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本页是可爱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7篇最新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总结。
对于本节课我认为是属于较难理解的,虽然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与精确数不同,它仅表示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所以要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是很重要的。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尽管如此,教材的编排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难以展现出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教师应想方设法为抽象的教材内容选择、补充生活背景,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易于感受。从学生用“接近”一词来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数的近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入“近似数”和“≈”,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区分出个体独有的特征。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直观感受到的经验得以提升,进入学习数学化的过程。
虽然在课堂上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了,但是在作业中,求近似数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何让学生能比较熟练的找到不同程度的近似数,有何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困绕我的问题。
《折扣》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知识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大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交往、购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触、了解。但学生的这种认识还只是凭借生活经验产生的感性认识。如打折,学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价少了,但问其所以然,能解释清楚的并不多。所以对折扣知识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另外,学生很少会将这种生活中的商业折扣与数学、与课本上的百分数数学知识相联系,欠缺知识间沟通互化的意识。所以,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但是在农村生活中,打折的现象比城市少见一些。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尽量考虑到我们农村学生的现状。
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所以我在新课导入时,就由学生们经常接触到的自行车为切入点,农村的学生很多都是骑自行车上学的,对自行车学生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就创设了为女儿买自行车的情境。通过猜测我买的自行车多少钱,与原价对比,从而引出了打折。然后再进一步探究,打折究竟是怎么回事,并用所了解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好的数学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我适时地结合生活情境,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如在发现问题环节,在学生掌握发现折数与百分比的相互关系的前提下,分层提出了“原价相同折率不同、原价不同折率也不同、原价不同折率相同”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不断解折率表示的是现价与原价的关系这一核心内容。
教学情景的设计贴近生活,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如拓展提高环节,习题的设计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多种促销方式、不同的解决方案,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学生创设了展示智慧、发挥潜能的空间。
事物往往包含两面性,促销的背后同时也包含着正常的商业竞争与虚假欺骗的两种情况,如请你策划环节,使学生在理解其实际意义的同时,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在复习
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学习数学概念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而实现这个目标归根结底依赖于对概念的本质理解。成功的概念教学是要在得出概念之前下功夫,要设计多种教学环节,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验得出概念的思维过程,先做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再顺理成章的引出概念的物质外壳---即用语句表达。
例如我在教学《成反比例的量》时,我通过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从生活事例中引出数量关系,然后给这种数量关系一种新的理解,将这种数量关系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关系,给具备这种数量关系的数量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的量,沿着这条线索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了概念形成的过程。为帮助学生建构“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流程重点设计两大板块。其一是“选择材料、主体解读”的“原型体验”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三则具体材料让学生经历商量选择、独立解读、交流互评和推荐典型等数学活动,积累了较多的与反比例有关的信息和感性认识;其二是交流思维、点化引领的数学化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介入的适度点拨,生成了“反比例”数学概念,并通过回馈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并能利用概念准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是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但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历来都是学生怕学、教师怕教的内容。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我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设了现实背景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演示的基础上,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例4,因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涵义,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
我考虑到例5和例4相仿,必须注意学习方式不能雷同。所以采取请学生当“老师”的方式,进一步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对例5的学习探索取得更深一层的效果。然后通过例
4、例5同质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3个特点,再以此和正比例的意义作异质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最后经过读书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达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培养了合情推理的能力。]
联系旧知,抓住概念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以旧引新,得出新知,在联系中渗透重点难� 例如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总之,在本案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较明显的改善。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和情感态度,以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精心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猜想归纳,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各种能力,发展了积极的情感和学习态度。34.反比例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思维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在课堂上讲解: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想到三角形是否学生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呈现了这样两种情况:
1、底×高÷2=面积(一定)
2、底×高=面积×2(一定)
课堂课堂上出现的这样两种书写方法,到底哪种正确,同学比较明显就指出赞同第二种,但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看来,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只有书写成x×y=k(一定)形式的数量关系的两种量才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显得更明确。所以课后在做习题:
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的时候,就有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数量关系:长﹢宽=周长÷2(一定),不成反比例,
比原先在理解上有了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让我知道深入分析教材,弄懂教材对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如果老师能够很好的驾驭教材,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后自己在这方面要加强研究和学习。
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但本次真的感到诸多的不同和困惑。“困而不谋则穷,穷而不战则亡”务必改变了。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善,较为成功的是抓着要点重点来发挥学生的思维与综合应用。
一、
1、尽管在后进生身上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从学习成绩上看,只是略有进步或进步的幅度小,和我们的预想有些差距。
2、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不会举一反三,被动理解知识的现象较普遍,因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潜力差或方法少。表现为:考试时对老师讲过的题目会做,题目稍加灵活变化就无从下手;较复杂的应用题不善于综合性的运用知识解答或借助画线段图帮忙理解、分析题意来解答;3、部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
(1)少部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还没有养成。
(2)少部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还没有养成。这也是让我们十分头疼的问
题,有些简单的问题往往由于审题不细导致出错。。
(3)少部分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还没有养成。他们做完了题不明白检查,
不会检查,明明错误在眼皮下却看不出来;有的学生是懒的检查。
4、我们在教学中还有不够细致全面的地方。
二、
1、后进生之所以很难取得大的进步,主要是他们遗忘知识个性快,可能你早上刚教过的资料到下午他就忘记了。有的这天的学会了,但是过几天他又遗忘了,到最后综合练习的时候,堆积的知识太多了,补但是来。
2、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被动理解知识的现象,原因除了个别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思想懒惰以外,和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必须关系。有时担心学生不理解的知识,往往要讲的多一些,这样留给学生思考、质疑
的时间就少了,时间一长,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不那么强烈了。
3、优秀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不是一两天的事,有些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有些是学校教育造成的。但是一些审题的方法、计算的技巧等教师还是就应随时
教给学生的,要强调扎实。
透过反思和查阅相关的书籍,我认为除了继续沿用以前好的做法外,还应用心地采取必须的措施加以改善:
1、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必须要让他坚持到达老师提出的目的,独立地解答习题。有时候,能够多给一些时间让他思考,教师细心地指导他的思路。
2、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组织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认真探索指导学习的方法,多给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机会,激发学习主体的自觉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活泼的完成学习任务,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此改变以往老师讲得多,学生被动理解知识的现象。
3、在改善学生学习习惯方面,需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培养学生计算潜力的同时结合知识点进行方法和技能的教学(如培养学生解题时必有验算的习惯);培养学生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潜力,指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分析并登记错因,认真改错,提高正确率。
4、备课和教研再扎实深入、细致全面些,发挥群众的优势,尽最大努力作好教学工作。
教学目标:
⒈会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圆弧长的相关计算问题。
⒉通过起跑线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计算跑道的弯道(半圆)长,能解决有关起跑线的设置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教材第75页起跑线图。
问一:为什么每条起跑线都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呢?(因为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长一些)
问二:半径为30米的半圆有多长,你会计算吗?
由学生讨论解决问一、问二。
(点评:问一旨在引起学生时跑道的形状和跑道的长短认真观察和比较。问二旨在回顾圆周长的计算公式。问一、问二既引入新课,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讲解实例
6名运动员进行200米赛跑,怎么设置每条跑道的起跑线?(每条跑道宽约1.2米,弯道部分为半圆)
⑴最内圈的弯道半径为31.7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 (米)。
⑵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 (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 (米)。
⑶相邻两条跑道的弯道部分相差 (米)。
解:⑴圆的周长c=2πγ
半径为31.7米的圆的周长为2×31.7π米
半径为31.7米的半圆的长为2×31.7π/2米,即31.7π米,所以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π米。
⑵因为每条跑道宽约1.2米,所以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31.7+1.2)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1.2)π米。
⑶(31.7+1.2)π—31.7π
=31.7π+1.2π—31.7π
=1.2π
≈3.770米
(点评:通过对相邻弯道长的计算、比较,得出起跑线设置的规律,给学生一种收获感。)
总结:相邻两条弯道部分的差等于每条跑道的宽与圆周率的积。
三、练一练
进行200米赛跑,如果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经画好,那么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呢?
四、实践活动
量一量,学校操场跑道最内圈的弯道半径,计算出最内圈跑道的总长度约为多少米。
五、思考题
国际标准田径运动场跑道全长400米,最内圈弯道半径为36.5米,每条跑道宽为1.2米。
⑴最内圈弯道长为多少米?
⑵若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画好,那么400米赛跑的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米?
1、通过化简比,求比值引出比例
比例与比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可以联系《比的意义》。通过求比值、化简比,比较二个比是否相等,从而组成比例,从而引出比例的概念。
2、比较异同点,区分比和比例
内容
区分点
比
表示二个数相除。有二个项。是一个式子
比例
表示二个比相等。有四个项。是一个等式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进一步进行教学拓展,培养学生思维。
1、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判断二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0、8:4和0、02:0、1
2、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填写内项或外项
6:8=3:()4:()=10:2
二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8,另一个外项是()
3、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将比例改写为乘法等式
0、3:0、6=0、1:0、2()×()=()×()
4、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将乘法算式改写为比例
(1)因为4x=5y所以x:y=( ):( )
(2)因为甲的2/3等于乙的4/5,所以甲和乙的最简比是():()
(1)x:8=1、6:0、2
(2)树高和影长的比
比值一定的二个量成正比例。乘积一定的二个量成反比例。在教学生判断正反比例时,注意教学生书写公式进行判断,这样正反比例一目了然。
1、圆柱底面积(一定)=体积/高,
圆柱底面积(一定)就是体积和高的比值一定,所以体积和高成正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时间
路程(一定)就是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所以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3、注意隐藏的一定量
(1)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它们的比值是∏(一定)
(2)圆的周长和半径正比例,它们的比值是2∏(一定)
(3)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正比例,它们的比值是边数4(一定)
(4)互为倒数的二个数成反比例,它们的乘积1是一定量
(5)甲地到乙地的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它们的乘积(路程)一定
(6)书籍的册数和总价成正比例,它们的比值是单价(一定)
(7)铺地砖的块数和每块的面积成反比例,它们的乘积(房间的面积)一定。
(8)正方体的棱长总和与棱长成正比例。因为它们比值(一定)
(9)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一个面的面积成正比。困为它们的比值一定。
4、注意自定义的一定量
a×b=c a一定,b和c成()比例。c一定,a和b成()比例
4、注意不成比例的二个量
(1)已经修的路程和未修路程。
(2)身高和体重
(3)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
(4)圆的面积和半径
5、注意正反比例的图像表示法
要让学生认识正比例图像和反比例图像
6、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判断二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正比例关系
路程/千米
60
120
180
240
时间/时
1
2
3
4
反比例关系
长
20
10
5
4
宽
1
2
4
5
7、注意关系式,判断正反比例
a×5=b a和b成()比例关系7x=8y, x和y成()比例关系
x:9=y:7,x和y成()比例关系。
1、比例问题(还要与按比例分配的区分)
(1)同时同地,树高和影长成正比的问题
(2)黄豆与豆腐成正比例的问题
(3)海水晒盐,海水和盐的正比问题
(4)已知二个量的比和其中一个量,求另一个量的问题。
2、比例尺问题
(1)教学实践证明,求比例尺,对于中下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因此要加强求比例尺的练习(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
(2)根据线段比例尺求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可以直接用乘除法。部份学生受到数值比例尺的影响,会把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求解,把问题复杂化了。
(3)根据数值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先化单位),求实际距离(后化单位)
3、正反比例问题
抓住已知条件,如果已知的二个条件是相乘关系,说明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反比例关系问题。如果已知的二个条件是相除关系,说明它们的比值一定,是正比例关系的问题。
如,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每小时行走60千米,需要4小时。如果每小时行走8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这类问题还要适度提高。
如,用方砖铺地,如果用边长4分米的方砖,需要80块。如果改用边长是8分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
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难点要放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我上了一节《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复习课,下面是我从几方面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深刻反思:
数学产生于生活实践,又随着生活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新课标》中也提出要求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我在讲授《圆周长和面积》复习课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出示了圆形花坛的图片,设计了在花坛周围铺一条小路求小路的面积这样的问题,创设了与学生十分贴近的生活情景,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知识的形成单靠教师的讲授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这样便于他们抓住知识点规律,系统的归纳出规律。在总结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联系与区别时,我做了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小组合作从三个方面总结。
教师应注意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挖掘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解决问题中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四、 加强基础练习 本节课的讲授,我感觉学生对习题的理解分析能力都有所提高,但最基础的计算成了问题,存在着计算速度慢和准确率不高的问题,使我感到自己应该在计算方面加大力度。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感到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自己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寻找生活素材,把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