙这件奇怪的事情。而第13节作者运用插叙,叙述苏教授从陈壹玲的弟弟口中了解到他姐姐由于抢险救灾、整夜不眠而影响了嗓子的真相。这里的插叙与前面的倒叙、补叙结合起来,在结构上形成摇曳多姿的势态。
七、张弛法。“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叙述故事情节,如果有张有弛,就不致显得急促或平淡无奇。如《荷花淀》,前面部分写水乡、风景异常恬静美好,给人一种和平的感觉,这是弛。接着作者转过笔锋,描写水上一场激烈的游击战,使浓烈的战争气氛弥漫其间,这是张。又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开头写春节过后北京王府京大街的特种药品商店的热闹景象,这是弛;接着写突然传来平陆县委的求援电话,这是张;再接下去补叙事情的发生,这又是弛。一张一弛,文章就有波澜了。
八、离合法。清人唐彪在《作文谱》中说:“世间文字,断无句句看题、句句不看题之理,其法在于离合相生。”又说:“离合相生者,谓将与题近,忽然扬开;将与题远,又复掉转回顾是也。”对于记叙文来说,就是在处理场面和情节的过程中,不必处处死扣主旨,而应采取“若即若离”的方式灵活安排,掀起文章波澜,避免单调呆板。如季羡林的《马缨花》,文章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回忆过去所住的大院,对这个院子的人事沧桑、古迹遗存等等描写得十分具体细微,初读起来会以为这是回忆往昔居室的文章。但是,就在作者尽情勾画出院子的黑暗、生活的孤寂之后,笔锋一转,文章中闪现出“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主人公马缨花登上了文章的中心位置。往后就写马缨花的“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正是这马缨花的“影”与“光”的对比中,“带给我无穷无尽的力量”。至此,文章完成了对马缨花进行了全面地描绘和赞美。原来,前面部分正是写出马缨花的“影”。如果不表现“影”的广阔社会背景,没有“影”的对照,,就不能衬出“光”。影中的马缨花值得留念,光中的马缨花则更可爱。这不正是“离合相生”吗?
1、我最大的缺点是马虎。每次在考试之前,我的妈妈总是要再三叮嘱我考试要,审题要仔细,速度要快,做完后要认真检查……我听了之后,有些不以为然,还不耐烦,心想:这么简单的事情,还用得着这么多次的你教吗。嘴巴里还说知道了,知道了。结果,一到考试,就把这些话全抛到了九霄云外了。考完后,没有自己的。检查。回到家后,妈妈迫不及待的问我考的怎么样了,我自信的说:“太简单了,我肯定能考一百分。”结果,成绩一出来,我只考了95分,妈妈知道了说:“瞧,你的马虎性!”我这个马虎的缺点至今都没有改正,我一定要好好克服这个缺点。
2、昨晚,我们一家去饭店里吃饭,由于是春节,包厢已经满了,所以我们只能在大厅里吃。结果,一些早来的人,撒起了酒疯,划拳!喊声震耳欲聋,而在外国公共场合里是不允许大声喧哗的。违者就要坐牢7天,而坐牢三天以**何一个公司或单位都会将他扫地出门。大厅里,还有些人不停的抽烟,弄的整个大厅是烟雾缭绕,好像是人间仙境。而在外国,公共场合也是不允许的,违者也仍然要坐牢七天。有些人也许要奇怪,抽烟、讲话是人的**,他凭什么不允许?他有**不允许吗?其实,这是我们与别人做人的底线不一样,我们想到的只有自己,而他们则考虑到自己这么做会给别人带来怎么样的影响?而我们,很少会考虑到这方面来吗?这就是我们与别人的差别!
3、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漂亮的花园,但也有一些茅草。我也是一个这样的人。我心里的花儿长得很漂亮,但也有一些茅草。***一根茅草拔也拔不掉,就是吃饭慢。有时候妈妈吃完了,洗澡了,衣服也洗完了,而我还吃完饭。由于吃饭慢,很多需要做的的事情就没时间完成了。因止,妈妈经常生气。吃饭慢的原因是一边吃饭一边讲话,还有只记得吃菜。而忘了吃饭。妈妈说:“缺点就像花园里的茅草,如果不把它拔掉,花园里的花儿就不漂亮了。”所以我就下定决心要把这棵茅草拔掉。让花园里的花儿长的更漂亮。
4、我的一大缺点是嘴巴不够甜,常常说错话,害得大家都生气,为此常常吃苦头。印象最深刻的是:五年级的时候分班,我被分到五二班,按四年级期末考试的成绩来排的话我是班里的第二名,按理说应该得到老师的器重,可是一个学期下来,老师最喜爱的不是我,而是第一和第三名,或许是我的嘴巴不够甜,或许是他们的老师早已打好关系,又或许是第一名的成绩好第三名的爸爸是老师,不论我怎么努力,不论我得多少个第一名,老师还是很针对我。记得一次上晚修,我的同桌说话,****一些,不知道发生什么事,老师来了就问我他们说话吗,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只好说我晚来了一些,老师听了我的话,冷笑一声说:“你回答得可真巧。”当时我恨不得马上找个地洞钻进去,脸上一阵红一阵青。
【2011年浙江金华中考题】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①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②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③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④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⑤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⑥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⑦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⑧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⑨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⑩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式,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 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记叙文标题含义的理解分析。这类题的答题格式为:①表层含义,即标题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事件;②深层含义,即标题是否暗示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此外,如果标题运用了修辞手法,需要明确指出被修饰事物,再分析其含义。如果有双关含义或象征含义,都需要清楚地指出。本文的内容是农民最初抛弃瘪种子,城里人对残疾儿子的关爱触动了他,他不但种下瘪种子帮助城里人的儿子走出自卑,还决定给自己的残疾儿子生活的机会。本文标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弱种子”表面说的是被农民抛弃的瘪种子,其实也是说有某种缺陷的人;“发芽”指的是成长和发展。本文的中心是:有缺陷的人也需要发展,他们更需要人们的精心呵护。
答案:用“弱种子”喻指存在某种缺陷的生命,以“弱种子也要发芽”为题告诉读者,即使有缺陷的生命也有成长的权利,不能被剥夺。也喻劝人们要呵护“弱种子”,使其发芽、开花、结果。
评分细则:写出“弱种子”的比喻含义1分,中心2分,文章传递的道理以及对人们的呼吁各1分。
2. 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2分)
(1) 议种瘪种 (2) 给儿新生
解题思路:本题是情节填空的考题,考查梳理情节和概括情节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理清文章情节的结构,然后分别对相关情节进行概括。本题给出了发展和结局的答案,应首先在文中确定这两部分的范围,“议种瘪种”在③—⑧段,“给儿新生”从第⑩段到最后。划定这两部分内容之后,需要填充的两部分就一目了然了:第①②段是故事的开端,写的是有位农民在田里种地,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发现他种地时要先挑选饱满的种子,不要瘪种子;第⑨段是故事的高潮,写的是农民心甘情愿地接受城里人的请求,把瘪种子也种到地里。概括这两部分内容时,要注意模仿答案示例的思路和格式,组织语言。
答案:(1)挑种种地 (2)种下瘪种
评分细则:第一个空如果不出现“挑种”这个细节不给分,第二个空如果不强调种下的是“瘪种”则不给分。
3. 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4分)
(1)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关键词:高中记叙文 行文变化 方法
近几年高考作文在文体的选择上记叙文的数量少得可怜,而获得高分的记叙文更是凤毛麟角。考场作文不能写记叙文了吗?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教授给出的答案是:“一般说来,写记叙文容易避免公理、常识、大道理的生硬表述,容易写出个性,容易取得好成绩。这话讲了多年,但应者寥寥!”看来,问题是我们怎么教记叙文写作,使其成为学生考场作文的一种选择。
设计记叙文的行文变化,使文章情节跌宕多变,就如同中国园林艺术“障景”法,能使得记叙文曲径通幽,引人入胜。以下是“障景”法的四组具体表现:
一。第一组方法:悬与决
悬,是悬念。决,是答案的揭晓。有了悬念,会引发后文悬念的揭晓。在记叙文开篇设置“悬”与“决”,能够将读者的阅读注意力集中于某情节或某人某物,能够引发读者希望探得结果的阅读心理,引发强烈的阅读期待。
1.不合常情的悬念引发背后真相的探究。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对不起,我前桌的女孩》,[1]第二段写了女孩的一个特殊习惯——“她的左手永远插在口袋里,或是伸在课桌下,或是压在大腿下。她从不用左手传递课本讲义,从不用左手梳理发髻,从不举左手回答问题”。开篇设置了一个悬念——这个女孩的行为异于常人!这个悬念引导读者去探寻女孩表现奇怪的原因,从而成功地在记叙文开篇情节设计中以悬念掀起文章的波澜。
2.违背常理的悬念引发答案揭晓的期待。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寻找适宜的环境》[2],第一句话就是“箍桶老人将他的铺子迁得更远了”,老人的做法违背做生意的常识,老人的做法不由得引起乡亲们的疑惑,“镇上的人忍不住纷纷询问,老人只一摆手:‘我只想找个更适合做箍桶的地儿罢了’。”老人的话非但没解答乡亲的疑问,反而引发了更大的疑惑,“更适合的地儿”是什么样的地方?做生意不把店铺安置在热闹的地方,难道要安置在偏僻的地方吗?老人的话异于常理,这篇文章即将展开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全文就在悬念中引导读者去追溯老人将铺子迁向更远处的原因,引起读者的思考与期待。
二。第二组方法:困和解
困,是危机,进退维谷。解,是危机的化解,是困局的改变。情节设计中的“困”会引发读者的紧张、不安,甚至恐惧,为读者平添强烈的感官体验;而“解”使情节转危为安,或者转“危机”为“平淡”,通过似乎“无解”的“解”给文章留下余韵,带来深沉的思考。
1.轻而易举地解困制造更大的危机。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给弟弟的一封信》[3],弟弟二年级时提出一个问题:“我讨厌我的同桌,那个女的老是打我”,“我”随口答了一句:“男孩子嘛,忍一忍就好了”。作者以一句轻描淡写的回答似乎为弟弟解决了疑惑,没想到却亲手制造了一个“危机”。“哪知时隔两年,你撅着嘴,一言不发地塞给我一张小纸条: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我先是觉得你可爱,后来则是心惊。不想一句无心之言,竟让你践行了两年!惭愧的同时有些害怕,你会犯错吗?这个孩子忘却天真的笑容了,他会变得暴力恣睢吗?此时的弟弟已经不再相信忍耐,开始学习许多什么道、什么拳,也会和男孩子打架,我开始担心了。”
2.进退维谷的困局引发转危为安的变化。弟弟面临着心理的困惑、与同学相处的困境,有可能因此走上歧路。这个危机不仅引发姐姐的担忧,也牵动着读者的神经,引导着读者去关注一个孩子的痛苦。从出现小问题到引发大危机,作者细致地完成了情节中矛盾冲突的升级,而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文章中不断升级危机。作者试图解决这个危机,就带着弟弟到江边玩,而后文在江边的谈话中引发了全文第三轮危机的来临,弟弟一直以来在与我的比较中生活压抑,这才是导致弟弟身上出现越来越多问题的根源,弟弟是比较教育的牺牲品。作者在层层危机设置与解答中将情节写得跌宕起伏,而最终教育问题的无解,则形成了最大的波澜,将文章的立意推向高远层面,引发读者沉重的思考。
三。第三组方法:抑与扬
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扬抑会相互生发,使文章呈现互为映照的变化。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在文中实现陡然一转,会使得记叙文中人物形象呈现前后变化,使人物立体化。“抑”会引发读者的沉重、黯然,“扬”又会使读者情绪陡转,引发读者的欣慰、激动。抑扬之间,波澜顿生。
1.从抑到扬形成映照变化。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这么小这么大》[4],就巧妙地运用了情节设计的抑与扬。全文整体结构,首段抑,尾段扬,从抑到扬,全文的色调也由开端的阴沉转到收尾时的晴朗。文章主体部分由三个生活片段组成,每个生活片段设计亦是由抑到扬,于是全文在整体上波折不断。开篇就写父母的苍老,在高三一年中为自己付出太多,而自己总是在不经意间以小事影响着父母一天的心情。相对应的尾段和首段形成从抑到扬的映照:“女儿日渐长大,愈加懂这小非小。勿以善小而不为,女儿将会在小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会再伤害到你们”。
2.抑扬叠现呈现情感波澜。主体部分的第一个生活片段,母亲希望我考离家近的大学,所以在平时的言谈中多次谈到这个话题,而我坚决拒绝,作者写道:“那一刻我放佛看到了你眼中的不舍和哀伤,好像女儿明天就要离开你一样。你看你这狠心的女儿总在一言两语间将你伤害地体无完肤”。情节的展现是女儿对母亲单方面形成的遏抑之势,同时通过女儿的反思感悟,表达对父母的歉疚之情,形成内容上由抑到扬的转变。
第三个生活片段,我对母亲一大早挂在床头的糕和粽视而不见并避之不及,这是“抑”,母亲无奈抓我回来,非要我头撞“高中”,撞了之后怎样呢?作者的笔触扬起,“就这么一撞,原有的紧张不安竟一下子被撞走。这么灵!妈妈,女儿真的很感谢!”在叙述过程中,作者运用从“抑”到“扬”的情节设计规律,简单地在行文中掀起波澜,不得不说看似轻松诉说、娓娓道来的表象下,有作者对情节设计的良苦用心在其中。
3.抑扬胶着集中凸显情感。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1《我心中的蝶》,有一段精彩的抑扬胶着。当发现被“我”看似客气实则冷淡对待的大伟父亲为我整理床铺、洗衣服,“我”尴尬地吞吞吐吐,几乎说不出话来,这是“抑”;而大伟父亲憨憨一笑,“没事,都是孩子”,情节提“亮”扬起。“我的心如同受到了飞来石的撞击,似花瓣一般散落开来,我深深地低下了头”,随后,“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情节再次入“抑”;而这时大伟爸爸说“孩子,这儿我买了个西瓜,天儿热,你和大伟两个把它切了”,又让情节扬起。下面的呈现就更加明显了,行文安排上做了换行处理,叔叔嘱咐一句朴实而温暖的话,我就哽咽一句。三次“叔叔,我……”重复出现,抑扬之间,情感波澜起伏不息。
情节始于人物的超出常轨的行为,在构思记叙文情节时,教会学生使用以上四组关系,可以将超出常轨的行为用具体可感的方法设计出来,从而使记叙文写作摆脱平铺直叙的状态,显得波澜起伏。可以使用以上一组方法,也可以使用两组,或综合使用多组。四组关系的呈现使得记叙文情节波澜的设计具有了可操作的抓手。何永康教授说:“同行们皆知,议论文可以‘批量生产’、‘批量指导’,记叙文则篇篇是‘个案’,必须过细地、个别地辅导和点拨。教记叙文更需要耐心和爱心。”记叙文教学任重道远,让我们在“入乎技”的实践中脚踏实地地追寻。
参考文献
[1]江苏高考阅卷组。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C],内部资料,2013:15
[2]江苏高考阅卷组。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C],内部资料,2013:17
[3]麦坚,2013高考满分作文:阅卷老师最喜欢的150篇,2013:22
[4]徐林,最新5年高考满分作文大全,华语教学出版社,2012:32
[5]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2
[6]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课例[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M]:51
[7]江苏高考阅卷组。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C],内部资料,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